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20集)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20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八面,最后一行,看偈颂:

  经【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三首偈是总结“大愿”,总结“大愿”的前面三首,偈所说的很清楚。

第一句是“净土愿”——“普能严净”,“严”是庄严。“净”是清净。清净才是真实的庄严。

“诸剎”不仅仅是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包括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用什么去庄严?用清净心去庄严。《维摩经》上说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庄严佛国土最要紧的就是心净。《无量寿经》经题上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这就能庄严一切诸佛剎土。

  “解脱一切众生海。”这个底下都用个“海”,“海”是形容“称性”,这个“海”不是普通的海,“法性大海”。大乘经上常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依正庄严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还归“心性大海”。

“解脱”是得大自在。《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如来究竟圆满果地上的境界,这一句就是成熟一切众生的大愿。

佛菩萨度众生,要把众生度到哪里?一定要究竟圆满成佛。诸位要记住,究竟圆满成佛唯有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

最近这几天有不少同修在景美图书馆听《弥陀经疏钞》,《疏钞》讲到末后是愈来愈精彩。莲池大师的注解愈到后面愈透彻,他所说的不是自己的推想,字字句句都与经文相应。我们平常读经粗心大意,经文之妙没看出来,经过他这一说,我们再回头看看经文,果然没错,妙到极处。才晓得净宗法门真实不可思议,“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究竟圆满的菩提大道,所以我讲这一段经文的时候特别提示出来。

  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大师教我第一部佛书就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宗喀巴是章嘉大师的师父,是他的老师,边疆四大喇嘛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学生,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弟子。《弥陀经》这个法门是无上菩提大道,它没有次第,比有次第的要殊胜。像我们这个大楼十一层,有次第的是爬楼梯,一步一步往上爬,那是《菩提道次第论》;《阿弥陀经》念佛法门是坐电梯,一按钮就上去了,比那个更究竟、更圆满,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真正令一切众生圆满成佛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圆满成就。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那就是有次第的。

  第三句是“转法轮愿”,“善能分别诸法海”。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一句就与“四弘誓愿”这一句相应,“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能学得了吗?我们智慧很有限,寿命更短促。何况我们处在这个世间,在现前这个社会,无论哪个行业都是在战争、都在打仗,所以日子过得好辛苦。这无量的法门我们能学得了吗?能学得成就吗?这是必须要认真去考虑的。如其不能,那么最好依照佛菩萨的教导,一门深入,选择一门,从一门下手。

  这“一门”里面,保证在一生成就的,唯独念佛法门,这是确实保证你一生成就。无论什么人,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罪业深重不怕,怕的是你不能相信、不肯发愿,那就无可奈何。极重的罪业,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五逆十恶”,造“五无间的罪业”,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听了能够接受、能够发愿,临终一念、十念也一定得生。可见得这个法门实在是普度一切众生的法门,其他法门就不一定,完全看自己的功夫,没有这么方便。“转法轮”这桩事情,我们可以到达西方世界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再来办。

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那边老师好,诸佛如来是老师;同学好,诸大菩萨是同学;修学的环境好,有求必应,寿命长,无量寿,有的是时间。现在时间有限,很宝贵,要用它来念佛,不能把它糟蹋了,要一心念佛。

  “能甚深入智慧海。”这一句是讲“受持”,诸位一定要知道。净宗的经论、古来祖师的注解要多看,要细细的去看你才明白,如果不是第一流的智慧你就不会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选择的,是顶 尖智慧人选择的法门,你怎么也选择上了?不容易。此地所说的“能甚深入智慧海”,就是选择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这一句专指这个。

  “普能清净诸行海。”这一句是修行二利——自利、利他。“行”,归纳起来就是三业——“身、口、意”。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我们常讲的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语也清净,所以最重要的是心。我们自己三业清净,就能够清净我们周边的环境,佛门里常说“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世界清净就是利他,别人真正得到利益。

“圆满一切诸愿海。”这一句讲的是真实的利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圆满,满愿了。

  “亲近供养诸佛海。”这一句是前面所讲的“承事供养”,也就是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我想这桩事情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亲近一切诸佛如来。不到西方世界,纵然有能力亲近佛,不多,亲近一尊佛、两尊佛,不会亲近很多佛。为什么?没有能力。到达西方世界,承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虽然我们业障烦恼一品都没断,也能够亲近一切诸佛如来。唯独西方世界的人才有,其他没有见到过。

