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069集)
发布时间:
2019-08-30 16:25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 第069集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此节文中,暗示告诫学人有三。一、今世受人轻贱,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应生畏惧心、顺受心。】
这个地方,是从经文当中体会佛的慈悲教诲。这些话可以说是我们一般人,人人都遇到这样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罪业都很深重,特别是从修学大乘经论为人轻贱这一方面,很明显的显示出来。
如果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不能够明了、不能够体会,总免不了会退心。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学佛人退心,遭遇逆缘退心的很多很多。遇到这个境界,对佛法产生疑惑之心也很多,甚至于怨天尤人,佛菩萨不保佑他,这种人我们也常常见到。
读到这一段经文,如果我们细心去体会,过失还是在自己这一边,自己业障深重。这种境界对于真正通达佛理的人来说,不是坏境界,是“消业障”,实在讲是好事,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应该生畏惧心,畏惧就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纵然是认真的受持读诵,过去世的恶业还是那么样的重、还是会现前,这是让我们警惕,从今之后起心动念不敢再造恶业,这才真正体会佛菩萨教诲的意思。
现前的境界要顺受。顺受一时容易,短时期也还可以,有时候是长时期。譬如,这都是我们平常很可能见到的,你自己学佛,天天受持读诵经典,你的家人眷属不学佛,毁谤佛法,甚至于对你轻视,说你迷信,这个很麻烦。外面的人来说,我们避开就好;家里的人,躲都躲不过,天天要在一起,长年累月要受讥讽、冷淡这些言语态度,这个忍受很难,但是一定要忍。从这个地方才真正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很重,要不然“受持读诵”应当是被人欢喜赞叹的,怎么会遇到这个境界?常常这样想,我们就能够安心顺受,所谓是理得心安。
道理明白了,我们处逆境,长时期处逆境也心安,也能生欢喜心,不再计较,一切能随顺,这样消业障消得特别快。
【第二、受轻贱者,若受持读诵此经,夙业可消。应于金刚般若生皈命心。】
“皈命”比“皈依”还要重要。“依”是依靠,这是一心依靠,以生命来依靠,这是真诚的表现,一心一意依《金刚般若》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实在这一句就是经文里面所说的“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就是一心皈命。
【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想。】
轻贱我的这些人,我们对他的态度一定是把他看作佛菩萨,把他看作善知识,我们自己是学生,自己是业障深重之人,这个样子消业灭罪就快了。
【三、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
读诵大乘,尤其是读诵圆顿经典,依教奉行,还受这些逆缘逆境,自己要知道,这就是来生要堕三恶道的预兆,若不是遇到佛法,必堕恶道。这一桩事我们愈是冷静的去想、冷静的去观察,才晓得佛所讲的是事实,决不是妄言,决不是看到我们处的环境不好,佛说几句好听的话来安慰安慰我们。如果你要这样想法,那你连佛的意思都不明了,不是安慰我们的,是事实真相。
【一切学人,应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云当得菩提,犹未得也,应生勇猛精进之心。】
所以在境界里面一定要勤求忏悔,忏除业障。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人“当得菩提”,要记住“当得”,你现在还没得,认真修行,将来会得到的;现在还没有得到,现在应当要生勇猛精进心。
【此经正是忏悔妙门】
在《华严·普贤行愿》当中,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忏悔业障。
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修行的纲领、总纲领,在佛法里面讲总持法门,是什么?就是忏悔。不但我们要忏悔,即使到等觉菩萨位,他还要忏悔。为什么?那么高位的菩萨,他还有什么好忏悔的?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业障,必须要忏除,忏除了他才能圆成佛道。
怎样忏悔法?《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那就是“忏悔”;“而生其心”,那就是“供养”。
所以“供养、忏悔法”,《金刚经》上这两句就显示得圆圆满满。不但圆满包括这两愿,实在诸位细细想一想,普贤的“十愿”,菩萨的“六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包括尽了。所以这个经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法华》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
《法华经》上世尊教菩萨,这不是教普通人,教高级的菩萨,教给他们修忏悔法。
“忏悔”有“事上忏悔”、有“理上忏悔”。
这首偈是从“理上”讲的,是“理上忏悔”。它的效果无比的殊胜,能灭重罪、能破无明。
佛教给菩萨什么方法?“端坐念“实相””。这一句是方法,是不是教我们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在那里打坐“念“实相””?不是的。你要是这么看法,完全是依文解义。
“端坐”是什么意思?就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端正其心”。心要是端正,眼耳鼻舌身自然就端正,“端”是这个意思。“端”就是正,没有邪思、没有邪念叫“端”。
什么叫邪思?什么叫邪念?要照本经的标准来说,这个经的标准确确实实是《华严》、《法华》的标准:心里头要有“念”就“不端”,心里面要有“思”就“不端”。
“实相”是什么?“实相”是“真如本性”。“念“实相””就是明心见性,跟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一桩事情。
“见性”当然灭罪、当然破“无明”。“无明”没有破,业障没有消除,你怎么能见得了性?!佛教的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好,究竟彻底,但是凡夫、二乘都用不上。
我们当然没有办法,只能够欣赏佛的教诲,事实上我们做不到。做不到,要是真做不到,佛这句话又好像在吊我们胃口一样,跟我们开玩笑!讲的我们做不到,我们听了多难过!
