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02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第02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一九年十一月、西历199212月 讲于 中国台湾

  众生成佛机熟,为说此法令一切众生一生究竟成就故

 

请掀开经本第六页第四行,这一段是解释经题:

  疏【第二次释名者。】

  这个就是经名,解释经名。

  疏【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

  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详细。我们这一次印的经本印得很多,同学们有需要的话,可以从柜台上请一本带回家去,平常在家里可以看、可以读,讲经的时候来听,能够看得明白的我们都不说,省一点事情。要跟诸位说的大概就是此地注解里头没有注到的,必须要跟诸位报告。

这个地方的,跟《无量寿经》那个佛说,《阿弥陀经》也是佛说,这“净土三经”经题前面都有一个佛说。这个不仅仅是指释迦牟尼佛,如果单单是指释迦牟尼佛,跟其他一切大乘经没有什么两样。这个的意思非常之广泛,是一切诸佛都说,所以佛说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不说净土三经的。这个意思诸位要特别的记住。

换句话说: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要说这部经、都喜欢说这部经?实在是因为这部经、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普度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如果遇到这个法门统统都能得度;不但能得度,而且是平等得度,这个法门就不可思议。所以这是一切佛必定要说,佛不跟众生说这个法门,他慈悲就不圆满。

 

南无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的无量寿无量光

 

第二个这个字,在第七页第一行第一个字:

  疏【言说者。】

这个,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最好,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有说过的;这个说法也是专对净宗经论,就是净土三经而说的

他老人家说:众生成佛机熟,为说此法令一切众生一生究竟成就故。这是《要解》里面解释这个字,这说得太好、太圆满。是众生成佛的机会到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一生,现在成佛的机会来了,这个因缘真的希有、真的难逢!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哪里会能碰到这个机会?!碰到一个证须陀洹的机会就不得了,证阿罗汉的机会那还得了!哪一个人敢想成佛?!

我们没有想成佛也不敢想成佛,但是成佛的机会是偏偏到了。你要能把握这个机会,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圆成佛道了。唯有机会到了,佛说这个法门才管用,才真正帮上忙。佛要不说这个法门,我们机会到了,成不了佛;我们机会没有到,佛给我们说这个法门,我们不相信,他也就白说,必定是“机感相应”。

所以这个是“畅佛本怀”,这个有喜悦的意思,非常非常欢喜说这个法门。这个意思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看到佛说这个法门那种欢喜,真正是非常非常的希有,阿难尊者一生跟佛做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这一天这么样的欢喜,这是为众生说这个法门。众生接受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他一生当中必定圆满成就。

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不是任何法门能够相比的,这是佛说的意思。这个意思善导大师注解里头没有,我把它补充出来。

下面这说什么?

  疏【言无量寿者。】

无量寿这个注解在第七页的第三行。

无量寿是中文的意思,梵语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翻成中国意思,世尊自己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翻为无量寿”、“无量光其实这个“无量”是一切众生当人圆满的自性,“无量”是指的这个。不仅仅是“无量”的寿命,这个“无量”是真的“无量”,绝对不是“有量的无量”,是“真实的无量”。“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随拈一法都是“无量”。

一切“无量”里面,我们要问,哪一桩事情最要紧?寿命。假如说,你今天有“无量的财富”,有“无量的珍宝”、“无量的眷属”,你没寿命,那这个“无量”不就全都落空?!所以一切“无量”当中最要紧的一个就是要有寿命。有寿命,这一切无量你才能享受得到;假如没有寿命,确实这个世界一切无量无边与你都不相干!所以经典的翻译,一切“无量”当中,为什么翻作“无量寿”,道理在此地。

所以诸位记住,绝对不是一个单纯“寿命无量”。假如单纯一个“寿命无量”,我们没有无量的财富,则寿命虽然长还要受贫穷之苦,那个日子很难过。所以是一切“无量当”中,是以这个寿命来做一个代表,它也是一切无量当中最重要的一种。

