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089集 )


金刚经 - 089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三面,第七行,从注解第四段看起:

【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既说法者无念,则学法者,便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会归一如。观力渐渐深,分别执着便渐渐薄,我见便渐渐除,念亦渐渐离矣。所谓通达无我法者,如是如是。】

这一段总结得非常之好!

无论是我们自己修学,或是发心弘法利生,这一部经都是最关紧要的,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的体会。

“说法。”这是世尊自己讲,诸佛菩萨是能说之人。

“无法可说。”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讲过。实在说,这是感应道交,众生微细的感应,往往是自己也没有能够觉察到;但是有感应,而且感应也非常的复杂,那是无量劫的无量的因缘。不但与诸佛菩萨有感应,同时也与一切众生都有感应。

要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就彷佛像磁场一样。无论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大到星系,今天我们是讲“星系”,在佛法里面讲的“法界”,小至微尘,原子、电子都有磁场。而且本身的磁场与环境的磁场息息相关,这在佛法里面就是“感应道交”确确实实是“无念”

前面讲了,诸佛菩萨“有说而无念”,这才叫“正说”,完全从“真心法性”里面自然的流露出来

所流露出来的言说,或者种种的变相,恰如其分的应一切众生之所感,“说法”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说,众生实在讲,是“感自性中佛而为众生说法”。这个话我们细细揣摩,的确有很深的道理在。因此,“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

法可以学,不能够执着,执着就错了。正如同世出世间一切法,佛告诉我们可以受用,以幻入幻,大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说明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

为什么不可以执着?因为“缘生性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执着是错了,决不能够执着

说法的人“无念”、“离念”,因此学法的人就应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这个“观照”不可以中断,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明了。“明了”就是观察。

“明了”什么?明了事实真相,所有一切法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要了解这个事实,然后才能够“会归”到“一如”。

为什么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都要“如是观”?他的利益是破妄想、分别、执着。

如果我们在境缘之中(“境”通常讲物质环境,“缘是”说人事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如果把“缘生性空”的事情给忘掉了,那就是你“观照功夫”失掉了,于是妄想、分别、执着又来了,老毛病又犯了。这是必然的现象,老毛病会又犯。

老毛病一犯,诸位要晓得,念头是“轮回心”;轮回的念头,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业”,还得搞六道轮回,麻烦在这里。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不能“失照”。

“观照”就是你要保持正确的观念,这个“观照”,“观”就是观念,要能够把这个观念提起来。这个观念就是“一切法缘生性空”(“性”就是体性);“会归一如,万法一如”。

懂得“一切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你的分别、执着会渐渐淡了,不会像过去那么严重;知道“万法一如”,你的心逐渐逐渐平等。

由此可知,这种“观照功夫”,如果功夫得力,对我们念佛来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功夫成片、帮助我们到一心不乱;正如《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帮助我们证得“清净、平等、觉”。

所以“观力”要渐渐深、要逐渐逐渐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这个观念,这个观念不可以失掉。底下说的就是它的效果,分别、执着渐渐薄,“我见”渐渐除,“念”就是妄念、妄想也渐渐离了。这是通达“无我法”,通达“无我法”就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

依本经的教义来说,通达“无我法”的人,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所谓法身大士。

就念佛人来说,如果通达“无我法”,这是已经达到“理一心不乱”,可见得“金刚般若”对念佛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明闻者性空。】

前面一段“本无可说”,说无可说。

“闻。”听也得要会听,会说也得要会听。

这一段经文,就是一百四十五到一百四十七节,这个三小段:

【罗什大师译本所无。】

鸠摩罗什大师翻的《金刚经》经本上没有这一段。

【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

这是后人。

《金刚经》在中国现存的译本一共有六种,六种不同的译本,《大藏经》当中都有收着。这是从魏译里面把这段经文节录出来补在这个地方。

【什师有意略去。】

罗什大师并不是翻经翻漏了,他是有意的,他认为这一段经文没有必要,全经经义还是贯通的。

因为古时候的中国人,跟现在的中国人不一样,从前的人喜欢简单,愈简单愈好。所以在言语文字,都讲求要:

【简要详明。】

简单、扼要,也很详细、明白,他是用这四个字来做标准。古人的言语文章,他要求的标准我们要懂得,然后才知道罗什法师为什么把它省略掉了。

他省略的意思:

【别显能所双亡之义。】

罗什大师意思用意很深,但是那要上根的人才能够领悟,中下根人像我们这样的程度,没有办法懂得他的意思所以后来的大德把这段文补进去,对我们来讲帮助很大,经义更为圆满。

【故江校本依之。】

江味农居士《金刚经》的校正本,依古人的这个补入,并没有把它略去。这一段意思也很深,所以在未讲经文之前,依旧先把它的要义简单的介绍出来。

【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

这个意思虽然很深、很难体会,可是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学法就变成“坐实”,那就坏了。“坐实”就是你有执着,你执着佛“真有法可说”,我们“真有法可学”,那个麻烦大了!麻烦在哪里?你要晓得《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麻烦就是“四相”、“四见”不能破、不能断。麻烦在这里。

晓得“说法者空,闻法者亦空”,“四相”“四见”就淡了,虽不能破,逐渐逐渐淡薄了,那就有进步。所以一定要懂得。

【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

能说者空,所说的法也是空的、也不可得。

【修功至极处。】

修行的功夫达到极处的时候。

【必应能所皆空】

《般若经》上给我们提起的纲要,就是“一空到底”,丝毫都不能够执着。“空”也要“空去”,如果心里面还执着有个“空”的念头,那你也“不空”,你的心还是不清净。所以“人空”、“法空”,“空也要空”,这才能恢复“自性清净心”。

底下讲“能所皆空”。

【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两句话,《楞严经》上有,在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这两句,我们常常在道场匾额上看到,题词时时看到这两句话,“灵光独耀”,“性光”跟“灵光”是一个意思,就是本性的光明透露出来“本性”光明盖过一切光明,日月光明要跟“性光”比较,那就像灯光跟太阳比一样,显不出它的明亮。

我们“性光”为什么透不出来?就是执着有个“能、所”。连佛法“能说、所说”的都不行,何况世间法?!你有妄想、有执着,就把你“本性的光明”障碍住了。

所以要想“性光独耀”,必须要“迥脱根尘”。“迥”是远的意思、远离;“根”是讲“六根”;“尘”是说“六尘”。“根尘”远离了,那什么东西存在?那就是“性光独耀”。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教我们要学诸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舍识用根”;这个地方教我们要“迥脱根尘”。他老人家为什么教我们要用“根”?他不是讲“六根”,他讲的“根”是“六根”当中的“性”;换句话说,教我们要用性光”,不要用“根”,不要用“识”,“根”跟“识”都是障碍。

“远离根尘”就是“根、尘、识”都不要。“根、尘、识”是什么?“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

“十八界”不是好东西,凡夫执着以为是真的,把它当作宝,诸佛菩萨晓得那是障碍。如果舍弃“十八界”,“性光”就“独耀”。

【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

这个意思,《心经》里面这一句跟这个意思很接近。“智”是“能”,“得”是“所”,既无“能证之智”,亦无所得的“菩提涅槃”。“菩提涅槃”尚不可得,何况其余?!

“菩提涅槃”的“相有”,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菩提涅槃”的“相有”,但是“相有体无”,还是“了不可得”。因此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

【清达天师作《新眼疏》】

这是前清的时代,清朝,有一位达天法师,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收在《卍续藏》里面。日本的《卍续藏》,将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的注疏收进去不少。他这个注解叫《新眼疏》,名字也很新,意思的确也新,很难得!

