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079集)
发布时间:
2019-08-30 18:00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 第079集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四面,倒数第五行,从小注第七段看起:
【发正觉者,必应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即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切实体会。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庶几心空妄念而无实,功不唐捐而无虚耳。】
这是这一小段的结论,结得简单扼要。
“发正觉”就是常说的“发菩提心”。“发正觉者”就是“发菩提心者”。正如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四个字就是指的这个。
必须应当要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这是“四相”,“四相”在现象上确实有,现相上有,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婉转开导,说明“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诸法一如的道理。
“四相”是“诸法”,“见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体”,要切实体会。体会浅的,所谓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这是“解悟”;体会深的,“证悟”。
什么叫“证悟”?是把这一桩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证悟”;也就是后面这两句话,“虽广行六度,而一法不执”,这就是契入境界。
“广行六度”是“无虚”,我们真在做。
“广行六度”,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就是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点都不消极,积极的、快乐的在生活,这是“广修六度”。
虽“广修六度”,知道“万法一如,当体皆空”,决定没有执着;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忧虑牵挂。我们讲“忧虑牵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一点。你有忧虑,你有牵挂,就是执着。
于一切法,世法、佛法,对人、对事、对物心都清净,都无牵挂、都无忧虑,这是“无实”。与世尊所讲的“无实无虚”的教义相应。
底下总结的这两句说得好:“庶几心空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没有妄想、没有执着,这是“无实”,你所修的功德绝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意思就是决没有空过,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
什么功夫?“广行六度”而不着相,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清净心现前,就像本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得的是这个。你的心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这个功绝对不唐捐,这是“无虚”。“无实无虚”,说到这个地方,真的是讲到了极致。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就“严土”来遣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
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法中教导我们,你看“回向偈”,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们所作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明明我们要“庄严佛净土”,为什么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是应当要做的,但是不能够执着。这个地方是“遣执着”,不是叫你不做;做,不能执着。
【菩萨发心,唯一在利益众生而已。】
这个“心念”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菩萨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这个念头,利益一切众生。
【此中所说之病,亦与度生中相同,病在作言我当。】
前面度众生的一科,就是那一段我们明了之后,看这一段就不难懂了。佛在此地为我们指出来,毛病在哪里?在“作言我当”。“作言”是妄想,“我当”是执着。《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菩萨还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妄想。“作言”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当庄严佛土”,“我当”是执着,“四相”具足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一个念头起来,“四相”具足。他的毛病在这个地方。
【总之,作言,便动念矣。】
作是言,这动念了。
【我当,便执见矣。】
执着“四相”、“四见”。
【起念着见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萨。】