  “修行无倦经劫海。”这是讲长时间的修行,不离佛陀,那叫真正有福。

我们在三界流转,生死轮回,遇到佛法的时间很短,遇不到的时间很长,所以累劫的修行我们进得少、退得多。遇不到佛法就退了,遇到佛法才进一点点,所以成就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无量劫。如果常常在佛的身边,决定没有退转,成就就不要这么长的时间,很快就能成就。所以这一句“修行无倦”,一定要在佛的身边才能做得到。“劫”是长时间。

底下这首是总结“正觉愿”,就是成佛。

“三世一切诸如来。”说“三世”自然就包括“十方”,“十方三世”。

“最胜菩提诸行愿。”“菩提”是觉,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字是觉悟。

“最胜菩提”就是最胜的觉悟,究竟圆满的大觉。“最胜”是贯下面一句,最胜的“诸行”,那是文殊的“十行”,在《华严经》上文殊表“十波罗蜜”,这是最殊胜的;最胜的“愿”就是普贤菩萨的“十愿”。

所以这一句里头的“最胜”是贯三个——“菩提、行、愿”,这三个就是华严三圣做代表,“正觉”是毘卢遮那佛,“行”是文殊,“愿”是普贤,华严三圣。“我皆供养圆满修”,华严三圣就是“菩提、行、愿”,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

“以普贤行悟菩提。”“悟菩提”就是成究竟圆满的佛果。怎么成就的?“普贤行”成就的。“普贤行”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才圆满。

我们再看下面的偈颂,翻过来七十面:

  经【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剎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注解里面讲,向下这五首偈:

  疏【结归二圣。及摄所余。】

  “二圣”就是普贤、文殊。文殊代表“解”,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理解;‘普贤代表“行”。

《华严经》上把菩贤菩萨列在第一位、文殊列在第二位,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华严经》这个法门重“行”。但是“行”要依“解”,它重实行,不行不能成就,单单“解”,不肯做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普贤是华严长子,表这个意思。

  “我今回向诸善根。”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善法统统回向。回向到哪里?《华严经》上,在前面“普皆回向”的时候说过,“十愿”后面三愿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回向这三处。换句话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的是什么?就是为“菩提”、为“众生”、为“实际”,就为这个,这就对了。

“愿诸智行悉同彼。”普贤菩萨大智大行。

第二首偈是“愿身口意恒清净”,能回向三处就清净了,决定不能回向世间福报。我学佛为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家里平安、求健康长寿,这个不清净,身、语、意都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有“我”、有“我所”,只要有这两样东西,无量无边的习气烦恼只有增长,不会减少,所以就不清净了。我们今天断恶修善不求这些,这个东西统统都不求。“菩提、众生、实际”,我们还很难体会,似乎听了还摸不到边际。说得踏实一点,我们专求西方极乐世界,只愿见阿弥陀佛,果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那三种回向自然就圆满。这个说法好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求别的。

“诸行剎土亦复然。”刚才说过了,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就境界清净,无一不清净。

  近代,民国初年,诸位都晓得中国有位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写的“阿弥陀佛”,我们印得很多,大家到处都看得到。我们细心观察,弘一大师是专门念《行愿品》的,他的早晚课就是念这个,他就是依照这个法门修。修到什么境界我们不知道,但是清净有一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从他生活上看出来。诸位晓得弘一大师戒律精严,但是他表现在外面非常潇洒,并不像一般人那么拘谨,不是的。他非常潇洒、自在、安详,好像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在他心目当中都是无比的快乐,这就是清净相。

他的学生,不知道是丰子恺还是哪个人,跟他在一起旅行的时候。他旅行行李非常简单,他用的一条洗脸毛巾已经很旧了,丰子恺想给他换一条新的,他说不要,“你看还很好”。人家见到好像是抹桌布一样,他喜欢得不得了。请他吃饭,不管做什么口味,他都说好,都喜欢,没有分别心,心清净。这个太咸了,“咸有咸的味道”;那个没有盐,“淡有淡的味道”,样样东西他都满足,样样东西他都欢喜,这是“诸行剎土亦复然”。我们今天是念这个文,人家已经把这个句子变成生活了。他的起心动念、生活行持,对人、对事、对物,你要把它写出来,那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做到了。这真正叫“学佛”,而不是“佛学”。

我们今天是搞“佛学”,弘一大师是“学佛”,统统把它做到,变成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境界。

“如是智慧号普贤。”能够这样做的他就是普贤菩萨。

“愿我与彼皆同等。”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效法他。

再看下面四十四首,在七十一面最后一行。注解诸位有时间自己去看,我们这次法会大概下星期四就圆满,再有一次就圆满了。圆满的时候经本都送给大家,所以经本里头的注解自己可以去看。

请看经文:

  经【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们先看这一首。

“遍”是普遍,“净”是清净。普遍是尽虚空法界,所以不是一个地区,是全面的。这一句是讲普贤菩萨的“愿行”——大愿大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讲的“十波罗蜜”,就是“六度”第六——“般若度”,又开为五度,称为“十波罗蜜”。这是“信、解”,文殊、普贤二位大士的。

“满彼事业尽无余。”文殊、普贤的事业是什么?佛门里头常说“如来家业”,特别是对出家人,出家人剃度、受戒的时候,师父都要嘱咐。既然发心出家、受戒,就要荷担如来家业,做佛的弟子,继承佛菩萨的事业。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度众生,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令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就是如来家业。如果不能帮助一切众生圆满成佛,我们就没有尽到责任,就没有能够把如来的事业荷担起来。要真正继承这个事业,必须自己先成就,自己不能成就怎么能帮助别人?!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的。

  有些人我也曾经听说过,听了也很佩服,他要学地藏菩萨,他愿度一切众生成佛,他自己不要成佛,自己生生世世都发愿当法师,度众生成佛道。这个慈悲心很重,非常难得!真的诸佛菩萨听到都不能不佩服他。可是他有没有这个能力?他来生要堕地狱、堕三途怎么办?得不到人身、当不成法师怎么办?他没想到这一层。

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未度先度众生是菩萨发心,这句话是佛说的。那是菩萨发心,我不是菩萨。我不是菩萨也发这个心,问题就严重了,后果就不堪设想。

菩萨发心,什么菩萨?《金刚经》上有标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所以起码“四相”都断了的,那个菩萨可以,自己没度先度众生,行。地藏菩萨当然可以,地藏菩萨是等觉菩萨,他不度自己先度众生,行。实际上那个标准最低的——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可以,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要发这个心,在六道里头自身不保,没有法子。度众生那是说的好听的,能度得了吗?

  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回来当菩萨,行,那就不退转了,换句话说,自己决定不堕三途,这个可以。这是讲不度自己,自己不成佛,因为成佛时间还很长,我把成佛的时间延后一点没有关系,先度众生,这叫“菩萨发心”。这要搞清楚,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了。佛在经上讲的话没错,你自己错会了意思,这不能怪佛,怪自己愚痴,怪自己粗心大意,把佛的意思解错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也常常提醒大家,很多人是“错解如来真实义”,解错了。所以,担负如来度众生的事业,一定是先到西方极乐世界。

  “未来际劫恒无倦。”普贤菩萨的精神,无论是自己修学,无论是帮助别人,总是不疲不厌。你看“十大愿”,愿愿后头“无有疲厌”,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怎样才能达到无有疲厌?道理真正清楚了,事实真相明白了,在修学过程之中充满法喜,那精神就来了,就不会疲倦。我们世间人也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欢喜的事情,精神都很足了。你要在佛法修学里得法喜,你的精神就倍长、就不会疲倦。学佛学到很倦,疲倦不堪,没入状况;真正是学佛进入状况的时候,你的精神一定好。我们常讲一个人气色一定好、相貌一定圆满、身体一定健康,一定是天天欢喜快乐,这是学佛进入状况了。如果你还没有这个情形,你就要认真反省,你在佛法里还没有进入状况,还不懂得修学的方法。佛法真的是离苦得乐,得乐是马上就得到的,不是说要修多少年来世才得到,不是的,立刻就得到。只要你懂得理论与方法,你确实会得到。

  经【我所修行无有量。】

  这一句是“因”。

  经【获得无量诸功德。】

  这是“果”。

修因一定就得果报。这一句“因”要搞清楚,所以先要懂得“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

什么叫做修行?“行”就是指的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无量,真的是“无有量”。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就是“身、口、意”,这就好讲了。“身”,我们一举一动,这是身的行为;“口”是言语,说话是口的行为;“意”是思想、念头,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身、口、意”的行为要是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两个字要搞清楚。许多学佛的人对“修行”两个字搞不清楚,什么叫“修行”?每天拜佛叫修行,每天念经叫修行。那么不拜佛、不念经,就不修行了,这怎能成就?

