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
摘自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第47集 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
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烦恼没有了,再也不执着了,什么东西你得到不会欢喜,丢掉也不会心痛,为什么?“当体即空”,有什么好欢喜的?!心就清净。这是得受用。
受用就太大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一样,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哪里就现身,你看多自在,这真正解脱,真正自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有不少人常常心里头怀疑: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观音菩萨是什么时候人?他是做什么的?他会起这些疑问、这么多的分别,就是不晓得“相不离性”。
观音菩萨哪有相?!没有相才能现一切相。我们众生为什么不能现两个相?执着这个相就是“我”,所以就不会变第二个相;如果不执着这个相是“我”,就会变很多相。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分别、执着,所以“分别、执着”是大病。凡夫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你有坚固的分别、执着,所以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
【此节经义,深极要极。】
深到极处,重要到极处。
【第一波罗蜜三句,正是说明不惊乃至希有之故。】
他为什么不惊、不怖、不畏?为什么称为“第一希有”?就是他明了“相是性显现”的,“性相一如”、“性相一体”。原来“相”就是“性”,他这个“惊、怖、畏”当然不生了,绝对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自自然然成为“第一希有”;因为凡夫做不到,二乘做不到,权教菩萨做不到。
【般若称第一波罗蜜者,因其为诸度之母故。】
“母”也是比喻,比喻能生的意思。
【诸度因有般若在内,皆称波罗蜜。】
“诸度”是讲“前五度”。“布施”因为有“般若”,所以“布施”就是“波罗蜜”了。
“般若”是什么?诸位要记住——“离相”。前面佛给我们讲的有个总纲领,记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般若”;“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个“布施”就是“波罗蜜”,因为它前面有“无住”。
“应无所住,而持戒律”,那个“持戒”就是“波罗蜜”;如果“持戒”还“有住”,不叫“波罗蜜”,“持戒”只是世间的善行,果报在三善道,不是“波罗蜜”。如果是“波罗蜜”的话,要“离相”、要“无住”,“持戒”才是“波罗蜜”。
“应无所住,而修忍辱”,那个“忍辱”就是“波罗蜜”。由此可知,“应无所住”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第一波罗蜜”。
“善”有真假、虚实、大小,里面学问很大,不是含糊笼统的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
“诸度”,这“五度”是纲领,展开来就是无量法门。菩萨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六大类,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着相。
所谓“一切法”是什么?就是我们一个人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而实际是包括我们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有一切的活动、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萨讲,叫“菩萨万行”(“万行”归纳“六度”),明白这个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
“修”,要抓到纲领,什么是总纲领?“般若波罗蜜”是总纲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学“无住”、要学“不着相”,那就对了。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错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在世法里面修一点善法。这一点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圆满的善,还是偏邪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你仔细去观察才知道。
世间有许许多多人把假善当作真善,修假善果报还是在三途,唯有修真善,来生才能得人天福报。所以单单讲一个“善”,“善”有真假、有虚实、有大小,不相同!这里面学问很大,不是含糊笼统的。世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佛法,没有真实的智慧你怎么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一定从清净心当中生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会有智慧?!
“离相”的重要性
心要怎样清净?“离一切相”就清净。一丝毫还没有离开,你那个心就不清净;不清净,你就会造业、你就会堕落。这是世尊为什么在这个经上自始至终这样的强调“离相”的重要性。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般若亦不能离诸度而别有存在。】
这是说明两者的关系,因为“般若”是“理”,前面“五度”是“事”。“事”跟“理”分不开的。从“事”里面显示出理,“理”一定要“事”表显出来,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事”、“理”是不可以分的。
《高僧传》里的《济公传》才是真实的济公,其他是杜撰的
【虽不别有,非无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执着耳。】
总而言之,它的重要的意义——全不能执着。“事”不能执着,“理”不能执着,“假名”也不能执着。
学道之人一定要叫自己这个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这个“境”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无论在人事环境、在物质环境里面,都要保持清净,这个人叫“真用功”,这个人就是真正学佛,可以不拘形式。
在中国大家晓得,完全把形式摆脱掉了古时候有个济公活佛,人家这叫“真修行”。但是一丝毫的迹相你也看不出来,看到这个人疯疯颠颠,他的心真清净,一切境缘当中他都不染着。
济公确有其人,《高僧传》里面有他,但是跟市面上卖的小说不一样,小说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的,我们一般人都被小说欺骗了。所以真正要了解济公,要看《高僧传》里面的济公传,那就没有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