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念”不是口念,是“今”、“心”,心上有佛叫“念佛”
发布时间:
2021-09-15 00:00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72集 2013年10月11日讲于香港
有智慧、有定力,才知道什么状况之下可以随、不可以随
清净心,阿罗汉证得的;平等心,菩萨证得的;觉,这正觉,法身菩萨证得的;法身菩萨就是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深心”,一层比一层深。
“他受用”,慈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怎么救法?把这一部经、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就是救了他了。他要真搞明白,搞懂了,依教奉行,将来必定生净土。生净土就是作佛了,这是圆满究竟的度了众生。这个心要发,发了要起作用。对自己,对别人,要用菩提心。菩提心是觉而不迷。
第四,严持诸戒。“严”是严格,对自己要严厉。受持,诸戒里头最重要的是“根本戒”,根本戒是所有学佛弟子都要遵守,“三皈”、“十善”、“五戒”,再加上一个“六和”。“六和“是处众,我们跟别人相处,”六和“是戒。
做人不容易,稍稍不谨慎就会跟人结冤仇,有意无意。不要以为冤仇无所谓,它会惹来生生世世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真难!我们看佛陀、看孔子,这是大圣,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跟众生结怨,他们做得很好!这里头最重要的,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必要随我,人家怎么说,好,我随顺他。随顺我,叫人随顺我,我不随顺他,人家表面不得已,心里不高兴,在就结怨了;完全随顺他,在修行上得大利益了。为什么?佛法的入门要断“见思烦恼”,小乘学的,入门,“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五种见惑断掉了。我们这五种见惑能不能断?不能断。“见惑”里,第一个“身见”,学佛学了一辈子,没入门,什么原因?不肯恒顺众生。要能恒顺众生,我们自己就淡忘了,不随自己,顺别人,能破身见。破身见的人会恒顺众生,你说什么都行。那干坏事?坏事我们不随顺。好事不是坏事,都可以随顺。你有智慧,你有定力,你知道什么状况之下可以随、什么状况之下不能随,不能随有变通的方法随顺,还是不会得罪人,跟人相处一定是皆大欢喜。皆大欢喜的时候,有时候别人有错误,你给他提建议,他会听,他会接受;如果我们的态度很傲慢,有嫉妒心,做不到。
佛所制定的戒律,佛全做到了。其实佛哪里有什么戒律,佛的生活言行记下来就是戒律。他本来就是这样的,完全没有,意见都没有,是自然的,没有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所以明心见性就成佛。成佛就是大圆满,“戒定慧”的大圆满;“十善业”的大圆满,那是自然的。
我们迷失了自性,在六道里头搞轮回,时间太长了,真正是无量劫迷在这个里头,染上严重的习气。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看了也很受感动,听了也觉得不错,但是落实在生活当中,做不到了,我们的毛病、习气全出来了。佛知道,佛不是不知道,佛用的方法善巧、微妙,就叫你念。天天念,念的遍数要多,半个小时念一遍,念熟了,一天念三十遍。为什么要念这么多遍?能摄心,能帮助你把清净心找回来。
初果心就清净了,刚刚得清净心,为什么?这五种烦恼没有了,身见没有了,边见没有了。没有边见,不会跟人对立,跟人事物对立的念头都没有了;成见没有了,自以为是的念头没有了;邪见没有了,入门。所以,清净心得到了,不圆满;到四果阿罗汉,清净心圆满了,再提升,就到平等心了。“清净心“里头有三辈九品,“平等心”里头也有三辈九品,“觉”里面还是有三辈九品,慢慢提升,达到究竟圆满。
读诵是好办法,这是佛佛相传教导我们的。所以学习,年龄越小越好,根扎得牢,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要“严持诸戒”,这都对自己。
我们起心动念是自己不知道,别人统统知道
底下一句对人,“饶益有情”。有情众生,最重要的是我们同类。人,再推展出去,包括一切动物,有情是动物,无情的植物、矿物。动物都有情,那么在小乘说法。大乘究竟说,有情的范围就太大了,为什么?植物有,矿物也有。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识”就是“受、想、行、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现象,无不是五蕴皆空,这是法身菩萨见到的,六道凡夫对这个事情不知道,事实真相就在现前迷得太深了、迷的时间太久了,完全没有知觉。到什么时候才知道?接受佛经的教诲,知道了,大乘经典上说的。
小乘经典,有情指动物;大乘经典,有情就很难说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物都有情。为什么?我们这个桌椅板凳,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江本胜博士做水试验,水是矿物,确实证明水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不但水如是,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没有一个不如是。
美国修·蓝博士,去年到香港来访问,在我们这个摄影棚里头告诉我们,桌椅板凳会看、会听,我们起心动念它知道,墙壁知道,天花板知道,地板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说没有人知道,是自己不知道,别人统统知道。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欺骗自己,怎么能欺骗众生?!它不可能。那我们要修成什么样的地位,对于事实真相才完全了解?大乘教上佛常讲,八地以上,就全知道了,真正契入佛知佛见。
这桩事情被现在量子力学家发现了。量子力学家为我们做证明:物质从哪来的?从念头变现的。念头就是“受、想、行、识”,物质里头有“受、想、行、识”。再小的物质,现在物理学家叫它做微中子。微中子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一百亿个微中子,不是一百万,是一百亿。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大小等于一个电子。原子,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我们肉眼看不见,也就是说,微中子的体积,是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这么小的东西,它具足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这个物质现象有“受、想、行、识”,圆满的,统统具足。