他老人家还有补救的方法,让我们也能做到。那是什么方法?就教我们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不是“实相”,但是它确确实实跟“实相”非常接近,用这个方法决定能达到“实相”,这个法门妙!“无上微妙法”,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由此可知:真信切愿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端坐念“实相””。
他的心端正,“坐”的意思是表示不动。我们的觉心不会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动,不会为其他法门所动,这叫“端坐”,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这是一个形容词,是比喻我们的心不动。
“坐禅”:诸位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解释得很清楚,这个“坐”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不动心叫“坐”,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外不着相,这叫“坐禅”。他老人家这么解释的。不是在禅堂面壁一天坐几支香,不是的。行住坐卧统统是禅,都是坐禅,这是《坛经》上所讲的。所以此地这个坐,跟六祖大师讲的一样。
“重罪若霜露。”极重的罪业,无量劫所造的阿鼻地狱的罪业,罪业再重,就像霜、就像露水一样,霜跟露,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就蒸发掉了。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我们懂得的。
“慧日能消除。”智慧、“般若智”能开了,再重的罪业就消除了。为什么?诸位要晓得:“真心本性”里头只有般若智慧,没有业障,没有重罪。罪业是什么?给诸位说,迷了,般若就变成重罪业障;觉悟了,重罪业障又变成般若。就这么回事情。
由此可知,重罪是迷失了“自性”现的妄相、虚妄相。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般若智慧,“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惑、无明,本来没有。
所有一切业障重罪,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现的妄相,所以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可是你要记住:只要你还有妄念,这个东西就有。你有“妄念”就有业因果报、就有六道轮回,就有三恶道等着你去受。这个不可以不晓得。如果我们这个“念”没有了,最低限度《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真的没有了,那就恭喜你,你的重罪变成般若智慧。转变,就变成般若智慧。
【此经之体,即实相也。】
凡是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体”是什么?“体”是这个经的依据。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凡是遇到一桩事他都要追根究柢,遇到《金刚经》他也会问:释迦牟尼佛依据什么理论说这部经?换句话说,这部经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实在讲不必等现在人问,佛在三千年前就讲清楚了,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依“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这哪里是假的?!
佛所讲的全都是事实真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是依这个说的。
所以“端坐念实相”,这个经之“体”就是“实相”。
【离相离念,正是观实相。】
“端坐念”,“念”跟“观”的意思是一样。
“念实相”怎么念法?是不是心里常常念着?那就错了。心里常常念着叫打妄想;因为“实相”没有相,没有相你要去想它,把它想成一个相,你错了;你把它想成一个空,也错了。想成一个“相”,你落在有“相”里头;想成“空”,你落在“无相”里头。总而言之,你都着了相。“着相”就错了。
“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着”。“体”是“空”,“作用”是“有”,所以它“两边不着”。
因此,依照这个经上讲的“离相”、“离念”:“离相”是“离四相”,“离念”是“离四见”,“四相”、“四见”都不能够执着,这就是“观实相”。
【亦正是除惑、消业、转报之无上妙法也。此即理忏。】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虽然是我们做不到,我们要明了知道。
高级的那些菩萨,他们修忏悔法跟我们不一样,效果、功德差别很大,真正能够“除惑”,“惑”是“无明”,能破无明、能消业障、能转果报,而且转得非常的快速。在大菩萨讲“转果”,就是像《普门品》里面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就给他说什么法门。这都是属于“转报”。
【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故行六度,即事忏也。】
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这是属于“事忏”,这个相就粗得多了。可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真正去做,那才叫忏悔。不是每天把经文念几遍就忏悔了,那是假的,那个没用处;要真正去做到,才是忏悔法。
随顺众生,经上讲“恒顺众生”,“顺”不是偶然的顺、不是短时间的顺,恒顺,长时间的恒顺,纵然是很恶逆的环境,也不生丝毫怨恨之心。
