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02集)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02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掀开经本看第一页,我们从节录的文看起:

 疏【此即贞元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也。此华严经。自流东夏。大有三译。】

这是首先将这个部大经翻译的经过做个简单的介绍。

“贞元”是唐朝德宗皇帝的年号,下面会讲到。

《华严》在中国总共有三次的翻译,这个是第三次,也是《华严经》最后的一次翻译,所以称为“新译”,对晋译跟武则天时代的译本,称之为“新译”。

这次所译的经只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但这一品是完整而没有欠缺的本子。经文总共有四十卷,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就是第四十卷,是最后的一卷。文里面称的“东夏”,“夏”就是中国,中国古时候称为“大夏”,“夏”是大的意思。“东”是在印度的东方,我们称印度叫“西方”。我们在东方,“东夏”就是中国。

经传到中国来,总共有三次翻译。

  疏【第一。东晋沙门支法领至遮拘盘国。请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请北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成晋经六十卷。】

  这个是第一次翻译,最早的翻译。这个时代是在东晋义熙四年,公元四百零八年,说“公元”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一点。今年是一九九三年,再过几天就一九九四年了,这部经第一次翻译是在四百零八年,就是东晋时代。

“支法领”把这个部经请到中国来,到达中国。

“佛驮跋陀罗”,这是译经的法师。

实际上一这部经翻译完成是在公元四百二十年。诸位想想,八年到二十年,十二年间,这个经典才顺利的流传到中国,翻成中国的经文。总共有六十卷,我们称他作《晋经》,也叫他做《六十华严》,诸位听到这些名词就晓得了。

  疏【第二。大唐证圣元年于阗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这底下有个小注。

“武周”,武是武则天,武则天作皇帝把国号改成“周”,所以在历史上称作“武周”。是武则天作皇帝这个时代,这是“证圣元年”,公元六百九十五年。

“于阗三藏沙门实叉难陀”,“实叉难陀”在译经史里面也相当有名,我们中国人喜欢念的《地藏经》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

  疏【再译旧文。兼补诸阙。】

  把《华严经》重新做一次翻译。实叉难陀到中国来的时候,带着有《华严经》的梵文本,这个本子比《晋经》的分量多,所以此地说“兼补诸阙”。上一次跟诸位说过,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传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颂。《晋经》只有三万六千颂,不到一半,所以来到中国是个残缺不完整的经本。因此这个经文往往我们念到一个段落,就突然之间断了,后面就没有下文了,这种情形常常可以看到,这就是原文散失了。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样的大经在古代保存非常不容易。实叉难陀的译本就比旧本多了九千颂,换句话说,有许多重要的地方他都补出来了,这是原文。

  疏【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

  这就是现在流通最广的八十卷的经本,这是唐朝武则天时代所翻译的。这部经译成,武则天在经本上题了一首“开经偈”,我们现在念的“开经偈”就是这么来的。这个部经译成之后,她在经本上题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武则天题的,题得很好!以后有很多法师、文人学者想再做一首“开经偈”,没有她的好,所以统统都用武则天这首偈。这是唐本,现在流通最广的。

  疏【第三贞元十二年。诏罽宾三藏般若译成四十卷。即旧经入法界一品。】

唐德宗,这个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了。“诏罽宾三藏”“罽宾”国就在我们现在的新疆,从前是外国,现在已经入了我们的版图了。

“般若”:“般若”是法师的名号,罽()宾国的三藏般若。

“译成四十卷。即旧经入法界一品”:这个“旧经”就是指的《八十华严》跟《六十华严》。就是那个这部经的最后的一品,晋译跟唐译缺文缺得很多。《晋经》的“入法界品”只有十六卷,唐译的《八十华严》只有二十卷。从这个地方看,全文四十卷几乎缺了一半。所以,这一部分是非常完整。

  疏【今此一卷。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

  我们现在念的这个,要知道这是四十卷里头最后的一卷。现在有不少学佛的人,提到《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知道这一卷,认为这一卷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其实错了。《普贤菩萨行愿品》总共有四十卷,这是四十卷里头最后的一卷,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不要闹笑话。

