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09集)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09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掀开经本第十九面,看经文:

  经【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我们看这一段,这是第四大愿——“忏除业障”。

“忏”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梵文叫做“忏摩”;“悔”是中国的意思,就是悔过。这个名词在古代译经体例里头叫做“梵华合译”。这个名词上面一个字是印度梵文,下面一个字是中国字,两个合在一起,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接近,印度话叫“忏摩”,跟我们中国“悔过”这个意思很接近,所以这样合起来翻译这个名词。它的内容就是“发露忏悔”,就是自己所造的过失、罪过绝不隐藏,都很坦白地把它说出来。说出来当然别人就会指责你,指责就是果报,就报掉了。这个人骂你几句,那个人瞪你一眼,就报掉了,这个罪就报掉了。

所以罪不要藏,藏起来愈积愈厚,那以后果报就不堪设想。所以古圣先贤教给我们,我们修的善、修的德要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做好事情不要让人知道,把它存起来,愈存愈多,善报就厚了。做恶事情统统让人家晓得、让人家批评、让人家责备,现世就报完了,后来就不受恶报。这个是“忏摩”的意思,中国“悔过”的意思跟这个很接近。“悔过”着重在后不再造,事情做错了自己明白,以后不再有重复的造作,这叫做“悔过”,所以跟“忏摩”的意思很接近。

  为什么会造罪业?佛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无始劫来由贪嗔痴”,这个是一切罪业的根源。所以,“贪嗔痴”叫做“三毒烦恼”,世出世间一切的毒药都没有这三样来的毒,这三样是真毒,罪业、烦恼都是从它生的。

“贪嗔痴”从哪里来的?从“无明”来的。

什么叫“无明”?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无明”,“明”就是明了,“无”就是不明了,真相不明了,那么我们的想法、看法一定是错误的。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用在身体造作上,那就发“身口意”。

所以“身口意”是造作一切罪业的工具,真正的原因是“贪嗔痴”。我们果然把这一桩事情从根本看清楚了,然后回过头来反省自己。

我们学佛,学佛学什么?学佛是学“戒、定、慧”。“戒、定、慧”是三服药,对治“贪、嗔、痴”的。用“戒”来对付贪,用“定”来对付瞋恚,用“智慧”来对付愚痴。我们“戒、定、慧三学”有没有进步,只看“贪、嗔、痴”这个念头是不是减轻了。“贪、嗔、痴”的念头果然一年比一年轻,换一句话说,你“戒、定、慧三学”一定在进步、一定在增长。这个是一定道理的。

可是诸位要知道,佛法当中常说“别业”、“共业”,《楞严经》里面就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

“别业”是我们个人,个人修,有个人的别报。“共业”是社会上大众的,大家都造,将来大家一起受。

我们冷眼来观察这个社会、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世界,“贪、嗔、痴”不断在增长;不但它在增长,而且是加速度地增长,这就决定不是个好现象,所以有许多传闻说这个世界会有很大的灾难。这些传说我们也不能一概把它当作空穴来风、不能够把它武断看成妖言惑众,多少它有一点道理。尤其我们观察这个现实的社会,觉得这个话是有几分道理存在。

  如果我们人心很淳厚,像我们台湾的社会三十年以前,那个时候的人心跟现在不一样。人心厚道,社会风气善良,社会治安在那个时候我们台湾是非常骄傲的,不敢说全世界第一,东南亚第一,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没有我们台湾治安好;一般老百姓都很守法、都很守规矩,三十年前我们的社会风气。

可是今天这个社会,那个风气已经不存在了,不见了。这就是说明三十年来我们“贪、嗔、痴三毒”不断地在发展,“戒、定、慧三学已经没有了,淹没了,“身、口、意”所造的是恶业。

既然造恶因,现在这个恶又继续不断地造,那就是“缘”,“因”跟“缘”加起来,后面就是果报,这非常非常可怕!