我们中国古时候讲到孝道,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舜王有些什么样特别的行持?这个人实实在在把《普贤行愿品》里面“恒顺众生”他做到了。他凡事不怨恨别人,总是能够回过头来自己反省。他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继母有私心,疼爱他自己的孩子,对他就非常的刻薄,他能够忍耐。没有想到后母对我不好,没有想到,他没有想到;他只想到自己不会做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他能够回过头来这样想。那个日子,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一般人不能忍受。父亲以后听了他继母的话,也不喜欢他,甚至于多少次想把他害死。可是他那个弟弟很聪明,弟弟对哥哥很尊重,也帮了不少的忙,到最后全家被他感化了。以后尧王知道这桩事情,知道自己国家出了这样的一个贤人,把他请出来,王位让给他,尧王两个女儿嫁给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够尽忠于国家,就能够爱护老百姓。所以“忍让”,那是做到家了,“恒顺众生”真的他做得很圆满,忍人之不能忍,从来没有丝毫怨天尤人的意念,念头都没有,念念都是改过自新。为什么我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他总是从自己这边想,不想到别人怎么样怪罪他,所以时日长久都被感动。所以要随顺众生、要恒顺众生。
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广修供养”里面的“法供养”。“法供养”第一个是“依教修行供养”。佛教给我们随顺众生,我们真做了,这是依教修行供养,这是供养诸佛。
第二个意思,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随顺怎么不是供养诸佛?!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现前的善知识,我们与一切众生相处,才能够真正做到断恶修善,才能成就自己圆满功德。你离开一切众生,到哪里修行?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前面讲诸佛,这个地方讲如来,意思不一样。诸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心性上讲的,如来是性德。为什么要尊重一切众生?承事就是服务,我们现在人讲服务。为什么我们要服务一切众生?开发性德。如果你自己明心见性,你一定跟诸佛菩萨一样,全心全力为法界一切众生去服务。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从来没有一个空过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尊重承事,这个服务不是随随便便的,恭恭敬敬、尽心尽力,这叫尊重。不是尽心尽力,随随便便,敷衍敷衍,这个不行,这个不是称性修行。称性起修,性德是真诚、是恭敬,尽心尽力。由此可知,菩萨必须从修德当中才显示出性德。前面这一句,若于众生尊重承事是修德,后面这一句显示你的性德。
“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众生欢喜,为什么佛就欢喜?一个能令众生欢喜的人,不容易!我们现在走到外面,令一切众生讨厌,这哪里生欢喜心?!讨厌我们!
由此可知,能令一切众生欢喜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的真佛弟子,那不是假的,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人在社会上,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不能离开人群大众。由此可知,人与人相处这是大学问,中国古代的教育,把这个列在教育里面第一个项目,非常重视。你应当先学做人,然后才学做事,把做事摆在后面。
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有先后次第:
第一个,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大根大本。
第二,是“言语”。说话是学问。会说话的人,人家很欢喜,到处得人帮助;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得罪人,就跟人结冤仇,不共戴天,麻烦大了!所谓“口为祸福之门”,会说话的人就得福报,不会说话的人就遭灾祸,说话不容易!所以夫子教学,言语列在第二。
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办事,就是我们今天讲技术能力,将来你在社会上谋生这个能力。
最后,才是“文学”。你看孔老夫子非常重视现实,你的生活过不去了,还谈什么文学?!必须你物质生活没有问题,“文学”是精神生活,先在物质生活上能够有温饱过得去,然后才讲究精神生活,把生活水平往上提升。
二千多年前,咱们中国古圣先贤这样教导大众。佛法教人也是如此。
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看到现在人都不懂礼,于是他老人家很慈悲,我们同学们也要求请他老人家在《礼记》里面选了几篇,为我们讲解。老师特别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学礼”了,谈不上,不过学一点有一个好处,什么好处?希望跟社会大众相处,不要叫人讨厌你,我们能达到这个目的,那就算不错了。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点,自己也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常礼举要》。
我们把《常礼举要》也编在我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的后面,目的是在哪里?这是最基本的礼节要懂得。不懂得,的确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别人讨厌你、不欢喜你、不欢迎你。所以说最基本这个礼节要懂得,这是讲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一切诸佛欢喜。因为这个道理,佛教菩萨修“六度”。“六度”就是“事忏”。
教你修布施,教你修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个义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守规矩、守法,教你忍辱,教你精进,教你禅定,教你智慧,这都是属于“事忏”。
【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只能种远因,不能收大效。】
这一条很重要!
