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12集)
发布时间:
2019-08-28 16:08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第12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一九年十一月、西历1992年12月 讲于 中国台湾
此生能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是佛法讲的“大事因缘”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五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二个字看起:
经【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段文是韦提希夫人代我们后世的众生启请这个法门。
从这个地方我们会深深的体会到,佛在前面自己说过: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
这就说明了这个法门不仅仅是为韦提希夫人所开演的,实实在在是为末法时期烦恼业障习气非常深重的人,如何在一生能够究竟圆满度脱,佛的本意给我们说出来了。在这个地方又看到夫人也是像佛一样的大慈大悲,跟佛这个心愿完全相同。
“浊恶不善,五苦所逼。”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能够见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确实是一桩大事,佛法里面常讲“大事因缘”,我们细细冷静的去想想,确确实实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这是叫一切苦难的众生在一生当中离苦得乐圆满成就,所以真的是第一桩大事。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在这里我们才真正领悟到。
什么是“五浊”?
“浊恶。”善导大师在这里有简单扼要的开示,这个文在一百二十一面,上一次我们也读了一段:第五行说的“劫浊”;第六行里面“众生浊”;再底下是“见浊”、“烦恼浊”;最后是“命浊”。这“五浊”。
“浊”就是今天的话就是染污。五种,“见”与“烦恼”是“因”;“命”是果报;“劫”与“众生浊”是现象。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见”与“烦恼”。
“见”: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对于宇宙人生迷而不觉,我们看错了、想错了。这个“见”就是见解、思想错误,染着。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习气,“贪嗔痴慢”不断的天天在增长,而且是加速度的增长,普遍没有止境的在增长。这是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界,几乎每个地区都明显的看得出来,特别是都市。这决定不是好现象,所以带来的“命浊”。
这个“命浊”不仅仅是像经上讲的这个寿命短。寿命短我觉得还没有什么痛苦,这个痛苦是生活非常苦,这叫真的“命浊”。这个命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现实的生活,这生活太苦,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非常之苦。苦还罢了,一切众生,诸位一定要知道一个事实真相,那就是有过去世还有未来世,这个事情就麻烦。假如没有未来世,那这事情就好办,俗话常讲:死了就一切都了了。那这问题就解决,这解决不难。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死了以后,麻烦更大。有个什么?有个轮回在。
如果真正知道“轮回”这一桩事实,那我们就可以说死了就不得了!这真的。所以这一个大事必须在我们有生之年要把它解决,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生死事大”,这是生死大事。 这一桩事情,自古以来这个世间的学术,科学、哲学、宗教都不能解决。如果世间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我就可以告诉你,佛菩萨就不到这个世间来,来这干什么?!来这叫多事。
诸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见到这个世间已经认识这一桩大事,想解决解决不了,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这他来,叫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所以他来到这个世间,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一个人能够真正体会到人生之苦,觉察人生之苦,这就是觉悟。迷的人所谓醉生梦死,他不能觉察,觉察之后,有心要求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能够感得诸佛菩萨示现。这个“浊”是“因”,感到“五苦”,这个“五苦”可以说都是前面那个“命浊”的详细解释。
“命”,生命为什么会“浊”?因为你有五种苦。
“八苦”的因缘,“十二因缘”是“远因”,“近因”是“见与烦恼”
疏【言五苦所逼者。八苦中。取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苦。此名五苦也。】
