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070集)
发布时间:
2019-08-30 16:26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 第070集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六面,倒数第四行,注解第五段看起:
【末世众生,斗争坚固,业重福轻,障深慧浅。然而尚有受持读诵者。则正像之世,大有其人可知。特举末世,以示不可轻视众生。此摄受之平等也。】
末法时期斗争坚固,这是我们现代人普遍都看到的,证明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的预言真的兑现了。
本经我们曾经读到佛所讲的“五五百年”之后,这个说法大乘经里面可以讲很普遍,每五百年是一个大的转变。我们世间人常讲,一般人的命运五年一转运,而五百年运数是大的转变。
佛为我们说出“末法时期”。
佛法分为三个时期:所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像”是相似,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变化;而“末法”变质就更大,佛陀灭度之后二千年,就是属于末法时期。
依照中国历史的记载,佛灭度到今年已经是三千零二十年;换句话说,末法一万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以现代西方人的讲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也处在第六个五百年间,佛法变质愈变幅度愈大,斗争是愈来愈坚固,没有一处不斗争。
“斗争坚固”并不是专指我们佛教,整个社会无论哪一个阶层,无不是斗争坚固,佛看得很清楚。我们想想,为什么现代人犯这些毛病?为什么从前人不犯这个病?
过去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解脱”是证果,不是简单的;往后有“禅定坚固”;有“多闻坚固”,“多闻”是讲学;有“塔庙坚固”,大家兴建寺庙,雕塑佛像,像中国敦煌、大同造这些佛像几千尊、几万尊,都属于塔庙坚固。
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沦落到斗争坚固?从整个历史上来看,五百年是一个大的阶段,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推究其原因,就是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古时候受持的人多,读诵的人多,讲经说法的人多,大家都明理,所以都能发愤向上;现在人不受持了,也不读诵、也不说法了,天天在干什么?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分别执着,当然斗争坚固。这些道理,我们不能够不明白。
所以古人总结一句话说,今天世界为什么这样动乱?一言以蔽之——不读圣贤书之过,圣贤书不念了,这是根源之所在。
我们明了根源,要挽救劫运,要自度度他,从哪里下手?唯有从“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下手,这个可以度自己、可以利益众生。
不要看自己一个人力量很微弱,不尽然,一个人也能发挥巨大不可思议的力量。诸位应当想想,世尊当年示现成佛,在鹿野苑也只度了五个比丘;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起家,不过是一个老师五个学生而已。五个学生就能创教,就能把佛法弘遍全世界。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要有五个人,怎么不能够兴教?世尊能创教,我们有五个人也能续佛慧命,也能够复兴佛教。这在理上讲得通的,事上能不能做到?这五个人果然一条心,都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行了,就能够兴教。
虽然在这个时代,我们业障习气很重、福报很薄。不要看现在的社会富裕,物质生活享受是古人所不能比,那是另一桩事情,谈到福报,说老实话不如古人。古人一生生活得悠游自在,真的是过人的生活;现在人富有,过的不是人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机器的生活,人都变成机器,自己做不了主宰,不但心随境转,身也被境转,身心都得不到自在。古人可以说他得自在,他能够过自己希望过的日子,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读自己喜欢读的书,那才叫人。现在你喜欢偏偏做不到,一定要受外面境界的影响。所以现在人生活之苦,比古人不晓得要加重多少倍!
现在的人身心不安,生活有压力、精神有压力、社会有压力,的确是身心都不安稳,这就是福报没有从前人那么重,古时候人福报重。障深,业障那就不必说了,我们前面讲得太多,我们的烦恼、忧虑、牵挂,不晓得有多少!
外面五欲六尘种种的诱惑,我们不要说古时候,想一想二、三十年前跟现在比一比,诱惑的力量增长多少倍,这个是障。没有智慧应付生活环境,怎么不堕落?!怎么不被环境所转?!
