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15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第15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一九年十一月、西历199212月 讲于 中国台湾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六面第一行:

  经【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五——宝池观

善导大师注子里面将这段经文分为七个小段落,我们细细来看大师对于这段经文的说明。

首先这是将这一观的名称说出来,就是“宝池观”。

第二小段是极乐国土有八池水,这是古人翻译的时候文字的省略。这个“八池”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池只有八个,那我们就把意思会错了;这个“八”是八德池水,如果加一个字我们的误会就没有了,是“八德宝池”、“八德池水”这个“八”是“八德”的意思,不是指八个池。

西方世界宝池的数量,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之多,数不清的,所以它底下有一一池水一一就是很多很多。它那边的水统统具足八德,这是西方世界的一个特色。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也很明白。

我们看注解一百五十七面,我们从第一行念起:

  疏【一从次当想水已下。总举观名。】

  这是七段里头第一个小段。

  疏【即是牒前生后。】

  我们一般讲“承前启后”,就是这个意思。

  疏【此明宝树虽精。】

  前面第四观是宝树,接着是“宝池”。

  疏【若无池水。亦未名好。】

  所以有树还得要有水,假如只有树没有水,这也不是一个很圆满的环境。我们这个世间人喜欢树木、喜欢水,大概十方世界的众生与我们都有同好;这决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人的嗜好,十方世界人都喜欢树木、都喜欢水池。

  疏【一为不空世界。二为庄严依报。】

假如没有树木、没有水池,这个世界是空空的,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环境就很感到缺乏,欠缺了些什么,所以它这个世界非常的圆满,不空

第二个是环境上的庄严,我们今天讲美化环境。所以这里面的宝树、宝池与居住环境的配合,实在是说恰到好处。我们中国人讲“风水”,风水绝佳之处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去造作的。

这第三段是讲“池”的数字。从极乐国土以下,这一一宝池,这个“池”的数字就太多。注解里面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池有八数之名,可见得这个“八池水”确确实实指的是“八德”,指一个池具有八种的殊胜、有八种的好处。这个好处、这个“八德”注解里面有,在一百五十七面倒数第二行,这是叫如意水,水能如人之意。

 

“八池水”指的是“八德”,有八种的殊胜、好处

 

  疏【此水即有八种之德。一者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

  这是讲“六入”里面属于“色”。这个好处我们世间的水也有,所以这八种好处,有些我们这个地方的水有,有些我们这个地方的水确确实实没有。但是现在实在说,我们这个地球上居住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居住的环境,我们造了许许多多的污染,把我们的环境破坏掉。所以清净润泽的水,现在已经不多见,我们看到河川都是污染的,看不到清净的。

诸位要知道佛在许多大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生活环境,“随着正报转”,“正报”是“能转”,“依报”是“所转”。我们看到“依报”的不净,“能转”的人心就不清净。什么时候我们这些水,海洋、河川的水都清净了,心清净了环境就清净了。

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一清净,为什么第一清净?上从教主阿弥陀佛,下至十方世界凡是去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没有一个不是清净心,所以那个世界是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清净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一分性德变现出来的世界。你见到这个水清净润泽,这是第一个好处。

  疏【二者不臭。即是香入摄。】

  第一个是我们眼睛见到的这水干净清澈。第二个是我们鼻根闻到的,这个水诸位想想有没有香味?西方世界香光庄严,所有一切的宝不但有光都有香,这我们在《无量寿经》上都念到的,香光庄严。所以那个地方所有一切宝统统都放香,水也有香气。

  疏【三者轻。】

  我们这边的水重,他们的水轻。

  疏【四者冷。】

  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清凉,不是很寒冷,寒冷的水就不好,非常的清凉。

  疏【五者软。】

  你接触的时候感到非常的舒适,不像我们这边的水,我们的水硬。

  疏【六者美。】

  是味入,这个水可以饮用。

  疏【七者饮时调适。】

  你饮用的时候,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其他经上有讲可以除饥。我们这个地方的水只可以解渴不能除饥。调适就是除饥的意思。

