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15集)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15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三个字看起:

  经【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经文到这个地方,我们看出“受持”不思议的功德利益。利益说得太大了、说得太多了,往往叫人难以相信。前面所讲的“布施”的确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们看到这些事也认为它的功德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我们很容易肯定它。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说有这样大的功德了,我们听了总免不了怀疑,认为这是佛有意夸大,目的也许是劝勉我们修行罢了,未必是真的。常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念头,有这种念头,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就恰如他所想象的,不是一个圆满的功德利益了。为什么?这经上有些字眼要特别留意,决定不能够疏忽的。

前面叫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个关键的字眼,可见得它不是普通人修的。“善”,要符合这个“善”的标准。

这个地方又有一个字眼,就是“深信心”。什么叫“深信”?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真正清楚了,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这个信心才叫“深信心”。如果不是这样的深信,依底下的方法修,“受持、读诵、书写”,这个地方讲了四个,实际上这就是前面跟诸位说过“十法行”。讲前面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后面,“十法行”后头注解里头有,这就太好了。

大家翻过来看四十二面的注解,注解的第二行当中,“言法行者,总有十种”,底下就是“十法行”,有“书写、供养、转施、听闻、披读、受持、开示、讽诵、思惟、修习”,一共有十种,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了,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名目了,看到了。

  这个地方的经文只是在“十法行”里面列举了四种,四种意义它是具足的,文字上虽然有省略,意思是具足的。如果不是深信心,效果就要打折扣了,那个折扣打得很大,所以一定要“深信心”。

“深信心”,对于经义要真正明了,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能够解真实义那就是有深信心,依照这个去做。

  “于此大愿。”就是普贤菩萨在此地归结的“十大愿”,我们前面念过了,这个就是著名的大乘佛法当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可是诸位必须要晓得,“十愿”里面每一愿境界都是无量无边,愿愿都不可思议。因为这一卷经文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将世尊在全经里面所说的修行方法、理论做了总结,总归纳为这十大类。

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探讨、明了愿愿所含摄的境界,那一定要读全文,这八十卷经的全文。全文读了可能还很难于理解,那么最好就是像弘一大师劝勉我们的,读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疏”跟“钞”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帮助我们了解经文,而后这个“十大愿王”义趣我们才稍稍能够体会、能够领略一些,晓得这“十愿”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去修学,怎样把这个十大纲领变成我们自己思想见解、生活行为,那才叫“修普贤行”。

这是略说这个法行里面四种。

第一个“受持”。

“受”是接受,佛所说的,佛所教给我们的,完全接受过来。接受就是要照做,如果我们不能照做,那不叫“受”,一定要完全照做。

“持”是保持,我不是做一天、不是做几天,我永远这样做,这叫“持”,“持”就是永远不失去的意思。不但这一生照做,生生世世都依照这个教训去做,那才叫“受持”。

  “读”,对着经本叫“读”。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早晚课诵,我们恭恭敬敬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读,“读”就是听佛菩萨的开示。每天都念一样的,这个开示有什么希奇?非常希奇,经文虽然是一样的,你每一天去读,体会不一样,境界不相同,你只要诚心必定有感应。所以经义是“称性”的,“真如本性”是没有边际的。所以这个悟处,天天都有悟处,正是古德给我们所说的,“积小悟就有大悟,积大悟才有彻悟”。这是“读”,着重在朝暮课诵里面。

“诵”是背诵,念得很熟了,随时随处经典的教训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当我们遇到些人事环境的时候,经义马上就浮现,现前了,我们就晓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来待人接物,而不违背经训。

“书写”是流通,是利他。前面所说的是自利,后面这一句是利他,可见得佛法是念念都不离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自己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帮助别人。这个地方“十法行”里面只说了四句。“十法行”前面在“广修供养”里面讲过,这个地方就不再多说了。

书写,它只写“一四句偈”,这并不多。“一四句偈”就是一首偈,一首偈是多少?四句经文,可见得这个不多。《行愿品》上这样说,《金刚经》上也是这样说,可见得大乘经功德确确实实不可思议。它的功德这底下是略说,“速能除灭五无间业”。这是讲我们造罪业,造作极重的罪业,一般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五无间罪业”是不通忏悔的,诸佛菩萨都不能救,戒经里头佛都是这么说。可是佛在《华严》、《法华》里头那就不是这样说法,极重的这个罪业还是有救,不是完全没救。

