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18集)
发布时间:
2019-08-29 19:50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18)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四面,第六行,看经文偈颂第十七首:
经【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盘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注解里面,这个是第三大段。第三大段总共有三十首偈颂,是相当长的一段经文。前面将“长行文”里面所说的“十愿”,“十大愿王”,菩萨以偈颂的体裁重说了一遍,“长行”说得详细,“偈颂”就简略了。从这个以下是颂前面所讲的“回向”。“十愿”后面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三条都是属于回向。这个地方就把这三种回向合起来,佛为我们详细地开导。
由此可知,“回向”在佛门修行实在是非常重要!什么原因?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历劫的修行很难成就,原因就是心量太小,心量太小了,佛教给我们“回向”这个修学的方法,把我们的心量拓开。“真心本性”是包虚空法界的,换一句话说,比虚空法界还要大,那是我们本来的心量。现在这个心量小到连两个人都不能容纳,他怎么能成佛、怎么能往生?!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要问,普贤菩萨在偈颂里面为什么“回向”要用这么长的经文,几乎占偈颂的一半,道理就在此地。
注解,诸位大致上都能看得懂,我们把经文简单介绍一下。
“我为菩提修行。”这跟我们的发心就不一样。
我们为什么来学佛、为什么来修行?这个是从“发心”上来说,世间人学佛可以说大多数是为趋吉避凶,是为这个;经上讲的话没错,为离苦得乐。那个“苦乐”的标准我们搞错了,我们得的是眼前之乐,眼前的苦我们希望离开,眼前五欲六尘之乐希望得到,那简直是太小太小了。
佛说的这个“离苦得乐”,“离苦”是“离究竟苦”。
“究竟苦”是什么?轮回苦、生死苦,生死轮回苦,无明妄想苦,佛是叫我们离这个。
“乐”是指的什么?“乐”是指的“究竟乐”。“究竟乐”要到什么地方才能得到?对我们来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究竟乐”了。
其实这个话不但是对我们而说,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是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教,“十住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对这些人。圆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劝他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得究竟乐,“离究竟苦,离苦得乐”,人家标准是在这里。
我们是什么标准?我们这个标准,“苦”永远没有法子离开,“乐”是永远不能得到,为什么?用心错了。所以我们看这些菩萨、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的修学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为“菩提”,“菩提”就是佛道,换句话说,他是为成佛来修行的,“四弘誓愿”最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是为这个。这个目标远大,带起他心量的开阔,所以他的修行就相应,小心量修行不相应。真正的道理在此地。
“一切趣中成宿命。”“宿命”是六通之一。“一切趣”就是指十法界。菩萨无论在哪一个法界修行,“四圣法界”里面有他,“六凡法界”也有他。
在我们中国,四川峨嵋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这个世界有他,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他们。他们无论在四圣法界,或者在六道里面,他不迷,有宿命通,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不像我们迷惑颠倒。我们过去生中不知道,忘得干干净净,未来的前途也不知道,一片茫然,这就苦了;菩萨统统知道。
“常得出家修净戒。”,“五十三参”里面,示现出家身份的只有六个人,五十三位善知识只有六位示现的出家,其他四十七位示现在家的,与这句话有没有抵触——“常得出家修净戒”?没有抵触。