  疏【八者饮已无患。】

  这个水能治病,常常饮用这个水,百病不生。当然西方世界的人,我们在四十八愿里头念过,《无量寿经》里头念过,都是无极之体,清虚之身,哪里会有病?!当然没有病痛的。这是水就具足这八种之美德。

  疏【已在弥陀义中广说竟。】

这《阿弥陀经》里面说到。

下面有一段的偈赞,赞叹西方世界“八功德水”之殊胜,这个我们就把它省略掉。我们继续再看底下这一段。

下面这一段是说这个水是:

【从如意珠王生。】

我们这个世界的水都有水源,在我们中国大陆长江、黄河有发源的地方,它的源头在哪里?大概源头都是在高山上的泉水,从这个地方发源流下来的。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从如意珠生的是比喻,就是如意珠里面最大的,这是珠中之王。

它是从宝珠里头流出来的,这很奇妙。而且流出来的时候一定是十四支,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将来假如自己念佛功夫得力,西方境界现前的时候,这个宝池你看到了,如果看到这个水从如意珠里面生的,生的是十五支、是十六支,那就不对了,这个境界就有问题,决定是“十四支”。

在过去东晋时代我们远公大师,你看远公大师传记里头记载的,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的这个境界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应,那就对、那就没有错,不能多也不能少,一定是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

“渠”就是池,就是池塘。

渠下,就是池底下。

【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宝池下面是金沙,这我们在《弥陀经》里面也见到。

 

佛菩萨为什么将“莲花”特别给我们介绍?

 

底下说明宝池德水有不思议的作用: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

西方世界,许多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又叫做“莲花世界”;那个世界宝池特别多,池里面都有莲花,莲花特别多

佛菩萨将莲花特别给我们介绍,原因是什么?莲花是我们的生处,这关系太重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生到哪里?就生在宝池莲花之中。

所以我们回向的时候,“回向偈”里面常讲,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胎生”的,完全是“化生”,所以九品莲花为父母,那个“父母”是比喻,父母是能生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虽然看到有“胎生”,我们也讲得很详细,那个胎生是比喻“胎生苦”!只要是生到那个地方有五百年不能见佛、不能闻法,有这个苦,比喻作“胎生”。其实边地往生的还是“莲花化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决定没有真正胎生之事。因此对于“莲花”介绍得特别多,也特别详细。

 

求生极乐的“愿”一发,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就长出一朵莲花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世界的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如果我们对于这些经典法门遇到了,能生信心,发愿求生净土,这个“愿”一发,阿弥陀佛那个七宝池中就长出一朵莲花。

所以你要问,那一边宝池无量无边,每一个池子都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个莲花就是有一个人去往生。当然这个地方“六十亿”是概数不是定数,也有比这个多,也有比这个少的;就是大概、一般好像平均数这个宝池的莲花数量有这么多,它有多有少。

而且莲花每一天有生出来的,也有枯死的。

我们在大经里面读过,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常的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生灭的,唯独莲花不一样,莲花有生有灭,其他的东西都是不生不灭。

为什么莲花有生灭?这个人发心求生,这个莲花就长出来,过几天他退心,他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花就枯掉,就没有

由此可知,莲花乃是众生的“别业”,世界是众生的“共业”、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的“共业”,莲花则是十方世界往生人的“别业”。

当然生到西方世界,那个莲花也变成大家的共业,决定不会枯萎。只有还没有去,他退了心,他变了心、改变主意了,这个花就枯萎了,有这么一个情形,我们不能不知道。

花的大小、光色也不尽相同,这个地方都是给我们说的一个概数。

【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这“十二由旬”就很大!一由旬,这是古时候长度的一个单位。翻经的法师告诉我们印度的由旬有三种,有“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大由旬”相当于我们中国八十里这么长;“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经典里面所说的,通常都是讲“大由旬”。

当然古时候度量衡跟现在不一样,跟现在不相同像弘一大师在《律学三十一种》里面就有一篇周尺考,就是周朝时候他们那个“尺”,他有个考证。周朝的尺很小,大概相当于我们台尺恐怕只有五寸多一点点,不到六寸,五寸多一点点,一尺。因此古时候的里比我们现在这个里也小,大概古时候的一里,恐怕我们现在顶多只有半里的样子,比我们现在的里程要小一点

