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山、朝圣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没有好处
摘自净空法师《观无量寿佛经》第17集
我就劝他: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要“一门深入”
“常与定合。”就是“定”在这个法门上,除这个之外,我其他决定不想。
今天上午有一个居士来找我,过去没有来过、没有见过面,他第一次到这儿来,来问我学佛的方法。他过去亲近过两位仁波切,曾经到尼泊尔去修行过,学密的。我就劝他: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
我说:你不要来找我,找我是你错了门路,我这里是念佛法门,跟你那个法门不一样。“一门深入”功夫才得力,这“一门深入”就是“常与定合”,不要改换法门。这换个法门,那不仅是功夫,还是大智慧!这不是大智慧,他不可能改变主意。
“大智慧”是他把这所有法门的真相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他知道哪个门近,他就选择近路走了,就不绕圈了,不走远路了。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说那个学密的,我们劝他念佛很难。他没有搞清楚,他的疑问很多,那我们要费很多时间去给他解释,太麻烦了,不如劝他还是去学密去!所以这很不容易。
我们中国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到晚年的时候回归到净土,一归到净土就专修,确确实实他不但把世间法放下,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经论法门统统舍掉,专念《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三年五载他成就了。这就是真正认识清楚、真正明白透彻,他才“万事俱舍”,世出世间法统统舍弃掉。
底下是个比喻,像个什么样子?像个“失意”的人。不但“失意”,这个人又“聋”又“盲”(“盲”是看不见,“聋”是听不见),像这么一个人。
大师说:“此定必即易得。”就是很容易得到,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很容易得到。我们自己明了了,照这个方法去修,二、三年当中一定会有结果,会有好境界;别人来问你修行方法,你也会指导他,你也会指路了,路指得不错。假如违背了这个原则,“三业随缘转”,三业是身口意随着外头境界转,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会起贪嗔痴慢。称心的,起了欢喜心;不称心的就厌恶了,这就是你的“身、口、意”随着外头境界转了,这是凡夫。
我们无始劫以来搞生死轮回,为什么不能脱离三界轮回?就是三业随外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
朝山、朝圣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没有好处
“定想逐波飞。”想“修定”、想“修清净心”、想“一门深入”,但是毕竟都不能成功,原因在哪里?随着境界转。这很麻烦!世间境界,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纵然能够放下,这佛法?在大乘佛法许多的经论都很能吸引人,你眼睛见到、耳朵听到了,动不动心?如果还起心动念,不行!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台湾这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达,大家都相当富裕。这一富裕学佛,怎么学佛?朝山。大陆上四大名山还不够,还要到印度去朝圣。要用这经典来说,你去朝山、朝圣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说实在话没有好处、没有利益。你要是见到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但要喝斥你,恐怕要拿棍子打你;你不在家老实修行,到外面去乱跑。
古人参学目的是为求学
古人参学目的是为求学,哪个地方有高僧大德,我们心里头有疑惑不能解除,去向他请教,请他指点迷津,人家参学是为这个;迷惑破除之后,修行方法得到了,那他就关起门来真用功,真正用功了,心定了,是为这个,绝对不是去游山玩水。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过去闭关的标准心定、有成就了,现在闭关没有这个标准
在过去,善知识还有一个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标准?闭关的人、住茅蓬的人,住山。凡是闭关、住茅蓬的决定是善知识,也就是他心定了,他真修了,有真功夫了。我们的心不定,门路还没有找到,还没摸清楚,去请教他。假如他也跟我一样也没搞清楚,他就在那里闭关住山,你到那里去请教他,他答不出来,你可以把他关房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咱们去参学去。
所以古人说“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禅宗里头很有名的公案。赵州和尚八十岁了都还在外面行脚参学,什么原因?门没摸到!修行的门路没找到,不知道自己如何用功,这才到处请教别人,求人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
所以这真正会用功的人他不会出去了,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除非有人来请他下山弘法利生;没有人请他,他就住山不下山。所以这个法是要来求的。
求学,连世间法都如此,“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要等待有人来启请,这才下山弘法利生,从事于这个工作;没有人启请,那就一辈子住山。住山可能传授一、二个人,也可能一生当中一个学生都遇不到,这都有,所以这些情形都必须要知道。
但是现在这个标准失掉了,现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闭关的,但是不是古时候的标准。你喜欢闭关就闭关,这很容易了,没有标准的。
“纵尽千年寿。”这是讲修行的时间长。
“法眼未曾开。”这“个法眼”不开就是智慧不开,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修学的纲领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确实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不能成就。
我们看底下一章,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八观”。从第一“日观”到前面“宝座观”,这七观都是观西方世界的“依报”,也就我们讲的生活环境——“依报”。
从这个地方起,“第八到第十三观”是观西方世界的“正报”,也就是我们观佛、观菩萨。“正报”是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做代表。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这一段承前启后,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叫着阿难、叫着韦提希的名字,叫名字提醒他。这个提醒他,下面就是有很重要的开示了,这就是要观佛了。严格地说,“十六观”中是以观佛为中心,“次当想佛”。
经【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这一句是“阿弥陀佛”梵音的名号,“阿弥陀佛”这个翻译是梵音的省略的称号,详细的称号是在此地。
这一段经文可以说是整个《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三段极重要的开示,这是佛对我们的开示,这是第二段。
第一段最重要的开示是“三福”;这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这是《观经》的精华,《观经》最重要的。尤其这个地方跟我们说明的是西方净土的理论,经文不长,可是说得很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