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给毁谤、障碍我的人立长生牌位,每天讲经给他回向、祝福
发布时间:
2021-09-15 00:00
来源:
净土释疑网
作者:
访问量: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512集 2013年11月21日讲于马来西亚
心外没有梦,梦外没有心
从“相”上讲,从“事”上讲,不一样;从“性”上讲,从“理”上讲,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别,这就“不异”。什么原因?迷、悟不一样,佛觉悟了,佛在觉,我们在迷。只是迷、悟不一样,除了迷、悟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
“不有不无。”
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为什么不能说它“有”?它确实不可得,“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性”,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所以“性”不可得。但是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能生万法,遇到缘它就现万法。虽现万法,万法不能说“有”,为什么?万法刹那生灭。
生灭的频率我们现在知道了,我们读了弥勒菩萨对释迦牟尼佛的谈话,佛问弥勒,他们谈话是说给我们听的,佛问了一句话,“心有所念(心里起个念头),几念,几相识耶?”这是原文。“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这一句话问了三个问题,心里起个念头,这一个念头里有几多念?有几个念?有几个相(“相”就物质现象)?有几个“识”(“识”是心理现象)?》问了三个问题,弥勒菩萨答复“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答复“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相,“形皆有识”,“识”就是受想行识,答得很清楚,那你要把这个答复完全了解,“相“是假相,”相“是幻相,“相”不可得。
你看,“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不有不无”,“相有理无”,“相有性无”。但是“性无”不是说空,它这个“无”是无物质现象、无心理现象、无自然现象,我们的六根缘不到。“眼、耳、鼻、舌、身、意”统统缘不到,它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真相不是假相。无及无他,没有自己,没有别人,为什么?统统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这个要作比喻来说,梦是很好的比喻,梦中我们梦到很多人,梦中有自己,自己跟梦中所有的境界、人、事、物,全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心外没有梦,梦外没有心,做梦的时候心就变成梦境了,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心。所以佛常常用梦境来作比喻。
我们这个整个宇宙就是一场梦,现在我们这个梦是在六道轮回里头;这个梦醒过来还是一场梦,十法界的梦;十法界的梦醒过来,才算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离苦得乐,解决这个问题。离究竟苦,得究竟乐。但是这还不是终极目标。
终极的目标是回归常寂光,回归自性,那是《华严经》上究竟果位,叫“妙觉”。这个境界不可说、不可说,叫不可思议,你一想,错了;你想什么,打妄想!你不能说,所以“开口就错,动念即乖”,不能动念头,不能开口,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是法身如来的境界,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达到这个境界,真正成佛了,就称你作佛陀了。你看,“无及无他”,人、我是一体,大慈大悲,自然就生出来了。大慈大悲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爱心。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悲”是拔苦,看到别人有苦,决定伸出援手帮他。“慈”是与乐,拔苦叫“同体大悲”,众生跟我是一体,哪有不帮助的道理?!左手右手是一体,左手这里有痛痒,右手立刻去安慰他、就要帮助他,没有理由,“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没有理由,这什么?爱人是真正爱自己。自爱就是爱人,爱人就是自爱,不知道自爱的人不会爱人,不会爱人的人不知道自爱,它是一体。
谁知道爱人?佛菩萨知道爱人。谁爱自己?佛菩萨爱自己。佛菩萨是什么样的心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清净寂灭”,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我们在没有证得圆满,要向佛菩萨求佛道,前面说的修福修慧,对下面,度化一切众生,上求、下化,这是“有为”,这个“有为”是“事”上看的、“相”上看的。从“性”上看?寂静无为。我们从心上看,“无为”;从事上看,“有为”。事有为,心无为,“有为”跟“无为”是一不是二,这圆融无碍,得大自在。“因此深信,能入于理”,你要有这样的深信,你读佛经会开悟,读佛经什么?“其义自见”,不需要问人,读了意思就会浮出来,这是什么?这是性德。佛法里面求学,这是真理,释迦牟尼佛这么成就的,诸菩萨也是这么成就的,祖师大德个个都是这么成就的,不是从修行里面悟入的,就是从理论上,都能开悟,都不必别人教,但是那个原则,就是深信,就这个。这是个诀窍,只要深信,愈深,你悟得就愈多,悟得愈深,愈大,完全在“深信”这两个字上,不信就没法子,佛来教他,都没用处,要真信。
佛法讲的“中道”就是真理
下面再讲“行入”.