可是诸位想想这八十里也就相当可观,就算打个对折四十里,四十里的直径面积就相当之大。那一由旬再乘一个十二,所以那个莲花的面积比我们台湾还大,这么大的莲花

前面我们看到树大,莲花也大,实际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人身也大。那人身那么大,没有那么大的莲花,坐不下去,人身也大。所以这诸位要跟《无量寿经》合起来看。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我们要特别注重上下我们这边的水只往下流,不会往上流,西方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往上流。往上流、往下流统统随人的意思,这是跟我们这边水性质不相同。这是完全从形相上来观察。除这个之外,它最殊胜的,它能说法,这是德水不可思议的大用。

 

西方极乐世界是“六尘”都说法,想听什么佛法随心如愿

 

【其声微妙。】

就是水流的音声,流水有音声。但是我们这一边的水流的声音,虽然也很好听,除了瀑布之外,那个音比较噪一点,小河流水是很好听的,很有诗意的,但是它不能说法。西方极乐世界水流的音声会说法,所以确实它是“六尘”都说法前面我们看风吹树叶枝条会说法,这流水也会说法。

 

 人一口气断了死了才晓得一切“无常”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

这是说的小乘法。

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量无边,各种不同的根性统统都具足,所以到了西方想听什么佛法,随心如愿统统能够听到。这小乘根性的人听到的小乘法,“苦、空、无常”;大乘根性的人就听到诸波罗蜜,这“诸波罗蜜”是讲的大乘佛法,这就把佛法统统都包括

一般说起来,小乘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有很深入的观察,他觉悟了,所以这个“觉”在佛法里称之为“正觉”,他的觉悟很正确没有错误。

世间,可以讲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外,除了诸佛如来的报土之外,都是“苦、空、无常”,特别是六道。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如果头脑清醒一点的人一定会觉察这个世间真苦。苦在哪里?从生下来就指向一个目标走,向坟墓走,一天也不肯停留。生了就往死亡的那个路上走,一天比一天接近,还有什么可乐的?!有些人觉得快乐,他把这个事实忘掉了,他认为有乐。其实每个人、任何一个人,他都不肯停留,这是苦!不只“三苦”、“八苦”。

是真的,在这个世间一样都得不到,没有一样你真能得到,身体得不到,身外之物哪一样是你的?你认为得到的,那是你的幻想,那不是事实。

人必须到死,一口气断,才晓得一切“无常”,一样都带不去。那一口气没断的时候,哪一样是你的?没有一样是的,这真的是“空”

 

为什么小乘、大乘有这么大的差别?

 

“无常”就是剎那剎那在变化,这是给你说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小乘人知道。所以小乘人的生活过得很寂寞,用我们现代化的人来说,他过得很消极;大乘菩萨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他的生活就过得很自在。

为什么两个人有这么大的差别?小乘人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大乘人比小乘人要高明,知其当然亦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就不一样。

大乘是积极的,知道这个世间“无常、苦、空”,一样也不是自己的,因此他能将自己眼前有力量支配的(这个可能,眼前有力量支配的),而你抓不到的;抓不到,你有力量来支配它的,他就把这分力量能够帮助利益一切众生。

 

佛菩萨之所以伟大是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举个例子说,财富。财富你抓不到,绝对不是你所有的,但是在眼前就像水从你面前流过,从你面前流过的时候,你有办法来支配它;你得不到它,你可以支配它,这就讲“缘”。所以大乘菩萨懂得这个,当自己有能力支配它的时候,拿这个来利益一切众生,不会利益自己,自己决定得不到。帮助大众,利益大众。这个利益里面最殊胜的、最真实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利益是最真实的。

所以佛之伟大、菩萨之伟大,就是伟大在佛菩萨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利益才是真实,其他的利益都不是真实的利益。这就是讲的自行化他、弘法利生

