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10集)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10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翻开经本第二十四面,第五行:

  经【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我们看这一段。

这一段是普贤菩萨第五大愿——“随喜功德”。“随喜”好懂,关键在“功德”两个字。如果我们能把经义看明白了,我们的修学就如法了。这段文里面的中心在“功德”这两个字上。

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功德”跟“福报”不一样。佛家常说“福慧双修”,佛门重视福报,但是绝不勉励你去修福,原因在哪里?福报的利益是在眼前,是为世间众生最看重的,眼前的享受、眼前的幸福。福享完了怎么办?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个后果。而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如果一味修福那叫“三世怨”,第三世你就要喊冤枉了,喊冤了。第一世修善修福,第二世享福,福享尽了,第三世就堕落。佛的眼光敏锐,观察微细,看得很远,看得很详细,所以佛不叫我们“随喜福德”,叫我们“随喜功德”,就没错了。

  “功”是功夫,“德”就是收获。讲席当中我常常举例给诸位说,我们“持戒”是“功”,“持戒”是功夫;“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是“功”,“开智慧”是“德”,你看,“功德”了。“戒、定、慧三学”,这是“功德”。换句话说,论到修功的原则,总不外乎“断烦恼、除妄想”,这是“真正之功”。“断烦恼”就能得“九次第定”,像阿罗汉一样,得甚深的禅定。

“烦恼”是障“定”,障碍清净心;“妄想”是障“智慧”,人只要有妄想,“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够现前。所以这两样东西去掉,这是“功”,本性里面的“性定”;般若智慧,那是“德”。这是普贤菩萨教我们随喜的,千万不要搞错了。

  人家修福我们就随喜,那也可以随喜,为什么?接引众生。但是那个随喜绝对不想求回报;你要求回报的心,你的心就不清净,你就错了。

“布施、供养”决定不求回报之心,不可以有这个念头,你是真正布施、真正供养。你如果是“舍一得万报”,存这个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不是佛弟子。

“舍一得万报”是什么?是修功德了。你能够把烦恼舍弃了,能把“贪、嗔、痴、慢”舍弃了,能把妄想舍弃了,你所得的是“自性的定慧”,那不止一万倍,那简直是,果报不可思议的,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真正的好事,自己不求回报的那叫“真正好事”。我今天布施钱财,希望将来能够加倍的收获,这不是布施,也不是善行,这叫“投机”。

现在你看在股票里头投机,他到佛门里面来投机,股票投机还有赚的,佛门投机是注定失败,绝对没有赚头的。你要不相信,你冷静观察观察,佛门里面投资只有不求回报的,那你的福报就很大‘要是有求回报的,你就错了。所以此地“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

  菩萨为什么把“随喜”列在十大纲领之内?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有一个很重大的烦恼,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的,是“俱生烦恼”,不是这一生学的,叫“嫉妒障碍”。看到别人好了,心里就难过,有修养的难过一阵子就算了;没有修养的,难过之后要想方法破坏,要想方法阻挠,那个罪过就造大了。这个烦恼仅次于“三毒”,“贪嗔痴”后面是“慢”,这属于傲慢,所以仅次于“三毒”,非常严重。

“随喜”就是对治嫉妒烦恼的,教我们见到别人的善行、善事、善言、善心,我们不但不嫉妒,而且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成就他,这就叫“随喜功德”了。

也许诸位问,那我们看到一个人做好事,我们不嫉妒了,我们去帮助他、成就他,这叫什么“功德”?好像还是“福德”边上的事情,怎么能说得上“功德”?因为你嫉妒障碍这个念头伏住了,或者消除了,这就是“功”;你发心能够随喜,尽心尽力帮助别人,这是“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肯做,迷人、嫉妒的人,他不肯做。由此可知,这个教学确确实实是成就我们的“定慧”,消除我们嫉妒、瞋恚的烦恼,它的用意在这个地方。

