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05集)
发布时间:
2019-08-29 19:42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05)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掀开经本看第九页,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经【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这一段还是说“礼敬”的对象。
前面说过,“礼敬”要“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经文里面最重要的是“清净”、“常”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与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相同,“清净”就是“净念”,“常”就是“相继”。可见得大乘经里面教给我们都是一个方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底下这段文是告诉我们“礼敬”的境界。
“一一佛所。”前面所说的“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佛”,这就是将过去、现在十方诸佛如来统统都包括了,一尊佛也没有漏掉。特别要注意到的,上一次跟诸位说明的“未来佛”,“未来佛”就包含了一切众生。不但“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动物,还要包括“无情的众生”,“无情众生”我们现在所讲的植物与矿物,统统包括在其中,就是一切恭敬。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就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用人、事、物也就把“一一佛所”全部都包括了),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一一佛所”,每一尊佛所,换句话说,每一个人、每一桩事、每一个物,意思就是这个。
“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有多少佛,我们就要现多少身。也许大家要问,普贤是等觉菩萨、法身大士,他有能力现无量无边身;我们现在是凡夫,哪里能现那么多身?!其实这个事实真相你没有搞清楚,如果搞清楚之后才知道,无论是在圣在凡,德能都一样。佛菩萨能现无边身,我们现在也是现无边身。佛菩萨现无边身,他知道,他清楚;我们现无边身,不知道、不清楚。差别在此地。你要问到底什么原因?诸佛菩萨无边身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这个身相也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都是“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哪里还会有两样?!两样就是迷、悟不同。
大乘经里面常说,像我们讲《楞严经》的时候都讲过很多次。佛告诉我们,佛说“一弹指有六十剎那”,“剎那”的时间就很短了;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那叫“一剎那”,“一剎那当中有九百生灭”,“生灭”就是现身。我们平常弹指速度弹快一点,我想一秒钟至少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你看是多少?恰恰是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就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就是现身。我们坐在此地,我们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现身,这“佛剎极微尘数身”不假,这不是假的,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可惜我们在“迷”,菩萨在“觉”。“觉”就是“净”,“迷”就不净。
所以“礼敬”不一定是趴在地下磕头叫“礼敬”,不是的!心地清净真诚就是“礼敬”。对人敬、对事敬、对物敬,一切恭敬,所以“觉心”是敬的,“迷心”是不敬的。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这就是刚才说的,就是人、事、物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计算。我们对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都要以真诚恭敬心来对待,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这是总结,这个“礼敬”。善财童子问,普贤菩萨答复出来,给我们交代清楚了。
经【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虚空有尽,我礼乃尽,我这个礼拜也就可以说也尽了。
经【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虚空不可尽,虚空是无尽的,那么我这个“礼”也是无尽的。
这个“礼”,诸位特别要记住,就是我们以真诚恭敬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这个意思,这里不能够错会了。错会了,我们念这有什么用处?!
