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儿女、财产有一样舍不得念佛就不能成功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62集 2013年7月16日讲于香港

 

“一乘经”是讲成佛的理论与方法

  有人说夏莲居老居士是普贤菩萨再来的,黄念祖老居士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这是传说。是不是真的、还是假的,不必放在心上。从救苦救难来说,有可能。现在众生迷失自性、造作不善,痛苦到极处,菩萨化身到这个世间来,续佛慧命,有此可能,但是没有证据。就是说,这两位老居士往生的时候,他没有暴露身份,没有说“我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说完就走了,那是真的,他自己没说。他自己为什么不说?没这个必要。说了,对这个经的流通可能不利;不说,能够利益这个经、注的流通。统统有道理!暴露身份,有暴露身份的条件;不暴露身份,有不露身份的条件,这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三、一乘三宝,究竟之法身为佛宝。”

  究竟圆满的法身,《华严经》上讲的“妙觉”,这是“佛宝”。

  “一乘之法为法宝。”

  “一乘”是什么?讲成佛的理论与方法。这个经典叫“一乘经”。“一乘经”在中国有三部:第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部《妙法莲华经》;还有一部没翻到中国来,现在失传了,没有了,《梵王经》。《梵王经》在中国只有一品《菩萨戒品》,这一品在中国传下来了,全经没传到中国来。所以“一乘经”就两部。这两部经是讲一生成佛。

  “一乘之菩萨众为僧宝。”

  他真正能成得了佛。那么此地举的:

  “胜鬘经,法华经等之意也。”

  讲“一乘三宝”的,《胜鬘经》里头讲过,《法华经》是一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的本意是说一乘经,但是众生根基不够。一乘等于佛教的博士班,博士班的学生要有大学的基础,大学要有中学的基础,中学要有小学的基础,底下没有这个基础,“一乘经”念了也没有用处,你入不了它的境界

净土可以说是相似的“一乘经”

  那么净土?净土可以说是相似的“一乘经”,为什么?它不是直接叫你成佛,它要通过极乐世界,先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帮助你成佛,这是净土。这个方法是保证班,非常快捷,是特别法门,不是一般的法门。这个法门稀有难逢,确确实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碰到了。彭际清居士念佛往生,《往生传》里头有他。他对于念佛法门,在《华严经》,他有一部论,《华严念佛论》。

  “四、三乘三宝。”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

  “为三乘者所现之佛之三身为佛宝,三乘之法为法宝,三乘之众为僧宝。胜鬘经,攝论等之意也。”

  “五、真实三宝,三身为佛宝。”

  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三身是“佛宝”。

佛经的意思把“教、理、行、果”一切都包括

  “一切无漏之教理行果为法宝。”

  佛经跟世间的典籍,跟“儒”、跟“道”不一样,原因在哪里?大乘经典一切无漏,跟无漏相应,“教、理、行、果”把所有一切经都包括了,佛的经典都有这四个意思。文字、语言是“教”,它里头有道理,这个道理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修行的方法,这就是“理”“行”,一定有修行的方法;你依照这个方法去“行”,“行”之后一定得到果报。譬如我们《弥陀经》、《无量寿经》,这个里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是“行”;本经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是“行”,那是持戒,里面的经文很长,细说“五戒”、“十善”,是行经,也就是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什么样的心态。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必须要遵守的“五戒”、“十善”,叫“根本戒”,净宗非常重视。这个东西做不好,对往生会产生障碍,最怕的就是“贪、嗔、痴”。

儿女、财产舍不得,有一样舍不得念佛就不能成功

  “五戒”、“十善”帮助我们放下“贪、嗔、痴”。平常要放下,不要到临终的时候还起现行。“贪”是什么?舍不得。儿女舍不得,财产舍不得,还有一些心爱的东西,只要一样舍不得,就走不了,这“贪”。“嗔恚”,是发脾气,不高兴的,心里一不高兴,极乐世界去不了。“愚痴”是什么?糊涂,一般讲“老人痴呆症”。这个很麻烦,他临终的时候神志不清楚,往往跟他念佛都没有用,这很可怕!所以念佛的人不能不修福。修福,就没有这些障碍。一定要学把对于一切贪心、对于七情五欲这种贪念放下,贡高我慢放下,待人要诚恳、要谦虚。

  帮助别人是修福、是好事。别人有困难了,帮助他。外财,是以财物帮助别人;内财,是用我们的身心为别人服务,那个功德更大,这都叫财施。财布施有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在一个道场,我们发心做义工,内财布施。内财布施功德很大,为什么没看出来?如果他在内财服务的时候,做义工服务的时候,他做得不如法,那这个功德就打折扣了、就不圆满了。那么大家在一起都是凡夫,凡夫都有烦恼,别人惹我生烦恼,我也惹别人生烦恼,这个都是把功德破坏了,都打折扣了。所以要学忍辱、学禅定,不起贪心、不起嗔恚、不起愚痴。这个样子做义工,内财布施是圆满功德,比外财要高出很多倍。所以经有“教、理、行、果”。净土的“果”是往生极乐世界。

  “见谛已上之三乘圣众为僧宝。”

  这个条件很高。“谛”是什么?就是诸法实相。必须见到诸法实相,这个才是“真实三宝”,那就是禅宗讲的大彻大悟;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教下的“大开圆解”,这是真实“僧宝”。所以这个条件高。

  “六、住持三宝,同于四种三宝之中。见义林章六本。”

  “主持”是形式、是外表。

  “  久住于世保持佛法之三宝也。木佛画像,住持之佛宝也。”

  木雕的佛像、金属的铸造的佛像,乃至于彩画的画像,都算是“佛宝”。主持,佛不在世了,我们如何来供养佛、来纪念佛?供佛像。见到佛像如同真佛一样的恭敬,表我们对佛的恭敬心,这是“主持”的“佛宝”。

  “三藏经典,住持之法宝也。”

  佛教导我们的,都在这些书本上,要认真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