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08集)
发布时间:
2019-08-28 16:06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第08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一九年十一月、西历1992年12月 讲于 中国台湾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一页最后一行:
经【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
这一大段在科判里面,这科判在一百零三页第一行,这是科判里面是第六大段“就散善显行缘”。这一段就是本经的“定散二善”。
这一段是讲的是“散善”。经文分五个小段,我们刚才念的是第一个小段。前面韦提希夫人见到了十方诸佛的剎土,这是仰仗世尊特别的加持,也是她的机缘成熟,展现出十方的佛土。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请求世尊教给她修往生的方法。
“尔时”就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世尊就微笑了,这个“微笑”是表示非常的欢喜,欢喜她选择得正确,没有选错。欢喜,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如果要去请求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个法门,他必定就是说这个法门,这法门他没有说,这夫人选中了,因此非常欢喜。
在这个时候佛放光,这不是常光,是从口,这个光从口出,“五色光”,从口出。这个光放出来,照注频婆娑罗国王的头顶。我们晓得国王也是被幽禁在七重的内室里头,前面我们看过,国王现在的际遇是夫人最关心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没有答复韦提希夫人之前,先放光照这国王,这就是对于韦提希夫人的安慰,这佛是面面俱到。
国王虽然幽禁在深宫里面,佛光没有障碍,佛光一照,在韦提希宫里面也见到国王,好像我们今天讲的透视,彼此能看见。当然频婆娑罗王也见到释迦牟尼佛,见到他非常欢喜。
“头面作礼。”礼拜释迦牟尼佛。他没有大心,没有求出离三界了生死,没有发这个愿心,所以这个佛光照注也帮助他证得了小乘三果,小乘三果也算是很不错。
夫人的心量大,不愿意住这个娑婆世界,要找一个“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地方,这个心量大。所以每个人的求愿,佛都满他的愿;你发大乘心满你大乘愿,你发的小乘心满你小乘愿,统统满愿,这叫做圆满功德。这是说明频婆娑罗王证得了阿那含果。
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
这转过来就答复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这一段经文在本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段。《观经》有两段经文非常重要,后面就是“上品上生章”,在此地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三福”,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发愿求生净土修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开示,我们果然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修行,就决定往生。
什么叫“住心”?
这佛就叫着韦提希夫人:
经【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凡夫,佛说甚深的道理境界我们很难体会,因此佛在说法里头,说了许许多多的比喻,我们从比喻里面能够体会到佛所讲的真实义,这是说法的一种方便,也是说法的一种方法。她见到阿弥陀佛国土,也发愿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就问她,你知不知道阿弥陀佛,“去”就是距离我们这个地方不远。《弥陀经》上讲“十万亿佛国土”,十万亿佛国土确实不远,到后面再给诸位来介绍。
下面这就提出要紧的方法“汝当系念,谛观彼国”,这是教给她的方法,净业一定能够成就。
这一段善导大师给我们开示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老人家开示的在一百零五页,我们看这一段文,把这一段注解念一念:
疏【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
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文。
疏【正明告命许说也。】
正是明白的告诉韦提希夫人。
疏【言阿弥陀佛不远者。正明标境以住心。】
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是修行的纲领。
“境”是境界,西方极乐世界。
“住心”,叫我们的心就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什么叫“住心”?实在讲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有净土”。你心里头真有,心里有了就是常常放在心里,而不会把它忘记掉,不会把它失掉,是你心里头真有。你心里面有净土,你就决定得生净土,这很重要。