在这么一个环境当中,居然还有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的人,这个不简单!这是佛对我们的赞叹。末法时期有这些人,那么正法、像法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一定很多很多,大有其人可知。所以过去世众生业障轻、福报大,原因就是受持的人多、读诵的人多、演说的人多。、
我们要想改良社会风气、要想化斗争坚固,提升到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没有别的方法,唯有自己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认真努力的宣传佛教,使这个社会、这个地区,读经闻法的人愈来愈多,这个社会的风气自自然然就转变了。
佛在此地特举“末法时期”,这是教导我们不可以轻视众生。末法时期也有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一类众生,在浊恶、五浊恶世,他能够不被环境污染;遇到正法,他能够信受奉行。这个原因我们也很清楚,那是他无量劫的善根宿福,这也是显示出佛度化众生的平等。
【此经最能消除业障。】
这是前面说过了。
【末世众生,不可不奉持此经。】
这是江居士特别嘱咐我们。
“业障”是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业”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障”,障碍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的智慧福报。
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说法错了,错了就产生障碍,智慧不能现前,现前的是烦恼;福德不能现前,现前的是恶报,现这个东西,这叫做“业障”。
“业”从哪里来的?“业”从起心动念来的。
罪从心起,还得将心忏。如何忏法?心清净,业障就没有了。
诸位要记住,你心不清净,你的业障没有办法消除;心清净,业障就没有了,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清净心生智慧,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现前,那什么样的罪业也消除了。
这部经确确实实是帮助我们修清净心,它的方法妙极了,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好!“无住”就是放下、就是舍弃。
把什么舍弃?把妄想舍弃,把执着舍弃、分别舍弃、忧虑舍弃、牵挂舍弃,你统统都舍掉了,你的业障就没有了。这些统统叫业障,也就是本经教你把业障放下、把业障舍弃,业障就消除,就没有了。
末法时期众生业障特别重,特别重就是更要放下、更要舍弃。所以说末世众生不可不奉持此经。
“奉持此经”这个意思也讲过多遍,不是教你拿这个经天天念,天天念有什么用?!是要遵照经上的教诲把一切都放下,真正做到心无所住,你的心清净了。
“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念阿弥陀佛的心,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劝导一切众生要放下、要念佛,我们要生这个心。
能这样做的就是“奉持此经”,就是“信受奉行,受持此经”。
【此经为三宝命脉。】
佛法的兴衰,换句话说,就在学佛的人你能不能放下?学佛的人特别是出家人,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在家学佛是社会大众的榜样。
我们出家人样样都放不下,在家学佛人看到你们出家人放不下,那为什么我要放下?!社会没有学佛那些人看到,你们学佛的人都放不下,我何必要放下?!所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们在经一开端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给我们做了示范,给我们做了榜样。不能不懂这个意思,这就是“三宝命脉”。
【故劝现前当来一切众生,力为弘传,尽未来际,不令断绝。此咐嘱之深长也。】
“咐嘱”的意思很深很长。
“力为弘传。”要认真努力去弘扬,到处讲经这是弘扬。“传”是教学,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不能叫它中断。
“弘传”,我们在家出家四众弟子都有责任。世尊当年在世,典型已经建树。
弘法不错,是出家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首要的事业;否则的话,你出家干什么?!
修行,在家人一样修行成就!在家人成等觉菩萨、成佛多得是,成佛、成等觉不一定要出家。
出家就是要续佛慧命。换句话说,出家人就是这三句话——“力为弘传,尽未来际,不令断绝”,我们是为这个出家。出家要做不到这三句,那就是我们有过失。
在家人有这个因缘的,也要发心力为弘传。从世尊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代,在家居士建道场、弘法传法,每个时代都有这些长者大德居士出现,他们对于续佛慧命有很大的功劳。像近代,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佛法确确实实是在家居士挽救的。中国出现了杨仁山居士,全心全力的弘传大乘,搜集遗失的经典。他的学生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传法,培养弘法人才。
你们诸位同修晓得,我们佛门里面太虚大师,太虚大师也是内学院的学生,欧阳竟无居士的学生。居士里面有不少大德都是内学院出身,这是救了中国的佛教。在台湾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泰国有高向如老居士,每个地区都有这些大德,建道场、讲经说法、培养学生。今天我们在此地,李木源大居士他的功德不亚于杨仁山,不亚于李炳南,这都是菩萨化身不是凡人。凡夫人他想不到,他也做不到,这是经里面所说的,应以居士身而为说法,他就现居士身出现,真正做弘传的大业。这些人是真正受佛的嘱咐,续佛慧命,为佛传灯。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自己一定要发心效法,要立志、要发愿。
请看下面经文: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这一段是“结成经功”,总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功德不可思议。
佛叫着须菩提(凡是经典上“称”名”,都是提醒注意),下面有重要的开示要说:“假如一个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这段话正是说的我们大家,我们现在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后末世”。佛灭度之后末法时期,就是指的我们这些人;这个地方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叫我们。
我们被佛叫了,下面这几句话想想我们做到没有?“受持”,我们有没有“受持”、有没有“读诵”?
我相信“读诵”的人有,大概不少;“受持”的人可能就少,但是那个功德之大是在“受持”。
如果“读诵而不受持”,有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小、功德不大,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只是给我们菩提道上种远因而已。正如同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当中,我们的确“读诵”没有认真“受持”,如果认真“受持”,现在怎么会坐在这儿听经?!早就作佛、作菩萨去了,哪里还当凡夫?!
