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139)
净空法师 讲于 新加坡
时间:佛历三〇二八年三月初二、西历2001年3月26日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看“七觉支”最后一条——“舍觉支”:
【舍所缘境界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不生追忆故。】
“舍”是“放下”,也就是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句话的意思一定要听清楚:不是在事相上放下,是在心里上放下。
佛法教初学,往往也从事相上教他放下。为什么?这是凡夫习染太重,心随境转,这是凡夫,所以事相是境,也得要放下。
佛给我们制定的“禁戒”,禁止不许做的,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加一个“不”,那就是从事上都放下。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在境界上做不了主,你会被境界所转,那就得放下。
如果自己有相当的功夫,我们一般讲“禅定”,你有相当的定功,你不会被外境所转了,这些戒律就没有了;不是戒律没有了,而是戒律圆满了。
圆满的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他不被境转;境不碍心,心也不碍境。这是什么程度?大乘经上讲的“法身菩萨”的境界,无障碍的境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然后你才知道应该怎样学佛、应该怎样持戒,自己心里就明白了。
我们见色闻声还动心、还起念,那就必须严持佛的禁戒,对自己一定有好处。
到法身大士的境界,真正到了无障碍的境界,绝对不会起一个伤害众生的念头,所以他“不杀生”的戒圆满;决定不会有一个念头占人便宜,绝对没有,他“不盗”的戒圆满;决定不会有个念头侵犯别人,他“不淫”的戒圆满。他在境界里确确实实不起心、不动念,显现出来的是大慈大悲,这个大慈悲心充满虚空法界,这是法身菩萨。
我们今天没有到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这就知道自己功夫不行。还是被习气所拘,不得自在,那你一定要严持禁戒,慢慢的把自己的功夫向上提升,这是正确的。
“七觉支”最后一条“舍”:“舍所缘境界时。”“能缘”是我们的根身,“所缘”是六尘境界,初学的人一定要在这上用功夫。
舍一切境界的时候,我们讲“放下”。从哪里放下起?首先放下自私自利,这就是放下我相;我相里面最严重的就是自私自利,一定要把这个放下。
“我做的这个事情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利益一切众生”也得放下。
弘法利生是利益众生的,你要不要放下?你要不放下,你是轮回心,干的是轮回业;不过这个轮回业是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放下,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破“我执”,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你的心是很慈悲,好心,“我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要把佛法好好的发扬光大”,好!是好事,但是与心性不相应。所以你一定要明了:我统统放下了,这个事情,弘法利生事情有没有人做?有,诸佛菩萨会再来。我赶快去作佛、去作菩萨要紧,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哪有见到这些苦难众生不来救度的道理?!何必一定说是“这非我不可,我不做就没人做了”,哪有这种道理?!这是迷得深,所以很多放不下的因素在此地。
真正明理的人,从世间法里面来说,最重要的是传人,就是我走了,底下还有人接着来干,这在佛法里面叫“承传”。
历代祖师一代一代的承传,这在世间法是对的,不一定我要干到底,有人接着干就行了。接着的人没有像我自己做得这么圆满,这是可能的;但是不要着急,只要传人接着干,他在经验当中会吸取教训,他会不断在进步、不断在成长,十年、廿年之后,可能他的成就超过我们自己,这很可能的。
只要锲而不舍,只要不退心,“勇猛精进”这条非常重要。
教学之道最重要的是讲台,只要天天讲毛病习气自然淡薄
学习,我们走的是弘法利生这个道路。教学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讲台,天天要讲,自己毛病习气再深都不怕,只要你天天讲。为什么?每讲一遍,不知不觉是劝自己一遍;讲久了,假的也变成真的,毛病习气不想断,它自自然然就淡薄了。为什么?天天接受佛法的熏习,苦口婆心劝别人,同时劝自己!别人得的利益不多,自己得的利益真多!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没有人请我们讲怎么办?我们到哪里去讲?没有人请我们讲,我们每天自己讲。没有人听,我在从前是用一个录音机,我对着录音机讲,录音机是我的听众。我讲完之后,我把录音机重新打开,我自己细细听一遍,看看我满意不满意。跟诸位说,我除了旅行,乘车、坐飞机、坐船之外,我每天讲经不中断的,我只要有个小录音机就行了。那个时候的录音机还大,现在的小巧玲珑。我这样干出来的,四十多年没有空过,一定要真干,拼命去干,我们才能学得出来。“有人请讲很好,没有人请讲就不讲了”,你学不出来。古人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怎么能学得出来?