我们要问,菩萨庄严佛净土吗?菩萨念念都“庄严佛净土”;虽“庄严佛净土”,心里面若无其事,并不以为“我们在庄严佛净土”,他没有这个念头。
“广修六度”,他不是不修,他真修,认真的在修。虽修,若无其事,决没有执着“我在修布施、持戒”,没有这个念头;他做得圆圆满满,这才叫菩萨。这是《金刚经》上所说菩萨的标准,我们不能不知道。
再看下面经文:
经【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是把“作言我当”错误的所以然,为我们说出来了。他错在哪里?这个地方就讲清楚了。经文里面“即非、是名”,这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不少。
【诸法一如,不应少存分别执着之情见。】
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诸法”,不但指一切佛法,包括一切世间法。
世出世间法,它的真相就是“一如”,真相就是“无实无虚”,这是“诸法”的真相。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如是,即使诸佛如来果地上所居住的“一真法界”,无不如是,这是事实的真相。
事实真相要如何才能见得到?要“一心”就见到。“一”,“一如”,《华严经》上讲“一真”,“一如”跟“一真”是一个意思。《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一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定要“一心”就见到了。
“一心”是清净心;“二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就不是“一心”。不管你起什么念头,只要动念就是二心。“二心”,“一如”、“一真”就见不到,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
六道、十界,“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分别,就是念头,动念了;动念就不是“真心”,动念是妄心,叫做“识”。
所以不应该少存分别执着之情见,不能有一丝毫,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一真法界”就没有了,就不现了。
【无住生心,是于不执时却不废。生心无住,是于不废时即不执。】
但是你一定要懂得:“不执着”跟“不废弃”它是同时的,它并不是存在两个时空之中,它是存在同一个时空。
今天科学家发现,“空间、时空”有不同的维次、不同的元次,这些现象是从众生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幻相,不是“实相”。
“实相”是什么?“实相”是相同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无数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那是“一如”,都是从一个空间里头变现出来的幻相。“相”叫幻相,“幻”就说明它不是真的。
“真相”是“一如”,“真相”跟“幻相”不二,同时存在。
为什么有幻相?因为你有妄念。妄念息掉了,幻相就消除,“一如”就现前。
所以在此地这一句的关键就是要知道,“不执着”跟“不废弃”是同时的,也就是前面讲,“无实”、“无虚”是同时的。
明了“无实”、“无虚”同时,就晓得“性、相”是同时,“理、事”是同时。从性上讲、从理上讲,决定不能执着,所以说“无住”;从事上讲,从相上讲,决定不能废弃,所以说“生心”。
因此,“无住生心”跟“生心无住”是同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知道同时,这是觉悟,这是“正观”;如果把它分作两截,这个观念就错误,就叫邪知邪见。
【前令发菩萨心者,离相以修福慧。】
这是前面佛教给我们:真正发了“菩提心”,就应当要“离相”,要知道“离相”修福修慧。
【今是令行菩萨道者,于修福慧时,不存此是福慧之见也。前后浅深,大有区别。】
经文到这个地方,佛教修菩萨道的人:你修福修慧,不能存着有“修福修慧的念头”,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实在说,你有这个念头,你没有“离相”,你离的相是离粗相,细相你没有离开,细相也不能执着。由此可知,前面所讲的“离相”,离粗相,离粗显的执着。
《金刚经》后半部是教我们“离细相”,“离微细的执着”,这是前后浅深不一样。
【须知佛即是心,土即是地,佛土犹言心地。】
这个意思要懂得,正是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心是“能现”,土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就叫“一如”。
“能现”的心跟“所现”的土是一不是二。因此,“庄严佛净土”就是“庄严清净心”,要从这个地方去“庄严”。
【所谓庄严者,因众生自无始来,此清净心被一切染法横生障碍。】
心跟土本来是庄严的、本来是清净的,非常可惜,众生无始劫之前迷了,迷了就被一切法染污。
诸位想想,怎么会染污?被妄想染污了,分别染污了,执着染污了。我说这三个名词,都是佛经上的名词,这三个名词对于心性的染污有粗细不同。“无明”最细,“分别”比较粗,“执着”最粗。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染污去掉,怎么个去法?先去最粗的。
最粗的是“执着”;“执着”离开之后,再除微细的,微细的是“分别”;“分别”也除掉了,最后的极微细的是“妄想”、是“妄念”,佛经上所谓的“无明烦恼”,这个除掉,心性就透出来,清净心现出来,佛国土就清净。功夫要这样做法。
【本来空寂,全然纷扰。本来光明,全然昏闇。】
这是讲染所产生障碍的现象,我们心里头现在是妄念纷飞,前一个念头灭了,后一个妄念又起来了,要想止,止不住。
平常我们一般习惯在妄念里面生活,虽然妄念纷飞,自己不能觉知。学佛了,学佛教你念佛,教你静坐,稍微静一下;不静还好,这一静下来,妄念不晓得从哪里来的。有许多人这个情形发作,就来告诉法师:“法师,我不能打坐,我不打坐的时候没有妄念,一打坐的时候妄念就来了。”其实,不打坐的时候妄念就那么多,没有发现;这一打坐,发现这么多。不是打坐打来的,哪有这种道理!
