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第26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一九年十一月、西历1992年12月 讲于 中国台湾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一页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疏【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善导大师在此地假设一个问答来为我们破除疑惑,决定信心。
像这样的问题,确实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很可能遭遇到。由此可知,这个问题是由来久矣。不但是善导大师那时候有这些问题存在,就是世尊当年在世,有这些疑难的人也不在少数,这是我们要清楚的。
“问曰。”凡夫智慧浅,迷惑业障深重,这就是说智慧不开,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不但这个能力没有,实在说,得失、利害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何况邪正?!
如果遇到“解行不同”的人(“解”是见解,“行”是修行),譬如你遇到修禅的、你遇到学密的,这是现前常常遇得到的,还遇到学教的,我们这个地方教人老实念佛,一句佛号就能成就,他们听了摇头不承认。他说出一些道理也是引经据典,振振有辞,“多引经论来妨难”(“妨”是妨碍,“难”是问难),用这些经论来作证明这经是佛说的。
“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那要怎么样来对答他保护自己的信心?决定还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退转,决定不改变,这相当不容易。
下面大师就这个重大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知道阻碍了多少人、不知道叫多少念佛人退了心,实在是严重的障碍。
疏【答曰。】
这是大师教导我们的。
疏【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
引用许许多多的经,“经”都是佛说的,“论”是菩萨讲的,来证明单单念这句佛号不能往生。
疏【行者即报云。】
你就可以这样答复他。
疏【仁者虽将经论来证导不生。】
“仁者”是对对方的尊称,我们对他很敬重不敢轻慢,称他作“仁者”。“仁者”是一般对菩萨的称呼。虽然你引经据典来证明不能往生。
疏【如我意者。】
这是我自己的意思。
疏【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
我不会接受你的,你引经论再多证明不能往生,我也不会相信,我也不会接受。为什么?
疏【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
这话说得是非常好、非常的圆满!你所引用的那些经论我也不是不信,我相信。所以对于诸佛所说一切经我都“仰信”。“仰”是敬仰;“信”是深信不疑,佛说的话哪是假的?当然句句真实。
为什么你引经论来说我不接受?下面就说出这个道理:
疏【然佛说彼经时。】
你所引用的那些经论,佛说那个经的时候。
世尊一代时教有“五时说法”
疏【处别。】
佛讲经的地方不一样。
疏【时别。对机别。利益别。】
时间不一样,对象不一样,这个“机”是对象,“利益”不一样。
有人想升官发财,佛给他讲这部经,确确实实会帮助他升官发财,那叫“利益不相同”,他的目的是要升官发财。
有的人想升天,有的人想当菩萨,这都不一样。我们的目的是成佛,这是“利益不相同”。“对机”不一样,根机有小根机、有大根机。通常这个“根机”来讲,贤首家讲的“小、始、终、顿、圆”,就五种不同。
疏【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
这“观经弥陀经等”,还有《无量寿经》,佛讲这些经是讲“往生经”,劝人往生的。讲其他经不是讲这个经,说其他法门不是讲这一个法门。所以这个“时、处、对象、利益不相同”。
疏【然佛说教备机。】
佛说教的原则是“应机说法”,所以一切经都有启请的人。
像这部《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尊者启请的;《无量寿经》是阿难尊者启请的。阿难尊者看到佛有一天法相特别庄严,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非常好奇才发问。我们在《无量寿经》第三品里面看到的,现在这夏老居士分的是第三品“发起序”里头,你看看。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这是观察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这一生当中成佛的机会到了。虽然大家不问,他也就为我们说出来。所以这三经对的根机不一样。
疏【时亦不同。】
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谓“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分这几个时期。“时亦不同”。
大乘经是讲“菩萨的解行”;小乘经是说“人天的解行”
疏【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
这一句是指一切大乘经。
“大乘经”是讲“菩萨的解行”,“小乘经”是说“人天的解行”。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佛无有定法可说”。
经文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是世尊在《金刚般若》里面,把他讲经的态度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善会佛意。这“开经偈”里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要紧!