这是宇宙万物怎么形成的?《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叫“一合相”。“一”就是根本,就是一个,微中子这现在发现的。没有比这更小的了,全部是这个东西组合的,整个宇宙是这个东西组合的。我们一个人的身体,细胞组合的。细胞从哪里来的?细胞是微中子组合的。一个人的身体,科学家告诉我们,大概有六十兆个细胞。六十兆,每一天我们身体细胞,有死亡的,有新生的,每一天有多少?有七千亿。每一天七千亿的细胞死亡了,也有七千亿的细胞新生了,代替它,新陈代谢,每一天。所以“分段生死”,每一天有这么多,这身体不是我。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要爱惜,是我们的真心,不生不灭的那个心,也就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真心饶益有情,用真心待人,真心里面充满了爱。
成佛不需读那么多经、学那么多法门,“放下”就是
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父子有亲”,“五伦”第一伦。第一伦那个核心就是“亲爱”,这个“亲爱”是性德,没有任何条件。这个性德从哪里来的?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是自性里本具,性德无量无边。这个“爱”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在婴儿身上能看见,这个婴儿出生一百天,一百天的时候,他还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他还不认识谁是他的爸爸、谁是他妈妈,不认识;他对于每一个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做到了。无论哪个人逗他,你看,他都开心,他都欢喜,他不拒绝,没有分别,完全天真;到他认识爸爸妈妈了,他就被染污了,天真就失掉了,为什么?他有分别,他有执着。
要知道,永远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菩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就是佛陀。这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差别在哪里?六道众生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有这个东西。佛陀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佛陀。
成佛要不要读那么多经?不需要!要不要学那么多法门?不需要!“放下”就是。所以许多大彻大悟,不认识字的,一堂课也没听过的。释迦摩尼佛就是一个好榜样,他是从禅定里面开悟的,一生讲那么多经,那经谁教他的?没人教。你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给你讲,记录下来就是经典。问题不论大小,不论浅深,他没有一样不知道。《华严经》,内容是讲整个宇宙、万事万法,没人教他,他开悟的时候说出来的;《法华》没人教他。那么多的经论,全是从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
流露要缘,就是要有感,佛就有应。众生有疑难,佛以自性本有的智慧帮他解决,这个智慧,一切众生个个皆有,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的,不是假的。他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不是佛?那就是你在自性上起心动念了。有分别,有执着了,这个东西吧自性障碍了,自性里面的德用起不来,那起来的什么?烦恼。烦恼,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嗔痴慢,完全随顺自己了,随顺这个色身,妄心。妄心就是贪嗔痴慢疑,所以生烦恼,不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自然生智慧。
智慧离苦得乐,那个“乐”里头是真乐,凡夫无法想象,境界不一样。学佛就是我们回归自性,回归到自性就是成佛,证得究竟圆满,我们才有能力饶益有情。“饶益有情”是普度众生。这样的境界,我们在一生当中,是决定不可能得到的,什么原因?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了。知道,也断不了。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成佛就这么简单,六根在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成佛了。
做不到。做不到,分阶段,把它分三段,先学不执着。真正不执着,就证阿罗汉果了;真正不执着,六道轮回不见了。所以六道轮回哪里来的?执着来的。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我们对宇宙万物想错了、看错了,这才产生六道轮回,如梦如幻的境界,不是真的。
第一个阶段不执着,再提升,不分别。不执着是阿罗汉,不分别是菩萨,这就升级了。不执着是清净心,不分别是平等心。到最高的境界,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没有了,叫不起心、不动念了,这就成佛了,这就证得圆满了。所以佛法,一句话说绝了,“放下”就是。
佛是教我们放下的,不是叫我们去拥有,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呢?真的也不可得。真的是自性,自性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它什么都没有,所以用一个“空”来形容它,“性空”。到证得佛果的时候,经上有一句话说“归无所得”,“究竟圆满,归无所得”,到那个时候所得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自性生、自性现的,得到自性就圆满了。得大圆满,能生万法,万法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万法是什么?生灭法。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哪里是真的?!所以“真空”、“妙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这是事实真相。
“念”字不是口念的,是“今”、“心”,心上有佛叫“念佛”
我们今天无比的幸运,学佛的人说:你的运气太好了,你怎么会遇到念佛法门?!这就是最后一个,“忆佛念佛”,为什么?遇到这个法门,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根性,一生可以成就,这一生没白来,决定得生净土,生净土决定一生成佛。
我们遇到任何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没有成就的希望,遇到净土就有成就的希望。你能不能把握住?能把握住,没有一个不成就。