有许多人天天念佛,心里头没有净土,心里面还有些什么东西?“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有这些东西在。如果这个东西一现前,这佛就不要学了,马上就走了,可见得他心里头没有净土。
心里面真有净土,其他的东西统统放下,统统都舍掉,这叫真的有净土,这就叫“住心”。这能不能往生就决定在这一句里头。这一句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一个意思?真信切愿就是住心,就有了。
所以永明说“有净土”,善导说“住心”,蕅益大师讲“信愿”,这三个人讲的言语不同,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一个意思,可见得它非常重要。这一句里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说:
疏【明分齐不远。】
这里说出来了:
疏【从此。】
“此”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
疏【超过十万亿剎。】
这十万亿佛剎。
疏【即是弥陀之国。】
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十万亿个佛国土能说不远吗?下面说了:
“时空”在佛法里“不相应行法”,源于《百法明门论》
疏【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
“一念”就到,这能算远吗?所以确实不远。
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特别是在《华严经》里头,《华严经》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念劫圆融”,这“十玄门”里头所讲的。
这个地方给我们讨论的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时空”在佛法里面都叫做“不相应行法”。
我想学佛的同修要稍稍涉及到唯识法相,唯识法相入门最浅的东西就是《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作的。天亲菩萨作这部论,目的是接引修学大乘的同学,他是根据《瑜伽师地论》所造的。
《百法》里面分为五大类
《瑜伽师地论》将一切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认为还是太多,六百六十法对于初学人来讲还是相当烦琐,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归纳成一百条。
《百法》里面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心法””;第二类是“心所法”;第三类是“色法”,第四类是“不相应行法”;第五类是“无为法”。一共分成这五大类。
“时间、空间”是属于第四大类,叫“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绝非事实,不是事实。
我们今天讲“空间”讲“十方”,我们就讲“四方”,譬如说我们是以台北市为中心,基隆在我们的北方,新竹在我们的南方;假如我们以高雄为中心,那新竹就变成北方,就不是南方。可见得这个方位不是真的,没有一定的标准,时时刻刻在变化,不是真的。
“时间”是可以浓缩、可以展开的
同样一个道理,“时间”亦复如是,这个“时间”是一个假的、抽象的。过去人还不太容易认识清楚,现在方便,现在大家常常出国旅行都晓得时差。我们这里是白天,美国是晚上,我们是晚上,它是白天。那你说中午,我们的中午午时,纽约晚上子时。在这个地球上时间就没有一定,离开地球之外,那就更不相同。如果我们拿月亮来说,月亮自转一周就是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正好是一个月。在月球上一天(一昼夜)是我们地球上一个月,每个星球都不相同。
所以佛给我们讲,“时间、空间”是我们抽象观念当中产生的东西,没有事实。因此,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就是“长时间”可以变成“短时”,“短时间”也可以变成“长时”、可以变成“无量劫”。这我们一下也想不通,也不能体会。
我想我们同修不少从前在学校念《国文》,念过《黄粱梦》,那个《黄粱梦》里面所描绘的岂不是几十年的时间变成几秒钟,那作梦的时间只有几秒钟。他在梦境里面真的就感受过了几十年,醒过来,黄粱还没熟。“黄粱”是高粱米、小米,那个小米煮东西很容易烂、很容易化,还没有煮熟,他梦醒了,已经在梦中过了几十年。说明了“时间”确确实实是可以浓缩、可以展开的,这些在《华严》上是不思议的境界。
为什这“一念”就能到极乐世界,“再一念”就回来?
因此,从事相上来说,西方世界距离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佛国土,事实上讲“一念即到”。这个“一念”不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到。
那么我们再问,这“一念”到底是多长时间?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现在用科学仪器测量不出来。佛在经上常常说,那是粗说不是细说,粗说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叫“一念”。
如果你要是明白体会到这个事实,这“一念”就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再一念”就回来,咱们就这么算法。这一秒钟可以西方极乐世界十万八千次的来回,它哪里算远?很近,是不是?一秒钟可以往返十万八千次,所以它就不远,这是事实。你要是问为什么?虚空法界是我们心性变现的,所以“一念”必定是涵盖圆满的心性,那哪有不到的道理?!所以西方世界真的不远,“一念即到”。
“有缘”,“缘”要加强,怎么加强?