喜欢“读诵”而很难“受持”(“受持”是要把它做到),没有办法做到。为什么没有办法做到?舍不得放下,你的钱财舍不得放下,你的产业舍不得放下,你的亲情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放下的事情太多太多!这就是“没有受持”。
“受持”就是经上教给我们一切放下,“应无所住”,我们虽然也“生心”、也布施,“而行布施”,可是就是放不下,这就没“受持”,有“读诵”,没“受持”。如果这一生还是这个办法,还是不能出三界,依旧要搞六道轮回,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够再遇到这样一个法会,这个法会不容易遇到!很难遇到的,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受持”!
如果你真的觉悟、真的想不再搞六道轮回,希望我这一生在六道轮回里面是最后身,最后一次;下一次我要再来,一定是菩萨再来,绝对不是生死凡夫。你要是这样的觉悟,那你是真的开悟了,你真的明白。怎么做到?放下就做到。所以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没有把握;这事情求自己,肯不肯放下。
实在有真的放不下的事情,想想佛在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不可得。想想放不下的那些事,那些事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也“了不可得”。
由此可知,你自己牵肠挂肚放不下的,那个事实真相是什么?妄想而已。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你真的是可怜悯,不是事实。
“能执着”的我、“所执着”的一切法是事实,那世尊点头,你放不下是应该的,它是事实;哪里晓得你以为的事实全都落了空,佛才讲可怜、可怜,这真可怜!一场空。
理透彻了、明白了,叫“看破”。“看破”没有放不下的。为什么?知道不过是“一场空”而已。本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但人生是个梦,六道也是个梦,十法界也是个梦。什么时候你在梦中觉悟过来,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经典里面最重要关键的字眼“受持”,真的要是“受持”,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议,诸佛如来都说不尽。佛在此地说“我若具说者”,“具”是具体说明,大家听了不但怀疑,恐怕心要狂乱,决定不能接受,哪里会有这种事情?!
其实我们要是这个经从头到此地一直听下来,有前面的基础,我们能够信得过。为什么?“受持此经”就是“称性而修”、“全修即性”“,真如自性”的功德是一切诸佛都不能够穷尽的,这是事实。
我们看底下这个小注:
【此结成前五次较显功德。】
“较”是比较;“显”是显示。
本经到此地,一共是“五次较量显示受持读诵的功德”不可思议。
【垂诫学人,显示经旨,两种深意。】
“垂”是上对下;“诫”就是教诫,教导我们,教学的意思。显示《金刚经》的宗旨义趣有这两种深意。
【狂乱、狐疑,皆垂诫学人语也。】
此句都是教诫我们。
【狂乱指妄谈般若,未解真实义也。】
学“般若”,妄谈“般若”,确实有这样的人,不但现代有,自古以来就有。
【惑乱众心,故曰心则狂乱。狐疑,将信将不信之意。亦由未解真实义,不能生起决定信心。】
这是说明佛门里面在家、出家,都是因为没有“受持”只有“读诵”;换句话说,学习并无心得,所谓是“口耳之学”,儒家所谓“记问之学”,道听涂说,这样才发生误会,把经义讲错了,叫人听起来怀疑,狂乱、怀疑。这些现象,它的根源,它的后果,我们都必须清楚的理解。
【世尊此言,是诫行人当知此事本非言说所及,惟证方知。】
“般若”确确实实如此,一定要你自己亲证。怎么证法?就是“放下”。你放下了,你就知道、你就明了了;你要是不放下,一切诸佛给你说,都叫隔靴搔痒,很不容易体会。你放下一分,你就体会到一分;你放下二分,你就体会二分;你愈放得多,你愈体会得多。
所以这个事情一定要从“放下”,才能见效;读,没用的,研究讨论怎么搞都没用的,这叫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你读遍三藏十二部,读得滚瓜烂熟,从后面可以背到前面,你要不能放下还是没用。佛法你懂不懂?你一点都不懂,你所懂得的是皮毛文字。文字懂不懂?文字还是心则狂乱、狐疑不信,文字也没懂。必须真正做到、亲证境界了,然后听佛讲经的文字,你真的就懂了。这是佛法的难处!
给诸位说,所谓难处,也真正是佛法的易处,佛法是“不二法门”,“难易不二”。
为什么说难?不肯放下就难。念上几百年,背熟三藏十二部,没进去、没懂,这不是难吗?!
