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022集)
发布时间:
2019-08-30 15:50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第022集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零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四十二面,第一行看起: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这一段经文,这是比较“财布施”与“法布施”的殊胜。
请看注解:
【校胜多次。】
“校”是比较,古时候这个字是通用的,“胜”是殊胜。“本经就福德与智慧”,“法布施”是智慧。
这是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是有很多次的比较,前后有六、七次之多,愈到后面是愈殊胜。每次必加胜,增加殊胜之处,愈校愈胜。
【乃就修持功行愈胜,福德愈多。】
从本经“校量福德”里面我们得到很大的一个启示,绝对不是说,《金刚经》为什么后面在比较福德的时候会比前面来的多?为什么不是一样的?实在讲,佛说这个经,当时法会的听众,人家比我们会听。会听,从哪里看?古人常讲“随文入观”。佛说到什么地方,他的境界就转变到什么地方。
本经“正宗分”的经文四个大段落:“信,解,行,证”。当然愈往后面就愈殊胜。你对这个经相信,“能生实信”,这个功德就很大了。这个地方比较的时候,“能生实信”;往后去,从信心当中你逐渐逐渐了解,像尊者所说深解义趣;当然那个时候,你修的福德比现在更要殊胜了。然后到实行,不但能解,你统统做到了。最后能够契入境界,就是证果。所以你自己的功夫,修持的功行你不断在提升,那你的福报也就逐渐增长,是这么个意思。这给我们很大而且是真实的启示,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修福修慧要认真,这个地方要讲真功夫。
一般同修们常常问我:超度有没有效果?超度最高能超到什么地方?是不是能够超度到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要是能超度到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可以不要修行了、可以不要念佛了,等着超度就好了。
实在说,诸佛菩萨真的是大慈大悲、无尽的慈悲;如果说超度都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佛菩萨不把我们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算什么慈悲?!诸位想想,对不对?所以不行,超度的力量是有限度的。
我们从《梁皇忏》里面去看,梁皇忏,主持法会的人是宝志公,在那个时代,宝志公这是老和尚,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的,这还有什么话说?!观音菩萨亲自来主持超度,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只能超度到忉利天。所以这一点诸位要晓得,超度的力量最高就是到忉利天。
一般的时候,超度是免除恶道,超度你得人身、超度你生天,四王天、忉利天,往上面去单靠超度不行了。为什么?超度是福报。我有福,我有福报,可以分给你享受,你能够得到;我有智慧,你得不到。我的智慧没办法给你,我的福报可以给你。所以超度是福报、福德,不是智慧。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事情。
忉利天以上,这讲夜摩天,夜摩、兜率,我们在前头也跟诸位报告过,往生到那些地方需要定功。你没有修定,佛菩萨有定,佛菩萨定功不能给你,你没办法得到;佛菩萨的智慧没办法给你,那是要靠定功。这个“定”没成就,也就是我们讲不及格的定功;如果定功及格,他就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了,不会在欲界。欲界这个“定”,他曾经修过定,他有定功,叫“未到定”;他这个定功达不到初禅,所以就在欲界的四层天。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修行要靠自己用功,靠别人超度太难太难了,千万不要存这个念头。
我们看到许多忏仪上,都说要超度他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希望他能去,实际上他去不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定要自己认真努力。
超度最重要的,是主持超度这个人,他要真正有修行、真正有功夫,那才有效果;如果他修行没有功夫,这个超度只念念经文没用处的,那个没有效果的,要自己的功力。
这个事情,我们在《影尘回忆录》里面看到,倓虚法师没有出家之前他就学佛、就作居士。他有一个好朋友姓刘的,刘居士,他们在一起读《楞严经》。它当中有一段“八载寒窗读楞严”,《楞严经》能不能体会、能不能有悟处,那另当别论;八年读一部经,纵然没有悟处,定力是有了,心定了,就凭这一点功夫,就能帮助这些鬼神。他说有一天,他们那个时候开个中药铺,中午没有什么生意的时候,就在柜台上打瞌睡。打瞌睡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很清楚,像作梦,似梦非梦,境界非常清楚。看到两个人到他店里来,来找他,他一看,这两个是冤家。这个东西就很麻烦了,怕他来找麻烦,知道这两个人已经死了,这两个鬼魂来找他。什么冤家?在过去打官司,大概是为了债务纠纷打官司。他赢了,那两个人输了;输了以后,他们两个就上吊自杀了,但是他是非常后悔,好像因为这点纠纷,让这两个人自杀了,心里也感觉到很难过。以后学了佛,对这因果事情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看到这两个人来,不像有恶意,所以他的心比较平一点。看到他们走来,走到他面前,跪在他面前。他就奇怪,他说:你们两个来找我,为什么?有什么事情?他们说:求超度。这个心就放下了,不是来找麻烦的,来求超度的。他说:你要我怎么超度你?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好!我答应你。就看到这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踩着他的肩膀升天了,什么仪式都没有。
这两个人走了以后,后面又来两个,一个是他以前的太太,一个是他以前的小孩,都过世了。走到他面前,也跪在面前求超度。他点点头,答应超度她,也看到她们踩着膝盖、踩着肩膀升天了。什么仪式都没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由此可知,超度要有功夫,没功夫不行。不是说我念几遍咒、念几部经就行了,那个力量太薄弱了。
我们自己修行没功夫,要超度自己的祖先、要超度自己的冤亲债主,用什么方法?读经、念佛,数量要多。我给你念一卷经,那个力量太小,不管什么用处。要发愿,我给你念一百部经,这一百部经是为他念的;我给你念一千部经,这一千部经是为你念的。那个有功德,那个力量就很大了。念一部经、念几声佛号,不管用!那个要有功夫。
