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31集)
发布时间:
2019-08-28 16:19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第31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一九年十一月、西历1992年12月 讲于 中国台湾
“法”一定要契机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八页第五行,从最后两个字看起:
疏【二明信虽间断。于一切大乘不得疑谤。若起疑谤者。纵使千佛绕身。无由可救也。】
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开示“上品下生人受法不同,他给我们说了三条,这是第二条。这第二条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不谤大乘”。
“谤大乘法”,我们在讲席当中讨论过很多,这是自古至今学佛人的通病,就是“菩萨戒”里面所说的“自赞毁他”,在《瑜伽戒本》里面,这条戒是重戒。
由此可知,“自赞毁他”,特别是修学大乘法门的,对于自己所修的这一门赞叹,对于不同宗派、不同行门的就加以恶意的毁谤,这个罪就非常之重。所以千万不要大意,粗心大意的把这一条含糊看过,那就错了。
因为大、小乘佛法都是诸佛如来度众生的方法,因众生根性不相同,机缘不一样,千差万别,因此佛应机说法,说了无量法门。
前面善导大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法”一定要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你听到之后、见到之后就生欢喜心,那这个法跟你就有缘,跟你有缘你修学起来就会法喜充满,很容易成就。跟你有缘的这个法门未见得跟他也有缘,他有缘的法门未见得我有缘,所以大师明白的告诉我们,各人依着自己有缘的法门、欢喜的法门都能成就。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所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那都是法身大士,他们的态度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怀疑,这怀疑就是对于其他大乘经论、修学法门要怀疑、毁谤,这个罪业就重。纵然是“千佛绕身”,这佛是大慈大悲,一千尊佛都帮不了你、都救不了你。可见得“谤法的罪”非常之重!这是我们特别要留意,决定不得疑谤大乘。这是第二。
疏【三明已上诸善。似亦无功。】
上面所讲的“亦信因果,不谤大乘”,这是经上讲的,这两句他修学并不是很认真,不是说他没有学,他也有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的功夫未必得力,是这样一个状况。
可是他还有一个特长,这一点是非常之可贵的:
疏【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这难得,实在是不容易!他有这个心。这个心乍看好像是私心,但是后面有他成佛之后倒驾慈航普度众生,那这就不是私心,这是真正的“大菩提心”,这一念也是“上品下生”的条件。前面两条做的功夫不得力,这一条功夫得力也能往生,这也能往生。
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唯发”或说“唯独”,这一个心非常非常的真诚恳切。
“厌苦。”这个娑婆世界很苦,苦不愿意受,想离开。真正想离开娑婆世界,真正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乐生诸佛境界。”这个“乐”当“喜欢”讲,非常喜欢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自己赶快往生,有这个强烈的意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希望早一天圆满菩萨大悲行愿,也就是希望早一天能够证得像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们一样的境界,然后才有能力再回到娑婆世界来普度众生,他有这样的真实的“信、愿”,这就叫“发菩提心”,他有这种“信愿”。
疏【此义第三福中已明竟。】
这个意思在“三福”的第三福。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前面讲得很透彻。所以这一段是说明“上品下生”人他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经文上这三句,我们翻开二百四十六页看经文,倒数第四行就是经文,从第二句看起,我们所讲的就是这两句“亦信因果”,这上一次讲过了。“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这刚才我们所看到善导大师批注。
“功德”跟“福德”不一样
再往下看经文:
经【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这就是教给我们,把前面所修的这三个条件,当中只要有一个条件真实具足都能往生,何况这三条统统具足,哪有不生的道理?!
“功”是功夫,这一点也要清楚、也要明白。
“德”,你有一分功夫,你一定有一分收获,这个叫“德”。所以此地的“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正是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要你真正下功夫。
这个功夫是在“心行”上,“心”是圆满的“愿力”;“行”,我真正去做,一心一意去念佛,这是“功夫”。
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
我们在佛门出钱、出力做这些好事,这是“福德”,这不是“功德”,一定要搞清楚。
“功德”能帮助我们超越三界、脱离轮回往生不退成佛;“福德”不行!