  四十卷实在讲还是太大、分量太多,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受持。现代印刷术发达,我们印经跟读诵、受持,说实在话不难,经本不难得到。在从前人很不容易得到,因为那个时候的经本要手抄。诸位想想,手抄这四十卷经文的确是很大的分量,通常一个人一年都写不完,那么本子流通就很不容易了。现在虽然经本容易得到,但是大家都忙于生活。

从前人生活悠闲,为什么悠闲?地广人稀、人少。不要说久,我们大陆上这批人,“三十八年”到台湾来,那个时候台湾总人口(包括军队)是六百万,现在有两千多万了。抗战期间,中国大陆是四万万五千万人,现在中国大陆有十二亿人,增加两倍!在下一个世纪恐怕又要翻个一两翻,你说那人口有多少?我们的地就这么大,出产就这么多,所以生活竞争愈来愈激烈,压力愈来愈重。虽然经典很容易得到,没有时间去读,不像从前假期很长。

我小时候在家乡,就是抗战以前跟抗战期间那一段期间,在乡下种田的这些农夫,过年假期多长?从腊月初八就放假(腊八),要过年过到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以后才开始工作,你看看假期多长!

现在过年,三、五天假期就不得了,现在人生活可怜;不要看到好像愈来愈进步,人愈来愈可怜,远不如从前人悠闲自在。

即使在今天,我们把中国大陆跟海外人的生活做一个比较,诸位到中国大陆去看,中国大陆虽然好像是很落后,但是他们的人过得很幸福。为什么幸福?悠闲的时间长。我们到大陆去观光旅游,随时可以看到有几个人摆一张小桌子在聊天,泡一壶酒或者是一壶茶,消遥自在。在外面已经看不到这个现象了,可见得他们的生活还相当悠闲。悠闲是真正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紧张不是人过的,这个我们要懂得。

  这就说明往后阅读大经的时间是愈来愈少,因此,像这样大的经典,有真实殊胜的利益,要是不能普及,大家没有机会读到,你说多可惜!所以清凉大师将这卷经(这一卷分量就少了)把他提出来单独流通,也流通了一千多年了。所以现在大家提到《行愿品》,就晓得这本经,而不知道有《四十华严》。《四十华严》也是近十年来才提倡的,我们讲堂十年前成立的时候,我们讲《四十华严》、印《四十华严》,才提倡的。过去在台湾知道《四十华严》的人很少。

清凉大师为了普遍利益大众,把这个本子抽出来“别行流通”。大师特别为我们介绍,《华严经》品数那么多,为什么要流通这一卷?这一卷是《华严》的总结论,《华严》的精华都在这卷里,这卷就是整个《华严》的纲要,所以它的价值就特别高了。

下面是他老人家的介绍。

  疏【而为华严关键。】

  “华严”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

“关键”是全经最重要的一部分,称之为“关键”。

  疏【修行枢机。】

  佛法最大的特色是着重于实行。如果学了不能把它做到,那是得不到结果的,有解无行不能证果的,必须要有实行。这部经是修行的枢机,也就是修行最重要的纲领。

  疏【可赞可传。】

“赞”是赞叹,用现在的话来说,值得赞叹。在一切经里面这个部经第一殊胜,最值得赞叹。

“可传”:值得大力的来弘扬来推广,普遍的介绍。

  疏【可行可宝。】

  这是大菩萨修行的纲领,在一切行门当中最为宝贵了。大师用四句来赞叹。

  疏【文约义丰。】

  “约”是简单。这一卷文不多,意思圆满,《华严经》全部的义都在这一卷当中。

  疏【功高益广。】

  “益”是利益。功德之高、利益之广也是一切经都不能够相比的。

  疏【能简能易。唯远唯深。】

  大经那就繁多了,这一卷就简单容易了,所以“唯远唯深”。

  疏【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

  “普贤行愿赞”:就是这一卷里面的“偈颂”,除了“长行”,它有五十多首偈颂,那就是更简单了。这个偈颂多半是属于“重颂”,就是把“长行”重复再说一遍,叫“重颂”,称之为“略华严经”。

