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04集)
发布时间:
2019-08-29 19:41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04)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看经文:
经【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是“正宗分”里面“正示普因”的第二个段落,普贤菩萨到这个时候将修学的纲领为我们报出来了,十大纲领。
诸位必须要记住的:怎样修学才叫做“普贤行”?前面都已经说过了——“总在用心不同”。普贤菩萨用的是真诚心,真诚到了极处,修一切法都叫做“普贤行”。拣别跟大乘以前的这些位次,虽然也发了大心,心不圆满、不究竟,所以不叫做“普贤行”。
其实他列的这十个纲目,我相信每一位初发心的同修都已经在修学了,但是不叫“普贤行”,这个是必须要知道的。
我们看清凉大师下面的注解:
疏【第二征列名数。】
把名目、数目为我们说出来了。
疏【然此即是常行礼忏。诸经论中开合不同。】
所以普贤菩萨说的“十愿”,就是佛门当中通常的“忏悔法”,通常的“礼忏”将这十条全都包括了。像在台湾最常见的拜“大悲忏”、“水忏”、“梁皇忏”,更大的就是“水陆法会”,那个是规模最大的。无论哪一种忏悔法,就是修行的仪轨、修行的方式都包括这十大纲领,但是都不叫“修普贤行”。
那么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到底什么叫“普贤行愿”?我们再看底下:
疏【若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二赞德。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
这是随便举一部经。
“总有八重。”《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列这十条。《离垢慧菩萨所问经》里面讲了八条:第一个是“供养”;第二“赞德”;第三“礼佛”;第四“忏悔”;第五“劝请”;第六“随喜”;第七“回向”;第八“发愿”。跟这个十条大同小异。
疏【或但为七。合礼赞故。】
这八条,有的时候说七条,七条就把“赞德”、“礼佛”合在一起,叫“礼赞”。由此可知,数目虽然有多寡不同,内容还是一样的。
疏【或但有六。略供养故。】
“六”就是把“供养”这条省略掉。
疏【或但为五。以发愿回向。但总别异故。】
把“发愿”、“回向”两个合成一个,这就变成五条。
疏【或但有四,除礼拜故。】
“礼拜”也省略掉。
疏【或但为三。故智论云。】
“智论”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面说。
疏【菩萨昼夜三时。各行三事。谓忏悔。劝请。随喜。行此三事。功德无尽。转得近佛。】
把它略成三条,就是“忏悔”、“劝请”、“随喜”。
疏【若善戒经。但有二事。谓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略。今文具十。以表无尽。】
再归纳,就变成了“忏悔”、“回向”。
“皆随时广略,今文具十,以表无尽”:这就说出来一切经论里面所讲修行的仪则(仪式规则)条目有多少不同。虽然多少不同,但是它的意思统统具足。
这个地方讲:
疏【六七二事。俱是劝请。】
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这两个可以合一个。
疏【八九二事。回向开出。】
“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都是“回向”,所以后面“八”、“九”、“十”可以合成一个。这就说明,一个是展开,那就很多门;一个是归纳,归纳,那条目就简单,就少了。这样展开跟归纳,从这个里面我们就了解,一切行法当中什么最重要?归纳到最后就是两条:一个是“忏悔”,一个是“回向”,这就是显示出佛教修行重点在“忏悔”。重点在这个,“忏悔”才能够尽除业障,“回向”才能圆成佛道。如果不忏除业障,你就成不了佛;业障虽然忏除了,若不“回向”,来生得人天福报。享福当中很少不造业,福享尽了,恶业成熟了,又要堕落了。可见得“回向”非常重要!
