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17集)
发布时间:
2019-08-28 16:11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第17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一九年十一月、西历1992年12月 讲于 中国台湾
“一门深入”真的是修行的秘诀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四面第六行,从当中看起:
经【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前面韦提希代我们启请,末法时期的众生怎样才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这二大菩萨。佛告诉她:
经【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
这是把见佛、见菩萨的条件为我们说出来,这是想念。我们联想到《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也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他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想”就是“忆”,可见得《楞严经》上跟此地讲的完全相同。这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一切法自心想生”。我们在许许多多经典里面看出佛教给我们重要的方法。
“想念”,怎么个“想”法?要怎样“念”法?这就说到细节了。今天这段经文就是教给我们这想念一定要依照经典的说明。
如果与经典所说的不一样,那就不是“正观”,这经上常讲那叫“邪观”,不是“正观”。你这个“想念”有了错误、有了差错,纵然有感应,决定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纵然见佛、见菩萨,也决定不是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为什么?你想错了,想念里面出了错误,这个感应就不一样。由这个经里面所说的,我们才真正明了西方境界确确实实微细,我们凡夫心粗想不出来。这观想只要一桩事情观想成功,其他境界统统都会现前。像前面所说的一观成就了,其余种种观想的境界就不难见到。
由此可知,“一门深入”真的是修行的秘诀。
首先教给我们:“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这是教我们想莲花。这莲花跟我们这个世界的莲花不一样,莲花的叶子多,叶子细长。
这个地方说:“一一叶上,作百宝色。”这就很不容易观成。而且每一片花瓣(花的叶就是花瓣)有脉络,有多少?有八万四千。真的,如果这个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目不暇给,不知道怎么看法;每一片叶都是这样的,这常讲的“千叶宝莲”。
脉是非常的明显,“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西方世界,我们知道是光明世界,佛身上有光,菩萨身上也有光,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全身都放光明。这个世界里面样样物品也都放光,莲花也不例外。通常讲放光,这是笼统而言之,也不知道这光究竟是如何之微妙,从这个地方稍稍能体会到一点。这一片叶里面叶有脉络,脉络里面放八万四千光。
“了了分明,皆令得见。”怎样观想才算是观成?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你观想成就了,你观成了。
经【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这是花小的。小的花“纵广”,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假如这个花摆在平面放到,从上到下这是“纵”;“横”的?两边的距离这叫“广”。“纵广”都是两百五十由旬,这个花是圆形的,因为它的距离相等,圆形的。两百五十由旬这个花好大好大!我们台湾从南到北四百多公里,一个由旬八十里,二百五十由旬,我们台湾放到里面去,大概就是一颗莲子那么大,这个莲花太大!这小莲华。这是莲花小者都有这么大。
经【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我们平常讲“千叶宝莲”,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是“八万四千叶”,不止“千叶”。八万四千,给诸位说是圆满的数字,代表圆满。
经【一一叶间。】
这个叶与叶当中间的空隙。
经【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
这个数量非常可观!“百亿”一百亿,每一个叶的当中都有这么多。我们如果能将这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稍稍体会一些,这个娑婆世界一切珍宝可以放下了,为什么?不能为比!你到那个地方去莲花化生,你所拥有的珠宝有多少?没有法子计算!你这个座下的莲花,两片莲花叶子空隙就有百亿摩尼宝。多少空隙?八万四千。百亿再去乘八万四千,我看我们地球上,整个地球上这些珍宝拿去塞它一条缝都塞不下,这个世间有什么希奇,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经【一一摩尼珠。】
这个“摩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如意”的意思。就是这些珠宝称心如意,不但你看到生欢喜,那还不能算真的如意,“如意”是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你想要什么东西,想看什么东西,它都会变现出来,这才叫“如意”;否则的话,那就不能称之为“如意”。如意宝珠,这个珠也放光明。
西方极乐世界如此富贵、如此庄严是不是奢侈?
经【放千光明。】
每一个珠都放光。
经【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这种光明我们世间没有,没有人见过也没听说过,特别是在古代科技还不发达,实在讲很难体会。现在借重科学的这些工具,有些地方能够彷佛的见到,像现在的镭射光确确实实把光可以聚成种种的图案呈现在空中,我们看到非常之美。西方极乐像这种境界就太多、太殊胜!
