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19集)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19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面,第六行偈颂,从这边看起:

  经【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一尘中有尘数剎。一一剎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这个两首偈是利益众生的大愿。

“普贤行”,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它的特色是用的“真心”,而不是用的“妄心”。“真心”是真诚心、广大心、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修行“六度”、“十波罗蜜”与他的心性相应,心性广大无尽,所以他的“福、智”也是广大无有穷尽。

经文里面第一句就是指菩萨在六道之中,“一切诸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我们常讲的“三有”。菩萨示现在六道,应化在世间,他所修行的“福、智”是无有穷尽的。这一句是总纲领。

下面说“定、慧”,这是举几个例子来说,像“方便”、“解脱”。

“定”: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的心是如如不动,不会为外面境界所扰乱,这就是“定”。禅家所说的“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定”。

“慧”是对于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无所不知。

“方便”是说他教化众生的方法,我们常讲善巧方便,他的方法很多,非常巧妙,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方法多,而且非常巧妙。

“解脱”这一句是双关语,菩萨无论在哪一道应现都得大自在,“解脱”就是自在,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得自在。

“获诸无尽功德藏。”这是说他所获得的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底下一首偈是讲利生的境界之广大,前面讲“一切诸有中”,意思不明显,其实说得也很好,这个“诸有”就是“三界”。

“一切诸有。”,“一切”与底下这个就相应了。一微尘中有微尘数的佛剎,一一佛剎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每一尊佛说法利生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围绕。这个境界是不思议的境界,本经的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唯独《华严经》上有,其他经里面佛的确是很少说,这是属于“事事无碍”的境界。

  “我见恒演菩提行。”“演”比“说”的意思要大,“演”里面包括“说”,“说”不包括“演”;“演”是表演、是示范。就像这部经前面所讲的“五十三参”,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给我们看,都是大菩萨的修行。这些大菩萨示现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大乘菩萨道”不一定要出家,在家都是菩萨。所以五十三位法身大士示现出家这个样子只有六个人,还有四十七位示现在是家相,在家菩萨多过出家的菩萨。

看底下的偈颂:

  经【普尽十方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这一段有三首偈,是诵“转法轮愿”。

第一首“转法轮”,就是讲度化众生的处所,第一首是讲度化众生的处所。这首偈,总而言之,佛菩萨说法利生是无处不在,就是这个意思。

“毛端”是我们汗毛的毛的尖端,这是说“正报”里面最小的,微尘是“依报”里面最小的。“正报”就是身体,“依报”就是我们的环境,环境里面最小的微尘,我们身体里面最小的是汗毛的尖端。小,小里面可以容纳大,这就不可思议了。

“一一毛端三世海。”过去、现在、未来,佛在哪里转法轮?在“毛端”上转法轮。这个毛端没有放大,佛那个大千世界也没有缩小,毛端里面就现宝王剎土,这是小里面有大。“大”里面包含小我们很容易理解,很好懂;“小”里面包大,大到不可思议的那个形状,我们实实在在是无法理解,道理在哪里?道理是“称性”。

  “剎海”:三千大千世界,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这一毛端也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

“真如本性”没有大小,所以它才能够互相的含容,它没有大小;如果有大小,大可以包小,小就不能包大。决定是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长短、没有远近,都在《华严经》上为我们显示出来了。因为没有远近,所以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我们一念之间都可以到达。它没有远近,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世间人觉得这个很远了,其实没有远近。往生到西方世界,一弹指就到了,这一弹指一秒钟都不到就到了,就是因为没有远近,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佛海”这是讲的“正报”,“国土海”是讲的“依报”。

“我遍修行经劫海。”一个修“普贤行”的人,他修学的环境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这是说“转法轮”的处所、弘法利生的处所。

再看底下这一首:

  经【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这就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意思。

  经【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后面这两句应机说法。佛教化众生,决定是适合于众生的根性、适合于众生的程度、适合众生的爱好,所以佛说法大家都喜欢听,这叫“契机”。

如果说法不契机,纵然是上上乘佛法,听的人不欢喜、听的人不愿意接受,说了等于白说,不能产生效果。所以“应机说法”非常重要!

