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066集)
发布时间:
2019-08-30 16:20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 第066集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六面,倒数第六行,请看小注第八段:
【无论僧俗男女,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三心齐发,绍隆佛种,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从这一段文当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佛法是平等法,无论是在家出家、无论是男女老少,没有不平等的。
愈是上上乘佛法,愈是平等。为什么?高级的佛法莫不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心性是决定平等的。
在本经上,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成就”就像世尊在经中为我们所说的,尤其是四次“较量福德”,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往后在下半部还有“较量”,一次比一次殊胜。
“三心齐发”:“三心”是“菩提心”,前面刚刚说过,“直心、深心、大悲心”。
“发无上菩提心”,必定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绍隆佛种”。
如果觉得我们学佛,非这么学不可,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信心不逆”。以无比的信心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就是自行化他、无上菩提。
这一段里面关键的字,就是“信心不逆、绍隆佛种”,这八个字。
末后这一段说:
【如来为性德圆明之人】
“圆”是圆满;“明”是明显。
由此可知,如来以下的菩萨,乃至于声闻、缘觉他们性德也透个几分,总是不圆,一定要到如来果地上才圆满。六道凡夫虽有性德,完全被烦恼、妄想盖覆住,一分都透不出来。
佛在般若会上,无非是教导我们如何破除妄想、分别、执着,使我们的性德——本来圆明的性德透露出来而已,这就是佛法的教学。
【无上菩提,为觉王独证之法。】
“无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二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所证得的是“正觉”,拣别凡夫的“不觉”。
圆“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称之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是“正等正觉”,还没有到“无上”。
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不能称“无上”,还是“正等正觉”。
我们同修也要把它记住,这是佛学常识。
“正等正觉”是什么人称?圆教“初住”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叫正等正觉。
阿罗汉没“破无明”,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没有“破无明”,没有“破无明”的叫“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破无明”之后才叫“正等正觉”。
“无上”是“无明”破尽,如来果地,所以称之为“觉王”。声闻、缘觉、菩萨都“觉”,但是不圆满。圆满的觉,我们就称之为“王”,这是尊称他。
“觉王独证之法。”“觉王”就是称的“如来”。
【许其荷担此二。】
这是如来许可的,不是别人许可的。前面所讲的“绍隆佛种”、“荷担如来”,这是圆教果佛允许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此地给我们授记。
【即是许其为承继佛位之人,堪任觉王之法也。】
这个经义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僧俗、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具备两个条件——“信心不逆”,“三心圆发,绍隆佛种”,这一段经文就是如来给你授记,同意你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
这个地方的“如来”,统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一切佛都见到了、都看见了,都知道你在这里发心。这一句就像常说的:
【常寂光中,印许之矣。】
如来在常寂光当中给你印证、许可,你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任。换句话说,关键就是我们自己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有没有在这一会里面真正做到“信心不逆”。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不是不保佑我们,问题是我们肯不肯接受佛力的加持。果然是“信心不逆”,果然是“三心齐发”,一切诸佛如来都保佑你,你就都能接受到了。这两句我们做不到,怎么求佛菩萨加持保佑也是枉然,所以一定要真正去做。这段经文是从正面上来说,下面一段从反面来衬托。
请看经文:
经【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反过来说,对于“金刚般若”不能产生信心,也不会以此为实,这是哪一类人?小根性的人,喜欢小法。
【小法,谓小乘法,兼指不了义法。】
“不了义”是“人天法”。现在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也常常听到,许多人在这里标榜“人间净土”,劝人修行不要往生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很渺茫;劝他来生还作人,出家的来生还当法师。这样的论调,在现前社会上也很普遍。甚至于我还听说过,你是某一个道场的信徒,来生之后还到这个道场来当信徒,生生世世护持道场,还有这么一说的。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这都是喜欢“小法”的,这是“不了义法”。
【正是无上深经反面。】
我们晓得《净土三经》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真实圆顿大法。不但是真实圆顿大法,隋唐古德赞叹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了义中之了义,专中之专”,这样的赞叹,赞叹到了极处。
我们晓得,此地讲的“无上深经”是指的什么?没想到我们天天读诵接触的,就是一切佛法里面无上的深经。他要是不接受,对这个怀疑,不肯认真学习,这些人就是“乐(yào)小法者”,这个字念“yào”,多音字,当作喜欢讲。他喜欢“小法”,喜欢“小乘法”,喜欢“人天法”。
【乐小法又是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之反面。】
他听了不以为然,你觉得我非要这么做不可,他摇摇头不以为然,那就跟这个恰恰相反。这是借反面以显正面之义,意思显示得更为圆满了。
【心若有取,谁使之取也。非他,我也。】
“取”就是着相;“乐”就是取。你对这个生欢喜心。
【故无论取法取非法,皆为着我。】
贪爱世间五欲六尘,贪爱天人的福报——欲界天、色界天,贪爱天人的福报,都是“着有”,“取法相”。
厌弃身体,不喜欢要这个身体了,这有相当觉悟了。知道什么?身为苦本。没有身,什么苦都没有了。我们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有身。没有身,哪来的生老病死?!