为什么叫易?“放下”就容易了。真的放下了,一部经没读,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部经也没读,他什么经都懂,易处!六祖惠能容易,学教的人好难!难易在哪里?肯不肯放下。
“惟证方知”:诸位要晓得,什么叫“证”?“放下”就是“证”。
下面教给我们:
【必须一切不着。】
“不着”就放下。一切不执着。
【真修实行。】
真修修什么?把那个放不下的把它修掉,“修”是修正;不肯放下是错误,把它修正过来,我从今天起一切放下。所以真修就是“无住”,实行就是“生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真修就是“应无所住”,我们的病就是“住”,处处要“住”,这个很糟糕。
这边的居士林,发心印二千本《金山活佛神异录》,这个小册子是一个同修送给我看,我看了很欢喜,我就发心印。结果李木源居士说我们居士林印印了二千册,印出来了,可能在外面结缘。诸位同修仔细去看看,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他那个行持就是真修实行,什么形式都没有,真的是得大自在,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久久方能相应,不可狂也。】
就是一定要一切放下、一切看破,把我们的一些毛病习气统统修正过来,这样才能见到功夫。千万不可狂妄,人一发狂就完了、就错了。
世间法里面,孔老夫子曾经有个比喻说,这《论语》上讲的,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那样,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人,这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之才之美,若骄且吝”,假如他犯了两个毛病,一个是骄傲,狂妄就是骄傲;一个是吝啬,吝啬就是执着、悭吝、贪吝。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他那个如周公之才之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装出来骗人的,不是实在的。真正是实在的,决定没有骄慢,决定没有执着。如果他还有执着,他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实在讲,一般人装模作样,欺骗一般众生容易,欺骗有学问的人不容易。不管你什么大德,他一看你,你还有傲慢的习气,还有分别执着,他对你就是敬而远之。为什么?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没有真实的修行功夫,你没有实德。
【功到便能自知,不必疑也。】
问题是你功夫达不到,你有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真性;你有二分功夫,你就有二分真性。一点都不骗人。
我们看末后这段经文:
经【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经义是指教科书,这份教材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讲教材,这教材不可思议。依照这个教材去做,果报不可思议!
请看小注,注解:
【“当知”两句,正是规诫狂疑者之词。】
佛说应当要知道。一个是学了一点“般若”,自己以为有智慧了,这个智慧差不多跟佛菩萨一样了,真的生起狂妄之心,这种心态往往就“妄谈般若”。
“妄谈般若”的人多!诸位仔细看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们节录节得少,他讲义写得很详细。他说在唐宋的晚年,把“般若”讲错的人就很多,那个时候就“妄谈般若”,何况现代?!
为什么会把“般若”讲错?讲错了是什么?讲错了就是“恶取空”。“般若”,一切都不执着,尤其《金刚经》上这几句话,“则非、是名”,常常被人家误会,这就是犯了很大的毛病。
唐宋之后,许多大德不敢讲《般若经》,就是怕听经的人错会了意思。不要认为“吃饭者则非吃饭,是名吃饭”,那个问题多了;“杀人者则非杀人,是名杀人”。你这不是“无恶不作”了吗?!这叫“般若”?“妄谈般若”!
真的学《金刚经》发生这样误会的人很多很多!拨无因果、无所不为,这将来必堕阿鼻地狱。佛不害人,他自己害自己,他自己错解了佛的意思。
所以江居士说“般若”一定要讲,但是要讲一定要细讲,决定不能让人有误会。为什么?这个经是“三宝命脉”,是我们得度的根源。
我们能不能往生,实在讲与这个经大有关系。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一切业缘要是不能彻底放下,你怎么能往生?“放下”就是“金刚般若”,《金刚般若》“受持”不是指别的,就是叫你一切放下,“法相”、“非法相”都不可住,“两边不住”;教你“生心”,一心念佛,这是决定得生。
《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佛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可以带进去,都可以让你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当知。
【果报,指所得功德,即上文荷担如来及当得菩提。】
“荷担”就是续佛慧命。把弘法利生的担子我们真的担当起来,什么人能够挑起这个担子?受持《金刚般若》的人有这个能力。
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个法门,只要你真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金刚般若》),你就能够担起真正弘法利生的担子。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得要看破、都得要放下,丝毫的分别、执着都不能有,这就是继承佛的家业、继承佛的事业。
“第二,当得菩提。”“当”是将来,不是现在,你将来一定成佛,“得菩提”就是成佛,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说,这个果报,现在能够继承佛的家业,续佛慧命,将来一定成佛。
【经义,专明离一切诸相,方能证性。】
这是本经的教义。本经教义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要离一切相”。“法相”要离,“非法相”也要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离,绝不可以执着。
相有没有?有,心里面不能有,心里面有这些相就坏了。叫你“离相”,不是离外面这些事相、形相,不是!是叫你离心上执着的那个相。
心要清净,用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佛的心、菩萨的心像镜子,不落痕迹,都不着。