【分经文为“信、解、行、证四分”,以经文明明具有此义故也。如生信文中,长老问:颇有众生,生实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后结曰:佛及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示学人当由此入。信为入道之门,结显此意。】

后来一些大德们说达天法师的《金刚经》注解虽然好,他的见解还是“坐实”,换句话说,依旧有缺陷;但是他的“科判”的确是超越古德,比古来的大德好,“科判”值得赞叹,这是可取的因此,江味农居士作的《金刚经讲义》,就采取达天法师的“四分”

《金刚经讲义》的“科判”,我们印在这个本子的后面。诸位看“正宗分”,它就是分为“信、解、行、证四分”,这是依达天的《新眼疏》。他说经文里头,明明有这“四分”,清清楚楚的,他的确把经文给我们指出来。经文很明显的有这四段文,前面都曾经讲过,就不再重复,念一念就晓得。

第二段:

【开解文中,长老自陈深解义趣。示人当如是深解。末后结曰:当知经义果报,皆不可思议。当知,知就是解的意思,就是当解,结深解之义。】

你看,经里头有解的这一分,有信有解,行是修行。

进修这一段文当中:

【明发心无法】

明是说明,说明发心无法,这个我们都念过了。

【继令开佛知见。佛见,是不执一异。】

“不一不异。”“一”不可以执,“异”也不可以执,这是诸佛的见解。

【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无生。末后结曰: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其示学人应通达内心外境。】

内,“三心不可得”;外,万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执”、“所执”俱“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所以佛才能“不执一”、“不执异”。

如果我们就大的境界上来看,“一”是“一真法界”,“异”是十法界。诸佛如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不执着。现相在不在?在,存在,“一真法界”的相在,十法界的相也在。

佛为什么不执着?“相”有“体空”。所以他都不执着,他在“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得大自在。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哪里就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他能得这样的自在。他这个“自在”怎么得来的?不执“一、异”,这个很要紧很要紧。人家心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才有这种能力。

末后总结,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无我、人、众、寿”,“离四相”、“离四见”。

简单的讲:“离相”、“离念”,“念”就是“四见”。“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这样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唯一的修功,修行要这样修法,这是“般若”会上行门最高的指导原则,不可以不知道。

这个原则通一切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都不能够与这个原则违背,违背就不成就禅要遵守,教也要遵守,我们念佛,刚才讲了,守住这个原则可以得“理一心不”乱;学密也要遵守,不遵守不能“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必修无我无法之因,方证平等法界之果。】

这个“平等”是“一真法界”与“十法界”统统平等。为什么统统平等?“不一不异”。这是讲“修行”,经文里面很明显。

后面再讲证果:

【成证文中,明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忍”就是“证”的意思;“忍”当作认可、当作同意,有这个意思。

【其余所说,皆是平等法界诸法空相之义。则皆成证之义也。】

这都是“证”的意思。《金刚经》上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果地上的境界,果地上所见。如果不能够明了“不一不异”,若不是真正做到“不执着一、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决定不能够证得。

从这个地方看,《金刚经》经文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信、解、行、证”四分”的意思清清楚楚。《新眼疏》分科非常有道理。

《讲义》分段依《新眼疏》。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分段”就是分科,依据《新眼疏》。

【但加标约心明无住、约境明无住两大部分。】

江味农居士把《金刚经》分作前后两部分。古人分科判教,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实在讲他们的分判都有道理,这些我们也不必去执着,也不必去批评他的优劣,用不着加入这个里面去。

像昭明太子将本经分作三十二分,他也分得不错,前十六分是上半部,后十六分是下半部,江居士把“上、下两部”给我们标明一个科题,使它的意思格外的明显,这就是“约心明无住”跟“约境明无住”。

【使前后两半部明义不同之处,一目了然。】

叫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知《华严》以“信、解、行、证”,显示圆融无碍之入道次第。其境界正是诸法一如,一切皆是。】

这是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也曾经多次的提到,《金刚经》讲理论、讲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讲的是事,这个地方讲的是理,理事不二,是一部经。

《华严》的道理、原理、原则就是《金刚经》,《金刚经》要讲到细行就是《华严经》。

《华严》也是以“信、解、行、证”这样的“四分”,“显示圆融无碍入道的次第”,“入道”就是“信、解、行、证”。

【此经,是为不断佛种而说。】

这一句很不容易说出。如果不是深得各宗三昧,我们一般讲,假如他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