高级的凡夫,他觉悟“身为苦本”,身不要了;不要身,“着非法相”,“着空”了。他将来到哪里去?他到四空天去往生,生四空天,不能出轮回。由此可知,“取法相”、“取非法相”,“着有”、“着空”,这个念头都是“轮回心”。“轮回心”当然造轮回业。所以无论是“取法相”或者是“取非法相”,“皆为着我”。
【不过较凡夫之我执,有粗细之别。何尝净绝根株哉。】
比起六道下面的凡夫,比起人道、畜生、饿鬼、地狱,他是好得多了。这个人能够生天,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是不错了,他的心没有清净,并不清净。即使修学小乘法、权教菩萨法,超越三界了,他没见性。虽然破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断尽,“无明烦恼”一品也没破。这些圣者,这是讲超越三界的,比六道里面三界众生那是要清净多了,但是要跟法身大士相比,他的心并不清净。这一段是说的这个意思。
【前云我相。】
前面是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此云我见。】
“见”比“相”要来得微细。
【无论著见着相。】
“见”就是有这个念头,念头还在。
【着则成病,是之为同。】
同样的,只要有这个念头在,这就是病,这是六道轮回的病根。
【然因有能取之妄见,乃有所取之幻相。】
所以“见”比“相”要微细。底下我们会说明,底下还有一个简单的表解,我们来说明它。
【故着见,是着相之病根。是之为异。】
这讲“我见”跟“我相”差别之处、不同的地方。“着”就成了病,这是相同的。但是“见”跟“相”还有一些不同地方。
【由是观之,但知遣相,功行犹浅。】
这是《金刚经》的上半部。佛教给我们“离相”。若是在佛菩萨整个修行历程之中,“离相”的功夫不是很深的功夫,“离见”那就深了。
【必须遣见。】
“遣”是把它舍掉,念头都没有。不要说“相”,那个“相”的念头都没有。
【功行乃深。妄见不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净除。】
这是说明“我见”比“我相”要深得多,这是确确实实的。
【此经前后所明,祇是一意。】
前半部跟后半部所说的,实在讲是一桩事情。虽是一桩事情,它有浅深不同。
【不过前半部亦浅亦深,后半部有深无浅。】
《讲义》第四卷、第五卷是属于后半部,前三卷是属于前半部。前半部的经义有浅有深;后半部的经义有深无浅,后半部是从““四见””上来破除。
“见”、“相”,我们在此地简单列一个表解,诸位看起来就比较清楚。
法相唯识宗里面讲宇宙人生的根源、演变、发展、结果,都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清楚。《华严经》也是法相宗重要经典之一。
相宗总共有六经、十一论,六部经、十一部论是他们立宗的基础,《华严》是六经之一。它说“四分”,“四分”,从“自证分”,还有一个“证自证分”。
“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是“性体”。
“证自证分”是什么?“证自证分”实在讲,就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证明这个“本体”。
这个话也很难懂,不容易体会,我们举比喻来说。“自证分”好比是灯,“证自证分”好比是光。灯在哪里、什么样子?那个灯光照着自己照得清清楚楚的,自己照自己,这是“证自证分”,它们两个关系就像灯与灯光一样。
我们有“自体”、有“自证分”,我们“证自证分”没有,所以自己虽然有“真如本性”,不知道“真如本性”在哪里,也不知道“真如本性”是个什么样子。咱们这个灯没点燃,没放光,就这么个意思。
“自证分”是“真如”,这是大乘经上说“真如”不守“自性”,于是就生起“无明”了。“真如”不守“自性”就生起了“无明”。
“无明”就是个动相。“无明”是什么东西?就是一念希求的念头,这个念头非常非常的细,我们凡夫决定觉察不出来,它还在三细相之初,八地菩萨见到三细相,它是三细相的根源,八地菩萨也见不到。谁见到?等觉菩萨。因为这一品叫“生相无明”,这一品破除那就圆成佛道了。这个就是此地讲的“见分”。一念希求的心,求这个念头,从细到粗,细念到粗念。我们讲粗念,还不是我们能觉察到的,比最微细的要粗了。
从“一念不觉”变成“无明”,这就粗了。“无明”里面既然要求,就变现出“见分”。
“见分”从哪里来的?“无明”变现出来的,变出“见分”来。“见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能够思惟想象的这个心,这个心是属于“见分”。
现代科学家将我们一个人身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精神”这一分在我们佛法里叫“见分”,肉体这一分我们佛法叫“相分”。“相分”是“物质”。“精神”这一部分是“见分”,现在科学家叫“能量”,“能见”、“能量”。
有个强烈的“能见”,实实在在讲,“真性”里头什么东西也没有,确实没有“物质”;由于“能见”这就变出一个幻相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也是“见分”为缘,“自证分”变现出来的,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是虚妄的。诸位要晓得,“见分”是虚妄的,能见是虚妄的,所见的这个境界相还是虚妄的,“自证分”中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佛在经论里面把这个事情讲得很详细、很透彻,一直到现代的科学家,可以说把它证明了。