  修行在哪里修?起心动念之处。每天读经、早晚课诵,经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佛在经上讲的一不一样?跟讲的一样,那就是正的;如果不一样,依照经典的标准把它修正过来,这就对了。所以戒律是修正身、口的标准,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经论相不相合?我们身体造作、言语跟戒律合不合?所以,经、律、论三藏是修正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标准,是这个意思。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在佛堂。佛堂时间很短,那是上课。上了课干什么?离开教室之外要用得上的。教室里面学的东西,离开教室都用不上,这个东西学它干什么?学了没用处。学了要用在日常生活上,像刚才讲的,弘一大师全都用在生活上,那叫真正修行人,他统统做到了。所以“修行无有量”,在起心动念之处。

早课是提醒自己,早晨把经典念一遍,就是听佛菩萨教诲,要记住,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依照这个标准。

晚课是反省,想想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训。如果违背,赶紧改过。改过就是忏悔。忏悔的意思是“后不再作”,明天我尽量不会犯过错,这个早晚课就有意义、就有功德。

不是早晨把经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一遍给他听,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完全不相干,这样做早晚课是有很大罪过的。什么罪过?骗佛菩萨,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佛菩萨又不在,泥塑木雕的你都忍心骗它,那你这个心就不必再说了,你自己就晓得你存的是什么心!你对待一切众生哪有不欺骗的道理?!连泥塑木雕的都会骗它,你还不会骗人吗?所以懂得早晚课的意义,早晚课应该怎样修法,真修行的人获得的果报就殊胜了,“获得无量诸功德”。

  经【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这两句是受用。这个受用就跟我刚才讲弘一大师的小故事一样。他的境界跟我们境界确实不一样,他能够“安住”,就是生活环境当中无论是顺境、逆境,跟人相处,无论是善人、恶人,他都能“安住”。处事待人接物他明了通达。“明了”是不迷,这个很重要!一切事实真相他明白,明白就是“觉”。“达”是通达,通达是没有阻碍、没有困难、没有障碍。

“神通力”就是自在,我们刚才讲应付人、应付事,都能应付得恰到好处,自己心清净,令他生欢喜,这是真实的受用。

  经【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这首偈是愿同文殊、普贤的修学。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告诉我们,“一心”就是“智”,“一念”就是“行”;换句话说,“一心”就是文殊,“一念”就是普贤。净宗法门所标榜的“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你看文殊、普贤统统具足在里面。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讲得不错。原来“一心称念”,《华严》二圣的法门统统圆满含摄在其中,真正不可思议。修华严法界观很不容易,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华严法界观是太容易了,方法简单、稳当、容易,而且成就实在讲比华严宗往往要超过。

这是前面两句,是两位大菩萨。

末后两句是自己发愿要跟他们修学,以这两位菩萨做为自己修行的标准,这才叫真正究竟圆满。这不是普通的标准,是最高、最圆满的标准。后面这首偈是结归净土,这是总结。

  经【三世诸佛所称叹。】

  这一句我们在《弥陀经》“六方佛”里面见到,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也见到。罗什大师翻“六方”,玄奘大师翻的《弥陀经》是“十方”,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都赞叹西方净土,这是“三世诸佛所称叹”的。

“称叹”具体的作为就是与一切众生宣讲净土三经。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详细为众生说明,为大家介绍、推荐,劝导大众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的。在一切经里面像这样的经文,查遍《大藏经》都没有,所以才晓得这个法门殊胜。

  经【如是最胜诸大愿。】

  在本经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这是“最胜”的“大愿”。

  经【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说明一切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就是修的“普贤殊胜行”。所以我们发心求生净土,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的“普贤殊胜行”,这个要知道。

  底下几首偈当中,特别是前面两首,古来许多祖师大德在注疏里面都引用这八句经文,这八句是普贤菩萨求生净土的愿,华严世界毘卢遮那佛的后补佛,这不是普通人。毘卢遮那佛的后补佛,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还要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什么道理?我过去看了这个经文,想了很多年都想不通。我们业障深重,没有办法成就,这才不得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文殊、普贤是“一真法界”里面,他不是“十法界”,毘卢遮那佛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等觉菩萨,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想不出理由。这样地位的菩萨,只剩下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这一品“无明”破了他就成佛了,他成佛跟毘卢遮那没有两样。

  可是修行,我们从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能够领略到愈是往最后愈困难。就像我们世俗人比喻爬山,又说行路,“行百里而半九十”。我们走路走一百里,一百里一半是多少?不是五十里,是九十里。换句话说,最后十里那个辛苦就像前面走九十里一样,力气都没有了,走不动了,愈往后是愈难。在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就讲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第一个阿僧祇劫,菩萨能够证得三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子第一个阿僧祇劫完成。第二个阿僧祇劫就比较辛苦,只能证到七个位子,“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只能证三个位子——“八地、九地、十地”,愈往上去愈难。根据这个经验我们晓得,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成佛不是简单的事情。照这个比例来推算,恐怕也得要一个阿僧祇劫,他才能够圆成佛道。