确确实实世尊“是为不断佛种而说此经”。为什么?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盖房子、建大楼,支撑大楼最重要的是钢筋、钢板,那个东西就是“金刚般若”,它在支撑着,再高的大楼它不至于倒塌。

由此可知,《金刚经》所讲的原原则,是一切经、一切法门的支撑,一切经论法门的原理原则。

【故一依《华严》“信、解、行、证”入道次第说之,令闻者亦依此圆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钵相传、灯灯无尽之意。】

“信、解、行、证四分”是《华严》的特色,没想到在《金刚经》里面也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明白。实在讲这四科在《无量寿经》上也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他也把它注得很清楚、很明白,里头有“信、解、行、证”。

初学佛的人绝大多数是从迷信入门没“正信”

【《华严》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字尤要,成始成终,唯一信心而已。】

学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讲就是一个“信”字。

我们初学的人,绝大多数是从迷信入门。怎么说迷信?我信佛,佛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信了,那不是迷信是什么?!太多太多人都是这么进来的。

总算是运气不错,总算你进来了,不知道也进来了。

进来以后慢慢搞清楚,把这些道理搞清楚,这个时候叫“正信”。我们常讲“正信的佛教徒”,“正信”是明理,我信是有条件的,它有理论依据的,我不是迷信。你能说得出一番大道理,这才叫“正信”

“正信”,信心并不踏实,“理”是懂得一点,有时候对这些理论还打问号,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没有证实,没有证明,听说而已。一定要通过“行”,“行”是证明;换句话说,把佛所讲的道理、佛所讲的方法,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去证明,佛这个道理没错,这个方法正确,把它证明了;证明了,这才叫真信,这是真的了。可见得“真信”,才算信心。

《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是“真信”,“正信”不管用。由此可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就把“信”完全证实了。佛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也成佛、也证果了,果地上的境界完全明了,跟以前佛所讲的一模一样,没讲错,证明佛所教的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真正把它证得。这个“信”字,彻始彻终唯一信心而已。

下面我们看经文:

经【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我们在经文很明显的看出,翻法不一样,罗什大师翻的“长老须菩提”,此地是“慧命须菩提”,“慧命”跟“长老”是一个意思,意思相通。

我们看注解:

【发心修行,必须依法。】

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

【今云无法,且云说法者无法可说。然如是种种之说,莫非法也。】

你说“无法可说”,佛讲这一部《金刚经》,《金刚经》是不是“法”?还是“法”,还是“说的法”。

【末世众生闻之,深恐狐疑。故问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这一段实在讲,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把它补进去,不能略去,略去那是对上根利智人来讲,他们听了没有问题,意思的确圆满具足。

可是中下根人,非常可能有这个疑问:既然“说法无法可说”,“能说”的“人空”,“所说”的“法空”,我们还学个什么?没得学!上上根人听这个话会开悟,一听他就悟入;中下根听这个话,没有依靠,无所适从,这个问题太严重。毕竟上根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所以这一段的意思不能略去。而经义我们在前面都曾经报告过,说“无法可说,能说者空,所说者空”,有没有“能说”?有。诸佛菩萨天天说法,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的。

说了这么许多经典,流传到中国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不像现在经书这么方便。

从前的经本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叫“贝叶经”。贝多罗的树叶很厚,一片大概是我们现在的纸张总有十张纸厚;它的一片,经文写在那个上面。所以一部经,你说是一部《华严经》,大概现在一个大卡车都装不下。你才晓得那个时候经典运到中国来多么费事,要用马匹来拖,一部经往往要用好多只的马匹,所以经典到中国来非常非常的艰难,不容易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纸张很薄,字体印得很小,一部《大藏经》一个书架就摆满

从前你们到寺院里面去看,一部《大藏经》要放多少?一楼,一个藏经楼,那里面就放一部《大藏经》。因为它的字大,经本也大,占的空间就大,不像现在这种小本子。不过从前那个《藏经》,实在讲阅读很方便,因为它的字体很大,寸楷,一个字都是一寸那么大,不要戴眼镜。古人还没有发明眼镜,他眼睛不会老花,它字大,哪里像现在的字缩得这么小?!