打坐的时候才发现,在念佛的时候、止静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叫它做“掉举”。两个现象,一个是“昏沈”,没有妄念是打瞌睡了,精神提不起来。这是常常在禅堂里面、念佛堂里面看到的现象:一个就是妄念不止;一个就是昏沈打瞌睡,这两个都是毛病。
本来心是清净的,会有这么多妄念生起来;本来是光明的,现在变成“昏闇”。“昏闇”就是刚才讲的“昏沈”,这两种毛病。原本精神饱满,所以寂寂惺惺。这是两种,纷扰是“掉举”的现象,昏闇是“昏沈”的现象。这都是被“烦恼障”碍住清净心,产生这个现象。
【故令发广大愿,以扩其量。】
佛的方法非常之巧妙,我们修行要怎么个修法、从哪里下手,佛的教导是非常高明。首先教你发心,把心量拓开。
凡夫之人无量劫来,起心动念只想自己,那个心量很小,很狭小,这个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所以从哪里下手?拓开心量下手。你要想断烦恼,说老实话,你心量小,你的烦恼决定断不了。心量大了,那个烦恼不断自然没有了,解放了。
《金刚经》一开端,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就告诉我们,“般若修行的特色就是大而化之”,这个讲法妙,“大而化之”。我爱我的亲人,把爱我亲人大而化之去爱一切众生,那就行了。我要想为自己得利益,把这个念头大而化之,我应当为一切众生的利益,那就是菩萨。他跟权小修行真的不一样,首先把心量扩大。所以一开端就教你发心,要度无量无边众生,要发这个心。发了心之后真干,不真干不行,也就是说,一定要认真去做,认真去做就是修行。
【修六度行,以除其私。】
就是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转换过来,念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
【离相,离念】
他这个说法也是三个层次:第一教我们把心量拓开,破坚固的“执着”;然后再教你修“六度万行”,去“分别”;最后教你“离相”、“离念”,除妄想。这个次第顺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将所有分别执着等凡情俗见,扫除洗刷,复其本性德能。】
佛法的教学无过于此,终极的目标是恢复“性德”。“性德”恢复了,就是佛、就是菩萨。迷失了“性德”,这叫凡夫;恢复之后,就叫佛、叫菩萨。
【无以名之,强名庄严。】
“庄严”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一个名字,“庄严”也不要执着、也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微细的妄想。
【实则无所谓庄严也。】
这是讲真话,哪来的庄严?!你的心本来清净。“我的心清净”,你心本来清净,哪有什么“清净”可说的?!是因为你清净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复清净,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不是修来的,不是新得到的,是你本有的。
【虽炽然庄严。】
“炽”是非常认真努力在修,修什么?除妄而已。认真努力在除妄想、分别、执着,在干这个事情。而除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工作当中、在日常应酬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修“六度万行”,在这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叫“炽然庄严”,也就是真修,从来不放弃。
【而忘其为庄严。】
这句话重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无其事”,这才行!
【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
不这样做就不相应,与“性德”就不相应。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些善法,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有漏的善法”。
诸位想想,佛讲“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着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
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于“禅定”、“般若”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
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头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头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头有享福的,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头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去了。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
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绝不分别执着;绝不以为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坏了,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没有,妄念息了,你所修的功德,前面讲“功不唐捐”。
这底下讲:
【光明自显。】
光明是智慧,本经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光明自显”,自自然然的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都现前了。有丝毫的分别、执着在,你的光明、福德就不能现前,得的是三界六道“有漏”的福报,那个实在讲真正可惜!
【庄严佛土,如是如是。】
由此可知,“庄严佛土”我们要不要作意去修?不必要。修清净心,修清净的梵行。
“清净梵行”,恐怕初学的同修听了又不懂。什么叫“清净的梵行”?清净的生活。
清净生活怎么修?
穿衣吃饭,我们穿衣要考究,要穿什么样的料子、穿什么样的款式,穿得心里很欢喜,不清净!为什么?着相,执着了。你有分别、有执着,这就是你心不清净。吃饭要讲究色香味,这就不清净,只要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清净。怎么样穿衣才清净?随便什么衣服穿了都好,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穿衣清净。吃饭,像世尊在本经一开端,他老人家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丝毫分别执着,这个吃饭就清净,“梵行”!
