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086集)
发布时间:
2019-08-30 18:04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 第086集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请掀开经本二百零七面,第五行:
【佛与具足色身同说,明因果非虚;如来与具足诸相同说,明性相一如。】
这是从经文里面看到,文字是很简单,词句不多,可是它含的意思非常的深广。
“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说的。
“佛与具足色身”,这里面就显示出果报是真实的。“佛”是觉的意思,圆满的觉悟。圆觉是因,所感得的色身就是果报。
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说过:我们希望有好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有好的容貌、有好的精神,这些真正的因缘都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所以感得“具足色身”。
“具足色身”的意思,就是没有一丝毫的缺陷,圆满的色身。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虚。
“如来与具足诸相同说。”这个意思是显示“性相一如”。“如来”是“性”。“具足诸相”,以我们一般的讲法,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光明”是“事相”,“如来”是“本性,”所以这是显示出“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显这个意思。
下面说:
【言是名,令其不可执异;言即非,令其不可执一。】
“不一不异”,前面说过很多,这是《般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学“般若”的人不能不知道,不能没有;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换句话说,纵然是修学“般若”,也得不到“般若”的受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也不能够开智慧;你要真正开智慧,要懂得“不一不异”的道理。
说“是名”,是从“相”上讲;“即非”,是从“性”上说、从“体”上说。但是都不能够执着。为什么?前面说过,世出世间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但“相”不可执着,“性”也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
【不执一异,是为圆见。】
“圆”是圆满,没有缺陷。
诸位仔细去思惟、去体会:为什么一切“不执着”就叫“圆见”?“圆见”就是如来“五眼圆明”。
凡夫、二乘、权教菩萨,虽然说心清净,还不是究竟的清净。
凡夫“执着有”,也就是“执着相”;二乘“执着空”,也就是偏重在“性”上。
权教菩萨执着在“中道”,两边不立,他有个“中道”。
所以都不是究竟,就是他心里还有“念头”。
“念头”无论是粗念、无论是细念、无论是微细念头,都是障碍。所以你见性不圆,你的“知见”就不圆。必须要统统舍得干干净净,心里面丝毫的执着都没有,这个时候你的“知见”就圆满了。
【见圆则知亦正,知正则见亦圆。】
“正”就是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你所看的完全是正确的,没有丝毫错误,这叫“正见”。
由此可知:“正见”跟“圆见”的意思很接近,“圆”是圆满,“正”是正确。
【若知一切法莫非缘生,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则见一切法不一不异。】
见到一切法“缘生”,“不一不异”就见到了。“不一不异”是“诸法实相”,也就是说,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讲“真相”。
“不一”是从相上说的,这一点我们还要重复的提一提,才知道什么叫“不一”。眼前我们所见的一切色相,我们举这个例子来说。其实我们讲“相”,一定要包括“六根”、“六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
像眼前我们看到这一朵花,我们注目仔细去观察,似乎这个境界存在,真的存在我们面前,其实事实不是如是的。今天科学家所说的,比我们佛经讲的还要微细。我们佛经里面说的“一刹那九百生灭”,我们所观察的,乃是现象生灭的相续相。
诸位要知道,一切法它是个生灭相,生灭相哪里会有“一”?!我们看这朵花,这朵花已经是无数个现象在相续,我们看的是相续相。
这个意思如果一下体会不到,我们另外举一个例子。像我们看电影,我们看电影的银幕,银幕里面也有动作的、也有静态的。银幕里面的人都会走动,银幕里面那个场地好像不动,那个房屋好像没有动。其实那些房屋跟人物是同样都在动,为什么?放映机后面的底片,那个镜头是在开合,开一次放一张胶片,关起来再开,放第二张。因为它放的速度太快,实在讲也不算太快,一秒钟二十四张;换句话说,一秒钟二十四个连续的相,我们已经没有法子感觉它是假的,好像是真的,一秒钟二十四个相续相。
所以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都是“相续相”,生灭相续相,不是真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生灭的相续相。这个现相,一秒钟不只二十四个相续。
照佛经,佛经是随顺众生说,世尊这个话是随顺“俗谛”而说的,就是随顺我们众生知见来说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照这个说法,一秒钟应该是两个十万八千次,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相续相。所以我们以为一切的境界相都是真的。
