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21集)
发布时间:
2019-08-29 19:52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21)
净空法师 1993年 讲于 台湾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三面倒数第四行,偈颂第五十首:
经【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一段叙说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为我们做个很好的榜样,为我们做个示范。
这四首偈,上次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讲了一半,今天我们讲后面这两首。其实四首要连起来看:
第一首就是“愿我临欲命终时”,这一首是求往生。
第二首是圆满,意思就是说像普贤菩萨这样的人,在华藏世界证得圆教的等觉菩萨,他的大愿大行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圆满,在华藏世界还没有那么容易就证得圆满。显示出极乐世界超胜华藏世界,为我们显示这个意思。
第三首就是今天我们念的这一首,是授记。可见得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为普贤菩萨授记作佛。第一句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正报的庄严,那边的大众,“彼佛众会”就是大众,阿弥陀佛所有的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是闻法念佛往生净土的,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清净身,身心清净,这是正报庄严。第二句是普贤菩萨叙说他往生,生到西方世界是莲花化身,这个没错,莲花化身。菩萨往生当然是“上上品往生”,生到那个地方就花开见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佛就给他授记。蒙佛授记之后,后面一首是度化众生,菩萨就像佛一样化身无量无边,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个地方去度众生。“度”就是帮助的意思,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发愿往生的盛况,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文殊菩萨又如何?我们这个本子很不错,后面附有两段,诸位看八十八面倒数第四行:这一段的偈颂是《文殊师利发愿经》,总共有四十四首偈,这个偈是五言颂,每一句是五个字。前面的文在八十三面,诸位看看八十三面,《文殊师利发愿经》,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他的发愿文在八十八面,八十八面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简直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我把文念一念:
经【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这是求往生。
经【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
这是圆满大愿。
经【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这是佛授记。
经【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这是度众生。
我们再翻回头来,你看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这有经文做证据,这不是假的。诸位翻开七十四面,看经文,这里有一首,总结“无尽”。
经【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这一首我们跟前面长行文合起来看,前后完全相应。菩萨发愿自行化他,永远是无有疲厌的,这是我们要学习、要效法的。
我们比不上诸佛菩萨,就是我们没有长远心,学了几天就不想再学了,这怎能成就?你看看,文殊、普贤永远没有疲厌的。那么我们再要问一问,文殊、普贤自己修的是什么法门?他教别人的那是应机说法,委曲婉转,恒顺众生,那是教化别人的。他自己修什么?我们在经文上现在总应该明了了,他们自己是老实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法子。专信、专愿、专念弥陀,文殊是这么修的,普贤也是这么修的。我们要能够发心,不疲不厌,也这样修法,其他的我们比不上两位菩萨,选择这个法门、发心修学这个法门,跟两位菩萨完全相同。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就相同,因同果亦同,不可思议。
再看后面有七首颂,“显经胜德”,这是赞叹这部经、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
经【十方所有无边剎。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剎微尘劫。】
这是用比较的方法。前面这一首是上供如来、下施众生。这个供养、布施是以最殊胜的珍宝,“一切剎”的“微尘劫”,这个时间太长了,长时间不断的供佛、布施。一般人看起来这个功德很大了,叫“财布施”,前面“广修供养”里说过,“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我们看后面一首就是“法布施”。
经【若人于此胜愿王。】
“胜”是第一殊胜、无比的殊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经【一经于耳能生信。】
你听了之后,听懂了,明白了,生起真实的信心,所以这一句就是《弥陀经》上讲的“闻是经受持者”,这一句就是“闻经”。
经【求胜菩提心渴仰。】
这一句是讲“受持”,信了之后就发心求“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圆教的佛果。我要成究竟圆满佛,这是“胜菩提”。
要想求究竟圆满的佛果,现在我们晓得,只要生到西方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这个愿望就达到了。这个愿望、愿心“渴仰”,“仰”是仰慕,仰慕的情形就像一个人害渴想喝水的情况一样。这是比喻非常的向往,一心一意想到极乐世界去,这才叫“受持”。
底下这句是讲得利益。
经【获胜功德过于彼。】