现代的科学家晓得,宇宙当中没有“物质”存在。所有物质现象是什么东西?他们发现,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跟我们佛法讲的非常接近,只是波动的现象,确实没有“物质”存在。
本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能见”的,说“能见”就是你能执着、你能取,这都是属于“见分”,“见分”的作用,这个东西是心法。
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见”空!三心不可得,这个意思不算太深,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再也不会回来;未来还没来,你怎么能得到;说现在,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这个意思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点。那你说所得的,所得的是物、一切万物。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万物是“因缘生”法,包括佛法,佛法也是“缘生之法”。凡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你所得的也不可得,也是一场空。
“能得之心”、“所得之法”,全是空的。要是从这个地方觉悟,你那个“证自证分”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你就能见到“自证分”。“自证分”就是宇宙万法的本体,“真如自性”。我们简单说、粗说,把这桩事情就介绍到此地。
表解里面讲:“见分,能见相。”法相宗也叫它做“转相”,它会转变。就是因为它会转变,所以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真实的智慧,“而生心”呢?“生心”是转境界。你生的是善心就转善境界,你生的是恶心就变成恶境界,你生的是净心就变净土境界。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唯心所变。我们会变,刹那刹那在那里变。
“相分,所显相。”它是所变的,这个是能变的,就是变成了“境界相”。
本经后半部“约心明无住”,这个意思深了,完全是从心性上讲“无住”;而前半部是从境界上说“无住”,这个意思来得浅。境界上说“无住”,我们也容易懂,也容易下手;从心理上讲“无住”,是比较上要困难,但是有前半部的基础,入后半部也就容易了。
我们翻过来:
【应当发心依经实行。发此心时,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以经中所说,乃成佛之心要故。】
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应当发心依经实行。”真真实实去做,不做没有用处。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受用,做到十分就得十分的受用;完全要在明了经义,经的意思不能不明了。
说实在的话,我们听一遍能不能明了?不能。一遍听下来好像是明了,其实没透彻。只明了一个大概,只明了它的表面,没有能够深进入,也就是我们讲不够深入。
要怎样才能够深入?多听,一遍一遍重复的去听。这个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过去我们听法师讲经,听了一遍,法师这一遍我没清楚,你再给我讲一遍,不太可能,哪有这个道理?!尤其这一部经要讲几百个小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方便,有录音带、有录相带,古人作梦也想不到的。现代人有福,一部经他可以重复一百遍、二百遍,他也能做得到。果然肯一门深入,一味重复,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才真正明白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重复的去听。经要重复的去读诵,读个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
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我们听佛经,为什么做不到?“做”是行,你不能实行,你做不到,说实在的话,是你理解得不够透彻。前面我们才念过“信心不逆”,如果真的理解透彻,你会感觉到我非这样干不可。因此“信心不逆”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
我们常讲“大开圆解”,他真的懂得、真的明白,发心真的去做,真得利益。你要问得什么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大家天天想求的,天天在希望而希求不到的,这个利益是消业障、灭罪业、生智慧、生福德。不但生智慧,还生福德。可见得这个东西很现实,佛不骗人,你决定能够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做。
“发此心时。”发这个心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这样去做。
“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这个心一发,如来悉知悉见,佛就给你作证,就给你授记。
“以经中所说,乃成佛之心要。”这个“心”就好比讲的中心;“要”是精要,最要紧的。