既然有救,佛在许多大乘经上为什么说得那么严重?实在那是佛的大慈大悲,给我们提出警告,最好不要造作重罪,是这个意思。重罪实在讲真的很难救,有救没错,很难。

  我们想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这是佛法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几个人在一生当中能闻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机缘就太少太少了。纵然听到这个经典了,我们能不能真的相信?能不能真正依教奉行?所以这里头条件很多,我们是不是每一个条件都具足?这样才能灭罪,否则的话,这极重的罪业很不容易灭除的。所以这个地方前面跟诸位提出“善”,“善男子”的“善”,后面给你提出“深信心”。

  照《华严》的标准来说,因为这个经是佛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的,法身大士还会造五无间业吗?不会了。不要说法身大士了,我们在小乘经里面所看到的,证得初果须陀洹就不会造罪业,所以须陀洹绝对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他不造罪业了。三恶道的业因他有,缘他断掉了,所以他不会堕落了。哪有法身大士会堕三途的道理、会造恶业呢?不可能。所以这些话都是对六道凡夫所说的,这部经就不可思议了。

所以实在说《华严》跟《无量寿经》真的是同部,古人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真的是有道理。由此可知,“善”的标准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了。我们的心清净、心平等了、不迷了,这个人叫“善人”,这是“善男子、善女人”。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对于净宗法门深信不疑,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这样的“善”。

所以对于佛菩萨的教训没有疑惑,这个灭罪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

现前呢,“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这是讲现前的。我们身体有病,生理上的病;心理有病,心理是妄想、烦恼、忧虑、牵挂,这些病痛。

病痛是“果”,病从哪里来?是恶业所感。所以底下讲“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这个是病痛的“因”。病痛的因果都能够消除,就是我们平常讲“消业障”,你看这个效果多殊胜,我们要能够相信。

后面这一段是讲现在的善报。

  经【一切魔军。】

  把魔比作军队,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显示魔力量很大,另外一个意思魔众之多,像军队一样多,“魔军”。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别说,哪些魔军。

  经【夜叉罗剎。若鸠盘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

这个就是大小乘经论里头常说的恶鬼、恶神,常常在世间扰乱、陷害众生。

我们也常常听说,或者常常见到,某人被一些魔鬼附身,被魔鬼缠绕了,哪些?总不外乎这些。

可是诸位要晓得,魔鬼能够缠绕你,为什么不缠绕他?世间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找到你?这个里头都在一个“缘”字,你过去生中跟他没有恶缘,他再恶也不会伤害你;你过去生中跟他有过节,你害过他了,他今天要来报复,总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麻烦在这个地方。这些是外来的,这不是我们自己身心的病,是外面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了。

遇到这些病,唯一的方法修忏悔,解冤释结,把这个冤仇、怨结把它解开、解除。所以有一些经忏佛事是调解的,做得很如法,这个鬼神他得利益了、他得受用了,他得到安慰、他得到劝导,如果他接受了,他就走了,这病就好了。当然最好的是修忏悔法,一心归命三宝,像这个地方所说的这是“一心归命十大愿王”,你就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得三宝的保佑。

这些“恶鬼神”:

  经【皆悉远离。】

  他一看佛菩萨来照顾你了、护法神来保佑你了,他就离开了,不再找你麻烦,他会退走。或者他发了个善心,他做你的护法。本来要害你的,现在看到你还不错,值得他佩服,他也能沾一点光,他则做你的护法神。

  经【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就是他发心做你的护法神,冤家债主会做你的护法神。这个讲现前的善报。

  经【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小注里头注得好。

  疏【偏举一行。】

前面讲的十种法行,“十法行”你只修了一个,而且这是最容易修的,“诵此愿者”,天天诚心诚意去读诵,这个不难。底下得的果报就不可思议了,下面经文上给我们说了五种果报。

诸位想想看,“十法”你统统都修,果报当然是无比的殊胜。现在讲只修一个“读诵”。

  经【行于世间。无有障碍。】

你在这个世间,我们俗话常讲称心如意,没有障碍。为什么会称心如意?普贤菩萨加持你,普贤菩萨保佑你。

下面是比喻。

  经【如空中月。出于云翳。】

  天上的月亮本来是被厚厚的云层障碍了,这个“云层”就比喻恶业,现在我们常常诵“普贤行愿”,这个云散掉了。前面讲的,你的恶业消除了,好像云散了,月亮就现前了,这是比喻没有障碍。