  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十万首偈的大经,“为广普贤行愿赞”。

由此可知,这一卷经里面的偈颂展开来,就是全部的《华严》,全部的《华严》浓缩就在这一卷偈颂之中。可见得这一卷经确确实实是非常重要!没有时间读全经,受持这一卷就等于受持全经一样。

在近代,我也跟大家提过,弘一大师他就是以这一卷经作为自己的早晚课,他的早晚课诵是念《行愿品》,他念得很熟,能够背诵。

  疏【以今观之。理实然矣。】

  我们仔细来观察,古人这个说法有道理。

  疏【一经之主。即是普贤。】

  这是必须要知道的,这一部经之主就是普贤。

  疏【初会即是普贤所说。】

  本经一共分两会,就是《四十华严》分为“本会”跟“末会”。“初会”是普贤所说。

  疏【穷终亦是普贤所说。】

  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末会”里面最后的一会,也是普贤菩萨所说的,所以普贤为会主。

  疏【五周之因。皆普贤行。五周之果。即普贤行之所成。】

  这一句非常重要!世出世间法都不出因果,因果是定律,因果是事实真相,谁也不能推翻,谁也不能改变。佛法也离不开因果,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当然亦不例外。

本经有“五周因果”,第一是“所信的因果”。这是本经前面的十一卷,十一卷是“所信的因果”,也就是清凉大师判教判的“四分”的第一分、第一个大段。

第一个大段是“信”。清凉把全经分做“信、解、行、证”,把全经分成这四大段,“所信的因果”,毘卢遮那佛依正庄严。

第二是“解”。这一段经很长,总共有三十一品。这里面有两重因果:第一个是“差别因果”,前一半所说的,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差别的相;到最后讲“平等因果”,相上有差别,性上没差别,所以性是平等的。这个部经里面跟我们讲“相”讲得多,“性”讲得少,“性”是平等因果。

第三大段是讲“行”。讲修行,“成行因果”,成就修行的方法。

最后是“证入因果”。这里面解释也是“信、行、证”,“解”里面有差别、有平等,这个是全经。

  “五周之因”,就是因果的“因”,都是属于“普贤行”。

而“五周之果”,这个“果”就是菩萨所证的果位。菩萨的地位有四十一个阶级,最后成佛是“妙觉”,总共是四十二个位子。它是从“初住”讲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些果位都是“普贤行”所成就的。换句话说,如果不修“普贤行”,不但不能成佛,初住菩萨也没有办法证得。从这段开示里头就是这个说法,都是“普贤行”的成就。由此可知,“普贤行”在菩萨行门当中非常非常重要!

西方世界的殊胜,没有别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世界的大众,不管是哪个地方,凡是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统统都修“普贤行”,所以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魏源居士将这卷经附在三经之后,号称“净土四经”,有见地,有道理,确实有眼光,他做得非常正确,没有做错。

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这位老人对我们中国近代的佛教影响最大,佛教能够延续到今天,是杨仁山的功劳。他在南京办金陵刻经处,第一部刻的经就是“净土四经”,就是魏源编的这个本子,第一部刻的,“净土四经”。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想到,杨仁山居士提倡净土,他老人家也是修净土往生西方的。

底下说:

  疏【亦是得果不舍因门之果用尔。】

  菩萨证到这个果位,是不是就算圆满了呢、算毕业了呢?不是的。证得果位之后,我们佛门常说,又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证得果呢还从因地上修,那个修当然不是为自己,自己已经“因圆果满”了,还要修什么呢?修给别人看。好比说你大学已经毕业了,毕业之后再去考大学,从一年级念起,干什么?帮助同学,做个样子给他们看。我们世间人没有这个傻瓜,诸佛菩萨都是这么傻,都要做给我们看;不但要讲,还得做给我们看。所以倒驾慈航,这个真是慈悲到了极处。