《楞严经》上虽然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个“当处”我们体会不到。到我们稍稍明白了,我们听到佛这两句话,点头了,一点都不错,确确实实“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那个“当处”,实在讲无法形容,我们今天讲“时空”,极短的时空。这是让我们了解“不一”,绝对不是一个相。
我们坐在这里看任何东西,不要说看一分钟、看一秒钟,不是一个相,是许许多多的生灭相续相,要明了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如果你明白了,你肯定了,你对于所有一切万相,你自然就放下了,自然就不生执着。
为什么不生执着?因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不执着,想都不去想它,想它叫“打妄想”。不可以执,也没有必要去执,不可以想,也没有必要去想,人的心才清净,他才真的“看破”。
虽然一切现象是一个生灭相续的现象,但是能现现象的“体”是真的,不变的“自性”——“真性”,那个东西不变,这就是一切相也“不异”。不但“体性不异”,实实在在说,变成现象最基本的东西也“不异”。
现代的科学发展,可以说两个趋向:一个是向无限的太空去发展,可以说这是往大的地方去,无限大;另外一个方向,往小的发展,研究基本的“物质”是什么。
一切万物基本的“物质”是什么?找这个东西,从分子找到原子,原子找到电子,电子找到中子、质子。现在知道质子、中子还可以分,他们称之为叫“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不是还能分?科学家都认为,如果科学技术再进步,大概它还是可以分的,这是讲最小的。但是现在分到“基本粒子”,已经观察到了,所以有一派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波动的现象”。这个跟佛法讲的,愈来愈接近了。
佛告诉我们:这“一切万法”从什么地方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么来的。法相宗里面讲的,“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就是波动,非常微细的那个念头在动念。那种微细的念头在那里动,我们凡夫决定觉察不到。佛经里面讲,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觉察到阿赖耶识里动的状况?佛给我们讲,八地菩萨,很深的定功,在那么深的定功里面观察到,阿赖耶识在动,那个就是“无明”,那个就是“不觉”。七地以前都没有见到、都没有发现,听说而已,像我们现在听佛在经上讲的而已,自己没有能够觉察到。我们能觉察到的,这个心里头起心动念,很粗很粗,粗心大意我们能觉察,微细的念头自己不能觉察。但是它的“体”是“真性”,“不异”。最初一念才动,微细的动,那个也“不异”。
所有“一切法都是无明变现的”,三细相:“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境界相”就变成“物质”,“物质”就现前了。用现代话来说,“转相”也叫“见分”,是精神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把一切生物,分做“精神部分”跟“物质部分”。
“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物质的部分。
“见相”同源,同一个本体,这个“体”叫“自证分”。“自证分”就是此地讲的“真如本性”,这是同的,这是“不异”。
说“不一不异”,才把事实真相完全说清楚了,完全都说出来了,这是“般若”的精华,这是真实的智慧。你不能够通达、不能够深深的体会,你当然放不下。
我们今天所谓“看不破、放不下”,原因在哪里?事实真相没搞清楚。事实真相果然搞清楚,哪有放不下的?!自然放下,不需要人劝。
世尊当年在世,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有他的道理在。从二十二年谈“般若”,我们也能深深体会,众生“放下”,不容易!所以佛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让你了解事实真相,你才甘心情愿肯放下。放下之后,心里头没事了,这才能入法华的境界。法华是“一乘因果”,所谓“成佛的法华”,才入这个境界。
【不异不妨不一。】
“不一”跟“不异”,也就是“性相”没有妨碍,“性”不妨碍现“相”,“相”决定不妨碍“真性”。清凉在《华严》上跟我们讲“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不异不妨不一”。
【故本一如也,而缘生诸法。不一不碍不异,故虽诸法也,而皆是一如。】
这也是解释前面经文上所说的,“如来者,诸法如义”。
诸位同修如果从本经一开端你就来听,你没有中断,我相信你能够体会到,《金刚经》后面的确是很深;前面听起来好像还能够懂,后面是真难懂。字字句句里面含的很深的意思在,但是很有趣味,一定要很冷静去体会。体会少分都有用处,对我们修学有一定的帮助,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实在讲,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帮助我们现前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更快乐,这个一点都不假。
【佛说缘生之要义。】
“要”是重要、是精要、精华。
【令知世出世法一切皆空,惟因果不空。】
世出世法确确实实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为什么说“因果不空”?“一切法空”,“因果”当然也是“空”的;“因果”确确实实“不空”,刚才说过,“体性”它会现“相”,所现的“相”刹那生灭,所以这个“相”是“空”的,“当体即空”。所现的这个“相”,它不是一个“相”,“相”会变,它会变成十法界的相。为什么会变十法界的相?“因缘”在支配它,“因缘”在主宰它,十法界的相是“果”,现的相是“果”。由此可知,“因果”的确“不空”,“果”上现的相是“空”的,“因果”这个事理不空。
【所以因果可畏。种善因必得善果。】
这是佛在本经前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就好了,就没事了,为什么还要“生心”?就是“因果不空”。佛教我们要生“无上菩提心”,佛教给我们要生“觉心”,也就是此地讲的善因善果。何必要生恶心?何必要变三恶道的恶果?