  经【诸佛菩萨之所称赞。】

  为什么称赞你?你听普贤菩萨的劝导,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一切诸佛称赞。就像《弥陀经》上罗什大师所翻的“六方佛赞叹”,《弥陀经》原来的经题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本经的归趣跟《弥陀经》完全相同,《弥陀经》是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十大愿王”也是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十方一切诸佛赞叹《弥陀经》,哪有不赞叹这个经的道理?!凡是引导往西方极乐世界,都会得一切诸佛赞叹,得诸佛赞叹啊。

  经【一切人天皆应礼敬。】

  连前面这些恶鬼神都尊敬,你要问为什么?这恶鬼神里头不少是自己的冤家债主,可是诸位要晓得,真正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你就得阿弥陀佛的光明注照。我们这个地方发的心真、发的心恳切。在经上说得很清楚,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长一朵莲花,莲花上有自己名字,等于说西方世界已经报名已经注册了,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同时也得十方一切诸佛光明注照,我们人看不见,鬼神看得见。所以鬼神一看,这个人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当然恭敬,这个道理在此地。

我们发的心不真,虽然念佛,有口无心,顶上没有光明,这恶鬼神看到你念阿弥陀佛,假的,不是真的,还不想去,他还可以欺负你,他还瞧不起你;你真的想去了,那就不一样了,那个是“佛光注照”,那个不相同。

道场亦复如是,这个道场里面真的有几个人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这个道场“佛光注照”。在这个道场的人虽然将来不能往生,在此道场也都沾了佛光了,沾光了。

所以道场的殊胜,是看这个道场有没有真正往生成佛的人,那叫殊胜,而不是这个道场人多,很热闹,与这个不相干。这个道场兴旺不在人多,是在将来成就人有多少。譬如说开悟的有多少、证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那叫殊胜,与现场人数多少完全不相干。

  经【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这是修“一行”得这样殊胜的果报,这是第一种第一类的。

第二:

  经【此善男子。善得人身。】

  “得人身”不容易!“善得”就更难。“善得”是圆圆满满的人,那才叫“善”。

佛告诉我们,六道里面得人身要具足“五戒十善”,“五戒十善”都具备了,这是“善得人身”。纵然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一定是人天报福,这个叫“善得”,何况他是“修普贤行”的人。

  经【圆满普贤所有功德。】

普贤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人家是无量劫的修行,我们怎么能圆满普贤的功德?道理在哪里?其实我们讲席当中都说得很多,只要同修们留意,你就不难理解。我们现在“心”跟普贤菩萨的心一样,“愿”跟普贤菩萨的愿一样,“行”跟普贤菩萨的行一样,那果报当然就差不多了。“圆满普贤所有功德”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愿、解、行”要跟佛菩萨不同,那这个光就沾不上;果然相同了,确实把菩萨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就跟净土经里头所说的,我们“信愿持名”,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这个道理是完全相同。

  经【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这个“胜族”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贵族,这是说他不求往生的话,来生在人天里面,他是人天里面的贵族。

这个地方说“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相”,可见得这个身体的体质跟相貌随心所转。我们要想身体健康长寿、容貌端庄焕发,要依大乘经修行,心清净,身心清净,这个是真实的道理。这是第二种功德,就是满普贤功德

第三个好处:

  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这三桩事情都是我们凡夫视为畏途,恐怖可怕,但是没有法子解决,依教修行就可以办到了。自己能力办不到,佛菩萨本愿威神加持你,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恶趣”就是三恶道。换句话说,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就是“破坏一切恶趣”。真正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一定不会为恶知识扰乱,你能够“远离一切恶友”;换句话说,远离恶友就会常常亲近善知识,会亲近善友,帮助你成就道业。恶友是障碍你道业的,这些人自然会离开,也自然能够“降伏一切外道”。

  在现代的社会,由于咨询的发达、交通便捷,这一个地球几乎缩小成一个城市了;换句话说,我们的接触面太广,接触的人太多了,于是我们的生活比古人复杂到千百倍都不止,我们的环境太复杂了。在家里不出门,电视机一打开,全世界都接触到了;换一句话说,邪魔外道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围绕在我们的周边,恶友、邪魔、外道,几个人帮助我们修“戒、定、慧”?