光是去拜佛,佛在哪里?泥塑木雕的这些形相,你拜这个东西,人家说你拜偶像,迷信。是不是迷信?确实是迷信。佛讲的意思,“意在言外”,所以你执着在经文里面,死在句下,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这个意思,你把意思错会了,死在句下,要懂得他“言外之意”。所以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以真诚恭敬心来对待,这叫“礼敬诸佛”,是这么回事情。这个真诚恭敬心是没有止境的。
经【如是乃至众生界尽。】
“众生”这就是讲一切万物,一切万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缘”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条件。一切诸法都是许多条件当中产生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单纯的,没有!即使我们今天所发现的动物里头单独的一个细胞,细胞也是许多条件才出现的。
“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宇宙之间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动物、植物、矿物都是的,都叫做“众生”。“众生”的意思是这样的。但是在此地也可以专指这一切众生里面的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所以讲“九法界有情众生”,这个地方也可以指“九法界有情众生”;换句话说,植物、矿物暂时就不论,单单论一切动物,这也是无尽的,没有止境的。
经【众生业尽。】
“业”是造作,一切众生,特别是指动物,动物有感情,有“贪嗔痴慢”,人有烦恼、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其他动物也有。我们把范围扩大到九法界,上面是菩萨,下面到地狱众生,统统都有“情识”。不过法界愈往上提升,他的情执少一些,并没有完全断。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那一品“生相无明”也是情执,比起我们他实在是太轻太轻了,真是微不足道,但是跟佛比,那毕竟还是障碍,有那一品“无明”在,他就不能圆满菩提。这就是九法界众生都叫做“有情众生”。
“有情”就造业,佛把一切“有情众生”造的业归纳为三大类,这个三大类就是“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的,不算它是善,但是也不算它是恶,这个叫“无记业”。一切造作总不出这三个范围,众生的业也没有止境。
经【众生烦恼尽。】
“烦恼”实在讲就是“贪嗔痴慢”,这叫“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再生出“枝叶烦恼”,这是“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
“唯识论”的入门就是《百法明门》,《百法明门》归纳得比较简单扼要。“烦恼”有二十六个: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这就讲得比较具体了。
众生的烦恼也不会尽,业不会尽,烦恼就不会尽;换句话说,我们要发愿,这个“愿”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不要想着有一天我就圆满了。成佛也不行,成佛还不能止境,他还要去教化众生。所以成了佛之后,没有一尊佛不肯倒驾慈航回到六道里面来,现种种身帮助一切大众的,这叫“大慈大悲”,所以说“带果行因”。
我们这个地方的普贤菩萨实在讲早都成佛了,退到菩萨位子上来,叫“带果行因”,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永远没有止境的。
底下说了:
经【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这就是真实可贵的长远心,跟世间一般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世间人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菩萨有长远心,我们应当要学习。
底下这是讲“无间断”,就是“常”的意思。
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个好!
“念念相续”,永远没有间断,这是“自性”现前,念念都是觉而不迷。念念觉,念念清净,心清净,身当然清净,语也清净。这个心是“真心”,“真心”没有生灭,哪里会有疲倦?!哪里会有厌恶?!
“生灭心”里面才有这个现象,才有“疲厌”。“真常心”里面,《楞严经》讲的“常住真心”里面,没有疲倦、没有厌恶。由此可知,“疲厌”是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就没有疲厌,所以这个是确确实实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做不到,就是我们的心妄念、烦恼还太严重。疲倦是从妄想、执着里头生的,妄想、执着没有了,疲厌就没有了,那个身才真正得到自在。