诸位要晓得,在家菩萨,身在家,心出家,所以他还是出家、还是修的净戒。形像没有关系,最重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这个重要!所以此地“出家”这个意思着重在“心出家”,不着重在身。
“垢”是污染。我们的心在五欲六尘境界里面生起“贪嗔痴慢”,生起这个念头就污染了,这就“垢”了。
“无垢”是心已经不染五欲六尘了,心清净。
“破”是犯戒,毁犯了戒律,这个大家都知道,破戒了。
“穿漏”:“漏”是比喻,像一个茶杯一样,破了盛水就漏掉了,表示这个东西坏了,已经不是法器,没有办法修学如来功德。为什么?他戒破了,心地污染了,不能够接受如来清净大法,是这个意思。
“无垢无破无穿漏”,可见得菩萨持戒清净,我们常讲严持戒律。
修行要从“持戒”修起。但是“持戒”,许多人也把意思错会了,认为就是戒经里面的“五戒”、“八关斋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会意会意到这上去。这个戒圈圈太小,不免污染,不免破漏。
菩萨在这个境界里面所说的“持戒”,戒律的范围非常广大。凡是佛经里面佛对我们的教训统统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不是列入戒条才遵守;没有列入戒条的,里面许多教训统统都要遵守。譬如前面讲的“我为菩提修行时”,我是不是为“菩提”?这就是佛的教诲。我们修行要为“菩提”,不为其他,这就对了。
说得浅显大家好懂一点:“持戒”就是守法,规规矩矩地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我们都应当要遵守,心就清净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一切法统统遵守、统统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这么个意思。修行从这个地方修起,简单地讲从守法修起,持戒守法。
下面一首,要紧的是后面两句,为一切众生说法。前面两句是说天龙八部,代表的是六道众生。
菩萨有能力在六道里面化身,要度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同类身、使用同类的言语,才能够度那一类的众生。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要度畜生,应以畜生身得度者,菩萨要现畜生身;应以饿鬼身得度者,在鬼道里面,菩萨到鬼道里头也要现鬼道身。一定同类身、同类的言语才能够帮助他们,菩萨有这个能力。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化是无所不遍,遍及六道,遍及十法界,遍及无尽的虚空法界,这个是“佛陀的教育”。
再看下面两首,在五十六页,注解里头都很清楚,这两首是:
疏【修行二利愿。】
“二利”是自利、利他。
经【勤修清净波罗蜜。】
这是菩萨修行之体,菩萨行,菩萨行的“体”就是“十波罗蜜”,通常在《般若经》里面讲的“六波罗蜜”。《华严》以“十”来代表圆满,所以这“六波罗蜜”到华严会上就变成“十波罗蜜”。
“十”跟“六”在数字上有差别,在内容、境界上没有差别,怎么会没有差别?“十波罗蜜”后面四条是“第六般若波罗蜜”展开的;归纳起来了,“般若波罗蜜”,展开起来了有“般若”、有“方便”、有“愿、力、智”。所以他把它展开来了,这个我们讲这是归纳演绎,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般若波罗蜜”,内容是圆满的。这是“清净波罗蜜”,用清净心修“十度”,以“十度”修清净心,它是相辅相成的,这个一定要知道。
“十波罗蜜”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修什么?清净心修“十波罗蜜”,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经【恒不忘失菩提心。】
这就是修行“十度”的功效。
“恒不忘失。”永远不会忘失,“菩提心”是觉心,也就是说菩萨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念念觉而不迷,那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觉心,他不迷。“不迷”就是不染,“染着”就迷了,于一切法不染不着,他不迷。
经【灭除障垢无有余。】
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菩萨这个方法,业障都消掉、都消除,消干净了,“无有余”了,消干净了。
“障”就是业障。“垢”是无明,业障、无明都消尽。用什么消?诸位要记住,“十波罗蜜”、“菩提心”,用这个东西消业障。我们要不在这里真正下功夫,业障怎么消得了?!