我们真正发心修“戒、定、慧”,他们在旁边扰乱、障碍,我们俗话常讲“好事多魔”。为什么有魔障?因为你做好事,他要做坏事,你做好事必定障碍他做坏事,他怎么不找你麻烦?!一定要来找你麻烦的。

  在这个时代魔运昌隆,佛运不如他了。前一个礼拜简居士来告诉我,我们这里弘扬正法,佛法,出钱出力的人很少,魔的道场非常兴旺、非常兴盛,法弱魔强,就在这个时代。所以我们在一天,不要想多,多,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观察,我们看一天,从早到晚,无论是人或者事的环境,是帮助我们修行的多,还是障碍我们修行的多,这个你就知道了,哪一个力量强,哪一个力量弱。

所以在这个时代,自己修行很难,很不容易,弘法利生是更难。弘法利生你要做得太积极了、做得太多了,魔看到生气,就找麻烦,就有障碍。我们要明白这个环境,求三宝加持,自己要有智慧、要有方便。

  处在这个时代,古德有两句话讲得很好:

“为善莫近名。”,做好事不要出名,为什么?没有人障碍,你做得太多、太积极,出名了,妨害别人的利益,他就要想方设法来破坏你、障碍你。做小善事,常常做就好,不要中断;做小善,不要出名,不要做得太积极。

“为恶莫近刑。”做坏事,坏事虽然做,不犯法,那个坏事是小坏事,这个也没有关系。在佛门做坏事是没有破戒,不犯戒,做好事不出名。这样好,这样会平平安安过一生,平安就是福,没有障碍,没有麻烦。

这两句话很有道理。

特别在这个时代,常常回味,这真是明哲保身。善事不断地做,做小善,不要搞得出风头,绝不搞名闻利养,所以一切随缘而不攀缘,这样做就好。这是降伏一切外道。

第五是:

  经【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这个就是真实第一殊胜,究竟圆满的利益,能帮助我们断烦恼。

  经【如师子王。摧伏群兽。】

  这句话是比喻,狮子,百兽之王,一切野兽遇到狮子都动弹不得,这是形容狮子的威力。

  经【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这是说了五种利益。这五种利益注解里面也说得很清楚。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是说明“法”的功能。

  经【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我们看到许多祖师大德在文章里头常常引用,我们在这里看到原文了,一定要觉悟。

真正觉悟了,你自然懂得这一生应该怎么样去做人,做一个最圆满、最幸福的人,你就会做了。为什么?人生是一场梦。大家都晓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都知道,可是都迷了,都没有把这个事情看作真实,于是乎在一切事里头还是斤斤去计较,这就错了!

要知道这一生当中所有一切富贵荣华,固然是给你享受的,是你的果报,同时也就是告诉你,在这个短暂时期你有暂时的支配权,不是永久的,暂时的。你只有这个权——暂时的支配权,你能不能得到它?得不到它。你想得到它,那是假的,得不到,暂时支配。换句话说,你支配在善,你就得善果;你支配在恶上,你就得恶报。由此可知,这个暂时的支配权影响下一生的苦乐,觉悟的人明了。

  这经上讲,人在临命终最后一剎那,快断气的时候,这一口气不来了,“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个身体几天就臭了、腐烂了,这是说这个。身体腐烂了,不能保持,不能长远保持;你的亲属别离了,这一别离永远不会再见,再要遇个缘来遇到那很不是个容易事情,哪有缘分碰得那么巧又碰见面了?各人随着各人的业力都搞轮回去了,不晓得跑到哪一道去了。所以这个要知道。

人与人之间的机缘非常短暂,你知道这个事实,有什么过不去的?!晓得人跟人见一面不容易,无量劫中也许才碰到一次,机会很难得,比抽奖中第一特奖还难,所以说有什么过不去的?!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你在这个世间有威德、有势力,你这一死也就完了,全部都消失了。