整个佛法,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中心,哪一部经是最重要的,这就是《金刚般若》,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发心依经实行”,我们要依照《金刚经》的道理、原则、方法去做。做出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子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就是《净土三经》,做出来的样子;原理原则在这个经上。
所以你要了解《金刚般若》,你去看《华严》、看《无量寿经》、看《阿弥陀经》,那个真是般若味重重,非常有味道。如果对于般若没有基础、没有体会,《大方广佛华严经》念不下去。尤其是一开端十一卷半的经文,从第一卷到十二卷的上半很难念得下去,不知道经里头讲的是些什么。那一段是描绘毘卢遮那佛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菩萨、天人、主夜神特别多,所说的好像有很多重复的句子,念到觉得枯燥无味,讲解就更困难了。你要是懂得《金刚般若》,那里头味道就尝到了,就很有趣味。才知道每个人讲的话一样、意思不一样,才能体会到那个味道。所以这个经确实是成佛之心要。
【欲求契入大法。】
这个“大法”是指大乘佛法。
【惟有听受读诵。】
我们从哪里入门?入门就是要听经、就是要“受持”。
我听懂多少我就做多少,这就“受持”。我听懂一句我就做一句,我听懂一段我就做一段,一定要“解行相应”才有用处。“解行相应”了,要读诵。“读诵”是熏习,每天不断的熏习。现在有录音带、有录相带,每天听讲,一遍一遍的听。从前写这个书的时候,科技还没有这么发达。江味农居士写这个书大概在五十年前写的,五十年前这些科技还都没有发明,所以说听受读诵。假如他是在今天写的,那一定把录相带、CD都写进去了。
【盖大开圆解,诚为不易。】
“大开圆解”是教下里面的上乘功夫,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我们净土的“理一心不乱”,这个确实是不容易。若常听深解者,这括号里头,离相离见甚深者。
【常听深解者之解说,可以事半功倍。】
这就是常常读诵听闻好处很多。听久了养成一种习惯,你的妄想、杂念自自然然少了;你的心慢慢就清净,定下来了,智慧就会现前。尤其要听深解者,讲经的人对于经本他理解得透彻,他能够透彻理解,他讲得当然清楚、当然明白,对于我们初学帮助很大,所以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得此听受熏习之力。】
过去“听受熏习”只有一遍,要听第二遍可能是不同人讲的。我们在这个道场听一个法师讲一部《金刚经》,这个法师不可能一遍一遍重复讲,以后别的地方可能有另外法师讲《金刚经》,你到那边再听一遍,很难得,很不容易。所以听“受熏习之力”,多半只有一遍。可以帮助我们的,就是加以读诵熏习之力,这个你只要有经本,你每天可以读诵。
总没有现代人的福报大,我们是得力于科学技术的帮助,现在这个新的产品愈来愈进步,价格愈来愈大众化;换句话说,学佛的缘分我们超过古人。机缘我们是超过古人,不如古人的,实在讲是善根、福德。古人听了他就真正相信,我们听了半信半疑,这是“善根”不如。古人听了就干,我们听了不肯干,“福德”不如古人。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今天因缘超过古人,善根、福德不足。
【将于不知不觉间,三心齐发。虽极钝根,可变为上根利智。经云:佛种从缘起。仗此胜缘,何虑之有。】
这一条希望同修们要多多念几遍,帮助我们产生信心。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很谦虚、很客气;我的根性很劣,我不行,太客气了。这一条多念几句就晓得,“不行”可以变成“行”,“极钝的根性”可以变成“上根利智”,能转变,不是不能转变。转变的方法就在熏习,熏习的方法就在多听多读,不在这上下功夫不行。有空就听,有空就读,不要把时间浪费掉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工作,工作的时候放下来,不工作的时候就听经、就读经。如果能这样修学,那就是“信心不逆”。
古人常讲“三年有成”,你果然干三年,我相信“极钝之根”不能变成“上根利智”,变成“中等根性”毫无问题。古大德也常讲,“七年小成,九年大成”,能这样分秒不舍的真的去干九年,大概极钝之根也会变成上根利智,这是我们能够信得过。所以熏习的力量非常非常之大!
底下引用这一句佛经是给我们做证明“佛种从缘起”。我们听受读诵就是“缘起”。仗此胜缘,这个“缘”是无比的殊胜。这样殊胜的因缘,决定可以变“钝根”为“上根利智”,这一句话里面就含着你的业障消除了,罪业灭除了,智慧开了,才会变成上根利智。
现在为什么根性极钝?业障太重,罪业太深,还不就是如此。可见得受持读诵,熏习的力量能消业障,能灭罪业,能开智慧。这都含在这一句当中。
【欲除我见等虚妄之相想。】
“相”是“四相”;“想”就是“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属于“想”。
【非于此一切“无住”之金刚般若信解受持,必不可能。】
要想除“四相”、要想除“四见”,最好的方法无过于《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好在哪里?它直截了当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好了,一切都放下了。这一放下,问题不就统统解决了吗?!