经称为“契经”,叫“契机契理”,不违背“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决定不违背,说的是真相。真相很复杂,对某一种程度的人说真相里头某一部分,这就契机了。如果对于那个圆顿根性、根熟的众生,这才讲究竟圆满的大法。究竟圆满大法就是“普贤行法”,这个是属于究竟圆满。

  经【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前面两句这是说菩萨学佛,如同佛在一切时、一切处不疲不厌地教化众生。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有这个心愿;如果没有这个心愿,那就不是修“普贤行”了。我能力达不到,我心有,有这个心,那么你有能力你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做,所以发心功德不可思议。

为一切众生说什么?“理趣妙法轮”。“理”是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趣”是方向,为一切众生指出一条光明的方向,指出一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大道,这是“趣”;“妙法”是巧妙的方法。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达到?就是菩萨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是他的“妙法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普贤菩萨甚深的智慧,就像《心经》里面观世音菩萨一样,“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地方“深智力”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普遍能入诸佛的转法轮的境界。

诸位看偈颂:

  经【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个两首是“净土愿”。

我们凡夫在常识里面,有过去、现在、未来,这讲“三世”空间有十方:四方,四维,上下。我们有这些观念,都认为这些是事实,其实这些根本就不是事实。佛在唯识经论里头讲得很明白,你看唯识入门的一部论典《百法明门论》,它就把“时间”跟“空间”都放在“不相应行法”里面。

什么叫“不相应行法”?它不是“心法”,所以它与“心”不相应,心就是“八识”;它也不是“心所法”,与“心所”也不相应;它也不是“色法”,“色”是物质,所以它与物质也不相应,与“色”也不相应。有没有这些事?有,事有。事从哪里来的?事是从抽象观念里面建立来的,我们今天讲抽象的概念,都不是事实。如果是事实,这“一念”怎么会变成“一劫”?“一劫”怎么会变成“一念”?

  《华严》讲“念劫圆融”,时间没有长短,过去、现在、未来是“一”,那就是真的;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三”,是假的。

所以我们可不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答案是肯定的,是可以知道的,而且你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昨天的事情忘掉好多,明天的事情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这里头有障碍,所以你这个“时间”不能统一。统一的妙法,给诸位说就是“一心”,“一心”里面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要有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金刚经》上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一心”。所以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了,过去、现在、未来你都知道了。你念佛念得很好,念得非常虔诚、非常恳切,昨天、明天还不知道,说一句话,你还没有到“一心不乱”。果然到“一心不乱”,过去、现在、未来都知道,“一心”现,“尽一切劫为一念”,所以能见过去、能见未来。

  “三世所有一切劫。”那时间长了,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量劫;未来还有未来,未来无量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这个“一念际”就是“一心不乱”。所以你只要修到“一心”,那个“一心”功夫有浅深不同,功夫深的,真的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统统都见到;功夫浅的也许能见到过去多少年、未来多少年,像阿罗汉。

佛在经上讲的,阿罗汉有“定”,“定”就是“一心”,阿罗汉的“一心”浅,功夫不深,他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是功夫浅的。那个“一心”功夫深的,像普贤菩萨这样,那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没有不知道的。所以诸位要记住,“一念际”就能入,“二念”、“三念”就不能入,那就没有法子。能入是我们的本能,不能入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本能失掉了。为什么失掉?我们的心乱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把自己的能力失掉了,完全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我于一念见三世。”注意这个“一念”,净宗法门的修学直接就是修“一念”,就是修“一心”。其他的大乘法门委曲婉转修“一心”,唯独念佛是直接修“一心”,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遇到一切诸佛所传的至高无上第一法门,摆在我们面前了,不认识,这叫真可惜。

第一法门在哪里?现在讲净土五部经都是说的这个第一法门,这个是一点都不假了。

“净土五经”包括这部在其中,而这一部就是这一卷,这一卷讲到登峰造极了,前面那个八十卷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唯独这一卷可以跟“净土三经”等量齐观。除这一卷之外,那个八十卷《华严》要跟“净土三经”比,它要低一级,这个可以跟“净土三经”并齐,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