像刘居士一样,“八载寒窗读楞严”,有那个定功,行!他念一卷经、念几声阿弥陀佛,行!他有这个力量,我们没有这个力量。只有念一百部、二百部、一千部,这个可以,专门为他念的。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七分功德他得一分;我们自己念的人自己得六分,为他念他得一分。
但是这种为超度而诵经、念佛,一定要有期限的。我这一千部经,我一百天要念完,一天念十部,要这样才行。不能说我给你念一千部,遥遥无期,想到就念,没想到就不念了,那个没有用处。一定要有期限的,在这个期限之内,我要把这个经咒念完,那才管用。
这里面的道理,都在《地藏经》里头。你要问到底是什么理由、为什么会有这种力量?你去读《地藏经》就明白了。这是说明功夫愈来愈深,果报愈来愈殊胜。
【须知福慧应双修,即是要人悲智具足。智即慧,悲即福。本经所说福德,皆由大悲心而发,并非令人求人天福报也。】
这是必须要知道的,不能把意思错会了。以为我们修“金刚般若”,目的何在?求人天福报。那就错了,完全错了!福德是自自然然的,你不需要求,自然就现前。所以,修行要“福慧双修”。
成佛,我们皈依佛的时候,我们所念的偈子“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这两种;“足”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智慧圆满、福德圆满。人天当中最尊最贵这是佛,所以要“福慧双修”。
本经自始至终教给我们的都是修福、修慧。譬如经上讲的原则:“应无所住”,这是修慧;“行于布施”,这是修福。应生“无所住心”,这是修慧;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修福。
再说得明白一点:“自行”是修慧,“化他”是修福。一定要“福慧双修”!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他教我们“无住”,他必定是一念不生,心地清净寂灭,这是他老人家真实智慧。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修福!讲经说法是修福,清净心是修慧。所以一定是“福慧双修”。
昨天我们也讲了很多,一定要把佛的教诲应用在生活上,就连穿衣吃饭,世尊都为我们显示得这样清楚、这样明白。心里面不着相,就是慧;事相上做得很如法、很圆满,那就是福。所以说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福慧双修。真的会了,实在讲,不要说是我们一天没有空过,我们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当我们没有工作、没有事情时候,我们在法尘上用功、在念头上用功。
心清净真诚,是慧;念念都是念阿弥陀佛,那是福。心地清净,不着“有”;念念是阿弥陀佛,不着“空”;两边都不执着,福慧双修,这个要紧。
所以这些教诲,都是要人“悲智具足”。福德是从大悲心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智”就是慧,“悲”就是福。
本经说“福德”,说得很多。几乎每一段校量,世尊都给我们说“福德”,不住“空”。
《般若经》最忌讳的是怕人堕到“空”里面去了。以为“万法皆空”、“一切皆空”,那个麻烦就大了。
所以“福德”就说得多,这是由大悲心而发,是真实的“福德”。
“不可以求人天福报”,这句话非常重要!学佛的人如果目的定在人天福报,你这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人天福报在六道轮回,没有出轮回。没有出轮回,问题就非常严重。这个前面说得很多,我们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为没出轮回,想想现前的状况就知道了,才晓得这个非常恐怖。
【福德固要。】
特别是对一般人来说的,哪一个人不要“福德”?!当然要“福德”。
【而智慧尤要。】
“福德”跟“智慧”两个比较一下,“智慧”就更重要。“福德”解决不了的问题,“智慧”能解决。
【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布施。】
这是举比喻来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一尊佛的教区,这个范围非常广大。
一尊佛的教区,在从前,我们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像现代科学家所讲的银河系,我们这个银河、这个大的星系,这个范围就相当可观。
银河系的这一端到那一端,那个距离科学家用光年作单位。光的速度,一秒钟十八万英里,三十万公里,一秒钟。这个光的速度走一年那么长的距离,用这个作量天尺。天上量距离用这个来量,用这个数字来量叫“光年”,光走一年的距离。银河系从这一端到那一端二十个光年,你就想到这个范围多大,太大太大了!真的是不可思议。原先我们以为,这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根据黄念祖老居士的看法,他说不止。他说这一个银河系,实际上就是佛经上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那个范围就太大了。
如果把银河系当作一个“单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一百亿个。我们现在科学工具,无线电的望远镜都没有办法达到一百亿个银河系,达不到。今天的科技没有办法突破它的范围,还是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兜圈子,还兜小圈子。你就想到这个比喻,真的是不可思议。
用这么多去布施:
【即是救度众生】
我们拿这些财物,经上常讲的金银七宝像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福报大不大?我们今天布施一点点,布施几百个人、几千人、几万人,都觉得很了不起,我修了好大的福报。你跟经上这一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差太远了,简直不成比例。
【故只可不住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则即不是大悲心。】
“菩萨行”里面,我们在这个经上都看到,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修“布施”。
“布施”里头最重要的是“不着相”,决定不能着相,不能不行”布施”。
不行“布施”怎么样?没福了,没有福报。你说我修慧,我修慧不修福。这个佛门里头有个故事,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他证了阿罗汉果,是圣人,阿罗汉也是每天要出去托钵,他没有福报,没有人供养他,天天挨饿,托不到钵的,没有福报,可见得福报很重要!