“梵行”在哪里?日常生活当中,本本分分去做,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个“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不加一点点在里面,一切行都是“梵行”。穿衣吃饭工作、迎宾接客,我们今天讲一切应酬,都是“梵行”。有一点分别、执着在里面,那就不是“梵行”。这里头的事跟理都非常微细、非常深广,要细心去体会。
特别在应酬当中,我们学佛的同修跟人家在一块应酬,这免不了,我们不能离开社会生存。我们吃素,人家吃肉,跟他在一起应酬,这个时候你心清不清净?如果起个念头:“他们这些吃肉的,看到气味也难闻,这造罪业!”你虽然修的是善,但是不清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他?这个里面千变万化,无有定法。
我有一个老朋友,我们几十年,我没有学佛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他的年岁比我大,今年大概有七十五、六岁。他告诉我一桩事情,所以他对佛法有很深刻的印象。他没有学佛,年轻的时候,在抗战时期跟日本人打仗,他做地下工作,也就是作情报人员。南京沦陷之后,被日本人占领之后,他在南京做工作,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有好几个朋友,有的被抓到了,都被杀掉。有两、三个逃出来了,他们逃到南京城外一个寺庙,日本人对于学佛的都还很尊重。老和尚看到他们三个人来,他们三人告诉老和尚,日本宪兵队要抓他们。老和尚明了,马上把他头剃掉,给他穿一个海青,大家都在念佛,叫他插到队里面去,日本人到处找没找到,这样子保了命。
日本人投降之后,胜利再回到南京,就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这是终身难报的,于是他们三个人在南京酒楼里面,叫了一桌很好的酒菜,恭恭敬敬的请老和尚来应供,诚意!老和尚一来,那一想,桌上都是鸡鸭鱼肉这些东西,才知道这个不好,这怎么办?表现得很尴尬。老和尚了不起!坐下来之后,请大家坐,照吃,把他们都吓呆了。老和尚是不是开了荤、犯了戒?没有!诸位要懂得这叫开缘。人家并不是有意的,诚心诚意但是他不懂,满他的心愿照样吃。这几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说明在应酬里头如何“修梵行”。
假如出家人如果自己有意思:“我不好意思吃肉,你请我吧!”那就错了,那就叫“犯戒”,叫“破斋犯戒”。不是的!彼此心都清净,老和尚清净心,他们是真诚恭敬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梵行”。这是真正有智慧。
不像我们,我们功夫不如老和尚,看到人家吃一点肉食,在旁边心里不高兴半天,口里头还嘀咕。这哪来的清净?!
佛“无有定法可说”,“法”都没有一定,要看当时的情况。老和尚的开缘,度这些众生,使这些众生对于佛法更能够深刻的认识,知道佛法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想象当中那样的迷信,那样的执着、固执,不是这样。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可以在应酬当中也修梵行。
【广度众生,大悲也。】
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佛菩萨,佛的四众弟子,要学佛的大慈大悲。
“慈悲”就是爱护众生,照顾众生,这里面没有任何条件。
无条件的爱护众生,无条件的关怀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悲”。
【清净心地,大智也。】
心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是迷,那个没有智慧;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心是智慧,心就是智慧。
“般若”里面讲的“实相智慧”,“实相智慧”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这是《般若经》上常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清净心;“无所不知”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它起作用“无所不知”。
【大悲大智,所谓无上菩提也。】
由此可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就是“大悲大智”,就是广度众生,心地清净。
广度众生,心地不清净,有“悲”无“智”;心地清净,不度众生,有“智”无“悲”。都不是菩萨。
“菩萨”的条件是“悲智等运”,平等的运作,那是菩萨。
【然行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
《金刚经》后半部,所谓是“唯深无浅”,意思就在此地,就怕你还有这个念头:“我修菩萨道,我修菩萨行,我要修大悲大智。”还有这个念头在,有这个意思在,这就不清净,这就错了。
【少存此念,便是法执,不名菩萨。】
稍稍有这种意念存在,你还是执着。
前面讲的“情执”,“情执”是烦恼。这个地方讲“法执”,“法执”是分别、妄想;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上依旧有污染,不过这个污染比一般污染要轻,还是有污染,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
经【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是佛给菩萨说出一个标准:怎样才能成菩萨?一定要通达“无我”、“无法”。这个“无”字是贯到下面,“无我”、“无法”。
【证得诸法一如,谓之“法无我”。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
“法无我”、“无我法”,这个意思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先要证得“诸法一如”。
这个地方的“证”,跟前面所说的相同,有浅、有深,浅的是“解悟”,深的是“契入”。
“解悟”,我们一般也讲“开悟”,某个人开悟。
“开悟”未必“证果”。“开悟”是理他明白了、事也明白了,他自己有没有做到?那还有一段距离。自己真正做到,那叫“证悟”,那是契入,也就是得真实受用。