“随喜”,经上告诉我们,首先,就是前面讲的这个一段是说的如来,如来是我们效法、是我们模仿的第一个标准。

学佛,样样都要学习,要向佛学习,要向佛看齐。向哪一尊佛学习?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学习。每尊佛从初发心一直到证果都是经历很长的时间,受过许多的苦难、折磨,才能把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把它磨平、把它洗干净。如果说是不经过任何挫折、折磨就成佛了,给诸位说,我们查遍《大藏经》也没这个事情。也许有人问,那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下下品往生”的,在西方世界成佛,他也要这样受苦受难吗?对的。

那西方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差别何在?给诸位说,他在西方世界绝对没有苦难,他的苦难到哪里去受?到他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每天要到一切诸佛剎土里面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换句话说,西方世界是他修学的一个根据地而已,每天都要出去学习。要在各种不同环境、各种不同的境缘之中去磨炼自己,就像《华严经》上所说,“五十三参”历事炼心。在极端复杂的人情世故里面磨炼自己的清净心,修成自己的平等心,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智慧自然就现了。这个原理原则,任何一尊佛都是这样修成的。

诸佛如来“初发心”,“初发心”我们在大乘经论里面看到很多,《大乘起信论》就是“菩萨发心”。

《华严经》上有“初发心功德品”,在《华严经》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段,通常不能读全经的,“发心功德品”要读,要学习怎样去发心。

《无量寿经》,这是诸位念得很熟了,你看法藏比丘他在因地是怎样发心的。我们要想有佛一样殊胜不可思议的成就,那就要注意“发心”。凡夫往往忽略了因缘,贪图果报;觉悟的人则不然。觉悟的人他的注意力都是注意在造因,他知道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种佛菩萨的因将来一定能够证得佛菩萨的果位,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佛当初发心求什么?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他为“一切智”,此地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我们通常讲智慧,讲“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换句话说,他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他求这个,不是求财富、不是求名闻利养、不是求人天福报,这个大目标、大前提必须要搞清楚。

我们今天学佛求的是什么?如果目标错了,那你一开始就错了,一错到底,你怎么会成就?!佛发心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跟佛学就要学这个。

圆满智慧怎么个求法?这里面有许多的道理、许多的方法,我们要认真去探讨、去学习。在方法上说,总不外乎“戒、定、慧”这三大原则。

“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因戒才能得定,一个人守规矩,不会再妄动了。

在佛门里面,各宗派的教学实实在在说最殊胜的是净土与禅,这两宗所用的方法都是直接的,就是修“戒、定、慧”它是直接的。净宗就是叫你一句佛号念到底,你能够遵守了,这就是“持戒”。蕅益大师在念佛开示里面讲得很清楚,大小乘戒律就在一句佛号里面统统圆满的包括了。你心清净了,什么也不去想了,一句佛号念到底,念到一段时期就“得定”了,它真有效。他就能“得定”,成就了“念佛三昧”,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慧了,智慧就开了,这个里面一丝毫的勉强都没有。

  净土宗古来祖师的道场有不少就是提倡专门念佛的。在近代,印光法师的苏州灵岩山寺。你看看他们的修行,平常课诵就跟我们打佛七一样,一天六支香念佛。这个道场里面没有讲经、没有法会,也没有超度,也不传戒,什么佛事都没有,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年有两次精进佛七,加香,念九支香。平常念六支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六支香是九个小时。平常每天念佛九个小时,打佛七的时候再加三支香,那叫真精进,真的成就人,不是讲席能够跟它相比呀。讲经,不善于用心的,看着经典打妄想,那哪里叫讲经?!叫胡说八道,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这话讲得不为过,讲得很对。

  所以我们果然能够遵照佛的教诲,向佛学习。佛对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开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当中我们要选哪一个,这是一定要自家用智慧来选择。好像现在到学校念书要选科系,选一个适合于自己根性的,自己有能力修学,适合于自己现前的生活环境,那就最好了,我们修学不吃力、修学感到很容易,能够跟生活配合,没有冲突,你学习起来就很自在了。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诸佛如来给我们介绍的,都是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佛劝告的。

诸佛劝告,也许你要问了,在哪一部经上诸佛劝我们?诸佛劝告就在《阿弥陀经》上,你去细细念《阿弥陀经》就明白了,十方一切诸佛跟本师一样都是劝勉我们求生净土。

  下面经文:“勤修福聚。”修福。“聚”是像仓库一样堆积得很多,正是《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福不能少,要多。要知道惜福,要知道修福,要知道积福。