假如你“修福不修慧”,“不修慧”就是着相,这一点诸位要晓得。
什么叫“慧”?“不着相”是“慧”。“着相”就没有智慧了。“着相”修福,来生叫“大象挂璎珞”。他没有慧,来生堕落到畜生道,它的福报很大,是国王的宠物,所以金银七宝满身挂着,漂亮!不管怎么打扮还是一个畜生,它有福报。
这就说明“福慧”一定要“双修”,不可以偏重在一边。不能没有福,就是不可不“行布施”。不修“布施”,就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就不圆满。“菩提心”里面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你缺少“大悲心”,哪里叫“菩提心”?!也不是“菩提心”了。所以“发菩提心”的人没有不“行布施”的。
请看下面经文,这是解释,为什么布施得福多?这是世尊前面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假如有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这个人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很聪明,很有智慧。
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请看注解:
【答意深长,何以故下面的文字,即自己释明答曰甚多之所以然。】
他答“甚多”,为什么说“甚多”?把这个理说出来了。从相上讲,他得福当然多,这是实实在在的。
世间人哪一个不求福?!尤其是财富。财富绝对不是说你想求就得到的,没这回事。
佛在经论当中,把世出世间那些因因果果都给我们说得很详细。问题是我们读经、我们听经,读了、听了,明不明白?果然真的明白了,你肯不肯去做?你肯去做,你就如愿以偿,你就得到。
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布施的果报。你这一生发财了,是你前生修财布施。你修得多,你这一生得的财富就多;你修得少,你得的就少。你所得的跟你所修的,一定是成正比例。不可能说我布施得多,我得的福少;我布施得少,我得的多,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成正比例。
这桩事情,诸位同修要好好的去念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了。这是我们讲“得财富”。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发财的人、很多有财富的人,我们很清楚,他前世修的因修得好。
但是我们也曾经看到那个发财的人,有的人很享福;有的人发财,财是发了,日子过得好可怜,他那个生活没有我们快乐、没有我们过得自在。这里面的因因果果很复杂,修的因不一样。
同样是舍财,有人舍财很欢喜、很高兴,我拿出钱财来布施、来帮助别人,很快乐!他将来得财富的果报就很自在,一点不要操心、不要烦心,财源滚滚而来。他送出去是这样送出去的,他的因!