由此可知,不但是六道,连十法界的主人公,是自己。其他宗教里面讲“造物主”,“造物主”是谁?造物主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念头。你一个善念现善境界,一个恶念现恶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很清楚,因此我们对于念佛法门深信不疑。
有人说,我们修净宗的同学,念一本经不会成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行!你听了怎么样?如果你没有智慧,听他们一说,觉得满有道理;如果你有智慧,听了之后则哈哈大笑。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心里想佛就成佛了,那一部经怎么不行?一句阿弥陀佛怎么不行?不但行,决定行!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菩萨成菩萨。所以不会念的,念得很多,念得很乱,结果他什么都成不了,因为太乱了,不能感一个纯正之果。他念得太杂,念得太乱,这是我们常讲的功夫不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一门深入。
每天盘腿面壁的“禅定”没用处
菩萨修学六大纲领当中,“精进”,“六波罗蜜”,“精进”是什么意思?“精”是“精纯、精一”。“一”才精,“二”就不精,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精一”,心才“得定”,后面是“禅定”。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禅定”不是每天盘腿面壁!每天盘腿面壁的“禅定”没用处。“禅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禅定”是在我们自己每天工作之中,“禅定”也在我们生活应酬当中,外不着相,内不动心,那就是“禅定”。
不起心、不动念是定,不分别、不执着是“慧”。定慧在哪里学?在哪里修?在哪里完成?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不可以不知道,决定不能误会。知道“因果不空”,他决定是断恶修善,不但不做恶事,他一个恶念也不会生。这就是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一切法即空即假。以即假故,所以因必有果,因胜果必胜。】
天台大师讲,天台讲“三观”,一切法当中,“即空、即假、即中”,他讲“空、假、中三谛”。
“空”是讲“体性”,“体”是空寂的。
“假”是讲相,假相,相是假的。
为什么说“相”是假的?佛法对于“真假”,它有一个简单的定义,佛为我们说:凡是会变的就是假的,不会变的是真的。这个简单的定义,我们用它来观察一切法,就会开智慧。
一切动物有生、老、病、死,那会变,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那就说明了,所有一切法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法都是有变化的,都不是不变的,所以这是假,“相”都是假相。“
空”不变,“空”因为没有“相”,它不变,所以“空”是真的,“性空”是真的。“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假相是从“真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像前面举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样的道理。
所以明白人“见相就是见性”,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为有假相,性它会现相,所以因必有果。这个“相”为什么现十法界的相、为什么现种种不同的相?这个就是“因、缘、果报”。
“因胜果必胜。”“胜”是殊胜。最殊胜的“因”,无过于念佛,念佛之因无过于念阿弥陀佛。这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念佛没有超过念阿弥陀佛的。
一般人虽然天天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灵?不灵的原因是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面胡思乱想,所以才不灵。也就是说“精进”,他不精,每天几千声、几万声,像是有进步,但他不精;他那个佛号里头掺杂着许许多多的妄念,这是他念佛不灵了。如果他能专一的去念,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那个功夫不得了。
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有的人念一天,把阿弥陀佛念来了;有的人念两天、三天,阿弥陀佛念来了。
为什么那么灵?没有杂念,专心念,那个感应就快速,感应真实。杂心就坏了,你看觉明妙行菩萨所讲的,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不但世法不能夹杂,世法是名闻利养、是非人我,这个东西不能夹杂。
佛法也不能夹杂;我不夹杂世法,掺一点佛法行不行?不行!佛法也不能夹杂。念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里面还夹杂着观音菩萨就坏了。观音菩萨夹杂不得。夹杂怎么样?你“二心”,你不是“一心”。又想阿弥陀佛,又舍不得观音菩萨,这个东西麻烦大了。
有人顾忌还很多:“我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不念,观音菩萨会怪我。我有难,观音菩萨不来救我。”他打这个妄想,你说糟糕不糟糕!