不但那个相离开的时候,镜子里面没有,镜子不着相;正在面对面照的时候,镜子里面何尝着了相?!我们每天早晚都照照镜子,照镜子有没有想到,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心要跟镜子一样,我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决定没有丝毫染着。这个心就是佛心、“真心”,就是“本性”。
众生用心,实在讲是照相机的底片,照一下里面就落一个,再照一下又落一个,里面是肮脏、一塌糊涂。
你要不相信,你晚上睡觉会胡作梦、会乱作梦。为什么那个梦那么乱、那么多?就是乱七八糟的影相,在那个时候你控制不住,它现形了。清净心的时候不作梦,就没有梦境。
我们中国古人也讲“至人无梦”。“至人”也是儒家讲的“圣人”。世间的圣贤人,他心清净,他没有染着,所以他睡觉不作梦。
从作梦也能够考验自己的功夫。没有学佛的时候,做的梦都是奇奇怪怪的,常常做恶梦,从梦中吓醒过来。学佛念了几年佛之后,恶梦少了,可是梦里面还是乱七八糟,虽然有一点小功夫,功夫不够。再念几年佛,心更清净了,恶梦没有了;虽然有梦,梦的境界很清楚,很安和,这都是好境界,不乱,梦中境界不乱,像日常生活当中有条理、有顺序,不是乱作梦的。这些地方都能够勘验自己修持的功夫。
如果常常梦到诵经、拜佛,这好事情。这是什么?你的功夫比较得力,连梦中对于自己修持都没有忘记。清醒的时候念佛,作梦的时候还能念佛,这是好境界。你们将来发心讲经,醒的时候给大家讲经,作梦的时候也在讲经,讲经的习气,我们平常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它确实有这个关系。但是梦中恶的境界不要恐惧,好的境界不要欢喜,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些人做了梦,梦中境界总是念念不忘,还来问我,我说:梦!你还要问,问什么!你还执着这个干什么?连梦都放不下,现前的事情怎么能放下?这个真的叫颠倒。
梦中梦到佛来了,也若无其事,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若无其事就好。《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的。
不要说是梦中见到佛,就是你在打坐定中见到佛,或者你走路看到佛来了,也若无其事,也不要大惊小怪,“我见到佛了,佛给我摩顶,我了不起!”有什么了不起?!依旧搞六道轮回。为什么搞六道轮回?你着相。这个要紧!
所以要放下,一切都不执着,好的境界不执着,恶的境界也不执着,这就对了。离一切相,一切诸相统统要离,方能证性。“性”是什么?“性”就是“真心”,“性”就是清净心。
【分分离,便分分证。】
证得圆满就成佛。
离,慢慢的离。先练离“见思烦恼”,从粗重的先练,“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先从这儿离。大乘经常常读诵,我们的看法、想法逐渐逐渐正确了,跟佛的看法、佛的想法接近了,我们这个邪、错误的知见就远离了。
以前我们确确实实把这个身当作“我”,把一切万物看作是真实的,这就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现在明白了,知道身相是“五蕴”和合的假相,知道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确确实实是刹那九百生灭的业因果报相续相,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看破了。这个看法、想法跟佛一样;这一切都放下了,我们跟佛的做法就一样了。
看法想法跟佛一样,但是做法跟佛不一样还是不行,不管事,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做法也跟佛一样,佛是一切都放下,他生在帝王之家,一般人迷在名位上,争名夺利,抢着去作皇帝。人家皇帝到手了,不要了,放下,妻子儿女放下,财富放下,产业放下,他做给我们看,他样样放下,最后只剩下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去托钵,什么都放下。他不是说叫我们放下,他不放下,那我们不能相信他的话。你说放下好,你为什么不放下?他果然放下,他真得自在。
“分分离”,就是分分放下。一定要真的放下,放下一分就证一分,你就体会到一分,你就领悟到一分。
【皆应离名字。】
知道“名”是假名,不要执着“名字相”;不要执着“言说相”;“心缘”就是妄想,更不能够执着。
【离名字、言说、心缘诸相,微密契入。虚相遣尽,净德自显。】
这是功夫,完全在日常生活里面去做,对于社会所有一切境界恒顺众生,在这里面修“随喜功德”。
随顺一切众生,事上随顺、相上随顺,心里面不随顺;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是这个随顺法。心里面清净,一切放下,那个“随顺”跟诸位说,是真实智慧的“随顺”。如果心里面还有执着,还放不下的,那个“随顺”是情执的随顺,这里面决定生烦恼。如果是充满智慧的随顺,那决定“生菩提”,它不“生烦恼”。
“微密契入”这四个字好!只要这样做法,这才叫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虚相遣尽。”“虚”就是假相、虚妄的,所有一切相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相统统把它离开,没有了,舍尽了,“自性”里面“净德自显”。“净德”就是经上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弥陀经》上所讲的,阿弥陀就是“自性净德”,一切皆是无量。“净德自显”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完全透出来,障碍没有了。
【世尊之意若曰。】
世尊的意思大概是这个样子,若曰就是大概是这个样子。
【前所谓法即非法者何耶?】
这是一句问话:为什么说“法即非法”?“法”是如来所说一切法。为什么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是非法”?佛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佛法也不能执着。为什么?佛法是缘生的,佛哪有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法可说。如果“真如本性”里还有法,那就坏了,你清净心当中又被污染。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没有法的。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无有法可说”。
佛既然“无有法可说”,你还把佛说的这些废话印成《大藏经》废纸一堆,把这个当宝贝。你就错了,你全错了。《金刚经》上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故也。】
经的“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不能够“想”。“思”是想,不可以想的。“议”是讲解讨论,不可以说的。你能够想的不是经义,你能够说的也不是。所以这个经你要去研究,那不叫冤枉!经怎么可以研究?!