“菩萨行”总纲领就是“六度”,《华严》文殊菩萨讲的“十度”,刚才讲了,“十”跟“六”是一个意思,同样的境界。
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不是叫你到处去舍财?舍财修福,将来享福,这个不是“波罗蜜”。为什么?心不清净,里面有得失,还是有贪心。佛家常讲,“舍一得万报”,利息很厚,值得去投资,是这样的心理去修布施。这个心不干净,这个心不是“菩提心”。所以你所修的也不是“波罗蜜”,你那个叫“修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加上“波罗蜜”,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染着的。“布施”真正的意思是舍、是放下了,把贪心放下、瞋心放下、愚痴心放下、妄想心放下、执着心放下,这叫“布施”,真的布施了。所以他才“恒不忘失菩提心”,他才真正能够达到“业障”、“无明”统统消除。
经【一切妙行皆成就。】
自行化他圆满成就。
这个里面总共八句,这一句是总说,这一句是主。所以菩萨行圆满成就,诸位要记住,前面这三句非常重要。
下面一首是说它的“德用”。
经【于诸惑业及魔境。】
“惑”是迷惑颠倒。“境”是境界,这个境界不是好境界,是“魔境界”。
《八大人觉经》上,佛给我们讲的四种魔,四魔。《八大人觉经》流通很广,提起来诸位都知道。
这四种魔里面第一个是“五阴魔”,“五阴魔”是什么?我们的身就是“五阴”,身就是魔,这个身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现的相状。
第二是“烦恼魔”。
第三是“死魔”,有情的众生都有生老病死,这个生老病死就是魔。
说这个四大类,三类是属于自己的,只有后面这一种是我们身外的、是外在的——“天魔”,只有这个属于外在的。
哪些是“天魔”?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有没有见过?天天见,你们不认识。张开眼睛看看,哪一个不是天魔?!凡是一切诱惑你起“贪嗔痴”的,这一类的魔是外面诱惑的,统统是“天魔”。天魔不是青面獠牙的鬼怪,不是那个,也许打扮得很漂亮,一见就生欢喜心,那都是“魔”,要认识清楚。
内不起“贪嗔痴慢”,内里面是心地清净、觉而不迷了,“惑业”没有了,外面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
外面境界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心里欢喜的,称心如意的,引起你贪心,你看,“烦恼魔”把它引起来了;一种是不顺心的,引起你瞋恨心,统统是魔境。
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魔境界,不可以不知道。认清楚了,明白了,不受诱惑了:
经【世间道中得解脱。】
只要你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你就“解脱”了。“解脱”就是自在。菩萨跟我们在行为上不一样的就在此地。我们凡夫禁不起诱惑,顺自己的意思,一诱惑,贪心就起来;不顺自己意思,瞋恨心就起来。换句话说,外面境界诱惑你,使你的烦恼不断起现行,内魔跟外魔勾结了,你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所以我们要学菩萨,学菩萨学聪明,认识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面对它不会起心动念,心是平等的、清净的,这个就是内,业惑消除,外面不能诱惑了,外面魔境也不起作用。菩萨降魔是这么个降法。
经【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比喻,“亦如日月不住空”。
莲花,在佛门里面,用它表法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莲花是生在泥土里面,花开在水的上面,佛用这个做比喻。比喻池底下的污泥比喻作六凡法界,泥上面的清水比喻作四圣法界,花开在水上面,不但六凡法界它不染,四圣法界也不染。那它叫什么?不得已给它取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
四圣法界在比较上说,比六凡清净,是不是真清净?不算真清净,是比较清净。真正的清净是六凡、四圣统统不染,真正清净,“犹如莲华不着水”,这个是入“一真法界”。
“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太空当中运行,它不是停在那个地方的,它是在运行的。
这两句都是比喻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实的,那才叫真正解脱得大自在了。
再看底下第二十一首、二十二首,这是五十七面的倒数第四行,这个两首“成熟众生”。
经【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普贤菩萨的大愿跟十方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的差异,诸佛确实念念希望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第一句是“离苦”,第二句是“得乐”。
“等与一切群生乐。”这个“等”是平等,跟佛一样平等。我们要知道,如果修学的方法不相应,要想达到“究竟离苦得乐”是相当不容易的。佛有这个方法,普贤菩萨这一卷经就是的,就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了。
可是一般人纵然是仰慕《华严》,而把念佛求生净土这桩事情看轻了,这个可以说是虽然仰慕《华严》,对于《华严》是丝毫不认识,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佛在《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弥陀经》也是大家把它看轻了,把这个经看轻了,实在讲就是自己业障重,特别重。为什么?“净土三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宝,你把它看轻了,就是所有一切诸佛你都没有看在眼里,你都不认识,你这个罪多重!叫业障深重。哪有业障比这个更深更重的?没有了。
世尊明白地介绍我们,这经文上讲的“闻是经受持者”,得的什么果报?得两种果报:
第一个是得到一切诸佛护念,这是福报。谁有那么大的福气,一切诸佛都保佑你!所以我说念佛的人、念《弥陀经》的人,尽虚空遍法界第一大福报的人,找不到另外一个人福报比他更大。他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诸佛保护他、保佑他,一尊佛都不漏,一切诸佛念他了,怀念他了。这一些人天天念这个经,不知道,不晓得这两句话说尽了,大福报,没有比这个福报更大了。