“福德”果报就是六道里面的福报;心行善的得人天福报,造作恶业的,那就是鬼、畜生里面的福报。所以种种善行是属于福,这些都必须清楚、必须明了。
“功德”里一定有“福德”,“福德”里未必有“功德”
“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未必有“功德”。
怎么说“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功德”里面必定与“清净心”有密切的关系,“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德能,所以心愈清净,这个人的福德也就愈往外面显露,这个福德是“自性”称性的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这一分清净就有一分的受用、一分的享受,十分清净就十分的享受,那叫“福德”。所以“功德”里头有“福德”,“福德”里头不见得有“功德”。这是教给我们回向求生。
经【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
这“世尊”是阿弥陀佛。
经【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这一段是叙说往生时候的盛况,佛菩萨、大众来迎接。
“上三品”从迎接的场面上来看,很明显的不相同。
“上品上生”所看到是无量诸佛来欢迎,没有讲数字,无量诸佛;
“上品中生”的有一千尊化佛,千佛来迎。
“上品下生”的是五百佛来迎。
在往生的时候,所看到来迎接的场面,就晓得自己是什么样的品位。当然这庄严的盛况别人见不到,他自己见到。
我们读了这些经文,要努力,要力争上游,希望自己将来往生的场面壮观,这是真的。这世间什么东西,假的,昙花一现,那不需要争取的,要争取这个,这是要认真争取的。如何争取?就是经上所讲的修学条件我们一定要有、要具足。
我们积善修福希望临终不生病、神志清走得自在是真正享福
这段里头,善导大师把它分成九桩事情来给我们说明。大师的开示在二百四十九页第二行,我们从最后这一句看起:
疏【临终圣来迎接。】
圣众来迎接。
疏【去时迟疾。即有其九。】
就是你去的时候快慢,“迟疾”就是快慢的意思。
这段文里头有九桩事情,叙说九桩事情。第一个是说到命终的时候这境界现前,佛来接引,什么时候?命终的时候。诸位要知道,命终的时候他并没有断气、没有死。
这经上说得很好:
疏【一明命延不久。】
这就是他在断气之前不久,可见得他人很清醒、很明白看到这个境界。福报大的人,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福报”,这个福报大的人在临终的时候没有病苦,临终时候没有痛苦,神智清楚,态度从容,没有恐惧。这恐惧是一般人贪生怕死,听到死就非常恐怖,这个人没有这个心,态度、神情非常安定。看到这些佛菩萨来迎了,他还会告诉旁边的人:佛菩萨来了,我看到了,我要跟他去了。你就晓得往生是活着走的,不是死了走的,是跟着佛菩萨走了,这个身体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不要了。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是一生成就的法门。
如果死了再去投胎,那是第二世了,这没用,这一生。所以往生是活着去的。这是福报大的人他清楚,他会告诉家人(他旁边身旁的人),会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这是决定往生,这一点都错不了。
福报差一点的人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就是临终的时候有病苦、精神体力非常衰弱,这有病苦;如果往生的缘成熟了,他在临终那一剎那也没有恐怖,这你看他的表情能看出来,没有恐怖。
临走之前看他嘴巴里好像在动,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但是他中气不足没有声音,我们也听不出,这可能就是他见到佛菩萨来了很欢喜,想跟你们讲讲不出来,有这个情形,这是真正往生的。他说不出来,或者看他嘴唇动没有声音,但是你看他那态度、神情,一定是非常的安详、非常的欢喜,绝对没有一丝毫恐怖的。
所以我们一生修福,希望临终不生病,临终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的时候走得自在,这个人才叫真正会享福,走得自在!
我们看古时候、看现在,在台湾、在美国、在马来西亚、在香港,我都见过听过念佛往生有站着走的、有坐着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得这个法门不骗人。
在我们台湾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不生病的,没有病苦的,这四十年当中至少有五十个人以上,这是讲他有能力站着走、坐着走不生病;念佛有瑞相往生的,要这样的估计,至少有五百人。所以这个岛真的叫宝岛,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四、五十年之间有这么多人往生,真正不可思议,这个地方实在是太殊胜了!