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常跟大家说,经没意思,如果有意思的话就是死的。死东西它才有意思;经没有意思,所以一百个人讲,有一百种的意思出来。一个人讲,《金刚经》我也讲了不少遍,每遍讲的意思都不一样,它怎么有意思?没有意思,它起作用就无量义;要有个意思,那就是死的,就坐实,就死了。所以经是活活泼泼,经只可以读,不能研究讨论,不能思惟想象。思惟想象是妄想、打妄想;研究讨论是胡说八道。那就是前面讲的,“妄谈般若”。
不可以“思”,不可以“议”,佛居然有“思”、有“议”,跟我们说了这么一大堆,这是什么?这是如来“无住生心”。可是在他是“生心无住”;我们很糟糕,我们生心马上就“住”,这就坏了,不解如来真实义。
如果我们能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听了之后,听了之后也“无住”,那就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听经,“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就是“微密契入”。诸位要是这四个字不懂的话,你反复想想我这个讲法,这就叫“微密契入”。
“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两句话的反复,实在讲,根在哪里?根就是“无住生心”。“无”就是“无住”,“应无所住”,说听就是“生心”。
诸位要记住:“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样就“微密契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说话给别人听,是不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别人说话我们听,是不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要是在讲堂上听经是这样的,离开讲堂真的有说有听,不就又完了?!又回到老习气那里去了!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接触,都是这个样子,这才叫“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才是真正的“微密观照”。
穿衣吃饭也是如此,吃饭“吃而无吃、无吃而吃”,我们做不到,我们是真的有吃。
金山活佛妙善一吃,别人盛饭送给他吃,供养他很高兴,他也很欢喜,好!你供养他,“来!我来,我吃你一碗”;那个人又添一碗,“行!我吃你一碗”,一个不空过,一下吃了十八碗。这不就撑坏了?!
旁边乐观法师看他这个样子:“活佛你行吗?”
活佛悄悄跟他讲,告诉他:“你是一个研究经的,你懂不懂“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是懂这个道理,“再多”都是“一”,不要说十八碗,一百八十碗他也没觉得胀。人家是入这个境界,没有“多少”!我们是着在“多少”上,人家“多”跟“少”是“一”,这个很厉害!
有一天他也试验,盛饭送给乐观法师吃,吃一会儿,又给他添,连续添,他也吃了十碗;“你觉得怎样?”他也没有觉得什么!可见得都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个妄念,妄念在作祟;妄念没有了,一多不二、万法一如,这才入了微密契入,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
我们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厉害了,不肯放下。没有看破不肯放下。《金刚经》之妙,这样少的经文、这么样简单圆满的开示,一点不啰嗦,没有委曲婉转,直截了当告诉我们,真正懂得它的意思、体会它的意思,依教奉行,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这是经义不可思议。
【前所谓佛即非佛。】
“佛即非佛”是讲果报。
【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
成佛了,凡夫着了成佛的相。
佛有没有着成佛的相?没有。佛没有着成佛的相,菩萨也没有着成菩萨的相。
如果着了成佛的相、着了成菩萨的相,他还能分身吗?他还能应化吗?不能。所以他这个相没有了,相没有了,才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想什么相,他就变成什么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众生想出来的。凡夫认为这个相是大人之相、是贵相、富贵相,佛就现这个相。
佛没有相,所以他能够现相。
我们为什么这个面孔不能改变?执着!我这个相就是这样子,不是这个就不是“我”,这个相就不能改、不能变,道理就在此地。执着,着相!