大概我们一般人,也可能是多数人,学佛只知道读诵,不晓得去照做,因此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不多,只种远因,这一生当中收不到效果,这是真的。
不要说其他法门,单以念佛法门来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照我们现前一般来看,大概一万个人当中,一万个念佛的人,不念佛的不算,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可能有三个、五个,比例很少。为什么他不能去?他虽然念佛,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下,所以他去不了;心里很想去,又挂着这一头又放不下,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念佛的。这个世间丝毫放不下,都不能往生,这个要注意到,要彻底放下。放下就是“受持”,不肯放下、不肯依教奉行,这是只种远因。
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学都是种远因,没有收效果。你要问原因,那个原因大概都是放不下。这一生要好好的想一想:要不要放下?要是不放下,再搞轮回,来生再来,就干的这一套。如果想通了,不再搞轮回了,轮回实在没有意思,彻底放下你就决定往生。
【只能增福,不能开慧。】
“受持”能够开智慧,“读诵”不能开智慧,“读诵”只能够增福。
【只能消轻业,不能灭重罪。】
轻的罪业可以消,重的罪业没用处,你这个力量不够。
【学佛若不从此经入,纵令苦行无数劫,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
后头这一段,我们要多多的念几遍,记在心上。
这个经怎么入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纵然你是无数劫的勤苦修学,你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
诸位要知道,此地的“成佛”,是指圆教初住菩萨;换句话说,你不依照这个经修,你所成的菩萨是权教菩萨,藏教、通教、别教的菩萨,圆教的菩萨没有你的份。
《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里讲得很详细,“诸佛”是从圆教初住讲起,天台家所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真佛。圆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方法界当中示现八相成道,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这个地方讲的“成佛”,就是圆初住以上。
再看底下一段,约供佛显:
经【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这些话都是真话,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现身说法,这是他过去修行所经历的这些事。“我”是世尊自称。“过去”,小注里面有说明。
我们看注解:
【由信位而初住、而成佛,经历时间或延或促,全视其人根器之利钝、功行之勤惰而致不同,岂可拘执。】
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修行才证果,不是三个阿僧祇劫、通常讲“三大阿僧祇劫”,佛是方便说,要说再多了,怕人吓住,成佛没指望,算了不要学了,是这个意思。佛虽是方便说,有没有骗我们?没有。
我们晓得“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到成佛,“初住”以前他没算。就好比现在一般人给你讲,你要拿一个博士学位,得要二、三年的时间,没说错!二、三年就可以拿到。但是硕士、大学、中学、小学没算,那个没算进去。佛给我们讲“三大阿僧祇劫”,就好像你拿博士学位一样,是从“圆初住”算起的;“圆初住”以前都不算,那个要算起来,就变成无量阿僧祇劫。《华严》上跟我们讲无量阿僧祇劫,是把“初住”以前的时间统统算进去,这就变成无量阿僧祇劫。
于然灯佛前,不是讲然灯佛后,因为世尊遇到然灯佛,他已经是八地菩萨,这就是讲八地之前。从初信位到八地以前,他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我们想一想,佛在《无量寿经》上讲阿阇王子过去生中他们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一听,“四百亿佛”,吓呆了,这还得了?!此地八百四千万亿,后头是“那由他”。供养四百亿佛跟这个一比,那就小巫见大巫,差太远了!所以我们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能小看,每个众生都有过去世,乃至于我们今天看到蚊虫蚂蚁它现在堕到恶道,它前生没有学过佛吗?我们怎么敢说!说不定将来蚂蚁比我们先成佛,我们还落在它后面,这是非常非常可能!它堕在恶道,受这个罪报,如果这个罪报受尽了,再得人身、闻佛法,凭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也许比我们早成熟。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对于一切众生不敢轻慢。像这些众生比修行人早成佛的多得很。
时间或延或促,“延”是延长,时间延长了;“促”是缩短,他成佛早成佛了,提前成佛。这种情形也很多。
以世尊来说,世尊跟弥勒菩萨,这两个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讲历届他们同学来说,弥勒菩萨应该早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后学,弥勒是学长,结果变成世尊先成佛,他还当补处菩萨来接他的。原因在哪里?世尊勤学,因为勤学功行超过弥勒菩萨。
由此可知,发愤精进努力,那个功夫不会白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完全看一个人根性利钝,以及他的功夫勤惰。他要是很勤奋,他成就就快;他要是懈怠,他成就自然就缓慢。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成佛,也是这么个道理。