疏【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
这是韦提希夫人启请的。
疏【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
正好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代就是“五浊”的时代、“五苦”的时代,那佛说这个经正对了我们的机。
疏【证言得生。】
佛在这“三经”给我们作证明,决定得生!这“三经”正是为我们说的,“时、处、机、利益”统统相应。
“时”是什么时候?五浊恶世。我们现在浊恶到了极处。
什么处所?受苦受难的处所。“处”也对了;“一切凡夫的根机”,我们是凡夫,这“机”也对了。后头这“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实实在在想离开这浊苦的世间,跟韦提希夫人一样想找一个好地方去移民去,前后都相应、都照顾得很周到。
疏【为此因缘。】
因为这一个缘故。
疏【我今一心依此佛教。】
“此佛教。”就是佛教导。这三个字就是指“净土三经”,也可以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往生经”,佛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它也算是“往生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印祖把它附在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也是属于“往生经”。我们一心依这些经典,决定奉行。
疏【纵使汝等百千万亿导不生者。】
不要说你一个人,像你这样的,你来一千个、来一万个、来一亿个说不能往生,我还是不会动摇。
疏【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你们来试验试验考考,我可以通过,绝对不会为你们所说的动摇,退失了我求生的意愿,这答复得很好!更有进者,这是我们觉得这个答复到这地方就很圆满。善导大师智慧大,要把这一个疑惑彻底的解决。
疏【又行者更向说言。】
这个“行者”是修净土的人、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人,更进一步可以告诉他。
疏【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我再告诉你,我是什么样的决心、我对于这个法门深信到什么程度。
疏【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
这“地前”是“三贤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地前”,就是初地以前的这三十个位次,我们叫“三贤”,这“地前菩萨”。
“阿罗汉辟支佛。”这都是了生死、超三界证了果的圣人,这不是普通人、不是凡夫。像他们来,那比你高明多了,你是凡夫跟我差不多。
疏【若一若多。】
或者是一个,或者是很多个。多到什么程度?
疏【乃至遍满十方。】
就不止前面讲百千万亿,百千万亿数字不大,这是“遍满十方”。
疏【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
像你们一样都引经据典来证明我们念佛不能往生。
疏【我亦未起一念疑心。】
我对于佛在“三经”、“五经”里面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没有生起一丝毫的怀疑。
疏【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
反而我的信心愈来愈增长,愈来愈清净。
疏【何以故。】
为什么?
疏【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前面说得很多,佛的烦恼习气断干净了,智慧圆满,不像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句话说,他的智慧见解比不上佛。佛的话我们不信,我们信谁?这是我们相信佛语的依据。佛所说的话不会被九界有情所破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说出增长信心,断除疑惑之所以。
疏【又行者善听。】
更进一步,前面是三贤菩萨、小乘圣者这分量不够。
疏【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
这就是“地上菩萨”,登地的,我们称“圣人”、称“大菩萨”。我们天天念的“摩诃萨”,“摩诃萨”就是称这“十地菩萨”,我们称“菩萨摩诃萨”。
“菩萨”是前面“三贤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
