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各宗教每天为全世界做三十分钟祈祷能化解灾难、端正风气
发布时间:
2021-09-15 00:00
来源:
净土释疑网
作者:
访问量: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39集 2013年9月13日讲于香港
各宗教每天为全世界做三十分钟的祈祷能化解灾难、端正风气
他(修·蓝博士)有四句话,就像念咒一样。为什么念这四句话?集中念力,不让自己有杂念进来。
第一个,对不起;第二,请原谅;第三个,谢谢你;最后一句话,我爱你。
就这四句。这四句也是念半个小时,一句一句接着念,像念咒一样,让杂念不进去。你没有一个东西的话,会有杂念进去。这四句偈的话杂念进不去,真有效果,真起作用,所以疾病可以自己治疗。
人只要心善、行为善,这是正法。病毒是邪法,也是邪不敌正。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二十三小时半有邪念,只有半个钟点是正念,那个邪念都敌不过正念,还是被正念克服。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上的人口七十亿人,要多少人的正念能帮助地球?他提出一个数字,人口总和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就够了。那百分之一的平方根,一万人都不到。大概是听说八千多人。八千多人的念力,要真正像修·蓝博士一样,每天用三十分钟,对全世界祈祷,就能够化解地球上的灾难,就能端正社会风气。
所以,念力在这个二十年来很时髦,书店里面关于这些书畅销,这是好事情。
真正发心我要做个好人,我要断恶修善,我要改邪归正,我要端正心念,我要发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如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能有八千到一万人,这世界就有救。
这怎么个做法呢?我们想,斯里兰卡这个大学要建好了,从这个大学开始。大学里面的学生,我们把修蓝·博士请到那边去,把这个做成一门功课。每天晚上有三十分钟祈祷,当做一门功课。要大家发菩提心,要断恶修善,要改邪归正,要端正心念,要救度一切众生,当做一门功课来做。好事情!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信息传给教宗,让教宗勉励他们的信徒,每天为全世界做三十分钟的祈祷。教堂里面有神父带领,肯定起作用。
为自私自利,冤亲债主不会放过你;否则他佩服你、帮助你。
我们自己都用真诚心,为自己消除业障,跟自己的冤亲债主来做协调,我们修持的功德回向给他,同生极乐国,帮助我们修持,不要扰乱,这样才好。
我们基本一个念头,这是经上常讲,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这个很重要!不是为自私自利。为自私自利,冤亲债主不会放过你。你要不为自私自利的话,他佩服你。他不但不障碍你,他会帮助你。所以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非常非常不好。
我们今天干什么效果不彰?都是自私自利的根没有拔掉。所以这个是智慧,有智慧才能够拔除,不再搞自私自利了。
孔子教学产生那么大效果的原因是他做到了
“第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要把慈悲心发出来,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拔一切众生苦”,这是离苦。“远离无安众生心”,这是让众生得乐。
“拔苦”与“乐”,怎么做法?佛是用教学,怎么教法?身行言教。自己先要做到,然后再劝化别人。教学得不到成果,是你自己本身没做到。你本身做到,效果就卓著。
孔子当年在世是平民,他没有崇高的地位,他也没有财富,是普通平民,为什么教学产生那么大的效果?没有别的,他做到了。做人基本的态度,这是夫子学生对老师的赞叹。学生给老师打分,“温”、“良”、“恭”、“俭”、“让”,他满分!孔子一生对人对事对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谦虚,样样让别人。这不是他讲,他做到了。每一个学生都承认,老师真的这五种德行都具足,所以相信他的话,接受他的教诲,依教奉行。
那我们今天有没有要求自己做到?我们学佛,“三皈”、“五戒”、“十善”,有没有落实?跟大众一起相处,“六和”有没有落实?不求别人跟我和,求我跟别人和。自己没有做到,不要求别人。真干哪!天天劝自己,天天努力学习。
三种布施都需般若智慧,你有能力辨别,就成就真实的功德了
大乘佛法常常说道:大乘“论心不论事”。这是大乘。小乘相反,“论事不论心”。心上真有,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习气再重、再深,慢慢自然会克服。所以,要帮助众生离苦,要让众生得到平安,得到幸福。
“三者,依方便门。”
“方”是方法。“便”是很适合的方法。
“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怜悯众生,不要求众生对自己恭敬供养,这也是远离三毒烦恼的好方法。供养多了,贪心就起来了。没有钱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钱慢慢多起来了,愈多愈好,永无止境了,这就造成严重的罪过。过分的贪婪,他不是饿鬼,是地狱道去了。从饿鬼又堕到地狱里去了。
那佛告诉我们,财物,佛教过我们修布施。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真的愈施愈多,记住底下是“愈多愈施”,不要留,你保留就错误了。愈多愈施,愈施愈多。为什么?财富是果报,布施是因。天天修因,哪有不得果的道理?!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我初学佛,章嘉大师教我这三种布施,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从布施。教我这三种,这都是大乘菩萨法啦。
三种布施都离不开般若智慧,你有能力辨别,成就真实的功德了。
对治这三种方法,可以帮助社会恢复安定和谐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能这样做,我们就远离,跟菩提相违背的这三种。
下面念老有解释:
“释曰:三种相违之法,即文中。”
“第一个:
‘我心贪着自身’。”
这头一个,与菩提相违背。那么我们要是有这个心,贪着自身,这个人没有智慧。菩提是智慧,菩提是觉悟。他不会觉悟,他迷了。他只生烦恼,不生智慧。
第二个:
“无安众生心。”
对于众生的安全,幸福,没放在心上。
第三个:
“恭敬供养自身心。”
“此三者必须远离也。”
那么今天世界的混乱,可以说,不少的人就犯了这三个毛病:贪着自身,不顾别人,求人恭敬供养。这就是今天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对治的方法就是,《净土论》上教给我们,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对治这三种方法,可以帮助社会恢复安定和谐。
“《安乐集》,续云,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既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
就是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第一个“清净”,清净心现前了,这是顺菩提门。
“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这个很难。哪一个众生不贪着自身、求安乐!?贪着,贪着就是染污,不为自身求诸乐,把这个染污放下。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
你这一放下,菩提就现前。为什么?菩提是没有染污的。惠能大师开悟,第一句话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只要你不为自身求安乐,它就现前,清净就现前。
天天在表演,自己知道,佛菩萨知道,凡夫看不出来
“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
菩提门关闭了。
我们是要菩提,还是要烦恼?如果要菩提,“为自身求安乐”这个念头要放下。自身应该怎样?学菩萨,《妄尽还源观》上,跟我们讲菩萨四种德。
第一个是“随缘妙用”。我们要顺众生,妙用是,妙用不着相,就妙了。恒顺众生,不起妄想、分别、执着,妙用啊!