这是大小乘经上常讲的“八苦”,一般学佛的同修都能够明了,这是佛学普通的常识。
所以“三苦”、“八苦”,这里“五苦”是“八苦”里面的前面五种,要加上“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就是“八苦”。这一些苦难六道众生统统具足,只是程度上有轻重的差别不同,只要不出六道,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的。
“生苦”:我们是经历过,但是都忘掉,这众生很健忘,这生之苦都忘掉。虽然忘掉,如果我们看到婴儿出世,你仔细观察你也能够体会他的痛苦,能够体会得到、能够觉察得到。
“老苦”:我们看到也是亲身经历到。
“病苦”、 “死苦”都容易觉察。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不能够避免的,这就是世间法里面所讲的“真理”,无论贫富贵贱统统都免不了。这个现象从哪来的?生老病死这是果报,有果必有因,细说因缘就是《十二因缘经》。“十二因缘”跟我们讲这个原因,说明六道轮回的原因,那是“远因”;如果我们看“近因”,“近因”就是“五浊”里面的“见”与“烦恼”,这是“近因”。这个“因”与“缘”找到,事情就好办,好像一个大夫诊断病况一样,他把病原掌握到就可以对症下药,佛为一切众生治病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这“五苦”、“八苦”的“因缘”,讲“近”的不说“远”的,就是“见”与“烦恼”。假如我们“见”清净、“烦恼”清净,给诸位说这几种“苦”就没有了,这是真的。这个事实,除佛与大菩萨,真的世间人都不知道。科学不知道,哲学也不知道,宗教也不知道,唯独佛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佛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教我们修清净心,教我们修“戒定慧”、教我们修“六波罗蜜”。这些东西就是教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把“见与烦恼”统统断掉。
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
身心清净,那么你这生过去了就没有“老苦”了。老,老得很健康,耳目聪明,六根不坏。六根——眼、耳、鼻、舌、身它不衰、它不坏,这个老不苦。这在台湾修行人当中例子很多。
我们看到一个好榜样,就是从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在九十七岁往生的,他往生前两个星期还在讲台上讲《华严经》。那么大的年岁,他没有戴过眼镜,《辞源》、《辞海》里头那个小字他能看得清楚。他曾经念给我听,他说:你看看,我眼睛怎么样?眼睛没有衰,不坏!耳朵很聪明,没有重听,这就是老不苦,老没有苦。
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
这病从哪里来的?病从妄想烦恼来的。这是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不要去想病。这是佛给我们讲的,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什么它就变现什么。所以你想病,那一定病就生了,想久了这生理就起变化。你想生什么病,它什么病就出现;你想这个病严重,那这病就一天比一天严重,到最后就不可救药。
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想健康?你为什么不想长寿?为什么不想佛菩萨?你要把念头给转过来。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念佛的同修,往生的时候不生病,晓得哪一天走,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洒。
在一切佛法里面最有效果的,也就是最容易、最快速、最稳当的,无过于念佛,
正因为如此,我们特别将倓虚老法师过去在“佛七”当中所开示的录音带,我们也是有缘,从美国一个同修得到这么一片九十分钟,现在我们把它做成了CD片。这个带子里面所说的全都是事实,都是老和尚亲眼见到的。他说得很清楚,他一生当中见到念佛人不生病,自己晓得哪一天往生,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一生见到二十多个。听说的那就太多,自己亲眼见的二十多个人。
在我们台北市,可以说往生最自在的是李济华老居士,这大概也有二、三十年之前。龙江街莲友念佛团,老居士八十多岁,在法会当中跟大家讲《阿弥陀经》。讲了一个半小时,讲完了,告诉大家“我要回家了”。向大家告假,他要回家了。听的人以为他年岁大,讲了一个半钟点讲累,他要回家去,哪里晓得他一下讲台,到客厅沙发上一坐,他就回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在台北市大家所见到的。这不病;不但不病,再告诉诸位不死。他是看到阿弥陀佛来接他,他跟阿弥陀佛去了,这肉身不要了,丢了,他去了!所以他这个不是死。