有些人施财,施得很勉强,看到别人布施了,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布施一点,心里好难过,回去后悔多少天,比割肉还苦。财是施了,他将来也得财,得财得的很不容易,赚得好辛苦赚来的,就这么回事情。什么因,什么果,“因缘果报,丝毫都不爽”。所以你要明理。
明理,你觉得我这个施丢不掉的,命里有财,丢不掉的,你这一生舍不完。你这个地方舍了,过几天就又来了;你舍得愈多,来得就愈多,就这么个道理。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持戒”就是“无畏布施”。你持“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你修“忍辱”,这都是属于“无畏布施”。没有害人之心,这个属于“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修什么得什么,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不是说求佛菩萨给你,那就错了。佛菩萨教给你道理、教给你方法,你自己去做,你就会得到;你自己不肯去做,佛菩萨帮不上忙,这个一定要知道。
【本经是名、即非之句很多。】
这个地方是第一次见到,以后在句子里有这样的字样,我们会常常看到。
【特举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后凡说“即非”,皆指本性言。凡说“是名”,皆指事相言。】
《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样的字样很多。这个地方特别为我们指示出来“即非”,说的是什么?“是名”说的是什么?让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自性上言。】
从真如本性上说。
【一切不可说。】
不但一切不能说,连想都想不到,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真心”、“自性”。“真心”、“自性”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六祖在《坛经》里面虽然只讲了五句,那只是显示性德的一滴而已。性德好像是大海,大海里头一滴水而已。我们看到他说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
由此可知,“清净心”是本来具足的;“不清净”是我们自己搞坏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没有一丝毫欠缺,“自性”里头含藏一切圆满法,没有一样不圆满。因此,诸佛菩萨证得“自性”之后,他“自性”里面的福德自然流露,那个受用是真的殊胜了。
诸位都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一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享受并不相同。为什么?净土就有四类——“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不一样。同一个净土里又有“三辈九品”,哪里会一样?!不同。为什么不同?到那个地方见性的程度不同。
若以《华严经》来做例子,《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都是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每一个人见的性不一样。有人见的小,有人见的大,到佛才圆满。见了性之后,净土就现前了;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也现前了。只要见性,净土就现前,为什么?性德它就往外流。你见一分,它就流出来一分,小;见十分,它就显十分,就比较大。所以,一切诸佛的净土不相同。这是我们在许多大乘经上,释迦牟尼佛都曾经为我们说过,我们知道它道理在此地。
但是西方极乐世界,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样。西方世界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这是从每一个往生的人他自己的功夫上说的。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了,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所以他那个享受的净土就变成平等的、就没有差别了。可是诸位要晓得,自己功夫上是有差别,那个是阿弥陀佛送给你享受的,那个没有差别,那是享阿弥陀佛的福,不是自己的,自己没那么大的福报,享阿弥陀佛的福报。
“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平等,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功夫;自己每一个人往生,功夫不一样,那怎么可能平等,这是一个特别的环境。世尊说这么多经、说了许许多多诸佛世界,都没有这个事情。
一切诸佛刹土,菩萨都住在自己净土里头。自己净土就有很大的差别,菩萨与菩萨不一样;唯独西方世界没有差别,西方世界人的享受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不可思议。所以说,你不往生则已,往生等于成佛;事实上你没有成佛,但是你的受用跟佛一样,也就是享阿弥陀佛的福,西方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家,到阿弥陀佛家里去了,享他老人家的福报,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从“性”上讲,那是没法子说的。
“说福德多,是就事相言。”从事相上说,有形相、有作用,可以说多、可以说少。
【性是里,相是表。】
“性”、“相”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一个是里面,一个是外表。
【性是本,相是末。】
我们也常讲“本末”。讲“根本”,是讲的“真性”;讲“枝末”,是讲的现象,讲它的起用。
【性是能生,相是所生。】
这些说法,实在讲都是不得已的方便说。“心性”本来不能说,世尊有善巧方便。不能说的,他也为我们说出来了。你想想看,不能说的,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要懂得它不能说里面的意思,这个很难,这不容易!
因此,佛法决定不可以望文生义,那你就会错解如来真实义,要细心去体会。它的真实义、真相,在言语文字之外。我们要依言语、文字去体会,万万不可以执着言语、文字,执着就错了。
这个地方讲一个“能生”、讲一个“所生”,“能生”跟“所生”是两桩事情,在我们观念上,但是在佛法,它是一桩事情,这就难了。“表、里”是一,“本、末”是一,“能、所”也是一,这是最难懂的地方。这个地方如果真的你体会了、真的明白了,那就是禅宗讲的,你开悟了!悟的境界在哪里?都说出来了,就在眼前!