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得到的功德,决定超过前面所讲无量劫的供佛、布施一切众生,那个福报不能比。这是比较“闻经受持”的殊胜利益。这两首是总说,到底是哪些殊胜的利益,后面要跟我们细说。
经【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这两句是利益里面第一桩,断恶。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办法离开“恶知识”,“恶知识”是因,亲近恶知识,果报就堕三恶道,远离恶知识就不堕三恶道,得这个利益。因为西方世界,经上讲得很好,“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那个地方没有恶知识,西方世界没有三恶道。
经【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这两句是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里面第一大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到那里亲近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最殊胜的大愿我们统统具足,虽然没有说圆满,具足跟圆满也就差不多了,都有了。
经【此人善得胜寿命。】
这很好懂,无量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寿。
经【此人善来人中生。】
这一句是讲乘愿再来。再来来到十方诸佛的剎土,一切诸佛都有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统统都能受身。没有说十界,只说人界,因为我们现在在人界,对于人界感情特别丰富,所以以这个为代表。就是哪一道都可以去,可以自在往来。而且去,诸位要记住,前面说过,分身去的,就像诸佛如来一样,他能够分无量无边身同时到达,上供诸佛,下化众生。阿弥陀佛那里,他也没离开,这种能力不可思议。并不是真的离开阿弥陀佛到他方世界去弘法利生,阿弥陀佛那里也有身,没有离开,分身无量无边,是这个意思。“此人善来人中生”。
经【此人不久当成就。】
“成就”,就是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他也是分身来的。《梵网经》上讲,他老人家是千百亿化身,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是千百亿化身之一来示现的。而且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示现成佛,这次是第八千次。佛有这个神通、能力,我们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释迦牟尼佛这种神通能力,你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哪怎能不去?!听说哪一天要去,欢喜得不得了,天天梦寐以求的,真求到了,你说那个快乐真是无比。不像现在一往生都哭得不得了,好像非常悲哀,好像很可怜的样子,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种神通道力,通常一般菩萨修行,前面都说过,要修满两个阿僧祇劫才能达到。虽然有这个能力,没有像释迦如来神通那么广大、那么圆满,不可能。但是生到西方世界的人,他的神通、道力几乎跟佛是一样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要晓得。
经【如彼普贤菩萨行。】
就像普贤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一样。
经【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这是过去,实在讲现在也如是。现在虽然我们学佛了,学得不够透彻,不彻底,一面学佛一面还在犯过失,过失永远不断,这就是学得不够彻底。对佛法了解不够清楚,这没有智慧,造的极重的罪业。罪业要忏除,不忏除就是障碍。
怎样忏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
经【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这个灭罪的功德不可思议。“诵”,这是关键的字眼,“诵”是读诵,那么我们天天念,把这个经文念一遍,罪就消灭了吗?消不掉。为什么消不掉?因为我们是口念心不念,所以这个“诵”字就有讲究了。口诵,心要念,这才能够消业障,口诵、心念、身行,要把它做到。
底下这一句是果德。
“一念”,着重在这两个字,到“一念”的时候你的罪障就消除了;如果你还有二念、三念,你的罪障没消除。“一念”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是境界。到“一念”,业障就没有了,你相不相信?这个相信决定是没有疑惑。
“业障”是什么东西?“业障”就是妄想、杂念。“一念”的时候,妄想、杂念都没有了,业障就消除。所以要晓得“业障”是什么,业障的相就是胡思乱想,《华严》上讲的妄想、执着,就是“业障”。心到“一念”,这“一念”只有佛、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普贤“十大愿王”,那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业障就消除。所以达到“一念”就消除了。
还有妄想、还有杂念、还有是非人我,那业障只是一天比一天加重,念什么经、念什么咒、念阿弥陀佛都不行,这一定要知道。
经【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这是讲果报。
示现在六道之中广度一切有情众生,菩萨的示现是随意的,并不是自己有意的,有意就错了。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确实是本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对这个世间哪一种族的人最尊敬,菩萨就示现这个种姓;看什么样的相貌看得很顺眼,菩萨就现什么样庄严的相貌,总是叫众生生欢喜心。“相好智慧”这才叫“圆满”,“圆满”的意思不是他自己圆满,一切众生看到都很顺眼、都很喜欢,那就叫圆满。
经【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这才能够在六道,“三界”就是六道,在六道里头普度众生。
六道里面“魔”很多,“外道”也很多,菩萨示现在其中,有定、有慧不为所动。有大智慧,所以才有善巧方便。
像昨天我们讲到本师的名号“释迦牟尼”,翻成中国意思是“能仁、寂默”,这四个字的意思非常之好!这首偈子前面两句就是“能仁”,后面两句就是“寂默”。