所以,“证得诸法一如”,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是在“体”上,是在“作用”上,是在“性”上或在“相”上,就像《法华经》上所讲 的“十如是”。
“十如是”,第一个是“如是相”,相是根本,到最后“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皆是此处所说“诸法一如”的意思,这叫“法无我”。
“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无我法”的意思比“法无我”要来得深,为什么?他已经契入。
“通”是没有障碍,障碍去掉了,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惑障”、“业障”、“报障”,障碍没有了。
“达”是达到,说明他已经契入,这是属于“证悟”。
前面那个“证得”里头有深有浅,这一句里头唯深无浅,这是真正“证入”。
“一如之诸法。”“一如诸法”跟“诸法一如”,有什么不一样?“诸法一如”是从“相”上看“体”,“诸法”是“相”,“一如”是“体”、“性体”。“一如之诸法”是从“体”上再看现相,原来森罗万象都是从“一如”变现出来的。一个是“从相见性”,一个是“从性见相”,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在佛学术语里面,用“法无我”、“无我法”这两个名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上文,在一百二十八节,诸位翻开经本能看得到,一百二十八节,“佛说一切法无我”,我们回顾这一段,世尊所说最精彩的几句话。
【因佛已证无我理,具无我智,能于一切法中无我,故曰法无我。】
我们看这一段细细去体会,佛实实在在难得,的确不容易!他居然能够在一切法里面,都通达“无我”,也就都做到“无我”。这是“诸法的真实义”,“诸法的实相”,“真实相”是“无我”。
我们凡夫、二乘、权教菩萨,在一切法里头都有一个“我”这个念头,与事实真相违背。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无我”,哪里来的一个“我”?!佛证到彻底、证到究竟圆满,见到彻底的“真实相”,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
后面是归结处,在一百六十四节,在后面,一百六十四节我们没讲到,我们这是一百三十一,在一百六十四节里面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是明其不但于一切法能知无我,且安忍于无我,故曰“法无我”。】
这是说明不但他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他能够“安忍”。“安”是讲那个心安住在那个地方;“忍”是同意、认可的意思。为什么他同意、认可?因为“事实真相如是”。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完全同意、完全肯定,接受了,自己也确确实实契入这个境界。
【此处是令通达本来无我之一切法,故曰“无我法”也。犹言去分别之妄心,见本无分别之真性耳。】
这两句话解释得很好!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这名相当中,一个“法无我”,一个“无我法”,差别在哪里。
总而言之,佛的意思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这个念头决定不能有,唯有离妄想、分别,真相才能大白,这是“本无分别的真性”。
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所以妄想、分别、执着都是假的,“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事情。
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想明心见性、就是想恢复我们的“真心”。佛告诉我们,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真心”永远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被这个障碍住,你必须把障碍去掉,你的“真心”才能现前。
佛为什么要这样强调恢复“真心”?他用意何在?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明了之后,你才懂佛的意思、你才愿意接受佛的教诲。
我们学佛,目的是不是想求得圆满的智慧?所谓圆满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是不是想求这个?我们是不是想恢复我们圆满的德能,在一切法里面随心自在?
而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告诉我们,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确实是圆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假的,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念回到过去世,我们也可以回到未来世,确实有这个能力。不但是此界、他方应念即到,神通的能力无量无边,比孙悟空七十二变,那真是大巫见小巫,孙悟空不能比!我们就是想恢复这个能力、恢复智慧。
佛告诉我们,去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明白,你才晓得这个重要!
我们学一部经,这个经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怎么苦学也不懂?障碍就是在妄想、分别、执着。把妄想、分别、执着拿掉了,不认识字,学《金刚经》也一接触就通达,这真有其人。过去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金刚经》这么深,念的人还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都懂了。什么原因?他心清净,他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比别人少,他一听就懂了。我们今天无论怎么苦学用功都搞不通,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佛来讲也听不懂,也体会不到里面的意思。真正的原因在此地,可见得破妄想、执着的重要性。
刚才说过了:就在生活上,一切“随缘度日”,不要攀缘!