其实我们一定要晓得一个道理:一切诸佛菩萨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分别,只要你功夫得力,没有一尊菩萨不照顾你。你不找他,他也要照顾你。为什么?感应道交,彼此都是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他就感应了。理跟事都要清楚,所以因胜果就胜。
我在讲经的时候曾经说过,说了有一些人不相信,我讲上上根人一生是依靠一部经,上上根人。我不说别的,咱们修净土的,一生依一部经,依《无量寿经》行,依《阿弥陀经》也行。净土有“五经一论”,随便依哪一部都行。为什么?一部经是精进,如果你说一部经太少,恐怕还不够,再多找几部好了,那是净宗的“五经一论”——六种,你依六种。
六种,说老实话是中根,中等根性,不是上上根,你的成就决定不如上上根,你学六样东西决定比不上学一样的。诸位要仔细去想想,学一样他专精,学六样他心已经分掉,他的力量已经分散,怎么能跟那个人比?!
如果说六样还太少,要学个十样、二十样的,净宗东西还有,《印光大师文钞》分量不少,《莲池大师全集》、《蕅益大师全集》分量都很可观。那叫“下等根器”,往生有没有把握不一定。中等人往生可以说有把握,如果搞成十几样、二十几样,可以说往生没有把握;看你临终的时候缘分,要看那个时候,看缘分了。为什么?心太杂,心太乱。
如果说是超越净土宗之外的其他教下都想涉猎涉猎,往生没希望了。他要作“佛学家”,要作“大通家”,那个果报是继续不断搞六道轮回,就这样子,这个亏吃大了。
今天不但是我们学教要专精,弘法利生同样一个道理,也要专精。
需不需要建大道场?不需要。
道场建大了,开销大,那么大的开销,你一天到晚就被这个道场累赘,被道场拖垮;你不得不拉信徒,不得不想方法找钱维护这个道场,你这个心已经散乱。你心里面佛菩萨统统没有了,今天想这个信徒,明天想那个人有钱,搞这个,哪里还会想佛菩萨?都不想了。你想的是什么?“贪嗔痴”。道场愈大,“贪嗔痴愈严重,将来果报到哪里?到阿鼻地狱去了。我讲的都是实话、都是事实,虽然很不好听。
今天科技发达,我们利用科学技术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把经教、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家里面去,这个多自在!
所以今天道场,有很多人问我,我只要有一间小房间就够了,录像机往前面一架,听众两个、三个就行了,录像带传播到全世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国际计算机的网络,最近一些同修来告诉我,他们把我的一些数据也送到网络上去了。来告诉我,全世界有五千万个单位可以收得到。
我们在家里讲两个钟点,全世界有五千万个单位可以收得到,我何必要这个讲堂?!以前是没有办法,听众多了,没有讲堂不行。现在不要了,干这个事情累赘,劳民伤财,自己还要去烦心,有智慧的聪明人不干。一间房间就可以把佛法弘遍到全世界,不向听众收一分钱,你说这个多痛快、这个多自在!这个说明“因果不空”,“因”胜,“果”必胜。
【以即空故,所以因果虽胜,亦行无所事。】
“因果”虽然“不空”,但是“因果”所显示出来的相,还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佛菩萨事要照做,天天要做,讲经说法天天要讲,念佛修行天天要干,“因果不空”;虽然天天干,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这就对了,与《金刚经》上所说的“离相”、“离念”完全相应。这就是“空有两边不着”,这就是深明“因果”。真正“明了因果”,不是“拨无因果”。
【佛说一切法缘生,意在明其本不生也。】
这个意思更深,确实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了。这个话很难懂,但是我们听得耳熟,“回向偈”里头常念“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是一切法本来不生。
佛说“一切法缘生”,“缘生”跟“本来不生”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太密切了,我们是粗心大意,没听懂佛的意思。
“缘生”就是“无生”,“缘生”是“幻有”,“幻有非有,真空不空”,这个话我们曾经听过。“幻有非有”、“妙有非有”,“妙有”就是“幻有”、就是“假有”,“真空不空”,这两句话是一桩事情。
《心经》里面我们常常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有”,就是“幻有”、就是“妙有”,“缘生”的;“空”是“自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性”本不生,“相”哪里会真有?!