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退转,保证你一生成佛。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快就成佛,有人在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住几个大劫,甚至于几十个大劫,这个都不一定的。几十个大劫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他是无量寿,几个大劫、几个阿僧祇劫,对他都是很短的时间,都不是很长的。
佛说对于出家人供养是有限度的——四事供养
【供养,简言之,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
这是简单说,佛在戒经里面常常讲的,在家的佛弟子有义务要供养出家的佛弟子。为什么?因为出家的佛弟子把生产的事业放弃了,于是生活要靠在家的同学来供养。为什么把生产事业放弃?专心修学,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他做这个工作。所以这是在家同学应当要供养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发心,佛法在这个世间就要断绝,就不能够传递下去,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可是佛说得很好,这是不是给在家同修增加很多负担?没有。佛说在家同修对于出家人供养是有限度的,就这四桩事情。
要供养他饮食。当年在世这是托钵的制度,所以出家人托钵一定要供养,供养他饮食。
要供养他衣服。他的衣服不多,在印度只有三衣一钵。衣服不是要常常供养的,饮食是天天要。衣服穿破了不能穿,再供养他一件,他也不可以有很多衣服。
再有是卧具。那个时候的出家人生活非常清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陀在世的时候是这样的,并没有房子住。树下一宿,底下也铺垫的东西,我们现在叫“具”,“卧具”。可是现在出家人卧具已经不当垫被用,他拿来做拜佛的拜垫用。在我们佛门大典礼的时候,老和尚在当中拜佛展具,其实那个“具”是从前的卧具,不是铺拜垫的,卧具,用途现在都变了。现在我们还有这个,实在讲是纪念的性质,知道从前生活是那么样的清苦,我们现在过的已经是太舒服了,再不用功、不努力,对不起从前的人,让我们生惭愧心,是这个意思。
汤药。这是生病的时候一定要供养医药。
这叫“四事供养”,从前出家人只接受这些。
出家人应穿黑色、咖啡色等素服,穿红色袈裟不如法
世尊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要晓得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跟印度人不一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过去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他们非常聪明,要度中国人,佛法必须中国化。生活方式完全依照中国人的,我们中国人欢迎,很喜欢,对我们只有便利,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于是我们穿的衣服,穿海青。
海青是中国衣服,这不是佛门的,佛门的只有这一件披衣。而且这一件披衣,在我们中国又把它缩小了,只有原来那个衣三分之一大。我们从前用带子系,带子系麻烦,现在用扣环,省事多了。原来那个衣,现在斯里兰卡、泰国小乘佛教还是原来的,它那个衣很大,裹在身上,原来的衣是那样的。我们中国把那个缩小,比它方便多了,中国化。在我们自己的衣,因为我们中国在印度的北方,气候比较寒冷,三衣是决定不能保暖的,所以在我们自己衣服上,披在外面表示一种纪念的意思,衣着还是我们自己的服装。海青是汉朝时候的服装,汉朝时候的,一般读书人,大概是不做粗活的人,穿这个服装,长袍宽袍大袖子,袖子很大。这是中国衣服,这个不是出家人的衣服。
出家人到以后跟在家人衣服上的差别,就是出家人穿的衣服朴素;在家人的一定绣花纹,袖子上、领子上都绣花纹,花纹代表身份。
古时候什么样身份人,绣什么样的花纹,便于行礼,在社会上分尊卑高下,便于行礼。
从前皇帝也是穿这个服装,他绣的是龙,龙五个爪,五个爪的那个龙是皇帝穿的;四个爪的龙,龙有四个爪,你仔细看,那是亲王,那个地位就降一等;三个爪的,地位就更低。皇族里面虽然都是龙袍,看那个爪多少,阶级从那里分,你们注意看你会看到。
文武百官衣服叫“章服”,图案代表阶级,衣服的颜色也代表身份,代表阶级。
出家人穿素服。从前出家人穿黑色的、灰色的。穿灰色、黑色的都没有花纹,是这样的。
在以后,佛门里面老和尚主持法会,大家希望庄严一点,就换成黄色的,袈裟就变成红色的,实在讲都不是如法的。
如法的袈裟应当是叫杂色衣、染色衣,我们现在讲是深咖啡色,差不多是这样的颜色,它是各种颜色混合起来染色的。像这些常识,我们也要懂得。
现在人有些人提倡,我们出家人应该要换衣服,换成我们普通的衣服。这在理上讲得通,但在事上讲有流弊。
出家人都换成在家衣服,跟在家分不开,出家人在外就为非作歹也没有人知道。所以有些老和尚主张出家人衣服还是穿海青好,出去之后,至少他要收敛一点,规矩一点,一眼就被人看出来了,确实有这个好处。
我们现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海青是汉朝的,我们穿的长褂短衫是明朝的服装,这个服装实在讲比现代人穿的服装舒服。
现在人穿的服装都是很窄小,绑在身上绑得紧紧的,我们看那个样子都很可怜,好像很苦!衣服穿得宽宽大大的很舒服。这是一点常识,我们在此地顺便说一说。
供养,佛教到中国来之后,生活方式变了,变更了,所以我们的衣服也就多了。也不是托钵了,中国人对于托钵看得很轻,这讨饭的。
尤其这些法师从印度来,是国家聘请来的,是国家的宾客,到以后变成皇帝的老师。皇帝的老师出去要饭,那没有一个人不骂这个皇帝,他还能做得成吗?于是乎也要造成宫殿式的房子。皇帝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他的老师,供养老师也要用这种房子来供养,这样佛弟子在中国身份就被提高了——帝王师。
中国人,古人对于皇帝是非常尊敬,上行下效,皇帝敬佛,全国老百姓人人都敬佛。所以佛教育在中国比儒家、孔孟教育发展得还要快,效果还要大,这对于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很深。
从前寺院,早期是国家建的,像白马寺是国家建的,中国第一个寺院。
为什么称它为“寺”?这个诸位也必须要知道,你要是明白这一段历史,你就晓得佛教不是宗教。
汉朝时候,政府办事的机构,机关名称就叫寺。皇帝下面,直接归皇帝管的办事机关,一共是九个单位,名字都叫“寺”。寺的长官叫“卿”。我们听到古人讲的“公卿”,“卿”就是寺的长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实在讲也非常之好!