文给大家就报告到这个地方。
小注里头有一段要跟诸位说一说,其他的就不必了,我统统都讲过了,都讲过了。这段里面,清凉大师略举“勒那三藏”说的“七种礼”,这个“七种礼”,古来祖师大德在著述里面引用很多。这属于佛学常识,人家要问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研究研究,对于“礼敬诸佛”的确会有帮助。
我们看他这“七种礼”,在第十面最后一行最后一句,我们从最后一行看,最后一行第二个字:
疏【勒那三藏说七种礼。今加为十。】
《华严》是用“十”来表法,所以说十种。
疏【谓一我慢礼。如碓(duì)上下。无恭敬心。】
第一种,“我慢礼”。见人也打招呼,也有礼貌,但是不是出于恭敬心,是应付应付而已,所以这个就叫“我慢”。里面是贡高我慢,对人没有尊敬,这种礼叫“我慢礼”。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跟人家见面的时候常常看到,人家给你打个招呼,点点头,“你好吗?”态度是贡高我慢,根本没把你瞧在眼里,这样的礼就属于这类的。
“如碓上下。”“碓”现在看不到了,是从前舂米的碓。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厨房里面就是踏碓,就是舂米,做这个苦工。碓一上一下,就好像行礼一样,一点恭敬心也没有,就比喻这个意思。
第二种:
疏【唱和礼。高声諠杂。辞句浑乱。】
“唱和”也是没有恭敬心。大的典礼当中有司仪,大家都要行礼,你也不得不行礼,也跟着一道行礼,没有恭敬心,这个叫“唱和礼”。
疏【此二非仪。】
这两种不合礼节,“仪”在此地当作礼节讲,不合礼。
疏【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
第三种,“恭敬礼”,此地举的例子“五轮着地,捧足殷重”。我们佛门里面讲的“接足礼”,五体投地,翻掌,翻掌是“接足”,好像佛站在我的手掌上,这是最恭敬了,最恭敬的礼。现在我们见到佛像还是用这种礼,见到佛像,这个是“礼敬”的精神以及他的修学,确确实实从这个地方可以能够体察得出来。
“礼”是折服我们自己的傲慢心,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我慢”是很大的障碍,孔老夫子也说,“傲不可长”,这《礼记》里头有。
“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要学的,生下来他就有这个烦恼,就贡高我慢。《论语》里头孔老夫子也说了个比喻,他说假如这个人“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古时候标准的圣贤,假如一个人像周公一样,有周公的才华,有周公的美德;“使骄且吝”,如果傲慢,孔老夫子说,其他的不要谈了,不必看了,为什么?假装的,绝对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所以佛门里面,“贪嗔痴慢”,你看这个烦恼多重,“贪嗔痴”是三毒,三毒底下最严重的就是“傲慢”。
“礼”就是断傲慢的。我们对佛最恭敬,拿这一分恭敬来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这个才是“礼敬诸佛”的教诲。所以绝对不要会错意思,普贤菩萨教我们要“礼敬诸佛”,你们都不是佛,当然我不要礼敬,那就坏了,那就坏了。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华严》跟《圆觉经》上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就是佛。所以我们看一切众生,都要把他当作佛来看待,都要这样的恭敬。
在佛前,我们可以保持古时候的礼节——接足礼;但是在生活上,一定要能够顺乎这个时代。从前专制帝王时代,人民见到皇帝要三跪九叩首,要行这个礼;现在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些礼节都已经改了,不可以叫废除,改进了,现在我们最敬礼的是三鞠躬。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门里面还是很落伍,没有能够赶上现代化。我常常提出佛教要现代化、要本土化,现代化是什么?大家见到法师“一问讯”就好了,三鞠躬,我们是合掌鞠躬。合掌代表恭敬,这十个指头代表散乱心,心散乱,合为一代表清净心,以清净心来礼敬。“一问讯”这是现代化,佛教真的到现代化了。现在见到法师还趴在地上磕头,落伍了!还保留在过去十八世纪,这佛法怎么能弘扬?!还有人见法师一定要拜三拜,那就愈来愈远了,所以这一定要记住。
我们是现代人,要把佛法在这个时代向全世界推广,要懂得现代化。那个时候礼节是这样,今天的礼节跟古时候礼节不一样,恭敬心是一成不变,表现在外面仪态上一定要随俗,这样就没有错。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了。
所以你们见到我对我“问讯”,我非常欢喜,为什么?你是二十世纪的人,是现代人;你趴在地下一定要顶礼,我遇到一个十八世纪的人,这要懂得。
佛法真的是活学活用,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如果这个法师一定要求,一定见到他要拜三拜,那个法师也是十八世纪的人,不是现代人。这个我们要知道。