“‘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谓行此行时,心不倾倚。无念无求,安住不动,犹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行入”里面,首先‘行’即依理起修之行。“理”是什么?前面所说的理,本有真性,这是“理”。不异不一,不有不无,无及无他,凡圣无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这是“理”。我们真相信,真正把这个落实在日常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起心动念、语造作与这个全相应,这就叫“行”。真的用上了,用得正确,不偏不邪,这就是佛法讲的“中道”。“中道”就是真理。真理就在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生活,表现在外面,“无念无求,安住不动,犹如大地”。
佛法是真正平等,连大家托的饭都汇合在一起吃
无论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记住“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修什么?“无念无求,安住不动”,就这八个字。一切随缘,什么都好。世尊当年在世,它的日常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是戒律。早晨,早课完毕之后,就出去托钵,托完了回来,要把时间算好,大家在一起吃饭,每一个人托的钵,饭菜都不一样,吃多少自己拿多少,统统汇合在一起,吃完了太阳不过中,时间要恰到好处。佛法是真正平等,连大家托的饭都汇合在一起吃,多余的供养野兽、小虫、小动物,供养它们,不能留着明天,不可以!晚上睡觉,在树下打坐,一宿,明天要换到别的树下,不能老贪恋这个树不错。树荫很大,很舒服,不可以!只能住一晚,明天换地方,让你生平等心,不生贪爱,佛用这种方法。
“无念无求,安住不动”是戒、是定,“无念无求”是戒,没有妄想,没有杂念。那么我们念佛的人,一切念都舍掉,只念阿弥陀佛,一切所求都放下,只求西方极乐世界。净宗是有念有求,到极乐世界去再修“无念无求”,两截。“无念无求”在我们这个世界很难,到极乐世界就不难,极乐世界怎么不难,念这部经就晓得了。
“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行入,则有四者,其中第三为无所求行。”
“《三藏法數》‘入道四行’:(出正宗記并稽古略)”
这四种我们要学,学到了真快乐,真正法喜充满,入道四行,《三藏法数》里头的,除《正宗记》、《稽古略》里头也有,
“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达摩,印度人,梁武帝那个时代到中国来,弘法,法缘不殊胜,言语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不护持他,他以后在少林寺闭关,九年才遇到一个慧可,就是此地讲的“可大师”。慧可大师,禅宗传给他,衣钵传给他,告诉可大师说,这跟我们这里引用的是一样的,“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谓理入者,则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含生,含有生命者,与含灵同)”
这四个字很重要,“籍”是借,借用,借用什么?借“教”。“教”,是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就是经论。借教要悟宗,“宗”是宗旨,就是明心见性。“悟”是大彻大悟,这才算成就。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说法门平等?怎么个平等法?每一个法门,它最后的目的全是明心见性;不管哪个法门,我们念佛也不能够超越。念佛人的明心见性不在此地,在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之后还是明心见性,法门真平等!没有见性,没成就;没有见性的人,没出十法界;没有放下见思烦恼的人,没有出六道轮回。这个我们要知道。
法门里头,只有一个法门特别。特别,它是把明心见性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极乐世界;第二个阶段,在极乐世界明心见性。那是保证你一生明心见性,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往生极乐世界等于明心见性,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你必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桩事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教都是帮助你“悟宗”的。如果你不能够悟宗,只光止于教理,古人讲“死在教下”,能不能证果?不能证果,出不了六道轮回。要出六道轮回,至少要把见思烦恼放下。
爱惜身体是借假修真,但不能过分爱它
见惑里头,古大德为教学方便起见,归纳为五种,好记,第一个是“身见”,决定不执着“身”是我。那“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我们没有把衣服看做“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你观念转过来,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跟衣服完全相同。衣服脏了,你很喜欢换一件;身体坏了,你也很喜欢换个身体。身体不是“我”,为什么?身体有生有灭,“我”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是“我”,生、灭的不是“我”,现在不生不灭的“我”住在这个身体上,是这么回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
好像一个人一样,衣服穿在我身上,对这个身体要不要爱惜?也不要糟蹋它,应该好好的去保护它,“借假修真”,就这个意思。不能过分的爱它,过分爱它怎样?你在它身上起烦恼了,你起贪着的心了,那就错了。
