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004集)


十善业道经(004

净空法师  讲于 新加坡

时间:佛历三〇二七年三月二十日、西历2000424

诸位同学:大家好!

请诸位掀开经本,我们接着看雍正皇帝的上谕,第一面倒数第三行下半段看起,我把这个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从这儿看起。

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为我们说出来,宗旨、它的根源,这也正是佛家讲的“契机契理”,“理”是同出于一塬,“机”就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三种教学的方法,接引三类不同的根性。这个跟大乘佛法讲的教学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一样,它的方向目标相同,那就是“同归于善”。

“善的标准”是要与心性相应、与性德相应,这是不变的原则。

但是与心性相应的程度,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知道法身是最清净的——法身大士;四圣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远一点;天道又远一点;人道就更远了;三恶道完全违背性德。佛的教诫,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些规律,佛家常讲的“戒律”,都是本着这个原则而说出来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然后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形迹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实质。

形迹是关于“契机”的,“实质”是“契理”的,果然契理,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我们没办法了解。《华严》里面居然用“贪嗔痴”接引一类众生,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不违背。我们去做就违背了,他去做就不违背,原因在哪里?他心地清净,他不染着,和光同尘。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染着。换句话说,我们接触境界会起妄想、分别、执着;法身大士接触境界,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与“法性”相应;染妄想、分别、执着,这就相违背,那叫造业。于是佛给我们制定“戒行”,我们是最初级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们今天是最初级。

佛教给我们什么?““十善”业道”,这是最初级的,佛教的幼儿园。我们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佛教幼儿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

我们学佛究竟在哪个阶段、在哪个等级,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虚法师所讲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属于人乘,天乘还要加四无量心,多少都有一点定慧,才能从这个向上提升。

我们今天接着看: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这个没有意义,是语助词。佛家所说的“五戒”、“十善”,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大根大本。

导人于善也。”“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决定要遵守。

“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样。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看起来好像都一样,但是他的果报不相同。

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诲,你自己发愿,就如世间人所讲的发誓,你曾经发过誓愿要学,“十善”没有,“十善”你没有发这种心。

果报:“十善”是希求福报,“五戒”不是福报。这里头不一样。

“五戒”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得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形式上是一样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个是希求福报,一个是希求定慧,这是“戒”跟“善”有差别。

“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受,“十善”不必要。

所以同样修学这几个科目,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法,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戒”能断“贪嗔痴慢疑,“善”没有这种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引导人向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我们从这个地方看,雍正皇帝他称吾儒,他用这两个字,他是中国人,认同中国,他不是外国人,满清入主中国,跟中国就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吾儒:我们儒家。你看看这个味道。

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

“义”是“不偷盗”。

“礼”是“不邪淫”。

“智”是“不饮酒”。

“信”是“不妄语”。

跟佛家的“五戒”相同。

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

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

“满业”是什么?善恶业

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于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五常是中国几千年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就是不可以间断的。中国人接受这个教育几千年,虽然在近代失去了,大家不讲了,那个根总在。今天我们讲“仁义道德”、讲大乘佛法,中国人容易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它还有根。我们从“五戒”、从“五常”这个教育来观察,中国人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都是善的,一切人都是好人,仁者无敌

“五常”头一个就是,仁慈的人没有敌对。如果跟我是敌对的,这个人就不仁慈。别人可以跟我敌对,我绝不跟别人敌对。叫别人不跟我敌对,那个难!这个不是圣贤人的教导。圣贤人教导,我自己不可以跟别人作对,别人跟我作对是他的事情。他轻视我,我们不敢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们不可以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们绝不能用报复的心理来看他,这是学圣学贤,圣贤人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凡夫造业,圣贤人积德修功,不一样!否则的话,我们读圣贤书、学圣贤教,学到哪里去了?这几个科目要牢牢的记住,一时一刻都不能违背,这叫修行。

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五戒”、“五常”,你错了。知道错了,赶快把它修正过来,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善恶的标准,这叫“善”。符合这个标准才叫“善”,不符合这个标准,那就“不善”。

别人不善,我们不可以跟着他做不善,我们要行善去感化他。众生为什么造作不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人教导他。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太好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可以塬谅他。他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他的长辈没有教过他,他怎么会知道?!

没有人教,他知道,那是佛菩萨再来的,那是圣贤人,不是凡人。凡人没有人教诲,烦恼习气哪有不现行的道理?

所以我们明了,此地虽然讲儒释道三教”,实际上内容只讲到“佛”跟“儒”。

百行:行是行为,百是形容多,绝对不是说一百条。

“五常”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数字;“百行”就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字,是一个形容词。儒家所讲的三千威仪,这在《仪礼》里面所说的,“百行”就是指这些,都是诱掖奖劝,引人为善。

  下面雍正皇帝举了一段公案,这段公案是南北朝时宋朝的一段故事。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

《六经》是儒家的。

儒家全部的典籍,大家都知道《十三经》,它一共有十三部。《六经》实际上也就是指《十三经》,它的宗旨,教学的宗旨是济俗;换句话说,端正社会风气,它目的在此地。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讲到“心性之学”,佛经是第一,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讲得非常透彻。佛经的内容用今天学术界的科目来说,无所不包,真正是经典里面常讲的大圆满。宋文帝他懂。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推崇佛教。

率土之民:用现在的话说是举国的人民、全国人民,都能够学习佛法、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

是真诚的心。就是讲的佛教。

都能够以淳朴的心、真诚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诲,宋文帝说:那我就坐致太平,天下无事,作太平天子,什么心都不必操。

这是从前国家领导人对于“三教”的认知,雍正能够举出这几句话,当然他认知、他赞同这个说法,他欣赏这个说法,我们也就晓得他当然学习这种作法。至于他做到多少,与他的领悟有关系;他做不到的部分,与他的习染有关系。

习染是烦恼习气,功夫愈深,烦恼习气就愈淡薄。真正契入境界,皇帝不做了,清朝顺治皇帝就出家了。释迦牟尼佛通达这个,王位不要了,一心一意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这比做皇帝快乐,这是大乐,比做皇帝还要富贵。那必须真正通了的人才行,没有完全通达,还是不行。

雍正算是很不错,雍正为他的儿子奠定了根基,所以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他奠下的根基。

我们知道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宫廷里面天天念《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这是他们的理念,以《无量寿经》来治国,他们有这个共识。

下面是何尚之的对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何尚之的对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诸位如果是明了了:今天世界虽然乱,我们认真努力修学,你会有信心帮助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不要以为我们个人修持这个力量太渺小了,那我们是不了解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有这种分别、执着。

我们一个人认真修行,纵然一点作为都没有,但是潜移默化,这个力量还是不可思议,会影响你周边的人,会影响世界,会影响后世。一个人的修持,功德之大,我们要不深入经藏,没有法子了解。总认为一个人修行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造罪业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造罪业,连累社会、连累后世,过也是没有法子说的。必须要把这些理事搞清楚,断恶修善,破迷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