“回向”到哪里?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回向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经》的结论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十条,顺序不能颠倒的,它有一定的程序,后面一条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一条不能包括后面。譬如“礼敬”不能包括“称赞”,“回向”那是把前面九条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
从这十条我们也就晓得,它的重点在“忏悔”,十条统统都是“忏悔”。第一条“礼敬诸佛”了,就是忏悔我们无始劫以来贡高我慢、重己轻人,就是忏悔这个,所以这个十条确确实实重点是在“忏悔法”。
但是十条里面任一条也都包括其余的九条,可见得佛法非常的圆融,这是大经上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门都包括了其它的九门。
我们看底下分段的解释,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了。
经【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把这修行十大纲领说出来之后,善财童子就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要问问清楚这个十条怎么修法,怎样“礼敬”?乃至“第十回向”,怎样“回向”?下面普贤菩萨教给善财。
前面跟诸位说过,善财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善”是指有善根的人,有善根。“财”是指福德。《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财”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的人能信、能解,多福德的人能愿、能行,善根、福德都具足了;有缘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这叫“因缘”。遇到大经这就是多因缘。
一切经里面,第一殊胜的是《无量寿经》,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前清彭际清居士,这是乾隆时代的人,用现代的话,他是一位大佛学家。他对于佛教宗门、教下都能够精通,不是普通的通,精通,他的著作也很丰富。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内容完全相同,只是佛一个讲得详细,一个讲得简单。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略说,而《弥陀经》的确是《华严经》的纲要,这三个经是同一部、同一个体。这是许许多多人虽然一生研究、修学佛法而没有能够看出来,这非常重要!
“善财”,实在讲就是修学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个人,这个人才叫“道地的善财”。假如不求生净土,他的“善”与“财”都少,少了才不能往生,多了才能往生。经上讲得很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根、福德要非常的多这才能去。这个“多”从什么地方看?从他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改变,这个就是“善根多”;愿力非常之强,念念希望往生净土,希望见阿弥陀佛,这个是“福德多”。这是当生成就,一生成佛,所以要不是大善根、大福德怎能做到?!
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他在行持当中必定具足普贤菩萨“十愿”,他一定具足。你要问他,可能他自己不知道,他不晓得,实际上他条条都做到了;做到,自己还不晓得。这种人很多,这是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的。
我们看这一段:
经【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说“礼敬诸佛”要怎么个修学法。这一句里面,关键的字眼就是“善”字,大乘经上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在那个“善”字。“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大乘经,是大乘之大乘。
过去祖师大德判摄如来一代时教,把《华严经》判作“一乘圆教”;“一乘”比“大乘”还要高,“大乘”是教菩萨的,“一乘”是成佛的。
这个经是成佛的经,是不是真的成佛?真的成佛。我们看善财童子在本经里面的表演,从凡夫地一生证得圆满的佛果,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成的是“圆教佛”。他参访普贤菩萨,普贤是等觉菩萨,他也是等觉菩萨,如果地位不相同,这两个人见不到面的。他去参访哪一位菩萨,就代表他的境界已经提升到那一个阶级了。所以普贤是菩萨最高的阶位了,再提升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这个“善”的标准就非常之高。
《华严经》上这个“善”跟所有大乘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不相同,这个标准最高。那么问问我们在座的这些同学:你们有没有这个标准?不能摇头,有,就是这个标准。怎么有?你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天天念阿弥陀佛,为的就是求生极乐世界,那你的标准就是这个标准。我们在其他方面,在德、在学的方面,比不上这些菩萨们,但是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没有输给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也是“信愿持名”,我们今天也是“信愿持名”,我们跟普贤菩萨单这一点来说没有两样。所以最高的“善”的标准我们具足,下一层的“善”我们没有了,我们跟菩萨比,比不上,跟阿罗汉、辟支佛比也比不上,唯独跟普贤、跟文殊比,恰到好处。这个不可思议!一定要晓得。你不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往生就不可靠、就没有把握。所以经上讲的“善”,正好讲的是我们自己,这个经对我们就非常亲切了,普贤菩萨这是叫着我们自己来说的。