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08集)
发布时间:
2019-08-29 19:45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08)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翻开经本第十五页,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
经【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我们从第一段看好了。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
我们从这一句看起。
“供养”的意义前面介绍过了。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布施、供养”当中,最殊胜的是“法供养”,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必须要知道。
一切“财供养”只能够解决我们这一生舒适的物质生活,换一句话说,利益是一世的,来生决定带不去,所谓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法供养”就不一样了,“法”是叫人开悟、是叫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之后,不但这一生你会过得很幸福,来生、后生知道自己到什么地方去,或自己希望想到哪里去,都能够满自己的愿,这个功德当然比“财布施”要殊胜。
一切“法布施”里面,有究竟、有不究竟,有圆满、有不圆满。什么叫“究竟圆满”?如果这个“法”能够叫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那这个就是“究竟法”。假如这个法只能帮助我们成菩萨,或者更其次的,帮我们证阿罗汉,这个“法”就不是究竟圆满的。
“法”里面现代人将佛法分做“五乘”。
“人乘”,现在很多人提倡“人乘佛法”、“人间佛法”,“五乘”佛法里头讲“人乘”的。“人乘”我们一般看,这很现实,是希望达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美满幸福,但是来生就没有考虑到了,更不必谈超越六道轮回了。所以要知道,“人乘”虽然看起来很现实,实际上忽略了现实。
为什么说忽略了现实?人生时间很短,几十年一弹指就过去了,将来那是无限的长远,人只看眼前,不晓得看长远,这是忽略现实。圆满究竟的“布施、供养”不但将来能够得到善果,现前也必定得到自在安稳,佛家常讲我们现前这叫“花报”,将来是“果报”。
究竟哪一个“法”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我们只要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拿什东西供养我们?这一卷经就是普贤菩萨对我们的“法供养”。这是普贤菩萨布施的,对我们的“法供养”,这个“法”当然是究竟圆满法。这个“法”的目的何在?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法供养”当中,第一的第一,无比的殊胜,就是“布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法”,这个要知道。
读《华严经》如果这桩事情没有看清楚,那《华严经》叫白念了。菩萨不但拿这个布施给我们、供养我们,菩萨自己以身作则,他本身跟文殊就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
所以有同修来问我,文殊、普贤是华藏会上毘卢遮那佛的候补佛了,补处菩萨了,圆教等觉,那在华藏世界成佛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在二、三十年前读《华严经》也跟你有同样的问题,老是头脑里头问“为什么?为什么?”到以后读了《华严经》,这个答案才明了,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的是“自利利他”。
从“自利”上来说,在华藏世界成佛,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要难,时间要长。《华严经》上跟我们说,“他方世界成佛”,“他方世界”就包括华藏世界,要多久的时间?要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没有真实说。为什么说三大阿僧祇劫?是怕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根性很劣,说的时间太长,吓得大家不敢学了,“这太长了,算了,没指望,不学了”,所以说个“三大阿僧祇劫”。听到只有三个阿僧祇劫,“这大概还可以学”,是这么个意思。
佛说“三个阿僧祇劫成佛”是不是骗人?不是的,也是真的。佛有很多种,我们要晓得,天台判教就有四种不同的佛——“藏、通、别、圆”。三大阿僧祇劫成的是什么佛?“藏教佛”,这个要知道。《华严经》上讲的所成的佛是“圆教佛”,“圆教佛”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何况菩萨修行的位次愈往上愈难,我们看佛说的三个阿僧祇劫成佛你就晓得。佛讲“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证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祇劫”只能证七个位子,你看往上去就难了,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同样是一个阿僧祇劫,证三个位子——“八地、九地、十地”。到“等觉”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当然更难破了,要照前面这个例子比例来看,那“一品生相无明”可能也要一个阿僧祇劫。
你看第一个阿僧祇劫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祇劫七个位子,第三个阿僧祇劫三个位子,那么第四个阿僧祇劫大概就是一个位子了,你就晓得多难!