别人能做到,说实在话,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去检点的,把我们自己做不到的因素叫它消除,那我们也做到了。哪些因素?经典所讲的这就是标准。
佛在经上讲的这些修学的标准,我们衡量衡量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没有认真的做到?有没有圆满的做到?做到了要保持住,不能把它失掉,将来往生净土,佛菩萨来迎,我们就真有分。
疏【二明弥陀与诸圣众持金华来应。】
第二桩事情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来应。我们这里有感,佛就来应,感应道交。
疏【三明化佛同时授手。】
第三是说五百尊“化佛同时授手”,这些佛都招手来迎接,都招手。
疏【四明圣众同声等赞。】
来迎的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赞叹你。确实值得赞叹,无量劫来生死轮回苦不堪言,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不容易超越三界,唯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所谓的“易行道”,其他法门叫“难行道”。我们善根、福德都浅,业障深重,难行道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真的难,出不去。像我们这类根机如果遇到易行道,那这一生就成就了。遇到易行道要缘分,这个缘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们非常幸运在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遇到了,真正能够把它抓住,依教奉行,这一生满愿了,了生死出轮回,往生不退成佛,诸佛如来哪有不赞叹的!
做好事一定要有智慧,没智慧就会把福田种在石头上
疏【五明行者罪灭。故云清净。述本所修。故云发无上道心。】
第五点意思是说明这一个往生的人罪障消灭了,所以说“清净”。他在因地当中发的“菩提心”,这个时候逐渐逐渐能兑现。
我们今天要发个“大菩提心”,心发得很圆满,像前面所说的,我们能力有限,我们很愿意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帮助人需要智慧,我们智慧不够;需要财力,我们没有钱,单单有这颗热心,这事上做不到。到西方极乐世界,智慧、神通、德能都恢复了,你心圆满了,这事上也样样都能够做得到,换句话说,行上也能圆满了。
在今天,我们现前虽然这个能力很有限,如果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也等于圆满,所以要尽心尽力去做。
但是我们讲“善事”、讲“好事”,《了凡四训》里头把这个好事辨别得很清楚,这“好事”到底是真的好事、还是假的好事。
这“好事”里头有“真假”、有“偏圆”,“偏”是偏在一边,不圆满。所以“好事”,有的好事是不是圆满的好事,有很圆满的好事,这要有能力去辨别它。有“半满”,这“半”是指这事情只有一半的好处,还有一半是缺陷的;有满足的好处。所以这里面有“邪”正、有“大小”,差别可多。所以做好事也不容易。
有福报是你前生修的。做好事那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好事实在讲,表面上看到的好事,其实问题很多,不是真正能够种了善根,真正培了福报。好像我们种一个种子一样,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上,将来开花结果;你要种在沙土、种在石头上,不但没有收获,种子也会烂掉,世间人修福也就像这个样子。所以这是真的有福的人,他才能修福、才能够种福;没有福的人想种福也种不到。
这是说明他的罪障消灭,智慧现前,心地清净,这是发“无上道心”。
疏【六明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圣众同声告言。我来迎汝。】
第六说明这往生的人,虽然见到这个境界,佛菩萨来迎接他的这个境界,这境界现前了。现前的时候,他心里面还有一点疑惑这是不是真的往生?是不是真的佛菩萨来迎接?心里有这个疑惑。所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与五百化佛都说我来迎接、欢迎你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一听这心安了,这真的不是假的。这诸佛菩萨来欢迎、来迎接。
疏【七明既蒙告及。即见自身已坐金华之上。笼笼而合。】
第七就是蒙诸佛菩萨来欢迎、来告诉他,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时候他自己就看见自己坐在莲花之中,坐在莲花里,莲花慢慢就合起来。
疏【八明随佛身后一念即生。】
第八个意思是随着佛的“身后”,这一念顷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说“上三品”往生的第一个条件是大乘凡夫
疏【九明到彼在宝池中。】
第九是莲花在七宝池中。这是讲往生的盛况,“下品下生”人。这“三品”叫“上辈”。
我们在《无量寿经》讲“上、中、下三辈”,这“上辈”里面就有三品——上辈上品、中品、下品。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上三品”往生的,第一个条件是“大乘善人”、是“大乘凡夫”。凡夫我们才有分,如果不是凡夫我们就没分,是大乘善行的凡夫,我们努力,上辈往生我们有分。
前面曾经跟诸位说得很多,什么叫“大乘”?心量大。“心大、行大”就感得上辈往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什么是大乘凡夫?
