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18集)
发布时间:
2019-08-28 16:11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第18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一九年十一月、西历1992年12月 讲于 中国台湾
“无明烦恼”跟“般若智慧”是同一个“体性”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五面,经文第四行: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我们看这段。
《十六观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段,这在“十六观”里面是“第八观”。经文一开端已经将净宗修学的依据、方法都为我们圆满的说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一段的意思很重要!不但是佛劝我们要想佛,要常常想佛。
过去智者大师曾经说过,智者大师有《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叫《妙宗钞》。他注得很详细,分量比这个要多上很多。
他老人家曾经说:我们要想佛的时候,也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观想,必须先要知道“观想”的“性体”。这个“性体”就是“能观”,“能观”的是“本觉”,换句话说,我们发心“修观”就是“始觉”,“始觉”合“本觉”,“始、本”相应,这不仅是净宗“观想念佛”的修学,可以说是所有法门修学的秘诀。
“本觉”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这就是“法界体”。
前面经上讲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不单单是指的阿弥佛陀,他这上用的是诸佛如来,也就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证得究竟果位的都是“法界身”。换句话说,他的“智”,这个“智”是身,《华严经》讲的“智身”,这个“智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他为什么知道?因为他的智是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再小,像《华严经》常讲的“一毛端”,“一毛端”他也入,“一微尘”他也入,我们今天讲原子、电子那么小他还是入,因此他才是真真实实“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当然也就“无所不能”,我们常说“全知全能”。
“全知全能”,诸位一定要知道,并不是只有佛独有,证到究竟果位的人他专利,那就错了,实实在在讲是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是如此,没有一个例外的。问题出在哪里?一个是“觉”,他这个作用很圆满;一个我们虽然也入,我们自己本身也入,入了怎么样?迷。人家入的是“般若智慧”,我们现在把“般若智慧”变成了“无明”,所以我们也入,入什么?入“无明”。是一样也不知道。
所以说“无明烦恼”跟“般若智慧”是同一个“体性”、同一样东西,一个在“觉”,一个在“迷”。差别就在此地。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一个“缘”上
觉了的诸佛如来入一切迷惑众生心想中,迷惑众生的“无明”也入诸佛如来的心想中,这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他知道。佛帮助众生,经上常说“佛不度无缘众生”。实在讲,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一个“缘”上。美满也是缘,欠缺也是缘,成功也是缘,失败还是缘,都在一个“缘”上。
“佛不度无缘之人”。那么我们要问:什么人才叫“有缘”?“有缘”就是真正肯听话的,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能完全接受,这就叫“有缘”。百分之百的接受,那就跟经上讲的立刻感应道交。
像世尊给韦提希夫人说明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佛陀、观音、势至立刻就现身。诸位想想为什么原因?她的缘具足。这个“缘”,当然世尊介绍是个很重要的因缘,她本身信念是感应的关键。
“观想的次第”不能够错乱的:从上往下想,或从下往上
我们今天读释迦牟尼佛这部经,跟释迦牟尼佛当年介绍没有两样,可见得佛给我们介绍这个缘是相同的。那么她当时感得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现身,我们今天没有能够见到佛菩萨在面前,这个道理是我们自己本身“信愿”没有韦提希夫人那么样的坚强、那样的圆满,原因在这个地方,原理没有两样。他这一句是把修学的原理说出来了。
我们想菩萨必定就见菩萨,真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这个道理、这个事实,佛下面就教导我们修学,把修学的纲领给我们说出来。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我们想佛的相好,心里就变现出这个相好,因此想佛的时候要细细的去想。
像这经上教给我们的“观想”,尤其这一段告诉我们:“观想的次第”,不能够错乱的。这个次第:从上往下想,或者从下往上都可以。
从上往下想佛顶、白毫、绀目,往下面再想到佛的莲花宝座。
由下就从宝座观想,再想莲花,再想佛的身相,也是从下半部慢慢观想到上半部,都可以,顺逆都可以。
“本来成佛”是从“真心”、从“本性”上讲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佛,诸位要晓得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所以世尊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佛是不常说的,怕人家发生误会。“本来成佛”是从“真心”、从“本性”上讲。
我们的“真心、本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跟一切众生乃至于跟畜生、地狱、饿鬼也是无二无别。“现相、作用”上的差别完全是在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确实没有两样,这“是心是佛”。
现在这十法界是我们“心想”变现出来的,佛教我们“是心作佛”,怎么作?想,想佛就是作佛。
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现在又“一心想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这两句话把一切众生为什么会作佛、为什么会成佛,在理论上圆满跟我们说出来了。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从这句推演出来,原来十法界真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是心作佛”:成佛的他是依这个修的。
“是心是菩萨”:这是一般大乘人,我们常讲大乘根性,“是心作菩萨”。
“是心作声闻、缘觉”:就是小乘根性。