“五轮着地”这个是古时候的礼。古礼,我们今天遇到佛像可以用这个礼,因为佛是古时候的人,我们还用古礼来对他;法师是现代人,不是古人,我们用现代的礼节对法师,这就没错了。古礼对待佛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是最恭敬的心,用现代的礼节,要懂得这个意思。否则的话,你佛法就完全学错了,就学错了,你学了不得其用。
第四:
疏【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这个礼就根本没有仪式的,或者他在那里打坐,或者他在那里念佛,你遇到他,他理都不理你;其实他对你致最敬礼,你不晓得。
怎么说他是最敬礼?他的心真诚恭敬,虽然没有一切鞠躬、礼拜没有这些仪式,他对你确实是真诚,真诚清净,这是属于“无相”。
“离能所相”,这是一种。他在静坐的时候,在念佛的时候,通常念佛堂当中、禅堂里面,任何人进出,用功的人都不打招呼。不打招呼是不是没有礼貌?有礼貌,你要懂得它的意思。这是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礼敬”当中,我们在行礼当中,现代人鞠躬也好,点头也好,心地真正清净,三轮体空;不执着有我,也不执着有对方,也不执着当中有这些动作,这是属于“无相礼”。这个礼就是恭敬礼当中有“无相礼”。“无相礼”里头有“恭敬礼”,这是两种合在一起的。别人不觉得,他自己非常有受用,这是清净真诚的流露。
第五种:
疏【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
“起用”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日常生活的礼节。人与人往来,礼节是第一个要紧的大事,特别是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讲求现代化。
非常可惜!我们国家从建国以来到今天,没有“制礼作乐”,今天社会的动乱不是没有根源。这是个乱世,非常可悲!大家把这个事情忽略掉了,所以在将来历史上写这个时代是乱世。为什么?“礼乐”没有了。
诸位念中国的历史,在台湾许多书局出版的《二十五史》,你们翻开来看看,每个朝代它的政权建立,最长五年一定“制礼作乐”。“礼乐”颁布,全国人民就有个规则可以遵守。我们国家建国以来,除了军队,军队有军礼,其他的都没有,婚丧喜庆你喜欢用什么礼就用什么礼。你看在中国这个社会上,有用外国礼,有用清朝时候礼,这是大乱,不统一。
古时候,“礼”有礼服,你看他穿什么服装就知道他是什么身份,谁应该先向谁行礼,这身份清清楚楚,所以这个衣服叫“章服”。绣的花纹,花纹是代表身份的,士农工商穿着的衣服不一样;朝廷命官品级不一样,服装上绣的花纹不一样。做皇帝,你看看穿的龙袍,亲王也是穿龙袍,满清的贝勒也穿龙袍,分别在哪里?龙的爪不同,皇帝穿的龙袍是五个爪,亲王是四个爪,贝勒是三个爪,就在那里分,你一看就晓得他是什么身份。礼服,这便于行礼。
现在幸亏有电视,“总统”天天上电视,人家认识,否则要在从前的话,“总统”出来也穿个西装,我们老百姓也穿西装,谁知道你是“总统”?谁对你行礼、对你致敬?军人戴的有阶级,一看就看出来了。
所以在未来的历史写今天这一段,要照传统这个写法,我们这个时代是乱世,这么多年“礼乐”都疏忽掉了。“礼乐”是治国的大根大本,非常重要!所以叫日常生活。
第六:
疏【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这个礼是“观想礼”,专门是修行人用的。这个修行人之礼,多半着重在本尊。像我们修净土法门,我们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礼的对象是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观想我们在莲花当中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受我们的礼拜,观想弥陀,或者观想西方三圣,坐在那里静坐也在那里拜佛。这是属于观想,所以“不向外求”。
第七:
疏【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
“实相”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真相彻底觉悟了,那就是“礼”。这个“礼”,不但身体里面没有动作,心里面念头都不生。前面“内观礼”,心里有念头。“实相礼”,念头都没有了,跟虚空法界一切万物融合成一体,这是“实相”,就是禅宗里面“明心见性”的境界,净土宗里面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个境界在十种礼里面叫做“实相礼”。
第八:
疏【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
这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迷失了真性、轻慢了圣贤,这是经上常讲“可怜悯者”。原因在哪里?他的业障深重。菩萨大慈大悲天天拜十方佛,代一切众生拜,一切众生是不是能真得到效果则不问。菩萨有一分真诚的心,得不到我也拜,得到当然更好,得不到也代你拜,已经尽心尽力了。虽然不能代多数,少数人见到菩萨这样真诚,代我们礼佛,看到之后自然会感动,自然会回头。这在佛法教学里面叫“身教”,以身作则。