诸位要熟读历史,你就晓得,古时候的制度好,它的“君权”跟“相权”也分得很清楚,你要说从前皇帝都专制,专制的少,并不是每个皇帝都专制,专制是少数,而且凡是专制后果都不会好。以前皇帝读圣贤书,思想都非常开明,确实顾虑到老百姓,他怕后人骂他是个不好的皇帝,所以“君权”跟“相权”分得很清楚。宰相是他任命的,确实有权管理国家的政事。
宰相底下办事的机关称“部”,宰相下头有六个部,部的长官那时候叫“尚书”,我们现在叫“部长”。从前不叫“部长”,叫“尚书”,“尚书”就是“部长”。“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次长、副部长,两个侍郎,左右两个侍郎,就是我们现在好像是两个副部长、两个次长。
由此可知,佛教到中国来,成立一个办事的机构就用“寺”,跟皇帝底下办事的机关平等。它是办事机关,它不是庙,里头不是供神的,不是供大家拜拜的,不是的。
当年“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个是翻译经典,它是一个学术机构。第二个是讲解、教导经典,从前是这样的。
这个“寺”的名称用白马,我们中国人厚道,经书、佛像是白马从印度驮过来的,它的功劳也不小,我们要纪念它,不能忘掉它,所以这个寺的名称就用白马。古人这个心多厚道,连有功劳的畜牲都念念不忘,何况是人?!
当初白马寺塑造的白马,我相信一定就是原来马的形状,塑造那个形状,纪念它不容易把经书、佛像从印度背到中国来。
古时候出家人是“贫僧”,现在的出家人是“富僧”
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所以供养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佛法流传到今天,时代久远,凡是一桩事情传久了,弊病是免不了的,现在的弊病就很多。
古时候出家人,你念念古书,是“贫僧”,出家人、修道人都很清贫,没有一分钱,所以走到什么地方,的的确确都有善心人自动来供养。
现在这个社会不相同,出家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是富翁,“富僧”,不是“贫僧”。供养多,僧要是富,麻烦就来了,道心就没有了。
佛在三千年前,对于现代这个社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经上无数次的提示我们——“积财丧道”,要是把财看重、名利看重,道心就没有了。
在家同修们还能修一点福,他虽然没有道心,他还能修一点福。出家人你修什么?福也修不到,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造业。现在享一点点福,实在讲那个福是假的,积那么多钱财,积那么多产业,存在你妄想之中,这打妄想,实际上一样都不是自己的。你每天还是穿出家的衣服,你总不能做一套金衣服来穿,你也不过就是吃三餐饭而已,怎么样享受还是有限。而造作的罪业,不久就到阎罗王那里去报到,三途苦报,那个时劫之长也是不可思议!
为什么好心出家去造罪业,将来要去堕地狱,这不叫愚痴?世间人还有哪一种人比这个更愚痴?我想没有了。
在家人想堕地狱不容易,那要造“五逆罪”才堕地狱,出家人堕地狱太容易太容易了。古人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说得是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
现在佛门供养已经成习惯,只要你穿这个衣服就有人来供养。供养怎么办?要懂得“转供养”;他供养我了,我那头就去了,将来自己不能成就,这是俗话常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转布施了,将来要还,他们替我还,我就不要还了。这个要想通,我们拿到这个,赶紧展转布施,纵然“我不了道”,将来还债有很多人替我还,我也没事了。
这是说世尊在戒经里面讲简单的“供养”。
【广言之,如《华严》所说之事供养、法供养。】
《华严经》上讲得多了,讲差不多将近有一百种类,讲得非常丰富;就是第六回向章,那一章经里面大概就讲到将近有一百种供养。
【承事者,左右事奉。】
就是服劳役伺候别人。这个地方是讲“众生”。伺候一切众生,时时刻刻照顾他,时时刻刻帮助他。就是这个意思。
【悉皆,正指无空过言。言历时之久,供佛之勤。】
这是释迦牟尼佛举出自己亲身修持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他在过去生中遇到这么多的诸佛,都是承事供养,没有一尊佛空过的。说出这个意思,意思在后头,
【为显不及受持此经之张本也。】
用这个来做一个基础,来比喻。
经【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修这个福报历无量劫,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我们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修这么大的福报?佛这么给我们一说,我们觉得不难,我们要想修,真正发心,确实所谓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我们在后面可以赶过去,那就是一定要依教奉行。
我们看注解:
【于后末世。】
这一句实在讲正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
【正当末法,指今世也。】
就是指我们现在。
【谓末世众生,有能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比我供佛之功德,我则不堪与之相比,算数譬喻皆不能及。】
这个说法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安慰我们?我们要这样想法就错了。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
所谓“如语”是完全讲的事实真相,没有一丝毫夸张,也没有丝毫隐瞒,事实怎么样就怎么说法,这叫“如语”。
我们要相信佛的话。其中道理很深很深,我们是不明其理,所以产生疑惑。但是要是稍稍通达大乘教义,虽不能够很明白,也能够略知一二。为什么?