经【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
莲花下面有台。像我们画的佛像,佛像下面是莲花,莲花下面有台,这个台也是种种珍宝所聚。
经【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这是说明宝台四周的装饰,装饰就太多了,说之不尽,这不过是略举数端而已。由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见到花台的庄严。这些庄严正如古大德常说的,所谓是“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说依报正报的庄严,是《华严经》说得最详细,单单讲依正庄严就讲了十一卷经,它说得真详细。我们这里说得是太少、太简单。
这种富贵的庄严是不是奢侈?我们今天看这佛菩萨的生活太奢侈、太过分。佛教我们修行得要修苦行,要将五欲六尘都舍弃掉,为什么他显示的是这样的华丽?诸位一定要明了一个原则,佛如果都教一切众生受苦,我为什么要学佛?我学佛的目的不是要受苦的。因此,佛法的目标显示得很清楚——离苦得乐。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的生活确实是自在、是快乐。
佛为什么教我们修学要修苦行?
佛为什么教我们修学要修苦行?诸位要晓得我们所享的这个“乐”不是真的,佛说那叫“坏苦”,绝对不是真乐。你的生活之豪华,是你用心思,一切是人为的造作。这个造作就是造业,“业”必有果报。
这个“业”里面不尽然都是善业,必定有很多损人利己,这个损人利己就是恶业不是善业,你的福报享尽,恶业现前,苦难就来临。所以佛教我们“观受是苦”。这“观受”是苦是指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观受是乐,他们的享受是乐。
像经上所说的这样殊胜的庄严,不是人工去建造的,是自自然然长成,天然的!不需要我们思惟想象去设计,也不需要劳力去建造,都不需要,这就自在,所以它是性德的流露。所以“自性万德万能”,“自性德能”自然的流露,这不属于造作;换句话说,本性的德用本来如此,是这么来的。
下面告诉我们这个台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庄严,也是说之不尽的,举其显著的:
经【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
“自然而有。”显示决不是人为建造的,统统是自然而有的。有四根柱子,这个柱子很高,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珍宝装饰,叫“宝幢”。“幢”是圆形的。
经【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
这四根柱子顶上张着有“幔”,这个“幔”就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夜摩天一样。夜摩天在忉利天之上,忉利天宫的富贵已经说不尽,何况更上一层天!忉利是地居天,夜摩已经属于空居天。
经【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微妙宝珠”就是前面所讲的摩尼珠,能随心所欲变化。这些宝珠当然也放光,这种种光色装饰在宝幢之上。
《观经》一定要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连起来看
经【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我们读这部经一定要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连起来看,为什么?要不连起来读这个经,这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殊胜美好,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他们受用的,于我还不相干;跟“四十八愿”连起来,那就晓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境界,原来经上所说的就是自己的生处、住处。
自己性德被“无明烦恼”盖覆住,流露不出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承蒙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把我们的性德也引发出来。借着阿弥陀佛的性德,开发我们“自性”的德能,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受用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在《无量寿经》上显示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因此《观经》上所讲的“依正庄严”,就是我们自己往生到那个地方真实的受用。
有很多人不愿意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实实在在说是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好处,哪个不想去?!人人都想去,而且是决定能去,就是去得成。这是最可贵了。
假如说性德显露的境界,诸佛剎土都是“自性”变现的,我们能不能去得了?去不了,必须自己也得破几分“无明”、证几分“自性”才能契入诸佛的“报土”,那就难了,绝对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唯独西方净土,我们人人有分!
怎样才能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
那要到底怎样才能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这是许许多多念佛同修最为关心的一桩事。其实这种修学的方法,佛不但在“五经一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多很多,在一切大乘经论里头佛也常常提示。“六波罗蜜”里头讲的“精进”,你只做到这两个字就行了。
我们念佛要精进。什么叫“精”?“精”是纯而不杂,换句话说,夹杂就不精。能够做到“不怀疑、不夹杂”,“精”这个字做到了;“不间断”就是“进”,这就成功了。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那个“净念”就是“精”,“相继”就是“进”;“一门深入”,“一门”就是“精”,“深入”就是“进”。
由此可知,真实的忌讳就是夹杂、就是间断。我们只要做到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成功的,而且这个法门成功非常快速!