所以“菩萨六度”就是积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才能够真正达到离苦得乐,这是“诸波罗蜜”。

 

六度”里最重要的是“布施”、“六度”可归纳为“布施”

 

“诸波罗蜜”里面最重要的是“布施”。

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所以讲“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定数,是形容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成六大类,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这六大类如果再归纳就归纳成一个“布施”。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布施”有三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

“财布施”大家容易懂得,“法布施”也不难懂。

“法布施”,我有方法肯教别人,不管是佛法、世间法,热心的去教导别人,那都叫“法布施”。

“无畏布施”比较难懂!什么叫“无畏布施”?能叫众生身心平安,得到安稳,离开一切恐怖,这叫“无畏布施”。“无畏”是他不害怕,他身心得到安稳,这叫“无畏”。

所以“布施”有三大类。

我们再看“六度”,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属于“无畏布施”。

一个人持戒的时候,譬如说他持不偷盗戒,我这些财物他看到了,或者是我放在这个地方离开了,我晓得这个人持戒不偷盗,他不会动我的东西,我心里很安,所以我不害怕。他持不杀生戒,这些动物看到他不会杀害我,可以跟他接近,这一类都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持戒”属于“无畏布施”。

忍辱也属于“无畏布施”。我们在言语态度上不小心得罪他,他能忍辱,他不会怪罪我,他不会报复我,他能“忍辱”。所以“持戒”跟“忍辱”都是属于无畏布施。

精进”、“禅定”、“般若统统属于法布施。所以这“六度”统统可以归纳成一个“布施”。难怪一部《金刚经》里面“布施”讲得最多,其次就是讲的“忍辱”。

佛为什么要这样说法?世出世间法,诸位一定要记住离不开一个福报,福离不开。世间人求福,学佛的人也要求福。

 

成佛福报、智慧圆满了,这就是“二足尊”

 

你看看成佛了,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念,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二”就是“福、慧”,就是这两种,福慧!

足”就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成佛,第一个他的福报圆满了,没有一点欠缺了,智慧圆满了。所以在“福报”跟“智慧”里面,这是世出世间所有一切人都没有办法跟他比,他最尊第一。那我们怎么能不修福报?!

何况佛门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假如说你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学佛?还谈什么修行?什么都谈不上。可见得福报是真实的根基。

 

“定善”偏重在“修慧”;“散善”就是“修福”

 

本经,善导大师将这经文分为“定、散二善”:定善偏重在智慧,“修慧”;散善就是“修福”。讲到后面我们会读到。

修世间福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念回向都能往生,世间善福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世间“善福”指什么?三福里头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凭这个就能往生,西方世界那个门真大。所以说就是没有念佛,一生不信佛,没有听到过阿弥陀佛名号,但是他能够修这“四种善”,世间善人临终遇到善友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他一欢喜、一发愿往生就能生,所以临终一念、十念皆得往生。这到后面我们念到九品的时候,就要给诸位说到这个事情。所以往生西方世界实在是不难,但是你要真正与他的条件相符合,要真正相应。

 

念念能为众生能为社会,有福念念为自己福容易享尽

 

人不能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就很苦。我们要解除眼前的苦难,不能不知道修福。

我们要想在这个世间事事都能称心如意,那就不能不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善缘结得多了,帮助的人就多。像做生意、做买卖,你发达、发财了,那是你有福!

福从哪里来的?不外乎你过去生中所修的,你这一生得福报;另外一种是眼前所修的,就是这一生当中所修的不修因哪来的果报?!念念能为众生,念念能为社会,这个人有福了。

如果念念都为自己、都为自己的家庭,诸位要知道这个福报再大,很容易享尽,享尽了就没有福了。

诸位很冷静的观察观察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你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也就晓得自己应该要怎样去做法。这是说法里面所讲的有大乘、有小乘。

【复有赞叹诸佛相好。】

诸佛的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相好”是福也是慧。

换句话说,诸佛的相好是从福慧当中显露出来的,我们要想学佛的相好光明,一定要修福修慧,才能够得这个殊胜的果报。

前天有两位同修来看我,他们两位是空总的大夫,也是很虔诚的佛弟子,这些人常常接触病人。我就跟他说:生病的人病从哪里来的?病从妄想来的。其中有一位就跟我说,他说他的妄念很多,问我用什么方法把妄念除掉?你不想不就没妄念了!