你今天所有的苦恼忧患,从哪里来的?放不下。别人说一句话,话要记在心上,你说糟糕不糟糕;看到别人做一桩事也要放在心上,这个麻烦大了,你的忧患烦恼永远离不开。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要放在心上,心要让它清净,心要让它无事,你就快乐了;连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听人家说话,这个耳朵听了,那个耳朵就出去了,最好!不要放在心上。
佛在般若会上教给我们的,就是教我们要修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经上教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为什么把虚妄的东西放在心上,这不叫自找麻烦吗?!所有一切的,一定要认识清楚,它的真相是刹那生灭的业因果报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想到这个地方,心多清净、多自在!
如果这些事实要是真的,我们放在心上,佛不会怪我们,佛也没有理由再怪我们,假的,能放的那个心是假的。所放的这些境界也是假的,都在那里搞得一场空。你如果真的是有忧虑牵挂放在心上,你就大错特错了。换句话说,你在六道里头轮回这么久了,还继续不断的搞轮回业。
凡是把东西放在心上,都是搞六道轮回。如果想这一生永脱轮回,不再搞六道了,你的心就什么都不要牵挂,单念阿弥陀佛,只把阿弥陀佛放心上,没事,那是决定能成功。
实在讲的是,要教你一切放下也很难,做不到!叫你抓住一个阿弥陀佛,心里头有一个阿弥陀佛,别的东西都不要了,这个方法比较上方便一点;心里什么都没有,也很不容易做到。
【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故。】
我们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一定是一生圆满成佛。
我们要问问:我们到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成佛?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还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放下,再放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我们就是教这个法。你还有什么放不下?再放下。你把初住放下就升二住,二住再放下你就升三住;十住放下,你就是十行菩萨;十行放下,你就是十回向的菩萨;十回向再放下,你就是十地菩萨。
“无住”就是放下,没有别的,不能住。你住等觉,错了!等觉也不住,那不就成佛了吗?!你想想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教的这个法子。我们这个法子懂得了,为什么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保险,我们这个地方寿命短促,没有放得干净就要去搞轮回了;一轮回,这一生所修的忘得干干净净,这个事情麻烦了。
到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便宜是无量寿,寿命长远不可思议,没有办法计算的。今天全世界的计算机、计算器统统来计算都算不出的,不要说一家、二家,全世界拿来算都算不出,这是真的。《无量寿经》上讲的,寿命长远。
由此可知,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来学放下不难,很容易成就的。尤其是诸位真正是把“金刚般若”透彻了,你往生品位一定高,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一定比别人快。你要问什么原因?因为你有金刚般若的底子,对于阿弥陀佛的教导很容易接受。这就是说明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方法,都在这部经上。
下面又结显经的殊胜,这个“经”是本经:
经【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这是显示经典的殊胜:只要有《金刚经》在的处所,天龙鬼神都恭敬供养。诸位必须要晓得,文字上讲的是处所,实际上讲的是人,那个读诵受持的人还得了吗?所以你要想得到诸佛护念,天龙善神时时刻刻保佑你,你依教奉行就行了。不必求,诸佛就护念;不要求,一切善神就保佑。
你不能依教奉行,天天供养香花水果去巴结佛,佛也不会受你的贿赂,没有那个道理的。真正修行不必巴结,你每天不烧香,甚至于佛像都不供,佛菩萨护念你,善神保佑你。你虽没有烧香,你要晓得,你的心清净,放出来的是五分法身香,那是真实的供养,诸佛菩萨闻到;你放的是金色光明,诸佛菩萨看见。
心里起一个恶念,放的什么光?灰色的光、黑色的光,那个光不好。
心里头一念清净、一念慈悲、一念真诚,放的是金色的光、黄色的光、白色的光,这个光好。尤其是读诵《金刚般若》“信心不逆,三心圆发”,我们想想,他放的光一定是金色光。所以鬼神看到的时候,他对你恭敬。
我们看注解:
【在在处处,有应弘扬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之意。】
这句话是世尊叫着须菩提,也就是叫着我们大众,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叫他就是叫我们;也就是嘱咐我们,应该要将这个法门,尽虚空遍法界去宣扬。
【一切世间谓遍法界、尽未来,一切天龙八部、四生六道,所应拥护。】
实在说,“遍法界、尽未来”这一句里面含义很深很广。
因为“世间”有三大类:第一个叫“智正觉世间”,第二是“有情世间”,第三个是“器世间”。