什么叫“心大”?起心动念替一切众生想,这个心就大了。不要想个人,想个人心量太小了;不要想我一家,不要想我这个小团体,这个心量都很小,一定要想到一切众生。纵然不能够想到虚空法界,因为虚空法界我们接触不到,至少我们今天生在这个地球上,现在交通便捷,信息发达,地球上拐拐角角地方发生的事情,我们都会在电视广播上立刻就知道。我们的心量至少要遍及这个地球,要有这样的心量,与经典所说的就相符。这个力量能不能做到,那不必去论它,我们尽心尽力在做。一个人力量做不到,集合大众的力量在做。
像我们图书馆,从六十八年成立以来,十五年了,我们道场大概是台湾最小的道场,没有比我们这里更小的,实在是最小的道场;但是我们的心量确确实实遍及全球。我们在这里讲经,大家不要看到这个地方听经的人不多,只有一百多个人,殊不知我们的音声传遍全世界,这经一讲完,录音带就流通到全世界。
所以我们的“心”、我们的“行”虽然力量不大,有一分力量我们尽了一分,有两分力量我们尽了两分。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几乎每天都收到从大陆来的信件、从海外来的信件。很多对我们很赞叹的,那些人没有来过,来过一看,原来是这个样子,这都是些事实。所以在外面名称很响亮,实际上我们是最小最小的道场。这就是我们的心量大。道场很小,这心量很大,做的事情很广,我们的录音带、录像带,我们的经书统统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所以才能够流传得这么广。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的。
这一次我们到大陆,馆长发了大慈悲心,想在大陆赠与中上学校的学生奖学金。当然大陆学校太多了,“中”是中等学校,中学、大学太多了,我们哪有这么多钱设奖学金?!送一个学校、两个学校,叫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这样发心。就事虽然有限,心是平等的、是广大的,这些统统符合佛在经上讲的“大心善行凡夫”,这是上三品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下面经文:
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诸位要记住,“一日一夜”是讲我们这个地方的时间,这前面都交代过。我们这地方“一日一夜”时间不长,二十四个小时莲华就开了,“华开见佛悟无生”,你想这个多快!太快了!
经【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到七天,这个时间统统算我们这个世间的时间,就见到阿弥陀佛了。
经【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
虽然见到佛了,佛的那个微细的相好,这大经上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一看就明了了。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一下看,真的看不清楚。
经【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所以到“三七日后”才“了了见”,才把佛的相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经【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就是“下品下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是在“三七日”之后,“三七日”之后见佛闻法,比起前面两位稍稍差一点,也差不了多少。这要知道,差不了多少。
经【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
这里讲到他方的利益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的烦恼没有断尽,“带业往生”的烦恼没断尽,智慧德能没有现前,但是生到西方世界,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一加持使烦恼没断的就好像断掉了,能力没有现前的好像现前了。实在讲的是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跟那些大菩萨无二无别,也能够在一剎那当中分身十方无量无边剎土供养诸佛、度化众生,他的能力立刻就有了,这有是佛的神力加持。
经【经三小劫。】
这“三小劫”也是我们这个世间的算法,这个时间长,经过“三小劫”。
经【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得百法明门”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我们本宗所说的理“一心不乱”,位次到了“初地菩萨”。这是讲自己亲证不是佛力加持,这是自己真正证得,真正到这个位次。实际上佛力加持的时候,一加持就等于“第七地、第八地”,但是自己真的是凡夫。所以经过“三小劫”自己真正功夫已经到“地上菩萨”,到“初地菩萨”,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比!
我们这个世界,算大乘来讲,从“初信位”的菩萨要到欢喜地,足足修行一个阿僧祇劫;人家那里三小劫,这一个阿僧祇劫,这时间上不能比,你看这多快!