他又告诉我读经,研究经里头的意思,我就告诉他不要研究,研究是什么?妄想!老实念就好,你何必去想它。

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的“想念”统统是妄想,“妄想”是疾病的根源

佛教我们“修定”,没有教我们“修妄想”,所以这个经典不能研究。研究它干什么?!老实念就好。念到自己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开慧,就是智慧开了。心地清净,人家来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讲法,你就会讲得头头是道,清净心起作用。

何况佛在许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本经也说了不少,前后好多次说过“从心想生”。因此我们心想什么变现什么,这心里的念头是能造能变,非常可怕!因此你为什么不用“净念”?为什么不起“善念”?“善念”没有“净念”好,“净”就是清净,净念好。

 

没有一切“善恶念”的念头叫“净念”

 

 “净念”是没有一切善恶念,一切善恶念统统没有,这个“念”叫净念。所以读经是净念,念佛是净念,以这两种方法来修净念、来修清净心最为殊胜。所以会修行的人要在这上面下功夫。

 

改变体质决定不是药物能做得到的心好相就好、体质就好

 

相好,人人都羡慕、人人都想得到,有没有办法得到?有。我们一般看相算命的都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好、菩萨的相好,为什么?心好!心好相就好。

我们要想相好,学佛的存心,学菩萨的用心,相自然就好,相真的会变。这是佛教给我们求福的方法,一点都不会错的。

我们身体健康,这是现代人非常重视的。这个体质的变化,现代所讲“改变体质”,“改变体质”决定不是药物能做得到的,这个药物用了,用得不妥当还起副作用。确实,这个药物用在甲的身上,他真的好了,用在乙的身上坏了,不是每个人都见效的。你要再问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相同。因此,对于这个药物有适应的,有不适应的,这是我们就事上来看。

如果要就理上来观察,那个药物好的,并不是他用那个药物好的,是心好,体质本来就好,不用也好,用了他也不妨碍。是这么个道理。心要不好,用什么药物都没有用处。

由此可知,佛法修持特别重在修心,心是主宰。又说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话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怎样才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就是合理合法,确实有求必应。求佛道、求菩萨道都能够成佛、成菩萨,何况其他,其余的那更小、更容易得到。

再看下面经文: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这一句是讲“如意珠王”不可思议的德用。

《弥陀经》上讲,西方世界这些众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阿弥陀佛怎么变化的?这经上讲得详细,是从如意珠光中变现出来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这观音势至是代表,因为在西方极乐世界像观音势至这样的等觉菩萨太多太多,所以这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古德解释上善就是指的等觉菩萨,上善。可见得在西方世界,像观音势至这些菩萨太多太多。这些菩萨们放光,光中都化佛,如意珠也放光,光中化鸟。鸟的种类很多,《弥陀经》上举的几种是我们这个世间常见的,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的,佛就不说,说了我们也不懂,只说说我们这个世间有的,说几种。其实这个珍禽太多太多,光中化的。光中化的就是阿弥陀佛变化的,为什么?那个能变化的如意珠是阿弥陀佛变化的。这是无漏称性的功德变现所生。

这些鸟也说法,此地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特别说明是常赞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三宝”。

 

不可错解“三宝”含义“三宝”代表整个的佛法、圆满的教学

 

“三宝”代表整个的佛法、代表圆满的教学

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看到这个字就想到佛像、经书、出家人,那这个意思就太窄小。

这是自性三宝,才是真实的功德,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自性的佛宝”是觉悟,是真实智慧起作用。