这三种“世间”都有“世主”,我们读《华严》就晓得。《华严》一开端,世主,这是世间之主,庄严世间。经上所讲的树神、花神、山神、河神、海神,这都叫“世间主”,这是“器世间主”,这属于“器世间”,“器世间主”。
“有情世间主”,像人间的国王,我们现在讲的总统、诸天的天王,有情世主,“世主妙严品”里面讲这些。
“智正觉”的“世主”是如来,佛为“世主”,“智正觉世间”的“世主”。
所以这六个字里头包括无有穷尽。
底下这一句是讲天人、阿修罗,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天就是从欲界到无色界,二十八层天。八部鬼神是欲界天里面有的。
诸佛菩萨常常在人间天上讲经说法,许许多多的鬼神都皈依三宝,发愿做三宝的护法神。所以只要你心在道上,你一定有护法神保佑。你不要畏惧、不要恐怖、不要害怕,你知道诸佛护念、龙天保佑,决定得到的。如果心里有疑惑,这心里一有疑惑,护法神就走了。为什么?你道心没有了,你退了。
我想我们同修们有不少拜过《三昧水忏》,读过水忏的经本,《三昧水忏》是唐朝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很难得,真不容易!这个世间修行人,能像他那个样子非常希有,真的是来生又作出家人,十世都作出家人,修行都非常好。他有个冤家对头,过去是被他害死的,怨恨之心念念不忘,总要想找他报仇。但是鬼魂不能靠近,他有护法神,冤家债主不能贴他的身。到第十世,修行也是累积的,做了皇帝的老师,国师。当个国师不是一世、两世修来的,十世的高僧,当了国师。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那比我这个座位大,这个座位不行,太小了,这个座位盘腿都不方便。我们叫太师椅,这个椅子差不多是三尺见方,我们现在讲是一米见方,盘腿坐起来就很舒服,皇帝送他的,沉香雕的。沉香现在的价格不得了,论两算的。这个宝座,皇帝送他这个宝座,他很欢喜,生起了傲慢心,这是国师了,别的哪个法师也比不上。这一念傲慢心生起来,护法神走了。为什么?他退心了,退道心了。于是冤家债主就贴他的身,他膝盖上长人面疮,差一点把命送掉。
所以问题就是在我们自己有没有道心。贪嗔痴慢疑,动一个念头,道心就没有了。有很多人发心修行遇到挫折,这佛法不灵,于是乎就退心了。佛法哪有不灵?遇到挫折是业障现前。正叫你消业障,你能够忍耐,在那里修定修慧,业障就过去了,就消掉了。如果有疑惑,你业障又增长,不但没有消又增加。你怎么能得诸佛护念、怎么能得龙天拥护?!
诸佛、龙天善神,给诸位说,没有人情面子,不是说我天天供养你、拜拜你、巴结你,还谈人情,没有!他完全看你有没有道心,你修行如不如法。你如法,你不求他,他也要来保佑你;你不如法,你怎么求他,他也不来。诸位在这个地方,你要细心去体会。
如果我们心不在“道”,什么是“道”?“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道”;如果你心里头“有住”,“而行布施”都不是“道”。你也求诸佛护念、也求龙天鬼神保佑,结果一求都来了,诸佛菩萨都来了,护法神也都来了,来的是些什么?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变成佛菩萨的样子来加持你,妖魔鬼怪变出护法神来拥护你,干这一套。实在讲他来戏弄你,来跟你开玩笑,开完他走了,你堕地狱。这个话不是我随便说的,佛在《楞严经》上说的。
诸位看看《楞严经》末后,后面的三卷有五十种阴魔。我们得到护念、得到护法,想一想,这个护念的护法是佛还是魔,自己一反省就清楚、就明了了。
【供养,表其拥护也。】
所以魔有护法神,魔的福报也很大。
现前这个阶段法弱魔强,我们不必看别的,想想自己就晓得。我们已经出了家,我们修的是什么法?我们对佛法能了解多少?修学的多少?我们做到了多少?能在这个地方回光返照,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里需要去问人。一切要真干。
【所应者,是明供养为一切众生之责。】
“供养”是一切众生的责任。
【故一切众生皆应极力弘扬,令在在处处皆有此经。】
佛在此地这样嘱咐我们,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也在做,做的时候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心不清净、心不真诚。
我们有一点力量,或者靠自己或者靠大家,我们提供一个道场,现在大家都晓得,海内外的人都知道,弘法的人才快要断绝了。老一辈的善知识,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培育僧才、续佛慧命,叫得响彻云霄,没人做。提供一个道场,附带好多条件,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个就难了。所以修大福德,一定要有大智慧的人,这个才行。有大福德、大智慧,如果没有真正发心的人来,也没有办法感应。
我们今天要讲,真正是来造就弘法人才,需要多大的道场?这个讲堂这么大就足够。不需要五层,这一层就足足够了,但是就没有。佛菩萨、护法神为什么不送来?佛菩萨、护法神随时可以送来,没人!没人发心。果然有五、六个人,七、八个人真的发心,不要求人,护法神就送来了。为什么?真需要,他就真送来了;现在你不需要。
有些人说,我们想学,没有地方。这是假话。真话是什么?我还不真想学,这才是真话,他没真想学。真想学,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哪有不照顾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你没有真的发心,你发的那个心是假的,遇到小小障碍,马上就退心。所以这些事跟理都很深、很细微,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底下一段说:
【则为是塔,经即是塔。】