有些人有只一昧的想人天福报,那“是心作天”、“是心作人”:这是六道里面的三善道。
一昧搞“贪嗔痴”,那就“是心作饿鬼、作畜生、作地狱”,谁教他作?他自己乐意去作,这有什么法子?!不是有别人指使他才去作,而是他自己真的迷惑颠倒,他是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迷惑,不知道去作佛、作菩萨。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在所有法界里面真的是第一殊胜,教我们作佛。假如他教我们作菩萨,佛很对不起我们,菩萨不圆满,应当教我们作佛,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讲佛的究竟圆满智慧。这很现实的。
我们大家都求智慧、都想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究竟圆满智慧从哪来?此地告诉我们,“从心想佛则生”。因为佛是究竟圆满的,菩萨不究竟也不圆满。如果你想六道里面福报,那的确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正遍知”:“正”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遍”是遍知,无所不知,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没有一样不知道才叫“遍知”,也就是其他宗教里面所谓的全知全能,我们佛法叫“正遍知”。
“海”是比喻智慧广大,像大海一样。
这是“从心想生”,这个“想”是“观想”而不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头不可能有智慧的。所以底下就教给我们要怎么个想法。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心系念”、“一心不乱”
经【是故应当一心系念。】
《观经》里面提出了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就是这四个字。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地方是“一心系念”;《弥陀经》上是“一心不乱”。
由此可知,这指示我们修学的方法“一心系念”,净土三经完全一致。这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要依这个方法来做。
“一心系念”,系念的什么?“一心系念”我们做得到。《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们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一心不乱”这一句不是梵文的本文,《弥陀经》梵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乱”。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奘师的译本是直译的,照着梵文的意思译的也是“一心系念”。
鸠摩罗什大师是意译的,他老人家翻“一心不乱”。但是“一心不乱”有没有错?没错,也不能说他有错误。而是“一心不乱”,一般修行人是在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的时候,才到“一心不乱”。我们有的功夫是“一心系念”,佛来接引的时候佛光注照,佛光一照,我们的业障就消除,功力就提升了一倍,所以从“一心系念”就能够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他也没有讲错。那是见到佛,功夫提升到那个境界,而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修到这个境界。有能力修到这个境界的人,当然有,但是不是多数人,那是少数人,所以这我们要知道的。
所以遇到佛光,功夫就提升一倍,“功夫成片”的就变成“事一心不乱”;证得“事一心不乱”就变成“理一心不乱”,所以他的功夫遇到佛光是一定向上提升。
下面教给我们:
经【谛观彼佛。】
这就是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观想哪一尊佛?观想:
经【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这是佛的通号,“多陀”翻作“如”,“阿伽度”翻作“来”,我们称“如来”。这个地方完全用的梵音音译的。
“阿罗诃”翻作“应供”,“三藐三佛陀”翻作“正遍知”,或者翻作正“等觉”都可以,“正遍”知跟“正等觉”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完全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我们知道这是佛的“十号”里面的三个号,代表,此地的指西方世界无量寿如来,指的是无量寿如来。
经【想彼佛者。先当想象。】
这个观想阿弥陀佛,从哪里观起?先想他的相貌。
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你想这个,想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是金色。所以我劝同修念《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念得很熟很熟,帮助你观想,你不会想错。
这个经一定要能够背诵!我们念这一声佛号,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浮在我们心想之中,要用经上的话都入到我们自己心想中,我们的心就不会打妄想。
有些人告诉我念阿弥陀佛不行,一面念佛一面还是妄念很多,妄念伏不住。如果你对于西方世界“依报、正报”很熟悉,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提醒你,句句阿弥陀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入我们心想中,你这心想里头哪里还会有妄想?!不会有妄想,这样功夫很容易得力。
下面经文是因像(像是“正报”)就见到“依报”的国土:
经【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这是见到“依报”,西方极乐世界的居住环境都现前。“现前”之后不能生欢喜心,欢喜心是情、是执着、是烦恼。让心更静下来、更定下来,然后这个境界就愈来愈清楚、愈来愈鲜明。
这一段我们看看善导大师的开示:
疏【二从诸佛如来下。至心想中已来。】
这是解释这一段。
疏【正明诸佛大慈。应心即现。有斯胜益。故劝汝想之。】
这是善导大师用这段经文特别劝勉我们,也就是特别提醒我们利益非常殊胜、无比的殊胜,劝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个修学就是"修观想"。
底下的问答很重要:
疏【问曰。韦提上请。】
韦提希夫人在前面请求的。
疏【唯指弥陀。】
她想求生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是佛在这个地方答复的,不是的,佛是教你“观想如来、应供、正遍知”,并没有指定阿弥陀佛。实际上意思是指定的,可是言语上没有指定出来,我们凡夫很执着,那言语没有说明白我们就怀疑,所以特别有这么一个疑问。
疏【未审如来。】
这个“如来”是释迦牟尼佛。
疏【今总举诸佛。有何意也。】
佛为什么不单指阿弥陀佛,就教她观想阿弥陀佛就好,为什么说要“观想如来、应供、正遍知”?这是诸佛的通号,为什么要这样说法?