  如果这个推想没错,他们两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当然的了,为什么?等觉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就成佛了,换句话说,他不要那么长的时间。在华藏世界还要修行一个阿僧祇劫,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一天就圆满了,他当然要去。毘卢遮那佛也不阻止他,为什么?应当要去,节省时间,很快就成就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想了好久才想出这么一个理由来解释。我们看菩萨发愿文,普贤菩萨发的愿。

  经【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这一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说出菩萨求生净土。菩萨尚且求生,我们还能说不去吗?菩萨在此地现身说法,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在这首偈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第一要有真实恳切求生的愿望,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我们要把障碍除掉。什么是障碍?妄想是障碍,杂念是障碍,所以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没有障碍了。这两句我们只要把后面一句做到,“都摄六根”自然在其中,就是要做到“净念相继”,则“尽除一切诸障碍”了。“净念”就是不怀疑,怀疑,心不清净;不夹杂,夹杂,心也不清净;“相继”是不间断。念佛人真正能够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的障碍就没有了。

  这个地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我们不能不知道:“念”不是在口上念。口上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是过去寒山、拾得(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在国清寺听到人家念阿弥陀佛,他们两个在外面笑,“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有口无心。这一句佛号念的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一面念佛一面还打妄想,这有什么用?夹杂,没用处。

怎样才做到不夹杂?实在讲还是“信、愿”,真的相信,真的想去,妄念自然就没有了,都在“信、愿”上。信得不深,愿不切,口里说去,对这里还贪恋,舍不得离开,那怎么行?!

所以念佛的“念”字,我们中国文字很有味道,是“今、心”,你现在心上真有佛,那叫“念佛”口里念不念不重要,心上真有,虽然不念,时时刻刻会想起,你心上真有。

我曾经遇到,好像也给你们讲过,有位同修来找我,告诉我念佛念了好几年,功夫不得力。我就劝他放下,年岁已经大了,儿女都已经成人了,你还有什么牵挂的?!应该万缘放下。

他告诉我:师父,我什么都可以放得下,就是我孙子放不下。那个孙子就害死他了,他不能够往生,功夫不得力,就被孙子害的。如果把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他就一定往生,就是“尽除一切诸障碍”,确实是如此。他并没有一天到晚把孙子挂在口上,不管遇到什么事,他第一个念头就会想到孙子,心上真有,那叫做念佛。

我们心上真有阿弥陀佛、真有西方净土,一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这叫真念佛人。要明白,这个念法才有用处,有口无心没有用处。心上真正有,我们世俗讲“心上人”,把阿弥陀佛做你的心上人,你就成功了,你就一定得往生。如果念阿弥陀佛,心上还有另外一个人,你去不了,决定没有感应。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

  “面见彼佛阿弥陀。”一心一意要见佛,所以家里供养阿弥陀的佛像,天天早晚课诵的时候看他,跟他见面。天天想他,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真的来了,那才叫欢喜。我天天想,终于把你想来了。世间人不如此,看到阿弥陀佛害怕,“不得了,我要死了”,恐惧心现前,还能往生吗?那就不行。所以天天想,想他来接引,见到佛真生欢喜心,那叫做念佛人。又念佛,又想往生,又怕死,这是假的,这个不能往生,这就是寒山、拾得讽刺你、笑话你,你们喊破喉咙也枉然的。

“即得往生安乐剎。”“安乐剎”就是西方净土。这是求生净土,前面是求见弥陀。

再看底下这两首:

  经【我既往生彼国已。】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

  经【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贤菩萨在华藏世界发的“十大愿”没做圆满,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他的“十大愿王”才圆满。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这也是他为什么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刚才给你们说的那个道理是我想了很多年想出来的,经文上没有。这个是经文上有的,原来“十大愿”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圆满,到达西方世界就圆满了。实在讲跟我想的那个,说的话不一样,意思一样,为什么?如果不到究竟成佛,“十大愿”就不圆满,等觉菩萨做不圆满;成了佛,“十愿”就圆满。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是去成佛的,成佛他就圆满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

  经【一切圆满尽无余。】

  这一句是自利,菩萨修行功德究竟圆满。“尽”是究竟圆满。

  经【利乐一切众生界。】

这是讲度众生圆满。他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神通、圆满的善巧方便,才能够普度十法界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句是度生圆满。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两种圆满得不到。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是决定要去。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从前李老师在《无量寿经》眉注里头讲,“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换句话说,就是个不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人没有不求生西方净土的。尤其是对于西方净土真的了解、真的认识,这才晓得学佛的人非去不可。唯有达到西方,一切才圆满成就;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他方世界修行,真的,《华严经》上讲要无量劫才能成就,这个世界是一生成就。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