就是这一段期间当中,近代二、三十年这是加速度地在造恶业,再跟从前无始劫以来我们所造的恶业累积起来,那就是经上所说的,这个一点都不假,造的恶业真的是无量无边。

  还好恶业没有体相,不像物质一样有相状,它没有个体相。如果有体相的话,体相就是假如它是个物质,很小,像原子、电子那么小的话,我们无始劫造的罪业,今天尽虚空都容纳不下。我们冷静想想,普贤菩萨这句话是不是说得太夸张了、说得太过分?可惜我们《华严》不是从头一直讲到此地,如果从头一直讲到这个地方,这个问题大家都明白了。前面都没听到,前面八十卷没听到,只听到这一卷。一点都不假,为什么?理上讲,我们的心一染一切染、一迷一切迷,所以确确实实是尽虚空遍法界。若不如是,我们跟诸佛菩萨凭什么感应道交,我们这里动一念,十方世界诸佛菩萨都晓得了呢?你就晓得我们“贪、嗔、痴三毒”烦恼一起来,确实尽虚空遍法界,心性里面充满了这个东西——毒素!它的扩散非常非常之广,虚空法界无不是三毒,所以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必须要知道。为什么?三毒增长,果报是什么?果报是三恶道。

贪心遍布,饿鬼道就去了,就把法界变成饿鬼道的法界。十法界本来是“一真法界”,一念贪心起,这个法界就变成饿鬼法界。

一念瞋心起,就变成地狱法界。一念愚痴起,就变成畜生法界。

六道轮回、三恶道从哪里来的?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

“自性”为什么变现出来?这个里面有这三种毒素在里头,这是“三毒”变出来的境界。理明了了,事我们就相信了,就不会怀疑了。

佛教我们忏悔,如果不把“三毒烦恼”洗尽,我们就成不了佛;换一句话说,“三毒烦恼”不能洗尽,就出不了轮回,六道轮回也就是它制造的。

大小乘佛法都必须要断烦恼,而后才能够成菩提。

“四弘誓愿”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顺序,先发愿,这个“发愿”就是觉悟了。没发愿的人不觉悟,还在迷,一发愿这觉悟了。

觉悟之后从哪里学起?先断烦恼,再学法门。烦恼不断,学一切法门都属于邪知邪见,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

为什么读了佛经还变成邪见?因为他里头有“三毒烦恼”,所以把正法变成了邪法,把正见变成了邪见,就是因为他有“三毒烦恼”在里头。必须把“三毒烦恼”洗干净,这个人才称之为“法器”,可以接受正法了。他接受正法,不会把正法变成邪法,不会把正见变成邪见,道理在此地。

  要断烦恼,谈何容易!所以诸位你读了这一愿经文之后你就明了,佛门里面所有修行的法门,总而言之都是“忏除业障”。不管学哪个法门,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学经也好,念佛也好,统统是“忏除业障”。所以这一章是修学的大根大本。

那么为什么说学佛其他宗派难?那就是这个“三业”忏不了,这就难了。

为什么讲净土修行容易?净土是忏不了也行,可以带业往生。忏不了要忏,不忏就不能往生。也要忏,忏怎么样?忏不了。忏不了可以,你真肯忏,忏不了也能带业往生。净宗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带业往生”。

其他宗派里面,一定要“断烦恼”才能出三界,净土宗里面不必要断,“断”是真难!“伏”,“伏烦恼”就能往生。“伏”是什么?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给控制住,它不发作了,这样就能往生,这比“断烦恼”实在讲容易太多了。

“断烦恼”,现代人来讲,恐怕十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不容易,找不到。

如果讲“伏烦恼”,十万人当中各个都有分,一个也不会漏掉,这个就是叫所谓“万修万人去”,这个是法门无比的殊胜。

怎么个忏法?下面菩萨教给我们。

  经【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这把方法教给我们。

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有两句:一个是“清净三业”,一个是“后不复造”。这个两句最重要了。

注解,清凉跟宗密大师对于这一段经文注得很多,内容非常丰富,徐居士在此地节录也比其他几段摘录得多。如果我们要想深入地研究,那一定要看原文,《别行疏钞》,要看原文。但是在修行用功上,这个节录的本子掌握了纲要,便于修持。

清凉大师将我们无量的罪业归纳为“三障”、“四障”,这是注解里有的。

“三障”就是通常讲的“惑、业、苦”。“惑”是迷惑,就是无明,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不明白,迷惑颠倒。因为迷惑,所以就会造业,因为造业,这就一定受果报,造善业得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那就是三恶道的果报。这个是大分,如果要细说,像天台大师讲的“百界千如”,那就说得详细。