疏【答曰。欲显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等齐无二。端身一坐。影现无方。意赴有缘。时临法界。】
可见得佛这个言语含义很深!佛说“诸佛”当然包括阿弥陀佛在内,不会说阿弥陀佛在外。如果指定阿弥陀佛?你会误会到只有阿弥陀佛,其他诸佛大概没有阿弥陀佛这么慈悲,你会想错。所以这个用意就是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三身同证”,“三身”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一证一切证。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果德同样的圆满,绝对不能说哪一尊佛大、哪一尊佛小,哪一尊佛胜、哪一尊佛劣。这个大小、胜劣经上也有,那叫“方便说”,那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平等的、是相同的。所以这个地方“等齐无二”,“等”是平等,“齐”是整齐。没有高下叫“无二”。
根据前面经文上的理论:“诸佛如来正遍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确实见到平等。我们念一尊佛,无论念哪一尊佛;念一尊菩萨,无论念哪一尊菩萨,一切都念到。绝对不是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欢喜,大势至菩萨在嫉妒、在生气,没有这个道理,那是凡夫才有这种妄想,诸佛如来没有。诸佛如来你念佛、念菩萨是你“觉”,诸佛菩萨看到众生觉悟了,这“始觉”现前,那怎么不欢喜?!人人都欢喜,个个都欢喜!
而我们凡夫不明白事实真相,个人执着门户之见:我修净土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念别的佛都不行;那个学教的是一定念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也不需要念。各人执着一端,互争胜负,这都是妄想在作祟,全是属于妄想不是事实,不明法界的真相。
这个地方给我们解释“法界”:“端身一坐,影现无方”。我们想想,阿弥陀佛入我们心想中,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我们很熟的,入不入我们心想中?佛入众生心想中,大菩萨们也入众生心想中,何况这些大菩萨们,要从他的本迹上来说早都成佛了,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就成佛;不但连这些菩萨们,声闻众之中,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目犍连、舍利弗都是久远劫已经成佛,倒驾慈航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会里面,示现的是阿罗汉的身份。其实他是古佛再来,那焉有不入众生心想中!
由此可知,《华严经》上讲得对:“一即一切”,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诸佛。念哪一尊?随便哪一尊都是一样的。不能指定,一定念阿弥陀佛才是念一切诸佛。
再告诉诸位:任何一尊佛都表一切诸佛,这才圆满。所以他的“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特别指定的哪个“一”,他是“任一”,这才真正平等,这才真正有遍常之意。
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
“意赴有缘,时临法界。”“临”是到达;“时”是没有间断。没有间断所以他才叫“正遍”。间断怎么能叫“遍”?!没有间断的。像虚空一样,哪有间断?!