  疏【复是四十卷之穷终。遍收玄妙。】

  这一卷经又是这四十卷的最后总结。“穷终”就是总结,《华严经》的总结。

“遍收玄妙”,“遍收”是总括,《华严经》玄妙的义趣,统统这一卷里头统统都包括了。

  疏【经题七字。】

  经题上一次跟诸位介绍过,这一遍我们念念就行了。

  疏【即为七义。】

  七个字,七个意思。

  疏【大。体也。方。相也。广。用也。佛。果也。华。因也。严。总相也。经。能诠也。】

“体”是“本体”,就是“自性”。

“相”是现相,就是十法界森罗万象。

“广”是“用”。“用”是作用,作用非常之广,无量无边。

“佛”是“果”。佛是“修因证果”,证到究竟圆满之果,我们称之为“佛”,佛在佛教里面是最高的一个学位。

“华”代表“因”,先开花,后结果。

“严”是庄严。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真、善、美、慧”,实在讲现代人口里说,心里向往,实际上没有这个事实,“真、善、美、慧”只是理想而已。在佛法里面有这个事实,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确实是“真、善、美、慧”的世界。

“经”是“能诠”,上面六个字是“所诠”。

  疏【人法双题。法喻齐举。体用无碍。因果周圆。故无尽法门。不离此摄。】

前面这两句我们把它省掉,因为每次讲经都讲到。经题就是“七立选题”,本经是“具足选题”,“人、法、喻”统统都有。

“体用无碍”。清凉大师讲《华严》的玄妙之义趣,给我们说成“四无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体用无碍”,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

    “因果周圆”。刚才说了“五周因果”,所以“无尽法门,不离此摄”。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所讲的无量法门,都不出这个范围。所以,这卷经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可赞可传,可行可宝”。

  疏【品名十二字。分为三节。】

  这是“品题”,上面是“经题”。

  疏【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所入也。普贤行愿。为能入也。】

这到底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称为“一真法界”,净土经里面称作“极乐世界”,就是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要用现代科学家的讲法,那就是“无限量次元的世界”。科学家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三次元的世界”,三度空间了,我们这个的世界。

爱因斯坦发现了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一直到无限度。“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限度的空间,那你就得大自在了。这是佛经里面讲的名词,跟科学家讲的名词不一样,事实是相同的一个境界。科学家非常羡慕,如何从我们这个三次元的空间进入到多次元的空间?现在有理论,没有技术。所以有人说飞碟是另一个次元空间的人,他有这个技术,所以他的东西能够突然之间出现在我们面前,突然之间消失掉了,用这个来解释是解释得通的。就是他从另一个空间到我们这个空间,我们在官感当中,他突然来的,他有这个技巧。他虽然有这个技巧,他还不是无限次的,恐怕他还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从科学家这个观点来推想,佛跟我们说,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六道里面,天道有二十八层天,修罗就不谈了,因为他在哪一道就属哪一道,底下的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很可能都是居住的空间不相同。我们在三度空间,四王天恐怕就是四度空间,忉利天就是五度空间,夜摩天就是六度空间。这样说起来,在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居住的空间至少有三十三个不同的差别。所以高层次“次元空间”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容易,我们想到他那里去相当不容易。这还没有超越三界。

要超越三界,那个空间就更广大、更不可思议。所以佛与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进入的那是现在人讲科学的世界。我们这个的科学非常幼稚,比起他们差太远了,他们那个的科技达到究竟圆满。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一丝毫障碍,这个叫自由自在。

  “不思议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科学家天天在动脑筋,要用什么样的原理、制造什么样的机械,才能够进入另一个“次元的世界”,这很费事,而且成就很有限。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只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愿”修成功了,那你就能够进入“无限次元的世界”。这个的确是所有科学家心目当中所期望的,很可惜他没有看到《华严经》、没有念到这个本子,这非常可惜!“普贤行愿”是“能入”。

  疏【入之一字。通能通所。】

  “入”有“能入”、有“所入”,底下给我们分开来解释,解释很简单,非常重要!