“百界千如”是从十法界讲,十法界六道外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这加起来叫“十法界”。

“十法界”里面,每一界里头又有十法界,譬如今天我们是“人法界”,“人法界”里头有人中之佛,他虽然是人,但是他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人中菩萨”;“人中的罗汉”。

往下面看,有“人中的畜生”,那个人心是畜生心,行为是畜生行为。这个我们不必说,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社会上可以看到的。

有“人中之鬼”,我们常说鬼头鬼脑,“人中之鬼”。什么叫“人中之鬼”?贪心重,不择手段的,那是“人中之鬼”。

瞋恨心重的,非常残忍的,那是“人中的地狱”。

所以虽然是一个人道,人道里面就具足了十法界,这个就说得详细了。所以讲“惑、业、苦三障”,这是讲的大分,没有说得这么详细。

如果说“四障”,注子里头讲,“四障”是讲“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见”就是“所知障”。所以“烦恼障”跟“所知障”加上一个业,加上一个报,这叫“四障”。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忏悔的。

  “忏悔”有“事忏”、有“理忏”。

“事”是从事相上说的,“理”是从心性上说的。

“事忏”不能断根,好比生病一样,只能用治疗的方法把它控制住不至于扩散,保持着现状,这个病不能够断根。

“理忏”那是般若智慧现前,“烦恼无明”统统照破了,那叫“从根本忏悔”。

但是“理忏”什么人才能做得到?从念佛人来讲,念到“理一心不乱”,这就属于“理忏”。“事一心不乱”的人还不行,没见性;见性之后,他修的那个方法、修的那个法门统统属于“理忏”,没有见性的统统都是属于“事忏”。注子里面也有说,但是说的这个看起来是好懂,实际上很难懂。

譬如,诸位看二十一面,二十一面讲的:

  疏【普贤观经及随好品。】

  “随好品”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

  疏【具二种忏。观经中明昼夜精勤礼十方佛。即是事忏。】

  这是属于“事忏”。

  疏【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斯则理忏。】

这个是属于“理忏”。这个话好懂,很不容易做到。

“端坐念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说好说,像禅家讲“明心见性”,这句话很好说。哪一个人能做到“明心见性”?那个不容易。此地讲“端坐念实相”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同样一个意思,所以这很不容易。

  疏【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悔除诸障。即是事忏。】

“随好品”里面所讲的“等众生界善身语意,悔除诸障”,这是“事忏”。所以“事忏”我们容易理解,也可能做到,完全从事相上修,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是从事上说的。

下面说:

  疏【观诸业性非十方来。止住于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

  这个是属于“理忏”。“理”确实是如此,可是我们自己很难达到这个境界。这是说“忏悔”有这两种,这两种,“事忏”浅,我们现前可以做到;“理忏”虽然深,等我们“事忏”达到相当境界,也能够提升到这个境界。这是一定要晓得的!如果不晓得,我们的成就就很有限度。为什么说这个话?小乘人到“事忏”清净他就很满足了,他认为功德就圆满了,不向上提升了。所以他只能证个阿罗汉果,他不能成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他止于“事忏”,他不知道有“理忏”。

所以我们晓得,“事忏”圆满,往上提升一步还有“理忏”,不是到这个地方就圆满,这个必须要知道的。

所以下面说:

  疏【事忏除末。理忏拔根。】

“末”就是枝末。

“理忏拔根。”像一棵树一样。“事忏”是枝枝叶叶把它锯掉,“理忏”是连根拔掉了。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

  疏【若具足忏。】

“具足忏”就是“理”跟“事”同时都修,两面都兼顾到了。

下面这一段非常重要!