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意赴有缘”,“赴”就是感应,像《普门品》里面讲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赴有缘”就是“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得度。
所以佛菩萨到底那个相是什么样子?佛菩萨没有相,他要有一个一定的相,就不能随众生变化了。因为他没有一定的相,所以他就随着众生心想变现,你心里想什么样子,他就变现什么样子,变出来一定教你称心如意,你见到生欢喜心。换句话说,随着个人意念、审美观念不同,他能够如众生之愿变现。
这个变现是不是有心的?无心,绝对没有心。有心的变现那就错了,就不能现得那么圆满了。这样看起来,佛菩萨所现一切境界相,他是无意的,我们是有意的,变现出来的正适合于我意,确实是我心想生,不是他心想生,是我们心想生。
下面讲“法界”。
“法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宇宙”,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时空”,任何一物都不能超越时空。“时间”是从纵的方面说,过去、现在、未来;“空”是讲的空间,十方,“时间”是“三世”。“三世十方”就整个都包括。
佛家讲的“心”不是在我们身体里面的
下面说:
疏【言法界者有三义。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法界”是“唯心所现”的,因此这个“心”是遍满法界。这个意思很不容易体会。
心怎么会遍满法界?法界太大太大,我们的心多小,心都在身体里面,常常想的这个心。
所以这诸位要是读读《楞严》,大概就能够明白一点,佛家讲的“心”不是在我们身体里面的。实在讲也能做证明,我们“六根的能力”就是“心的能力”,“心能”;“六根”实在讲是工具,离开了这个“心的能力”,它不起作用。
我们能见,我们见得很远,假如我们心达不到,你怎么会见到?!“能、所”都是“心性”的作用。
我们耳朵会听,也能听得很远。现在我们是凡夫,我们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距离太远了我们听不到,但是现在借科学的仪器,地球的那一边,甚至于太空当中,我们也能够听到。我们心要不在那个地方,你怎么会听到?!这是证实了我们的心确确实实是很广大的。
“心”是“能变”,“法界”是“所变”
《楞严经》上那个比喻就更妙!佛将我们的“心”比作虚空,将我们现前这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心包太虚”,就像虚空包含云彩一样。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我们自己“真心”太大太大!
“真心”是我们的本能,“真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万事万法都是从“真心”变现出来的。这个“心”是“能变”,“法界”是“所变”;“心”是“能知、能觉”,变现出来的“法界”是我们的“所知、所觉”。“心遍法界”,那“法界”怎么会不觉?!怎么会不知?!
“解”就是明了理解,所以“法界”他明了,他能理解,这是从这个“能”来说,“能知”。
《无量寿经》上讲的没错,十方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西方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我们一举一动他看得到,他们眼睛看得很清楚;我们在这里说悄悄话,第三个人听不到,他们听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听得很清楚,我们起心动念人家统统知道。你要问为什么?就这三句就给我们解释了。告诉诸位同修这叫“本能”,一点都不奇怪,他们有这个能力,我们也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迷失掉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是因为迷暂时不起作用;不迷,这个能力就恢复了,这个作用又现前了。
“真心”里头没有私心,那个“私”是迷惑,“真心”不迷。
我们自己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总而言之,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是什么?迷惑颠倒。诸佛菩萨不怪你,为什么不怪你?正常现象,他作凡夫的时候也是如此。现在他破迷开悟了,所以他看看我们,想想他过去就是这样子,他怎么会见怪?!不会见怪的,反而我们自己见怪了。这错在我们这里,他那里没错。这是讲这“六根”的能力。
疏【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假如身要“不遍”,单单是“心遍”,那就是我们常讲“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虽然知道你,但是我帮不上忙,必须心到身也到,那就有办法了。
这个“身遍”就是随类化身,观世音“三十二应身”,这个“三十二”是三十二种类,不是说三十二个身,三十二个身太少,那管什么用?!每一类里面是无量无边身,随类化身。
那我们要再问到底随多少类?一个众生就是一类,真的是能够现无边身,无量无边身。这是他的能力如此,而且彼此决定没有妨碍,这叫“真正得大自在”。
身也“遍”,身为什么能“遍?”身是心变现出来的,身是“所变”的,心是“能变”的,所以“心遍法界”,身当然“遍法界”。
疏【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假如单单讲到“心遍”跟“身遍”,佛是这样的,我们哪一个不是这样的?!都是!