  疏【心智契合。悟解得证。总名为入。】

  “心”是“理”,“智”就是“觉”。“理”跟“智”相应,相结合了,这叫做“开悟”。这句话跟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是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用的文字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心智契合”就是“明心见性”,跟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也是一个意思。“一心不乱”就是“心智契合”,如果不契合的时候就不是“一心”,那也不能说是“不乱”。他有妄念,有妄念就是“乱”,有妄念就“不一”;必须妄念没有了,这个才叫“一心”、才叫“不乱”,这个就是“悟解得证”。

随着相契的程度不同,一分相应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心智”一分相应;两分相应就是二住菩萨。《华严》将菩萨的位次分为四十一个阶级,到佛是四十二个,四十二就是圆满了,四十二分相应就圆满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明了,只要一分相应就“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疏【心言罔及。为不思议。】

  “心”是思惟、是想象。“言”是言语。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境界不但我们言语说不出来,我们的想象也达不到,没有方法想象得出这个境界。前面我曾经跟诸位说过,要想入这个境界,那就不能够打妄想、不能够研究讨论,不可以的。

“议”就是议论,就是言语说不出来的。你要问为什么?因为思惟、想象,“心智”就不合了。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真心”是“一”,“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一”没有办法说,也没有办法思;“二”就可以说,也可以思。“二”是“妄心”,可思可议,是属于“第二义”,不是“第一义”。经中常讲“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没有办法说,也没有办法想象的。所以要“离言说”、要“离名相(离名字)”、要“离心缘”(“心缘”就是思、就是想象),《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教给我们,学佛要遵守这个原则。

远离“言说”,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大家在那里听,怎么离法?说而无说,听而无闻,这就“离”了,这才能入得进去。

“说”,绝不执着“说”的相,不执着,“听”,绝不执着音声相,这叫“离”,“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佛经里面很多名词术语,它是表达意义的,让我们领会,不要执着这些名字;执着这些名字又落在“第二义”里头,“名字相”不能执着。

“离心缘相”,“心缘”是想象。听了,想什么意思,那又错了,又落在“第二义”里头,想不得的。

一听就明了,这就是开悟;一听不明了,没悟。没悟,不能想,愈想就愈不会开悟。没有悟的时候,不想,算了,下一次还会听到,这个才是开悟的秘诀!

所以现在人开不了悟,无论是听讲也好,读经也好,统统在动脑筋,在想里头是什么意思,所想的都把意思想歪曲了,都不是如来所说的“真实义”

如来所说的“真实义”是什么?是什么意思都没有,那就是如来所说的“真实义”。你要想有个什么意思,那是你自己打妄想,绝对不是“如来真实义”。这个听起来好像很玄,实际上是事实真相,你们不懂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学佛好难,不能开悟,就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胡说八道,这个很重要!

禅,“离心意识”就是离这三个;教也要“离心意识”。落在心意识里面,禅跟教统统都没有了。所以这是不思议。

  疏【作用离障。称为解脱。】

  “作用”没有障碍,像《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解脱了。我们现在“理”跟“事”有障碍,“事”与“事”上那障碍就更多了。这些障碍从哪里来的呢?“心”跟“智”不能结合,两个分了家,就产生了无量无边的障碍。

  疏【智造分域。名为境界。】

  “境界”太多太多了!一切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他自己的境界,佛、菩萨、阿罗汉也有他们自己的境界。

境界从哪里来的?从“智”变现出来的。“造”就是变现。

诸佛菩萨是从“智”变现出来的境界。

像佛的报身,报身就是智慧之身,智慧变现的报身。

菩萨也有报身,菩萨的报身没有佛的报身那样圆满,这是菩萨的智慧不圆满。

我们凡夫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境界从哪里来?是“智”变成了“识”,从“识”里头再变现出境界。我们现在世间人常说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好不好?“智”变成“识”了,凡夫。

学佛要“转识成智”,“转识成智”那就是佛菩萨,至少也是罗汉、辟支佛。

“智”变成“识”,“识”是迷,“智”是悟,迷、悟不同。

所以知识分子就是“智”变成“识”这个的分子,搞六道轮回了。佛教给我们把它反过来,把“识”再转变成“智”,那就是佛菩萨。

凡夫“八识”做主,变现出来的境界,诸佛菩萨“四智”做主。“转八识成四智”,那现的是清净境界,我们这是污染的境界,这不一样,境界是从这么来的。

  疏【德周善顺。称曰普贤。】

  底下这两句重要!因为“普贤行愿”是“能入”。

“普贤行愿”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修普贤行愿,这个重要!不修“普贤行愿”就不能入“无限次元的世界”。我们用这个名词大家好懂,给你讲“一真法界”,听了叫莫名其妙。换个现代名词,“无限次元的空间”、“无限次元的世界”,你就好懂了,就是佛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就是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入“无限次元”,那真快乐,那个没有障碍了。所以这个两句要紧。