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缘生”,你就能明了“无生法忍”的意思。什么叫证得“无生法忍”?也就是说,真正了解“一切法缘生”的人,就证得“无生法忍”,肯定“一切法无有生灭”,这是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在《仁王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这是七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无生忍”的菩萨,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这三个位次的菩萨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真正明了“一切法缘生”的理与事,理论与事实。
【若二六时中,世法亦随缘做,出世法正随缘起。却一眼觑向一切法本不生处,看之。(看,即觉义、照义,了了明白也。)】
这一句它的意思:世法跟出世法“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不一不异”就讲不通;如果是“二”,“诸法如义”也讲不通。
世法跟出世法是“一”,世法跟佛法是“一”。
为什么要说个“世法”、要说个“出世法”?实在讲,这里面那个消息很明显,觉了就叫“佛法”、就是“出世法”,迷了就是“世法”。
法是一个,就是觉、迷。穿衣觉了,穿衣是佛法,是出世法;迷了,穿衣是世间法,是六道轮回法,就是一个觉、迷。吃饭,觉了是佛法,是出世法;迷了,就是轮回法、六道法,就在觉迷,这个不能不知道。
所以说是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世间法随缘做。
注意:随缘,不要攀缘!
“随缘”是一切都能够恒顺众生,一切能够随顺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随缘,没有选择的,没有挑剔的。如果在里面有选择、有挑剔、有好恶,那就错了,那是攀缘,不是随缘。
“随缘”讲得圆满一点,就是我们在一切世法之中,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真正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随缘”。
《金刚经》后面教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随缘。
由此可知,“随缘”岂不就是出世间法?!
一切法里头“无住生心”,一切法里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哪里是世间法?!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可见得世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法随缘起。
这个地方,你慧眼开了、法眼开了,所谓是你看破了。怎么看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本来如是。就像佛在《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坏)。”这是“无生法忍”的境界。所以这个地方的看,不是叫你眼看,不是用“眼识”去看,不是分别、不是思惟想象,这个“看”是“觉”,用这一个字做代表。
“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接触就叫“照”,就明了,接触就明了。“明了”是什么?明了“不一不异”,明了“缘起性空”,明了“因果不虚”。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果然有这样觉照的功夫,你再要肯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不但得生,你的品位还相当高,绝对不在中下品,《无量寿经》上讲的上辈往生有份。觉,觉的相,
【亦不自以为能看。】
如果觉得“我觉悟了、我明白了”,可惜这个人又糊涂了。为什么?他又起心动念了。你看,又有“我见”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一个“见”起来,“四个见”都起来了;又着了“我相”。“四相”、“四见”具足,还是六道凡夫。
注解里头江味农居士讲得很好,前面我们读过,“大而化之”、“若无其事”,这个两句很有味道。我们的心量要“大而化之”,对于任何人与事,不要去计较,没事!何必计较?!这个人怎样、那个怎样,没事!不必去计较,心要“大而化之”。
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虽然修行,虽然“觉照”,还是若无其事,这个人真的觉悟了。如果还要有计较,心里还有事还放不下,这不行。我们无量劫来过错就在此地,希望这一生不要再犯这个过失。
古人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两句话有很深很深的哲学道理在。确实没有事,事从哪里来的?都是你妄想、分别、执着来的。你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哪有事?没事!没事才自在,没事才真有福报,真有福气,随遇而安。天下动乱,他不乱;天下不安,他平安。你说这个多幸福!这几句文里头意思很深。
【但于世出世法,正随缘时,正如是看。正看时,正如是随缘。可许他是个伶俐汉。】
“伶俐汉”是中国古代禅宗赞叹上根利智的人,也就是明心见性,这样的人才称他作“伶俐汉”。也就是说他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他真的觉悟,得大自在。
底下这几句话好,把他自在的样子说出来了,把他自在的理由说出来了,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内三际心不可得,外一切法本不生。真一了百了,天下太平。】
这句话讲得透彻,讲得彻底,讲得圆满。
“内三心不可得。”“能执”不可得,不但能执着的、能打妄想的东西不可得,你拿什么打妄想?!能打妄想的东西不可得,那妄想当然不可得。能分别的不可得,能执着的不可得,能忧虑的不可得,能牵挂的也不可得,你还搞什么?!