经里面给我们说西方世界依报、正报无量的庄严,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小本经里面虽然说得少,但是莲池大师注解说得详细、蕅益大师也介绍得很明白,本经说得也很多。

依报、正报一切无量,都是我们自己性德的流露。话说回来,我们是凡夫,没有见性;我们虽有性德,性德是隐而不彰(“彰”就是明显),隐藏起来没有露出来。我们虽然没露出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他老人家“修德”圆满,“性德”圆满显露,我们到那里去享他的福。

虽然享他的福,他的福就是我们自己“称性之福”,在享他福报当中,在西方极乐世界断烦恼、破无明,证圆满的“自性”。这个度化众生圆成佛道的方法,确实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比起极乐世界都要逊色,没有像西方世界这么圆满。这是“无量寿”的意思。这一段的解释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我就不必多说。

 

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智慧、用理性不用感情叫观照

 

下面这个字在第十页:

  疏【言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就是平常我们讲的“观照”,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把这个修行功夫分为三等,这是第三等,叫“观照”。

什么叫“观照”?此地大师给我们说的这几句开示非常重要,是以净信心,关键在这三个字——“净信心”。就跟《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是“能照”,“实相”是“所照”。

我们今天没有“观照”的功夫,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我们心不清净。因此参禅不能开悟。不但不能开悟,这个心实在讲,太粗了,妄想执着太重,连禅定都得不到;学教,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说“大开圆解”,能够将经教的真实义体会个一分、两分都不容易。不但不能体会,还有不少同修听的时候把意思听错。他听我讲,我再问他,他回讲,跟我讲的意思完全相反,他怎么会听错?曲解了。这些事情中国、外国,我常常都遇到。从前我还不太容易相信,听东西会把意思听错,你看果然真有。这是什么?这是心太乱、太复杂。所以可见这个“清净心”非常重要!

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的净信心“信”什么?三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方法、所说的境界、所说的因果完全不怀疑,统统都能够接受,依教奉行,这就叫“净信”。

在此地意思,是“心净信”了我们身一定做到。手是代表我们心到手就到,就是我们真的能把它做到。

下面是个比喻:“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智慧、我们用理性,不用感情,这叫“观照”。

如果日常生活当中还动感情,你的“照”就没有了,这“观照”就没有了。

 

禅宗观照、照住、照见;净宗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

 

诸位要晓得:“观照”就是理性处事待人接物,一切事理智做主,不用感情,这叫“观照”。这样子你的功夫就得力,初步得力,你在生活里面过失就少。

所有一切过失都是发生在“情执”里头。你能够舍掉“情执”,用智慧、用理性、用客观,那就不一样,减少许许多多的过失,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断恶修善”。到真正功夫得力,这“断恶修善”才真谈得上;否则的话,你“断恶修善”全是感情边上事情,善未必是真善。

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就叫照住

“观照”第二层,就是“照住”。这个“照住”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得禅定”、“得定”。烦恼纵然是有,它也不起作用。

这个“照住”在我们净土宗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叫“念佛三昧”;在禅宗里面就是“得禅定”,得到禅定这叫“照住”。

最上层的功夫叫照见你们读《心经》,《心经》中国人都会念,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他“照见”了。

“照见”是最上乘的功夫,在我们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在禅宗里面叫“明心见性、大彻大悟”,那是“照见”

由此可知,禅宗里面讲“观照”、“照住”、“照见”三个层次;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功夫成片”,这“功夫成片”跟“观照”的意思一样,讲“事一心”、讲“理一心”,其实所证入的境界是相同的,名称不相同,所以这是讲的功夫。

 

《观经》的是修行的方法有十六种

 