佛在此地教我们离相,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从小乘须陀洹起就离相,可见得“离相”,就是“证果”。
“证果”是什么意思?“证果”就是“离相”。不是别的,“证果”就是“离相”,“离相”就是“证果”。所以说“佛即非佛”。
“当知果报亦不可思议。”这个解释很精简,实在讲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真正的去体会,要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奉持金刚般若”,从来不念《金刚经》一个字,也是圆圆满满奉持“金刚般若”。如果你做不到,你每天把《金刚经》念上二十遍,与“受持”毫不相干。这个要知道。
【总之,是经义趣,是专遣情执。】
“遣”是离开,是教人离开。
这个经的义理归趣没有别的,是专门叫人把情执放下,也就是叫你离一切相,一切都不能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佛所说的一切法,都不可以执着。
为什么佛所说的一切法,也不能执着?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当体即空”。这个要知道。佛在这个经上所讲的,前面曾经详细的说过,在“筏喻”的那段经文上讲过。
佛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佛在小乘经上常讲的比喻,叫小乘人不能有法执。《金刚经》上也用这个比喻,但是意思深。小乘经上的比喻是过了河就不要船,这个筏就不要了。《金刚经》上,我正在坐上这个船,我也不执着它,这个意思比小乘经上深得多。
我们今天要不要用佛法?要用。我用它,我也不执着它,这就高了,这比小乘就高了。
小乘是:我现在用它,我要执着它,到我将来过了河,成就了、证果了,我再不要它。诸位想想,他能不能证果?他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证果,他不肯下船。过河,我过了河的时候,我就不要船了,他是牢牢执着这个船,他不下船,他能过得了河吗?他过不了。什么时候他把这个舍掉,他就证果。
所以小乘人笨,时间长;大乘人聪明,正在船上正在舍,很快的就渡过了。小乘人一定要见到彼岸才肯舍;大乘人没见就舍,一舍彼岸就到了。
“舍掉”就是彼岸。“彼岸”是什么?“彼岸”是“舍”。这个岸执着,那个岸是舍。我一舍不就到彼岸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你不肯舍,那你就是在生死这一岸,舍了就是如来大涅槃的彼岸,一念之间!般若是诸佛的心髓,是成佛的心要,一点都不错。
【专遣情执,以证空寂之性。】
离开情执,“真如本性”就现前。去找,到哪里去找“真如本性”?哪里去找?没这回事情,“放下”即是。
【果报,即是证得不可缘念之性。】
这个“果报”是讲佛的果报,“无上菩提”的果报。“无上菩提”的果报是什么?就是“不可缘念”。
前面讲了,“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就是的,离开了,那个东西就是“真如本性”。
如果你有“言说”、有“名字”,还有“妄想”,这叫“障碍”、叫“业障”,障住你的本性,障住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本性不能现前,被它障了。
由此可知,佛在哪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哪里?“无上菩提”在哪里?就在面前,真的叫不隔毫端,《华严经》上讲的。念头一转马上就是;转不过来,千里万里,一转过来马上就是。
【直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许少分相应。】
“直须”这个词句用得肯定,直接必须要做到“言语道断”。
“言语道断”,不是没有言语;“心行处灭”,不是没有心行。如果说没有言语、没有心行,住到“空”去了,住到“非法相”去了,这是“般若”最难懂的地方。
你说“离言说”,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你说“离名字相”,佛经典里面名相特别多,哪个宗教也比不上佛教名相多。又叫我们“离”,又偏偏要“说”。所以你一定要懂《金刚经》上那个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跟我们讲“名字”、“言说”、“心缘”,是“生心”,里面那一层是“无住”。“生心”不碍“无住”,“无住”不碍“生心”。
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才“微密契入”。
你把“生心”跟“无住”看作两桩事情,你怎么能入?!你入不了门。生心跟无住是一桩事情。
“言语道断”是“离名字”、“离言说”;“心行处灭”是“离心缘”。跟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就是对“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法相”、“非法相”统统离开。怎么个离法?前面讲得很多很多,后面还要讲,这个地方不再啰嗦了。这样才能“少分相应”,“少分相应”就是“少分微密契入”,你真的得受用。
【心行处灭,不可思也。】
不能够思惟想象。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要说是宗门,修净土、学教不例外。诸位要知道,学教不例外,学教也是学清净心,不能执着。
但是学教的人,“法相”不能不懂,所以你要多看、你要多听,多看多听最重要的,你要能契入。
如何能够在多看多听里契入?那就是刚才讲,“看而无看、听而无听”,就契入了。你看,执着“名字相”,你不能契入;你听,执着“言说相”,你不会契入。你要一心看、一心听,不要强记。法相名词很多,不要去强记,要多看自然就熟了。强记,里面“心缘相”,就落在那个里面。只要多看多听,不要去记,不要强记,你这个心清净。在读经、看经、听经里面修清净心,清净心修到了,这些言说也听到了,你不是一举三得吗?!