  人为什么不能接受第一法门?叫不识货。当然也难怪你,你从来没有见过真的佛法。好像珠宝一样,琳琅满目摆在那里,从来没有见过,你在里面怎么晓得哪一粒是最贵的?!不知道,看看金刚钻就像碎玻璃一样,不知道那是宝物,不晓得,不识货。我们今天犯的毛病就是这样的,真东西摆在面前不识货,那个二流、三流,其次再其次的,我们把它当宝贝。这也是经上常讲的迷惑颠倒,这就是我们颠倒的所在。“一念”就见三世了。

  “所有一切人师子。”“人师子”是佛,这是比喻人中的狮子。

狮子是兽中之王,佛是人天的法王,所以把“人师子”比作佛。这就是前面是“念劫圆融”,这个地方跟我们讲,一念当中,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他都见到了。

“亦常入佛境界中。”佛在《阿弥陀经》、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时时刻刻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听经闻法、化导众生,这就是“入佛境界中”。唯有到达西方世界的人才有这个能力;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靠自己修行,要证到八地菩萨才有这个能力,才能够游历十方一切诸佛国土。这些利害得失我们要好好地做一个精打细算,然后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不费很多时间,我们的修行功力超越一般菩萨三大阿僧祇劫。在一般讲,我们用三年的功超过菩萨三大阿僧祇劫,这就是这个法门的殊胜,离开这个法门那是决定做不到的,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

上一次我提示给诸位,信愿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他的福报、智慧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大,我们这个经后头偈子也有赞叹,没有比这个更大的。

为什么第一大?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闻是经受持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你想想看这个人福报有多大,一切诸佛护念。

我们今天世间做总统了不起了,总统有多少人保护他?我看保护他周边的卫士不会超过一千人。

当上大梵天王,到色究竟天当大梵天王,那个护法神也不过是几万、亿万而已。

一个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他所得到的是一切诸佛,无量无边诸佛保佑他、护持他了。哪个人的福报能有他大?!所以佛在经上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没有办法、都说不出来,你才晓得念佛人之殊胜。不念佛的人那就没有这个福报,这个福报讲真念佛的人有,假念佛的人也没这个福报。这个念佛有真、有假了,假念佛的人不行,真念佛的人得一切诸佛护念,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这个经文上讲“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念佛人他的福跟慧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实实在在说学佛的人,特别是念佛的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太少了,不多。

  今天的世界是大乱之世,这个世界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要想自己得到安稳,不受这些灾难,唯一的方法就是念佛。你能得一切诸佛的加持,一切诸佛的保佑,什么样的灾难你也不会遇到。所以这些事情诸位要把经典多翻翻、细想想,然后自然就晓得怎样去选择,入佛的境界之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上面一句是“因净”,这是属于“果净”,《楞严经》上讲的“如幻三摩提”。“解脱”是讲受用,就是我们今天讲得大自在,“解脱”就是得大自在,以及“威力”,“威力”是帮助一切众生。“解脱”是自受用,“威力”是他受用。

这两句后面有个注解,我们看一看,把它念念,在六十三面倒数第三行,第三个字看起:

  疏【亦常入佛境界中。】

  这是讲这一句,这句是“因净”。

  疏【因有二种。一者生因。谓六度等。如净名说。二者依因。】

“因”有两种,一种是“生因”,一种是“依因”。

“生因”这是讲的“六度”。“六度”、“十度”是菩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的,换句话说,就是菩萨处世待人的六大原则。处世待人不会违背这六大原则,依照这六大原则去做那就是菩萨,这是“修因”,“生因”。

下面讲“依因”:“生因”是属于“正报”,“依因”是属于“依报”。这也有二,一个是:

  疏【镜智净识。为土所依。】

“土”就是“依报”。

第二:

  疏【后智通慧。为土所依。】

“镜智”就是“大圆镜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诸位晓得这个标准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才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根本智”。

“后智”就是“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

这两种智慧现出来的净土,变现出来的“依报”,所以这是诸佛的境界。换句话说,如果“二智”不能现前,你就不能入佛净土,佛境界你就见不到,你也没办法入进去。西方极乐世界是佛境界,不但是佛境界,是佛最殊胜的境界,凭什么能入?说实在话,我们这两种智慧都没有,所凭的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是菩萨在此地所讲的“如幻解脱及威力”,这是阿弥陀佛威力加持的。而实际上,我们对这个法门能信、能愿,真正能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信、愿”就如世尊在《弥陀经》上所说的,是世出世间第一大慧、第一大福,第一大福、大慧之人怎么不能入佛境界?!