“魔”,诸位一定要把这个字的定义搞清楚,“魔”是折磨,使我们身心得不到安稳那就是“魔”。所以《八大人觉经》佛讲“四种魔”,“四种魔”第一个是“五阴”,我们的身就是五阴,我们如何能够摆脱这个魔?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时时刻刻都在魔王掌握之中,“五阴魔”。“烦恼魔”,烦恼是“贪嗔痴慢”、五欲六尘,我们常讲“魔掌”,这就是“魔掌”。
怎么样脱离这个“魔掌”?佛法里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身,身是色身,心是“受、想、行、识”,“五阴魔”放下了,外面的世界是环境,也放下了,一心专念,你就不会被魔所动。
“外道”这个字的意思很深很广,在一般比较上说,我们学佛,佛道是内,佛教以外是外道,这大家很容易辨别。难辨别的在哪里?叫“门内外”,佛门里面有外道。
哪些是佛门里面的外道?很可能自己就是。这怎么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所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我们今天所求的,是心内还是心外?如果我们执着我们的心外有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你就心外求法了。但是还不错,这个心外求法也能往生,这就是其他法门里面所没有的。心外求法还是能往生,往生的品位低,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懂得西方世界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样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就不是生“凡圣同居土”,为什么?你不是心外求法,你是“心境一如、生佛不二”,那不一样。虽然都是念佛求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同。
说到这个地方,诸位大可放心,这个不同是理上不同,事上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相同。为什么会同?因为“凡圣同居土”的这些菩萨们,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使他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享受跟“实报土”的菩萨一样。这是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一切诸佛赞叹就是赞叹这桩事情。
如果讲“实报土”,那有什么好赞叹?哪一尊佛的“实报土”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什么?就是“凡圣同居土”不一样,而西方“凡圣同居土”里面的生活状况跟“实报土”是一样的。这个就是不可思议,这个就是真正难信之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在现前,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不可以被外境动摇,无论遇到什么人赞叹哪个法门好、哪个法门殊胜,我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绝对不被他所转、不为他所动,那你就是“诸魔外道不能摧”,这样你才有成就,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如果没有这个定力那怎么办?没有这个定力,有个方法,少接触,甚至根本就不接触,我一个人在家念佛就好了。你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我们看到很多,他对弟子们的教诫就是教他在家里老实念佛,不要跑道场,不要到处乱跑,甚至听经都不要。他本身灵岩山寺就不讲经,专到了极处,真的叫“专”,不讲经。这就是怕自己“定、慧”功力不够,接触外面境界信心动摇,被外界所转,那叫真可惜。
但是“定、慧”成就了,不为外境所动了,佛菩萨实在是鼓励我们到处去乱跑。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就是到处乱跑吗?!什么人都可以亲近,什么法门都可以听,他听了之后如如不动,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成就他的定力,“一心不乱”。不经过这些考验,“一心不乱”怎么知道?考验。接触的人多了,接触的面广,样样都清楚明了是“慧”。
所以参学是“定、慧增长”,那要有“定、慧”的基础,不为境界所动才可以。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听这个法门不错,跟这个学,听那个也好,跟那个去学,那就完了,你就被魔、外摧毁了。
底下一首是究竟的果报。
经【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这就是八相成道。这个世间众生的机缘成熟了,像观音菩萨在《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八相成道”示现佛身而为说法。示现成佛这是究竟圆满的果报,所以这个文很明显。
我们再看最后的三首,这三首是“结劝受持”,是总结全经,劝勉我们信受奉行。
经【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这是总结前面“十大愿王”。假如有一个人对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读,“读”是看着本子念,“诵”是背诵,不要看本子,念得很熟了,经文可以背得过来,这很熟了。我们学佛,修学的过程要按这个顺序,所以我劝大家先把经念三千遍,念三千遍是什么意思?读诵。你照着本子念,大概念三千遍就会背了,就能成诵,这是第一个阶段,目的就是在背诵。
背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圆满。怎么说一次圆满?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心里头不会有恶念、不会有恶行,读经的时候自然就“诸恶莫作”,这条就圆满了。经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我们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戒圆满了,圆修,不要一条一条的修。
读诵要专心,心不专就念错了,念漏了,一定要专心,专心是修“定”。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连韵味都念出来,念到法喜充满,这是“慧”。
所以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念一个小时就是这一个小时在修“戒、定、慧”,念两个小时就是两个小时在修“戒、定、慧”。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有了这个基础,下面“受持”。