“随缘”是一切随顺自然,这是“随缘”。
“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讲“求”,那就是“攀缘”。我要穿什么衣服,我要吃什么饮食,我要怎样怎样,那里面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
“随缘”是一切恒顺众生,决定没有计较,随缘度日。
出家人随缘,完全听从在家人的供养,供养什么都好,都没有分别,这就很好了,随缘!不要去要求。
在家人也要懂得随缘,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从事哪一个工作,都好!做生意,今天赚了钱,很好;今天赔了本,也好;没有得失心。赚钱,要认真努力去做;赔钱,也认真努力去做,这叫“随缘”,这叫“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的日子很快乐。得失不相干,这就好了。日子好过,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这就叫真正修行,在修行里面真正得到功夫。
再看底下这一段:
【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皆“无我法”。】
可见得“法无我”跟“无我法”关系非常密切,你要是不懂“一切“法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无我法”。
“无我法”是功夫;“一切“法无我””是知见。你真正明白、真正了解,是“解”;后面“无我法”是“行”、是功夫。
【故自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
《金刚经》一开端是这么发起的。世尊每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没人发现!这一天被须菩提发现。当然,这些都是示现的。
须菩提为什么不早一天发现、为什么不晚一天发现,偏偏这个时候发现?因为这个时候,大众的机缘成熟了。也就是说佛为大家讲“法无我”、“无我法”,大家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懂,听了能觉悟,这就是缘成熟了。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表演双簧一样,一问一答,他们两个演戏,让大家看着听着开悟了。
所以“佛法也是因缘所生”,也讲“因缘”的。这一提起,大家就警觉到,果然没错!我们应当学习。
“六度万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实在讲显示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示出“无实无虚”、显示出“法无我”、“无我法”。
佛通达“一切法无我”,所以他自己也成就“无我法”。
【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气象也是气氛,确确实实入了这种境界。
【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
这都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没有舍弃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虽然居住在道场,每天要到城市里面去乞食,天天不离开众生,这是“善护念”。“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怀。佛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没有离开众生,“护”是保护他。用什么方法?自己做一个榜样,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一切众生看。
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都随缘,心地那么样的清净,这给众生看。烦恼轻一点的人会觉悟:我为什么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日子过得这么苦?虽然富有,富还是过得更苦。释迦牟尼佛什么也没有,他生活过得那么自在,过得那么快乐。会令众生去想这个问题,这一想他就觉悟了,他自然就放下了。佛不必用言教,做出一个榜样来给你看,他这个“护”是真的“护”,这不是假的。
“行不言之教。”不说一句话,教化一切众生,做样子给你看,这是我们中国人讲身教,言教不如身教,一定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
要像须菩提这样子,一看就明白,不必要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话,说得那么累,用不着!看看他的生活行为就开悟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要学佛工作的心态、要学佛处事待人接物,这个真正叫“学佛”。
从事上讲,佛无论在哪一方面,比我们都做得圆满,都做得周到,我们不如。从精神生活来讲,我们跟佛相差那是天上地下,天渊之别!佛心多清净,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我们这三样都没有。
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平,我们没有慈悲,不但不会爱护别人,说实实在在话,不爱自己。你爱自己,怎么会生烦恼?!一个人天天生烦恼,那是爱护自己吗?
爱护自己,不可以让自己生烦恼,爱护自己,不能让自己不快乐;你不快乐、生烦恼,连自己都不知道爱护,你还爱护别人吗?佛菩萨真正自爱、懂得自爱,能自爱而后才能爱护别人。
你细细在佛经里面去观察,你去体会,这里头其味无穷,法喜充满!