这个人福报为什么说他是第一大福?他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他是第一大福;他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这是第一大慧,所以这种人能入佛境界。除这种人之外,换一句话说,一定要八地以上,所以诸位不能轻视。

我们是凡夫,我们真心真意念佛,等于八地菩萨,八地菩萨能入的境界我们能入。说实在话,我们所入的比八地菩萨还要殊胜,因为八地菩萨未必能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超过八地菩萨了。

  从前李老师讲,李老师在《无量寿经》眉注上都写了,这个法门要遇到了,要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他老人家讲那个人“非愚即狂”(“愚”是愚痴),他不是愚痴他就是狂妄,要是正常人一定接受,为什么?这个利益太大了。就是对这个法门还不能诚心诚意接受,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不是平常人,意思就是说他不正常,他不是愚痴就是狂妄。

底下诸位自己看就好了,我们就不要再讲了。

我们看底下偈颂,六十四面最后一行:

  经【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剎。】

“极微”是极微尘。

“出现三世庄严剎。”这是“毛端”上现佛剎,小中现大。

  经【十方尘剎诸毛端。】

  “十方尘剎”是大,“毛端”是小,大中又现小。

  经【我皆深入而严净。】

这是说修“普贤行”的人深入“实智”。菩萨能信、能愿,“信愿”是能入,“信愿”就是大智。

“入而严净。”这个“而”注解里头有说,如果把这个字改成“剎”,意思就更明显了,实际上就是“剎”。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他能够入十方尘剎,一切诸佛的剎土他能入。到达一切诸佛剎土,庄严佛国土,清净佛国土。这个“严净”就是菩萨能庄严诸佛剎土。大经上常讲“心净则土净”,菩萨心清净,严净诸佛国土。

  经【所有未来照世灯。】

  前面是讲的“过去”佛跟“现在佛”,再加上这一句“未来佛”,三世一切诸佛都说到了。

  经【成道转法悟群有。】

  “群有”是一切众生。“有”就是指“三有”。

  经【究竟佛事示涅槃。】

  这个两句,和上面这一句,这个两句就是通常讲的“八相成道”,佛在这个世间示现的“八相成道”。

  经【我皆往诣而亲近。】

  菩萨承事如来,所以这个两首是“承事愿”。再翻过来看第三十六首偈,这里有三偈是“成正觉愿”,注解里面说得很好。

  疏【愿与一切众生。同时皆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

这个是菩萨真实的大愿,所以他成就是无比的殊胜圆满,确确实实他是一切时、一切处,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

我们看经文:

  经【速疾周遍神通力。】

  这一句讲的自在。“速疾”是快速,“周遍”就是圆满,六种神通达到究竟圆满,这才能圆成佛道。

  经【普门遍入大乘力。】

这一句是讲的“正觉”。

“普门遍入。”“普门”是指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时都能够普遍地通达。佛门当中有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成就,一切法门成就”。在理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在理上讲决定是正确的;’但在事上讲,不是法门有高下,是我们众生业障有厚薄根性有浅深,这样一来,就变成有差别了。于是在一切法门里面,有些法门我们学起来很容易,有些法门我们修学非常艰难。绝对不是法门不平等、法门有高下,那就错了,是根性不平等。那么一切诸佛护念的这个法门,一切诸佛加持的这个法门,我们这个业障深重、根机很劣的人学这个法门就得好处了,得一切诸佛的帮助。

所谓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叫“自力法门”,靠自己力量成就,念佛往生是靠佛力成就,所以叫“二力”。我们自己什么力量?自己能信、能愿、能念,这是“自力”。我们自己只要出这么一点力,诸佛加持的力量那就不可思议了,一切诸佛护念,所以“二力”是这么说法的。