塔是做什么用处?供佛舍利的。经本就是如来的法身舍利。所以印经、弘经,功德无量无边。
【前言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处比前意深。】
这个地方“则为是塔”这一句,比前面的意思还要深。
【应知此经为三宝命脉所关也。以此经能成三德、现三身耳。】
“成三德、现三身”:这个意思就是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如来”。
“成就如来”的方法就在这个经里头,所以它的意思深,这是三宝命脉所关。所以这个经不细讲不行,不深讲也不行。
同修当中不少有非常殊胜的缘分,这个经开讲以来,一天都没有缺席,这个胜缘,殊胜的缘分不可思议!如果能听了之后,细细的去体会,像前面所讲的体会到一分做一分、体会到二分做二分,经讲完了,你确确实实转凡成圣。这个话怎么说?转六道轮回心成三菩提心。我这样讲大家就更容易明了。真的是把观念思想转过来了,这就是超凡入圣,我们这一句佛号自然就能念得好,自然功夫就得力。
【供养必用香花。】
这是我们供佛最常用的供具,表我们的敬意。
【花表庄严,香表清洁。】
这里头有表法的作用,一定要知道。
香花要尽心尽力去办,尽我们的能力去挑选,选好花、选好香,不在多,不在乎多,要在好,才表敬意,表我们的敬意。
佛菩萨对我们没有要求,并不是说你供养很多好的就喜欢你,供养差一点的就不喜欢你,没有这个道理,表我们自己的敬意而已。
一般在家庭里面,你家里面如果有佛堂,佛堂每天应当有供养,记住这个原则。现代一般人的家庭都是住公寓房子,住在大楼里面,楼房建筑都不太高,因为它有空气调节,都不太高。香要烧多了,满屋子里乌烟瘴气,很不卫生,防碍别人。所以香不能烧很多,一支香,一支好香、清香,大家闻了感觉得很舒适,清香能提神,香味很能够悦心,这样就好。
花,好花,几支就好,就可以了,不要供得很多很多,像个神庙一样,那个不好,那不是我们学佛人所做的,懂得表法的意思。
【花为果之因。】
花代表什么?代表“因行”。我们看到花,就提醒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花表这个意思,在佛前面的花代表这个意思,不在佛前的花也表这个意思。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六度”、我要修“菩萨行”,它代表这个;甚至于连衣服上印的花我们看到,也表这个意思。
诸位要懂得,不是说只供在佛前这个花是表这个意思,佛堂以外的那就没有意思,那你就错了。一切时、一切处见到花就想到修“六度”、修“菩萨行”,它提醒我们。
闻到香就表洁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
佛前面总还有一个重要的供具是水,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水是代表“清净、平等”的意思。一切地方见到水,都要想到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
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诸佛菩萨都在给我们说法。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地方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只是你自己不见不闻,那这个没有办法。这个世间也是六尘说法,我们要晓得。
【散之,表种福慧双修之因。】
这是“散花”,表这个意思。
【证福慧庄严之果。】
所以你要真干。
由此可知,并不是叫你每天拿着花到处去撒。撒得一地上肮脏,可能新加坡还要受处罚。
“散花”的意思在此地你懂了,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修“六度行”、修“菩萨行”就是“散花”,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真的拿着花到处去乱撒,那就搞错了,你把佛的意思就会错了。佛要看到你这样搞,摇头!错解如来真实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把这个意思搞错了。
现在有不少地方用塑料假花供佛,好不好?好,不必天天换,也不必那么麻烦。知道花是表法的,提醒我们,它的用意在此地,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要明了表法的意思,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好处,得到真实的受用。
【又香为佛之使。】
“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彼此联络的讯号。现在我们大家彼此联络都用无线电,很方便!在从前联络用什么方法?燃香。因为香的烟很远地方看见,就晓得有事故了。
在中国,我想同修们不少都到中国观光旅游过,中国最著名的名胜叫“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每一段里面有一个烽火台。那是作什么用的?那就是香炉,就是烧香的。古代如果边关上有敌人侵犯,要想把这个事情报告到后方,那个时候没有无线电,要是派人来报告来不及,就在烽火台上烧狼烟。狼烟,狼的粪便把它烧起来,它的烟很浓,风不容易吹散,烧这个。那边一烧,这个地方看到,这里又烧,立刻就传递到北京去了。从新疆那边一直传到京城,大概十几个小时就传到。从前用这种方法传递消息,古代大概都用这个方法。
佛门里用香。天神也用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忉利天王皇宫里面有庆典,需要乐神、乐队来庆祝,来演奏、来庆祝。忉利天主就燃香,香一燃,乾闼婆他们是乐神,他闻到这个香就来了。