《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第十地”。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当然这假设的,不是真的。真的,十地菩萨一定自己念佛也劝你念佛,不会障碍你。三贤菩萨可能,那真的是可能,因为他们知见不圆,他还有执着;十地菩萨就是知见渐渐圆满了。换句话说,念佛真实的利益他们看到了,三贤位菩萨未必能看到,地上菩萨是看到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假设的。
疏【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
或是一个,或是很多很多这些大菩萨们。
疏【异口同音。】
他们都来说。
疏【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
“指”是指名,这个意思就是他专赞阿弥陀佛。
疏【毁呰三界六道。】
这个“毁呰”,总是讲三界六道的不好,三界六道很苦,劝你们要离开三界六道,这“毁呰”就是这个意思。
疏【劝励众生。】
“劝”是劝勉;“励”是策励。
疏【专心念佛及修余善。】
“专心念佛”是“正修”,“修余善”是“助修”。“正助双修”。
疏【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
这是释迦佛在往生经里面,这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赞叹劝勉我们。
假设这些菩萨说:
疏【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
这菩萨说这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可以听信。
疏【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
“地上菩萨”遍满虚空来阻碍我们、来障难我们,我们也不会起一念怀疑。
疏【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
这个“信心”上加一个“上上”,十地菩萨来阻碍也阻碍不了,那你的信心实在是非常坚固,这不是普通人。
疏【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
对于佛的信心太坚定了,知道佛所说的话真实,决定“了义”。
疏【佛是实知。】
真实知,宇宙人生真相究竟彻底圆满的了知。
疏【实解实见实证。】
亲见实证。
疏【非是疑惑心中语故。】
“等觉”以下烦恼没有断尽,换句话说,多少是带一点“疑惑”,唯佛没有疑惑。
疏【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
“见”是见解。“异见”是不同的见解。
疏【异解之所破坏。】
有这些事实真相摆在眼前,所以假使十地菩萨来说不能往生,我们也不会相信、也不会动摇。
底下两句话是讲真的:
疏【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假如他真的是十地菩萨,他不会这个说法的。真的是十地菩萨,他本身就念佛求生净土,他一定劝我们念佛,他哪里会障碍我们、会阻拦我们,不可能的事情。这说得真透彻!
十地菩萨都不能动摇,那假如佛来了怎么办?下面说:
疏【又置此事。】
我们把这个放下。
疏【行者当知。】
这是我们修净土的人应当知道的。
这下面是善导大师为我们的开示,真是达到究竟圆满的说法了。
疏【纵使化佛报佛。】
“纵”是纵然。假设化佛来了、报佛来了。这“化佛”是应化身佛,“报佛”是报身佛。真佛还得了!
疏【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
这十方一切诸佛来了。
疏【各各辉光吐舌。】
这出广长舌相。
疏【遍覆十方。一一说言。】
每一尊佛都这样说法。
疏【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
这个“彼净土”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
疏【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
这是假设十方化佛报佛都这么说法,你听了动不动摇?前面十地菩萨听了不动摇,他没成佛,他知见不圆,这十方诸佛来了怎么办?这会不会动摇,这个问题就严重。
我们看大师如何来教我们:
疏【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疑”是怀疑;“退”是退转。没有一丝毫怀疑,也不会退转。
疏【畏不得生彼佛国也。】
“畏”是恐惧害怕。这恐怕不能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坚强的信心?
