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太上感应篇 (第138集)
发布时间:
2019-08-26 16:44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太上感应篇(138)
净空法师 1999年12月1日讲于新加坡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看《感应篇》第七十一节: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
接着底下一段,也是两句:
【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太上所给我们举的这一些例子,都是一切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常常触犯的。
“苟富”是稍稍富有,并不是大富,稍稍富有就显得骄傲了。“免”是幸免。
夫子说:
【行己有耻。】
上一次也跟诸位提到:人不能不知耻;不知耻的人,永远不会上进。
《礼记》里面讲: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这就是“行己有耻”的具体现象。不仅是财富,功名利禄都包括在其中,有得到的机会,要想一想“我应不应该得到”,这个就是“有耻”。不应该得到而得到,甚至于不择手段争取得到,那更是无耻到极处了。
所以从前贤人君子接触过圣贤良好的教育,纵然有机缘得大富大贵,他也能够在一生当中安贫乐道,将他的富贵与社会一切大众共享。
在中国历史上,印光大师最佩服的是范仲淹,这个人是得大富大贵,他将他的富贵施舍给他的宗族,给他的邻里乡党,给社会一切大众,所以印祖十分赞叹,我们在《文钞》里常常看到他老人家提起,他的家道八百年不衰。范仲淹是八百年前的人,子子孙孙到现在家庭都兴旺,子子孙孙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是家庭教育好。
所以古人讲: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这是福报的根;骄吝、傲慢是灾祸的根源。我们在生活当中,不知不觉种下这些祸根,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不知道凶灾是从哪里来的,怨天尤人,罪上再加罪,这怎么得了?!
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能够与社会大众共患难,绝不求幸免,一定要帮助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度过灾难。我们看看,这是诸佛菩萨,这是大慈大悲,念念为众生想、为社会安全想、为众生利益想,没有替自己想。社会上多一个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所以“富”,我们希望富有,富有可以有力量布施、有能力帮助别人,自己要节俭。我自己能够节俭一分,对社会就能多帮助一分;我们节俭两分,对社会就帮助两分。长存此心,无量的功德。
我们多浪费一分,众生的福利就减少一分,我们把它浪费掉了,不知不觉就造罪业;纵然是我们本分应当享受的,也不应该。
我们看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佛陀诸位都知道“福慧二足尊”,福德是圆满的,圆满的福德他为我们所示现的还是惜福、还是节俭,我们没有看到一尊佛菩萨浪费过。
注解里面引用古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我们要多读、要认真的学习,这里面所说的全是因缘果报。存心仁厚,待人厚道,都得福;稍稍骄慢,轻视别人,都种下了祸根。你在得势的时候,别人不敢动;你在失势的时候,这些人报复就来了。人如是,得罪鬼神亦复如是。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自己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这些在我们周边无形的一种压力,我们自己走运、气旺的时候,他不敢动,他潜伏在那里,没有消失;等到我们的运衰了的时候,他就来干扰了。特别是在病重的时候,垂危的时候,我们在《地藏经》上读到,在这个时候冤亲债主都现前了,善恶的业力这个时候统统都出现了,所以凡夫哪有不随业流转的道理?!随业流转非常可怕。
底下两句:
【认恩推过。】
这个就是一般讲的“冒功”。好事不是自己做的,自己要把它冒认,别人做的好事据为己有,自己有过失推给别人,嫁祸于人。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也常常见。
德行的修养,一定要从童年开始,让他养成一个习惯,能够辨别邪正是非。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从童子就开始,所以这个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会被消灭,不会被淘汰,原因就在此地。
可是今天我们这个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危机不是列强欺负我们,这个不在乎,危机是我们把祖宗的教诲疏忽了、舍弃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危机,这个危机会导致亡国灭种。亡国不怕,还会复兴,灭种就可怕了。所以夫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有道理!
我们再看看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教育,都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儒跟佛的教学非常圆满,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个世间古今中外圣贤的教学,我们也要细心观察,也要彼此了解,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你对于自己的文化才真正产生了信心、爱心,乐意依教奉行,乐意将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佛家常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对他轻视,原因就是了解得太少了。
这个也难怪,你没有学过,没有人教导你,没有人给你讲,自私自利这个意念,永远不能够放下。如何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也没有人教过你,现在要找到一个善知识教导你,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李老师从前教我们,说得非常坦白:真正学习的年龄是二十岁以前。
那我们要问一问,现在二十岁的这种青少年谁肯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这个年龄是血气方刚,很不容易接受善导。人到四十岁的时候,习染已经成了习惯,很不容易改过了。纵然遇到善知识,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的善知识,自己都非常谦虚。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你看每一个善知识,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他们有智慧、有德行、有修养、有见识,看到你这个人可教,帮帮你的忙;不能教,那就惠能大师所说的“合掌令欢喜”。各人造各人的业因,各人受各人的果报,诸佛菩萨有耐心,等你在业报受尽了的时候,你回过头来,佛再来教你,所以这个期间往往是经过多少大劫了。这一生之中给你种个善因,阿赖耶识里给你种一个种子,这是佛菩萨对得起众生了。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见到阿弥陀佛的形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古德告诉我们,这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这一生纵然不能得度,久远劫之后,必定还是这个种子起现行,能成就自己的道业。但是要等待多久,那就很难讲了。
如果在这一生要想得度,“信愿行”必须要具足。
可是我们仔细观察、仔细反省检点自己,“信愿行”三方面具不具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念念相应,行行相应,这一生决定得度;偶尔相应,这一生就很难得度,但是得人天福报是肯定的。
真正依教修行,《无量寿经》讲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菩提心”没发,“一向专念”做到了,你得天人恭敬、得人天福报,不能往生。
往生,诸位要记住,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菩提心”一发,《太上感应篇》里面所讲的这些过失都没有了。
所以这个小册子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我们常常读诵、常常检点,如果还犯这里面的过失,自己立刻就要警觉到,我没有“发菩提心”。
我修净土,没有“菩提心”,你看看历代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不要说祖师大德了,“四十八愿”里就讲得很清楚,你得天人恭敬,你不能往生。换句话说,你得人天福报,脱离六道轮回、十法界,做不到!
所以我们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可以从《感应篇》里面的“善与恶”,善能够奉行,恶能够改过,这样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
如果断恶修善,又能“离一切相”,念念不离清净心,这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在“实报庄严土”。
所以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你们想想看这个话什么意思?细细想来:娑婆世界修行比极乐世界还殊胜,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要会,比极乐世界殊胜;不会,那就远远不如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进步得非常缓慢;娑婆世界是大进大退,会的人大幅度的进步,不会的人是大幅度的退转。这是大进大退。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但是很缓慢。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知道事实真相,要会!利用这个短短的机缘,要大幅度的精进。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