“忆佛念佛”,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忆”是心里面想,不想别的,专想阿弥陀佛,专想极乐世界。“念佛”,你看这个“念”字,不是口念的,“念”是“今”、“心”,现在的心,现在的心上有佛叫“念佛”,真念佛。口里头念佛是念给别人听的,是劝别人念佛,是利他的;心里面念佛是自利,自利利他。没有人的时候,我们也出声念佛,为什么?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众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念佛他听到,他得受用。
遇到恐怖现象,不要忘记念阿弥陀佛就能够离开恐怖
我们如果遇到恐怖的境界,不要忘记念阿弥陀佛,就能够离开恐怖。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真人真事。我在美国旧金山遇到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我很早就认识她,她在念高中的时候,十几岁,高中三年级,参加我们台中慈光大专讲座,她的母亲,虔诚的佛教徒,是李老师的学生,所以有这个方便,大专佛学讲座是收大专学生的。她是高中,还没有毕业,她也来参加了,我们就认识了。以后在美国读书,拿到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我到美国的时候,每天来听我讲经,告诉我,她在美国公司是一个小的主管,一个单位的主管,她管十几个人。在公司附近租了一栋房子,这个房子是个鬼屋,晚上十二点准时鬼就出现。这个鬼跟她有冤仇,是来问她讨命的,很凶、很恶,样子非常难看,身上气味奇臭难闻。他出现之前几分钟,那个味道就出现了,味道出现没多久,鬼就出现了,要她命,她这个时候就一句阿弥陀佛。拼命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鬼就站在那里不敢动,她不念就走近来,一步一步走近来。逼着她念到天亮,鬼走了,天天都是这样的。她真有胆子,是个女孩子,胆子真大。我说你为什么不另外租个房子,何必要租这里?她说:我不要租,他天天督促我念佛,逼着我念,我非念不行,他是我的增上缘,是我的善知识。不简单!以后我听说她出家了,在台湾出家的。
所以念佛这个方法,遇到这种恐怖现象的时候,这一句佛号非常管用,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佛菩萨确确实实会加持你、会帮助你消灾免难。
“一,《观经》曰:‘读诵大乘’”。
“《观经略论》云,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
这读大乘的好处说出来了。
“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
这一句话很重要!生到阿弥陀佛佛国,在莲花里面花不开,花不开就是你见不到佛。这时怎么办?在花里面要补习。花里面谁教?还是阿弥陀佛来教你。在花里头见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的报身见不到,见化身,在那里补习功课。佛智从哪里来的?佛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有此可知,“花开见佛”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们中国大乘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花才开。
……
弘扬佛法受多少冤枉、受多少委屈,要禁得起考验
我们这一生,生得实实在在辛苦;弘扬佛法不简单,受多少冤枉、受多少委屈!还好我们天天读诵,天天在一起分享,天天劝大家,实在讲是劝自己,没有退心。禁不起考验的都退了,当初在一起学的不是我一个,好几个,都退转了;也有几位往生了、不在了。
为什么能忍?真的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愈是挫折我愈要忍受。不忍受,这个经虽然在世,没人相信,没人学习,你说多可惜!所以什么都要忍,欢欢喜喜的忍,毁谤要忍,冤枉也要忍,羞辱要忍,障难陷害都要忍。我们到这个世间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名闻利养都不要。
晚年有缘,这个缘分,我相信佛菩萨安排的,祖宗之德,能够在马来西亚建立一个汉学院,能够在斯里兰卡建两个大学,过去做梦都不敢想。这是中国文化和大乘佛法,能够继续延续下去,不至于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这是好事情!我们只有这么一个愿望,决定没有自己丝毫名利夹杂在里头。这三个地方我乐观其成,我不要这里头名利。他们要聘请我做校长,做名誉校长,都不要!不搞这个。
我是很乐意在马来西亚讲一部《无量寿经》,在那里住一年,一天四个小时,三百天讲圆满;在斯里兰卡讲一年,三宝威神加持他们,是这个意思。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还是求生净土,这是我的事情,所以“求生彼刹”。
自私自利要舍得干干净净,一丝一毫都不能有
“‘求生彼剎’,以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种种功德,回向净土。”
“癸三、发菩提心。”
“㈢‘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三辈往生之正轨,故重见于本品也。”
这个“发菩提心”,在这里我们又读到了,这是说明为什么在此地重出。它是本经的宗旨,本经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能没有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起信论》上讲的“直心”,“直心”就是真诚到极处,没有丝毫委曲,我们用“真诚”两个字来表示。“深心”是清净、平等、正觉,这是自受用,也就是菩提心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真诚心对他、对一切众生,是大慈大悲。这个心要发出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做,要落实,这真发心了。
如果还有自私自利,你的菩提心没有了,你的妄心又起来了。妄心障碍你往生,菩提心帮助你往生,不一样。自私自利要舍得干干净净,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在哪里练?就是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用什么心?用清净、平等、觉对自己,用大慈大悲对人。决定不要用贪、嗔、痴、慢、疑,决定不要用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对你决定有害处,没有好处。功夫完全落实在生活,离开生活到哪里去修行?!真正修行,就是在每一天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人、事、物的境界之中,“菩萨学处”,要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