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这个法门,真的不老、不病、不死,真的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我们是无始劫来这个大事没有法子解决,佛为我们解决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榜样,这是像基督教里面讲的“见证”,这是许许多多证明,事实上的证明。看到这些往生的状况,我们再要不相信,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由此可知,“苦”不是不能解决,确确实实能解决。但是你要不依照这个方法修,这个问题是真的不能解决。我再要奉劝诸位,大小乘佛法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一切佛法里面最有效、最容易、最快速、最稳当的无过于念佛
就连倓老法师自己他也说过,他一生他活到九十多岁才往生的,长寿!他看到过参禅的,参禅得禅定他见过;参禅大彻大悟,他不但没有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你就知道困难。
禅里面“得定”,可以盘腿面壁打坐,一坐坐上十天半个月,甚至于功夫好的坐两三个月出定的,这叫“得禅定”,这种人他见过,也见到不少。但是这种功夫能不能解决问题?给诸位说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哪里?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有禅定,看你定功的浅深,你将来往生是四禅天、四空天,在六道里头,没有出六道。六道的诸天都有寿命,纵然有很深很深的禅定,能够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是八万大劫,可是八万大劫到头还要往下堕落,你三界出不去。所以这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
真正能够解决生死问题的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
真正能够解决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真正觉悟之后,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念佛。
念佛念到有效果,念到有成就,秘诀就是“专”,没有别的。也就是古人讲“老实念”。
什么叫老实?老实就是专心念。像觉明妙行菩萨讲的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你只做到这三个条件,这就叫“老实”,这就叫“专”,那决定有成就。
韦提希夫人既然发大慈悲心,为我们浊恶五苦的众生来请法,释迦牟尼佛当然要为我们演说这一个法门。
经文到这个地方将“散善”讲完了,下面是第三个大段,“定善”。
诸位看一百二十五页,“定善”。善导大师在这个注疏里头,告诉我们:
疏【从此已下。次辩正宗。即有其十六。】
前面所说的是本经的序分,从这以下这是本经的“正宗分”,也是本经的“正说分”,要教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这就正说。
方法一共有十六段,这经就是十六章,所以我们称它作《十六观经》。
这十六种方法,并不是叫你每一种都要学,你在这当中学一种,学成功了就行。学两种、三种也可以,看你自己的能力,只要有一种成功,就决定得生。
十六种里头有难有易,难易不等。
前面十二种是“观想念佛”,这在前面都有曾经跟大家介绍过。
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
最后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
如果要说到难易,我们想想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里面,都劝我们“执持名号”。换句话说,他教导我们的是选择“第十六观”,选择本经最后的这个法门,由此,也能够知道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
我们死心塌地的把心定在名号上 ,其他十五处不太好修
好,我们从第一观开始看起,看经文最后一行:
经【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这一句是教我们求往生方法里面的总纲领,这一句是总说。这根性利的人得这一句开示,他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佛给我们指路,这一条是了生死的道路,这一条是超越六道轮回的道路,这一条是一生圆满成佛的道路,真的没有比这个更殊胜。
世尊在此地叫着韦提希。“汝”是你。
“及众生。”那就是韦提希夫人代这佛灭度之后一切浊恶苦逼的这些众生们,包括我们在内。佛今天把了生死出三界、圆成佛道的秘诀告诉我们,“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西方”就是极乐世界。系念一处,这个一处实在讲就是指的名号。如果就本经来讲,这个一处就是指下面所讲的十六处,这十六处,你任何一处都行。我们不要去打妄想,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这一处死心塌地的定在名号上,我们就把心定在名号上。为什么?这其他的十五处不太好修。你不信,看看底下第一处,这是十六观里头的第一观。第一观观什么?观太阳,观日观。
下面请看这个经文,接下去看:
经【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先教我们“日观”。
“日观”,佛就说了,“一切众生”,只要不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的人,他总会见到太阳下山,就是日落的这个景象,他总是见过的。佛就叫我们观落日这个景象,这是把所观的事相给我们说出来。为什么要“系心一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对佛的教诫我们才很乐意的去接受它。佛给我们所说的一切方法都是对治我们的毛病的。