文殊、普贤聪明,到西方世界去。西方世界,他就把成佛的时间缩短了。究竟缩短多少?佛在经上没有明说,但是我们从《观经》“九品往生”里面可以能够想象得到。
“九品往生”,我们讲“下下品往生”,我们念佛往生绝对不是“下下品”,“下下品”是造“五逆十恶”的——杀父亲、杀母亲、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这个的,无恶不作的。我们虽然这一生造很多罪业,没这么重;换句话说,我们最差的品位、最低的品位也应该是“下品中生”。“下品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劫就花开见佛。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想,在这个世界修行,花开见佛就是,我们把标准拉到最低的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换句话说,在他方世界修行,需要一个阿僧祇劫到两个阿僧祇劫,西方极乐世界六劫就成功了,这简直不能比。
纵然是“下下品往生”的,也只要十二劫,在这个地方要一个到两个阿僧祇劫。在西方世界成就之快速实在是惊人,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文殊、普贤都要去,这是“自利”。
“利他”是怎么说?给一切六道凡夫做一个榜样,叫你们看看,我们是华藏世界等觉菩萨,还巴不得求生净土,你们看了作何打算?你们怎么个想法?我们看到这样的菩萨都去了,当然跟进,这是“利他”。
所以“自利利他”,这是“如说修行供养”。
在理上讲,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圆满成佛的方法,所以佛在每一部经里面都指导我们修学的方法,部部经论都有理论、都有修行的方法。
我们修学诸位要记住,只能够一门深入,佛所说的经典很多,你不能样样都学;你要样样都学,你就坏了,你就不能成就了。
我们从历史上去观察,古往今来凡是成就的都得力于“专精”。“专”是专一,“精”是纯而不杂,他就成功了。凡是失败的,那个原因就是散乱,学得太散、太多、太乱了,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要想成功,取一门,一门深入。
为什么普贤菩萨在此地教我们专取念佛往生这个法门?其他法门不好吗?在理上讲,法门都第一,没有第二的,哪个法门都好。《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这个二十五位菩萨代表二十五种不同修行的方法,各个都第一,没有哪一个说他的法门是第二的,都是第一。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理上说的。
在事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众生的业习是不平等的,是有高下差别的。根性大利之人随学一法都能成就,他根性利;根性钝的人、业障深重的人,有一些法门就不适合,修学就非常困难。譬如通途法门要断“见思烦恼”,当然经论里面有许多方法,你去试试看能不能断得了?能断,很好,能成功;断不了,那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作为自己选择法门的依据。
这个法门之好处,一切诸佛劝导我们,它不要断烦恼,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修学,都能成就,叫“带业往生”,它的殊胜在此地。虽然不“断烦恼”,但是它也是有条件的,必须要“伏烦恼”,“伏”比“断”容易得太多了。“伏”,实在话,每一个人只怕你不肯做,你要肯做,都能办得到;要断,恐怕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人能做到。所以这个法门被称为“易行道”,简单容易、稳当快速。
所以普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第一次法会,《华严经》是第一次法会,世尊成道二七日中所说的,这个经是在“定中”所讲的,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经。普贤菩萨在这个法会上就提倡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普贤菩萨确实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始祖,他在第一次法会就提倡,娑婆世界的初祖,普贤菩萨。他提倡,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跟进,使我们所有一切的疑惑都断尽了。所以“如说修行”,专修净宗的经典有三经。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如说修行”。我们按照这三部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去专修,那就对了。这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上,供养一切诸佛;下,供养一切众生。
第二是“利益众生供养”。
“菩萨心”,念念没有想到自身的利益。
如果想到自身的利益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还想着自身的利益,四相具足,那就不是菩萨了。
所以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从来不会想自身的利益,把自己忘掉了。他所见到的是一切苦难的众生、所想的是如何令这些众生离苦得乐。
苦乐是“果”,“果”从哪里来的?“果”一定有“因”,“因”是迷惑颠倒;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开悟,这是真实的利益。换句话说,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真实、正确地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就是佛家所讲的“开悟”。他真相明了了,怎样去做他自己就知道了。
我们真相确实明白了,晓得十方世界,明了西方净土,像韦提希夫人在《观无量寿佛经》法会当中,她是深深感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浊恶不堪,请教释迦牟尼佛:诸佛有没有清净的净土?她不愿意住在此地,想换一个环境。释迦牟尼佛没说话,用他的神力把十方世界都变现在夫人面前,让她去看。她统统看清楚、统统看明白了,她向释迦牟尼佛说,极乐世界很好,我想到那儿去。所以极乐世界是她自己选择的,不是释迦牟尼佛劝她的。统统看清楚了,统统看明白了,自然就会选择了,所以“觉悟”对我们的前途关系太大了。