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劣,烦恼情执很重,而社会诱惑的力量,又比古时候不晓得强多少倍。五花八门在这里诱惑,你还能够不动心,你还能够不执着,还肯相信佛讲的这些话,现在人要是听到这些话,这些话太古老了,不适合时宜,应当要淘汰掉,现在人都是这个看法,你还能相信,以为佛的话是真实,这就了不起。这一点就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又能真正依照经上讲的去做,能够一切放下,为一切众生牺牲奉献,这还得了!大家明不明白?
你要是不明白,我告诉你,你过去生中如果没有供养无量无边诸佛。甚至于你供养的诸佛超过释迦牟尼佛,你今天才有这个善根,善根绝非偶然。这《金刚经》上、《无量寿经》上讲,你不是凡人。
既然有这么样深厚的善根,为什么没有成就?前面讲,你懈怠懒惰,你不肯放下。可能你修行在释迦牟尼佛以前,释迦牟尼佛是你后期的,他都成佛了,我们今天还当凡夫。
所以听了这个经,能信、能愿、能行,这是无量劫深厚的善根。你明白这些道理,就觉得这不是世尊夸大的话,讲的真的是事实。
【因持经者根器之利钝、功行之深浅,有种种不同。故比较不及之程度,遂有如是之高下不同也。】
这段话是决定不能省的,为什么?因为经上说的,在末世的时候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要跟释迦牟尼佛比,有的人释迦牟尼佛是百分不及一,有的人是千分不及一,有的人是“算数譬喻不能及”,这里面差别很大。百分不及一,只比释迦牟尼佛多一点点,不太很多。这就是什么?根器利钝,功行深浅。
“根器利钝”是讲过去世,过去世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
“功行深浅”是讲这一生,就是现在这一生勤惰不同,有人勇猛精进,有人就比较懈怠懒散,“功行浅深”是讲现在的。由于宿根跟现在勤惰不一样,所以比较功德里头浅深差别的程度很大。
【此是第五次较显经功。】
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四次,这个地方是第五次,一次比一次深广;换句话说,经文愈往后,我们说听、修持功夫一定是逐渐在提升。所以愈是后面的比较,一定超过前面。
【这次是说在罪业消灭,当得菩提之后。】
所以世尊只好用自己供佛这个例子,来较量持经的功德。
【意若曰,受持读诵此经,便得除障、便得授记。】
这话是真的。
【岂我昔日未授记前经历无数之劫,值遇无数之佛,但知供养承事之所能及哉。】
“供养承事”是修福。所以他讲的是在然灯佛前,因为然灯佛才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然灯佛前所供养承事那些诸佛,那些诸佛没给他授记。这个事跟理都为我们显示得很清楚、很明白。
末世众生如果你要依照这部经,真正去做、去修持,你就得佛授记;不仅是除障,你就得佛授记;得佛授记,当然比释迦牟尼佛这个福报要大。释迦牟尼佛供养那么多佛,没得佛授记;你在这个时候受持读诵,你就得佛授记。所以从这一点上明显的超越了。
【供养承事所以不及者,的指受持此经。】
这是确确实实、明明白白为我们指示出来,一切菩萨供养承事诸佛,不能跟你相比。为的是什么?因为你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
讲“开示”不容易!明心见性之人才有能力讲“开示”
【以经中义趣,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果能受持,便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这个解释愈说愈明显、愈说愈透彻愈圆满。
世尊为我们开示。
“开示”,实在讲不容易!一般人常常讲“请你老人家给我们开示开示”,这个“开示”变成口头禅。其实“开示”,不容易!请你给我讲一部经容易,讲“开示”,不容易!
讲经,我依照经跟你讲,讲的人、听的人都没有开悟。
“开示”,可不同,“开示”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听的人要悟入;听的人不能悟入,那个“开示”不叫白开、白示!所以“开示”,难!讲经容易!
“开示”要什么人?明心见性之人。他自己没有明心见性,他凭什么“开示”?!
“佛之知见”是什么?《金刚般若》的知见就是诸佛如来的知见,“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这是“佛知佛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得的“三心不可得”,所得“万法当体即空”,也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我们是不是真的有?是不是真正把我们轮回的知见确实转过来?一转过来,你就是受持《金刚般若》,你转过来就是“悟入”。
诸位要了解,佛法跟世间书籍不一样,一经通一切经通。《金刚经》通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大藏经》,哪一部你没通?!你部部都通!
你今天为什么经典展开来的时候你看不懂?你没放下,你心不清净。你要是彻底放下,心里面的确一丝不挂,干干净净的,经往前一摆,你这个心光一照,就明了了。大经上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眼耳鼻舌身都放光,那个经典什么意思也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不懂的道理?!