学很多佛教的名词术语却不懂意思,这个学法永远不能入门
我们病在哪里?善导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了一段,诸位看一百二十七页,看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
疏【此明众生散动。识剧猿猴。心遍六尘。无由暂息。但以境缘非一。触目起贪乱想。安心三昧。何容可得。自非舍缘托静。相续注心。直指西方。简余九域。是以一身。一心。一回向。一处。一境界。一相续。一归依。一正念。是名想成就。得正受。此世后生。随心解脱也。】
这段很重要!这段把事实真相简简单单几句话说尽了。
我们的大病就是心不定,所谓“胡思乱想”。学了佛怎么样?学了佛还是胡思乱想。
今天下午有一个出家人来看我,他告诉我,他很勤奋、很用功、很好学,学过“法相唯识”、学过“中观”、学过“大小乘佛法”,也学过“藏密”,学得很多,一样一样都讲给我听。什么叫“八识”,什么叫“中观”,说了一大堆,说完了之后来问我。
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所讲的是佛教的名词术语,这名词术语里的意思你完全不懂,这个学法永远在佛教门外,没有入门。”
他很惊奇。我说:“你是满脑袋的佛学名词、满脑袋的胡思乱想。‘开经偈’里头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把佛的意思全想错,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你怎么能成就得了?那些是佛学的常识,佛学的皮毛,根本不是佛法。”
为什么说“根本不是佛法”?“法”是一切诸法,“佛”是觉悟。对一切诸法真正觉,那叫佛法。你没觉,你还是在迷,不但你对世间法迷,你对于佛法经典也迷。
所以我就劝他:学佛从哪里学起?要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就是此地讲的“一心”、 “一处”,从“一”才能入得了门。你搞那么多就搞乱,那怎么能入得了门?不是佛法不好,是你自己学错。
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给他说。他也是大学毕业生,我说:“你念大学,你念一个科系四年毕业,对不对?”他说:对。
我说:“假如你同时去念十个科系,那你要四十年才毕得了业;你念一百个学系,那你要到四百年才能毕得了业,你能活多久?佛法无量法门,你无量阿僧祇劫也毕不了业。同样的道理。你真正要想入进去,唯一的方法‘一门深入’。无论哪一门,只要一门。”
无量无边法从“一”里面开出来,再回归到“任一”
“一”才有入处。“一”是什么?到“一心”。“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你才有个入处。到“一心”就开悟、就“觉”,“二心”是“迷”。
六祖大师说得好!在《坛经》,六祖离开黄梅之后,在猎人队里面住了十五年,这个机缘成熟,到了广州遇到了印宗法师,就是现在的广州光孝寺。印宗向他请教,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就向他请教:五祖平常有没有讲“解脱”?有没有讲“涅槃”?有没有说这些?
而六祖大师回答得很干脆:“解脱”、“涅槃”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答得非常干脆,这真正入门的人才明白。
小乘常讲的“戒定慧三学”,“二”已经迷,那“三个”更不必说。菩萨所讲的“六度法门”,“三”已经错,那“六”不就更错?!不晓得错到哪里去。在我们凡夫,真的触处全是错,没有一样是对的;在佛菩萨口里面,无论他怎么说他都是对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华严》上说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又给我们讲“万法归一”。这个“一”不是“独一”,不是独特的“一”,这个“一”是“任一”,都要明了这个。
如果我们讲“布施”,“万法”都是布施,没有一法不是布施;我们讲“持戒”,所有一切法都是持戒,“布施”也是持戒。所以法才平等,法无有高下。无量无边法从“一”里面开出来的,无量无边法可以回归到“任一”,这个“法”叫“清净法”、叫“平等法”、叫“无障碍法”。
所以佛菩萨怎么说他都是对的,不落一点痕迹。我们凡夫为什么说都错?执着,有分别执着。人家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代代了不起的高僧、高士都是从一门下手奠定根基
所以广学多闻是得“一念”之后的事情。你还没有得“一心”,你怎么可以广学多闻?!这就是我们近代无论在家、出家看不到人才出来。
古时候代代都有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包括在家的居士,原因是什么?人家都是从一门奠定根基、从一门下手,然后才广学多闻。
一门下手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讲的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就是清净心,《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
底下一句是“无所不知”。一定要到“无知”,然后才“无所不知”。“有知”就坏了,不可以“有知”,要“无知”。