“受持”是把经里面的理论、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这叫“受持”。佛教导我们的全盘接受、统统做到,那叫“受持”,这才得真正的利益。
“十愿”是菩萨行里面最高的标准,在“六度”、“十度”之上。“六度”、“十度”不圆满,“普贤大愿”才圆满,这是最高的标准。这四个字是自行,下面两个字是化他。
“演说”是为人演说,劝别人修学,自行化他。他的“果报”不可思议,只有佛知道,意思就是说等觉菩萨都说不周全,只有佛才真正了解。
“决定获胜菩提道。”“胜菩提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决定能够证得。这也是与大经上所说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是“修普贤行”的,所以他圆成佛道。
经【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假如有人像前面所说的,“诵”就是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一个字就代表了。因为偈颂的体裁一句只有七个字,句子很整齐,所以用字很简单,意思包括得非常深广。
“我说少分之善根。”普贤菩萨说,不必像《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没有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即使少善根,但是你修“普贤行”,少善根就变成大善根,一点点小的善根就变成最大圆满的善根,为什么?因为“普贤行愿”,普贤的心是圆满的,只要搭上普贤的边,再小的善根都变成圆满的善根,这真正不可思议。普贤的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普贤的愿是清净愿、是平等愿,这是跟一切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文殊菩萨虽然讲“十波罗蜜”,他没有讲到广大圆满。如果“十波罗蜜”跟普贤菩萨“十愿”结合,就变成广大圆满了。普贤代表的是广大圆满,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是“普贤愿”的特色,所以“一念一切悉皆圆”,统统都圆满了。
“成就众生清净愿。”跟普贤菩萨的“愿”完全相同,普贤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圆满了。所有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净土,即使这一生当中造作“五逆十恶”,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立刻就能够接受、就肯念,临终一念、十念皆得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也跟普贤菩萨一样,成就清净大愿。显示出这个利益格外的殊胜、真实无比殊胜。
末后这是“结成总回向”。
经【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这确实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最殊胜的大福,统统回向,前面说过,“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经【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
普贤菩萨在做总结的时候,你看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劝我们念佛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无量光佛”就是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
“沈溺诸众生”特别是指六道里面的三恶道。我们今天到底在哪一道?我们今天究竟是在三善道还是在三恶道?这个用不着我说,你们大家好好的去想想,我们到底在哪一道?稍稍有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能看外表,外表的样子靠不住,要看心行,看你的起心动念。经里头常常讲:
“平等心”是佛。如果我们的心清净平等,那你是佛道。
“六度心”是菩萨。常常有慈悲心,常常念着“六度”,念念不忘“六度”,是菩萨。
“十二因缘心”是缘觉。
“四谛心”是声闻。
这四圣法界。
下面六道的,天道是上品十善,还要加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那是生天,天人。
人道是中品十善、五戒的心,念念不忘“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人道。
修罗的心是下品十善。嫉妒、瞋恚没有断,下品十善跟嫉妒、瞋恚交融在一起,这是修罗道。
贪心是饿鬼道。
瞋恚是地狱道。
愚痴是畜生道。
我们把佛这些标准仔细去想想,跟自己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来对照一下,就知道自己是哪一道,不必问别人,自己晓得自己是在哪一道。
“普愿沈溺诸众生。”这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在此地劝我们要念佛求生净土。
我们再看后面长行文,偈颂到这里圆满了,总共六十二首。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
就是前面六十二首的长颂,普贤菩萨说完了的时候。注意经里面,菩萨在佛前说的,菩萨在佛前说就是代表佛说,所说的一切就是佛说。因为佛给他印证,他所讲的佛完全同意,就是佛所讲的,这一点要注意到。
经【善财童子。踊跃无量。】
“踊跃”是欢喜,太欢喜了就手舞之、足蹈之,这“踊跃”。这不叫失礼,这不叫失威仪,非常欢喜的时候自然有这种动作,大菩萨有时候都还不免。真正是无始劫来从来没有听到的妙法,这次听到他怎么不欢喜?!这个法门能够叫你在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叫“无上的妙法”。得到这个法门之后,我们这个身体在六道轮回里面就是最后身,下次再也不干了,下次再来的时候是菩萨乘愿再来,不是凡人;凡夫到这一生就结束,就没有了,你说这多快乐,多欢喜!不遇到这个法门,说老实话,无论你怎么修学,无论你怎么精进用功,你出不了轮回。为什么?出轮回要断见思烦恼,试问问“见思烦恼”你有能力断得掉吗?大小乘经论上都常说的,“见惑”三界八十八品、“思惑”三界八十一品,统统断干净才能超越六道轮回。如果你真的想通了、搞明白了,你就会承认,修学任何一个法门,我没有能力出三界,顶多修一点福报来生享福,那有什么用处?!