我们这个小道场所做的是“法布施”,我们印送经书、佛像、录音带、录像带,这是“利益众生供养”。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
“摄受”有接引的意思,比前面更进了一步了。使他对于大乘佛法真正生起了欢喜心,欢喜修学,认真地修学,这是一股摄受的力量。我们俗话也常说,“多说不如多行”,“行门”最有摄受的力量。
讲经的道场很不容易,尤其是常年讲经,叫大家听到不会厌烦,是一件很难得做到的事情。
自古以来,过去丛林寺院里面讲经,听众是固定的,寺院就是学校,都是出家人,天天上课的。那是学校,要上课的,是固定的,那个天天讲没有关系,不是给外面人来听的。外面人来听的,他听得不喜欢他就不来了。要这部经长期讲、天天讲,一年到头不断地讲,还要能把听众心理抓住,这不简单!这不是容易事情。
所以你冷眼去观察,凡是讲经的道场决定不兴旺。如果抓不住群众,人就愈来愈少,到最后人都跑光了,这是讲经道场,这都是事实。不但是现代,过去也是如此。这个法师来了,到这里来讲三天、五天,听众很多,几千人、几万人,好奇!他继续不断讲三个月,保险人没有了,都跑光了,这个要知道。
修行道场就不然,这个地方是念佛堂,他到这儿是来念佛的,不是来念佛的他不会来,既然来了他就是念佛的。这儿环境很清净、很幽雅,他就能够待下去,禅堂也是如此。我前年在洛杉矶,我没有见到,但是我在美国的北方,在明尼苏达州我去参观一个日本的禅宗道场,我去参观过,洛杉矶这个我听说。这个道场,人虽然不算多,但是能保持有七、八十个人,这个里面没有讲经的,就是静坐。一进这个道场一句话不说,谁也不会给谁打招呼,所以美国人非常欢喜。因为他们生活很紧张,难得到这个道场一切放下,让整个身心放松,恢复到宁静。宁静恢复他的神智,不但恢复疲劳,恢复他的智慧,所以一般美国人很喜欢到这个道场去。一个人得到好处了,他就会传播给他的朋友们,这道场虽然不在外面宣传,他的信徒慢慢会愈来愈多了,为什么?大家非常需要这个场所让自己身心能够放松,恢复他正常的生活,这是他需求的,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同样一个道理,专门念佛的念佛堂,那个作用比禅堂一定还要殊胜。念佛堂里跟禅堂一样,进念佛堂也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也不说一句话,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需要讲经,这个道场一定会兴旺,道理在此地。这个是“摄受众生的供养”。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
“众生苦”是业报,前生不修善因,这一生当然要吃苦头,佛菩萨怎么能代?确实不能代。佛菩萨都不能代,我们就更谈不上了。虽然不能代,我们有这个心愿,这就是“代”。确实有这个心意,但是在力上做不到,正是佛门里常说的,这个事情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谁都不能代替,一定要靠自己修学,修因才能得到果报。
虽然不能直接代,但是间接可以代,譬如我们看到苦难的人,我们生活富裕,我们能将自己生活上节俭一分,把这一分布施供养他们,使他们也能得到衣食。减少自己的,帮助别人,这也是“代众生受苦”。我本来可以过得更富裕一点,日子过得更幸福、更美满一点,现在我把我的生活水平降低,去帮助别人,这是间接“代众生苦供养”,是我们应当要做的。 这样做法对自己利益非常之大,帮我们无始劫来最重的烦恼——“贪”,这个贪心可以降低,我们烦恼就轻了。烦恼轻,智慧就增长,所以这是应该修学的。
真正学佛的人,只要自己生活能过得去,我们有福报,福报统统送给众生去享,我们自己不要去享这个福,这是世间人天之福。享这种福报很容易引起“贪嗔痴慢”,引发烦恼,不如把它舍弃,成就真实的功德。
在本省,从南到北,参与我们基金会的这些同修们,大家出钱出力,我们才能这样顺利布施佛法。
今天简居士告诉我,我们今年布施的佛法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去年我们一共做了三千多万,今年已经达到六千万。我刚才恭喜他,我说你很有成就感了。基金会的同修、同仁们出力,大家出钱,合作来做“法布施”,这是我们“代众生受苦”,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尽心尽力去做。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
“勤”是勤奋,认真努力;“修”是修正,我们善根没有了,应该认真来修。
“善根”是什么?佛告诉我们世间善根有三个,不贪、不瞋、不痴。所以“贪嗔痴”叫“三毒”,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三毒”生出来的。
“三毒”反过来就是“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从“无贪、无瞋、无痴”而生,就是“三善根”。佛在此地劝勉我们,我们要修三善根,时时刻刻要学“不贪、不瞋、不痴”。
“出世间善根”只有一个,就是“精进”。前面“勤修”,“勤”就是“精进”。“世出世间”总共这“善根”是四个,这是我们要学的、要修的。修就是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不忘记,时时刻刻不离开。
第六是“不舍菩萨业供养”。
“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自行化他,也就是常讲“自度度他”。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三界、要求生净土,这是菩萨第一事业。除非这个菩萨缘不足,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净土,这是缘不足;如果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话,必定求生净土,为什么?求生净土成佛快。
像我刚才跟大家报告的,如果我们是“中品上生”,“中品往生”的,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少时间花开见佛?花开见佛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观经》上给我们讲七七四十九天,你看多快!