第二,要为众生做好榜样,做好样子。“威仪有则”,不能做不善的样子。要做好的榜样给他看,去度他,让他学习。
第三个是讲言语。人与人交际,头一个就是言语。言语要“柔和质直”。质直是真心,真诚心待人,言语要柔和。
最后一句,“代众生苦”。我们这样做约束自己,是为了他,帮助他离苦得乐。菩萨身心清净还要持戒吗?还要做出来。“三皈”、“五戒”、“十善”,天天在表演,天天在做。这是什么?代众生苦,大菩提心。菩提心就在这些行动里头显示出来。自己知道,佛菩萨知道,凡夫看不出来。
“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做佛弟子,跟佛学。跟佛学什么?佛为什么出现在世间?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我这一生到世间来干什么?我为什么要来?我来干什么的?我有这个念头。什么时候有?十四岁。我常常问自己,来干什么的?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念头的生起,我十四岁失学,家庭生活困难,缴不起学费,失学了,去找一个小工作。十四岁还没有成年,童工,赚一点钱能养活自己;自己非常节省,还能节省一点钱寄给母亲。我尝到人生的苦啊!苦里头就产生问题。所以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很多道理。这个道理不是学校学来的,是在生活经验当中体会到的。
让一切众生有一个安稳的环境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我是因为家庭贫穷,缴不起学费失学的,我就想到教育非常重要,国家应该有一笔专门款项来付学费,让所有的在读书年龄,这个学年当中的时候,满足他的需求,不能让他失学,那就是国家来付学费,像今天斯里兰卡这个样子。我十四岁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他们全国做到了。那我要在斯里兰卡就不会失学了,他们学生读书全部国家供养,在学校里吃饭,学校里发给的服装、衣服,所以学生穿的是一样的,吃的是一样的,是有贫富,但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没有贫富,完全是平等的,这个好啊!
让小朋友从小就有一颗清净心、平等心。其实,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做到。把那些不必要的,科学技术的开销、军备的开销,把它省下来拿来做教育,足够了。我那个时候倒没想到这个,想到一个什么?国家向人民要有一个专门为教育的税捐,纳税,这个钱专门供给学校。用比例,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纳这个税,这个税是教育税,不论什么人都要纳的,只要你有收入,你就要纳税,专款专用。我想出这么一个办法。钱多的人多捐,钱少的人少捐。小孩上学一律是公费,从小学到大学。我想这个问题。我在斯里兰卡看到非常欢喜,十四岁的梦想,那个地方实现了。所以这安清净心很重要。这是为拔一切众生苦。
“菩提安稳。”
让一切众生有一个安稳的环境,现在讲平安、稳定。中国政府大力的在提倡,稳重第一。社会需要安稳,不安稳就动乱;动乱,人不能安定。我们是在动乱生活当中长成的,所以我们对于动乱,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不管我们今天是什么地位,有没有这个能力,发心要紧
“若不作心。”
这就是如果不发这个心,不发心。不发这个心,不管众生的痛苦,这个跟菩提相违背。佛法要求得更深,要求得更大,要帮助众生离生死苦。换一句话说,要帮助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没有这个心,就违背了菩提。
“是故拔一切众生苦。”这个苦的标准是六道轮回。如何帮助他们出离六道轮回?
“是顺菩提门。”
那我们今天有什么能力帮助众生脱离轮回?劝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就能脱离轮回。那么学习这部经典,修学这个法门,正是为这个事情。这个法门是大乘,大菩提心的人修学的。不管我们今天是什么地位,有没有这个能力,发心要紧!我有这个心,智慧、福报、能力做不到,那是另一桩事情,不能没有“心”。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有力,我们真会做。我们全心全力去做,功德就是圆满的。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
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念念希求的。菩提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带给我们是快乐,不是痛苦。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把我们居住修学的环境,已经准备好了,时时刻刻欢迎我们回去,到达极乐世界就是回家了。外面很辛苦,家里头很温暖,家里面很快乐,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所以我们想令帮助一切众生得大菩提,大菩提是大菩萨们所证得的,究竟圆满的智慧。
“用摄取众生,生彼国土。”
我们用净土法门,用《无量寿经》,来摄取众生。把这个经讲清楚、讲明白,而且自己真修、真干。那些人看到我们真正干、真正修,而且看到我们现前无论过的什么日子都非常快乐,他会动心。
------------------------------
问:居士法名是否可以冠上"释"?
答:不可以。冠上"释"一定是出家了,没有出家,不可以。在家,纵然是受了三皈五戒,受了在家菩萨戒,也不能冠上释,这是出家跟在家差别在此地。如果你要一冠上,“在家”跟“出家”就搞乱了,所以这个不可以。(摘自净空法师《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 编号:2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