你要不会用功,你一样都得不到,就是法相名词也会把意思搞错,错解如来真实义,搞错了。你要是会的话,三者都得到。我们常讲专心听,经文上常讲“谛听、谛听”,就是这个意思。他会“谛听”,三桩事情一时都得到,这个契入。
【言语道断,不可议也。此之谓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这里头真是趣味无穷。
【若不知向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中观照契入,便与经义乖违,哪得果报可证。】
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错。
所以为什么古时候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现在人没有了?你要说用功,现在人比古人用功,不输给古人,勤劳也不输给古人。而说到一切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更是古人望尘莫及,为什么我们今天成就不如古人?我们是错用了心,错用了功,这是没有办法。
大家还要晓得一个事实,科技日新月异,天天讲新东西。我们佛门修证这个老方法可不能换新,一换新就糟了,一定要守旧。
旧的行吗?我们那个东西不旧,叫万古常新,没得换的,它永远都新。不必要换第二个样子,万古常新,这个不可思议,经上讲真是不可思议。佛门这个方法,完全就在修一个清净心。方法就是教你一切放下、一切都不执着,这才行。我们学经教,就要这样用心,要听、要复讲。
前天广瑜法师到此地来听你们讲演,出门之后他就告诉我:你们这个方法是谛闲老法师的方法,老方法!
老方法训练讲经是讲小座。古时候训练讲经人才,就是从听众当中选出来的。选什么样的人?就是刚才讲的条件,你听而无听、看而无看;无听而听、无看而看,就选这个人,这个人行。
训练的方法?老和尚这座经讲完了,明天早晨你来复讲,复小座,你要不要去写笔记?不要。要不要去思惟经义?不要。确确实实不落在第六意识里面,决不用意识心,明天上台你能讲多少就讲多少,用这个方法。老和尚在此地讲一个小时,你能讲一个小时,那一百分,满分;你能讲半个小时,及格了。就可以培养成弘法的法师,不需要准备。
现在人学讲经是充分的准备,准备是什么?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拿这个东西来讲。
一切离开,那是“称性”。少分的“称性”,我们一开始少分,有少分就会多分,有多分就会满分,所以那个修行证果快。现在人不用这个方法,以为这个方法是老方法,要淘汰掉,要用现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可把人害惨了。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末后这一段:
【不可思议有三意,这是把它总归纳起来。一、言语断,心行灭,经义所明者,明此。】
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说明这个意思。
【果报所得者,得此。】
得的是什么?也得的是这个。
【此本义也】
这是不可思议的本义。本经所说的、所发明的。
【二、回映是经有不可思议功德。】
这是前面佛讲的,这部经有不可思议功德。并加释明,再加以解释,借以收束极显经功一段文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这个经的功德无量无边,一切诸佛称说不尽。
末后这一条:
【三、显是经功德及持经者功德,无上无等,非凡情所能窥,非言语所能道也。】
这句话我们今天在此地听了,可以说没有怀疑,可以接受。如果对这个经稍稍有一点“受持”少分的话,听到这句话会点头,会同意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说法,决不是夸张的,决不是虚妄的。
这个经实实在在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修行证果成佛的原理、原则。无论是哪个法门,大乘小乘一切宗派,包括密宗,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他决定是凡夫,决定不能成就,我们可以肯定,他决定是凡夫,为什么?小乘初果须陀洹都不行。初果须陀洹就已经放下少分。大小乘菩萨果位那么多,只是放下多少而已。
像我举这个比喻,你们从一层楼上来一样,你们走楼梯,你舍第一层,你就到第二层;舍第二层,你就到第三层,菩萨阶位五十二层就是这个意思。你舍初信,就到二信;舍二信,你就到三信;舍十信,你就到十住;舍十住,你就到十行。你要不肯舍,你就当凡夫。
不肯舍,“我在初住不肯舍,我就是初住菩萨”,没那回事情,你不肯舍,马上掉下来当凡夫。不要以为我上了二楼,我不舍我还二楼,不错!这个地方是实在的。
佛法这里阶阶都是“空”的,一不舍一下就滑下去了,没有哪一层可以拦住你,马上就到六道里面去了。没那回事!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真的俗话常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退就退回去了,就退到凡夫地,没有底限的。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
这个经的功德、作用,实实在在是“无上无等”,绝对不是凡情所能够窥测、所能够看到、所能够理解,不是言语能够说得出的。为什么?它要你放下。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真正领会到、真正尝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水喝下去,人家问:这水热不热?很热!到底什么热度,他没有尝,他绝对不知道。你们这个地方有很多人会吃辣椒,辣椒辣不辣?不辣!辣的程度各人不一样,有人会吃的,很辣他吃,不辣;那不会吃的,闻到就不得了,就很辣。各人程度不一样,必须自己亲尝才晓得;不是亲尝,人家说。
世间的小事都不可思议,何况经义,样样都不可思议!
不但指这个经,经上告诉我们,世间事样样都不可思议。如果完全用不可思议,一切法的“自性”就见到了;落在“思议”里面,一切法的“自性”就见不到。所以这个“法”展开来是一切法,不是这一部经。
第三卷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