第二个利益,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慧”。前面得“福”,后面得“慧”。这个“慧”是不退转于“无上菩提”,“福、慧”都达到究竟圆满。世间人无知,天天念这个经,不知道经里头讲的是什么,你说可惜不可惜?真要清楚,真要明白,他就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他所有的心行,一切与诸佛如来都能相应。所以《弥陀经》原来的经题,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普贤菩萨也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门之外,普贤菩萨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佛确确实实对得起我们,把至高无上的法门传给我们,我们自己不识货、不接受,这个罪过是在自己,绝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对得起我们,我们辜负了佛菩萨。
“如是经于剎尘劫。”这一句讲的时间。
“剎”就是佛国土,佛剎。这是形容、比较。一粒微尘比喻作一劫,多少微尘?剎尘。这个“剎”是三千大千世界,把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那微尘有多少?!极力形容时间之长。
“十方”这是讲的空间,说了时间再说空间。无尽的时空里面,菩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从来都是无疲无倦,永远在那里做,永无休止地在那边做。
经【我常随顺诸众生。】
这一句是总,这八句里头这一句是总说“成熟众生”。
成熟众生,就是你要想帮助众生,你一定要恒顺众生。众生的业习烦恼非常之重,如来虽然有最殊胜的法门能令他立刻就成佛作祖,奈何他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那用什么方法?必须要知道他业习烦恼,帮助他逐渐消除。到他业习烦恼消除相当的程度,对于如来的大法,他一听他就醒过来了,他就觉悟了。像世间人真的不晓得念佛修净土是最大的福报、最大的智慧,不知道,念佛的人虽然多,真正明白的人没有几个。
经【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前面这一句是“因”,后面这一句是“果”。
“圆满无上大菩提”就是成佛,这个地方所成的是圆教究竟佛果,就是通常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是要修“普贤行”。“普贤行”里面包括前面讲的“十大愿”,十条纲领,还要包含文殊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教给我们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讲的事,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十个原则。而用普贤菩萨无量清净、广大、平等、慈悲、的心来修“十波罗蜜”,这就是“普贤行”,这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佛道。
再看五十八面,看偈颂:
经【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这个两偈“不离愿”,也是“同意行愿”,也叫“心行愿”,要略略地说明一下。
第一句是总纲,“所有与我同行者”,这一句话实在就是圆满包含了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五十二同伦”。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论从哪个世界去往生的,从“实报土”的上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都是修的“普贤行”。你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西方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全都修的是“普贤行”。
所以我们要想亲近文殊、普贤,华藏世界不容易找到他,什么原因?我们没本事去。峨嵋、五台塑的像在那里,不是真的,见到它也不会说话。真正的文殊、普贤在西方极乐世界,诸位不知道。我们念佛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迎请,文殊、普贤来不来?当然来的,没有不来的道理。你问为什么原因?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的同修,都是修的文殊“十行”、普贤“十愿”。他们两位在那里帮助阿弥陀佛教导,观音、势至是帮助阿弥陀佛到处去招生,他们两个在家里教学。如果你把西方极乐世界里头的状况搞清楚了,你那个向往的心会真的生起来,非常热烈,那不一样。
“所有与我同行者。”凡是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的,都是普贤菩萨的同行。
“于一切处同集会。”这个“同集会”就是念佛共修的道场。念佛共修的道场非常广泛,不是说哪里建个念佛堂,这个是念佛。除了念佛堂以外的共修道场就更多、更普遍,但是一般人不认识,一般人不明了。只看到形式的,有形的,而没有看到无形在哪里,与菩萨同心同愿的统统都是道场。
“身口意业皆同等。”三业清净,三业专精。
“一切行愿同修学。”“一切行愿”就是指前面的“十大愿”。
下面一首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
“所有益我善知识。”“益”是利益,所有帮助我的、利益我的这些善知识。
承他们“为我显示普贤行。”这是指的谁?《华严经》前面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说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也许你听了之后你会很感叹,“善财的命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业障深重遇不到,一个也没遇到”。实际上你这个想法完全错了。善财跟我们不一样的,善财认识那是善知识,我们天天跟他见面,不认识他是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讲我们现前社会这一 些大众,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佛把他分成五十三大类,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怎么没见到?你早晨起来,眼睛睁开就见到了。
由此可知,时时见到,处处见到,不知道他们是善知识,这个就很可惜了。善财童子聪明,他知道。我们所接触的社会上这些大众,现在我们知道有善人、有恶人,那难道都是善知识?都是的。