现在《大藏经》虽然是浓缩了,能不能看?不能看,那个不要看多现在《大正藏》一套一百册,你能够看一册,恐怕你的眼睛已经不行了,一定会看坏现在的《藏经》,只能够把它当作参考资料,不适合阅读,阅读的《藏经》本子,一定是从前的老本子,那是阅读的,现在这个经不适合阅读。

这是说明“有说法”,“有说法者”也有“所说之法”。

佛在此地为什么强调“无法可说”?目的是教我们不能“执着法”,你执着就错了。要晓得“能说之法”、“所说之法”,都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执着就错了

再说个老实话,从前人听经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会开悟?这个很现实,关键就在此地。从前人他晓得“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他不执着,他心是“空”的,所以听法会开悟。

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能开悟?现在人执着“能说的人”有,实在的;“所说的法有”,也实在的,他的心“不空”。所以怎么听,他都不会开悟,反而愈听愈糟糕。他如果把这个东西——把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都装在自己心里面去了,他那个心就是垃圾堆,把诸佛菩萨的垃圾统统收进去了,他怎么能开悟?!他开不了悟。所以心里头不能有东西,心要“空”,“空”就灵了,“空灵”。

世尊苦口婆心的在此地诱导我们,你的心要“空”;心如果真的是“空”,心就“灵”了,一听他就有悟处。所以是这么一个道理。

《金刚经》后半部经文,好处在此地,功德的利益在此地,决定不能执着。所以经可以读、可以听,不能执着。因为它“有用无体”,所以执着就错了。这个地方是须菩提尊者,他知道中下根人一定有这个疑惑,所以在此地特别代我们向世尊请教,如何把这个疑惑破除,使我们得真实的利益。这个意思后面有。

【当知如上所说,皆是于法不执。】

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法不能执着!前面的经文,前面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间人真的是难分难舍,难分难舍就没有办法离开六道轮回。诸佛菩萨比我们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能舍、能放下,世法、佛法他统统放下,“于法不执着”。

【精修无我之妙法。】

“无我”就是“不执着”;“执着”就“有我”。所以“无我”两个字里面的内容,就是“我”、“法”都不执着。正如同本经教诲我们的,不执着“四相”、不执着“四见”。

“四相”、“四见”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只要“离四相”、“离四见”,他就证得“无我法”,他就证得

我们功夫要在“离相”、离见,或者经上注解里面讲的“离念”;“离念”就是“离见”,“离四见”。修“离相”、“离念”之行,就是“精修无我之妙法”。

为什么我们不肯离,为什么离不了?原因就是对于世出世间法的事实真相不了解

《金刚经》为我们说明真相,世法的真相、佛法的真相都讲清楚,都讲明白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肯放下、才肯离。离,就行了,就入“佛知佛见”,就同“佛解佛行”。

【长老问意,正是指示学人,应信此妙法,修无我行耳。】

“无我法”,才是真正大乘法的精髓,大乘法的精华。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尊者所问的: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而佛所答的,并没有说后来世的众生能不能相信,没答这个话;而答的是“众生”,你以为后来的众生,这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答“未来众生能不能信”,那是枝叶上的事情,佛这个地方答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你以为还有众生?!

