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真心念佛真诚到极处,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发布时间:
2021-09-15 00:00
来源:
净土释疑网
作者:
访问量: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66集 2013年月日讲于香港
大修行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例如日本幸西氏云:‘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
“一乘”是一佛乘,所希求的“果”不是声闻、缘觉,不是菩萨,是成佛。这个“成佛”广义的说法,就是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一佛乘,也叫一乘,也叫大乘。圆教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初地菩萨明心见性。
下面念老的解释:
“该氏并立一念之义。”
“谓凡夫之信心,如能与佛智一念相应,则往生事业自然成办,不须口口声声多称名号。”
“此与《报恩论》相似。”
《报恩论》是彭际清居士作的。
“论云:禅宗破参,读教解悟,而专修净土,而能一念净信,与佛智相应,一念称佛,而得往生者也。”
两个说法大致相同,这个里头重要的是讲凡夫心,如果能与佛智一念相应,“一念”就是佛智,“佛智”就是一念。换一句话说,我们能够把妄念放下,修·蓝博士说清除,把杂念放下,让心里头没有念头。大乘经里头常说“真心无念”,有“念”是妄心。真心离“念”,他不是讲“离”;“离开”,没有念头是真心,有念头是妄心,所以我们常常称,用个容易懂的话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真心,就是一心,就是佛智。
佛是“觉”的意思,因为这个时候没有障碍,自性本具的般若现前,常生智慧,不生烦恼。妄念生烦恼。正念、一心不生烦恼,它生智慧,因为它生智慧,所以叫佛智。用这样的心去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往生这桩事自然成办。成功了,自然就办妥了,不需要一天念多少声。
那黄念祖老居士临终前半年,时间不短了,每一天念佛十四万声,这是什么?这是菩萨示现。因为能与佛智一念相应的人不多,我们凡夫用妄心用成习惯了。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我们做不到,能没有妄想吗?!能没有杂念吗?!人到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大修行人! 那不是普通人,这种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真正证得念佛三味了,他的心跟诸佛的心相应,我们的心跟六道轮回相应,跟佛不相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知道,向这个目标去迈进,是一桩好事情,那就是彻底放下万缘,真正下定决心,我往生净土,这种人才行。
具足大慈悲心就是菩提心,要救度苦难众生,现在自己没有本事、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没有定功、没有福报,我先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回来,真放下了。不是真放下,决定做不到,这个是世间真正有智慧的人。
我们佩服,我们也想学,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现在人生活很辛苦,障缘很多,这个时候求往生,是时节因缘,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回来,不迟。《报恩论》里头彭居士所说的,“禅宗的破参,都教的解悟,不是证悟”,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经文,明白了、觉悟了,没有解释错,这就叫“解悟”;悟了之后要修行,修行之后叫“证悟”。
修行在哪里修?最重要在人事。因为人事千变万化,好修行。要真练,眼见色不起心、不动念做不到。练什么?练不分别、不执着。不执着,心就清净;不分别,心就平等。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你就出现了,把清净、平等保持住,不要让心染污,不要让心波动,久久他就开悟了。我们经题上提出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持戒的人得清净心,三昧现前的人得平等心,后面就大彻大悟。那个“觉”是大彻大悟的意思。
……
真心念佛真诚到极处,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关键在至心,不是随便念的。真心念的,真诚到极处,念一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良繇正指理一心故。”
这把道理说出来了,可是有人怀疑。
“人有疑言,罪既多劫,业重障深,久勤忏摩,渐积功德,庶可消亡。”
这个样子,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慢慢的消除,这在理上讲的通,大家相信。现在说:
“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
很难叫人相信。这桩事情,像惠能大师顿舍顿悟,当然就顿证。能大师给我们示范的确实,特别是惠能在逃难的时候,被惠明法师追到了,他们来的动机是夺取衣钵,惠能在这个时候没办法,把衣钵放在路旁边石头上,自己躲藏起来。惠明没出家的时候,是四品将军,古时候将军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战争是刀对刀、枪对枪,要真干,那没有武功不行。四品将军就相当高的武功,有力气,这个衣钵那么轻轻的,这时他居然拿不起来,立刻他就觉悟了,他就明白了,惠能不是普通人,他可以拿衣钵,这为什么我拿不动?马上就回头,他真快,主意就改变了:我是来求法的,不是为衣钵,请你出来跟我见面。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求法来的,能大师出来跟他见面,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请教。他在五祖会下住了不少年,没开悟,惠能就教他,叫着他的名字,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心里头把善、恶的念头统统放下,就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他在这一句话里头就觉悟了,就叩谢,这是四十多个在他手下开悟的,这是其中一个。