本经教给我们这个,这个“观”就是修行的方法,世尊在此地给我们讲了十六种,所以这个经也称为《十六观经》。

“十六观”里面大别来分,分为三大类: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

三种念佛,哪一种属于“观照”?哪一种是“照住”?哪一种是“照见”?给诸位说,任何一种里面都有浅深不同。我们用“持名”,我们在初学功夫还没有得力,那什么都谈不上。

“功夫得力”,这个“得力”是什么样子?是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心里面只有佛,就像此地讲的,心里面所想的、所念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忆”是心里想、口里念。

这佛境界很广,就像大本《无量寿经》所说的,我们想阿弥陀佛,他在因地的发心、求学、修行、证果,发愿广度众生。我们常常想他,不知不觉自己就跟他一样。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想阿弥陀佛,想久了,你就变成阿弥陀佛,“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非常重要!想到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依正庄严。

“依正庄严”要记住:

“正报”里面,从阿弥陀佛初发心修行一直到证果广度众生,都叫“正报”。

“依报”里面种种设施,提供十方大众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这样美好的一个环境,这都属于“依报”。

“庄严”是主要讲的是这些,这个我们要懂。

换句话说,说“依正庄严”,就是“依正庄严”四个字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乃至于我们说全部的净宗经论,这四个字都包括尽。我们心里想的是这个,我们期望的是这个,我们念的是这个。把这个世间一切尘劳烦恼不知不觉的都离开。那为什么?不想它。不想它,自自然然它就远离,这个时候,这个境界才叫做“观照”,也就是我们讲的“功夫得力”、“功夫成片”,“成片”是这个意思、是这个境界。

有这样的功夫,给诸位说,这决定得生。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哪一土?“凡圣同居土”。这个品位不高,生“凡圣同居土”。

如果功夫更进一层,你念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了,真的断了。从“断证”功夫上来讲,他跟阿罗汉、辟支佛是平等的,但是从智慧功德上来说,那阿罗汉、辟支佛望尘莫及,那不能比!这生西方世界“方便有余土”。

功夫再上一层,这是“理一心不乱,”那就“照见”,跟《心经》上境界完全相同,照见五蕴皆空,世法、佛法都“了不可得”。这是见到法身,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净土”。

可见得,你用“观想”、用“观像”、用“持名”,任何一种念佛方法,功夫都是由浅而深,都能成就!

  末后是个字,这一个字在我们讲堂里面常讲,每一部经都要说,这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前面佛说观无量寿佛,这是别题,这个字是通题。但是大师在此地有几句说得很好,我们把它念一念。

  疏【能令修趣之者。】

  是修行;是趣向。就是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疏【必借教行之缘因。】

这个就是借,要依靠

在此地就是讲的是经典、教科书,经典就是佛对我们的教科书。

,我们必须依照佛的教导去奉行。

这个缘因

  疏【乘愿往生。】

  乘谁的愿?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弥陀“四十八”愿帮助我们太大太大!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

  疏【证彼无为之法乐。】

  这句不好懂。我们说得简单通俗一点,就是证得性德流露出来果报之乐。性德流露出来的,那就是“依正庄严”。

  疏【既生彼国。更无所畏。】

到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一切恐怖、颠倒、妄想都没有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不安,一个人从生到死可以说是每天都有忧虑,都不能安稳。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如是,生在其他世界也不例外。

我们这个人间没有一天安稳的,活在恐惧之中。那么其他的?天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没有例外的。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他方诸佛国土也都差不多,哪里去找一个安稳处?找不到!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就真的找到。尽虚空遍法界,唯独这一个安稳处是我们可以得到。

诸佛的报土是安稳处,但是你要不是证到大菩萨的果位,你得不到。像我们这样子生死凡夫,烦恼没有能力断,想找一个安稳地方,到哪里去找?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这一个地方,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这一处。唯独这一处,再没有第二处。怎么知道再没有第二处?查遍《大藏经》,佛没有说还有第二处,这是我们一定要珍惜的。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离一切畏惧恐怖。

  疏【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

这是说明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证果容易,修行证果之高超,都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大师在此地,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说的这几句,我们很受用,听了很受用。

 

净土宗的宗旨是什么?