【彼,指闻法之众生。】

你还以为有众生。

【非众生,约性言,非不众生,约相言。意谓一切众生,皆是缘生之义。】

这个答的实在是太妙了!如果不详细的解释,我们看到这个话真是所答非所问,不晓得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什么意思。尊者问的意思我们也不懂,佛答的意思也不懂;佛要是不答,好像听到问的我们还懂得一点意思,这一答,连问的意思也不懂。所以经义的确很深。

“众生非众生”,“众生”也是“缘生之法”,也是“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这个答复,显示这个意思。

下面还有解释,解释的意思也很深。

经【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即非是名”,如来说“非”,我们在《金刚经》前面经文看得很多,“即非众生,是名众生”。魏译的跟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意思都相同,只是用字不太一样。罗什大师翻译是“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他这样的句子很多。

请看注解:

【众生重言者。】

“众生众生者。”这是重复。

【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

因为前面讲“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者”是指前面这一句说的。

【本具佛性,非众生也。故曰彼非众生。但约名相,则是众生。故曰彼非不众生。】

佛这个答复的意思就显示出来了。

尊者担忧这样深的大法,后来的众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

而佛的答复:你不必去忧虑这些事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好懂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懂的道理?!哪有不相信的道理?!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听懂了,就没问题了。实际上这个经就是这个意思。

“彼非众生。”他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就应当作佛,你怎么可以说他众生?!他虽有佛性,但是他现在迷惑颠倒、现在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也可以说他现在是众生,“是名众生”就是指这个意思。

下面这个意思明显了:

【长老虑众生。】

这个“虑”是忧虑。怕的是众生于是深法未能生信者。

【由于认众生为众生。】

由于认众生为众生,就是他看到众生是凡夫,凡夫就是凡夫,恐怕没有能力相信这样深的大法。

【故不免为之耽心。】

他这个疑是从这儿来的。实在讲长老非常慈悲,我们绝大部分的众生确实有疑惑,这个不是假的。

【当知就相而观,虽是众生,其性则上等诸佛,本非众生。】

这个解释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刚才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从他皆有佛性这一点来说,你就不必去忧虑、不必去耽心他不信。

虽然众生在迷,但是也一定有一些善根深厚的众生,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样的道理,一定有善根、福德、成熟的这些众生,遇到这部经典,经典是缘,他有善根、有福德遇到这个缘,他能够接受,他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如教修行。这是佛答复的意思。

【既具佛性,岂不能开佛正知。则闻是法者,岂无能信者耶。故非众生非不众生一语,便含有莫作是说之意在。】

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就是不可以这样说法。即使到末法的末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的初期,末法一万年,才过一千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所以不算是末期。纵然到末法的末期,也不能说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奉行的,也不能说,还是有少数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在那个时代出现。

【观此五蕴众法。】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通世出世间一切法。

【但由因缘聚会,非生幻生。】

“五蕴”缘聚,它就现相。我们凡夫以为它生,实际上它并没有生灭,“缘聚”现相;“缘”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消失。一切相,实实在在说,没有生灭,只是“因缘聚散”而已,这个也是事实真相。

《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乃是“缘聚缘散”而已,没有真实。

【非生幻生,本来无生。若知此义,则依法发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执乎。】

这个经义,这一段是教我们“破法执”的。

诸位要知道:“破我执”的人未必“破法执”;“破法执”的人决定“破我执”。

“我、法二执”俱破,那就是法身大士,就是“入佛知见”

魏译的经文就到这个地方,这三小段是后来的人补进去的,补到《金刚经》这一段。

再看底下经文: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科题里面,“明无法可得”,这一段是须菩提尊者所体悟到的,他所领悟的。“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有名无实,不是真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所得”,没有这个东西。须菩提尊者听《金刚经》听到这个地方,他明白这桩道理,这是他的悟处;换句话说,也是他提出的听经的心得。

我们看注解:

【佛现具足身相】

具足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为什么要现这个相?诸位一定要知道,凡夫之人无论是古人、是今人,包括后来的人,无论是中国人、是外国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美,大家都爱美,不美就不能吸引人。所以佛一定要具足色身,世间人认为好相、美相,佛统统具足。所以佛是世间人心目当中第一个美人,让人一看就舍不得离开他,用这个手段来摄受众生,这是佛法里头常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佛菩萨的相都非常圆满,让你看到很欢喜,然后他讲话你才会听。