“香为佛使。”佛门里面燃香,也是召集大众的意思,像我们一燃香,菩萨、声闻、缘觉有通的这些人,闻到这个香都来道场集会,它有这个意思。
【散之,表三业清净,感应道交。】
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
【经所在处,如是殊胜。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福德之殊胜可知。】
这一段真正的意思就在这一句。你看看经典所在就这么样殊胜,读诵这个经的人、受持这个经的人、演说这个经的人,当然就更殊胜了。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法会,现在在这个世间是希有的法会。讲这个殊胜经,有这么多人聚集在一块儿听,不可思议!每个人都得诸佛护念,都得龙天拥护,我们要相信经上所说的。
【经应供养。】
这是天龙八部、鬼神应当供养。
【则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者,其为龙天拥护可知。】
一个真正发心,舍己为人、舍己为法,天龙鬼神没有不拥护的,没有这个道理的,一切诸佛没有不护念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生信心;不但生信心,要“信心不逆”。
【行愿品云。】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末后这一章说的。
【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华严经》上所赞叹的跟这部经所赞叹的没有两样,这个我在前面曾经报告多次。
本经讲的是原理、原则,《华严经》所说的,就是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那就是《华严》。
原理、原则在这个经上;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你工作当中,处人接物之中,那都在《华严》上。
《华严经》上,“诵此愿”:这个“愿”是“十大愿王”,跟我们这个经上“三心圆发、信心不逆”是一样的意思。
“行于世间,无所障碍。”这个“行”是菩萨行,把这个原理、原则、方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没有障碍;如果有障碍,换句话说,你的老毛病又发了,你没有依教奉行。
教是什么?教是教你“一无所住”;你果然“无所住”,你有什么障碍?!
你遇到障碍,你心里就“有住”;心里难过,难过就“有住”,你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里面去了,你就不是菩萨。
我做的是好事,自古以来就说好事多磨,有什么好难过的!我是做好事,好事有障碍;障碍是众生没福,这不关我的事情。我不是不愿意做,有人障碍,众生没有福报,所以才有人障碍。我要做,还做得很累挺辛苦的,功德才圆满。
我发心做,人家障碍,我得自在,我功德已经圆满,不做就圆满了;更应该欢喜才对,心里还有什么难过的!有难过,你已经着了相。没有人障碍你,你想想看,你要做,做好了才算是功德圆满;有人障碍,一发心,不做功德就圆满。你们想想谁划得来?都是把经义没搞清楚,所以你才有障碍,你真的搞清楚了,“无有障碍,如空中月”,这是比喻。
“出于云翳”:“云翳”是障碍,离开了云层,月亮在天空显现了。
“诸佛菩萨之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华严经》上也这么说法,跟本经所讲的真的是无二无别。
【当知此二经,一表智,一表悲。】
《金刚般若》是“智”、是讲的理;《华严经》讲的是大慈大悲,如何将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上,把它做出来。
【日以此二种为恒课。】
这是江味农居士他的修行方法,他每天修行就是《金刚经》跟《普贤菩萨行愿品》,他每天是用这二部经做为课诵本。
【正是福慧双修、悲智合一,功德无量无边。】
但是诸位要晓得,江味农居士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他老人家一生标榜的是“教宗般若”,他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行在弥陀”,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近代《往生传》上有他的名字。
我们平常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是不是要换、要改?如果你听了这个话,要想换、要想改,你的信心就动摇了。决定不能换、决定不能改,你有没有学《金刚般若》?学了。《金刚般若》是什么?“放下万缘,一心念佛”,金刚般若你受持了。不但世间一切万缘放下,所有一切佛法也放下,《金刚般若》也放下,放下你真的得到了,因为《金刚般若》就是叫你放下。
把着《金刚般若》经本死死不放,那你还是执着,你还是打妄想,所以要懂得。《般若经》讲的理你掌握到了,你真的受持。死死抓着这个经,死在事相里面,那个不是受持《金刚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般若》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修净土,应无所住,世缘不住,佛法也不住;“而生其心”,生念佛求生净土的心,《金刚般若》圆圆满满的你受持了,你真的是在受持。我们用这个道理,用这个方法,老实念佛。还是读《无量寿经》,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决定成就。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