所以佛门道场当中,像朝暮课诵,一切法会做到清净庄严,目的在哪里?目的都是为了代一切众生忏悔,让不学佛的人看到心里受到感动,他能够回头,那这个效果就收到了。
第九:
疏【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
把第三到第八,一一礼拜当中,这六条的精神统统具足。不必一样一样,一拜当中统统具足,这叫“总摄”一拜当中统统都有,“恭敬、无相、起用、内观、实相、大悲”,全都有了,一礼一切礼,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
疏【无尽礼】。
这是把心量打开。
疏【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帝网”,“帝”是指忉利天,就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称“玉皇大帝”、称“忉利天主”,大概也就是基督教、天主教讲的“上帝”。佛告诉我们,帝释天宫殿里面有罗网,罗网非常庄严,罗网交叉地方都系的有宝珠,珠很明亮,光光互射,像这种情形。
罗网在台湾我好像没有看到,在日本有,日本很多大的寺庙里面有罗网,多半是用铜丝编织的。因为宫殿梁柱雕梁画栋,高度的艺术品,罗网是保护的作用,怕小鸟去做窝,把这个艺术品破坏了;另外就是怕别人去摸、去接触,所以用铜网把它罩起来,一般人只可以看,不可以接触它,保护艺术品。
忉利天主的宫殿这个罗网,当然比我们人间更要美了,所以用这个来做比喻。珠的光彼此互相照,显示出无尽的景观。用它来做比喻,佛无尽,我们的礼也是无尽,就是“重重无尽”的意思,这是显示出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我这一礼统统都达到了,这是“无尽礼”。当然这一礼,前面的七种决定都在其中。
这一段简单跟诸位报告一下,我们晓得佛门讲的十种礼的意义,其他的大家看看就可以了,意思都已经说过了。
今天听说有不少同修要发心皈依,那么我们经文今晚就讲到此地,这是一个段落,剩下来的时间我把“三皈”跟诸位略略地说一说。发心求授“三皈”,当然你对于佛法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相当的了解,你才发心来学习。好像我要报名入学,我要正式做三宝的学生,我想认真修学佛法,接受三宝的教诲,这才发心。假如对于佛教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你就要求皈依,那是盲目的、迷信的,那就弄错了。甚至于还有带着小朋友的,小朋友很小,抱在怀里的,也要来皈依,他懂得什么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他懂得从哪里回头?还有一种,家亲眷属已经过世了,要代他求授皈依。你想想看,这叫莫名其妙了。所以,皈依,真实的意义要搞清楚。
“皈”是回归,就是我们一般讲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一般人在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人生像个大海,常讲苦海无边,六道真正是苦海,确实是无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皈”就是回头,回头一定要找一个依靠,因为我们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超越苦海,没有能力,要依靠一个真正靠得住的人物,来帮助我们渡过这个苦海,我们要找这样的依靠。
佛告诉我们,真实的依靠就是三宝。“宝”是比喻,“宝”是人把它看作极为贵重的,佛说这三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渡过苦海,这三样东西是真实之宝。世间的这些宝只给你带来财富,不能帮你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帮助你超越苦海,唯有这三样东西可以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这叫做“三宝”。
“三宝”是什么?经论上的名称叫“佛、法、僧”,但是我们对于“佛、法、僧”这个“三宝”,一向就是含糊笼统,认识不清楚。你要皈依,你能得到受用吗?得不到受用。皈依“佛”,这佛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靠它能行吗?依靠“法”,这经典,一把火就烧得干干净净,也靠不住。依靠“僧,这出家人,出家人自己烦恼还没有断,自己生死还没有了,他有什么能力帮助我们?佛教我们皈依的“三宝”不是这三样东西,什么“三宝”?叫“自性三宝”,那就真正靠得住。
“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这个说法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说得很清楚。你们诸位看《坛经》,《坛经》里面六祖给人授皈依,他不是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用这个。在我想象,在那个时候恐怕就有人迷惑、会有人误会,所以他不用这个名词。他用“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用这三个字,然后再加以说明,“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给我们这样一解释,我们就很清楚,就不至于迷惑,不至于搞错了,依错了那就坏了。