  如果我们不信、不想往生,或者不能专心念佛,佛的力量就加不上了。一定要专、要精,决定不可以夹杂了。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你要想成为尽虚空遍法界第一等人,你就要专精,除阿弥陀佛之外,除《弥陀经》之外,统统放下。那一边道场讲《金刚经》你还想听听,听得还很欢喜,你已经夹杂了,一切诸佛力量都加不上。这个要知道。

不但世法不夹杂,佛法也不杂,就是一门深入。

  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欢喜,我们羡慕,我们现在不学,统统把它放下。像莲池大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我不要了。莲池大师晚年就是一本《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统统放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去广学多闻,那个时候学就非常非常快,就是“普门遍入大乘力”,轻而易举,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时就通达了,你看多自在!现在如果要想涉猎,把我们大好机缘障碍住了,不能往生了。不能往生就决定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想底下一生再闻佛法,相当不容易。所以这是我们应当有高度的警觉心,决定不干。

  那也许人家问了:既然不干,你们“佛陀教育基金会”为什么印那么多书?我要讲得清楚,印那么多书是让给别人悟的,你看我看不看?我一本没看过。我为什么不看?我搞到这么多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利害得失我清楚。我决定生净土、决定见阿弥陀佛,这些无量的经论我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去搞,现在决定不搞。现在让给你们喜欢搞的人你们去搞,你们搞那些经典,我在旁边叹息,可惜,真可惜,大好的光阴浪费在那些地方,很难成就。

  经【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净庄严胜福力。】

这个三句都是讲的“实相”,真实的样子,学佛要学的就是这三大纲领。

第一是智慧。

这一听到智慧,了不起了,六百卷《大般若经》、《金刚般若》,都到那里去钻了,钻个几十年还是没有智慧。智慧不在纸里头,纸里头没有智慧,纸里头有蛀虫,没有智慧。这个诸位要知道。

你看看佛在多少经上讲得那么清楚,你把法门选择对了那是智慧;法门没有选对,哪来的智慧?没智慧。文殊、普贤,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得很清楚、念得很明白了,这两位大菩萨都发愿求生净土,这才叫“大智慧”。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就是大福德,大智慧、大福德选的法门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一看,也选择这个法门,我们的智慧、福德不比他两个人差了。这是真的。我们要选《大般若经》那我们的智慧比他差太远了,差远了。我们选择念佛法门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智慧跟他是平等的,决不在他之下,这是“智行”。

第二是慈悲。

大慈大悲,慈悲就是真正地爱护众生,念念当中都求着救护众生。怎样把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叫醒,诱导他回头,这个是大慈大悲。

第三个是“遍净”。

“遍”就是平等。“平等”就普遍了,有分别、有执着就不平等了,就不能“遍”了。“净”是清净。

这个是“菩萨行”里头重要的三大纲领。

  经【无着无依智慧力。】

  底下就说明这三大纲领的应用。“着”是执着,“依”是依赖。“菩萨行”的是“中道”,所以“无着无依”这是真正的智慧。你看《心经》讲到最高的,“无智亦无得”,这是讲到最究竟、最圆满。

这两句话我们会念,两句话的真实义说实在讲,我们完全不能理解,因为这个经典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我们哪里会懂?那么我们今天的地位,我们今天的身份,我们的能力,一定要有个依靠。我们不能从空入,不能从性宗入,我们从有门入,没有办法从空门入。决定依靠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如果你说这个执着是错误的,这个依靠是错误了,那个华严会上文殊、普贤也依靠,那他也错了?他可以错,我错一次有什么关系?我就跟文殊、普贤菩萨错一次了。不能再怀疑了,怀疑就错了,要紧的是不能再夹杂了,专修专念。

  经【定、慧方便威神力。】

  小注里面讲前面是“证教业”,这一句是“说法业”。说法确实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威神,这个威神不是自己的,诸佛菩萨加持的。说法的人,佛菩萨加持,听法的人,佛菩萨也加持,所以我们在讲堂里面坐一个半钟点的时间会感觉得很快,好像几分钟就过了,就像在禅定当中一样。在这个处所里面讲的,不管听懂听不懂,心地会清净欢喜。什么原因?诸佛威神加持,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气氛不一样,这是佛菩萨加持的一个气氛。“定”,肯定,句句话都是肯定的,不会叫你听到会模棱两可。“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说法的原则。