佛“遍”,我也“遍”、你也“遍”,咱们大家都是“遍法界”。可是第三个我们就没有了,第三个是他“无障碍”,我们有障碍。
我们有障碍,虽然“心遍”、“身遍”,现在我们那个“解”变成“不解”,虽“遍”而“不解”,“不解”就变成“无明”。所以一有障碍,就是“心遍故不解法界”,“身遍”也“不解法界”,变成这么一个状态。
这使得我们真正认识“迷、悟”的重要性,所以佛法的教学就是在“破迷开悟”。
天天想佛,佛现前;天天想神通,妖魔鬼怪现前
疏【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这个意思我们可以稍稍明了一些,明了诸佛菩萨随类应身,这个原理我们懂得了,确确实实他有能力随类现身。
我们如何感得诸佛菩萨随类现身?从心想生。所以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用功的人,我不能不佩服他,为什么?他的功夫如果用得不精纯,他得不到感应;他能够得到很殊胜的感应,什么殊胜?魔来附身,妖魔鬼怪附身。许多得了这个症况的人,我在国内在国外都遇到过,困惑!魔鬼缠身来问我,问我有什么方法能够把这个邪魔赶走。
所以我遇到这些人来找我,我第一句就问他:你是不是很喜欢神通?他点点头是的。天天在想,把这个妖魔鬼怪都想来了,从心想生!他不想佛。他如果把这功夫用在想佛,佛菩萨现前了。所以我很佩服他,他们很用功。所以得神经分裂症,他要不用功他不会得这个病。
魔来附身就被魔控制,再想把他赶走不是容易事情
魔一来附身,再想把他赶走不是那么容易事情,为什么?他被魔控制住了。我们教他念佛,念几声他就转了,念头想别的去了,就是他的精神已经不能集中,自己已经做不了主宰,已经被外面这个无形的东西所控制,这非常可怜,没法子救。这个事实道理我懂得,我救不了他。你说救的方法有没有?有,但是他用不上,他已经自己不能做主。家里人帮他做功德,那个力量很有限。有些家人非常关心,替他念经、念咒、印经、布施、放生,做种种功德给他回向都没有效,就是效果很微弱。
别人去帮助他,那必须要像《地藏经》上婆罗门女、光目女那一种修学的方法,行!决定能救,再凶的魔也会离开。但是家里人没有发那么大的心。光目女发的真心不是假心,不是虚情假意,是真心!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这个大心一发,魔会离开,他就不敢缠绕。
所以你看光目女、婆罗门女,亲人堕在地狱里面,她一发心,能够从地狱脱离生到忉利天。何况几个小魔附身,那算得了什么!
但是家人谁肯给他发这么大的心?这个难,太难太难!
所以佛门当中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确实这话说得没错。魔来附身,有没有办法求佛让他离开?有,问题就怕你自己做不到,佛是真有方法教给你。
因此,我们也就明了,我们果然念念想佛,想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必定得生净土。就像经上所说的消灾灭罪、往生不退成佛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统统得到。
会用增上缘,能成就我们的道业;不会用增上缘,变成修学的障碍
再看底下:
疏【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这是对佛说的。
就佛而言,他的“法界”就是他教化度脱的对象,他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差等。诸佛菩萨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以清净心、平等心对法界一切有缘众生。
“法界”就我们这个身份来说,“法界”是我们修行证果的环境。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修学的增上缘,只要你会用。你会用,没有一样不是帮助你成就道业的;你不会用,那就样样都变成了障碍,诸佛菩萨都变成障碍,这不会用的确实如此。
有一些执着的,譬如说我们拜阿弥陀佛的,我们药师佛不拜,看到别的佛菩萨都讨厌,那就变成障碍。佛菩萨都变成障碍,这样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能往生,生的品位不高。为什么?因为你有分别、执着。你如果说拜阿弥陀佛,对其他一切诸佛菩萨跟阿弥陀佛同样的恭敬,虽然同样恭敬,我专拜阿弥陀佛,那你往生的品位就高。
为什么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同样恭敬,要专拜一尊?叫“一门深入”,这使我修学容易成就,是方便法门。于其他诸佛菩萨,甚至其他一切经典法门,决定没有高下之分。如果不依方便,我们就无门可入,这一部经、一尊佛、一法门,叫方便法门,我们从这个法门进去,这就对了。
偶尔见佛是正确的,如果常常见佛就有问题
疏【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佛能够随类化身。底下讲: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但诸行者。】
“诸行者”就是诸位修行的人,修学这个法门的人。
疏【若想念中。】
在你想念中,佛现前了。就像我们这个经前面讲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想阿弥陀佛,韦提希夫人也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立刻现前,这是心想中。
疏【若梦定中见佛者。即成斯义也。】
都是这个意思,或者是有人在“定中见佛”,或者有人在“梦中见佛”,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感应。
感应最殊胜的不是“梦中”、也不是“定中”,在“想念之中”现前,这是最殊胜的。
但是在这里又必须要跟诸位说明白,偶尔见是正确的,如果常常见问题就大!那就有问题,常常见不是正常的。
见佛有三种因缘是正确的