我们眼看现在这个社会上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那享福,都是过去生中学佛的,就这么一点福报现在在享受,我们来生像他这个样子。享受福报没有不造罪业,福享光了又往三途去了,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干。真正的大事是求生西方净土要紧,其他都是假的、都是小事。不要说其他事情小,连弘法利生都是小事,今天度自己是第一大事。
弘法利生,众生缘还没有成熟,我们再着急也没用;缘成熟了,所有佛菩萨都看到,自然就来了,还用得着我们操心吗?我们今天遇到,随缘随分做,绝不破坏自己的清净心,绝不破坏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这才对。这样就不辜负普贤菩萨,不辜负善财童子在此地给我们做的示范作用。
下面说:
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到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到佛开口了。佛开口,你看就说了一句话,“善哉善哉”,对于普贤菩萨所讲的完全同意。
经【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本经的经题,“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解脱就是究竟圆满的解脱。所以这部经不是讲证阿罗汉、证辟支佛、证菩萨法身大士,是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他是究竟圆满的解脱第一殊胜法门。
看底下经文:
经【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华严》一共是七处九会所讲,这是清凉大师所判的。但是《华严经》传到中国不是全本,当中有不少残缺,不是完全的本子。现在中文译的《华严经》只有全经的一半,二分之一,换句话说,还有一半失传了、散失了。所以唐朝李通玄长者,他老人家认为《华严》应当是世尊当时十处十会所讲,跟《华严经》的表法一样,圆满的。而清凉大师是就传到我们现在的经文里面看,一共是七处九会。最后这一品《普贤行愿品》是在祇园会上讲的,所以有比丘众,有“六千比丘”,其他前面八会都没有比丘。
经【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从这一段经文,我们看到华严法会的殊胜。我们这个世界能够参与的不多,十方世界来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无量无边,你看这是“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华严》大家都知道是世尊成佛二七日在“定中”所说的,所以参与的也尽是法身大士,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人;不是这样的人,入不了世尊“定中”的法会,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经【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六道里面的鬼神众,这是在第一品“世主妙严品”里面我们就看到了。既然说《华严经》上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怎么会有这些天龙鬼神众?诸位要知道,天龙鬼神是他的外表,实际上都是大菩萨化身来的,应化在六道里头广度众生。这就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全都是大菩萨,连“六千比丘”也是的。你看经上讲的舍利弗、目犍连,佛说了,舍利弗、目犍连早都成佛了,这是倒驾慈航来的,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示现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实际上早都成佛了,所以他们有能力参加这个盛会。
经【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到这个地方就讲圆满了,后面小注诸位同修自己多看看,今天这个经本大家可以带回家。讲堂这次讲演有录音,还有录像,同修们如果想保留回家常常温习,可以向柜台登记。