在我们这个世间,佛讲需要一个阿僧祇劫才能够证得“欢喜地”;从“欢喜地”到“第七地”,这七个位次又要一个阿僧祇劫,第二个阿僧祇劫;第三个阿僧祇劫就更难,只能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愈往上面去愈难。
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修满才证得“法云地的菩萨”,就是“第十地的菩萨”。这两个比较比较,西方世界时间就很短很短,这自己真正能够证得的。
上三品是大心行善;中三品是持戒行善;下三品是造作罪孽
经【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这“十六观”的第十四观里面是“上三品”。
请看二百五十一页倒数第二行: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我们先就看这一段,这是讲到“中品”,“中三品”的“中品上生”。
“中三品”,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是“持戒修善”的凡夫。
“上三品”是“大心行善”的凡夫,大乘心量的,“中三品”是持戒行善的凡夫,“下三品”是造作罪孽的凡夫,那个没有善,造作罪业的凡夫。
所以“九品”真的是普度一切众生,连造作“五逆十恶”,临命终时遇到这个缘分都能往生。这“中辈”、“上辈”统统是修善的,都是属于善人。
界定“大乘、小乘”是在于修学者心量而不是形式上持戒
这个地方所说的修行的方法,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四桩事情。善导大师批注里面有开示,在二百五十三页第二行,我们看这段文,这就是讲的:
疏【受法不同。】
“受”是他接受修行的法门。
疏【即有其四。一明简机堪与不堪。】
刚才在文里面念到“若有众生”,这个“若有众生”这一句,这是拣别哪一类的人可以得到“中品上生”。下面就说出来了:
疏【二明受持小乘齐(zhāi)戒等。】
这个“齐”字跟“斋”字古时候可以通用,这不算是个错字,古时候可以通用,但是一定要念成斋,跟这下面有三点这个斋是一样的意思,要念成斋。“受”是接受;“持”是保持。
“小乘齐戒。”实实在在说“大乘、小乘”,前面大师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完全在于心量。心量大的持小乘戒,小乘戒也变成大乘菩萨戒;心量小的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也变成小戒。这个开示是真的,为什么?符合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随心而转”。心是一切法的主宰,所谓是“万法唯心”,又常讲“的一切法随心所转”,它符合这个道理,也符合这个事实。由此可知,形式上的戒律不足以为凭。
在中国,一切“小乘戒”都变成大菩萨,中国人的心量大;像在泰国、在锡兰,这“大乘戒”也变成小戒,他们的心量没有中国人这样的广大。这些明白大乘经论的人都不会怀疑。
“八关斋戒”是在家人修出家的功德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
从戒相上来说,“五戒”、“八关斋戒”是在家学佛必须要遵守的,“五戒”是“根本戒”,“八关斋戒”是属于“加行戒”。
在家人不能出家,出家的功德非常殊胜,想出家很难,但是出家人功德在家人可不可以得到?也行,也可以得到。那“八关斋戒”就是“出家戒”。“出家戒”是在家人受的,在家人受“出家戒”,它的有效期限是二十四个小时,就是一天一夜。“八关斋戒”期限是一天一夜,就是你修二十四小时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修二十四小时的出家人戒律,是这么一个意思。专门给在家人修这“出家的功德”,是这么一个意思。
“斋”有两意: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日中一食
对于“斋”非常重视!实在讲,“斋”它的本义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真正叫“斋”。
生活会影响情绪,情绪会影响心理,因此佛对于生活就非常讲求了。
我们中国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说话要小心、要谨慎,不能乱说话;吃东西要特别小心,要讲求卫生,而且吃的分量要少,不可以暴饮暴食,那会伤害身体的。所以教导人:
早晨的早点要吃得好,所谓好是要注重营养,早点要特别注重营养。
中午要吃饱,这个饱不能吃得太饱,太饱你的肠胃就出了问题。
晚上要吃得少,为什么?晚上要休息,吃多了心不容易定下来,所以晚上要吃得少。
而佛当年在世的制度是“日中一食”,早晨也不吃,晚上也不吃,所以这“斋”的意思就是“日中一食”。你不能像出家人天天吃斋,至少你一个月当中修一天,一个月当中修一天“八关斋”,这样就很难得、很殊胜。