 

再看下面第三段:

  疏【三辩释宗旨不同。】

是辩别;是解释。

什么叫?“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必须要明了、要真正能掌握我们修什么

假如有人问你们:你们是修净土宗的,念阿弥陀佛的,那你们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修的是什么?一定要知道。如果这个我们都说不出来,那就不能怪人家说我们是迷信,说我们是盲修瞎练修什么不知道,这个怎么能说得过去?!

此地大师以很简单的这个句子,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一页第五行:

  疏【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这是把我们修学的宗旨指出来。

观佛三昧:从“第一,日观”一直到“第十五”,都是属于“观佛三昧”。

“第十六观”是“念佛”,“十六观”所说的是“持名念佛”

所以念佛三昧为宗,也就是刚才讲,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

  疏【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我们念佛的目的在哪里?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修行的宗旨。

 

判教是什么意思?

 

  疏【言教之大小者。】

在古德判教,这个“判教”的意思,是判别这一部经论,就是这个课程,应该在什么时候,排在哪一个学年、哪一个学期来教授,是这个意思

佛法里面有分“小乘”、有分“大乘”,它到底是属于小乘还是大乘?有“渐教”、有“顿教”、有“圆教”,它是属于哪一个教?这几几乎乎是所有古大德都公认的,这一本经典是属于“菩萨藏”,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是大乘佛法当中的“顿教”。为什么?他一生成就,不需要多生多劫的修学;他是一生圆满成就,他是顿超,不是渐修。这是第三段的意思。

 

佛经有五种人说

 

  疏【四辩说人差别者。】

这个经谁说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经有五种人说。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佛法是很符合现代所讲的民主科学的精神,它不专制,它不武断。

佛说的称之为“经”,那别人说的行不行?别人说的也行,只要说的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方法境界是正确的,佛都承认,你说的跟我的没有两样,是一样的,我这个称为经,你那个也可以称为“经”。

所以“经”有五种人说:第一个,佛说;第二个,是圣弟子说,或学生所说的;第三个,不是佛弟子,天仙所说的;鬼神所说的;第五个,是变化人所说的。

虽然是五种人说,除佛以外,那四种人说的必须要得佛的印证,也就是佛点头,没错,这个就可以称为“经”。如果没有得到佛的印证,那就不能算数。

 

印证小乘经是“三法印”印证大乘经是“一法印”

 

佛当年在世,请佛印证不难。现在佛不在世,那怎么办?佛给我们讲了一个原则:

小乘经有三个原则,叫“三法印”,与这三原则相应不违背,佛都承认,这是佛经,跟我说的没有两样。

大乘法里面有“一法印”。

这个“法印”,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印很重视,政府发布公告的时候一定要盖上大印。这个公告的内容,譬如说台北市政府的,是不是市长自己写的,没有关系,只要那个印盖上了,那就是市长所颁布的。佛法也是如此,符合“三法印”就等于是佛颁布的经典,我们可以信受奉行。

“三法印”是什么?第一个是“无常”,第二个是“无我”,第三个是“涅槃”。这是小乘经所说的,决定不能违背这三个原则。

大乘佛法里头只有“一法印”,叫“实相”,“诸法实相”。所以“大乘法印”比“小乘法印”讲得更合理,可以说完全没有争执。

“实相”是什么?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佛说的是事实真相,你说的也是事实真相,那怎么不是经?那跟佛讲的没有两样。所以大乘经所说的是“诸法实相”。

我们这是大乘经,这里面所说句句话都是真实的,决定没有虚妄,都是说的事实真相。

 

哪些人不能接受这个法门、不能够修学这个法门?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五段:

第五段是给我们拣别“定、散”两门。

  疏【五料简定散两门。】

这是本经教给我们修行的重点。

什么是“定善”?什么是“散善”?善导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很清楚,希望同修们多多的看几遍。

在这一段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要特别提醒大家第一,这个法门什么人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人可以修学?当然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事情。想想我有没有资格接受?我有没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佷明白,他的解答在第十二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