疏【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
“佛佛道同”,成了佛了,烦恼都断尽了。不断尽怎么能成佛?!所以智慧相同、德能相同、知见相同、解行相同,没有一样不相同的。
疏【无少差别。】
没有差别,佛佛道同。
疏【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这个“制”是制定。换句话说:一尊佛所教导的,也就是一切佛共同所教导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你的心才真的会定下来。底下举了个例子:
疏【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
这是前面一尊佛为众生这样制定的戒行。
疏【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
没有这个道理!不能说后面一尊佛出世之后,把前面那个佛教众生的理论方法全推翻。前面佛教你不杀生、不偷盗,现在这个佛教你可以杀生、偷盗,哪有这个道理?!绝对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佛佛道同。
所以佛第一个德号叫“如来”。“如来”的意思,《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
这是从事上说的,“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一样的,没有两样。从理上讲,“如来者,诸法如义”。“如”就是事实的真相,与事实的真相完全相应。
前面佛告诉我们,修善一定得善果,造恶一定得恶报,不可能后来一尊佛出世把前面佛说法推翻,修善会得恶报,造恶会得善果,哪有这种事情?!绝对没有这个事情的!所以这是从理上讲。当然这十方佛这是假设的,十方佛哪里会说这个话?!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净土、都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
疏【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
所以从这个道理来推论,一切诸佛所说的绝对不会相违背的。
如果现在有个人宣布他成佛了,现在真有,我都听说不少成佛的人,真的把经也改了,戒律也改了,把前面佛都推翻了,那你们想想他到底是真佛还是假佛?我们自己要明白,要有智慧去辨别,不要上当。
前些年有人去查经,提出带业不能往生,有不少修了几十年净土的这些老居士、老菩萨们都受到影响,都感觉到非常恐怖,这不能往生怎么办?可惜那些人没念这段经文,他要念了这一段,善导大师这一段开示,那就一笑了之了,就不会去相信他的话了。
下面还有进者:
疏【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
这与《弥陀经》讲的相应、与《无量寿经》上讲的相应。
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弥陀经》的经名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一切诸佛哪有不赞叹的?!一切诸佛就包括尽了,里头没有说哪一尊佛在外、哪一尊佛不在其中,没有说。既然没有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在其中,一个也不离,这在理上讲才讲得通,佛佛道同才讲得通。
所以释迦牟尼佛指劝一切众生,此地说的一切众生是九界众生,上自等觉菩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佛的指劝,特别着重在凡夫。因为大小乘的圣者不生净土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他不苦,他没有六道轮回的苦,没有堕落的苦,纵然说是没有成佛,生活还能过得去。六道凡夫可不得了,如果不生净土,苦头是有得受,特别是三恶道,真是苦不堪言。所以佛是特别怜悯苦道的众生。
“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要紧的就是一句弥陀名号。
像倓虚老法师开示里头,我们有录音带,现在也做成了镭射的磁盘片。我们是怕这个带子时间久了慢慢就失传掉了,那就太可惜,将它做成磁盘片,希望能永久的保存。其中讲到谛闲法师念佛的那个徒弟,锅漏匠,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谛老法师就传他这一个秘诀,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说。他一生没有听过经也没有受过戒,虽然剃度出家了,没有受过戒,不要说是比丘戒、菩萨戒没受过,五戒也没受过,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人家念了三年站着往生。往生之后,他的身体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来帮他办后事。他凭什么?凭深信不疑,一点怀疑都没有。他相信谁的话?相信他老师谛闲法师的话。谛闲法师从小跟他一块玩的玩伴、朋友,他对于他的话能信得过。“谛闲法师决定不骗我”,他就这个信心三年成功,不可思议!
谛老教给他念佛的方法活活泼泼,谁都能做得到,而且一点都不难做。他说:你就老实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就再念,念累了就再休息。你看看这多自在,没有一点勉强。这种人真正叫老实人,老实人就成就,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一般人还想学这个、想学那个,不老实,所以念一辈子,将来死的时候不晓得哪一天死,也不晓得得什么病死,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比他就差远了!
古德常常教给我们,老实念佛。弘一大师写了个老实念佛,我们印了很多,总想提醒老实一点好,老实人没有怀疑。这个地方说明一尊佛提倡,十方佛赞叹。
疏【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化”是教化。诸佛如来心同愿同,无论在因地上发的什么愿,归纳起来总不外乎“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诸佛都发愿度众生,“愿”相同。
“烦恼无尽誓愿断”:诸佛如来烦恼统统断尽了,断烦恼相同。
“法门无量誓愿学”:智慧圆满了,这佛佛也同,他没有一样不同。所不同的就是一切诸佛跟众生的缘不相同,缘是因地上所结的,结的缘不相同,除此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所以一尊佛帮助一个众生帮他成佛,佛欢喜,一切诸佛看到都欢喜、都赞叹。
“佛七”的意义是什么?