“福”是什么?“福”是“定”,这个地方讲福是定。“福”是“忍辱”,“福”是“禅定”,那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福报。我们舍财,我们要能忍,舍财里面修清净心,这个“福”是功德了;我们持戒,守法里面修清净心;在忍辱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这叫做“勤修福聚”。

  “不惜身命。”“身命”不是真实的,是假的,身命是无常的。活一百岁要死,活五十岁也要死,活五十岁跟活一百岁有什么差别?所以不要把生死看重了,贪生怕死那就错误了。怕死还是要死,贪生,寿命到了还是要走,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些事实真相要明了。佛家常讲“借假修真”,身体是假的,要借这个假身,借这个假的环境,修真性,那是真的。我们心性不生不灭,心性是常住的,我们借这个假身体去修真性。

  “真性”是什么样子?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真性变现出来的样子。正如同如果有人问我们:你心是什么样子?我们说不出来。但是我们晚上作梦的时候,那我们就很可以告诉他,梦中境界那就是“我心”的样子,这一点不错。

梦境是心变现的,变成梦境的时候,梦境就是心,“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心现出相了,这个很好解释。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真心”、“清净心”变现出那个样子,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回归到我们清净的自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古来大德常常跟我们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佛、西方净土都是我们“清净自性”变现的“相分”,往生是回归心性,这个要知道。

  所以我们要“勤修福聚”,我在讲净土经的时候常说,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你能愿、能行。你听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很愿意去,你真肯念佛,这是“福”;二六时中念佛不间断,这是“勤修福聚”,这个要紧。

  道场,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现在是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末法、在乱世,我们聚集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块修行。道场不要大,小小的道场,人数不要多。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们道场总共就十二个人;过去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同参莲友也不过一百二十三个人。

所以不需要大的道场,不需要很多人来凑热闹,如果不是真正发心求生净土的,到这边来一定是扰乱大家的信心、清净心。换句话说,人多意见多、是非多、妄想多、杂话多,这个道场修行就被破坏了。我们明白这个事实,体会到祖师教训的用心,我们一直不要道场。

过去简居士跟我商量很多次,我们想找一个地方建个道场,我都给他摇头,没有必要,我们现在这个道场足够用了。我还听说外面还有人胡造谣言,说是我要建道场,替我在外面化缘募捐,我都不知道这事情。我在讲席当中宣布不止一次,希望大家警觉到,我决定不建道场。谁要说是我建道场,替我化缘,那这一定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

不但我不建道场,说实实在在的话,我也不印经,我也不做任何事业,我们没有化过缘,没有请人捐过钱。“基金会”跟“景美华藏图书馆”,我们宗旨、目标是一致的,原则是一致的。信徒们把钱捐到这儿来,我们就替你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钱多多做,钱少少做,没有钱就谢谢大家,我就不做,你说我们的日子过得多快乐!钱送多来的时候没有法子,不做对不起大家,替你们去做好事。在我们自己想,最好不要送来,让我清净一点,让我没事做。怎么可能去化缘?!怎么可能去劝你布施?!没有这个事情。

所以诸位以后凡是拿着“基金会”或“图书馆”,乃至于我们美国的道场,或拿我的名义,劝你出功德的话,你立刻就知道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从来不干这个事情。其他道场有没有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愿意过问,至少我们的道场绝对没有这个事情,这个是大家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修福知道自己怎样修法,随分随力了,那就叫圆满功德,决定不能超过自己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还有家庭,我们还需要生活,修福做慈善事业是我们在生活多余的地方,能够节省下来的地方,可以修福。

所以过去有很多人背高利贷到佛门来修功德,这是大错误,这个不是修福,这造孽呀!这样做法他以为佛欢喜他,其实佛不会喜欢他的,护法神讨厌他,为什么?打了佛的招牌做为非作歹的事情,你借高利贷就是不正当的行为。所谓是一番好心去做,后来得不到好报,为什么?你事情做错了。你不做,你的功德圆圆满满,善心善行没有一点缺陷;你这么一做,把你自己的功德给破坏了,你说多可惜!愚痴、颠倒。这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可能见到的、听到的,我们自己要提高警觉,那个不如法。