我们还有四分钟的时间,我利用这一点时间向诸位报告一桩事情。佛法在世间流通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自古以来我们就常听说“法弱魔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在从前,现在这个时代是“道高一尺,魔高百丈”,不是一丈,一百倍都不止。所以我们听经要不厌其烦的多听,为什么?我们烦恼、习气很重,听一遍、两遍有的时候还把意思搞错,听个十遍、八遍,忽然悟到了,原来是这个意思。不但你们同修如此,我也不例外。你们常常听我讲经的,甚至于还有些旧的录音带,你们把我最近讲的跟以前的做个比较。以前我这部经讲得就含糊笼统不清楚,没交代清楚,现在好像讲得很透彻、很明白,那是以前不懂,没看出来。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实在是不容易,往往我们错解了,我们浅解了、曲解了,这都在所不免。我们晓得这个事情很难。
在世间我们讲断恶修善,修善也难,发的是好心,往往做的事情后来是一桩坏事情。你现在看不到,过几年就看到了,变质了。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清净心、要有耐心,有清净心、有智慧我们才不至于做错事。
我在台湾这么多年,印经是我提倡的。最初只有我们一家印经到处与人结缘,现在台湾每个道场都印经了,这个风气带动了。大家都印经,我们印不印经不重要了,我们另外再开辟道路。景美图书馆成立之后,我们提倡视听,所以视听也是我们第一家,我们用录音带、用录像带是第一家。现在好像从南到北每个道场都有视听设备,也有很多视听图书馆成立,这也是我们带动的。到大陆,在大陆结缘,当然这大家都知道的,也是我们开端的,现在一直还是我们在做。大陆门户比较紧一点,对于其他道场还没有开放,对我们算是开放了,我们做了十年,一九八四年开始做的。
至于放生也是我们提倡的,我早年提倡的,现在这几年我不讲了,为什么?产生流弊。前年我们道场放生,那个时候吕国安居士负责的,他找我一道去买这些鸟兽。我抬头一看,那是个公寓房子,鸟兽公司,我吓了一跳,我就告诉吕国安,下次不可以到这儿来。为什么?他们是专门去抓来卖给你放生的,换句话说,我们不放他就不抓,我们因为要放生,他就拼命去抓。我们这个放生是造罪业,这个过失就很重,所以情势在变化。像我们法律,过几年要修订一下,我们现在也得要修订,不修订不得了,这个过失再延续下去还得了!
现在全世界重视保护生物,我们朝这个方向走,就正确,我们提倡护生。放生,诸位要知道,像我们同修当中主妇很多,每天到市场买菜看到很活泼的这些鸟兽,你看它一定能活得下去,你就买了随时放生。不要参加这些道场定期的、大批的放生,那叫害死众生,这些被你放的众生都会恨透了你。你不搞这些把戏,它们不遭难,因为你们要表演,搞这些把戏,作秀,害苦它们。要明理,多做护生。
现在又有个怪现象,我们可能很快要加入关贸协会,要受国际知识产权条约的约束,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譬如版权,换句话说,所有人家的书后头印上“版权所有”,你就不能印,你要印就是盗人家的知识产权,以后官司吃不清。换句话说,很多好的这些典籍我们没有法子流通,我们也没办法跟人家辩白。你说《大藏经》,《大藏经》是佛的,他在后头印上版权所有,你说有什么法子!这个版权是佛、历代祖师的,我们印的他说我们盗版权,他是盗释迦牟尼佛、盗祖师大德的版权,他们将来的结果都是阿鼻地狱,所以我们看起来真叫“可怜悯者”。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做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讲台上讲的这些录音带,现在有许多同修在发心,都把它写出来。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没有版权,我们可以大量的印,到处赠送。后面特别写上大字,我们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特别印大字。这是让这些版权所有的人看看,希望他能够觉悟,真正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这才有意义。
佛法讲流通,“版权所有”就不通了,虽然流,流不通,它里头有障碍阻塞。就是这些人用“版权所有”这四个字,把佛法流通处处设了关卡,处处障碍,众生没有福报,才会出现这些怪现象。好,我们今天这部经到这个地方圆满。
下星期我要到大陆上去一趟,这一次去专门送奖学金。我们在大陆上设了几个奖学金,专门送奖学金,两个星期就回来。回来之后,看看还是继续把《别行疏钞》讲完,或是讲一点小东西都可以,大家跟简居士商量,做了决定之后告诉我。
好,谢谢诸位!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