疏【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这“一日七日”,这是《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这七天专修。
我们中国人念佛“打佛七”,“佛七”就是从《弥陀经》上来的,希望在七天当中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专心专念弥陀名号求生净土,这是“佛七”的意义。
疏【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
“恶时”是指时代。时代不好,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
疏【恶世界。】
世界是处所,就是处所不好,这个地区造恶的人很多,苦难很多,叫“恶世界”。
疏【恶众生。】
造五逆十恶的众生很多。
疏【恶见。】
就是见解的偏邪。
疏【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
这“无信”就是不守信用,言而无信。这言而无信就是彼此互相诈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都是“无信”。
“盛时。”炽盛的时代。这几句话就是讲的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浊恶到极处了。在这个时代里面:
不读《观经》和善导大师开示,对净土宗的事实真相不能透彻明了
疏【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这是用《弥陀经》里面的经义来证明。他老人家所说的这段话,就是《弥陀经》中“十方佛赞释迦牟尼佛”。《弥陀经》现在我们念的是罗什大师的本子,“六方佛赞”的这一段。在《无量寿经》第二十三品也记载着有“十方佛赞阿弥陀佛”。
疏【又十方佛等。】
这佛是慈悲到了极处。
疏【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劝勉我们不就可以了吗?唯恐我们对佛所说的不能接受、不能相信。
疏【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这文非常明显的把《弥陀经》上“六方佛赞”的话为我们重复说一遍。经典上凡是一句话重复很多遍,那都是非常重要的开示,他多次重复就是希望我们牢牢记住,不能够忘记。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是世尊说《弥陀经》本来的经名就是这几个字。罗什大师翻这部经,把阿弥陀佛的名号作为经名,他的用意非常之好,教你一看到这个题目,你就念一声佛号,这是罗什大师的苦口婆心,教我们看到这个就知道念一声佛号,种一个金刚种子。他的好心也不违背经义,经义就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直接以佛名作经名。真正的经名,世尊定的就是“六方佛称赞”的这一段,不可思议功德,那是真的不可思议!
五逆十恶,即刻就要堕落地狱的众生,这一回心转意念佛求生就能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比起一切经里面所说的不可思议,那个意思要深广的太多太多,真是不可思议。谁说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说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称赞,一切诸佛都护念。
所以我们不读这个经、不读善导大师这样圆满的开示,我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不能透彻明了,所以对这一句佛号,虽然念,真的是若有若无,若信若疑,一会儿信,一会儿怀疑,捉摸不定!所以功夫不得力,感应不能现前。
换句话说,十方佛想加持你、保佑你,你拒绝、不接受,那有什么法子?如果你要是诚信不疑,认真的去念,你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再说这个世间无论什么大灾大难,你都能够免除,因为有一切诸佛护念,无量的龙天善神保护你。你要想真正得到这个利益,没有别的,真诚、深信不疑、专修专弘,你就得到,你跟经上所讲的完全就相应。
下面这几句话很重要:
疏【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
这一句话重要!罪少,善人;罪多的是恶人。
疏【时节久近。】
“时节久近”是讲你修行,或是你老修行,你修了几十年了;或者是今天第一次才听到,这是“近”、初学,这都不论。换句话说,这个法门要求的条件不高。
疏【但能上尽百年。】
这个“上下”是讲缘分,我们现在遇到这个法门,我们的缘分好,应该尽形寿来受持。
“百年”就是这一生,我有一天寿命,我就念一天阿弥陀佛,决定将这句佛号念到底。
疏【下至一日七日。】
这就是缘分薄的,临命终之前一天或者是七天才听到这个法门。听到之后,他就发心专念求生净土,一样得生。
“净念”是“一心念”决定没夹杂;“专念”就是只念阿弥陀佛
疏【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这“一心专念”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怎么讲法?这“一心专念”就是的。“一心”就是清净,就是清净心;“二心”就夹杂,杂就不清净。
所以“净念”就是“一心念”,决定没有夹杂。
“专念”:“专念”就是只念阿弥陀佛,不在阿弥陀佛之外还要加上别的佛菩萨名号,不加,这叫“专念”。
专修道场把释迦佛号、偈赞、诵经、回向、三皈全免掉只念佛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大家在一块共修的时候,共修的仪规上,前面还有一个“开经偈”,还要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不是夹杂吗?对的。