你要晓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能得的不可得。外面一切境界相,“因缘生法”,我们这次讲席说过很多遍,所谓“因缘生法”,就是一切现相都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而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内外都不可得,你得个什么?!没事!
我在此地住一个小房子,是一位居士的。门坏了,今天找一个人来修门。他告诉我,门要修坚固一点,怕人来偷东西。我说这里没有东西,都是经书,都是结缘的,谁要谁拿去,没东西偷,没有东西!要知道一切不可得的事实真相。《心经》到末后说“无智亦无得”,这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颠峰。“般若”像一个宝塔一样,这是宝塔的塔尖。
世间人的大病就是这两个:一个是“求智”,一个是“求得”。俗人“求得”,世间雅人、高人“求智”。“智”也没有,“得”也没有,佛法里讲“真实智慧”。
以学经这个例子来讲,我讲的能听懂的人不多,听懂他就相信了;听了怀疑,听了否定,那他没听懂。
我也跟诸位,到处讲席有的时候我都会提到,因为有不少同修发心研究经教,好事情!经教要如何能得入?我告诉他一个原则:佛的经里面都没有意思;都没有意思,你就不能在里头求意思,你求意思就错了。我教给人求经教,怎么求?老实念,不要求解。这个怎么讲法,那一段什么意思,没意思、没讲法,你就老实念,念到你心清净,自然就开悟。
“开悟”悟什么?悟个“无智无得”,帮助你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一入之后,这个经不用的时候没意思,念的时候没意思;如果有人来问的话,意思就出来了。
“意思”是人家问出来的;不问,没意思;一问,就有意思。一个人问一个意思,两个人问两个意思,无量人问无量个意思。这个妙不可言!这是真的,一点都不错。
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经没有意思,无量义!“无量义”你怎么能求它的意思?!同样一部经、同样一句经文,有无量种的讲法,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个意思一种讲法,那是死的。你们看看每天报纸杂志那个文章,死的,它就是那一个意思,决定不会有第二个意思,死的,不像佛法。
佛法活的,怎么说都说得通。不一样的人,他有不一样的困难;同样一句经文,全都解决了,所以经有无量义。“无量义”是“起用”,是起作用,我们常讲“后得智”。我们要求的,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智”,这个道理很难懂。
佛在经上也有举例子,哪一部经我记不得,这是早年,很早时候,初学佛的时候,看一些经典有这么一个印象。
曾经有人问释迦牟尼佛,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弗。有人就向佛请教:舍利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解答,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你看到鼓没有?他说:鼓,看到了,这个道场天天敲鼓,我看到了。鼓那个肚子里头是怎么样?空的,什么也没有。佛就跟那个人说:舍利弗那个心就像鼓一样,什么也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那就是起作用。经典没有意思,也像鼓一样,它起作用的时候,人家怎么问,你就会怎么答,妙用无穷。
所以我教人,我是个过来人,我对于一切众生非常爱护,希望你们都成就。你们都成就,我就省事,到处请讲经,你们都可以去讲,我就不要东奔西跑了,跑了这么多年也很累,很想休息休息。我也希望你们讲,我在下面听,听了我很欢喜。如何学?“老实念”,三个字。
“老实念”,《金刚经》上说的次数太多了,“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我们念的遍数太多了,你就老实念。
“老实念”还要“老实去做”。佛教我们“无住”,我们就“无住”;佛教我们“生心”,我们就“生心”。要照做,这才能开悟、才能开智慧。所以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无住生心”,经上讲得很具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法”里面有世间法、有佛法,世法、佛法都不住。我可以用它,我不执着它。
“住”是“执着”,“无住”就是“不执着”,也就是讲的“若无其事”,我用它。
“生心”,生什么心?要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佛在此地教我们生布施、持戒、禅定,生这种心,生“六度心”,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这就对了。这样做,果然这么做法,实在说真正肯这么做的,就是像《弥陀经》上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如果不成熟,他不可能这样做。
你看这个经典,每一部经末后,都有“信受奉行,作礼而去”。