我们对这个原理明白,方法也懂得,可是修行效果没有得到。这效果为什么得不到?没有别的,仔细去想一想都是精进两个字出了问题:大概“精”做得不够,“进”也做得不够,都出在这里。如果这两个字真正做到了,那就是像《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顶多若七日就成功了,你就见佛、见菩萨,你要愿意往生就决定得生,秘诀就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放下”就是念头放下,这才是真正的“精”,真正是“一门”。
西方世界诸佛菩萨,乃至于“六尘”都“作佛事”。
什么是“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凡是启发众生开悟、帮助众生开悟,那些事都叫作“佛事”。所以佛事这个名词里面包含着境界也是无量无边。世出世间一一事都能帮助人觉悟,都能够开显众生的智慧,帮他破迷开悟。这是说明西方世界“六尘”说法、“光”会说法。
有一个众生发真实心求生净土,七宝池里就生一朵莲花
经【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这一句是总结观名,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七观——观华座”。
经【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西方世界莲花从哪里来的?莲花是阿弥陀佛“本愿”变现出来的。
弥陀有愿接引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生到西方世界莲花化生。十方世界的众生,有一个众生发真实心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本愿他就有感应,七宝池里头就生一朵莲花。而且这个莲花还标着有你的名字在上面,不会错的,标的有名字。你念佛念得愈勤快,这个花就愈来愈大。西方世界莲花大小不一样,大小怎么来的?是念佛人功夫的浅深。由此可知,花愈大的品级愈高,花小的品位也就低。因为它是念佛功夫浅深变现出来的。你如果在中途不念了,改学别的法门,或者不想往生了,这花就没有了,花就谢掉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所作,这是佛对众生真正的加持,也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是真正的利益。所以这说明花从什么地方来的。
经【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彼佛”是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是说观想念佛。这观想念佛,要观佛先观“华座”,为什么?观华座比较容易,观佛像比这个就要更微细、更要困难。
经【作此想时。不得杂观。】
你的这个观想必须完全符合经典里面所说的,不能有一点差错。如果有差错,那就不相应,所以不能够“杂想”。
经【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
前面讲的摩尼宝珠。
“观想”很难成就,幸亏末后一招有“持名念佛”
经【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我们一个人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孔看得清清楚楚。你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跟前面一样,无论是睁开眼睛或者闭着眼睛,这个境界都在眼前,都那么样清楚、那么样的明了,这才能算是“观成”。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才真的体会到古人所讲的“境细心粗”,“观想”很难成就,这是真的,所以幸亏末后一招有“持名念佛”。如果没有“持名”,我们实在讲虽然听到西方世界这样的庄严,还是没有分,这有个持名“带业往生”,这我们都有分。所以《观经》的理论、方法,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喜欢读诵、研究、讨论,用这个方法修行的人很少,在历史上确实不多,那是真正有定功的人可以用这方法修。因为定境心细,这观想的境界能够现前,心粗的人、念头粗的人很难。
定功愈深,灭罪的能力愈大
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
这一句是说的“灭罪”。这个“观想”的功德可以消业障、灭罪业。灭罪的功能非常殊胜,能“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这是什么道理我们必须要明了,“罪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一心“修观”的时候,你整个心都在“三昧”之中,都在“定境”里面,你的分别、妄想、执着统统不生,你的罪业就消除。
“观”的境界微细,换句话说,你“观”的那个心就愈细;换句话说,“定功”愈深,所以灭罪的能力也就愈强。我们从第一观“日观”一直往这,后后都超过前前,为什么?愈是往后面去心愈细;也就是定功愈深,灭罪的能力愈大,这一点实在要搞清楚。
现在信真话、实话的人少,喜欢听假话、好听话的人多
我们自己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自己的业障有没有消掉?这个事情不要去问人,问别人没有用处。何况现在问人,人家跟你说实话的人不多,说假话的人很多,为什么?因为你喜欢听假话。说几句好听的安慰、安慰你,你心里欢喜;说“真的”,“真的”你就不高兴,谁肯跟你说真话?!