“八关斋戒”要每天受,没有法师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可以受
如果有时间,我愿意修两天。“八关斋戒”要每天受!那没有法师!没有法师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可以受,依照“八关斋戒”的仪式、条文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念、自己受持可以。这个“戒”可以自己受的,不一定要有法师,没有法师可以自己受,但是一定要严格的做到。
所以“斋”是从生活上帮助我们稳定情绪,达到身心清净,它的意思、精神是在此地。
“小乘戒律”最大的力量能够帮你“得定”、不能“开慧”
我们看第三这个文:
疏【三明小戒力微。不消五逆之罪。】
“五逆”是大罪、是重罪,这“小乘戒律”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为什么?“小乘戒律”它最大的力量能够帮你“得定”、不能“开慧”,所以小乘最高的果位证到阿罗汉。
阿罗汉的“定”,佛在经上讲,他那个定的名字叫第九定。世间的禅定有八个阶段,四禅、四空,我们常讲“四禅八定”,“八定”里面包括“四禅”,不是“四禅”之外还有一个“八定”。四禅就是四禅天的往生的条件,往上去有四空天,所以合起来世间禅定有八种。比这禅定更高一层,那就出了三界。所以阿罗汉所证得、所成就的叫“第九定”,他出了三界。这是“戒善功德”可以能够达到“第九定”,但是不能“破无明”、不能“开智慧”。有“定”没有“慧”所以这个重罪消不了,当然轻罪是可以消除的,“五逆重罪”他消不掉。
现在修学持戒的功夫高过古人的修学功夫
疏【四明虽持小戒等。不得有犯。】
这个“戒”一定要清净!可是这“戒”要持得清净是非常非常之难,不要说现在,现在我们环境不好,环境不好就是诱惑太多了,这诱惑就常常容易犯戒。不像古时候,古时候社会环境好,人少地大,社会非常单纯,没有什么诱惑能够动心的,民风淳朴,所以这个心容易定下来。这古时候大环境好,古时候那修行成就的人,要叫他到现在来一样不能成就,现在这个世界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门,这五欲的享受诱惑,他们在今天也成就不了!他们这运气好,生在那个时代,是不是?那我们在这个时代如果能成就,说实在话,那功夫高,高过他;不高过他,在这个世界不能成就。
佛特定在夏安居最后三天的“自恣法会”上可检讨他人的过失
那犯了戒怎么样?犯了戒要忏悔。
疏【设有余愆。】
这就是戒律上有毁犯。
疏【恒须改悔。必令清净。】
所以佛法有忏悔法。
犯戒,有些自己知道,当然自己要至心忏悔,改过自新;有些自己毁犯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必须要有人提醒。谁提醒你?第一个是老师,这是老师的责任;第二个是同参道友,真正的好同参、同学提醒你。其他的人虽然见到,不会说的,这也是礼貌,不会说的。唯独一年有三天任何人可以公开来说你犯戒的、说你过失的,这就是夏安居最后圆满的三天,我们这一年当中修行的总检讨。在这个检讨会上,这是许可的,佛特别许可在这个检讨会上,若有过失,人人都可以说,不是在这三天不可以说。这三天叫“自恣法会”,就是“夏安居”,实在讲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年一度的进修教育。
平常九个月在外面弘法利生,讲经说法游化一方,这三个月回到佛的座下,接受再教育。三个月圆满的时候,最后圆满这三天就是总检讨,像现在开检讨会,这一定要接受,接受任何人的批评指责,求改过自新。所以“必令清净”,一定要自己身心清净。
疏【此即合上第二戒善之福也。】
这在“三福”里面就是第二福,第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符合于这一条。
疏【然修戒时。或是终身。或一年一月。】
“终身”持戒的,或者是“一年”。像现在在南洋有发心出家的,出家一年,一年满了他就还俗;有出家一月,一个月、三个月的、六个月的都可以,到时候他就还俗了。这在现在说就是接受佛教教育,他接受教育修学期间是有限的。发心出家也有有限期的,也有一生的。
在中国出家,大致上都是终身的,都是“尽形寿”的。但是现在在泰国不是的,我们晓得泰国是有期限的,有三年出家的,有一年出家的,有半年出家的,有三个月出家的,有一个月出家的。像泰国的国王,国王他是一个月出家。
疏【一日一夜一时等。】
“一日一夜。”这就是“八关斋戒”。这是“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出家的,受持这个出家戒。这“一时”是总说。
疏【此时亦不定。】
可见得这出家的时节不一定。
过去香港的洗尘法师在香港提倡短期出家。这个短期出家一个星期,办短期出家的法会,让一般人到寺院里面过七天出家的生活。好像在台湾我也听说有人模仿这个,办这个七天出家的,这都是属于短期的。
疏【大意皆毕命为期。】