阿罗汉的相那就差了,你们看那个塑像,佛门里面这个造像,阿罗汉的相就奇奇怪怪的,没有佛菩萨那样的美满。

阿罗汉的相,你仔细去观察,他虽然很奇怪很古怪的相,但是你细细去观察,他“离欲”,不会那个相让你看到生起爱欲之念,没有,不会叫你生这个念头;他会让你生清净心、生智慧。可见得这个现相也都是表法的,也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契入佛道的一种善巧方便。

【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说法度众生。

【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

佛给我们说的是什么法?实在讲,他所说的就是他修行证果所得的,或者是把他修行证果的种种经验,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提供我们做参考。他所得的是什么,给我们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将来也能够证得

“如语。”“五语”里面,前面“五语”讲过。“五语”里头最重要的是“如语”。

【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

这是把如来修行证果到最极圆满的境界,在“金刚般若”会上统统为我们显示出来。

世出世法都是缘生,佛法是“缘生”,佛在我们世间出现,示现八相成道也是“缘生”,说一切法是“缘生”,度一切众生也是“缘生”。

既然是“缘生”,也不能违背因果的定律,“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必定是这样的。所以如来所得,得即非得。他有没有得?确实有得。他得到什么?什么也没有。诸位想想这个意思,他真的有得,得个什么?什么也没有。

你们细细想想这个话的味道,你要是能明白,你就有悟处;你要是听不懂,这个话好像很矛盾,“真有得,又什么都没有”,这到底得什么?诸位要知道,所得的是“自性”圆满的开显,一切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得个什么?“自性”里头如果没有的,这个你真得了;你原来有的,你得什么?这样说,意思就浅显得多。

如果再听不懂,我们举一个更浅的例子。你身上没有钱,想到没有钱不行,到银行去拿钱,到银行提款,钱拿来了,你得到了。问你得到没有?你所得的是你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你银行不存钱,人家怎么会给你?!

所以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就这么回事情

得是不是得到?得到了,银行是拿到钱了,是不是真的?没有,还是自己的,别人没给钱给你,就是这个意思。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从哪里得?!所以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

《坛经》上说得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讲佛经,一切诸佛如来讲无量无边的经典,全是“自性”具足的。

到你一见性,你得了,所有一切经法都“得”了,得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得”还是“无所得”,“得”的意思有,“得”的东西没有。

“佛即非佛,得即非得。”因为“当体即空”。

“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有一个“得”就错了,你就“不可能得”;“得”的念头没有了,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空寂之性。”就是我们“真如本性”。这个时候“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露出来,这是究竟佛果的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这样圆满。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也就是经上讲的“三藐三菩提”,不是“无上”。“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

【长老陈悟,正指示学人,应如是穷究到底,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然后我空性显,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虽如是悟,当请明眼人为之证明也。】

这是须菩提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做示范,表演给我们看。

在本经,长老跟释迦牟尼佛一问一答,答了再问、问了再答,这就是教我们必须要追根究底,才能够把微细的疑惑断掉,然后才真正放下所以放不下,就是你疑惑没断

佛法的修行,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很多次的报告,它是“知难行易”。佛法修行容易,不难,“知”太难,“行”容易。

因为“知”难,所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因为“行易”,释迦牟尼佛没有带我们在一起修行一天过。

我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跟大家在一起打个佛七,没有!不但佛七没有,佛一也没有;禅七没有,禅一也没有。修行这么重要,为什么佛不提倡?行易知难。

你要是知透彻了,搞清楚了,“行”简单,放下就是了。可是凡夫他就放不下,放不下是“知”得不彻底、“知”得不究竟。“金刚般若”可以说在讲经说法它是末后的一个阶段,真的到追根究底了。

“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这个微细的“法执”。

“佛成佛,佛证果,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还存这个念头在,这不行!这个还是很大的障碍。必须连这些执着都要断掉、都要放下,而后这个心才真正清净,真的一丝毫“法执”都没有了。到这个时候,“空性”显示出来,就是“真性”。“真心”圆圆满满的透露出来,显示出来,这就是所谓“始觉合本觉”。