那头一个,真正“身见”破掉,就能证须陀洹果,“身见”一放下,“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就不难了,这头一关。这一关突破之后,后头这四种,错误的见解不难放下,这一放下,证初果。证初果就等于说保证你会出六道轮回,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是讲你修行。再把思惑断掉,思惑什么?“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思惑比较麻烦,不太容易断,真正断掉了,“贪、嗔、痴、慢、疑”没有了,就六道轮回不见了,六道轮回就这么来的,这是六道轮回的“因”。真正放下这个“因”,果报就没有了,好像做梦一样,醒过来了。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四圣法界。醒过来一看,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个境界,但这个境界也不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境界从哪里来的?是无明跟尘沙烦恼变现出来的。把无明跟尘沙再放下,十法界没有了,真的醒过来了。醒过来是什么?实报庄严土,那就是《华严经》上讲,“本来是佛”,你回归到本来了。本来是佛,不是假的,是事实,你确确实实回到实报土。
我们终极的目标是常寂光净土
实报土怎么形成的?我们也把它搞清楚了,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这个东西不好断。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实报土没有了,最后真的现前了,常寂光净土,那个世界什么?一片光明,我们自己身没有了、念头没有了,身跟念头都变成光,光跟一切诸佛的光融成一片,一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还是假的吗?!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现在连科学家也追求这个终极目标,他把这个叫做“零极限”,回归到零极限。那么他有难处,他回不了,为什么回不了?他有念头。这个东西要把念头断掉,才能回归;有念头就不行。
经只管念,不要记在心上,记在心上心就染污了
那么我们在这个世间,念头愈少愈好。妄念要少,杂念不能有,为什么?经题上这么清楚,“清净、平等、觉”,那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妄念、杂念多,跟这个相反,这不能相应,所以念头愈少愈好,愈少愈容易觉悟。所以学东西学一样,不要学两样。一样也得会学,如果把它牢牢记在心里,错了,完全错了!经我只管念,不要记在心上,记在心上,心就染污了,念经心里头没有经,这叫妙,“随缘妙用”。心里有什么?有定,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然后就自见其义。“觉”就是自见其义,到“觉”就成佛、就圆满了,这真正大圆满。
这个四种“行入”,第一种: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
这四句话,字字句句都是真言,我们自己一定要反省。我们从往昔劫中就迷了,在六道轮回里头生生世世“弃本逐末”。“本”是自性,忘掉了。“末”是什么?“末”是现象、事相,在这上斤斤计较。“诸有”,“诸”是多,“有”就是轮回。轮回大分,分为六道,每一道里头无量无边。我们单说人道,人的差别,类别无量。我们地球上人有限,你知道,还有外太空的你不知道,别的星球上有人。畜生道,我们看得更清楚,多少种类,哪一类我们都干过。六道里头,不管哪一道、不管哪一类,我们统统干过,“流浪诸有”。
不管在哪一道里头,“多起冤憎”,有几时能平心静气对人?没有,都是怨恨,都是我对你错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不就干这个吗?!
“违害无限”,违背良心,违背正义,违背真理,言语害别人,行为害别人,念头不善,不就搞这些?!
这就跟众生有缘了,成佛就可以度他,“佛不度无缘之人”,过去对我好的要度他;过去对我有冤仇,现在我明白了,我还是要度他,我明白了。深入经藏,这才觉悟了,明白了。明白了,不干了,改过自新,努力坚持,把贤首国师《还源观》的四德做好,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
做到了教人,人服;自己没有做到而教人,人不服
“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恒顺众生。“妙用”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妙。对人、对事、对物,把我们过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完全改正过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片慈悲,无条件去爱人、去帮助人,“妙用”。
第二,“威仪有则”。这是真正菩提心现前,我要做好样子给别人看,起心动念马上想一想:我这个念头,如果别人也起这个念头,好不好?不好,这念头不能起,这个话别人说出来,我感觉到如何?感觉到不好不能说,身体的造作,样样要给别人做好榜样。那么中国好榜样,《弟子规》;佛门里面好榜样,《十善业》。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恶口是挑拨是非)、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骗人,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人家不喜欢听)不贪、不嗔、不痴,这十善业。佛法的标准,要把它做出来给大家看。
第三句,“柔和质直”。待人接物态度要柔和,与人和睦相处,中国人讲恭敬、谦卑、有礼。“质直”是用真心,不用妄心。
最后一句,“代众生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教化众生。这个“苦”是苦行,释迦牟尼佛在世所制定的戒律,他全做到了。绝对没有说这条戒律佛没做到,叫别人做,没这个道理。统统做到了,所以教人人服。自己没有做到,教人,人不服;自己没有放下,教别人放下,人家不相信。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给误会、毁谤、障碍我的人立长生牌位,每天讲经给他回向、祝福
《华严》贤首国师,把德行就归纳这四条:“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给大家做一个修行的好榜样。用什么报怨?“以德报怨”,决定没有怨恨。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
别人毁谤我、羞辱我、障碍我、陷害我,决定是忍受,决定没有怨恨;当然不会有报复。心里怎么想?过去我这样对他,今天他对我,这个帐一笔还掉了,来生后世遇到了,那是好朋友了,怨恨没有了,“冤家宜解不宜结”。
