十善业道经(018)
净空法师 讲于新加坡
时间:佛历三〇二七年五月十五日、西历2000年6月16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掀开《 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第三行看起: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到这里是一段。我们读这段经文,要深深的去反省,应当要向佛学习。
“龙王”是我们六道众生的代表,为什么用“龙王”来做代表?龙是变幻多端、变化莫测。就自身来说,我们起心动念千变万化。
就我们生活环境来说,我们面对的人事,对人对事对物,这一切人事物也是变化莫测,所以用“龙”来表法。
“王”,这种变化,不知不觉好像是自然的了,佛家常说“法尔如是”,似乎是这个情形。“王”有自在的意思,没有丝毫勉强,这表什么?表习性已经成了自然,“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就像天性一样,自自然然的他就起心动念、剎那不住,所以用“王”来代表。
由此可知,我们业力之深,佛在经上常说,我们自己无法体会。自己也常说“我的业障深重”,这“业障深重”之程度、“业障深重”之所以然,自己完全不能够觉察。所以在这个地方佛以龙王来表法,意思就很深很深,这是六道众生。
佛教给我们,你观察佛身,所以佛是现身说法,正是经教里头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
我们看佛身,一切经论里面都记载着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乘法数》、《佛学辞典》都有记载,这是最容易查的。江味农居士着《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着《心经诠注》,都引经据论详细的跟我们说明。
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我们常常说“相随心转”。这个话一点都没错,实实在在的是这么一桩事情。
不但我们自身相貌体质是“随心所转”,我们的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除了自身之外,都是生活环境。换句话说,全是依报,跟我们一起生活的这些人是人事环境,物质是物质环境。咱们外面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是“随心所变”的、“随心所转”的,几个人知道?
我们说我们今天生活环境很不好、人事环境也不好、物质环境也不好。我们现在同生在新加坡这个社会里头,许多同学见过许哲,你问问许哲,许哲说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非常美好,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我们觉得不好,她会觉得很好?你再问问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的环境跟许哲居士的环境相同,一切人事物很美好,这个道理在哪里?道理在起心动念,在你的心。
这部经前面佛说得很明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是美好的,一切人是美好的、事是美好的、环境是美好的;你的念头不好,人事物没有一样是好的。这岂不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人心要好,起心动念都好。
“百千亿福德所生。”“百千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佛每一个念头都是福德。那我们就晓得,我们从早到晚有多少个念头?“百千亿”一点都不过分。是个形容,不是真正的数字,真正的数字比这个,不晓得要多百千亿倍都不止。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佛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个念头。
我们过去也粗略的估计,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念头,这种微细念头,我们凡夫不能觉察。谁见到了?佛经上跟我们说,八地菩萨见到了,那个定功深,就是心清净,清净到那样的程度,觉察到微细念头的生灭。
我们的念头,六道凡夫的念头,佛说法把它归纳为“善、恶、无记”这三类。
“善”有福,但是不是德。六道众生有福,德谈不上,这个德的水平太高了。
“德”是什么?所有一切念念都是善念,念念“无住”,《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无住”。我们极微细的念头都堕在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晓得妄想、分别、执着的根有多深。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学起来这么困难,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根太深了。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生灭,每一个生灭都具足妄想、分别、执着。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讲“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是放下粗相,好像一棵树一样,放下几片叶子而已,放下这个树梢而已,枝干根本一丝毫都没有动摇。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佛?!
我们供养佛像的用意在哪里?就在此地,让我们看到佛像,想到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圆满的福德,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心,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
这个“生心”我们很难理解,因为我们凡夫讲到“生心”就会起心动念。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所以这个“生心”的意思很深很深。佛与菩萨随类现身,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佛与一切众生随机说法,也没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要了解这事实真相。学佛从哪里学?从这些地方学。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因此入门也不一样,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古德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你的修学就方便了。
世间糊涂人、迷惑颠倒的人,他不认识自己,狂妄自大,这种人世法佛法都没有成就。古人这样说法,我们再仔细观察果然不错,凡是狂妄自大的,这些人在社会上不少,一无所成。真正有成就的,连《了凡四训》里面都说得很多,谦虚恭敬,处处不如人。
袁了凡看人,看到这些举子,就是准备去考试的,只要看到这个人谦虚恭敬、样样不如人,他说这个人决定考中;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这个人决定落第,都被他料中了。这里头有大道理,所以我们在此地要学。
“福德”的“根”是什么?“根”就是“十善业道”,怎么能够疏忽?!
诸佛如来百千亿福德的根本,就是“净业三福”的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讲的是这一句,但是它有轻重的差别,是以“孝亲尊师”为重。《 十善业道经》跟《地藏菩萨本愿经》无二无别,偏重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部经合起来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就圆满了,诸佛菩萨从这里修起,也在这个地方完成。
发心起修,这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功德圆满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果,只不过把这一条十六个字圆圆满满做到而已,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学。
所以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想想我们,我们今天的身,从百千亿业障所生,照《地藏经》上讲的话,“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是从罪业生,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其实我们在经教,透过这么长的时间修学,不是不懂,懂得!我们的罪业是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念头,从来没有说是一秒钟、一分钟放下过,没有!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罪,《地藏经》上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佛是福德,是德,佛起心动念绝不为自己。怎么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所以他成就的是无量福德。
我们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这是具足“四相”,无不是罪。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也明白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要不要学佛?
佛的果报下面说了,“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这是“因”;下面讲“果”,“诸相庄严”。这一句是果报里头的总说。
佛陀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众生福薄,总是与一切众生现同类身,同类身里头比较好一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同类身里头的好相。
经中赞叹佛的报身,《华严经》里面的卢舍那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跟我们凡夫说,我们凡夫也没有办法理解。我们能够对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较上能够理解一点,能够体会到一点。世间有志之士,就如同阿难尊者,见到佛的相好光明,发心向佛学习,这是把果报展现出来,你们看看这果报好不好?如果你觉得这个果报好,你也想要,那你就要像佛菩萨一样修因,因圆果就满了。你不修因,果报是决定得不到的。
这一段文意思深广无尽,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