回归从哪里归?从迷惑颠倒回归,依自性觉,觉而不迷,叫做“皈依佛”。也就是说我们从今而后,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而不迷,那你真的“皈依佛”了,这就真正皈依了。所以绝对不是说拿个皈依证,“我已经皈依了”,那就大错特错。你那个是假的,有名无实,不管用的,那个皈依证谁都不承认的,这个要晓得。你自己真正回头了,那是真正皈依。所以要晓得,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
第二,“法”是正知正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这个就是“法”。我们对宇宙、对人生,我们想的、我们看的都错了,想错了、看错了。看错了,见解错误、思想错误,我们从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们从前知见邪了,邪知邪见,从邪知邪见回过头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这不能搞错。
第三,“皈依净”。“僧”是清净的意思,清净心。我们现在的心,心地污染了,心不清净,心污染,精神污染,思想见解统统都污染了。我们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恢复我们的清净心,这叫“皈依僧”。所以“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小孩没有办法皈依,他不懂。人已经死了,他不能皈依,他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不是说在佛菩萨面前把“三皈依”念一念,发个皈依证,这就很有功德了,佛菩萨会保佑他。那是你自己打妄想,没这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传授三皈是你真正对佛法明了了,对佛法清楚了,真正发愿想学。想学从哪里学起?我在此地代表僧团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皈”。从今之后你就依“觉、正、净”,这就是三宝弟子,这个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是这么回事情。
“觉、正、净”的标准在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标准,到底我有没有觉、我有没有正、有没有净?所以标准要晓得,标准在经论之中。经论很多很多,我们学哪一个宗派就依哪一个宗派的经论,那就一定不错。宗派虽然不同、经典不同、法门不同,“觉、正、净”相同;那就是说,方法不一样,我们的目标、目的地完全相同。“觉、正、净”圆满了,那就成佛了。“觉、正、净”没有圆满,我向着这条路走,那你就是菩萨;菩萨是正在修学,没有圆满,圆满就叫“成佛”。所以“觉、正、净”这个原则、这个方向,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决定不能够舍弃的,不能够忘掉的。
净土宗在“觉、正、净”里面特别着重于清净心,其实“觉、正、净”一个得到,三个同时得到。
在众多法门里面不一样,禅宗从“觉”,他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三皈依”里头他专门走第一个。
禅宗之外,教下,像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这些宗派是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他从正门入。
我们净土宗跟密宗是专门修清净心。尤其是净土宗,净土宗用“信愿持名”,目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净”,就是清净。我们心清净了,思想见解一定纯正,一定是觉而不迷。
所以一个得到了,那两个同时都得到,这是修学最重要的纲领,一定要知道。你要不晓得,你修一定修得很杂、修得很乱,这个杂与乱,你费的时间很长,用的精神很多,到后来什么都得不到,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
净宗的修学就是老实念佛,实在讲,这个方法简单、容易,只要有耐心,实在讲,时间不必长,三个月就见效果,但是你不肯干就没法子。你能在三个月当中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三个月你就会觉察到,你的妄想少了、烦恼少了,心地清净了,智慧增长了,成绩马上就看到。
智慧增长是什么?处事待人接物比从前聪明,以前糊里糊涂的搞不清楚,现在一看就明了;做事情都有分寸,做得有条有理,这就是你智慧增长了。
智慧怎么增长?心地清净。你不肯学就没法子,一面念佛还要一面掺杂许多乱七八糟东西,你这个心不净。念佛要“净念相继”,你是“杂念相继”,不管用!何况你杂念还断断续续的,是净念吗?没有。相继吗?也没有。杂念断断续续,这样念法念一辈子都没有效果。所以一定要懂方法、要懂理论,我们修学才能得到成绩。