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把“礼敬”在这一段文字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也显示“普贤行”跟其他的大乘绝对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是心量大,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修的礼敬就叫“普贤行”,心量小了不行。经论上常常形容诸佛如来他们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要学!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我们修“礼敬”就是“礼敬”,不叫“普贤行愿”;有这样大的心量,你“礼敬”统统叫“普贤行愿”。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十愿”为什么把“礼敬”摆在第一,这个不能不知道。换句话说,修行,或者本经前面所讲的“忏悔”,我们“忏悔”从哪里忏起?从哪里下手?就从“礼敬”。佛这样教给我们,过去儒家也是这样教给我们。
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确实没有见过面,而《礼记》,根据历代学者的考据,也确确实实是在佛法传到中国以前完成的,中国古圣先贤所见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你看《礼记》第一句,我们翻开《礼记》,“曲礼”是第一篇,第一句就是“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此地讲的“礼敬诸佛”,都从这个“敬”下手。
我们今天的大毛病就是没有恭敬心,对父母、对老师、对佛菩萨也没有恭敬心,对一切众生就更不必说了。没有恭敬心就决定不能入道,佛法的“道”就是“觉”,“佛”这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没有“敬”就决定没有智慧,决定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恭敬,对人、对事都恭敬,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贡高我慢。
所以“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从哪里修起?从“礼敬”修起,把我们一向不敬的心要把它修正过来,要一切恭敬,这才行。
“敬”是性德,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来有的,所以叫“性德”了。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失掉了,这个失掉,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了,是迷失,迷失了。我在过去讲席当中常说,哪个人没有敬心?!实实在在这个“诚敬”没有发现出来。我在没有出家之前,早年在实践学社服务,那个时候我的办公室跟“老总统”隔壁。无论什么人走进那个房子,脚都很轻很轻的,唯恐有声音惊动了“老总统”。我一看,没有一个不恭敬,也没有人教他,也没有人提醒他。如果我们以那样的心进佛堂来学佛,大概各个不成佛也成大菩萨。佛像供在这里,好像没看见一样的,满不在乎,这种心怎么行?!怎么能学到东西?!可见得我们心目当中没有真正的尊敬他,这个敬意、态度就没有法子显露出来。
从前“老总统”福报大,大家对他尊敬,那表现得很自然,绝对不是装模作样装的,不是的,很自然就流露出来,那就是“礼敬”。所以,“礼敬”不是说见了面三鞠躬这个礼敬,一切身、语、意无一不敬,这个就是此地所说的意思,跟“曲礼”里面的意思相同,所以“礼敬”放在第一。
“敬”必有所尊,所以佛道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能孝亲,就会尊师;不孝亲,尊师就谈不上,父母都不敬了,他怎么会去敬老师?!父母是亲人,老师是外人。一个人假如说“亲者疏”,对自己亲人疏远,对外人很亲近,这个人一定是图谋不轨,别有企图,反常!不正常。
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普贤菩萨为什么第一个不说“孝敬父母”,而教我们“礼敬诸佛”?因为普贤菩萨所教的,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人,他要不孝父母,他的善根怎么会成熟?!所以那个不要提了,他已经做到了。
大乘佛法修学的过程,在中国是四大菩萨做代表,代表修学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地藏菩萨,就是教你孝道。《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所以佛门一开始就教“孝道”。
第二个阶段,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慈悯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就是把孝道推广,孝顺一切众生,将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没有两样,这是观世音菩萨。天天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学观音菩萨的人很少,那念了有用吗?没用的。孙中山先生创造“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救中国,我们天天念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国就救了?救不了中国,要去做到才行,你不做到怎么行?!念观音菩萨了,要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真正能慈悯一切众生,那跟观音菩萨就相应了,就能感应道交。单单念名字没有用,跟唱歌一样,有口无心,那没用处的。
第三个层次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圆满的智慧,“孝亲尊师”都是最高、最圆满的智慧。
第四个就是最高的层次,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所代表的“孝亲、尊师、慈悲、智慧”统统集合起来,成为自己身心的享受;换句话说,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是“普贤”。所以“普贤”是讲实践,这个才真正究竟圆满了。
所以在圆满大行里面提出的纲领,第一个是“礼敬”。“敬”就是从“孝敬”里面生出来的,把它推广、把它扩大,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不止我们这个地球,不止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你看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你看这个心量多广!这是把孝敬心推到这么广。