“上品往生”不太容易,“中品往生”对我们来讲很有希望。
“四十九天”这个时间是西方世界的时间,还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时间?跟大家讲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时间。为什么?西方世界你去念《无量寿经》,西方世界没有年、月、日、时,他那里没有,所以凡是讲的“时间长短”统统是以我们婆娑世界的,依这个为单位的来说的。四十九天不到两个月,那就恭喜你,你真是一步登天,马上就到了别教地上菩萨,你看多快!所以那个成就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我们帮助别人,也一定要把最殊胜的法门供养别人,除非他的善根、福德没有成熟。没有成熟,他接受这个法门不能生欢喜心,那我们再供养他其它大乘法门。不是我们自己有私心,我们修第一,把第二、第三给你。第一我给你,你不要;第二给你,你很欢喜。你欢喜就好,我就送你第二、第三。
所以我们的“基金会”性质等于是全世界佛教的一个补给单位。我跟简居士说得很清楚,只要是正法不是邪法,任何宗派的经论我们都可以印、都可以送,绝对不是专弘扬净土,我们任何宗派我们都送。
但是我们劝人当然第一个是要劝修净土,不这样做,对不起人。将来有一天他明白了,“你们自私!你们学的第一法门都不告诉我,把第三、第四让我们搞了无量劫才搞到这个程度”。我先告诉你了,以后见到没有话说,见到面说,“我很惭愧,当年你跟我讲的我没有接受,吃了这么多冤枉苦,走了这么多冤枉路”,那个态度就不一样了。我们清楚、我们明了,他不知道事实真相。
所以一切众生喜欢学哪个法门,我们统统都乐意地帮助他们,这是我们“基金会”的宗旨。
我们印的东西很多,可是我们自己的修学是非常的专,专精,我们印的经典是供养别人的。这是莲池大师过去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专念阿弥陀佛、专依净土三经,我们不搞这些麻烦。喜欢麻烦的人,给麻烦的东西给他;喜欢简单的人,我们就给简单的东西给他,我们这儿统统都有。这是“菩萨业”,是自行化他。
最后一条,“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一句非常重要!
“菩提心”是什么?是觉悟的心。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菩萨修前面种种布施供养,他的心清净,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那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清净心,不为外境所动摇,不为外境所污染,要保持这个心,这才叫“菩萨”,否则的话,麻烦就大了!
这一“布施、供养”就堕落了,为什么?贪图世间的富贵,贪图名闻利养,这个麻烦就大了!因为“布施、供养”的福报很大,你“财布施”,你的财富是愈来愈多。在没有财富的时候很慷慨布施,钱财一多了就变成很吝啬,一毛不拔了,这堕落了。他要不被外境所动,不被污染,钱财少,统统布施,多,也一切布施,决定自己不留,统统布施干净,这就对了。
“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必须把财力、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体力,统统都供养布施一切众生,多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对了,这才是“不离菩提心”。
下面这是做一个比较:
经【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前面是指“财布施”。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法供养”在时间少、时间短,供养的量也少,比不上前面“财布施”所说的,但是要将功德比一比,“法布施”比“财布施”要大得太多了。
所以两个一做个比较:
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些数目字的名字,注解里头有。注解里头不明白,诸位可以去查佛学字典、《教乘法数》,都有。这是佛学常识,都是经典里面常常形容大的数字,我们现在讲“天文数字”,这不能比。
经【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何以故。”为什么?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没有一个不重法,我们中国人讲的“尊师重道”。此地“重法”就是“重道”。唯有“道法”才能帮助我们永远超越生死轮回,证得究竟的果位,所以一切如来尊重。
这下面说:
经【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一个人,初学佛的人,你今天初学,第一次到这儿来听经,你能够在这里欢欢喜喜坐一个半钟点,这不容易。马路上人很多,你叫他来坐坐看,一分钟都坐不住,这个地方板凳不好坐,他们一分钟都坐不住。你能够坐得很安稳,你必定是有善根、福德,就像大乘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尤其讲得明白:大家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议,这一生又遇到了,所以遇到才能生欢喜心。