“辅相大臣。”你做国王、你做总统,你底下那些院长、部长,那都是你的大臣,一个也不会跟你走,还是你孤家寡人一个人去搞轮回去了。这是讲人事,不可能有一个人跟你走的,你最亲爱的人也不行,也不会跟你走的。两个人相爱得不得了,这个死了马上去殉情,殉情,投胎还是各人投各人的,各人轮回各人的,还是不能在一起,冤枉不冤枉?这是实在的,不可能在一起,业力不相同。这一生的业力相同,过去生中不相同,所以说不可能在一起,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

下面这是说物质的环境,你的动产、不动产一样也带不走。

“宫城内外。”这是讲的不动产。“宫”是宫殿,你住的房子。“内外”是讲土地不动产,田园这些,你一样也带不走。

“象马车乘。”你最喜欢的交通工具。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车,名牌的轿车,你能带走吗?带不走;喜欢花园洋房,也带不走,没有一样能带走的。

“珍宝伏藏。”你所收集的珍珠、玛瑙、宝石这些东西。“伏藏”在哪里?现在不埋在地下,现在都放在保险箱里好好地收藏着,也带不走,没有一样能带走的。

“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这个要觉悟,这是事实。所以你要明了,统统是过眼云烟,给你看看而已。你把这些过眼云烟在这里执着了,认为是自己的,又喜欢是又烦恼,喜欢是得到了,烦恼将来带不去,你看这多苦!所以要觉悟。

东西暂时给我们的支配权,所以觉悟的人得到这些东西拿它来做善事,不要拿它来造恶业。收藏,收藏也是恶业,你为什么不去做好事?这么多苦难人等待着救援,你把这个东西收藏起来,纵然将来做,你也耽误时间了,那也是罪过。

所以行善积德要知道时节因缘,有,马上去做,不要等待。有人说,等待我发大财我再来做,你永远不发财,那就永远不做了?哪有这个道理?!我今天有一分钱,做一分功德;有十分钱,我做十分功德,不要等待。如果你真去做,真的会愈做愈多。

我们这个道场这是帮大家在做好事,我们年年都有成长。好像我们最初成立的时候,第一年大概只做两、三百万的样子,这十年了,去年我们就做了六千万,前年是三千万,去年跟前年比成长了一倍。六千万要比起其他的道场,微不足道。我们到南部去弘法的时候,听说人家盖一个讲堂就花一亿多,我们怎么能跟人相比?!

但是我们守住一个原则,一定要保持清净心,随缘不攀缘,收入多,多做;少就少做;没,就不做,这样就好。所以我们不拉信徒,我们不要钱,没钱最好。没钱我们没有事,好念佛。你们钱送多来了,还要想法子给你怎么运用,怎么支配,替你修福。所以不送来,我们欢喜高兴,今天很清净,没事,这个就对的。

如果说一定要做多少事,一定要在外头找多少钱,累死了,好事是做了,心不清净,将来果报在六道里头享福报,因为那个不是功德,那是福德。保持着清净心,这是功德,这个是真正有大福德。此地讲了,世间一切你统统不能带去。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所以叫你读诵、受持,叫你流通佛法,这个功德你是可以带得走的。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就是临终的那最后一剎那,“十大愿王”一定引导你“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来照顾你,诸佛如来加持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即见阿弥陀佛”。

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修学不可思议,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见阿弥陀佛,“花开见佛悟无生”,这是“上辈往生”,这不是“中辈”、“下辈”,“上辈往生”。

  经【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这些大菩萨们都在你的周边,你统统都见到了,这些是等觉菩萨。所以这个现象,是“上品上生”的现象。

  经【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这是讲的自利利他的受用。前面到“蒙佛授记”这个以前是自利,后面“得授记已”以后这是利他。

“经于无数劫。”这是讲时无尽。

“普于十方。”是讲空间无尽。无尽的时空里面,你“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跟《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完全相同。这个就是你立刻就能够像一切大菩萨一样到十方世界普度有缘的众生,这个成就多快,太快了!这个利益之殊胜,一切经里头可以说除了《无量寿经》、净土经以外,其他经上看不到。

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经【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事实。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普现色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一段是讲现佛身为众生说法的状况。但是我们晓得这个还是属于“带业往生”的,真正能够现佛身为众生说法的,要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才有这个能力。