底下,这叫我们看诸佛如来,人家是:“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这是讲的时间,我们常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舍什么?“头目手足”,这四个字代表“布施”,代表“布施”。“布施”,一般只晓得舍身外之财,身外之财比较容易;“头目手足”叫“内财”,这个比较上难舍,难舍能舍,舍就是福。难舍能舍,肯舍,欢喜舍,什么都能舍,连“头目手足”都可以舍了,那其他的哪有不能舍的?!这四个字在此地代表没有一样不能舍、没有一样不愿意舍,就是指这个,统统能舍。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这个“行”是破音字,念“行(ㄒㄧㄥˊ;xíng)”、念“行(ㄏㄣˋ;héng)”,现在意思都一样了。我们就从众,大多数人念“行(ㄒㄧㄥˊ;xíng)”,我们也就念“行”。念“行(ㄏㄣˋ;héng)”一般人听了不懂了,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了,我们随俗,大家了解明白就好了。这是讲能舍。

诸位要知道,“六度”都是福,这个地方只举一个“布施”。“舍”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没有讲,没有讲也在其中,都包括了。说了一个,后面统统都有了,样样都认真地在修学,所以“圆满种种波罗蜜门”,你看看这一句话就补充了。

“种种波罗蜜门。”“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一直到“般若波罗蜜”,可见得前面讲的头目脑髓、难行苦行,举一种包括其他一切都在其中。我们要认真去学习,佛怎么做我们跟他做,学习他去做。

“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此地这就是究竟圆满的门径。这个字的本义要直接翻过来,经论里头都有,翻成“到彼岸”。

“到彼岸”,我们中国人听这个话很不习惯,印度人听觉得很习惯,我们中国人听起来不习惯。什么叫“到彼岸”。但是中国有一句话跟它很接近,中国人讲“到家”,“到家”就是你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你的功夫到家了,所以有这个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做得非常究竟、非常圆满。

  这个“六度”,“布施”怎样才说是究竟圆满?如果我们要是以布施的物来说、以布施的对象来说,永远没有圆满的。

佛教我们修布施,目的不是在布施很多人、救济很多人,不是,目的不在此地,也不是叫你布施无量数目的头目手足。也不是这个,布施真正的目标,破悭贪,这是一服药,对付悭贪的。换句话说,哪一天你悭吝的心断掉了、没有了,贪爱的心也没有了,悭贪心确实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了,这样圆满的。

“持戒”是度恶业的,恶的念头真的断掉了,从此以后再不会生了,那么你“持戒波罗蜜”,就是“持戒”的功德圆满了,是这么一个意思。

“忍辱”是度瞋恚的,“精进”是度懈怠的,禅定是度散乱的,“般若”是度愚痴的,它有它的对象,对象都是自己,不在外面。所以菩萨修“六度”,度谁?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这我们一定要知道,这叫“波罗蜜门”。

  功德圆满成就了,就“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的地位,就《华严》来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这个地位总共有四十一个,一个一个慢慢去证。四十一个位次修满了,就“成就诸佛无上菩提”,经历四十一个阶级最后成佛了。成佛就是菩萨学毕业了,没得再学了,毕业了,那叫“圆满菩提”,这就成佛了。在学习之中,没有到究竟圆满,这个地位上称作菩萨,到究竟圆满了 就叫做成佛了。

  “及般涅槃,分布舍利。”这当中省掉了很多,这就是通常讲的“八相成道”。这里只说一个“发心”,“修行”、“证果”、“请转法轮”、“度一切众生”,这都省略掉了,最后示现“入般涅槃”。

我们必须要晓得,证得阿罗汉果以上就没有生死了,他那个“生死”就是示现的,不是真的;因为他可以随意,他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想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去,都自在。不像我们想来不能来、想走走不了,这个苦恼了,这个不自在。我们是受业力的支配,人家是愿力。愿力,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确实没有生死;但是没有“生死”,要做一个“生死”的样子,就像唱戏一样,表现给一般凡夫看,提醒他的警觉。