这第三个意思是:
疏【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
这一句我们要注意,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这个法门是世尊专门对韦提希夫人说的,她能得利益,我们则未必得利益。因为有这一句,那就行。
“未来。”这未来世,我们现在对佛来讲,是佛当时的未来世。
“有缘众生。”这个“有缘”很重要!
什么叫“有缘”?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就叫“有缘”。你对于净土法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你真的相信,真的想去,真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你就是有缘的众生。
“有缘众生”,这个“缘”要加强。当然没有“缘”跟你讲你不相信,你不会接受。给你一说,你很喜欢听,你还会点头,这就证明你有缘,你不反对,你可以接受这个法门。
“缘”要加强,怎么加强?
疏【注心观念。】
这就是把这个“缘”加强。
疏【定境相应。】
这“定境相应”是讲功夫的成就,也就是我们常讲“一心不乱”,这相应就是“一心不乱”的成就。
疏【行人自然常见。】
这个“常见”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极乐世界,你在现前就能见到,这个“常见”是指的这个。
疏【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
这里面含着这三层意思,所以佛说阿弥陀佛的国土距离我们不远。
我们把这个经文底下一段再念下去,我们才好讲话。
经【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一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看佛讲这一句话的语气,也非常的肯定,使我们看了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再看善导大师的开示:
疏【言汝当系念已下。】
这以下说明了。
什么是“迷惑”?什么是“业障”?
疏【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
这是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
“凡”是凡夫,六道凡夫。我们生在现前这个社会,读大师这一段开示,感触尤其是深。
“惑”是迷惑;“障”是业障。我们确确实实迷惑,业障深重。
什么是“业障”?我要把这个“迷惑”跟“业障”简简单单给诸位报告出来。
“迷惑”就是心不定,妄想多,这个妄想是什么自己也不晓得,就是这妄念一个一个接一个,永远不停止的,这是“惑”。
“业”是我们错误的造作,我们对于佛法、对世法、对人对事对物想错、看错、做错,得的许多苦果,这个不善的果报,这就是“业障”。这两种都深,这个“深”字是贯前面两个字,“迷惑”也深,“业障”也深。这是大师在此地一语把我们的病根说破。
只要是佛法都是“修定”;“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定”为枢纽
“心多散动。”这个“散”是不集中,我们常讲我们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动”是定不下来。这是大病,有这种现象,无论修学哪一种法门都不能成就。
为什么不能成就?我在讲席里常常给同学们报告,佛法的修学无论大乘小乘,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你要问他修的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修定,统统是“修定”。“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修定”的方法无量无边,“修定”的门径无量无边,统是“修定”。这个心多散动,你就定不下来,定不下来就没成就。不但是禅宗着复位,哪一个法门不着复位?!我们念佛着重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
所以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只要是佛法决定都是“修定”;“戒定慧三无漏学”,它是以“定”为枢纽,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现在有这么多毛病在,这就障碍我们“得定”。
净土法门“不得定”能成就的前提是不散不动,即“伏烦恼”
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
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这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总要收敛一点。
这个收敛也有个标准,什么标准?只要它不散不动,这就行,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这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接受,有这么个条件就行。
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要断掉,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他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念佛的人占的便宜太大太大!