【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
确实,所谓“上根利智之人”,少数,一看就明了、就通达,毕竟是少数。多数中等根性的人,必须要加以说明,我们才能通达;要不说明,我们看不出门道。
像我们读《金刚经》,初学的时候读《金刚经》,不懂!经古来这些大德一解说,再一看:不错!是这个意思。这才能明了、才能通达。
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人,世尊不得不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来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令我们也能够通达。
【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
底下一段经文要讲这个主题。
【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
诸位要晓得,“开”就是开示,为我们讲解说明。说明什么?说明佛的知见。
佛的知见,换句话说,是一个觉悟人的知见。真正觉悟人的知见,就是此地讲的通达“无我法者”。明了“法无我”、通达“无我法”,这个人的思想见解就是佛知佛见。
【虽然,法即非法。若闻开佛知见,而有一知见存,便又成法执,又是我见,岂佛知佛见哉。此理当深长思之。】
这是佛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自古以来多少学佛的人走到这个地方走不通,没有方法突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突破?
下面一段“开佛知见”。如果我们心里面真的还有一个念头——“开佛知见”、“佛知佛见”,又完了!这个路就不通了,又走死了。这就是前面讲的层层细入,每一个环节都要突破、都要解开。
如何突破?一切不执着。必须要用若无其事,这样才能够突破,稍稍有一点意思在,就不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实在讲,我们如果有个念头“要留意、要知道”,那又坏了!这难处在此地。真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是什么?怕你落实在言语上,一落实在言语就错了。
【众生于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
这一段讲凡夫的毛病,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种种环节没有方法突破,原因在哪里?这一动就生障碍了。动是什么?念头。所以世尊在本经末后教给须菩提,教须菩提实际上就是教我们。他教须菩提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为人演说,用现在的话讲是弘法利生。世尊在这个经上,从头到尾不晓得讲了多少遍,“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受持、去读诵、去为人演说?佛讲了一个原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是因为“法无我”;“如如不动”,是“无我法”。不就是这两句吗?!
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都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重重关卡一帆风顺就通过了,没有障碍了。你起心动念,就障碍了、你就不能通达;不能通达,说老实话,不但不能进步,会退步。怎么会退步?执着。愈是严重的执着,愈是虚妄的分别,就愈往后退。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的因素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这个东西愈严重,退得就愈多。
“因偏执故。”“偏”是偏见;“执”是执着。“偏见”是妄想。这两个字——“偏执”,就是妄想、执着,因为这个缘故。
【偏执即是我见。】
有了“我见”,当然就有“我相”,于是“四见”、“四相”统统具足,这又退到凡夫,菩萨就退到凡夫。麻烦在此地,错在这个地方。
我们学佛,大家现在都知道,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诸位都了不起,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原因在哪里?念念《金刚经》都明白了,原因就是执着“四见”“四相”,没有办法把“四见”“四相”舍掉。换句话说,没有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没做到;如果做到了,早就成佛、成菩萨。
“取相”就是“着相”,眼见色,耳闻声,动心!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就着了,就动了心,起了烦恼,“妄想、分别、执着”三样都具足,所以学佛也不行。大家在一块共修,维那师法器敲错了一下,都生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他为什么会生烦恼?着相。这才晓得难!为什么生生世世搞到今天这种地步,没有成就,我们的病就在此地。
所以你才晓得,后头这两句开示,是我们这一生修行成败的关键——真正能够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面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都不执着,心永远保持清净、永远保持光明,这样才能突破。还得要“无住生心”。
这“无住生心”,“无住”是样样放得下,“无住”;“生心”,要生起真诚热心去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帮助”,前头讲到这里讲得很多,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就是“帮助”,不一定说“你有什么麻烦,需不需要我帮忙?”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就是帮助,像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那就是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做出一个放得下那个样子,做出一个随缘的样子,不要搞成一个攀缘的样子。
【今令开佛圆见。】
“圆”是圆满,“圆”是圆融。
【圆则不执。】