真正出家一定是“尽形寿”的,一定是一生的。
“持戒”是手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精神,“得定”是目标
疏【不得毁犯也。】
这戒律一定要严,要精严。持戒这桩事情,佛在经上为我们立法,一定要知道他立法的精神之所在,立法的用意之所在,如果这一点不明了,就谈不上持戒。他立法的精神不是重在条文上,而是重在精神上。
戒行的目的是要心清净,换句话说,心要清净,这个戒就具足、就圆满;心不清净,这个戒律就没有学好,也没有完全做到。
所以它戒律是“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可见“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标,因此它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叫“止持”,“众善奉行”叫“作持”
“诸恶莫作”,这一类的戒律叫做“止持”。“止”是禁止,你要受持,这不可以做的。“众善奉行”叫“作持”。你一定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所以他有“止、作”二门。一种是犯罪的,不可以做的;一种是利益众生的,你一定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所以我们要懂得它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因此佛在戒条里面没有写的那些恶,因为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了,不能说这个戒条上没有,我做就不犯戒,那就错了。譬如抽香烟,抽香烟好不好?这大家都知道不好,但这戒条上没有,抽香烟不犯戒,其实你要懂得它的精神,那他就犯戒了,它不是个好事情,于自己不利,于别人也不利,害自己也害别人,这哪里是好事?!佛没有写在条文上的太多太多了。
所以像这个“戒律”就包括现在国家的法令规章,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统统包括在这其中,这是我们做人必须要遵守的,一定要遵守的,都在持戒范围之内。万万不可以说这戒条上没有,那就错了。
经【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教给我们以持戒的善行回向求生极乐世界。
“大心量”感佛与大菩萨来接引,“小心量”就感佛与声闻来接引
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是说“往生”的状况。
“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因为他是“小乘心”,“小乘心”所感得的小乘圣者跟着佛一起来欢迎他。从这个地方我们真正体会到,佛与大众来迎,实实在在是“自性唯心变现”的。所以“大心”就感大菩萨,“小心量”的就感得声闻。
不善的心行感鬼神与冤亲债主来接引
同样一个道理,要不善的心行,我们常讲一个人无恶不作,不做善事、不做好事的,他“自性”会变现恶鬼、恶神临命终时来迎接他,所以临终都会有人来迎接。这要知道。
你们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临终的时候看到家亲眷属,那是什么人?都是已经死了的人,那是鬼神来迎接。这鬼神当中还有很多冤家债主,冤家债主要一来迎,你看到害怕,你不会跟他去;他变现你家亲眷属的模样,你看亲人跟他去了,他回头转个面现了真面孔,那你来不及了,你已经被他控制住了。所以《地藏经》上讲的,临终见到家亲眷属,差不多都是冤亲债主,都是这些来讨命的、来讨债的,他们变现的,不是真正家亲眷属。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晓得这个事实,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就要小心,要存善心,要做善事。尤其是遇到这个法门,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发大乘心,将来接引的是佛与诸佛如来。
经【莲华寻开。】
这是讲花开了。
经【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这些所说得的利益全是“小乘”利益,这也是在生之前,长时间对于“小乘佛法”的熏习根深蒂固,我们讲习气很浓厚,所以到西方世界自自然然感得佛说法也说小乘法,“无情说法”也说的“小乘法”,他证的果位也是证得“小乘果位”。这个地方所证的、所说的,就是我们常讲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
经【是名中品上生者。】
这是“中品上生”。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