  疏【应须善达逆顺十心。】

  “逆顺十心。”十种“顺生死心”,十种是“逆生死心”。

“顺生死心”,你这个十种要是有,换一句话说,你一定随顺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头生死不断。这是我们要知道、要觉悟的。

所以这个注解这一段重要,文在二十一面倒数第四行。

  疏【谓先识十种顺生死心以为所治。】

  我们要先认识“十种顺生死心以为所治”。“治”就是我们要对治的,就是我们要改过的。这十种是大过错,往往我们一般人虽然有,但是自己不能觉察,还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是对的,其实这错了。

这十种,第一个:

  疏【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

诸位想想,这个观念谁没有?这是“人我见”,有“我”,我们总执着这个身,有你、有他,在这个里头起了分别、执着。

把这个身当作我,这叫“身见”,这个“见”是“成见”,这个“成见”非常之深,很不容易打破。执着这个东西叫身,这就完了,生生世世永远搞六道轮回了,修行,初果证不到。

实在说我们是无量劫来多生多劫都在修行,修行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身见”没有破,自始至终把这个身体执着是“我”。如果这一生当中这个见解还不能突破的话,来生还继续搞六道;假如这个“见解”打破了,那就恭喜你,你证得小乘初果了,从今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你可以成佛了,为什么?证得初果就“位不退”了,决定不会退到凡夫。所以初果叫“入流”,入圣人之流,你从此以后不是凡夫了。我们从这个地方也明白了,凡夫跟圣人的那个分界线就是“我见”,这就是分界线。

  圣人决定不执着这个身体是我。

那身体不是“我”是什么?身体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好像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衣服丢掉没有关系,“我”没丢掉,我所有的。身是我所有的,身不是“我”;身要是“我”,身死了,我就死了,还投什么胎?!就没有了。

可见得人死了之后,身丢掉了,“我”呢?“我”又投胎去了。又投胎去了,他又去找一个身了,他去投胎去了。所以一定要明了身不是“我”,身是“我所”。这个观念换过来,你对于生死没有恐怖了,为什么?生死等于脱一件衣服、换一件衣服一样,你脱衣服、换衣服没有感觉到痛苦,为什么?你了解事实真相。

三界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就是换衣服,人老了就是这件衣服穿旧了,旧的不要了,换个新的,哪有那么痛苦?!痛苦是忘掉了,把衣服当作“我”,你说糟糕不糟糕?!那个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他生死有恐惧、有苦恼,从这儿来的。 所以要晓得身体不是我。

“妄计人我,起于身见。”第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一个观念害得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证果。

第二:

  疏【二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

  这个“我”的成见不但没有减低,一天比一天增长,为什么增长?里面有“贪、嗔、痴”,“我贪”、“我瞋”,都有“我”,这个麻烦!外面有一些缘在那里诱惑你,都是帮助你加强、增长你的我执,就是对这个身体起了“我见”的执着,搞这个东西。

第三:

  疏【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

  嫉妒从这里生了。看到别人做善事心里就不痛快,嫉妒障碍。

嫉妒从哪来的?你从这里看看,你就晓得了,嫉妒是与生俱来的,是从“我执”里面生的。“我”,就不希望别人超过我、不喜欢别人比我更好,见到别人有好的总要想方设法去阻碍、去障碍他,障碍不了心里也不痛快,这生烦恼。 

第四:

  疏【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

  “三业”是“身、口、意”。“身、口、意”这三业造作一切的恶业。

“纵”是放纵。

“恣”是恣意,我们一般讲随心所欲造作恶业。这个恶业,总而言之是损人利己,这个恶业就严重了。他不知道事实真相,不晓得后来果报之痛,他不晓得,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未来。

第五:

  疏【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

  前面讲这个“恶心”是遍布虚空法界,非常可怕!

  疏【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

  连晚上睡觉作梦还在干损人利己之事,你说这有什么法子!

  疏【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

自己做了许许多多的罪过,隐瞒不让人知道。自己做一点小善要极力地宣扬,自己做的恶事是隐瞒得非常严密。这种人,善的马上就报掉了,恶的在那里累积,累积最后来做总报,那个报得就很惨,这就是愚痴、迷惑。

第八:

  疏【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

  “虏”是傲慢的意思;“扈”就是跋扈。这两个字合起来讲就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丝毫恭敬心都没有,我们常讲“大不敬”就是这个意思。侵犯别人,掠夺别人,完全没有一丝毫的敬意。

“抵突”就是抗拒、排斥。

“不畏恶道。”为什么“不畏恶道”?信因果报应,他不相,所以他能够随心所欲地造作恶业。

  疏【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

  “惭”是自责’“愧”是别人责备。“惭愧”也就是我们古人讲的良心。

所谓是“良心发现”,自己造的恶业自己不安,那就是“惭”。

“愧”是什么?自己造作恶业怕别人批评,别人批评觉得很难为情,这叫“愧”。

“无惭无愧”就是讲这个人没有良心,也不怕别人骂他,造一切恶业不怕社会舆论,完全不在乎。

“不惧凡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在乎舆论。

第十:

  疏【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

“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他完全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个人一点善根都没有。

所以这个十类实在讲,有个一条、两条就决定是生死轮回。既然在六道里面,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时间短,头出头没。

这个是十种“顺生死心”,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业因,你造作这个你就决定是搞六道轮回。

下面是:

  疏【次起十种逆生死心。从后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玼。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守护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

完全对治前面十种,它的顺序是第一个对它的第十。

第一个是“明信因果”,对治“拨无因果”。

第二个“自愧克责”,就是有惭愧心,对治第九“无惭无愧”,这是翻过来,来对治。

“明”是明了、是明白,对于理、事,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因缘果报当然深信不疑。作善一定得善果,作恶必定得恶报。假如我们把这个道理、事实搞清楚了、真的明白了,古德常说的自求多福,你自己就会求了,不必别人教,自己就会了。我要多福,我多做善因、多做好事,后来的果报一定殊胜。做好事要紧!

做好事要把握机会,好事情那个机会失掉了,想做机缘没有了。譬如说你现在有钱,有钱正好做好事,等到将来钱都花掉、都丢掉了,再做好事已经没钱了,机会失掉了,从自己说。从外面境界说,现在有个大好的因缘,真正的福田你遇到了,你在这种福,那个福报很大;再过几年,这个机缘失掉了,想种福种错了地方。

诸位都知道,佛劝我们在佛门当中种福,果报第一殊胜。

可是佛门里面,就像了凡居士一样,有真的、有假的,有偏、有圆,有大、有小,这个里头很复杂了。佛在《楞严》上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佛门里面“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了,邪师住持的道场,你到那里种福那就种错了。末法时期邪师多,正法少,你要有能力去辨别,你这个种子才不会种错地方,那个果报完全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明因识果”,要认识得很清楚。

第二,自己一定要有惭愧心。

你看印光大师一生自己常称“常惭愧僧”,“惭愧”二字一刻都不离。这个就是讲把良心端在外面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凭良心,唯恐自己做错事情受别人的批评,所以他自己的警觉性非常之高。此地讲的“自愧克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有高度的警觉心,能够断恶修善。

第三,“怖畏恶道”。

三恶道,佛在经论里面说得很多,确实是非常恐怖,所受的苦难,诸位多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晓得了。《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恶道里面的状况略说,细说说不尽;而且时间非常之长,堕恶道容易,出来太难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楞严经》里面讲轮回的状况,《楞严经》讲得特别详细,讲“七道”,通常我们讲“六道”,“七道”是加上神仙(仙人),所以总共讲“七道”。讲“七道”,单单讲地狱这一道占全部经文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把地狱道说得这么详细?那就是警告我们,地狱决定不能去。可是地狱很容易去,去了之后想出来太难太难了!这是常常要有“怖畏恶道”之心。

实在讲,不但三恶道恐怖可怕了,真正觉悟的人明白六道轮回可怕。认清了六道轮回之可怕,我们就会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一定要超越。

我们有能力超越吗?幸亏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法门决定能超越。其他法门,各人根性不相同,若不是上根利智就非常困难。

净宗法门,“下下根人”都行,只要以清净心,前面讲的“清净三业”——“信、愿、持名”,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我们在最近遇到几个念佛往生的,从瑞相看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临终的时候告诉大家,西方三圣来接引他,这就是决定往生,这一点都不假了。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告诉家人佛来接引他,他跟佛走了。这几位念佛的时间都不长,都不到一年的时间,有这么好的瑞相,这就说明这个法门真的像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

  第四,“不覆瑕玼”。

自己的过失绝不隐藏,常常能够“发露忏悔”。“发露”就是常常说给别人听我做了些什么过失,不要怕难为情,使我们的恶业现前就报掉,这是聪明人,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自己做的好事不要到处告诉人,告诉人,这个赞叹你一句,那个恭惟你一句,报掉了,你的善果报掉了。所以自己做的善事不要说,最好也不要放在心里,把它忘掉,这最好了,以后善果就不可思议。