业障有没有消除,就是自己细心去反省一下我妄念是不是比以前少了?如果少了,那你业障就消了。烦恼(这“烦恼”是“贪嗔痴慢”)是不是比从前轻了?果然轻了,你功夫得力了,你的业障逐渐在消除。
如果能够这个功夫真正达到绵绵密密,就是我刚才讲的精进,这个功夫不夹杂、不间断,那消业障的力量就大!你的妄想、烦恼决定不生,纵然没有断,绝对不起现行,这个境界就决定往生;达到这个境界就是经上常讲的“念佛三昧”,你已经得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功夫。
“一心不乱”有浅深许多等级的差别,这是功夫浅的,功夫浅的“一心不乱”,我们常讲“功夫成片”,这就是“成片”的境界,“功夫成片”决定往生。
经【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后面这句是将来的利益,前面“灭罪”是现在的利益。
罪障消除,人就自在、就快乐了,所谓“烦恼轻,智慧长”。
这是灭罪的相。我们凡人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都是烦恼、都是分别执着,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都是罪业。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只看到有一个人,惠能大师见五祖,他老人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只看到这么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的心中念念生智慧,我们是念念生烦恼。几时能够像他那样精进,念念生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精进。
在念佛人来说,这个功夫比修学其他法门真的来的容易;其他法门,如果要不是烦恼断掉了,这个境界不能现前。
但是念佛人不须要断烦恼,只要把烦恼伏住,这个境界就起现行,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我们自己用的这一分力量,佛相等的他加持一分力量,所以感应特别的殊胜、特别的快速。善导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有一段重要的开示,我们把它翻出来念一念。
一切法门里面“持名念佛”是第一方便
疏【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唯万事俱舍。由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定想逐波飞。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
我们就念到此地。这个开示是真修行最重要的警策、警惕、勉励。要怎样用功夫?要日夜不间断。
所以一切法门里面“持名念佛”是第一方便。日夜不间断,容易!“行住坐卧”都用得上功。走路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站在那里,坐在那里,躺在床上睡着也可以阿弥陀佛念下去,它能够不间断。“身”常常礼敬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早晚拜佛就拜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称念;“意”是心里头想阿弥陀佛。
我们的心粗,《观经》上讲这个微细的相,我们想不出来。想不出来,怎么想法?我们家里自己供养阿弥陀佛的像,我们就想这个像。这个像你天天看,看得很熟,将来我们往生的那一剎那,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他所现的像就跟你想的像完全一样,决定不会错的,就是这个像来接引你。所以这个像,你已经想了很久,这一天真的是想到了,把阿弥陀佛想来了,这就容易太多太多了。
我就劝他: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要“一门深入”
“常与定合。”就是“定”在这个法门上,除这个之外,我其他决定不想。
今天上午有一个居士来找我,过去没有来过、没有见过面,他第一次到这儿来,来问我学佛的方法。他过去亲近过两位仁波切,曾经到尼泊尔去修行过,学密的。我就劝他: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
我说:你不要来找我,找我是你错了门路,我这里是念佛法门,跟你那个法门不一样。“一门深入”功夫才得力,这“一门深入”就是“常与定合”,不要改换法门。这换个法门,那不仅是功夫,还是大智慧!这不是大智慧,他不可能改变主意。
“大智慧”是他把这所有法门的真相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他知道哪个门近,他就选择近路走了,就不绕圈了,不走远路了。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说那个学密的,我们劝他念佛很难。他没有搞清楚,他的疑问很多,那我们要费很多时间去给他解释,太麻烦了,不如劝他还是去学密去!所以这很不容易。
我们中国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到晚年的时候回归到净土,一归到净土就专修,确确实实他不但把世间法放下,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经论法门统统舍掉,专念《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三年五载他成就了。这就是真正认识清楚、真正明白透彻,他才“万事俱舍”,世出世间法统统舍弃掉。
底下是个比喻,像个什么样子?像个“失意”的人。不但“失意”,这个人又“聋”又“盲”(“盲”是看不见,“聋”是听不见),像这么一个人。
大师说:“此定必即易得。”就是很容易得到,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很容易得到。我们自己明了了,照这个方法去修,二、三年当中一定会有结果,会有好境界;别人来问你修行方法,你也会指导他,你也会指路了,路指得不错。假如违背了这个原则,“三业随缘转”,三业是身口意随着外头境界转,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会起贪嗔痴慢。称心的,起了欢喜心;不称心的就厌恶了,这就是你的“身、口、意”随着外头境界转了,这是凡夫。
我们无始劫以来搞生死轮回,为什么不能脱离三界轮回?就是三业随外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
朝山、朝圣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没有好处
“定想逐波飞。”想“修定”、想“修清净心”、想“一门深入”,但是毕竟都不能成功,原因在哪里?随着境界转。这很麻烦!世间境界,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纵然能够放下,这佛法?在大乘佛法许多的经论都很能吸引人,你眼睛见到、耳朵听到了,动不动心?如果还起心动念,不行!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台湾这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达,大家都相当富裕。这一富裕学佛,怎么学佛?朝山。大陆上四大名山还不够,还要到印度去朝圣。要用这经典来说,你去朝山、朝圣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说实在话没有好处、没有利益。你要是见到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但要喝斥你,恐怕要拿棍子打你;你不在家老实修行,到外面去乱跑。
