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037)
净空法师 讲于 新加坡
时间:佛历三〇二七年六月二十二日、西历2000年7月23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看《 十善业道经》第六面,倒数第三行: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
我们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
今天接着看: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佛在经上,不仅是这部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这种事实真相就是“因缘果报”的真理,不但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也离不开这个定律。“定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真理”,我们要深深的去体会、深深的信仰。
作恶,“恶”的果报就是此地讲的“十种保信法”的反面。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不断恶修善?
人都希求好果报,世间人,无论是今人古人、此方他界,一切众生无不求财富、寿命、智慧。能不能求得?答案是肯定的,决定可以求得,所以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可是求,一定要如理如法的求。不合理、不合法,这个“求”没有感应,只要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
“不杀生”这一条里面,果报无比殊胜!许许多多殊胜果报里面最重要的是长寿,健康长寿,这是第一德,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可是这一条许许多多人很难做到,原因在什么地方?习气太重,瞋恨的习气、贡高傲慢的习气,在对人对事对物,不知不觉它就起现行,依旧造恶业。所以佛教导我们烦恼要断,习气更是要断。
我们看到佛门造像的艺术,你看看阿罗汉的像各个不相同,但是仔细去观察,他的像还是慈悲的。
菩萨的造像就不一样,几乎菩萨的面貌都相同的,什么原因?阿罗汉恶业是断掉了,恶的习气没有断,菩萨连习气都断了,所以面貌慈祥和蔼,一切众生看到都生欢喜心,跟阿罗汉不相同。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够体会得到,知道如何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断习气。
习气怎么个断法,我们必须要讲求方法,当然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把我们的生活行为、待人接物,我们录成录像带,然后回来自己看看,这是个好办法。
可是没有人帮你去录,于是我们想到古人,古人用什么方法?天天对镜子,当你心里有喜怒哀乐的时候,你用镜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那副德相,这就能省悟过来。
其实只要自己留意,自己肯用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别人;看自己看不到,看别人,别人就是我们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人家颜色、表情、语气不善的时候,我们又做何感想?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对待别人是不是这个样子。夫子跟我们讲,“三人行,必有吾师”,你看看善人的样子、不善人的样子,只要自己肯留意,就知道改过,就会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很用心的去学习。
唯独粗心大意,这个人难,但是这种人多!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一类的人正是佛在经典上常说的“可怜悯者”。可怜悯者,我们决定不能责怪他,为什么?他可怜。可怜在哪里?没有人教,中国古人所讲的,他没有受过教育。
中国人所讲的“教育”跟“现在的教育”意义不相同。
现在念到大学、念到博士,博士学位拿到了,中国古人面前,他们心目当中你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受过“做人”的教育。所以今天学校教学的是科学技术、技能,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这两门没有,只有后面“政事”跟“文学”。
古圣先贤教人,不但在中国,我们在外国看看所有宗教的经典,宗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每一个宗教教学都是超越时空,超越国土,超越种族,也超越宗教,这是德行的教育,今天这个名词讲“人文教育”,教你怎么做人。只要会做人,人与人才能够和睦相处、才能够平等对待。
和睦相处的根本基础是平等对待,没有平等就决定没有和睦。贡高我慢就是没有平等,总觉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何以能成为圣贤?就是他们的心平等。
所以在佛法里面讲到“业因果报”。佛的“业因”第一条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六度”心是菩萨,菩萨还没有做到圆满的平等。
所以“平等”难!一定要学。
平等心现前,又能够自卑而尊人,这个人就是圣人,我们称为“大圣”。“平等”里面能够尊敬别人、能够自己谦让,这是佛、这是大圣,我们应当要学习。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没有接受圣贤教育,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前途一片黑暗。
佛法的基本法就是“十善业道”。在这第八句所讲的“财命色力”,“财”是财富,“命”是寿命,色力是健康,这个“力”还包括能力,得“安乐”。不仅如是,还得“辩才具足无缺”,辩才是处事待人接物必须具备的,不但自己得利益,而且还能够帮助别人。
【九、常怀施意。】
“施”是帮助别人,常常存帮助一切众生的意念。常存这个心,遇到众生有需要的时候,自自然然他就欢喜施舍,这是真实的德行。
【十、命终生天。】
这是说明你还没有发愿出离三界,你的果报在天上。
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能够觉悟:“偷盗”连生天都办不到,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要把这桩事情看轻了。
“偷盗”的范围深广无限,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犯而不能够觉察。
所以念佛念了一辈子佛,到临终的时候不能往生,还要怪佛不灵,“我都依教奉行了,念了一辈子,为什么不能往生?佛不来接引?”不知道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心散乱”就是你的心里头还夹杂着许许多多的恶业在里头,你怎么能往生?!你这个佛号念得不相应。道理在此地。
这个“偷盗”,我平常讲也讲得很简单,大家容易懂,就是习惯“占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心”。占别人的便宜,占公家的便宜,在寺院里占常住的便宜,太容易犯了!
拿起常住的电话跟朋友聊天,都是偷盗,谁懂这个道理?有必要的事情,言语愈简单愈好。今天谁懂得爱“常住物”?我们要多想想,我们有没有浪费“常住物”?《地藏经》上讲的果报太可怕了,盗十方常住物,佛不能救。
佛在经上讲,你“破戒”、造“五逆十恶罪”佛都能救,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过,造“五逆十恶罪”,临终忏悔,佛还能帮助你往生;“盗十方常住物”的这个罪,佛不能救,为什么?不通忏悔。所以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我们往往把它疏忽掉了。实在讲,比“杀生”的罪更重。
“杀生”,你杀人,杀众生的身命,你没有断他的慧命,那是一对一的责任,容易忏悔。“偷盗”,特别是“偷盗常住物”,这个“常住”,尽虚空遍法界四众弟子都是债主,比偷盗国家物的罪还重。国家是你的一国,人口的确还是有限,像中国大国,也不过是十二亿人,你欠十二亿人的债;可是虚空法界就没有数量了,“常住”是通虚空法界的,懂得的人太少了。而且看到大家好像都占“常住”的便宜,都占别人便宜,看成习惯了,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后果这么严重,障碍生天。所以“常住物”要爱惜,点点滴滴都要先想想。
末后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如来果地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他是怎么证得的,必有因由。佛法讲“因缘”,必定有因缘。“因”是“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缘”是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积功累德,这是“缘”。你有“因”,没有“缘”,果报不能现前,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把它想通。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清净大菩提智”没有圆满,“缘”还欠一分。“缘”是修功修德,还欠一分。
所以“偷盗”的意念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偷盗”的行为当然就没有了,这就是从根本修。
这是世尊在此地跟我们讲的“十种可保信法”。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儒家讲,人要是“无信”,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何能保持?现在人讲信用,在佛法更深一步,保持信心,自信信他。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个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如何能“保信”?这十种方法。
成就我们在修学菩提道上的“信、愿、行三资粮”,“信”是头一条。盗心不舍,你的“信”就没有了,换句话说,“三资粮”头一个都没有,后面两个就不用谈了,你怎么能往生?!
古大德常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们读读这部经,细细去思惟,我们就明白,了解肯定了,为什么往生的人这么少。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自己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往生?这个对我们的关系非常非常之大。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