【意谓有如来之性,方有福德可说。若无性,则有何福德可言。】
细细去体会,须菩提尊者所答的这一句话,他这一句话里面的含义很深,答的言词很妙,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因为有“真性”,“真如本性”起作用就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心性所现的现象。“性”是真的,“相”是假的。这个真与假,是佛的方便说,为了使我们初学的人容易懂得,所以他这么说法。
“真、假”有个标准,什么是“真”?永远不变就是“真”。那这个没错,“真如本性”永远不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都是“真如本性”的样子,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
凡是会变的,那就是假的,“相”会变。动物,有“生老病死”,变化很大;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像地球有“成住坏空”,无常!它不是永远不变的。不是永远不变的,我们就叫它做“假”。
“真”跟“假”的标准在此地。
所以《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凡所有相”,它都是有变化的,都是有生灭的,所以这个是虚妄的。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虚妄的相,的确它是暂时的存在。
“相”是“性”的作用,“性”不生不灭,“相”又何尝有生灭?!你们能不能体会得到“相”也不生不灭?诸位能不能懂这个意思?我这个说法你要听懂了,虽然没大悟,也得小悟了;你没听懂,那你完全没有觉悟。
“相”不灭,我只是讲“相不灭”,没有讲哪一个“相”。如果我讲“人相”,不行!“人相”会有生灭。我讲“相”,“相”不会灭,它会转变!它会变。它会变,没有灭,这一个变成那一个,那一个再变成那一个,它没有灭,它只是在变。
所以“相不灭”是讲一切相,不是指定一个相;指定一个相,那决定是有生灭的。
譬如人的相,人死了之后将来投胎生天了,天的相跟这个相不一样,他那个相转变了。转变,没有灭。
我们不要说今生、来世,就讲这一生。这一生,我们这一生当中,有童年的时候、有壮年的时候、有老年的时候,拿照片看看不一样,相有没有灭?在转变,所以“相”也不灭。你要看到佛经上讲的“相不灭”,忽然惊奇,奇怪了!那就是讲的“相”,没有指定某一个相。“相”它会变,“真如本性”它起作用。
所以“相”是决定不会灭的,会转、会转变,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要明了。转变之权,佛说了,在我们的手上,这个权不操纵在别人手上。不但上帝不能作主,鬼神也不能作主,佛菩萨也不能作主,自己作主。
因此十法界的“相”、“作用”,那个差别就太悬殊了。我们眼前能够观察得到的,我们人的享受跟畜生的享受就有很大的差别、就不同。何况人跟天、跟佛菩萨,那个差距太大了!但是人可以作佛、可以作菩萨、可以生天,换句话说,也可以堕三恶道。
十法界我们怎么变,我们想变成什么样子,都由自己作主。这是“相”会转变,不变的是“性”,会变的是“相”。“性”是“体”,“相”是作用,“起用”。佛告诉我们,实在讲跟我们讲了很多很多。
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因缘”,我们现在人讲“条件”,无量的条件才会现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
无量条件里面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我们想先知道。佛很慈悲,这个条件也为我们说出来了。十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那就讲用“心”,因为十法界是心变的。
《华严经》上说得很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换句话说,你存什么心,就会变什么相。
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圆满的“真心”。我们心不平等,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平等。几时我们的心平等了,那就成佛了。
“六度心”是菩萨心,以真诚、恭敬、慈悲修布施,这是菩萨。
我们也修布施,不是菩萨,为什么?我们不是“菩萨心”。菩萨心真诚、恭敬、慈悲。
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
阿罗汉的心是“四谛”——“苦、集、灭、道”。
六道里面的凡夫:天道是“十善心”,修上品的“十善业道,这生天”;人道是“五戒”,这个心里头真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心里头真有,常存此心,这得人身。
今天有个同修刚才来问我,他说他有个朋友,家里房子有白蚂蚁,怎么办?这个请人来杀生了。你要是不杀生,你就违背国家的法律。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法律如何,在美国是不可以的,如果有白蚂蚁的话,一定要请专门处理的公司,请他们来处理。那我们学佛了、受了戒,怎么办?这问题来了,你们说怎么办?要找这些白蚂蚁跟它谈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真的。
你在找那个公司人来杀白蚂蚁的前一个星期,你诵经念佛给它回向,告诉它:哪一天什么时候有人来杀你们,请你们赶快搬家。它真的懂,这不是假话,是真的。
你看印光法师,他老人家走到哪个地方,这些蚊虫、蚂蚁、跳蚤统统搬家,那是德行的感动。
我们对它们用诚心,诚心感动,诚则灵。我以真诚的心奉告你:“请你搬家,免得到那个时候杀害;你要是不搬,那你被杀了,你不能怪我,我老早通知你了。”
你不通知它就杀,那有罪过!那你有罪过,你为什么不通知我?它找你麻烦的!预先通知,没事了。我预先通知,你不走,那你活该,那有什么办法。所以要懂得,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在戒经里面都告诉我们,从前出家人住在山上,山上要搭个小茅蓬,那自己盖,到哪里去找工人?搭茅蓬要砍树。
戒经上告诉我们,凡是树木有一个人高的都有树神。如果你看中这个材料,你要砍它来盖茅蓬,戒经说:三天前去祭祀,香花水果供养,在那里诵经念咒告诉它,请它搬家,三天以后来砍这个树。这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对付那些蚊虫、蚂蚁应该怎么做法,就行了。这是个如理如法的做法,要懂得。
平常家里面环境要保持整洁卫生,那些蚊虫蚂蚁就不会进去了,保持干净。如果外面有些小动物,可以在院子里面布施东西给它吃;如果在公寓房子,那就没有法子了。自己家里面,如果是有院子的,可以;有院子的时候,我们常常吃剩的东西,像饼干糖果这些东西,放在院子远远之处,蚂蚁都走到那边去,不会到你家里来。你要常常照顾它,它也很爱护你,彼此相安无事。
所以把冤家要变成朋友,那才是解决之道;不能冤仇愈结愈深,那不是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把它化解,一定要懂得方法。这些都是“福慧双修”,所以福慧,《金刚经》上所讲的,真的都用在我们自己生活上。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这个“是”,就是讲是“名”。
【表面说是福德,实则指示我们不可着相。】
话里头含的重要意思在这个地方,开导我们、警惕我们不能着相。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一句话,从这个地方开始,到后面次次校量,世尊都说福德多。
这个意思就是说:
【有是性、方有是相,教我们会相归性。】
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最究竟、最圆满的修法。也许诸位听过一个名词,叫“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这些话跟这个意思完全是相同的。从哪里下手?其实不难,不着相就是。着相那就没有法子了,就不是了;不着相就是。