  疏【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

哪些人不能接受这个法门、不能够修学这个法门?第一个是毁谤佛法的人,第二个是不相信的人,第三个是具有八难之人。这个“八难”只要有一个就是障碍,这是八种。

八难”,诸位一定要晓得,这里面包含着三恶道,三恶道修学这个法门很困难,他的业障烦恼太重。包括有长寿天,长寿天他没有机会听到佛法;佛前、佛后,这个世间没有这个法门,他遇不到;世智辩聪、聋盲瘖哑,这都是属于八难。他们障碍比一般人多,接受比一般人困难。

但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在谤法与无信。这一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了它。我们信佛,真信了吗?这常常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

这一万个念佛的人,真的能往生也不过三、五个。你要问什么原因?不信!那三、五个往生的,他为什么能往生?他信,他不谤法。难!

我们说是非、说长短、批评道场、批评四众(“四众”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常常在一块聊天,不知不觉的就是是非长短,这叫“谤法”。几个不谤法的?有!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她什么都不知道,那个人不谤法。所以往往他们修行能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为什么?她不谤法,她真信。

我们有意无意当中都在谤法,不知道、不觉得,还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六祖常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六根接触的都是世间过失,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在评论。诸位要晓得,这对于往生是很大的障碍。还有这种念头,还有这种行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

真正想往生的人,善导大师这一句要特别牢牢的记住,决定不能轻易看过。“谤法与无信”,我没有“谤法”,我也信,我不是“无信”。那是你自己的标准,不是祖师大德的标准;不是一个公正客观的标准,是你自己订的标准,那个不行必须要有很公正客观的标准,这个才行!可见得非常非常不容易,很难做到。这是说明不得往生的。

 

哪些人能往生?

 

哪些人能往生?大师告诉我们:

  疏【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这是告诉我们决定得生的人。

决定得生的关键在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才行

还有杂念、还有妄想,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那就不是“一心”,这就不能往生。

所以要真正求往生,这真正求往生非常重要。

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的状况,我们不知道。想想这一生,从我们出生一直到今天,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心里头有没有平静过?有没有真正得到安乐过?纵然得到,你能够保持几时?剎那流转。这个剎那流转就是眼前的轮回,轮回里头又有轮回,苦不堪言!没有机会出离,没有能力出离。

今天遇到这个机缘,这个机缘是无量劫无量劫当中难得才碰到一次,我们这一生有幸碰到。碰到了要不知道,不知道这个利害得失,把这个机会当面错过,那实在讲是太可惜。你下一次再遇到这个机缘,不知道到哪一劫、哪一生去了、这是实话。

遇到了,佛教给我们放下万缘,我们就真的放下,这才叫“信佛”,真放下。为什么?这世间所有一切缘都是六道轮回的缘,你不放下,你就离不开六道轮回。必须把这个统统放下,我将三界六道舍掉。这佛七里面,主七师常常说的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这是警策人的,不要把这一句话当口号来看,这话是真话,要“一心”。

一心,一丝毫都不怀疑;是爱好,这“乐”就是“愿”。“信、愿”。我喜欢西方极乐世界,我喜欢阿弥陀佛,念念希望我能早一天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乐”。

求愿往生。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就是此地的一心信乐,求愿往生,就这八个字。你具不具足?你真有这八个字,那你是决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

 

修学佛法专就好,杂就不好

 

 上尽一形。一形是“尽形寿”。

我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念一天佛,我这一生决定依靠这个法门依靠到底,决定不改变,这就对了。不要看到参禅的人,又想去参参禅;看到学密的人,又想去念咒;看到学戒律的人,又想持戒,那你的麻烦就大。

不是其他的法门不好,任何一个法门都好。专就好,杂就不好。不能修杂了,不能修乱了,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尽形寿,一生就修这一个法门,决定不改变,决定不动摇。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社会上,在中国、外国都有,有提倡禅净双修,还有人标榜禅净密三修,难,实实在在是难,三不如一。一心称念,这是上等的机会,你早年遇到这个法门,你这一生修学。

 

念得少为什么能往生?