“十方三世”:这个要记住,“十方”是讲空间,空间无尽;“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说一个空间,说一个时间,那就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全部都包括了,一个都没有漏掉。
下面说出对象:“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这是讲数量,这个数量就太大了。以“微尘”为单位,微尘佛经上所说的“物质”,最小的物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在经上有比喻来形容,比喻从牛毛,牛的毛很粗,竖的切,切成七份,七分之一那就像羊毛,这就说明羊毛比牛毛要细很多。
羊毛再竖着切,切成七分之一,我们叫“羊毛尘”,竖切而不是横切,竖切。
拿一分羊毛尘再分成七分,七分之一,佛经里面叫它做“兔毛尘”。
兔毛尘再分七分之一叫“水尘”,水虽然密度很大,它里面也有空隙,这个尘能够在水分子里面自由往来没有障碍。
水尘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的密度比水大,里面还是有空隙,这个现在科学分析得很清楚了,在里头也是自由往来没有障碍。大概金尘就像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原子,在金属里面它可以自由往来没有障碍,这我们肉眼已经看不到了。
佛说金尘再把它分成七之一,叫“微尘”,换句话说,可能比今天的电子还要小。
还能不能分?还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然后就再不能分了,再分就没有了。
我们现在科学家所观察到的最小的物质,是不是佛经上讲的“微尘”,或者是“极微之微”,很难断定。也许科技再进一步,现在认为不能分的又可以分了。这样小的东西做单位,这个是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物质都是它组合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世界是一种物质组合的现象,你要把它分析到最后,统统就是一种物质,所以叫“一合相”。由这些东西组合成为分子,由分子再组成这些元素,化学元素再组成这个世界森罗万象,动物、植物、矿物全是它组成的。
那么“微尘”实在说数量就太多了,算不尽了,到底有多少微尘?一个佛剎。我们如果说这个地球,整个地球有多少个原子、有多少个电子,大概没有人能答得出来。现在讲“佛剎”,佛剎就不是一个地球了,而是一个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天文家发现的,宇宙之间有星系,像我们这个地球是在银河系。银河系是不是最大的?不是的,在佛经里面讲是最小的一个世界,小世界。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后面有一篇文章,他的看法说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单位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银河系。
要这样说起来,娑婆世界就大了。娑婆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一百亿个银河系。一百亿个银河系是一个佛剎,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围多大?一百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范围,像这样的组织在虚空当中无量无边。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个这么大的佛剎,“一百亿个银河系”算是一个单位,十万亿个,那一边才是阿弥陀佛的教区。阿弥陀佛距离我们很近,你才晓得虚空多大、星球有多少!星球再把它分析成微尘,那个微尘无法想象。
“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这不是一个佛剎,所有一切诸佛剎土一个不漏,这么多的诸佛世尊,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所以《礼记》里面讲“毋不敬”,一句话也包括了这个意思。但是“毋不敬”如果我们粗心大意,的确没有想到它的境界是如此的广大。
“三世佛”。
“过去佛”,在《佛名经》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了一些。过去佛。过年快到了,很多寺庙在过年拜万佛忏,《万佛名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诸佛,介绍的并不多,一万两千多尊,实际上诸佛是无量无边,略说,一万两千多尊。
“现在佛”,像阿弥陀佛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我们眼睛当中是过去佛了,实际上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没有在我们地球,在别的星球上,因为他的教区太大了。他的教区要是像黄念祖老居士讲的,一百亿个银河系,现在他在别的银河系。佛没有生灭的,不生不灭。
“未来的佛”,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未来佛,未来佛是谁?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那我们这个恭敬,“过去佛”要恭敬,“现在佛”要恭敬,“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我们对这个众生小看他,对那个众生看不顺眼,你就对未来佛不恭敬,你的“礼敬诸佛”就缺了三分之一。这个要注意,“普贤行”不好修。
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敬之如佛,还有“无情众生”。桌椅板凳无情、山河大地无情,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无情。“无情”也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的不恭敬,你“礼敬”的功德又去掉一半,前面去掉三分之一,现在再去一半,你怎么修法?这个要知道。诚敬之心,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两样。