李炳南提醒学佛人“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
我们“自性”的光明,为什么放不出来?妄想、分别、执着,这《华严》上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所以会学佛法的人,一门深入。修什么?清净心而已。
杂修,学得太多、修得太多,顶多你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得一个佛学博士的头衔,没用!一窍也不通,那是搞“佛学”的,不是“学佛”。
“学佛才”能了生死,才能成佛作祖;搞“佛学”的人不行。
我初学佛的时候,好像刚刚见李老师没多久,很早他就告诉我、他提醒我:你真正发心学佛,“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都是佛教里很有名、了不起的大人物,这两个人都是搞“佛学”,不是“学佛”,没有成就。这是李老师警告我,就是不能搞“佛学”,要“学佛”。
一经通一切经通,你能相信吗?因为不相信,怀疑,所以才去涉猎许许多多的经论。其实古人有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法,他凭的什么?心清净。所以在卖柴的时候,柴卖了,钱拿回来了,回家,走到一个旅店窗口,有一个人在里面念《金刚经》。他一听,愈听愈有味道,听出味道出来,站在那里听。念的人还没有懂,他听懂了。于是乎他请教他:你在念什么东西?念得这么好!他就告诉他是《金刚经》,从五祖那里传过来的。他才晓得有这么一回事情。他把他自己听的心得感想,说给念经的人听,念经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这种人才应当去见五祖,应当到那边求法去!他就动了这个心。
到了黄梅,你们《坛经》都念过,五祖给他没讲几句话,就把他打发到槽房里去做苦工。一直到第八个月,五祖才出了一个题目,叫大家作几首偈来给他看看,他要传法。第八个月,他跟五祖八个月没见过面。虽没有见过面,那是心照不宣,五祖也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也晓得五祖的意思。传法的时候,半夜三更跟他讲《金刚经》,还不是讲大意,哪里是细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要讲了,全都明了、都通达了。
他没有学过《法华经》,没有听过《法华经》,他能够跟法达禅师讲《法华经》,法达念《法华经》念了十年,念三千多遍。那个经一天念一遍,三千多遍要十年。十年不通,到那个地方,因为礼拜的时候被六祖看到了,他见六祖礼拜,头没有着地。大概心里想六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我受持十年的《法华经》,很了不起,值得骄傲,头没有着地。
所以起来的时候,六祖就问他:“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用现代的话说,你一定很值得骄傲,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就问他。
他就说出来:《法华经》念过三千遍。六祖就问他《法华》的大意,答不出来,这个才服了。于是才请六祖“开示”,真是“开示”了,不是假的“开示”。
六祖跟他说:“我没听过《法华经》,我不认识字,没听过《法华经》,你念给我听。”
他《法华经》从头念起,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不要念了,这个经我全知道了。”
给他一讲,法达就开悟了。这个时候再拜,头着地了,佩服得五体投地。《法华》没有念过,他懂!他不是不懂,不但连经懂,论也懂了。
《坛经》里面讲的“八识”,那个讲得多好!真叫言简意赅,讲的话那么简单几句,可是法相宗的东西被他讲尽了。没有一样不通!
会学佛的人从根本修
所以聪明人从根本修。“根本”是清净心。你学一样东西,你容易得心清净,容易成就。你学太多、学太杂,就是今天讲的面子好看。我广学多闻,面子很好看,搞名闻利养的走那个路,那是对的。
真正修学的,不要名闻利养,问我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印光老法师你去问他,“我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什么都不会!”真正修行人、真正佛菩萨,什么都不会。
你再去看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合掌给善财说:“我只会这一样,其他我统统都不会。”其实他什么都通,没有一样他不通的。他什么都不会,谦虚!尊敬别人,自谦而尊人。这是修行人,本地风光,就是这样子。丝毫炫耀都没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这个人有成就,这样的人才能度世。希望人人都老实,人人都规矩,天下太平了,哪里还会有动乱?人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个社会不得了,天下大乱。好事要做,不要被人家说“某人是好人”,好人就多事。不要人家赞叹你是好人,不要人家赞叹你很能干,你很了不起,那都不是好事情。规规矩矩做个老实人,这样就好!多被人家骂几声,消业障;不要被人赞叹,被人赞叹福报都消掉、报掉了,赞叹是福,福就报掉了,不要被人赞叹。希望人家多责备、多骂几声,这个对自己决定有好处。
所以“开示”不容易!“开示”一定要明心见性。现在习惯都是这样讲。
如果有人请我们讲“开示”,我们要合掌恭敬:不敢承当!只能够说给大家讲几句废话。;你们一定要找麻烦,我们只好讲几句废话,给大家添一点啰嗦!
所以“开示”之后,是一定“悟入”。
经过“开示”,《金刚经》就是佛对我们的开示,我们了解经义,依教奉行、信心不逆就是受持。果然信心不逆,悟入,虽然不是有太大的悟入,多少会悟入几分,这一定的道理。你这个悟入愈来愈多,年年会增长、月月会增长,所以你的生活就法喜充满,这个快乐就是逐渐逐渐境界一天比一天好。
【所以无数七宝施、身命施、多劫供佛,皆不能及,理在于此。】
道理在此地。
这么一说,我们对于佛在经上讲的话可以相信了,真的是有道理。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