“四禅八定”八个等级不能出三界,“第九定”能出三界
依照佛经的说法,这个“修定”真正“得定”。
“定”有浅深等级不同,在我们六道里面,这个“定功”分八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这八个等级,不能出三界。到“第八定”,那个入定的时间经上说八万大劫,他入定在“定中”能够住八万大劫,出不了三界,必须再往上提升一层到“第九定”。
“第九定”是阿罗汉所证的,他出三界。像“四禅八定”,前面讲的频婆娑罗王证得阿那含果,那他的境界是“四禅八定”的境界,不是“第九定”。“四禅八定”的境界,世间禅定,没出世间,可见得难!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
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
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
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于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祖师大德年轻时广学多闻,找到一生圆成佛道的门路就统统放下
那么我们修行为什么不能“得定”?换句话说,我们的烦恼、妄想、习气就止不住。这个原因在哪里?此地给我们说明白,“若不顿舍攀缘”,原因就在攀缘心。
大师在此地教我们:你只要把攀缘心放下,那么你念佛二、三十分就很容易拿到,这六、七十分不容易拿到,二、三十分是很容易拿到,要把攀缘心舍掉。
这个“攀缘”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不但世间的缘我们不攀,我们放下,出世间的缘也放下。这是说你真正想往生,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你就得要这样做法。
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广学多闻。为什么广学多闻?没找到门路。什么门路?一生当中决定超越轮回圆成佛道的门路没找到。他几时一找到,他就统统放下。
像莲池大师,我们看莲池大师的传记,那也是个了不起的人,通宗通教,什么都修,什么都学,他找到这一条门路,放下了,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他老人家说的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反省,“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三藏十二部放下,不要;“八万四千行饶于别人行”,这些修行的方法,让你们去修。他自己怎么样?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成功了,这就叫“顿舍攀缘”。再看蕅益大师,再看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这个样子。我们看到这些人还不觉悟,那就迷障太深,就麻木不仁。
心不清净而西方极乐世界现前的境界是魔境
所以真正想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一定要懂得“顿舍攀缘”。因为你要不能够“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这个“净境”是什么?清净心,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
诸位要知道,“心净则土净”,自己真的得清净心,你才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才能够感应到西方净土的现前。
由此可知,我们心不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现前,这个境界是魔境,你没这个功夫都现前,这不是好境界。境界一定与自己修持的功力相等,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个境界不相等,绝对不是好境界,这魔变现来欺骗你。所以修清净心是太重要太重要。
“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修学净土的方法,修学净土的纲领。
我们怎么样“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经上,安在一个佛名号上。所以这一部经,“净土五经”都可以选择,五经都是指归净土的,你喜欢哪一部经,专持这一部经,这太重要!
你说五经都好,我五经都持,是好,心散乱力量不能集中,这不可以不知道。五经偶尔读一读可以,意思都了解了,我只选择里面的一种,持一部就可以。
“执持名号”,这个名号六字、四字都一样,都好,一直念下去。我们的“心安”,我们的“行住”(“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就是安住在一部经、一个名号永远不变,永远不动,你的心当然就“定”。我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这个心不定。
还有同修写信给我,他要修净土法门,告诉我,他很有野心。“住”就不野,“野”就不住,那哪里能成就?!不能成就,这野心是狂妄愚痴。
大概这个野心在学佛的人,最有野心的时候不外乎两个:一个就想通宗通教,什么都要学;另外一个就做佛官,什么佛教会理事长,搞这个,那是野心做佛官。不外乎这两种。这两种心都“不定”。
“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你能够依照祖师教给你的方法,这就是“净业成就”了;换句话说,你决定依照这个方法,虽然现在功夫还没有成就,就可以给你讲,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因为你虽然还没有开步走,你这个路对、方向正确,一点不错,只要走去一定就到达,你没找错路,所以决定得生。
世尊在《观经》里给我们开“定、散二善”
底下大师特别告诉我们:
“亦令未来世的众生。”这一句话把我们每个人都包括尽。由此可知,这个法门、这个经典,不仅仅是为了韦提希夫人一个人而说,她不过是一个引子,是引发释迦牟尼佛为一切大众宣说这个法门。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经典里面世尊给我们开“定散二善”。
“定善”就是经里面讲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
“散善”就是讲这一段,“三福”以及后面“第十四观”、“第十五观”讲的“九品因果”,这是属于“散善”。
众生的根性也有两种:一种是“定”,一种是“散”
我们看大师这段开示:
疏【机有二种。】
这个“机”就是众生的根机。也就是众生的根性有两种。
疏【一者定。二者散。】
一种是“定”,一种是“散”。
疏【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
假如佛只用这个“定善”来接引十方众生,那么“定善”接引十方众生就不能普遍。这个“尽”就不完全的意思,你只能接引一部分,不能够圆满的接引。为什么?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够往生。换句话说,它跟大乘其他法门没有两样,这个法门就不能算为第一法门。好在它除了“定善”之外,它还有“散善”。
我们把它念下去:
疏【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这一句话就好!佛给我们开了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叫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得度。所以诸位想想看,这个“定善”讲修定,我们对于“修定”来说,实在讲没有把握,真的没有把握。不要说是出世间的禅定,就是世间"四禅八定",不要多,初禅,最起码的初禅,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初禅不过是生到色界天而已,我们都没有能力。
初禅要什么条件?我们讲得最粗一点的色界不是欲界,必须把欲断掉,才能到色界。
“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心里头确实没有这个念头,这“五欲”念头确实没有,这才能够生初禅天。
假如你"修定"修得不错,可以在那里盘腿面壁一个星期不出定、两个星期不出定,如果你对于"财色名食睡",念头还有一点放不下,换句话说,初禅没分。你才晓得这个事情是真难,这不是假难,事上放下不行,要不动心、不动念头才行。你就明了完全用“定善”,没有几个人能往生;这个“散善”就方便,能令三途地狱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下面就给我们说出修行的具体方法,
学佛从孝养父母开始学;父母、老师的恩第一大
请看经文:
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段经文每个字都不能够疏忽,尤其是最后一句。
“三世”是过去一切诸佛、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
那我们要问:一切诸佛修行成佛依哪一个法门?绝对不是统统依净土法门,统统依净土法门,佛何必说那么多经典。一切诸佛修行所依的是无量的法门,每个法门都能成佛,依无量法门。
这无量法门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三条是所有一切法门共同的基础。换句话说,你学教也好,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你念佛也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好像盖房子,这是打地基,地基是一样的,地基上面盖房子,你想盖什么样子就盖什么样子,想盖多高就多高,地基是相同的,没有两样,这是真正的基础。
所以初学的人常问我: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他一听了就觉得奇怪,这孝顺父母哪是佛法?这经上明明讲的,第一个“孝养父母”,你不从这里学起,你从哪里学起?!
“奉事师长”,这个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法是教育。
“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他会尊敬师长,没有那回事情的。
如果说不孝父母,会去巴结师长,那一定是居心叵测,别有企图。为什么?他违反了人情,不顺人情。
所以是一定是先从“孝顺父母”,父母对自己恩德最大,这其次才是老师。
一个人一生能够成就,要靠父母、要靠师长,所以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父母、老师的恩第一大,这一定要知道的。
佛直告诉韦提希夫人: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从“三福”下手
所以佛在此地也不例外,直截了当的告诉韦提希夫人: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一定先从“三福”下手,从这里修起。为什么从这里修起?末后就说这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深深牢牢的记住,要认真把佛这一段的教训,彻底把它做到,这样才行,才能够成就。
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人做不好还想成佛,没这回事情
“三福”,第一福四句,第二福是“小乘福”,是声闻、缘觉。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报。所以这三条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
好像盖房子一样,三层楼,第三层一定包含下面两层,第一层不一定包括上面两层。这就是说明,你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还想成佛,没有这回事情。学佛要从学做人开头。这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
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
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
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做参考。我们这个注解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
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的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么?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于这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
何以说不深刻?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会勇猛精进,为什么?出家了。
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没开悟、没证果是对你父母大不孝
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样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叫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就非常之广。
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
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
怎样能叫父母快乐?那里面这个因素就很多。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
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
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
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哪有那么简单?!
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
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
然后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是全部,真的!
成佛才能把“孝道”做到圆满
中国这个“孝”字,这个字就造得好!