“性”是什么?“性”是清净心。
不着相,心就清净;稍有分别、执着,心就不清净。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着眼,《金刚经》的意思你就会懂得了。所有一切相里面都不执着,不但不执着,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你看这个心多清净。所有一切相,相不碍性,相不碍清净心;清净心也不碍一切现相,“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境界。这是先举了一个大前提,说这个比较,拿什么比较?后面就说出来了。
经【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前面讲“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那么大的福,那么大的福,说实在话我们没法子修,我们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别说是大千世界的金银七宝,我看金银七宝摆满这张桌子的人就不多,没有那么大的财富,哪能做到那么大的福?!可是你要学了佛就有办法,学了佛修福超过他们。佛说的话,一句假话都没有。后面佛为我们说了,“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虚语者、不诳语者。”佛讲的话句句真实,你要信得过。
所以前面须菩提尊者心里头忧心忡忡,你们听了能不能真的相信、能生实信否?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佛也答得好。就是末法时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持戒修福”的人他真相信,他会把佛的话当真。
“若复有人。”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个人?这最重要了,别的人与我们不相干,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个人?
“于此经中。”“此经”就是专指《金刚经》,“金刚般若”。
“受持。”这两个字最重要!“受持”,那你的福报就大了。
如果再能够以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受持”是自行,“为他人说”是化他。
你依《金刚经》的道理、方法修行,又能把《金刚经》的道理讲解给别人听,你的福报就超过前面所说的那个人,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那个福报比不上你,所以我们修大福报,机会来了!
我们看底下这个小注:
【看此节经文,若以为读诵《金刚经》,其福德即胜过大梵天王,那就是很大的误会。】
因为经上所讲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只有大梵天王才能做得到,除他之外我们世间人没那么大的福报。天有二十八层天,普通一般的天王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刚才讲了,四王天、忉利天,那跟大梵天比,差太远了!
大梵天王好像一个国家的国王一样,四王天好像乡长、里长,忉利天是乡长、里长之流的,那不能比。所以只有大梵天王能修这么大的福报。
我们要是以为念念《金刚经》,每天《金刚经》念几遍,我就受持《金刚经》了,那你误会了,你将来得不到那么大的福报,你不能怪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你在经上说的,我得这么大的福,为什么没得到?你错解了佛的意思。佛是讲“受持”,这个要知道。“实则应注意受持二字”,你要注意这两个字。
【是人能受持此经,又能布施,福德方能胜过于彼。】
你那个福德才能够超过大梵天王。
由此可知,如果真正能够受持《金刚经》,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去修行,又能够为人演说,如果不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想来生去作大梵天王,你有资格,不成问题,这个不是假的。
但是诸位要晓得,大梵天王没出六道轮回,你福报享尽了,还是要堕落,所以他不究竟。这就是前面一再给你提示,不可以求人天福报,大梵天王是天上的福报,不可以求。
“受持”这两个字必须要清楚、要明了。
“受”是接受。
【受是领纳】
“领纳”就是接受的意思。
【是指真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进一层。】
你“解”,你未必“受”。“受”,当然理解了,“受”就是你照做了。怎么做?开经以来讲得很多,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认真努力去做,而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你要真做!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要认真,把这些事做到尽善尽美,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是照《金刚经》去修了。
心地清净,是应“生无所住心”,这心清净了;“而行布施”,我样样都做,本分的事情一定认真负责,做到尽善尽美。就在你自己现前的生活方式上、你的工作岗位上、你的身份本分的义务上,你把它做好就对了。要做,要不着相。
不着相,“应无所住”;要做,就是“而生其心”,这才叫“受持”。所以它比解当然更高一层了。
【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
“持”是紧紧的抓住,一时一刻都不放松。我前面跟诸位说过,不仅说我这一天没空过,一分一秒都不空过,那叫“持”。所以你来生才有资格当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不是那么简单当的,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勇猛精进,要这样去做才行。
【为他人说,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为说之福,超过前说只做布施之人。】
前面那个人,实在讲就是指的大梵天王。他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是“财施”,是“财布施”。“财布施”,济人一时之急,帮助人眼前的困难,不能帮助人圆满的解决问题。这是“财施”不如“法施”。
我们在六道里面众生,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生死大事,我们没有办法了生死、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这是一桩大事情,这个“财”不能解决,无量无边大千世界七宝也不能解决,“慧”能解决,“金刚般若”能解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财,比不上《金刚经》上的四句偈,道理就在此地。
此地讲的“四句偈”,是说《金刚经》上任何四句,这个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专指后头“一切有为法”,不一定,任何四句。在古印度“四句”就叫一首偈。所以无论哪四句都行,都可以用它来做观照的功夫,都能够得真实的受用。所以它为什么会超过,我们把这个理事都搞清楚了。
依照《金刚经》修行的人,就是“受持之人”。受持《金刚经》,没有不“行布施”的。《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那当然肯布施,当然行,哪有不布施的?!他修的这个布施,说实在的话,我们在相上看,好像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好像是比不上,形相上不如,而实际上,给诸位说已经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什么?这个地方讲过,前头说过,他那个“财施”是“福德相”,受持《金刚经》的人布施是“福德性”,那怎么会一样?!