自性法宝”是正知正见,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的明了,这是“法宝”。

“僧宝”是什么?僧宝是我们在日用平常之间,处事待人接物都做到恰到好处,这叫“僧宝”,“僧宝”是这个意思。所以“僧宝”:一个是清净的意思,一个是和合的意思。

“僧团”叫“六和敬”,它有和睦清净,处事待人接物做得圆圆满满,身心清净,这是真正幸福,真正的自在。

可见得“三宝”具足了“体、相、用”,“佛宝”是“体”,“法宝”是“相”,“僧宝”是“用”。

  因此自性三宝重要,住持三宝同样也重要,为什么?没有住持三宝这个相,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消失掉了、就没有了。所以佛法自古以来对于住持三宝是特别重视。你看佛在一切经里面讲经说法,排列的大众,第一个一定说比丘众,菩萨众排在比丘众的后面,人天众排在最后。为什么这样排列?比丘是住持佛法,他是形象,这形象破坏了,佛教就灭亡了。菩萨摆当中,菩萨不一定住持佛法,他放当中也表中道。人天摆在后面,人天代表护持佛法,这个佛法才能够常住在世间,利益无边。它都有作用的,所以这个形式不能破坏。

 

“儒”跟“佛”如果没有大德出现能不能再传下去是很有问题

 

儒家,形式是“礼”,“礼”不讲求,“儒”就没有了。

佛家的形式就是“戒律、仪规”,“戒律、仪规”废除了,佛在这个世间断绝了

我们要知道“儒”跟“佛”现在是在灭亡的边缘,如果没有真实的大德出现,“儒”跟“佛”在这个世间能不能再传下去实在是很有问题。过去李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这桩事情非常感叹。

现在的人愿不愿意学?不愿意学。现在都崇尚民主自由,总认为“礼”跟“戒律”都是约束人的,这要守这个规矩、那要守那个规矩,多么厌烦,都不愿意学,把这个东西废弃掉,经典变成空洞的理论,不切实际。

 

佛法世间法都是建立在“三福”基础上才能成就

 

我们自己的修学是不是会真有成就?给诸位说决定不可能,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没有基础。我们在前面讲的三福三福是基础。

不但是学净土宗的基础建立在三福上,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统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不但是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世间法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像儒家这世间法,儒家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古人讲“六经”都是《孝经》的注解。

我们佛门的修学,我曾经许多次提醒同修们: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地藏菩萨学起。

所以我们每一个道场建立,新道场建立,我第一部一定讲《地藏经》,连在美国达拉斯建道场,我也是讲《地藏经》。我们没有办法离开地面生存。

《地藏经》代表什么?心地,心地有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这就好比地下含藏着无尽的宝藏一样。用什么东西开采?孝敬,孝敬可以开采这个宝物。

我们的性德要想流露出来像诸佛菩萨一样,就是要用性德来开发,那就是三福里面所讲的十一句。十一句每一句都是“孝道”,都是“孝道”的发扬光大,都是从“孝道”生的。

第二就是“师道”,要从“师道”上看,这十一句每一句都是“师道”,都是“尊师重道”。

所以我讲《地藏经》,有些人问我:法师,你不是专讲净土,怎么又讲起《地藏经》?我说:我没讲《地藏经》。那明明说的《地藏菩萨本愿经》。

我说:没有!我讲的是《观无量寿佛经》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地藏经》就是这两句的注解,详细说明。我说我没讲《地藏经》,我讲的是《观经》三福的前面两句,没错一部《地藏经》就是讲那四句话,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翻开《地藏经》的内容,确确实实是三福里头的第一福,一点都不错由此可知,世法、佛法统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要把这个基础舍弃,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我们修行从这里修起。老实的读经、念佛就是“孝亲”、就是“尊师”。而对于父母师长不能不过问,在家更是天天要奉侍,出家那就是认真的修行。

所以出家人如何孝顺父母?出家要不认真修行就是不孝。

 

修行人有好老师固然重要,成败的关键是同参道友

 

修行人,影响你成败关键的是同参道友。老师固然重要,老师是指路的,不一定跟你同走同行,指你这条路,那是老师;可是走路的时候要结伴共行。

因此,在这条路上行走,同参道友就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师”跟“友”一个都不能离开,同样的重要。

就是念佛,我们在一块共修,同参道友互相的提携这个力量很大一个人容易懈怠,容易犯错,自己会原谅自己,自己不知道,甚至于犯错不知道。别人眼睛看到你会劝告你,我们就觉悟,就省悟过来

如果是学讲经说法,那同参道友就更重要!每天切磋琢磨,离开了同学不能成功。

有好老师你未必能成功,一定要有好同参,所以这才真正的重要!