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有善人、有恶人。胜热婆罗门,愚痴,大概你遇到的愚痴的人还没有像他那样愚痴;甘露火王瞋恨心很大,稍稍得罪他,他就要置人于死地,残酷,毫不留情,也是善财的善知识;伐苏蜜多女,妓女,善财童子也去参访,也是他的善知识。
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甘露火王瞋恚,胜热婆罗门愚痴。五十三个里头,好人、坏人统统都有,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前的社会,所以他是表法的。你看善财童子如何跟他们相处,跟他们相处当中自己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清净心,这你会修不会修!古大德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外面环境没有好坏。
再跟诸位说明白一点,没有善恶。善恶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外面境界是平等的、是清净的。
所以古德《华严》称为“圆满法轮”,确实在一切经里面,唯独《华严经》讲得非常完整,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
“五十三参”是表演给我们看,就是把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处事待人接物,他做出样子表演给我们看。这真正是难得,让我们在这个里面学习,在这个里面去领悟。除了自己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所有一切众生所显示的都是“普贤行”。
你真正会修,你就叫“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不是专指一个人,“善财童子”是代表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那个修行人就叫做“善财童子”。我们今天把“善财童子”看作一个人,那这就看错了,他是表法的。“善”是讲善根,“财”是讲福德,他有善根、有大福德,真正修大乘菩萨行的这个人就叫“善财童子”。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他发这个心、修这个行,他都叫“善财童子”,八十岁也叫“善财童子”,女生也叫“善财童子”。用一个名字做代表,是这么个意思,不可以把他看作一个人,那就看错了,你就不懂他的意思。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我们自己就是“善财童子”。
“常愿与我同集会。”可见得我们不必离开城市去找个山洞,里头清净,人迹不到的修行,那个修小乘;修大乘不是这样的,大乘常常愿意跟大众集会在一起。
你看“五十三参”里面那一个鬻(yù,古通“育”)香长者,鬻香(也称优钵罗花,即青莲花)长者是修禅定的,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在哪里修?他在市廛(chán)。“市廛”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市场,最热闹的地方,他在逛市场,逛市场修禅定。打坐?他不是的,哪里好玩就到哪里去,他修这个禅定。所以他那个禅定不是身在“定”,是心在“定”,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去逛,心里头如如不动,这是“禅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定慧等学”,人家这个修法。不是在禅堂里面壁,那是初级的,小学生的那个方式。
所以法身大士的禅定,哪里热闹哪里去,哪里繁华哪里去,在那个地方修“定”、修“慧”,他“定、慧”在那里修,那个地方是他的道场。像我们现在的电影院、歌剧院、跳舞厅,这个地方这是他的道场,他在这个地方里面成就了他的甚深的禅定般若智慧,他这么个修法。我们一般凡夫看到他,他哪里在修行!还要毁谤他。
所以不读《华严》不知道,不晓得高级修行跟普通修行不一样。“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再看底下一首:
经【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这个两首“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这个两句见佛、见菩萨,在“供养”里面这是“福田大”。供佛、供菩萨了,这是最大的、最殊胜的福田,我们能办得到吗?
我们在世间,一个学佛的人天天盼望遇到一位凡夫的善知识,都不容易遇到,有几个人很幸运,一生当中遇到一尊阿罗汉、遇到一尊菩萨的?少有!
你们念《慈悲三昧水忏》,唐朝时候悟达国师遇到迦诺迦尊者,那是个阿罗汉。
近代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他老人家去朝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在半路上生病,文殊菩萨来帮助他,文殊菩萨化身,化成一个乞丐来照顾他,遇到文殊菩萨。少数,太少太少了。遇到佛的还没听说过。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如果你真正发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两句不必等到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个心一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就常围绕你,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用什么感?真诚的心愿,愿生净土,愿见弥陀,就行了。这个心愿要真实,十分的真实,就得一切诸佛的感应,决定不能掺杂一丝毫的虚假。所以这种殊胜功德利益,我们现前确实可以得到。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只要做到这四个字就行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那没有问题了,时时刻刻不离开诸佛菩萨、不离开诸佛海会。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一切诸佛我怎么不离开?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诸佛神通道力相当,佛有千百亿化身,你那个时候也有这个能力千百亿化身,每尊佛的法会你都化身去参加,这么一回事情!