“无知”,心是清净的,像《坛经》讲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地干净,什么都没有。心像镜子一样,外面境界这一接触就明了,不但现在的事情明了,过去、未来统统都明了,这叫“照见”。你看《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他才有这个能力。
我们现在这个心是乱七八糟的,照的能力完全丧失,把这个照的功能变成了妄想、分别、执着,你看这个苦不苦。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恢复我们清净心,恢复我们的本能,在此地也是这个原则。
你看看无论哪一个法门、无论哪一个经典,佛虽然讲的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你仔细看它的原理、原则,决定是一样的。
这个地方的比喻很好,众生就是凡夫的心是散是动的。散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动”就是剎那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一天到晚这个妄念不断的在生灭,这叫“动”。
“识剧猿猴。”我们看到动物当中,猴子是最会动的,停不住的,我们的念头那个动相比猿猴还要厉害。
“心遍六尘。”“六尘”是你攀缘的境界,“六尘”是讲的“色、香、味、触”,是讲这些,就是“六根”接触的对象。眼所见的统统用一个“色”做代表,耳所闻的以“声”为代表。我们六根攀缘外面的境界永远没有止境。
“无由暂息。”不停止,不知足,这接触了就起“贪嗔痴慢”,就起烦恼。顺着自己心意的就起贪心,希望贪得;不喜欢的希望远离。远离还是贪心,贪什么?贪它远离我,不要接触我。总而言之,顺逆境界都用一个贪,贪不到就起嗔恨。喜欢的不能得到,嗔恨心生起了;不喜欢的时候,它不离开,嗔恨心也生起来了。所以说“贪、嗔、痴、慢、疑、恶见”,这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这里生起来,“起贪乱想”。
以为佛菩萨会保佑,你上当;认为佛菩萨没能力保佑,你又错
“三昧”是“正受”;“三昧”就是“清净心”。
这个“清净心”怎么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心是乱想的,他们的心是清净的,他们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人就叫佛菩萨,有妄念的人就叫“凡夫”。由此可知,“凡夫”跟“佛菩萨”只是名字不同而已,除了名字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
我们遇到苦难,想求佛菩萨保佑,你想佛菩萨会保佑你吗?你要以为佛菩萨真的会保佑你,你一定会吃亏上当,你受骗。如果你认为佛菩萨没有能力来保佑你的话,那你又错。
佛菩萨我们的保佑就是对我们的教训
要知道佛菩萨怎样保佑我们?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他对我们的保佑就是对我们的教训。虽然现在他不在世间,他的教训写在书本里头,流传到今天,我们展开经卷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我们明了他的意思,依照他这个意思去做,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保佑。
我们供奉佛菩萨的形像是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报恩的意思,我们接受到这么好的教训,我们对于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第二个意思是借着这些形像,提醒他对于我们的教导,使我们对于他的教训念念不忘。
见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他在经上给我们说的,是这个意思。这里头没有迷信,迷信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菩萨教我们要“一心,一回向;一处,一境界”。假如我们这些做不到,你每天给佛菩萨磕头,一天磕十万个头,头磕破了也枉然,你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所以要明白这个事实。佛菩萨不是神明,神明,说实在话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神明是六道里面,天道、鬼神道里面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说穿了,他自己本身都不能解决问题,怎么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决定不能迷信。
这里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叫“安心三昧”,这是我们所求的。
“三昧”是梵语的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禅定”,也翻作“等持”,也翻作“正受”。
“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等持”,等是平等。这心里面常常保持着平等,保持平等那就是“定”。这是我们所求的,也就是《弥陀经》里所讲的“一心不乱”。“三昧”就是“一心不乱”。这是佛法修学的中心,也可以说,佛法虽然法门无量无边,修的是什么?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手段、方法不相同。