“福德相”怎么会变成“福德性”?因为他不执着、他不着相。“不着相”就跟“性”相应。“性德”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是三千大千世界能比得了的!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知道的人就很少很少了。你才晓得受持《金刚经》的人了不起,真正不可思议!诸佛菩萨见到,没有不赞叹的。
【此人既能受持修慧。】
这是讲受持《金刚经》的这个人。
【又能法施修福。】
他所施的财也变成法了。怎么说财都变成法?“称性”。他布施一块钱,那一块钱的福超过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什么原因?大梵天王着相,着相的福就有限,多大它有限度的。不着相,没有限度;无相,没有限度;无相,称性!这个事实,我们在本经一开端,世尊所示现表演的,就非常明显。
释迦牟尼佛着衣,着衣是不是布施?持钵,持钵是不是布施?统统是。一些人真的是心太粗了,也迷惑,世尊表演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白,没看见。说实在话,我们看不见,当然不能怪,烦恼太重了。连释迦牟尼佛天天跟着的那些学生也没看出来,须菩提看出来了,总有聪明人看出来,心很细,被他看出来了。
所以说诸佛菩萨穿衣吃饭,真的是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布施,他哪里空过?!没空过!确实一分一秒都没空过。我们在这些地方、极微细的地方,能够体会到了,才晓得怎样用功;才晓得,实在讲怎样用功就是怎样过日子、怎样生活。这个生活才是真实、究竟、美满,因为这个生活是福慧双修、福慧双得,都得到!
大家要是稍稍能体会到这一点意思,我想《金刚经》不管讲多久,你一天都不会缺席,真有味道!这个世间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你真正能体会、真正能明了,真得受用,法喜充满,前途展现出一片光明。所以知道这个法施,点点滴滴都是法施。
不过一般众生,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正如同世尊所拣别的,必须“持戒修福”,他接触到才能得到这个利益;若不是“持戒修福”,纵然听到《金刚经》、遇到《金刚经》,也是空过了。原因在哪里?经遇到了、听到了,没有听懂、没有看懂;换句话说,还是迷惑颠倒,这一生当中依旧是醉生梦死,还是搞六道轮回,这就真可惜了!你能够听懂、看清楚了,那就是佛所说的,你是“持戒修福”之人。
我们对于那些业障习气重的人,还是要帮助他;不帮助他,就放了、算了,舍弃掉了,我们的大悲心又缺了一块,不圆满了,也要帮助。怎么帮助?现在比从前方便,从前科技不发达,帮助大众真困难;现在方便多了,我们在这里讲经,你们大家看到了,有录相、有录音。新加坡这个地区的人有福报,诸位走遍全世界,哪个地方福报超过新加坡的,没有!福报从哪里来的?肯修,大家都热心在修福。
我到这边来,听说你们把这些录音带做成镭射激光片、CD片,这就是修大福报。使一些善根福德薄的人,善根、福德薄不能到这个地方来听,他将来从录相带、录音带里听的时候,那个福报比我们差一等。我们第一等,他第二等。镭射激光CD片好,能够保存很久,音质、画面都不会变,能够保持很久。不像录音带,录音带的寿命不长,它在磁头上有磨损,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上一次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们有一个团到大陆去朝山,在五台山上看到录音带,保存的时间很短。因为五台山冬天很冷,夏天又热,所以它这个带子会变形,音会变质,保存的时间很短。用镭射激光CD片那就能保持很久,它对气候变化没有影响。所以能够大量在这里制作,你们就是修大福报;这《金刚经》说的,修的福报超过大梵天王。有这么多人肯修福,这个地区就有大福报。
福报是靠自己修来的。非常非常的难得,我们用这个方法,用录相、用录音,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他们。现在把经文写成讲义,写成讲义的效果就不大,现在很多人不看书,有什么办法?!这个没有法子。能看书的人少了,尤其写讲义写一大堆,看到厚厚的一本书,他还愿意看,那很难得,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所以现在人喜欢听的多,录像、录相对现在人帮助很大很大!我们用这个来修“法布施”。这样自行化他,福慧双修,我们自己所得到的“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我们修的是“福德性”,他们修的是“福德相”。“福德相”再多都有限;“福德性”再少,都不可思议,没有边际。
所以诸位,你是要修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大福德,还是修那一点小小福德?在从前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方法,情有可原,不能怪你。今天你知道了,理论你搞清楚了,方法你也明白了;换句话说,现在问题在你自己,你可不能怪佛菩萨还有这么好的方法,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不告诉我,你对不起我!佛菩萨都告诉你了、都讲清楚了,那问题在自己了,肯不肯认真去做。
认真要做,说实在话,这个讲堂听这一遍不够。我想你们自己都知道,在这里听的时候聚精会神,点点头,好像是懂得了;出了门,就没有了、就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熏习的时间太短了,所以这个习气、老毛病,没有办法一下改过来。
用什么方法?多听。现在多听方便,有录音带;录音带带回去多听,听个几十遍、听个二三百遍印象深刻,自自然然,没有意思想改,他自自然然就改很多了,这才行!不听不可以。