我们现在苦,分身乏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大自在了,哪个地方求你,分身就过去了,能满一切众生的心愿。
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照佛在经上讲,你要修行两个阿僧祇劫之后,证得“七地”果位就有这个能力了。这是“七地、八地”菩萨的境界,需要修行两个阿僧祇劫才能到。
“两个阿僧祇劫”不是从我们今天开始,我们现在修行的不算,从哪一天开始?从你证得小乘须陀洹果位那一天算起,如果这一生不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一生就不算。小乘须陀洹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得“位不退”了,从这一天开始,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这个三大阿僧祇劫成的佛,诸位要知道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佛,天台家讲“藏、通、别、圆”,他成的是“藏教佛”,你才晓得多难!
这一比较,念佛多快,多容易!只要用上几年工夫就追上人家三个阿僧祇劫,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那些菩萨为什么修那么久还不能成功,我们这怎么一下就成就?我们的运气好,他运气不好,没有遇到这个法门。这都是佛在经上说,许多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没有机缘闻得。
这是把“供养”的对象说出来了,依照《华严经》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境界就更大了、更显得圆满,这是我们尽心供养的对象。
“于彼皆兴广大供。”这个“供”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
“尽未来劫无疲厌。”这一句是“供养”的心清净广大,无疲无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这一句是“法供养”。
前面“长行文”里头讲过,“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菩萨给我们说了七条,第一条“依教修行供养”,这个就是依教修行。遵守佛菩萨的教训,依教奉行,这就是“法供养”。
“诸佛微妙法”是什么?一切诸佛的微妙法,跟诸位说清楚、说明白,就是“净土三经”;再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第一微妙法。这个要认清楚。真的认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得大利益,这个得最大利益、无比的利益。这不是我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任何利益能够超过它。
你看“得一切诸佛护念”,我们世间人求的趋吉避凶,一切诸佛都护念你,你还会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吗?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一切危险你一定遇不到。“一切诸佛护念”,诸佛护念,菩萨是佛的学生,一切护法善神是佛菩萨的护卫,全部都来保佑你。所以你的福报是第一大了,你比作大梵天王的福报还大,大梵天王也没有这么多人护卫,一百亿个大梵天王也比不上你,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接受、你肯不肯修。不肯接受、不肯修那是你没有福报,真的叫“业障深重”。
“法供养”,所以这“微妙法”就是指净宗法门。《华严经》到末后“导归极乐”,如果不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所以《华严》圆满在西方极乐世界。
“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是智慧光明;“显”是明显。这是指前面“微妙法”。
持一切诸佛微妙法,这才“光显一切菩提行”;这个“行”是指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五十三参”。
“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明显看到念佛的,一开头第一位德云比丘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念佛往生净土,一个头一个尾。这一头一尾含义就非常之深,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这些善知识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代表无量无边法门,这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都归到净土,殊途同归,表这个意思。我们在《四十华严》把这个意思看清楚、看明白了,四十卷经你真正得到了、真正明了了,你晓得怎么修,你晓得怎么学。
“究竟清净普贤道”这一句是功德大,不是一般的清净,是究竟圆满的清净。
“普贤道。”“普贤道”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那就是“普贤道”,究竟圆满。自己在生活当中、在应酬当中,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就是“普贤道”。
所以诸位要晓得,“大乘行”是生活,没有离开现实生活。“五十三参”各行各业,他哪一行业都做,都是在修“普贤道”,都是在修究竟清净。
“尽未来劫常修习。”“时大”。无尽的时空里面,菩萨的修行永无中断,这种修行得大自在、得大安乐。这些意思希望同修们细心去体会,希望我们都能够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才真正的幸福、快乐、美满,这才是《华严》。学佛不是愈学愈苦,那个愈学愈苦那就不是“离苦得乐”,是“离乐得苦”,这不是佛法,这与佛法完全相违背。佛法是“离苦得乐”,真的得真实之乐,清净自在。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