这是念佛念法念僧,我们要晓得这里面的含义非常深广,不能把它看作一个很单纯的念三宝,不可以含糊笼统的念过,我们才能够得到经文里面的真实的利益

注解,希望同修们自己去看,这个本子大家都有。大师在这一段的末后就这三宝当中他有几句开示,我们把它念一念。在一百六十面倒数第四行,从最后一句看起,这就是赞叹念佛法僧:

 

在佛门里面称“大师”是对佛的尊称,不可以对人称“大师”

 

  疏【然佛是众生无上大师。除邪向正。】

这我们要记住,在佛门里面称大师是对佛的尊称,不可以对人称“大师”,这是希望我们同修们要知道这点常识

你看对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菩萨,我们都称“大士”,都没有称“大师”。“大师”是对佛称的,“大士”是称菩萨。所以菩萨称“大士”、称“正士”。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到的,称“开士”,这都是对菩萨的尊称。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这是我对人恭敬,恭敬过了分、过了头,这要不得,这是我们要注意到。

你看古代高僧大德,你看翻经的人,那都是证果的人,都称“法师”,顶多加一个“三藏法师”,都不敢称“大士”、“大师”,不敢称的。所以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佛才是众生无上的“大师”。

除邪向正。对于一切法门邪正、是非、善恶,辨别的清楚,一丝毫没有错误的,是佛。佛不在世了,经典里面所说的就是除邪向正的标准,我们依经典就是依佛。

 

佛不在世,法门就要谨慎选择

 

  疏【法是众生无上良药。能断烦恼毒病。法身清净。】

就是经典,经典很多。

“经典”是佛当时应众生而说的,哪一个人有什么问题,遇到佛,向佛请教,佛给他解答,以后记录下来,这是“经典”。他说的道理、说的方法,是对那一个人说的。换句话说,我今天害的病跟那个人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佛这一些方法我拿来就得不到利益。对了症才有用,不对症就没有用。因此佛不在世,法门就要选择。我们自己不会选择,请这些学佛的老修行人,过来人他们有经验,让他们替我们选择,或者是提供我们参考,这就是要有传法的人,就是佛的这些弟子

佛弟子的能力不如佛,因此有时候碰得很巧、选择得很适当,你得利益了;有的时候选错了,选错了,你这一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这要知道。

 

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给末法众生选择的法门

 

但是佛知道末法时代的众生,这个末法,佛法传久了,一代不如一代,问题就很严重,因此为我们说了一个特别法门这个特别法门,所有一切根性统统都适合的,这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门。论什么根性,选择这个法门是决定不错,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法门。

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找不到善知识给我们选择,那选择这个法门就没错。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佛为一切众生所说的。像这个经里面已经说了不少遍,是为末法一切众生所说的,那就是针对我们的根器。

 

对出家人要“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疏【僧是众生无上福田。】

  这个是指出家人,是指住持正法的。住持正法的出家人这是真正福田因为他的责任是要把正法传下去,要把正法发扬光大。

  疏【但使倾心四事。】

  我们对这个出家人要四事供养,这个四事是指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佛陀在世,出家人生活非常的简单,就是照顾出家人的生活,使他在生活上没有忧虑,能够全心全力弘法利生。

  疏【不惮疲劳。五乘依果。自然应念所须而至。】

这是讲你能够真正“奉事三宝”,前面所说的能“奉事三宝,依教奉行”。

五乘依果。是你自己所求的:你求人天福报,你就得人天福报;你求小乘四果,决定得证小乘四果;你想成佛、成菩萨统统可以得到。

“五乘依果”,上从佛下至人间福报,这叫“五乘依果”。确确实实有求必应,所以应念所须而至,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