“信受奉行”:真正相信佛所讲的话,“受”是接受、受持,“受”就是真正把佛的教训去做到,这是“信受奉行”,那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都具足了。这样的人,他才能得一切诸佛的护念,龙天善神的保佑,他得到,不求都得到,不念也得到。只要他功夫勤,这一生必定开悟。
我们看古大德,《高僧传》、《居士传》里面,看到那些人开悟。他为什么开悟,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具备了开悟的条件,我们想想我们没有具备开悟的条件,我们听了经,没有依教奉行。
人家听了经,真的依教奉行,这就是开悟,证明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我们善根、福德、因缘没具足。为什么?懈怠、懒惰不肯去干,这就是证明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没具足,佛菩萨虽然慈悲加持,加不上。所以这个经真正有大利益。
【本师教我们这些抄直路的法门。】
《金刚经》、《净土经》都是“抄直路”、都是抄近路,一生当中决定可以成就的。像这样的经典都不长,《金刚经》经文不长,《弥陀经》经文也不长,这些真是直截了当;《无量寿经》虽然长一点,比起其他经典还不算长。
【我们要直下承担。】
佛给我们了、传授给我们了,我们要肯接受;接受过来要把它当宝贝,这个重要!
什么宝贝?救命的宝贝,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苦不堪言,不能出去;今天得这个宝贝就可以出三界,就可以永脱轮回。《无量寿经》再加上《金刚经》,那还得了!永明的话讲得有道理,“有禅有净土,有如戴角虎”。
我们今天把这句话换一换:有《无量寿经》、有《金刚经》,那比戴角虎还厉害,这是真的。这两个法门合起来,确确实实利益无边,广大无有穷际。
【努力向前。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这首偈,佛门寺院里面每天的晚课都要念。每个人对这首偈都很熟,提起来没有一个人不会念。虽念,就像唱歌一样,唱过去了,里面什么意思大概从来也没想一下,就这么唱过去。因此它不起作用,我们每天还是迷惑颠倒,一丝毫的警觉都没有。
普贤菩萨这四句话,对于我们是高度的警觉。一个人的寿命再长,活一百岁。活一百岁的人不多。一百岁有多少天?三万六千日。要是给你一个日历,一天撕一张,三万六千张,很快就撕完了。我们每天家里挂的日历,每天撕一张,“命亦随减”,有没有这个警觉心?撕掉一张,我们寿命少了一天,几个人有这个警觉?有这个警觉的人,这是觉悟的人。
迷惑颠倒,颠倒在哪里?他麻木不仁,他不觉悟,到死了他还不晓得、还不知道。
一定要提高警觉,要晓得人命“无常”,然后真正抓住短暂的光阴,放下假的,要修真的。真的是什么?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在《般若经》里面开真实智慧,看破世间,放下万缘,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是真正觉悟的人,彻底觉悟的人。
要想往生,世出世间法要统统放下,不要有一丝毫顾虑。一定要晓得,“一切法即空即假”、“一切法了不可得”,你为什么还要拼命在求得?这就错了。
那不求行吗?不求,我明天能有饭吃吗?明天还没有到,你想这些干什么?!这打妄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想明天干什么!?你命里面有的自然有;命里头没有的,怎么打妄想也求不到,你说你这不叫冤枉?!但是几个人相信这个道理?几个“人相”信这个事实?这个太难了。
佛在经上讲的,他也点头,佛说的不敢不相信,可是他自己心里头那个疑团就是拔不掉。他就是不能接受、就是不能照做,还是拼命去求,疑根在;也就是没有真正觉悟,没有彻底明了。
我教初学的同修,你们想学佛,从《了凡四训》入门
我教初学的同修,你们想学佛,从哪里入门?从《了凡四训》入门,这不是佛经。我劝人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遍数少了没用处,印象不深刻,观念转不过来,所以要念三百遍,你的印象深刻,你会慢慢体会到里面的道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了凡四训》真的要是通达体会到了,你对于世间法不会求了,患得患失的念头没有了,你的心会清净,清净心生智慧。命里有的,该有,我不要求;命里没有的,怎么求也枉然,那又何必去求?!我
自己学佛,实在讲是得力于《了凡四训》。
我初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台湾的佛经非常缺乏,很不容易找到。在台北有一位朱镜宙老居士,这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找一些他的朋友,大家凑一点钱来印经布施,组织一个台湾印经处。我是有一个朋友介绍跟这个老居士认识,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二十几岁,他看到我们非常爱护。他那里印的佛经,他都会送给我,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教给我要好好的去读,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我得力于《了凡四训》的利益太多了,真正了解这个因果,刚才我们念过,因果可畏!