共修的仪规是劝导你念佛的、是劝你念佛的,前面加“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表示不忘本。这个法门谁教给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修学法门之前要“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道理在此地。
如果这一个道场是专修的道场,那这释迦牟尼佛的名号,甚至于前面这些“偈赞”、“诵经”、“回向”,后面“三皈”统统都可以免掉。在什么地方看?“佛七”。
“佛七”这七天是专修,走进念佛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一点都不夹杂,真的是一心专念,这就是专修的念佛堂里面就是一句佛号。这我们都必须要知道。
这样的修行:
疏【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的决定往生,必定没有疑惑,决定往生。
疏【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诚”是真诚。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的,完全是事实真相。
疏【此名就人立信也。】
以上所说的,我们对佛那叫真正信佛。
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菩萨以下为我们所说与“三经一论”上不相应的统统不采取,统统不要去信他,我们的信心才能成就、功夫才会得力、往生才有把握。真正相信佛语,这就对了!
疏【次就行立信者。】
前面是就人,我们对人有信心。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谛老法师那个徒弟是对人有信心,他相信谛闲法师决不骗他,所以人家三年成功了。
什么叫“正行”?什么叫“杂行”?
疏【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什么叫“正行”、什么叫“杂行”,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然后自己反省反省:我们这个行到底是正行、是杂行?自己要认识自己,要了解自己,这很重要!
疏【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这是“正行”标准给我们说出来——“专依往生经”。这“往生经”现在就是“五经一论”,这是“往生经”,专门依这个经修就可以,这是“正行”。
“五经一论”如果嫌太多,这“五经”里面随便选哪一种经专修都行,不必要“五经”统统修,取一种就可以。
如果年岁也大了,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我们在“五经”里面选短一点的。这最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两百四十四个字,就选这个。如果有时间工作不太忙,最好选《无量寿经》,为什么?《无量寿经》对于净土,无论是“性相、事理、因果”,每一方面都讲到,把西方世界介绍得很圆满、很清楚,这是非常好的一部经典。道理明白了,事上也清楚了,然后一心一意的修学,使我们自己“心、愿、解、行”都能够与经相应,这样就决定往生,这叫“修行”。
下面说:
疏【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
对着经本叫“读”;不对经本叫“诵”,“诵”就是背诵。念得很熟了,不用经本也能够念得一个字都不漏,一个字不错,背诵,这念得很熟了,“一心专读诵”。
疏【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这个“等”那就是现在新编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五经一论”。所以净宗依据的经典不多,在各宗里面来讲分量最少,容易摄持。
用想阿弥陀佛代替自己打妄想是造“净业”
疏【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一天到晚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在造六道轮回。
你想离开六道轮回,天天造六道轮回业,那怎么能离得开六道轮回?!
要想真的离开六道轮回,决定不造六道轮回业。这一点重要!如何不造“六道轮回业”?决定不打妄想,决定不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就不造“轮回业”了。这个事情很难,!我们很想这样做,做不到。起心动念,他就是这些念头来了。这也难怪,这叫什么?无始劫来的习气,它自自然然就现前,断不掉。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方法,叫妙极了。你不是要想吗?想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你想这些。想这些是什么?是造净业,将来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用这个代替了“妄想”。
所以经要熟,不熟就想错了、想岔了,所以经一定要熟。很熟,我们起心动念,心里面浮现的印象全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二报”就是依报正报,这两种果报的庄严,想这个,念这个。
用凡夫的念头把佛菩萨当凡夫看待就造下很重的罪业
疏【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我们每天“礼拜”,“礼拜”很重要!“礼拜”是修敬,“十大愿王”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
我们在这个社会,我们要敬人、要敬事、要敬物。这个“敬”从哪里修?“礼佛”当中去修,修一个敬心,修一个恭敬的行为。同时“礼拜”又是最好锻炼身体的方法,身体运动。
那么我们礼佛专礼阿弥陀佛,别的佛不礼,会不会怪我们?如果那个佛要见怪,你不礼也罢,为什么?他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有嫉妒,连世间好人都不如。世间一个君子、好人都不嫉妒人,都不会见怪人,哪有佛菩萨会见怪人的道理!