稍稍有一点执着就“不圆”。“知见”就“不圆”了。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有几位同学发心将来学讲经的,经要讲得好、见解要圆,要能达到圆解,我们教下常讲“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要怎样才能做到?还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古德的这些注解,我们可不可以看?可以看。要怎样看?“不取其相”,要这个看法,要“如如不动”,你才能看出意思。换句话说,古人注解提供我们做参考,这个可以,不可以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连佛都“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简直就是“无有法可说”,你怎么能执着?!不能执着,不执着就对了。
我可以听,我可以看,我绝不执着,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个听了会生智慧,会开智慧。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会跟着别人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没有智慧。这个要紧!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我们开头学,一定要跟着人家走,这是自古以来初学的人不能避免。为什么?自己不认识路,只好跟着人家后头,等到自己认识路,不要跟人了,可以走在前面带着别人走了。不认识路的时候跟人走,没错;认识路的时候,带路、带头,带着别人走。诸位从这个比喻当中,细细去深思。所以“圆融的知见”、“圆满的知见”非常要紧,“圆”就没有执着,“执着”就不圆。“开佛正知,正则不偏”,“偏”就不正。
【欲开通无我之智慧,达到无我之理体,必先通达其知见,俾得见无不圆,知无不正。】
这个就是像《华严》、《法华》里面所讲的“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个很重要。圆知、正知,《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出这个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观察、来衡量,是不是圆知圆见,是不是正知正见,就不会错误;换句话说,凡是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知见决定不圆、不正。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的知见就是圆、就是正。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如、“无实无虚”,符合经上所讲的“法无我”、“无我法”,这个知见才是圆、才是正。
底下讲:
【“无我法”,亦可分为无我、无法。然无论人我、法我,总一我执。而法我细于人我。】
这个要懂,不能不懂!佛跟我们讲两种“无我”。
法相宗一入门,法相入门的第一本书《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的,这是相宗入门的第一本教科书。
《百法明门》讲的是什么?“百法”是讲“一切法”,它里面讲两桩事情,一句话两桩事情,“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把它归纳成一百法,百法,一切法。
“无我”里头讲两种:“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里头“无我”。可见得“法无我”这三个字,一部《百法明门论》就解释这个名词,就解释“法无我”这句话。
无论是“人无我”、“法无我”,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个“我执”。但是“人我执”粗,这个执着粗;“法我执”细,还是“我执”。破了“人我”,就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
“人我执”破了,他还有“法我执”。“法我执”还是“我执”,但是那个执着微细,不像前面这个粗重。
“法我执”到什么时候破尽?破尽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法执”,最微细的“法执”。
谁执着“法执”?当然还是“我”!没有“我”,哪个执着?!你才晓得,等觉菩萨还有非常微细的我执,那个断掉之后,完全做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都不行。
等觉菩萨懂得“法无我”,还没有做到“无我法”;一定到成佛,如来的果位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是到“无我法”,两种执着——“人我执”、“法我执”,统统断尽。
【法我无,人我自无。】
这是一定的道理。“人我执”断了,“法我执”在;“法我执”断了,“人我执”一定断。这是粗细的差别。
【故不必局分二事说之。】
法相宗里面把它分成两桩事情,说得很详细。
性宗,没有那么繁琐,它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往往在一句话里面统统把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包含。这是性宗跟相宗说法的义趣不相同。
中国人的根性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所以对于性宗,中国人是特别的爱好。禅能够在中国这样的普遍、这样的殊胜,有它的道理,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味道。
法相宗也不容易,玄奘大师辛辛苦苦把它传到中国来,到现在对于法相爱好的人比较少。为什么?太麻烦了,说得太详细、太繁琐,反而叫人不太容易接受。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工作繁忙、生活紧张,分秒必争,哪有时间去分析这些复杂琐碎的法相?所以法相在现代这个世界要推行,有它困难的因素。这些我们都要明了,自己修学循着哪个方向。劝导一切众生,要知道选择哪一种法门,最简单、最容易的,无过于念佛,道理懂也好、不懂也好,没有关系,只要老实念都能成功,这是大家最欢迎的。中等根性的人说:“叫我老实念,我老实不起来,我不明了道理,为什么要这个念法?”那就跟他讲解净宗经典就可以了。把西方世界详细的介绍,他知道了、明了了,产生信心、产生愿心、产生向往之心,他的佛号就得力。果然能够把这个世界不再牵挂,都能放下,他就决定得生。这是在所有一切法门无比的殊胜,就是它简单、容易、直捷、稳当。
所以《金刚经》,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注释《金刚经》,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功不唐捐‘如果不生净土,依《金刚经》理论、方法来修行,很难成就。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