【若依旧拖泥带水,虽日日看经闻法,晓得些理路,有何益处。】
这些话都说到我们学佛人自己身上的病痛,我们就是犯这个毛病。对于生死大事、六道轮回毫无警觉,没把它当作一回事,这怎么得了!每天研究经教,研究有什么用处?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有什么用处!
【要防他所知障生,比烦恼障更坏。】
这两句话,若不是过来人说不出。能说得出这两句话,高度的智慧,绝非普通人。
“所知障”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之人比“贪嗔痴”还可怕!
“贪嗔痴”堕三途;邪知邪见所造的罪业不但误自己,还误一切众生,那个果报在阿鼻地狱。
我们不说别的,就以刚才这个例子来说,有一些人以为念一部《无量寿经》没有用处、念一句阿弥陀佛不管事,劝你回头,要念许多经,拜许多佛,拜许多菩萨,那是“所知障”、邪知邪见。你本来一门深入,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他把你拉回来,送到阿鼻地狱,你说他的罪多重!他是不是有意的?可能不是有意的,他还是好心的。
为什么好心会做出这么坏的事情?知见错了,这个人认假不认真,信邪不信正,那就没法子。所以,“所知障”的麻烦超过“烦恼障”。
下面这一大段经文:
【约法施明体空。】
这里面分两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是:
【明无法可说。】
“无法可说”,这个意思我在前面都透出来了。前头讲《金刚经》难讲,它的精彩都在后头,后面拉到前面讲就犯下“无法可说”。所以我讲的时候,我说这个经没有意思,跟这个就很接近。
经没有意思,你研究意思干什么!法“无法可说”,你有什么好说的?!
再分小段:
【明闻者性空。】
再分小段:
【明无法可得。】
这个经文的意思很深,所以没讲经文之前先有一番交代;如果不详细交代明白,这个经文很不容易体会。前面一大段注解,这是交代的话。
【于福德胜报之后。】
前面是讲“财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所得的福报无量无边,得福甚多。
“财布施”之后,佛再接着跟我们讲“法施”。
诸位要晓得,“财施”是陪衬的话,重点是在“法施”;先用“财施”来做一个引子,然后接着“法施”。
【法施一大段文,正显一切法皆是缘生。此一大段是约因说,以显示缘生无穷,因果无尽之义。】
这些话必须要在讲经文之前详细交代,你读这个经文、听这个经文,才懂得它的意思,才能够体会到它的味道。
经文是从“因”上讲的、从“因”上讲,它的目的显示“缘生的一切法”无有穷尽。
我们以很浅显的比喻,这一部经,经是“法”,你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经是一样的。一部《金刚经》,释迦牟尼佛当年讲了,代代相传,传了二千多年,传到中国、传到外国、传到全世界,传到尽虚空遍法界,就这么一本经。但是你要晓得,虚空法界有多少种类的众生,众生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对哪一类众生,是哪一类的讲法,讲的各个不一样,这里头就是无量义。无量义就是“缘生无穷,因果无尽”。
无量义如何学法?学它里头的“不变”,“不一不异”,你学这个,这个东西掌握住,那就读通了。无穷的缘生、无量的变幻,都不出“一心”,都不出“自性”,所以大乘法里头最要紧的是叫你明心见性。心现在不明,所以性见不到。
心为什么不明?因为有“二障”障住,“二障”就是前面讲的“烦恼障”跟“所知障”。教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破“烦恼障”,“而生其心”破“所知障”。
“二障”破了,心性就恢复光明,心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都现前了。除这个办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能令人明心见性。《般若经》是以明心见性为主,因此对于“破二障”非常重视;“离相”、“离念”,“离相”、“离念”是彻底除障的方法。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