“如说行。”你能够依照普贤菩萨在经典里面所教给你的,你认真去做,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就成佛了。这一生成佛,那就是“供养一切诸如来”了,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的心愿就是希望你快快成佛。你这一生果然依这个法门成佛了,一切诸佛怎么不喜欢!无量劫来佛的愿望今天圆满了,你看他多欢喜!这是诸佛欢喜,这叫“真正的供养”。
经【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个是“真供养”。
我们把最后三行念掉:
经【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不必说了,跟前面完全相同。
诸位翻过来看第十八页,十八页第三行,从下半看起:
疏【又法供养通十法行。修行最胜。修行通于万行。依观供养。正是修行。】
我们看这一段,这一段讲“十法行”。
“十法行”是“大乘菩萨行”,所以“法供养”才这样的殊胜。
“十法行”前面跟诸位略略提了一下,时间到了没有能够介绍完。它有十条,第一个是“书写”,第二是“供养”,这两条跟诸位说过了。
今天不必书写了,我们印经。“供养”是把经书赠送给别人,推荐、介绍给别人,这是“供养”。
另外,自己读诵,依教修行,这是“供养”。
前面讲了,“法供养”里面第一条就是“如教修行供养”。所以我们每天读诵,每天就认真去做,这个是真正供养一切诸佛。
现在距离农历年很近,中国人的老习惯,农历年还是非常重视,过年免不了大家都要送点礼品吧,我们可以送一部《无量寿经》。有人说过年人家赌博很多,最忌讳“输”,送个“书”,看到就头痛,这忌讳。你告诉他这不是书,这是经(金),这大家经(金)都很喜欢了,“经”跟“黄金”的意思相同;还无量寿,不能不要,你不要的话,寿也没有了,金也没有了。所以不要送别的,送《无量寿经》,他不敢不收,他不收,这一年寿也没有了,金也没有。这个方法非常妙。
我们这里《无量寿经》本子印得很多,大大小小都有,都可以带一点回家,过年的时候作为赠送亲友的礼物。特别告诉他:“长寿、金,希望你发财。”他就欢喜了,要拿回去,告诉他一定要认真去念;不念,那个金就得不到,财就不能发了。这个是现在人所谓“机会教育”。
第三就是“施他”,这是讲“布施”。“供养”对我们亲近的这些家亲眷属、朋友。“布施”这是讲大量的,像我们现在赠送大陆同胞、赠送海外各地的同修,这个是“布施”。像我刚才讲的,过年家亲朋友来的时候,这我们“供养”。
第四是“谛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要多听,要不断反复去听。听一遍你得的利益少了,多听几遍你就入进去了,那就得到法味、得到法喜了,法喜充满,到最后是欲罢不能,为什么?真正尝到味道了。这个一定要功夫深,你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对着经典,智慧自然就出生。所以说要多听。现在很方便,现在有录音带可以不断重复去听。
佛法一定要普遍地弘扬,学佛的人多了,社会自然安定,世界才有和平,所以佛教必须要靠大家认真努力去推广、去弘扬。这个工作怎样去做?只要你有真心,有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真诚、清净,你不会走到邪路。大慈大悲是推动的动力,你不会退转,你用发这三心去弘扬佛法。
佛法修学,学一样,不要学多,学多了就是我刚才讲的,你注定失败,为什么?每一样经都不精,下的功夫不够,讲的就不怎么太好,人家听了不会满意,听几次就不来了。一生发愿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你这一部经如果讲上十遍、二十遍,根就扎稳了;讲上一百遍、两百遍,你就成佛、成菩萨了。你要是专讲《普贤行愿品》,讲上一百遍,你就是普贤菩萨化身来的,这个一点不假。自己本来是凡夫,现在摇身一变,成普贤菩萨了。你专讲《阿弥陀经》,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再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新年到来了,我偶然在报纸上翻一下标题,是“中国时报”有一篇,内容没有看。欧洲有一些预言家预测一九九四年的世界大局,这个里面有一条,这对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中国大陆将来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强国,现在全世界人眼睛都看着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有十二亿人口,是整个世界的重心,中国大陆安定,全世界就和平;中国大陆要动乱,全世界的人都遭殃。
我们学佛、弘扬佛法到哪里去?一定到中国大陆去弘扬,中国大陆现在很缺乏讲经说法的人。
我刚才说了,在一个地方长期讲经会失败的,会把信徒统统讲跑掉的。你到一个地方讲个十天半个月,法缘非常殊胜,俗话讲“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家希奇。中国大陆有两、三千个县,我们学了这一部《行愿品》,我们一次十天或者是半个月就把它讲完了。这个地方讲完,明天换到那个地方去讲,每一个地方都是新鲜的,每一个地方都法缘殊胜,两千多个县讲一百年都讲不完。一部经,专家!