初学讲觉得的不满意是有解无行导致心不相应,做到了才相应
现在你们比我这一代更幸福。你们现在这一代可以用小摄像机,便宜!不但你自己讲的你能听到声音,你还能看到你的表情。你对摄像机讲,讲完之后放出来看,听听所讲的内容满不满意,看看你的形相满不满意。我们自己觉得满意,大概别人也就差不多了;自己觉得不满意,别人怎么会满意?!天天反省,天天修正。
如果自己总觉得不满意的时候,怎么办?在初学的时候是一定有这么一个过程的,那是什么?我们的心不相应;我们讲是讲了,没做到。如果所讲的自己都能做到,就相应。所以不相应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做到,有口无心,毛病出在这个地方。心口相应,我们自己听了会满意;心口不相应的时候,这就难了。
为什么要勇猛精进去修“六波罗蜜”?
“舍觉支”里面最重要的:“善能觉了取舍虚伪。”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以取、可以舍,“取舍”是事,事事无碍,重要的是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实在是《金刚经》后面四句偈要常常放在心上。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取舍虚伪”;“如露亦如电”,是讲这一切法不存在,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存在。凡夫看到好像这个东西是真的,那是“相续相”,“如露”是相续相;“如电”是真实相,剎那生灭。《仁王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这是讲的事实真相,所以你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
“执着”是什么?与真相不相应,与真相相违背,错在这里。这个错就是佛家讲的“迷”,就是讲的“无明”。“无明”: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这个心得大自在。
大自在是“真心”。为什么得大自在?《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他怎么不自在?!有一物就不自在,“无一物”就自在,“本来无一物”。不管你起什么样的妄想、分别、执着,还是“本来无一物”。你不要以为执着你就真的有了,假的。唯识里面讲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不是真的,决定没有这个事实。
所以法身菩萨们他们看得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是佛,不过是个糊涂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糊涂在哪里?就是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就糊涂了;虽然起妄想、分别、执着,他的本性里还是本来无一物。所以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本来成佛,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勇猛精进,修什么?修“六波罗蜜”。
为什么又要勇猛精进去修“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性德,自性本具、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帮助一切没有觉悟的众生,“先觉觉后觉,先知觉后知”,这是一切诸佛菩萨的常轨、大道,自自然然他就是这么作法。
“不生追忆故。”放下之后不会再留恋、不会再追忆。世间人这是免不了的,想过去、想未来。
菩萨动念的时候真是万善相随,不动念的时候是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一念不生。
为什么说“动念”的时候万善相随?动念是普度众生,利益一切众生,那就是无量无边的善业统统都跟着起来了,纯善无恶。我们要在这里学习。
所以《十善业道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我们常常跟同学们提起,就是佛教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没有一样不善;这里面如果有执着,如果有追忆,这就不善,那就迷了。
“善能觉了。”“觉了”是善,“不觉”就迷,不可能在“觉”与“不觉”当中,不可能的,不是“觉”就是“迷”,不可能走在当中的。所以一定要“善觉”,明了“取舍虚伪”。
由此可知:什么时候“取”,什么时候“舍”,“取舍”都是利益众生,“取舍”都是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帮助众生觉悟。
“取”能帮助众生觉悟,我们就用“取”;“舍”能帮助众生觉悟,我们就用“舍”。活活泼泼,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所以要懂这个道理,这才叫做“善能觉了”。真正觉悟的人他才懂得,他做得非常非常自然,没有一法不是利益众生的,这个道理要懂、要学。
好,这一条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是“觉支庄严故,善能觉悟一切诸法”,这是一句总结。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