一切恶行、过失要常常记住,改过自新,后不再作,这是真正修行,就“断相续心”。“断相续心”就是刚才讲的“后不再造”。

第六,“发菩提心”。

“菩提”是觉悟。真正的觉悟是觉悟三界苦,六道不可留。真正觉悟啊!弥陀悲愿接引娑婆众生,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去”,这就是“大菩提心”,这不但是真正觉悟,是彻底觉悟。

第七“修功补过”。

这个“功”是功德,也就是常讲的“积功累德”,弥补我们这一生、过去世生生世世的过失。所谓“善”是真正利益众生的,这是“善”,真正帮助佛法弘扬光大的是“善”。这个里面正邪、真假要辨别,是正法,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全心全力去修学,帮助它推广发扬光大,要在这上面去努力。

第八“守护正法”。

这一句必须先从本身做起,也就是说怎样守住自己的正念,这是最重要的了。

念佛人的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念佛人常常念念,念走了样子,念到别的东西去了。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想到别的事情去了,以后把阿弥陀佛都忘掉了。一天不晓得多少时间,不知不觉地阿弥陀佛没有了,这叫“失念”,这念头失掉了。这个要提醒,常常提醒自己。

所以现在我常劝同修用随身听,作用在哪里?提醒自己,怕把这句佛号忘失掉了,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守护这个正念。

我教给同修们修的“十念法”,这个“十念法”也是守护正法,时间隔得很短,一天要修九次,一次时间只要一分钟。时间虽然短,但是决定是“净念”,这十句佛号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杂念,真的是“净念相继”。时间短,每隔一段时间又修一次,一天修九次,这是对于现代工作繁忙的人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我们把这些方法介绍给别人,劝导别人来修学,这也是“守护正法”,希望这个正法修行的人愈来愈多。

  凡是佛所说的法,哪一法不正?皆是正法。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这个法门不契机,法是正的,对这个人来讲不是正法。契理契机那才叫正法。

我们综观这个时代,最契一切众生根机的无过于念佛法门。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介绍这个法门、推广这个法门,那就是在这一个时代我们真正守护了正法,我们提倡的一门深入。

社会,今天不是地区的,是全世界的,灾难好像就在眼前,如何来挽救?印光老法师的话——“吃素,戒杀,念佛”,你看他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里面教给我们六个字,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能够依教奉行,纵然不能将灾难免除,我们深深相信一定把这个灾难化小,大灾难化成小灾难,这是一定可能的。要大家都干,要认真地去劝勉,修学的人越多,功德就越大,这个力量就越大。

第九,“念十方佛”。

“念十方佛。”。诸位一定要明了,“十方佛”是什么意思。此地所讲的“十方佛”跟《弥陀经》上讲的“诸佛”意思相同。“诸佛”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

那么此地的“十方佛”也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佛”。从什么地方证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可以做证明。《弥陀经》,大家念得很熟,《弥陀经》后面“六方佛赞”那就是证明。鸠摩罗什大师翻的是“六方”,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的,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说,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此地教你“念十方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念一尊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统统都念到了,一尊都没有漏掉。这是一定要晓得。

  前面九条都是“事”,末后一条是“理”。

“观罪性空”,了不可得。

可是诸位要知道,你必须心完全清净了,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了,到一念不生了,才是这个境界。千万不要错会了意思,“观罪性空”,多造一点罪没关系。那将来受的果报就很惨!“我空、人空、法空,罪性亦空”,“我”还有,罪就真有,决定不空;一定要“人法俱空”,那罪当然是空的。要执着我也有,人也有,统统都有,换句话说,无始劫造的罪业是统统都有,一样也不空。

好,我们回过头来看经文末后一段总结无尽,在第十九面最后一句。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

这是一个认识,是我们所讲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要了解这个真相。

刚才说过,“忏悔”是佛门所有一切修行法门里面的总纲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忏悔,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离开,等觉菩萨要不修,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就断不了。所以“忏悔法”没有止境的。

  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要有这个认识,要有这个毅力、恒心、长远心,认真努力去修学,这个样子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当中所说的种种功德利益,为什么?业障消除了,福慧就现前了。

福慧是“自性”里面本有的性德,性德所以不显,就是罪障障碍了。所以罪障忏除,性德自然就显露出来了,所以是无量的智慧、才艺、德能统统都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