偶尔见,大概在什么时候见?见佛有三种因缘,这是正确的:第一种是帮助你建立信心。所以往往我们在初学佛的人有很多瑞相,增长我们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不是退心。
有一些同修告诉我: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有瑞相,见到光、闻到异香,现在好久都没有,是不是功夫退失了?不见得。不要去想这些、不要去计较,这是属于正常现象。
另外一个是我们这个“定”初成的时候,像此地讲初得“三昧”的时候会见到。这个时候见到就能够证明自己是不是成就“三昧”。
“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
见到佛像,见如不见,见了之后决定不动心,这个时候会现前。
我们再问一问:这佛像为什么不常常现给你看?常常现给你看,你会发狂。佛不但没帮助你,反而害了你,你会高兴得不得了,发狂!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就瞧不起别人:因为我天天见佛,你们功夫差远了!那就坏了,那就完全退堕。所以不能常常接触,偶尔给你做个证明。
第三个是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
大概就这三种机缘,这都是正常的,你所见的是好境界,决定不是魔。
常常见到,一个星期见几次,决定是魔王变现的,魔来冒充的、来扰乱你的,不是好事情。
所有一切法门,瑞相感应有,但不是很密集,不是时时有,这一定要知道。
纵然有圆满的智慧如果没有福,度不了众生
这底下一段,这修学的方法,这上写得很清楚,大家自己要多看几遍。我们经本子印得很多,没有的都可以向柜台请一本带回家去。因为注解里面很多我都把它省略掉,不是很重要的部分都省略。
疏【作此想时。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乃由心缘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现。心若不缘。众相不可见。】
这就是前面讲的“观想的方法”。我说过,从佛的身相、顶相慢慢想到下面,想到华座,按着这个顺序次第的想;或者先从华座往上面一直想到佛顶都可以,都要按次第不能够错乱。这是“佛相端严相好”。“相”是属于果报,“果”必有“因”。佛在大经里面常说,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成佛之后还要以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
诸位要知道成佛是慧,相好是福报。纵然有圆满的智慧,如果没有福,度不了众生。
所以世出世间福报真的很重要,有很多人疏忽,把这个福德看轻,那是错误的。纵然智慧修成了,佛门里面常说:“有慧没有福,罗汉托空钵。”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生活方式是托钵,他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就没有人供养他,天天饿肚子。他真有智慧,跟众生没有缘。没有福报就是没有缘分,大家不供养他,这是修行偏在一边,这是错误的。
还有偏在“福报”,专修“福报”不修“智慧”。佛又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福报太大了没有智慧,来生到畜生道去投胎了,变成大象。古时候的大象,帝王骑的大象那一身的珠宝挂在身上,畜生,大象挂璎珞,它很有福报没有智慧。
所以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你想想看这个字,“福慧双修”,“福”还摆在第一,没有说“慧福双修”,“福慧双修”,这才知道“修福”重要!
想佛的相好,自己这个相好就变成佛相
佛在此地教我们“修福的方法”妙极了,不需要百劫去修相好。怎么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想佛的相好,自己这个相好就变成佛相。所以大家这个人,中国人跟外国人都一样,哪一个人不爱美?哪个人不爱自己很漂亮、很美满?可是自己面貌偏偏有缺陷,尤其到老的时候一年比一年衰老,这是什么原因?从心想生。心里面想的是恶念,那相怎么会变好?你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很圆满的福德修成的。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单想佛的相好,慢慢自己面貌就变成佛一样。这个方法好、简单,费的时间少,快速,确实有效。因为在理论上讲得通,我们常常想佛,常常想菩萨,想他的相好光明,慢慢自己这个相会变。这看相算命的不都说“相随心转”,你心里头天天有佛的相、有菩萨的相,他自自然然不知不觉就变成一个菩萨,变成一个佛相。这是我们在这经上得到的,眼前就得到好处,就能改造我们的命运。
接引众生、度化众生最好的方法——你要拿出学佛的成绩出来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想佛的存心、佛的大愿大行,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常常效法诸佛菩萨普度众生的宏愿。
我们的心像佛心,我们的愿像佛的愿,我们的行为像佛的行为,我们的面貌天天也想佛的面貌,在我想两三年你就变样子,真的就变,你这一变就度化很多人。
你的家里人,现在很多同修告诉我:我学佛,家里人都不学佛。家里人为什么不学佛?你学佛没有成绩。你说学佛好,好在哪里?拿不出好东西出来。果然学了三年,面貌长得跟佛菩萨一样,你家里人一定个个学佛。这学佛真有效,面貌愈来愈美满,我们讲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年轻。你不要他学,他也拼命学,自然就学。这是接引众生、度化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学佛要拿出成绩出来。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