  经【普能积集菩提力。】

  这一句注子里头说是“不断佛种”,这个解释非常之好。不断佛种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自己,自己的佛种不断。为什么不断?常常读诵大乘,常常听闻经教,尤其是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你真的想去。你要问我,要怎样才真正有把握去,百分之百的把握?佛在经上讲了,就是一个“专”字,没有别的诀窍,就是专,专信、专愿、专念,你就成功了。果然做到这三个专,什么时候见到效果?我可以跟同学们说,三个月见到效果,时间不长,三个月见到效果。三个月你自己就有感受,会很明显的,你感受跟阿弥陀佛已经通了,就好像电一样,已经接过去了,已经通达了。如果你不专,你搞三十年都没办法。就在专!这个专精真正不可思议,学任何一个法门秘诀都是专,所以古人成就的多。我们看到《高僧传》、看《居士传》,看大藏经里面各宗的语录,人家那些修行人时间不长,有开悟的,有证果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没有别的,人家专,我们就是不专。

  参禅的人不知道专心参禅,还要去看看经、研研教,这就禅定就得不到了;学教的人不能专一,学天台的还要看看华严的、看看般若的,这都是不专。无论什么法门,成功的秘诀就是专,参禅专在禅学上,修净专在五经上。实际上五经选择一经就可以了,不必要遍读五经,一部经就可以了,这专到极处,三个月就有效果。三个月他心定了,心清净了,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这个他现出来了,他清净心现出来了,平等心现出来了,他聪明了,觉就是聪明,他智慧开了。这是秘诀告诉诸位了,肯不肯修在乎你自己了,现在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可以干涉谁,无权干涉。老师也不能干涉学生,作爸爸也不能干涉儿子,现在民主自由开放,只能提供给你做参考。这是“普能积集菩提力”。

  经【清净一切善业力。】

  一切善法你能够辨别了。我们现在说老实话,善恶不能辨别,把恶的当作善的,把善的当作恶的,这叫迷惑颠倒。不但是真妄邪正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智慧辨别,连善恶是非,甚至于利害都搞不清楚,糊涂到这个程度。如果知道这个事实,自己多少会有警觉心,会感到恐怖,会感到害怕,赶快回头。把心定下来,把自己的智慧本能恢复现前,这就对了,这个净宗法门恢复的是最快的。

  经【摧灭一切烦恼力。】

  这断烦恼,断烦恼要用定。

  经【降伏一切诸魔力。】

  降伏一切魔也要“定、慧”。内不动心,烦恼就没有了;外不着相,一切魔王对你就无可奈何了,他就没有法子了。

  经【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是总结因圆果满。

烦恼、业障我们在此地简单地说说,因为我常常遇到一些同修来问我,业障好重,怎么样消除?要念什么经、要拜什么忏才能消得了?我想大家对这个事情都很关心。

“业障”是什么?“业”就是造作。造作,我们身体造作,身体动作,身造作;口里面的言语是口造作,叫“口业”;心里面起心动念叫“意业”,意造作,“身、口、意”这个造作从来没有停止过。晚上睡觉了,“身、口”不造了,“意”还造,他在作梦,还在造,所以永远不停。造作这些业,障碍你的“定、慧”,“障”是障“定、慧”,也就是障“清净、平等、觉”。这是什么叫“业”、什么叫“障”。

业障消除,消除就是我这个三业不造作了。三业清净,不造作了,在我们净土里面讲就是“一心”。一心不乱,三业清净了;禅宗里面讲得禅定了,得到禅定这三业不造作,心清净。那么诸位想想,你们念经、拜忏,拜完之后是不是三业清净?果然三业清净了,这个经忏很有效果,业障消除了。如果拜完之后还是胡思乱想,你这个经忏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没用。古人教给我们,“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这教给我们什么?消业障的办法。经咒太长,真正作功夫要求心地清净,方法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效力愈大。至于理论讲解,经当然是愈大部讲得愈详细,真正在用功上,愈简短愈有效力。所以念经不如念咒,咒比经短,念咒不如念佛,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所以比咒的效果就殊胜。这是消业障、消灾灭罪第一法门。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