在我们中国这个造字,造字是有六个原则,叫“六书”,它这个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想它的意思。
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现在世间人讲,现在有所谓代沟,代沟是什么?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叫尽孝。
所以这个“孝”字真正做到圆满、做到究竟,给诸位说,只有一个人,成佛才能做到。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尽,那就是“孝道”还有一个缺陷,还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孝道做到圆圆满满是成佛。
我们学佛后道业清净、烦恼少、智慧长是“尽孝”
所以我们出家了,在家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道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是“尽孝”。
何况俗语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么个道理?是因为他的儿孙当中有一个作佛的。
他儿孙作佛,他作不了佛,为什么?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这个功德不能分给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给你,佛有福报。一听说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还得了,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这个便宜。所以纵然堕落在恶道,这恶道里头阎罗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恶道,请他到天上去享福去。这个天到哪一层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么?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没有功夫,你只有福报。
只有福报,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刚才讲的“未到定”,他虽然“定”没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较上要清净,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没有功夫,凭福报是到忉利天。这我们俗话讲沾光。是这么一回事情。可见得我们世法里头人情关系,在六道里头都有。六道里头都有人情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这一个范围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一个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纲领。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个什么?就说一个“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都不能出这一个字的范围,所有一切经教法门是这一个字圆满的相状。把它摆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从这里下手,到最后还是圆满“孝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始终不离“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师长”。
“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要把老师所教导的,我们统统做到。
“事”是承事,老师对我们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对于老师的孝敬也跟对父母一样。
现在这些观念淡薄,事相也见不到。
从前学生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诲,父母忧虑,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师的要不能把学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没有尽到孝道。现在跟大家讲这些事情,这讲故事,从前是这样,现在没有了。
我这个年龄还沾了一个边,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我记得我念过四个月的私垫,以后就改成小学,这才有学校的设立。早年没有学校,六十年前。我那个私塾是我一个亲戚的祠堂,大概学生有二、三十个人,一个老先生教学。
我父亲送我上学的那一天,带了很多的礼物,就是供养老师的。进了学校见了老师,先到礼堂,礼堂里面是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供了一个牌位,在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行“最敬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他在后面,先拜孔老夫子。
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坐,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老师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你知道这个礼节多隆重!
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恭敬,不认真教导这个学生,怎么对得起人?他真的对不起人,他会受良心责备。家长诚心诚意用最恭敬的心情,把这儿女付托给你,所以管教就很严格。小孩不听话,有时候被老师打,被老师处罚,回家去了,打的时候哭哭啼啼,回家去了,家长知道了,第二天买了礼物去谢谢老师。现在还得了!现在按铃告状了。从前教育跟现在不一样,真正得到老师教育的恩德。
今天要想自己道业、学业有成就,恐怕还是老路子有效果
小学教育里头着重在德行,因为知识没有开,培养德行,是以这个为主。我们今天教育里面讲的“四育”,这是“德育”,在小学这个时代培养。这个知识,那必须是要年龄大了之后,差不多十三、四岁以后,知识渐渐开了才讲学,才研究讨论。
所以从前这个小学,大概六、七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就是背书,老师督促,在那里看着。这个书,每一天所上的书要念一百遍、要念两百遍;前面所教过的温习一遍,今天所教的要念一两百遍,这样念熟了之后,一生都不会忘记。到以后用处就很多,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能够在这个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付一切事物的时候会得到启示,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个做法。这叫“师道”,“尊师重道”!
老师不是一定要你这么尊敬我,不是的,是你自己对于道业学业看得重,你才这样做。你因为看得重,别人在旁边帮助你、辅导你,不敢掉以轻心,掉以轻心对不起你。
你自己对老师不尊重,换句话说,对你的学业、道业不尊重,无所谓,那么老师对你也就不要太认真,为什么?你根本就不需要,何必认真去指导你?!我跟大家讲讲,这都从前的事,现在看不到。
可是诸位细细想一想,如果在今天要想自己道业、学业真正有成就,恐怕还是这个老路子有效果。这个新的教学法,我没有看到多大的效果,还是老方法有效。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