诚敬的心,表现在外面一切随俗,在事上是活活泼泼,不是死呆板的。我们见到佛像顶礼三拜,如果今天你去见“总统”,也趴在地上磕三个头,人家笑话了。见了“总统”,我们行三鞠躬礼。所以在事上是有变的,随着世间风俗习惯来做,恭敬心没有两样,恭敬心完全相同。通常见朋友,见了面点点头打招呼,那个恭敬心跟我们在佛面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恭敬心是不折不扣,只是在形式上不一样就是了,这样修“礼敬”。
对事的礼敬是认真负责,要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这是对事之敬。
对物之敬,像桌子它也是诸佛,诸佛里头包括人、事、物,它也是诸佛。桌子怎么对它恭敬?不是叫你天天对它礼拜,这样学佛就学呆了,李老师常讲变成“佛呆子”。念书念成书呆子,学佛变成佛呆子,那就错了。对物,像桌子,你把它摆得很整齐,擦得很干净,这是对它的礼敬。经书,看的时候,打开,恭恭敬敬,对它的恭敬;不看的时候,合起来放在书架上,放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恭敬。
所以礼节这是表现在外面的,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中国礼节跟外国不相同,古人的礼节跟今人礼节不相同,一定要随俗。换句话说,现代名词叫做现代化、本地化,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用这个地方的礼节,在这个时代要用这个时代的礼节,但是诚敬的心决定不能改变。心地真正是清净平等,清净平等里面就没有界限,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只要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就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你统统礼到,礼到就是你的敬心都达到了。我诚敬的心确确实实是涵盖了虚空法界,过去、现在、未来,这叫做“礼敬诸佛”。
我刚才也有个暗示,我们念佛的人,这一句阿弥陀佛,“十大愿王”愿愿圆满具足。所以我说很多人修的这个,你问他,他不晓得,但是他真的圆满具足。为什么?他一心念阿弥陀佛,他的心清净,他的心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声阿弥陀佛,“十大愿王”统统具足,比普贤菩萨教的好修;这个修起来很麻烦。
清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称念,全都圆满了,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做到的人不少,知道的人不多。我们看近代《往生传》,很多念佛站着往生、坐着往生的,他们统统都做到了,但是你问他,他不晓得。你问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一句也说不出来,可是他确确实实做得很圆满,所以不知能行。真的颠倒,知道的人,不能行;不知道的,反而他做到了。所以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视无知的人,这是六祖在《坛经》里头说的,“下下人有上上智”。有“上上智”他不晓得,诸佛菩萨知道,他有“上上智”,因为他所做的跟上上智没有两样,完全相同。
下面一段是说明,凭什么原因能修普贤大行。菩萨告诉我们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能修;第二个原因,“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这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依佛菩萨的教诲,所以我能修,就是常讲的依教奉行。第二个这是自力,是自己深厚的善根。
就像我刚才跟大家报告的,有很多乡下老太太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站着往生,预知时至,她也不生病,那个就是“深心信解”。深心,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她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一点怀疑都没有,这是“信”跟“解”。“解”是明了,知道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别的她不知道,这个事情她知道,她对这个事情明白,深信不疑。那么她这一句佛号,“信、愿、一心持名”,“十大愿”都具足了,她能“行”,这个是一种。
另外一种就是善根、福德没有这么深厚的,虽没有这么深厚,也是将要成熟还没有成熟。不像那个乡下老太太那是完全成熟了,不需要讲解了,一教她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那里有阿弥陀佛,那里很快乐,你相信去念他,将来就能往生。她一听,她就相信,她就不怀疑,什么问题也没有,就老实念,她成功了。这个属于“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就好像在面前一样,一点疑问都没有。这一类的人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佛说这些人过去生中的善根不可思议,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才有这个善根。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怎么她一听就信了?是她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在这一生当中成熟,所以有这个现象。
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听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讲《无量寿经》,他们听了很欢喜,供养佛,心里面想着“将来我自己成佛最好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动这么个念头。释迦牟尼佛说了,他们这一帮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不少了!四百亿佛才动一个念头——“我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动一个念头——“这一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这个念头。你就晓得,凡是听到这个法门、听到佛名,马上就动心,一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善根,过去供佛的数量是远远超过阿阇王子。阿阇王子供四百亿佛,你可能供了八百亿佛,否则的话,你怎么会一听就发愿求生?!他供四百亿佛没有发愿求生。