听这一遍了,我离开新加坡,明年再来;明年再见,忘得干干净净。“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点用处都没有,那你们所修的福报是“福德相”,不是“福德性”。“福德相”,那个福报就小;“福德性”,那才真正不可思议。
【故能胜彼。】
这个结论下得非常的肯定,决定是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决定超过大梵天王的福报。六道里面福报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没有一个超过大梵天王的,世尊用他来做比喻。说实在话,这在经论上讲得清楚,很清楚的。
天上这些天王都是在佛门里修行的人,如果不是在佛门当中修福,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但是天上,人间也不例外,人间大富长者,大富大贵的人,前世都是在佛门修福的。
唯有佛门当中,这个福报才真实不可思议,因为它是“福德性”。纵然不能证得圆满的“福德性”,证得一分、二分都不可思议。甚至于说,一分、二分我们也没有证得,但是靠近了,沾到一点边。像大梵天王去到天上作天王,享天福了,他不是“福德性”。“福德性”超过三界、超越六道。他还在六道里面,那就是相似位,沾到这么一点气氛而已。这一点气氛我们多多少少也沾到一点,这个福报都很不可思议。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这个话说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一切诸佛”就像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成佛了。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的,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他就成佛了,他就是“诸佛”,这就是“诸佛”之一。
“初住、二住、三住、四住”到“十住”,再往上去“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诸佛”就是指这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都称之为“诸”,“一切诸佛”是指这个。每一个位次里面,证得这个位次的,不知道有多少,太多太多了。
这些“诸佛”怎么成佛的?都是依照《金刚经》的原理、原则修成的。那也许说,那个是参禅的、那个是念佛的、那个是学密持咒的,都成就了。对,不管修哪一个法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决定是依照《金刚经》的原理、原则。
《金刚经》的原理是什么?“无住生心”,决定是这个道理;“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决定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是“千经万论”,不管佛说的是怎么多,绝对不会违背这个原理。
所以《金刚经》所讲的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要知道。前面跟诸位说,我们念佛法门也不能违背它,还是遵守这个道理。
底下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是修行证果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是本经所说的原理、原则。前面“一切诸佛”,是讲他证的果位;果位跟他所修的方法都在《金刚经》。
《金刚经》好就在此地,文字少,不到六千字,里面所讲的是佛法修证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么少的文字,含无量的佛法、无量的精义,这是最难得之处。中国人确实是有智慧,能在一切经里面,《大藏经》那么多,把这个顶端选出来,这就显示出高度的智慧。把这部经选择出来,做为我们修行主要的课程、主要的依据。
底下注解我们看看:
【佛说一切法,般若尽摄。】
“摄”就是包括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般若”统统把它包括尽了。不仅仅是世尊所说,大乘经上常说“佛佛道同”。我们明了“佛佛道同”,就可以知道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跟释迦牟尼佛说的一样,换句话说,都不能出《金刚经》的范围。《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是一切诸佛所说的精华之所在。
【本经尤是般若中之最要。】
我们《大藏经》里面,“般若部”最大的是《大般若经》,六百卷,《金刚经》是六百卷“般若”里面的一卷。《般若经》总共十六会,《金刚经》在第九会,是《大般若经》里头最重要的,所以古人比作“大般若”的纲要。可见读此经,无异读《大般若经》。六百卷的纲要,读了这一卷等于读六百卷“般若”。
“般若”是一切经的纲要,那就是“且无异读《三藏十二部》”。你读这一卷经,等于说整个《大藏经》你都读尽了。真的还是假的?真的。可是你要懂得意思,才是真的;不懂意思,那是假的。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无非教你“离一切相,行于布施”,千经万论归根结底就这么一句话。
果然一切都不执着、果然真的在“行于布施”,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你全都做到了,不读也等于都读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