 

下收十念。“下”是什么?是缘分极少的,下等的缘分,他在一生当中没有遇到这个法门,到临命终时才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时候他善根现前,他遇到了就能“信”,他就能“愿”,也行,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当然那个功夫就少,他念得少,功夫念得少。

念得少为什么能往生?他那个时候念的那个心专、心恳切,那个力量效果比我们平常念佛的效率要大。因为我们平常这个心没有他那么恳切、没有他那么专,所以他念的虽然少,有力量。我们念得多,是散乱心,心力不集中,所以念的虽然多,还不如他念的少。可见得是功夫浅深不同。

乘佛愿力。这种发心、发愿、修持都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加持你,你一定得生。这一段里面特别要紧的就是哪一种人能生、哪一种人不能生,我们必须要清楚。

 

什么是“定善”?什么是“散善”?

 

底下大师在这个文里面告诉我们,“定善”与“散善”,他说得很清楚:

  疏【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

这一共是有十六段,“十六观”,前面的十三观是定善三福九品散善,就是十四、十五这两章里面是讲的九品,这是属于散善。

 

定、散都是属于正行,不是助行

 

底下为我们说明“定善”与“散善”的差别在哪里。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定、散”都是属于“正行”,不是“助行”;不是说“定善”是“正行”,“散善”是“助行”。如果我们这样看,这不是善导大师的意思。他这两种都是属于“正行”,可以说是“正中之正,正中之助”,这样讲法可以,都属于“正行”。经文里面有说这是韦提希夫人提出来的:

  疏【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是韦提希夫人向释迦牟尼佛启请修学的方法。“思惟”、“正受”都是属于“定善”。

思惟是思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刚才跟诸位说过,这一定要记住,“依正庄严”这四个字包括西方极乐世界的全体,包括阿弥陀佛从最初发心到成佛证果,以后建立西方世界普度众生,都在四个字里面,这不可以疏忽的。不要看到这四个字依正庄严,“正报”就身相很好、很漂亮,“依报”环境很好,那就错了,那你这个看得太窄小,太窄小。要从他发心起,发心修行、求学统统都包括在里头。

正受,这就是“修定”。所以他这里解释“正受”:

 

本经韦提希夫人所启请的是“定善”;“散善”是佛无问自说

 

疏【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

由此可知,这几句话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就是正受

《无量寿经》虽然没有讲“一心不乱”,只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那个“一心称念”,虽然不是明显的讲“一心不乱”,意思统统都有,只是程度上有浅深不同而已,也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功夫浅深不同”。

所以这个“一向专念”,那就是“一心”。“一心”专一个方向,专注在这个方向,这样的称念才有用处,所以这才是三昧相应

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正受”,就是心地真正得到安稳,真正得到平静。这个“平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这叫平静,这是“念佛三昧”现前。

  在本经经文上非常明显,韦提希夫人所启请的,确实都是属于“定善”;“散善”没有人请,而是佛无问自说,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因为韦提希夫人没有启请“三福”,也没有启请“九品”,“三福九品”是佛在此地自己说出来的。

下面有一大段,这第六大段,这一段很长,也非常重要!对我们同学来说,因为我们道场,多年来都是专门宣讲《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因此大家信心可以说是相当坚定。如果是初学,或者是曾经涉猎过其他的经论,俗话说先入为主,听了很多人的意见,再听听佛在这个经上讲,免不了起了疑问、起了疑惑。这个是修行很大的障碍,这个很重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叫“根本烦恼”。我们要建立信心,一定要断疑生信。

 

古德看这部经确实不免有看错的地方

 

古德看我们这部经,确实不免有看错的地方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个开示里头劝我们要相信佛的话。菩萨所说的如果与佛讲的有出入,我们都不要听,何况菩萨以下的。这个提醒非常重要。这个话他在此地说过两遍,就是重说,那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开示!