凡夫“带业往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能力?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个是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一切诸佛称赞,所以这个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如来称赞的,不是普通人说的。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才得一切诸佛护念,可是净宗的行人只要一发心,真正发心求生净土,就得一切诸佛护念;换一句话说,就等于八地菩萨这种待遇,这个法门到哪里去找去?不信、不肯学,这是没有福,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善根”就是听了之后能信,一听就相信,一听就明了,这是“善根”;肯发愿、肯念佛,这是“福德”,大善根、大福德。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决定往生。

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这是总结前面殊胜的功德利益。这一段是劝勉我们的,这是全文的总结,“长行文”到这个地方,后面是“偈颂”。“偈颂”是属于“重颂”。

“重颂”的目标,是因为佛讲经的道场跟学校不同,学校学生上课是按时候都要来的,佛讲经道场没有限制,有先来后到。佛讲经讲到一半他才来了,前面没有听到,佛很慈悲,也把前面所讲的这个意思重复讲一遍。那怎么讲?用“偈颂”,换一个方式来讲,让后来的人也能够听到前面所说的大意,所以“偈颂”就等于重复说一遍。

“偈颂”是韵文,押韵的,可以谱成曲,可以唱的。唱就容易记忆,就记得住了,所以说是帮助大家记忆,如果记不得那你就做不到。一定要记得很熟,记得很牢,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会想起佛教我们怎么做法,应该怎么做法,那叫“受持”,所以一定先要读诵很熟。“偈颂”比“长行文”容易读、容易记得,所以经文分这么两段。

这叫着“善男子”,“彼诸众生”,显然不是法身大士,这一句话就是说明白这是六道里面的众生。跟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所主张的完全相同,西方世界九品往生都是为六道众生而建立的,不是为菩萨建立的,所以这个意思是一样的。

“若闻若信。”“闻”是你听到,你曾经听说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换一句话说,你曾经有缘分听到这一部经。

“若信。”听了之后你能够深信不疑。

下面有“受持读诵”,这就是“十法行”。

“广为人说。”这是属于弘扬,不但自己修学,也能够劝导一切大众都来修学。这个人的功德多大?除了诸佛如来之外,等觉菩萨都说不上来,你就晓得他功德多大!这个事实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个人决定得生净土,生净土的人那个功德太大了,所以说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经【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

  这个地方正是劝勉我们,普贤菩萨苦口婆心在劝导我们,我们听了“十大愿王”不要疑惑;疑惑,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就得不到了。

怎样不疑惑?这里头是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把这里头道理事实搞清楚了,当然不疑惑了;另外一个条件相信“圣言量”,肯定相信佛菩萨不妄语,佛菩萨所讲的话一定是真实的,你不疑惑,这是相信“圣言量”。

佛在《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是不假;“实语者”,“实”就不虚;“如语者”,“如”是讲说得恰到好处,没有添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完全根据事实真相而说的,这个叫“如语”。“不诳语,不妄语”,“诳语”是夸大,绝不夸大,也决定不骗人。我们凭这个相信,这个也是善根深厚之人。

“应当谛受。”这个“谛”是真实,真真实实地来接受。

  经【受已能读。】

  我们接受,我们读,我们每天读。

  经【读已能诵。】

  读久了自然就会背诵。

  经【诵已能持。】

  到能够背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会做到。“持”是把它做到。

  经【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书写”是流通经本。“说”是演说,是用言语劝人,书写是以文字流通。

  经【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这是讲依照这个法门修行所得的果报,所有修行愿望都能成就。我们求生净土就生净土,求人天福报一定得人天福报,随着你的心愿,有求必应,你所得的福报真的叫“无量无边”。随着你的心量,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福报确实是无量无边。

  经【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

  这是指六道众生在生死烦恼大海当中漂浮,升沉不定,唯有佛菩萨能救他们。这个时候你也具足诸佛菩萨的智慧德能,你也可以救度这些众生。

  经【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个地方指示非常明确,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长行文”就到此地圆满,我们今天也在此地结经。本来景美图书馆昨天晚上我们就打算结经了,结果有许多同修要求,过年还有几天,我们依旧还想听,所以我们讲经就到这个星期六。景美那里还有两次,景美星期天念佛会还照样举行。念佛会圆满之后,大概距离过年很近了,大家准备回家迎接新年,希望来年更幸福、更精进,美好的一年。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长行文”大概要到过了年之后,我们从美国回来以后再继续讲。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