我们读这一段经文,然后才想到《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才晓得什么叫“少”。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还是少善根,还不行,听到只生个欢喜心,还不想去;供养四百亿佛,少善根、少福德,不行!所以这个法门确实不简单,不是想象当中那么容易的。晓得一个人念佛往生,过去生不晓得修了多长的时间,我们今天才看到开花结果,不是偶然的。
善根没有成熟,刚才讲了,接近成熟,这个可以帮助,那就是前面讲的,“我以普贤行愿力故”,帮助他,就是给他讲解,他听了,他去想,忽然通达了,他能相信了,这个行。如果他的善根差得太远了,那个没用处,听佛讲经他也不相信,他也不愿意求生净土,那就是他的善根差得太远。像阿阇王子,佛说的,他都不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差得太远了,他过去只供过四百亿佛,差很远,不够。
我们今天接触到这个法门,能信、能愿,真的发心一心一意修行,修学这个法门,你就要珍惜自己。你过去生中必定像佛所说的,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否则的话,你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听到这个法门不相信,摇头,排斥,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
“普贤行愿”是什么?这整部的《华严经》都是“普贤行愿”;换句话说,就是从《华严经》里面你相信了、你明白了,真的发愿了,这是“以普贤行愿力”。
我对于一些同修,接触之后他就能相信,就能老实念,特别是近几年李炳南老居士往生以后,我们才将《无量寿经》推出来,到今年不过七年。这七年当中,听到这部经的人,有许许多多是从录音带上听到的,跟我都没见过面的,居然他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已经念佛往生了。正在依这个法门修学的人不晓得有多少,七年的时间。可见得在我们这一个大时代当中,根熟的众生真的多,相当多。他们的根性,过去所种的善根、福德、因缘比我还殊胜。我对这个法门搞了三十多年才相信,所以我是“以普贤行愿力故”,不是底下一句,是上面这一句,确确实实我是从《华严经》里面相信的。
《华严》,过去我讲了十七年了,从《华严经》里面明白了这一桩事情,真的搞清楚了。
我的老师虽然是净土宗的传人,他是从印光法师那里学来的,在台中组织莲社,领导大家念佛三十八年。我跟他十年,是在他七十一岁到八十一岁这个阶段,他往生的时候是九十七岁。他常常劝我念佛求生净土,我当然也不能反对,事实上我也不反对,我对这个法门也很尊敬,但是不想学,总认为这个法门好像太浅了,这里头没什么东西,所以对于大经大论非常向往。大经里面,第一部就是《华严》,我对于《华严》非常的羡慕,《法华》、《楞严》、般若、法相,兴趣非常的广泛,涉猎这些东西。在这些里面转了三十多年,才发现净土第一。发现之后,所有一切大乘经教我统统放下了,为什么?自己的光阴有限,决定不能够糟蹋,这才专修专弘,得来不容易。所以我是“以普贤行愿力”,真正把我带到净土法门是普贤菩萨。
下面就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两个菩萨讲的话不同,意思完全一样。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清净”,跟下面的“常”字;“清净”就是“净念”,“常”就是“相继”,“净念相继”。能够做到“净念相继”,自然就“都摄六根”,所以不要去追求“六根”怎么收摄,用不着搞那些麻烦,“清净心”就统统都摄了。如果“六根”有一根没有收,你的心决定不清净,譬如我眼还想看、耳还想听,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不会清净。所以“清净心”,“六根”统统都收摄了,不必去管上面一句,你只注意“净念相继”,此地讲的“清净心”。
“常修礼敬。”“常修礼敬”是一切恭敬,在哪些地方?对人,对事,对物,晓得人、事、物都是未来佛。我这个说法你好懂,我要再说真实话,你就不懂了;说假话你懂,说真的你就不懂。真的是什么?现前一切人、事、物就是过去佛、就是现在佛、就是未来佛,这个说法你不懂了。过去、现在不谈,他们都是未来佛,你会点头,这个好懂。所以跟你讲真的,你不懂;跟你讲假的,你会点头。为什么真的不懂?真的我们常识达不到,我们没有法子想象,想象不到,那是真的。要知道,给你讲“十方”,给你讲“三世”,是随顺众生的心量来说的。“真实心”中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清净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哪来的“十方三世”?!“十方三世”是分别心里头、执着心里头才有的,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就没有了。所以你说现前的境界是过去佛也行,说现在佛也行,说未来佛都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是真的。这是我们修学的心态,我们用什么心,用什么态度。
所以这个经,《华严经》最后这一卷,这一卷是“行经”,不是讲理论的,是完全教给我们去做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兑现的。
经有四种:有“教”,有“理”,有“行”,有“果”。
西方极乐世界,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那是“果”,那更高,所以更难懂。
这是“行”,这是教我们行法,照着做。“净土三经”里头,只有《观无量寿佛经》是“行经”,是教你怎么做的,《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都是“果”,是阿弥陀佛果报。
“教”是教学;“理”是理论;“行”就是修行,是要做到的,跟戒律一样是要做到的,不是空口说的。
所以这十条条条要懂得、要明了、要认真去做,那就叫“修普贤行”。
“修普贤行”,你统统都明白、统统懂了,怎么个修法?“净念相继”就统统都做到了。所以“信愿”一心持名就真正不可思议,才知道这个法门确实殊胜,无比的殊胜。你不通《华严》,你决定不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的殊胜处,你说不出来,你体会不到,你把《华严经》念通了你就明了了。原来这一句佛号为什么一切诸佛赞叹、为什么一切菩萨向往,你就真搞清楚了,现在想不通那当然之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