  “德周善顺”这就是普贤。“周”是周遍法界。我们的“德”能不能周遍法界?现在不讲“周遍法界”,先问问我们有什么“德”呢?先要问我们有什么“德”,然后这个“德”能把它周遍法界,那就行了,那你修的就是“普贤行”,你就有机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德”当然无量无边,在这卷经里面把它归纳成十大类,就是“十大愿王”,那个就是“德”。每一愿,普贤菩萨都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才能周遍法界。

“虚空界尽,我愿乃尽”。“虚空界”不可尽,“我愿”也就不可尽,这是“周遍法界”。所以,我们先要问我们有没有“德”,然后才问我们这个“德”能不能“周遍法界”,“周遍法界”那你就是修“普贤行”。

“善顺”这两个字尤其叫妙极了,“普贤十愿”里面有两愿,一个是“恒顺众生”,一个是“随喜功德”,这都是“善顺”。

我们今天有的时候不得已也要随顺别人,顺得心里很难过,那不叫“善顺”。顺得自己心里头起烦恼,起七情五欲,那不叫“善顺”。

“善顺”是什么?恒顺众生而不起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不起,这个“顺”才叫“善顺”,佛菩萨是这样恒顺众生。

我们把这四个字都看错了,以为佛菩萨也很勉强,也很不得已,那哪里叫“善顺”?!这不叫“善顺”,这要知道,然后你才晓得如何去学“普贤行”。

  实实在在这经上说的这么多,《行愿品》说这么多,很啰嗦!还有更高明的方法、更简单的方法——一句“阿弥陀佛”,“十大愿王”都在其中,全都在里头,念到一心不乱就“善顺”了。“一心”就入法界了。“一心”是“能入”,“不思议境界”是“所入”,你才晓得,“普贤行愿”就是“一心”当中成就的。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真实心中作”。“一心”就是“真实心”,“真实心中作”就是“德周善顺”,要不是“真实心中作”,那就不是了,可见得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圆修普贤行”。

  你把这里参透了、都搞明白了,你才真正发现、才真正觉察到,名号功德真的不可思议。纵然对它完全不了解,只要“一心”老实念,决定不分心,他实际上已经在修“普贤行”了,但是他不知道。你问他“普贤行”是什么,他不晓得,他自己在真修,修而不知道。就好像走路一样,他向某一个目标走去,他走的路确实方向很正确。你问他走到哪里,不晓得;不晓得,但是不久他走到了,走到了他才恍然大悟,功德圆满了。净宗妙就妙在此地,所以古德讲这个法门“暗合道妙”,“暗合”就是不知道,不知不觉走到,走到那里才完全明了。跟那个已经晓得的,走到的时候没有两样;知道走到的跟不知道走到的,到了都一样,叫“暗合道妙”,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疏【造修希求。目为行愿。】

  “行愿”好懂,“行”就是修行,“愿”就是愿望。我的修行希望将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叫“行愿”。我在这里解释是很简单,意味很长,诸位细心领略,然后用一句阿弥陀佛来完成。你才知道念佛真妙、真正不可思议,念佛的好处你才能真说得出来。

  疏【行之与愿。如车二轮。如鸟二翼。翔空致远。罔不由之。】

  这是讲“行”跟“愿”的重要。“愿”是希望,“行”是修持。我们今天希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不到华藏世界去?华藏世界难。《华严经》上毘卢遮那佛没有说临终接引,没有说“带业往生”;换句话说,依照《华严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一定要自己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你才有能力入华藏世界。这个就难了,不是一般人都能去得了的,这个我们要知道。

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跟我们谈的条件不一样,只要具足“信、愿、行”,只要“净念相继”就决定得生,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不必断惑,带业往生。我们看看自己这个的能力、程度,行,我们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这叫听佛的话,这叫依教奉行。