古人参学目的是为求学
古人参学目的是为求学,哪个地方有高僧大德,我们心里头有疑惑不能解除,去向他请教,请他指点迷津,人家参学是为这个;迷惑破除之后,修行方法得到了,那他就关起门来真用功,真正用功了,心定了,是为这个,绝对不是去游山玩水。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过去闭关的标准心定、有成就了,现在闭关没有这个标准
在过去,善知识还有一个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标准?闭关的人、住茅蓬的人,住山。凡是闭关、住茅蓬的决定是善知识,也就是他心定了,他真修了,有真功夫了。我们的心不定,门路还没有找到,还没摸清楚,去请教他。假如他也跟我一样也没搞清楚,他就在那里闭关住山,你到那里去请教他,他答不出来,你可以把他关房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咱们去参学去。
所以古人说“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禅宗里头很有名的公案。赵州和尚八十岁了都还在外面行脚参学,什么原因?门没摸到!修行的门路没找到,不知道自己如何用功,这才到处请教别人,求人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
所以这真正会用功的人他不会出去了,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除非有人来请他下山弘法利生;没有人请他,他就住山不下山。所以这个法是要来求的。
求学,连世间法都如此,“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要等待有人来启请,这才下山弘法利生,从事于这个工作;没有人启请,那就一辈子住山。住山可能传授一、二个人,也可能一生当中一个学生都遇不到,这都有,所以这些情形都必须要知道。
但是现在这个标准失掉了,现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闭关的,但是不是古时候的标准。你喜欢闭关就闭关,这很容易了,没有标准的。
“纵尽千年寿。”这是讲修行的时间长。
“法眼未曾开。”这“个法眼”不开就是智慧不开,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修学的纲领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确实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不能成就。
我们看底下一章,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八观”。从第一“日观”到前面“宝座观”,这七观都是观西方世界的“依报”,也就我们讲的生活环境——“依报”。
从这个地方起,“第八到第十三观”是观西方世界的“正报”,也就是我们观佛、观菩萨。“正报”是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做代表。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这一段承前启后,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叫着阿难、叫着韦提希的名字,叫名字提醒他。这个提醒他,下面就是有很重要的开示了,这就是要观佛了。严格地说,“十六观”中是以观佛为中心,“次当想佛”。
经【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这一句是“阿弥陀佛”梵音的名号,“阿弥陀佛”这个翻译是梵音的省略的称号,详细的称号是在此地。
这一段经文可以说是整个《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三段极重要的开示,这是佛对我们的开示,这是第二段。
第一段最重要的开示是“三福”;这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这是《观经》的精华,《观经》最重要的。尤其这个地方跟我们说明的是西方净土的理论,经文不长,可是说得很圆满。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身土不二,这里头含着有很深的道理。佛门里头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句里面就显示出这个“三无差别”的现象,事理都在这其中。
“诸佛如来。”不仅仅是阿弥陀佛,不仅仅是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佛以外还有菩萨,还有缘觉,还有声闻,还有六道众生,生佛不二!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在诸佛如来四个字包含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这是诸佛如来,其实是痴。佛以下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是“法界身”,“身”当作“体”讲,就是“法界之本体”。
法界的“本体”是什么?就是这些“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不但“有情”,“无情”也包括了,《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华严》讲得圆满,讲得透彻,没有一法漏掉的,这他讲得圆满。这就是“法界体”。
你想真的离苦得乐,那想佛是最殊胜了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是法界之本体。诸佛如来这个法界身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识”是什么?“想”。“想”是第六意识。
其实这个“想”,“八个识”统统都有“分别的意识”,统统有“执着的意识”,“八识”里面这个想的能力最强、最殊胜的是第六识,我们称它作“意识”,它能变。
法界本来是“一真”,变成十法界了、变成六道了,千变万化。什么人主宰这个变化?什么力量使它变化?就是“想”。所以末后说“从心想生”。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个原理,这就好办!我想作佛,我天天想佛就好了。想佛就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经里教我们想佛,不要想别的。
为什么这个十法界心想生,不教我们想别的,偏偏教我们想佛?那你的愿望不是说希望离苦得乐吗?唯独佛是纯乐无苦。
菩萨?菩萨有九分乐还有一分苦。辟支佛?辟支佛有两分苦八分乐。愈往下面去,地狱是纯苦没有乐。
你想真的离苦得乐,那想佛是最殊胜了,唯独佛得究竟圆满。这是诸佛如来劝我们,事实真相统统明白了,想佛。
换句话说,十法界有这个事实,自己做主宰,往哪个法界去,任何人都干涉不了我们,任何人也不能主宰我们,自己做主。
那你为什么不选择“无上菩提”?为什么不选择圆满的佛果?同样是想,为什么不选择这个?这道理在此地,原理在这个地方。只要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没有一个不成就。这就是我们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我决定往生,你要问凭什么?我就凭这个。你要凭这个,你也得往生。真的明白了,真懂得了,真正抓住了,哪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这个保证不是专利的,人人有分,个个不无!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