佛在世,大家跟佛,有些人很散漫,不太用功,反正明天还可以见到,今年学不好,明年还可以学。佛一走了,这警觉性高了,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了,所以佛这个表演又度了很多人。这是真的,提高这些平常懈怠懒散的人,帮他提高警觉,促成他的成就。由此可知,佛“般涅槃”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手段。

  “分布舍利。”佛入灭之后,火化之后的舍利分给弟子们去供养。这就是说佛从初发心一直到示现十方国土教化众生、八相成道,这里头所有一切的善根、功德“我皆随喜”,我样样都学。

在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我前面所说的一句话,佛应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机,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我们只能在这个里头选择一门,这就对了,我们才真正做到“随喜”,才有功德的成就。假如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佛所讲的法门我统统都要学,那你就注定失败。你这一生当中虽然是随喜了,没有功德,随喜你做到了,功德你没有。如果你学一门,你有随喜,也必定有功德,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讲经,它的作用是帮助人断疑生信,作用在此地。假如自己没有疑惑了、信心坚定了、愿心恳切了,这个经教对他来讲没有用处了,也毫无意义了,能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好了,那才叫成就真正的功德。可是我们有“疑”,“疑”要不能够断除,你的信心永远不能清净了,那一定要靠经教“洒()心易行”,信心清净,愿心恳切。

如果这个地方有弘扬正法的这么一个道场,我们也去听经,也去随喜。那个“随喜”,坐在那里不是听经,他坐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师讲一个半钟点,讲什么没听见,这是什么人?叫“影响众”,他是坐在那儿庄严道场,影响别人的。因为道场人数少了,外面人就想“这个大概讲得不怎么样,你看没人听,算了,不要去了”。一看那个地方听的人很多,“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去听听”。他无意之中能够接引一些新来的众生,所以他叫做“影响众”,他实在不是来听经的。

  这就是“菩萨戒”里面,“菩萨戒”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不来听经就破戒了。可是诸位要辨别,法师讲经是正还是邪、是真还是假,辨别这个。如果是正法,那我们一定要去做影响众;如果不是正法,这个说的对一切众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我们不去听也不犯戒。了凡居士对这个辨别很清楚,“善”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偏有圆、有半有满、有大有小,你去念《了凡四训》,你要有能力辨别,然后决定我应不应该去,这就对了。

下面第二段,除佛之外,还有菩萨,还有罗汉,还有人、天、善知识,我们也跟佛一样,统统要随喜。

  经【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

  “六趣”是六道,“四生”是胎、卵、湿、化,就是把六道里面一切众生的生态都说出来了。天人是“化生”,我们人间是“胎生”,畜生道里面有“卵生”的,也有“化生”的、有“湿生”的。所以说“胎、卵、湿、化”,六道里头所有一切众生,这个生态统统都包括了。

“六趣四生”,一切众生,这“一切种类”。

  经【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一尘”是说它非常之微小,换一句话说,对于一切众生他极小的善心善行,我们都赞叹、都随喜、都不肯舍弃,何况大的善?!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利益社会,那是我们更应当要发心随喜的,这是随喜六道众生。

  经【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这一段讲的小乘。

“声闻”,我们一般称阿罗汉;“辟支”是缘觉,“辟支佛”。这两种人,声闻一定是出现在佛在世的时候,缘觉则不一定。佛出世的时候,他跟佛修学,从“十二因缘”当中开悟,称他作“缘觉”;佛不在世了,他自己也能开悟,我们称他作为“独觉”。这是他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没有佛在世的时候他也能开悟,这是小乘里面根性利的。

“有学”是还没有证得究竟果位,“声闻”究竟果位是四果罗汉,称“无学了”,四果之前都是在“有学”,初果、二果、三果都在“有学”。所以“有学无学”这四个字包括全部小乘,从小乘初发心一直到证阿罗汉果。

底下一段:

  经【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末后这一段随喜菩萨。

你看十法界都包括尽了,第一段讲的“佛法界”,第二段讲的“六凡法界”,第三段讲的“声闻缘觉”,第四段讲的“菩萨”。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切善行我们统统要随喜。

如果我们遇到境界了,这境界一现前,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了。什么烦恼习气?嫉妒。看到别人好,心里难过不舒服了,这个念头动了,立刻就要念“随喜功德”,多念几句,不但这个烦恼习气平下去,而且更积极地去成就他们,那就对了。

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十大愿王”是法身大士修的,我们要修要小心谨慎。为什么?法身大士人家已经“转识成智”了,他是真心、是智慧做主,没有感情用事。我们今天学“菩萨行愿”,怕的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不但成就不了功德,反而造了很多罪业,这不就麻烦大了?!

《楞严》“四种清净明诲”里面说得好,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了,你要不能辨别邪正,有人打着佛教的招牌,喊的是佛菩萨的口号,你去随喜功德了,结果那个人是个魔;结果,你上当了、你受害了。你上当受害事小,你破坏佛教形象,使社会许许多多初学的人丧失信心,这个因果责任那就背不起了。菩萨修这个没有问题,他们都明心见性了。所以我们修学,邪正、善恶、是非一定要很冷静地观察清楚,不要发的好心做的恶事,那这个真的是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佛菩萨,更对不起广大的众生。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以感情用事,不可以贪图眼前的名利。不贪眼前名利,不贪,就是来世人天福报也不可以贪,没有好处,决定求生净土,这是真正第一等的聪明人。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我们见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想一想它是不是真正的功德。最简单的区别,他做这个事情是不是真正有益于净化人心?你就从这里去看。他这种作为是不是真正能够帮助社会的安定?果然能于这两桩事情有贡献、有利益,那是真正的福田。

我们的观察如果没有智慧,粗心大意,往往会看错了。印经,好事情,假如有一个人在这里发起,我要印什么经,你们大家出功德,我们的经印十万册,我们到处流通。其实我印个几千册、一万册就好了,里面打了很大的折扣,这个钱他拿去就吃喝玩乐去了,你好心出的功德帮助他做坏事了,你的福报没修到。虽然你发的好心,你没有“罪”,你有“过”;那个造作罪业人他有“罪”,你们去帮助他的人统统有“过”。所以要很细心、要很谨慎。

这些事情在现代这个社会,现在这个社会真的是骗人的社会,找一个不骗人的,难得找到这么一个好人,不骗人。这些话我只能说到此地,不能再说了,点到为止,希望诸位细心去体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不至于被别人欺骗,做一点真实的功德,一定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注解里面诸位自己去看,这个意思大致上跟我说的都差不多。

注解末后,在第二十六面倒数第三行,看最后一句:

  疏【法华随喜。展转至于第五十人。尚难校量。何况最初。此随喜如来权实功德。故佛为最胜。】

这是引用《法华经》上说明“随喜的功德”无量无边。

它这个地方讲:

  疏【随喜之福。不可知数。】

《法华经》上有一段经文详细比较,说明“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法华随喜”,就是《法华经》第六卷“随喜功德品”。《法华经》在我们本省流通得很广,很容易看到,如果你喜欢看可以查经,这经上那就详细了。

这是一重一重比较,展转到第五十个人,重重功德的时候,一层比一层广大,说明“随喜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起嫉妒心、为什么要障碍,而不晓得修这么大的福报。所以这是机会在面前,这个机会,一个是叫你造罪业;一个叫你修无量功德。就在你一念之间,看你如何选择。

一念嫉妒、障碍,这个业报就成就了,罪业成就了;一念随喜功德,那是无量的福报成就了,都在我们跟尘相接一念之间。这也是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不怕,烦恼的念头起来不怕,立刻要觉悟,一觉悟马上就转过来了。

这个地方特别提醒大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理智,不能用感情。虽然是弘法利生的事业,不要做得太积极,不要做得太过分。原因在哪里?嫉妒的人多,随喜的人少,不要惹麻烦,反而障碍了大法的流行,这个才最重要。所以一定要保持非常冷静,默默自己真正用功,这样就好。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