修行要知道“舍缘”,要知道“托静”,要把外缘断掉
所以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不一样,所修的东西是一个,统统“修定”。绝对不是“禅”才修“定”,那“教下”不修定?“教下”的“止观”就是“禅定”,念佛的“一心不乱”也是“禅定”,密宗的“三密相应”也是“禅定”。这个名词不相同,内容境界完全相同。就是这个修学方法手段不一样,但是这个原则原理相通的,那就是一定要“舍缘托静”,不管你用什么方法。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立在深山?远离都市,避免诱惑与干扰,容易得定,容易成就。环境关系很大,因为毕竟你是凡夫,你摆脱不了外面境界的干扰,所以懂得避免。现在人要讲修行的话,我们的环境、福德就比不上古人,古人有个清净环境可以进修,现在没有了。
现在如果你真的找到一个清净环境,过不了几天那就变成观光旅游区,找不到。深山里面建的这些道场都变成观光旅游的中心点。这是说我们现在修学的环境不如古人。
现在这诱惑的东西愈来愈多,最普遍的电视、广播、杂志、报纸,这全是诱惑你的。这都是我们佛经里面讲的魔王,统统是魔王,叫你的心不能定下来,天天被它们诱惑。无论是吃的、是穿的、是用的,你看天天有新产品,天天有新花样出来,叫你的心不能安。刚刚买的,新的样子出来,我的这个落伍了。你看看你心就动、就被它牵跑,你的“安心三昧,何容可得”?得不到。
这是我们要晓得,要知道“舍缘”,要知道“托静”。“托”是依,就是依靠的意思。要依靠一个清净的环境,要把外缘断掉。
所以你要想真正求一心,真正求功夫成片,这我常常讲电视不能看,报纸不能看。有些人说:那社会上一些事情我都不知道。不知道,好!不知道,天天天下太平,没事。没事,外面没事,我心也定了。你知道的事情多,你忧虑也多,你牵挂也多,你烦恼也多;你认得人多的话,你是非也多,长短也多,麻烦可大。这要觉悟。
这是佛教给我们的原理,不管修哪个法门,你要想成就的话,统统要离开外缘,确确实实找一个清净环境来修行。
“相续注心,直指西方。”“注心”是把心安住在一处,这个“注”就是注入“一心”,直指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把方向指出来。“相续”是不能间断。
“相续注心”这四个字跟《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所讲的“净念相继”是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意思境界都相同。“相继”就是“相续”,“净念”就是“注心”,“注心”就是“净念”的意思。
“简余九域。”这是我们讲十方,我们专注西方,其他的统统舍掉。那么这其他指什么?指的是其他九方诸佛剎土。东方琉璃世界、所有一切诸佛菩萨,我们暂时都把它放下,专注一方;换句话说,专跟一尊佛学,就是这个意思;再说得明白一点,专门依照《弥陀经》、《无量寿经》学,这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经一论,除这个之外,我统统都不学,就是这么回事。如果还兼学其他大乘,那就不是“直指西方”,这就“不专”。所以底下特别要求我们要“一身、一心”。
身本来就是一个,何必还要说“一身”?这“一身”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一身”是身也要学一个,不能我这个身又参禅、又念佛,我这个身是又拜阿弥陀佛又拜药师如来,这身就“不一”。
拜佛的仪规当中首先要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
善导大师在注疏里头特别教给我们,我们这个身专礼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拜佛,拜什么佛?就专拜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不拜。这绝对不是贡高我慢,我们不专一就不能成就。
但是专拜阿弥陀佛,这个拜佛的仪规当中,首先要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什么?这不忘恩。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传给我的,我们不能把这个“本师”忘掉;下面要拜,无论拜多少拜,统统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拜完之后,拜三拜观世音菩萨、三拜大势至菩萨、三拜清净大海众菩萨,这才圆满,这叫“专”,“身专”。心专,心里面念念就是阿弥陀佛。
无论修积大小功德统统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回向。”无论修积大小功德统统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作第二个想法;也就是说,决不求人天福报,决定不求现前福报。连现前福报都不求、来世福报更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不要去到处跑道场,心才是定的才会成就
“一处,一境界。”统统要“归一”。
这个“一处”怎么说法?“处”是讲你修行的处所,这个意思就是教你不要去到处跑道场,这是真的,你在“一处”修行,你才会成就,为什么?他心定了。决定不搞人情佛事。
诸位看《印光大师文钞》,《文钞》里面就有很多地方,他老人家多半是回答人家信件的。老和尚这些学生偶尔到灵岩山寺,这是苏州,这是印光法师晚年就住在这个地方,去看老和尚。老和尚一进门就呵斥他:“你来干什么?”我来看看师父。