你要想到佛菩萨会怪你,你的罪业就重了!为什么?你瞧不起佛菩萨,你把佛菩萨当作坏人来看待,你这个罪多重,不得了,这罪太重!自己不好,还佛菩萨跟我差不多,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这个见解思想就造很大的罪业。真的,平常我们一般人造罪业造重罪,自己不知道,这一念就造下很重的罪业,把佛菩萨当作凡夫看待。所以礼佛就是专礼阿弥陀佛。
你到处拜、拜好多佛,佛会摇头,错了!你还得搞六道轮回
我们专礼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一切诸佛看到都生欢喜心,你这一生修行才算是真正对了,完全对了,这才能成就。到处拜,拜好多佛,佛看到摇头,错了!还是搞六道轮回。纵然你有所得,不过得一点人天福报而已。如果用现在事实来看,恐怕人天福报都得不到,福报是有,到哪里享受?到三恶道去享受。畜生道变成人家的宠物,宠物很有福报,畜生。饿鬼道,就变成妖魔鬼怪接受人的祭祀,就去搞这个去,那就大错特错。
疏【若口称。】
“口称”是念。
疏【即一心专称彼佛。】
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依教修行供养”是真供养
疏【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这个“赞叹”是劝别人的。我们自己念佛,劝人念佛,我们也要像一切佛菩萨一样,赞叹西方净土种种功德庄严,使听的人能够相信、能够接受。
“供养。”我们对佛的供养,那就是《行愿品》上所说的,“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里面第一条“依教修行供养”。我们能把佛的教训统统都做到,这叫“真供养”,这是对于佛的供养。除此之外,我们诚心诚意将这个法门、经典介绍给一切大众,劝导他修学这个法门,这是对一切众生最殊胜的供养。专供养,专赞叹,
疏【是名为正。】
这叫“正行”。
再看底下一段:
疏【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这“正中”的两种。净宗里头常讲“正助双修”,“正修”是“正”,“助修”还是“正”。这个“正助双修”都是“正”,为什么?它不是“杂行”,它是“正行”。
我们看:
疏【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
“行”是你走着;“住”是站着,坐着、躺着、这个身体一天到晚总不外乎这四种方式,离不开这四种方式。
“净土三经”里佛没说“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
疏【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天到晚行住坐卧,佛号决定不中断,这叫“净念相继”。
佛号不中断,念佛,出声念可以,不出声念也可以。
出声念久了累,心里念、默念不出声;大声念也可以,小声念也可以。
也有地方说“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你就拼命大声念,你要见大佛。这段开示读了之后,那些话我们就一笑了之,为什么?经上没有。“三经”里头佛没有说“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没有说这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佛都是平等相,“四十八愿”里头没有说,你念大声,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大佛,没有这个说法,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
所以菩萨所说的与经上不相应的,我们不必接受,不必采纳,这就对了。这一心一意去念,大声也好、小声也好,出声也好、不出声也好,都好,要非常自在,念得身心很舒畅这就好。这叫“正定之业”。
疏【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像前面拜佛专拜阿弥陀佛,称赞供养,这属于“助行”。所以这“助行”还是“正行”,“正行”里面的“助行”,就是“正中之正,正中之助”。所以“正助双修”都是属于“正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
什么叫“杂行”,我们留在下一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