弘遍全中国,这是你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这个生活很自在、很快乐,处处作客,到哪里去,贵宾招待。这里讲完,那个地方又请了,到那一个县去讲,轮流去讲,讲一百年,我们中国大陆所有的县市都讲不完,还要什么?!统统要放下,走这个路子好,这叫“菩萨事业”,这真正菩萨事业。
所以讲经的、学习讲经的现在要专听。我教大家一个方法,我的这些录音带提供你做参考,你开始就依这个学。
一定要把录音带写成文字,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之后,第二步的工作要把它改成你自己的语气,你意思都懂了,你自己怎么讲法?你改成你自己的语气,做为一份讲稿。讲经不要紧,讲稿可以摆在台上,可以用讲稿讲的。这个讲稿,你每讲一遍就修改一次;你要讲个几十遍、讲个一百遍,这个稿子修改成几十次、一百次,这一本稿子可以传流给后世,是这个时代最标准的本子,千锤百炼,我们中国古人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这个本子是蓝本给你的,你将来一定在我之上。这一定的道理。人人做得到,就看你肯不肯做。一部经弘遍全世界,自己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因为一部经,心是定的。“定慧等学”,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一到那里就花开见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了别教初地菩萨的果位。换句话说,人家要修一个阿僧祇劫,你看你多少时间就完成!这是我告诉大家的真实语。
你们的缘比我殊胜了,我的机会就没有你那么好,我学了许多拉拉杂杂的这些大经大论。这就是“境缘不相同”,“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你们学一部经,各个成专家,那个了不起!所以不要学得很多、不要学得很杂,一门深入。经典,学一样。行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行住坐卧心里面真有佛,这叫念佛。
第五就是“读诵”。要常常读经,要听经、要读经。
第六要“受持”。“受持”就是经典里面的理论、教训我们要接受,要认真学习,要保持,不能够离开。一定要照做,把经典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那叫做“受持”。
第七就是要讲给别人听,随时随地,不管人多人少。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时间,时间少,讲几句;时间多,可以给他讲全部。所以时间少,像《金刚经》上讲的,说四句偈,说四句,这是要讲。
第八要“朗诵”。经熟透了就会背,背的时候常常要背出声音,高声的朗诵能利益众生,让别人听到之后他就有感受。朗诵是利益别人,不仅是自利,利益别人。
第九是“思惟”。就是常常思惟经里面的道理。
第十是“修习”。就是把这些理论变成我们生活行为,使日常生活跟经典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应。学《普贤行愿品》就跟普贤菩萨完全相应,换句话说,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说普贤菩萨的化身,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你的心、你的愿、你的行为跟普贤菩萨完全相同。学《弥陀经》、学《无量寿经》,那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
小注里面诸位自己可以去看,但是这个里面有一句大家看了可能有问题,在十八页第五行。
疏【法华中喜见烧身。名法供养。】
这一句里头我们读了之后决定不能够生误会,菩萨的示现是教我们一桩事情。
“喜见菩萨,烧身供养。”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燃指供养”,烧手指;“燃臂供养”,烧一只手供养佛;“燃身供养”,整个身体烧了供养佛。我们想想,佛要这个吗?烧了一身臭气,把佛都熏跑掉了,还供养?这个意思都是表示舍己为人,是这个意思。
观世音菩萨两只手还不够用,要千手;两个眼不够用,要千眼,才能帮助广大的群众。你只有两个眼睛十个手指,你还要把它烧掉,你能替人家做什么事情?所以“烧身”取其义,不能够取它这个行为,那你就错了。佛菩萨看到你错会了意思都流眼泪了,所以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错会了佛说的意思。
这个是舍己为人,为佛法、为众生真实的利益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烧身供养”。不是叫你真正洒一把汽油真的把身体烧掉,那佛法在这个世间决定要断绝,决定没有人敢再学了,政府也一定制法律严格的来禁止。你把佛的意思错会了,这是必须要晓得,要明白它真正的意思。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念佛回向。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