  《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说得很好,他给我们讲的,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专修净土法门、专念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改第二个方法,就这一个方法,一句名号念到底;还用这个方法普度法界众生,那是大势至菩萨,这是法界净宗初祖。

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次讲的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在这一会里面提倡念佛求生净土,他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

在中国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专依《无量寿经》。因为那时候《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无量寿经》翻得最早。那时候只是依《无量寿经》,念佛求生净土,一百二十三个人统统往生,不可思议。远公是中国的初祖。

所以在此地奉劝诸位,一定要专修,一定要求生净土。

  “普贤行愿”不可以不知道。“普贤行愿”完全摄入在一句佛号之中。“普贤行愿”知道了,好处在哪里?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不相同了,佛号念得功夫容易得力。我们现在念佛号功夫不得力,所以“普贤行愿”能够帮助我们功夫得力、帮助我们成就“念佛三昧”,所以你了解有很大的好处。

  疏【何者是普贤行。】

  这底下就问了:“什么是普贤行”?这很重要。

  疏【谓总该万行。行布圆融。】

“普贤行”包含一切行门,这一切行门是菩萨所修的,这一切“万行”就是我们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包括起心动念,这叫“万行”。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菩萨觉悟,凡夫迷惑。行都一样的,我们要穿衣吃饭,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我们日常有很多应酬,菩萨应酬比我们还多。不一样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不叫“菩萨行”?因为我们在迷。觉了就叫“菩萨行”,菩萨是觉,我们是迷,差别就在这里。

菩萨虽然觉,他的“德”不能周遍法界,所以“菩萨行”不叫做“普贤行”。“普贤行”跟“菩萨行”的差别,就是他的“德周法界”,不同的就在这个地方。再说得明白一点,“菩萨行”还没有真正到“一心”,“普贤行”是“一心”。

在我们净土经里面讲,“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一般的“菩萨行”,“理一心”是“普贤行”;因为“理一心”里面没有界限、没有分别,的确这个心是“心周法界”。能够周遍法界的这个心,穿衣吃饭都周遍法界,都没有障碍,所以“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就叫“普贤行”,所以里面有“行布”、有“圆融”。“行布”是有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在日常生活当中,“行布、圆融”都合在一起,所以“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疏【何名普贤行。略有二义。】

  疏【一以人取法。普贤菩萨之所行故。】

  这一部《华严经》里面所说种种行门,都是“普贤菩萨行”。前面说过“五周因果”,“五周之因”就是“普贤行”,“五周之果”就是“普贤行”的成就,这个跟净土经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完全相应,由此可知,“理一心”就是“普贤菩萨之所行”。

  疏【二直就法说。随一一行。皆称法界。遍调善故。】

这个叫“善顺”,无论哪一个行都称“法性”,都与“性德”相应。“性德”是圆满大觉,觉而不迷,是圆满的大觉,与这个相应,这是从法上说的。

所以,后面将“一一行”、将“万行”归纳为十大类,就是后面讲的“十愿”。诸位要知道,每一愿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行门,这你才把“普贤行”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决定不是“普贤行”就这十条,就那么简单,那你就看错了。它是归纳的,归纳成十条,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的行门,到后面我再再详细跟诸位报告。

然后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的礼节,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就是日常生活礼仪、礼节。

如何能叫我们的礼节能称“法界”,与性德相应?我们学这个部经要在这些地方学,学了之后立刻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了。

“称赞”是什么?“称赞”是说话,从早到晚我们讲了些什么,说话有没有条理、有没有层次。

“称赞”是言语,“礼敬”是身体的造作,统统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你看圆满觉悟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怎样的,用这个标准来观察自己、来修正自己,那叫真正修行。

所以这一句佛号,“信愿持名”,是“正行”;这个“十愿”你要明了了,叫“助行”,正助双修。前面比喻像鸟两只翅膀一样,车两个轮一样,正助双修,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没有不圆满的。

这一次选的这部经,这个本子很薄,要像我这样讲法也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讲法大家很得受用,非常得受用。

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