“做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
“与理相应”,与自性相应,与十善相应,与中国古人讲的“五常”、“四维八德”相应,这个好、这就是圣人。
“体冤进道”,对于这些冤亲债主你能体会,道业才能精进,叫“报冤行”。
我自己知道的,一些对我误会的人,误会就会毁谤,造作种种障碍,我都把他们的长生牌位供在我的小佛堂里头,我每天讲经都给他回向,给他祝福,他不知道。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决定减轻他的罪业;他如果能回头,三宝加持,他很快就能回头,这要懂。决定不能有怨恨,有怨恨,那你出不了轮回,为什么?你要报复,我们想化解,不想报复,永远不再有报复。他就是把我杀了,我也很欢喜,感恩他,为什么?他送我到极乐世界去了,我能不感恩吗?!对我来说,结不结罪?不结罪;他自己结罪,他造杀业。造杀业是他有罪,在我这边没有罪。人要懂得,这真正懂得佛法、懂得因果,一了百了,得大自在,得大法喜。
一个人能进入无得、失的境界,吉凶祸福都没有了
“二、随缘行: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这叫我们看芸芸众生,站在什么地方看?站在“清净、平等、觉”这个位置来看。看一切众生,“众生无我”,自己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有“我”,这一错误概念在佛法的名词叫“遍计所执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容易懂,就是一个抽象的念头,错误的抽象概念,这不是真的,都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这一生得到善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他过去善因生的。譬如过去财布施,这一生发大财,过去法布施;这一生聪明智慧过人;这一生健康长寿,过去生中无畏布施,这三种果报。财富、地位、聪明、长寿,果报!他这一生都得到了,是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当中应该得到。但是还是缘,如果缘尽了,福报享尽,缘尽了,享完就没有了,他没有再造。
你了解因果事实真相,得到了,不会欢喜;失掉了,失掉也没事,也不会耿耿于怀,假的。哪来的得失?连身体都得不到、都无法控制,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他心清净,不受外面环境干扰。得到,不生欢喜;失掉,没有怨恨,清净心现前。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冥,静默,潜心)故名随缘行。”
“心无增减”,心是定的。“喜风不动”,“欢喜”是八风之一,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冥顺于道”,“冥”是静默,“道”是自性,就是“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叫“随缘行”。贤首大师的四德把这个摆在第一条,“随缘妙用”,“冥顺于道”就是“妙用”,真妙!得到,没有欢喜;失去,没有烦恼,得、失不放在心上。一个人能进入这个境界,吉凶祸福都没有了,这叫得大自在,真正离苦得乐,真正是佛家讲的“解脱”,“自在”,以这样的心态念阿弥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弥陀会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时间一定是很短,不会很长,真正得利益。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光顺师至,持汝手书。并夏布莲子交光。言汝已住伊庵等情。窃念汝资非余裕,何须效世谛人情,作投桃报李之仪。尔我以道相交,当以直道而行耳。兹既寄来,当以为作福之资。谢谢。令严,令岳母,既生信向。当时以净土利益为之启迪。令其信心,由微而著。倘能信愿真切,决定可生净土。其为孝也,岂世间之孝所能比拟乎哉。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楞严正脉,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①乎哉。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不妨再研楞严,及各经论。汝昔求光开示,光以文钞相寄,尚不一一全阅。光固知汝不知缓急,泛泛②然学时人研究佛经,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钞文字虽劣,颇能示人修持门径。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③。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④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虽则三岁孩子,亦会念佛。汝此法门径,尚未认清。又非讲期见逼,如讲家之拟撑门庭,何须先研楞严,不以归家识路为急务乎。至于光之所说,不过搪塞差事,不致负彼来意。岂真能显示楞严之要义乎。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陈宿因。末世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当以势至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此居士所当致力者。至于征心辨见,破阴超浊。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后,再商量。则可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矣。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⑤也。(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书一)
注解:
①颟顸(mān hān):糊涂而马虎。颟,糊涂;心不在焉。顸,粗。
②泛泛(fàn fàn):不深入;平平常常。
③毗尼(pí ní):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毗奈耶”。意为律。
④嗣后(sì hòu):以后。嗣,接着;随后。
⑤河汉(hé hàn):黄河与汉水的并称。比喻博大精深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