“顿舍”,马上就放下,这个机会掌握到手,真是一纵即逝!你不抓住,马上就过去了,就没有了,机会就没有了!就这么一点,一刹那之间,你能掌握住。惠明掌握住了,一点就开悟了,再向六祖叩谢,问他:还有没有密传?更殊胜的密法。能大师回他一句话说,“密在汝处”。在你自己,不在外头,这就开悟,真的就离开了。保护他,告诉后头追的人,这一条路上没有,别的地方再去找去。所以,顿舍、顿修、顿悟、顿证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完成。这是什么原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是一念不觉,迷了,你一念觉,马上就悟了,就是那个一念觉。
用妄心只有一个原因,保护自己的名闻利养
下面,莲池大师说得好: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这就说出来了,关键是你要“至心”。真诚到极处叫至心。我们现在的人犯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办法把心、这个真心拿出来,念念都护着妄心、护着自己。所以为什么佛法起步就教你放下身见?不要执着身是自己,就好办了;执着身是自己,念念都是想着这个自己,想着这个假身,顾着这个假身,坚固执着,不肯放下,那真心是永远不能出现的。这个“至心”就一心,“即一心也”。
下面讲得好:
“若事一心,虽能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qiān 罪过)。”
好像伏住它,没断根,根还在,现在你是石头压草,压住了,石头掀开,它又起来了,那要怎么样?“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这就是罪业。
我们现在是这样的情形,天天念佛,但是起心动念还是罪业。我们这些念头从早到晚,我们有没有反省:几个念头是为正法而起的?几个念头是造轮回业?或者我们问:有几个念头想到求往生?有几个念头是搞六道轮回?两个一比较就知道了。
真正为往生的这个事情的念头多,搞六道这个事情念头少,这个功夫是逐渐向上提升;如果搞六道轮回这个念头多,而且有力量,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念头少,力量很微弱,就决定不能生。这是一定的道理。
六道轮回的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叫没有慈悲心。不能舍己为人,这都是造轮回业。念念都在造轮回业,名闻利养放不下,七情五欲放不下,贪嗔痴慢放不下,这些念头常起,有意无意常起;念佛这个念头,恳切求生净土这个念头发不出来,想往生,实际上去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今天,我们还有个好处,天天在一起分享经教,这四个小时提醒自己。可是习气很重,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只有四个小时提起来,其他的二十小时忘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功夫不得力。
我天天都在学,功夫还是不得力,时间不够!为什么古人每一天诵经要十几个小时,道理就明白了,唯有长时熏修,一门深入,要长时熏修功夫才得力;天天熏修,时间短了,依然不得力。什么时候得力?哪一天开悟就得力了。烦恼、习气堵住了悟门,烦恼、习气不肯放下。放下,这个悟门是开的,容易开悟,容易明了;堵死了,这门开不开。
下面这一句话说:
“此之至心,正属理一心。”
《疏钞》里头所说的“一心”,是指“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清净、平等心,我们的心没有到清净、没有到平等,那一心专念是“事一心”。
“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闇室,岂以一灯,闇不速灭。”
这真心,邪不胜正。无量劫的罪业是妄心,真诚一念这是真心。下面这个例子举得好:“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暗室,“岂以一灯,闇不速灭”。这例子举得好。
“一心”,前面我们念过,就是一佛,“一心”就是一智,就是佛智。这一心现前,自性里面的智慧、光明透出来了,不要说是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亿亿劫生死重罪也统统消失了。因为那个罪业是妄念,你这一念真心现前,一切妄念统统没有了,比如千年暗室,这个房间一千年,没有灯光,黑暗,我们点一盏灯就照明了,黑暗就没有了。把这个黑暗比喻罪业,把这个灯明比喻“一念”,至心一念,用心要真。
我常讲了,“真”,不是在念佛的时候真心,不念佛的时候用妄心,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没有一个人是我对佛用真心,我对其他的用妄心。换一句话说,对佛还是用的妄心,真心没有透出来,这不能不知道。那要怎么样学?对一切人事物统统用真心,决定没有用妄心的,这个人决定得生净土。
为什么要用妄心?只有一个原因,保护自己的名闻利养,保护自己利益,不就是为这个吗?!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口气不来,什么是你的?!你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搞明白。
今天最契现在众生机的一部好书,就是《印光大师文钞》
所以印光大师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我们参观他的关房,他的小佛堂,佛像背后就是一个“死”字,常常想到这个事,万缘放下了,道场里面该做的事情,年轻人去做了,他不闻不问了。年轻人有困难来请教他,他教你,你会了你去做去,他不闻不问,他才能得清净心,他念佛的功夫才得力。这是老人为我们示现的,现身说法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能看得出来,要能体会得到,要感恩的心。所以今天应机,最契现在众生机的一部好书,就是《印光大师文钞》,虽然是文言文写的,很浅显,能看得懂。
我当年跟李老师,五年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了,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了,《文钞》在。老师拿了一套《文钞》,正、续两编,一共四册,给我,教我做印光大师的学生,每一天读《文钞》,依教奉行就是印祖的学生。所以我希望净宗同学,三十岁以下的,四十以上不行了,三十以下的可以读。读,现在大师的全集出来了;那个时候没有全集,只有《文钞》正、续两编。现在有全集,全集里头有菁华录。《菁华录》好,摘要,像《群书治要》一样,摘要的都是最精彩的开示,要把它念熟,最好念得会背,每天去念它,当做功课来做。经,用夏莲居老居士的,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注解看黄念老的集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修行的典范,就是《印光大师菁华录》,一定要做到,不做到没有用处。怎么做法?还是章嘉大师的两句话:看破、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