  疏【六和会经论相违。】

  就是特别给我们断疑建立信心。这个疑问从哪里来?就是古来的那些祖师大德说的,都是很有声望、在历史上很有地位的这些大德,他们把经说错了,这个麻烦大!善导大师为我们一一来辨别,指出他们错在哪里。而且大师也是引经据典,不敢说我自己说的,也许我说错,举出经典来作证明。这里头有六段,第一段。

  疏【初言诸师解者。】

  这就是从前有一些法师们对于《观无量寿经》的解释,解释三辈。

  疏【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

上辈里头,“上辈”有上上、上中、上下,就这个三等。

上上者

  疏【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

  这个地位就高。

  疏【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

  这些人是因为看到经上有这个句子,他就判定“上上品”往生的是四地到七地菩萨,他们往生的,才会到那个地方去证“无生法忍”。

  疏【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

  这都是登地的大菩萨。

  疏【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

  从这个地方判断,他们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

  疏【上下者是。】

  这上辈下品的是:

  疏【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

换句话说,从古大德来看,上三品是三贤十圣去往生的,那我们凡夫没分。

再看中三辈:

  疏【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证了四果,那当然三果才会证四果,所以他就断定这个中品上生的是三果圣人回小向大去往生的。

  疏【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

  须陀洹是小乘初果。

  疏【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

  换句话说,他说中三品是小乘圣者从初果向到三果圣人,这些人回小向大求愿往生去的。这就是说明上辈、中辈,凡夫没分。

  疏【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

  这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三品。

  疏【随过轻重。】

  这个就是罪过,每个人造的业障不同。

  疏【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

到这一句这是诸师所说的,从前一般法师所说的。

后面这一句这是善导大师所说的:

  疏【未必然也。可知。】

  他不同意那些人的说法。为什么不同意?他有道理。

  疏【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

这来说个道理,说明绝对不是大乘菩萨、小乘圣者,不是的。

这第二段即以道理来破

  疏【上言。】

  上言是前面讲的,就是诸师所说的。

  疏【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

说这才是上品上生的。

下面大师就告诉我们:

  疏【如华严经说。】

  这是用《华严经》来解释。

  疏【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

  这个分段就是六道轮回这个身,没有这个苦。

  疏【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

  这个须臾就是剎那之间,他就能够分身到十方一切诸佛剎土,他有这样大的神通能力。

  疏【更忧何事。乃借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

  他还有什么忧虑的?还要借着韦提希夫人启请,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这回事,这讲不通。

  疏【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

这是古大德把这个文看错,我们要晓得。他在这一大篇里面,将这上三品、中三品根据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一条一条都把它揭露出来,说明古德看法不能成立。怎么才是正确的?他在结论上就为我们开导了。

诸位翻开第二十页看第一行,第二句看起,这是他老人家下的结论:

  疏【然诸佛大悲于苦者。】

  苦者是指谁?六道众生。六道里面最苦的是人道以下,人苦,饿鬼、畜生、地狱苦。这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特别怜悯六道当中最苦的这些众生。

  疏【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这六道里头,头出头没。生在三善道就好比头伸出来,像人掉在水里面,头伸出来呼吸一些空气;栽一个跟斗就栽到水底下去,就得去灌水受苦。三善道就是水面,三恶道是水底,头出头没。

愍念常没。常常堕落到三恶道这些众生。

  疏【是以劝归净土。】

所以开这个法门,这才是正理。这是先从道理上来驳斥古大德看法错误。

下面一段再从“九品经”文里面反对批驳他们,希望我们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心才安、信心才坚定,不至于受古人说法的影响。

古大德讲这些话的人,跟诸位说,都可以说是有修有证。有修有证尚且把它看错,现在这些人如果不深入经藏细心体究,错误决定不免,那麻烦就大,要负因果责任。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