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学佛好缘:好老师,好同参,好环境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1集  2012年11月23日讲于香港

 

  那当机,什么人当机?可以说人人都当机。但是古人有古人的看法,这下面给我们讲到了。我们看念老注解:

  “上辈往生,唯是菩萨。”

  这是讲的“机”,古德有这个说法。

  “本经明三辈往生,每辈再分三品,则同于《观经》中之九品。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诸师,谓往生极乐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上下品是大乘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

  这就高了。

  “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若如是解,则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萨圣众所生,中上品是小圣所生,从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绝分。”

  这是善导大师以前,也就是唐朝以前那些法师们说的。我们再看善导大师怎么说法。善导是我们净宗第二代祖师,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应化而来的。在唐朝时候,日本、韩国、越南,许多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亲近善导的人特别多。所以日本净土宗把善道作为他们的初祖,很难得。他不以他们作初祖,他的初祖是他的老师,他老师是中国人,以善导为初祖。法然上人,实际上他是传净土宗的,他是二祖,不称初祖,不忘老师,这很难得。底下这个一段:

  “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善导大师于所著《观经四帖疏》破前说曰。”

  他不同意前面这些法师们的说法。

  “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这是《四帖疏》里头的经文,善导大师所写的。

  “意谓佛说《观经》中之九品往生,祇为沉溺之众生。”

  “常没”就是说堕落在轮回里头,在轮回当中头出头没这些众生,是为他们说的。

  “而非专为菩萨与阿罗汉也。”

  这个经不是对菩萨说的,不是对阿罗汉说的,完全是对六道众生说的。

  “又云:‘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这句话说得特别好,“遇缘有异”。换句话说,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你生到哪个品位,是你遇缘不同。如果你遇的缘殊胜,你的品位就大幅度提升;遇的缘不好,你的品位可能就低一点。那么这个缘,第一个是老师,你亲近善知识;第二个是同参道友;第三个是修学环境,这都是缘。样样都顺心,进步很快,这遇缘不同。

  我们今天遇到的缘无比殊胜,为什么呢?我们遇到这个会集本。这个会集本之前,《无量寿经》你去看看,看了怎么样?很多地方看不懂。难得我们遇到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没有这个集注,我们也非常困难。他收集了193种参考资料,我们得到这部书如获至宝,这个把西方极乐世界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上一代没遇到,李老师遇到会集本,没遇到集注。所以这个缘才真殊胜。遇到这样殊胜的缘,我们确确实实真的知道了,要放下。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通通放下,决定不受外面环境干扰,我们这生当中就能取上辈往生。上辈是生到实报庄严土,中辈是生方便有余土,下辈是生凡圣同居土,这都是遇缘不同。那么现在确实有不少人反对会集本、反对黄念老的这个注解,那这些人“非器”。他们遇到了不相信,当面错过,这真可惜!那为什么他不看这个经、不看这个注呢?我相信他也看,他也看经,他也看注解,看了不相信。什么原因?学习的心态出了问题。对经、对注、对会集的人、对着注解的人没信心,总认为自己比他们高明,“这两个人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念头生起来,完了!不但“非器”,“机”也没份了,通通都失掉了,这叫真可惜!我们一见到这个本子,一看到注解,就五体投地。我们相信,我们与净宗、与极乐世界有大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