“师父你从前看过了,你还来看什么?”你不在家里好好的用功,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浪费钱财。”骂回去。这“一处”的意思。地方跑多了心就散乱,这诸位一定要知道。
“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经上所说的境界。如果我们在梦中、在定中这个境界现前了,这是瑞相。没有这个境界也不求,只求心清净、身清净,一句佛号不间断,求生净土这个愿望不间断,这好境界。
“一相续,一归依。”“相续”好懂,“相续”就是不间断,“信”,不间断;“愿”,不间断;“解”、“行”不间断。
“一归依。”“皈依”是回头。不但从世间五欲六尘里面回头,我不再贪图;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我也从那里回头,我也不再去研究,一心一意依靠“往生经”,就是“净土三经”,现在我们讲的“净土五经”,这五经都是教导我们求生西方净土的,这叫“一皈依”。
“五经”里面,依一部经就能成功,这一部经任凭选择。如果你有时间,你可以选择《无量寿经》,为什么?《无量寿经》对于西方世界介绍得最详细。如果你工作非常繁忙没有时间,你可以选择《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经文比《般若心经》还短,容易受持。这都是属于“一皈依”。
修十六观的原则:除“一念”求生西方之外没有第二念
“一正念。”除这“一念”,这“一念”求生西方之外,决定没有第二个念头,这叫“一正念”。我们把这几句话都做到,这叫“想成”。
诸位要记住,善导大师在此地这一段开示是贯注这十六观的。十六观,每一观都要用这一个原则,你才能成就。你如果违背这个原则,叫你观这个太阳你决定观不成,你不会成就的。
观成之后,“随心解脱”就是自在往生。所以往生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病苦?没有死苦?他自在去的。这个自在往生,功夫好的人可以随时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在这个世界上再多住几年也没有关系,这叫真正自在,生死自在。这个“生死自在”,就是佛家常讲的“了生死”,没有生死了。这是不是真的?真的,千真万确的事实。
过去有些同修来问我,他说他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有一个发现。我说:发现什么?他说发现很多往生的人,念佛都是念了三年他就往生了。他来问我,他说:是不是这些人刚刚好遇到佛的时候,他三年寿命就到?
哪有那么巧?!绝对没有那么巧的!没有那么巧,为什么他三年就去了?他三年功夫成熟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见到了,那么好的地方他为什么不去?他在这里受罪干什么?他当然去了。我们这是什么?是想去去不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如果要是真能去得了,那早就去了,绝对不会在这个世界再去受罪。所以这才是真正的事实,才是真实的答案。
人家这个境界一现前,一有能力去,他就走了,不再留恋这个世间。还有一种人能去而不去的,出家在家都有,他与这个地方的众生还有缘分没断。什么缘分?帮助他们往生的缘,不是其他的缘;其他的缘那统统都断掉,也就是接引众生的缘。换句话说,他在此地多住几年,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是为这个原因可以在这个世间再多住几年,这是不碍事的。
这一段要牢牢的记住,因为后面十六段的原理、原则都完全相同,所以后头都不说了。我们再回来看经文。
接着看经文,这是教给我们“观想”的方法:
经【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
这太阳快要下山的地方。经上说得很清楚,要“正坐西向”。修这个法门,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头说得很清楚,要在春秋,不取冬夏。因为冬夏太阳日出日没它的方位偏差很大,不是正东、正西。春秋的太阳出没是正东、正西,所以他取这个时候,而不取冬夏。所以方位要正确,感应才快速。
经【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看到这太阳下山就像一个鼓挂在空中一样,距离地面没有多远,这红红的太阳,这个太阳的亮度不会刺眼睛,我们张开眼睛可以看它。如果它的距离地面高一点,亮度很强,我们眼睛没有办法观察。看到它快要落山的时候,看这个像。至于怎么样观法?今天这个时间快到了,我下一堂再跟诸位细说如何来作观。
观成的现象:
经【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这就是你观成了,这一观观成功了。
观成之后,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眼睛张开这个落日在面前,别人看不到,你看得很清楚;闭了眼睛,这个太阳也在面前,这才叫“观成”。
如果对着太阳下山看得很清楚,太阳落下去之后没有了,这个没有用处,这个不能往生。一定要把太阳,睁着眼睛,闭着眼睛,无论在什么地方,太阳都在你面前,这才叫观成功。你就想想这不容易,很难。
下一次我把这个方法告诉诸位,告诉诸位,我们明了就好,恐怕很难,我都没有办法,我还是老实念佛。修这个法门很不容易,要这样修成这才行,如果不是到这个境界,那都没有用处。
经【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这个经文,十六观第一观的经文到这里讲完。
这个意思我下一次再跟诸位补充,补充就是如何观法。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