净宗的成绩是无比的快速,你得到这个成绩了,你法喜充满,你的信心就更坚定了。所以不可以乱,不可以夹杂了。觉明妙行菩萨说得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好: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
所以,大家皈依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这是形相(形象)上的,这个也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供养三宝。供养三宝目的在哪里?“住持三宝”常常提醒我们,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业障太重,没有人提起就忘掉了,很容易忘掉。家里面供一张佛像,一看到佛像,我要觉而不迷,佛像提醒你;看到一本经书,我想正知正见;看到一位出家人,我就想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所以我们对三宝要供养、要尊敬,道理在此地。决定不是皈依一个法师,将来的果报就堕阿鼻地狱,不皈依没有事情,一皈依就皈依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我话讲清楚了,我是叫你们皈依三宝的,我没有叫你皈依我。你们将来说“我皈依净空法师”,你们堕阿鼻地狱,我不负责任,我讲清楚了,我这个责任卸掉了。
我在此地传授给你,给你做证明,就好像世间一般入党一样。我不过是老党员,资深的,你们在这里宣誓,我在这里监誓,你没有入我的党。你要把那个监誓人入他的党,这个党马上分裂、分化了,分化在佛法讲叫“破和合僧”。这位法师是我的皈依师,那个不是的,你就破坏僧团,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有这个念头起来,你所皈依的迷上加迷、邪上加邪、染上加染,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一定要晓得、要清楚。
不过世间人分别、执着心太重了,好像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抓住,就感觉到很空虚、很飘渺。为了这个原因,我就介绍诸位这三宝你真正可以依靠的、真正可以靠得住的。
我们皈依佛,落实在事相上,皈依阿弥陀佛就没错了。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皈依阿弥陀佛,一切诸佛都护念,一切诸佛都欢喜,所以“皈依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
“皈依法”,我们皈依《无量寿经》,或者是我们皈依净土五经,我们依照五经的教训去做,那你就真的皈依了。
“皈依僧”:我跟诸位介绍三位,第一位观世音菩萨,学他的大慈大悲;第二位是大势至菩萨,学他的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以至于教化一切众生,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精到了极处,这是我们要学他的。第三位普贤菩萨,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他清净心包容之中,以“十大愿王”上上品往生。所以我们“皈依僧”,你就知道,我皈依的是观音、势至、普贤菩萨,这不错了,这没有问题了。
落实在这个三宝上,大家都是弥陀弟子。人家问你,“皈依了,你老师是谁?”“我老师是阿弥陀佛”,这个没话讲,十方诸佛都欢喜、都承认。
“你皈依谁?”“皈依净空法师”,麻烦就大了!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统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阿弥陀佛的弟子,今天大众在此地皈依,统统是皈依阿弥陀佛。
诸位都拿到皈依证了,我们皈依仪式简单隆重,就在这个地方做。因为我们人多,我们也不要礼拜,我们向佛三问讯就好。
传授三皈我不能坐在这儿,坐在这儿变成皈依我了,我要站旁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普贤菩萨都在此地。
好,大家起立!我们先向佛像三问讯: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
看皈依证上的誓词跟着我念,我们以真诚、清净、恭敬心在佛菩萨面前发愿,从今天起,我们皈依三宝,依三宝的教诲来修行,这叫真正的三皈,名实相符。所以仪式简单隆重。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好,一问讯。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好,再问讯。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问讯。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