“始觉”,没有到究竟成佛的时候,都叫做“始觉”,你现在才开始觉悟。诸位要晓得,“始觉”不是一次,昨天我明白一些,昨天是“始觉”;今天又明白了一点,今天还是“始觉”。诸位要知道,从初发心一直证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

为什么叫“觉”?如果与“本觉”不相应,就不叫“觉”;与“本觉”相应,相应个几分之几,每一次都能相应个几分之几,这就很好。天天相应一点,天天在“觉”,时时在“觉”、处处在“觉”,这样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最怕的是“不觉”,“不觉”就迷。我们修行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觉”会断。

念佛人,为什么教你佛号不能断?学“般若”的。

为什么教你在一切时、一切处要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不能间断。

其实念佛跟“般若”里面讲的“观照”无二无别,而且比“观照”还要容易修,只要心里面念着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挂在心上,把其他的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让你心里头二六时中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个比"修观"的确是方便太多。这样我们将来必定往生,往生见佛那就成功了。

由此可知,念佛念念这个佛号就是“始觉”,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我们念佛的心就是“始觉”,念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始觉合本觉”。

可是不念佛又打妄想,这就很糟糕了。我们今天“始觉合本觉”的功夫很差劲、很浅,不得力;而打妄想那个时间长,那个力量很大,妄想牵着我们搞六道轮回。

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真正的大事,是要如何让自己二六时中,心里面有佛号,不能有妄想,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一桩事情

所以“一心念佛”叫“办大事”,什么“大事”?生死大事、成佛大事,不是普通的事情,这就是“始觉合本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成大觉”。

净宗以外的法门,“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真的不容易!理论上讲没错,学,相当不容易;而在念佛人来讲,比他们要容易多了。

虽然开悟,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示现开悟了;悟了之后,一定要请一个明眼人来给他做证明,他是不是开悟、是不是真的开悟。

“明眼人”就是已经开悟的人、过来人,你向他请教,他来给你做证明。

如果没有人做证明,你还有疑惑在:我是不是真的悟了?我悟的这个境界是不是佛的境界?

今天找不到“明眼人”,实在说,经典也可以做证明。

经典两个用处:对于没有开悟的人来说,经典可以帮助你开悟;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来讲,经典可以为你做证明,你所悟的境界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完全一样,证明你的悟处没错;如果有百分之九十九一样,还有一桩事情不一样,那你要明了,你没有开悟

如果开悟,一悟一切悟,不能说我有百分之九十九开悟,还有一分没悟,没那个道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经典展开,完全与自己境界相符合,这才是真正的开悟。

尊者找到老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个“明眼人”,决定没错,向他老人家请教。

下面世尊给他印证,证明他的悟处是正确的,没错。

经【如是如是。】

这是给他印证。

经【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于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请看注解:

【一切事莫非对待,有对待便有能所。】

“对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相对”。凡是“相对”,就有“能”、就有“所”,“能、所”相对,有“能”、有“所”。

【有能所便有分别,有分别便有执着。】

这是逐渐在发展,从极其微细,极微细的就是“对待”,从“对待”里面就变现出“能、所”,从“能、所”里面又变现出“分别”,有了“分别”又显出“执着”。这个事情就麻烦。

法相宗所说的“三细、六粗”,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宇宙一切现象之来由,怎么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

这个变现的时间非常之快,不是一样一样变现出来的,几几乎乎是同时,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实在讲它还是有过程、有次第。不过就是它的次第太快,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法子辨别;好像是突然的,同时显现的。经上讲八地菩萨对于阿赖耶的细相看出来了,微细相就是演变的过程,“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个有次第、有顺序的,八地菩萨才看出来;我们凡夫看的是同时的,没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

【少有分别,便是第六识,所谓我相是也。少有执着,便是第七识,所谓我见是也。】

“见”、“相”两分出来了。

由此可知,前面讲的“对待”、“能所”、“分别”,那是阿赖耶的细相、微细相;到第六识、第七识,这个“相”很明显、很粗了,“八个识”的“相”显示出来了。

“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法相经论上告诉我们,“八个识”都有集起的功能,就集起这一方面来说,都叫做“心”,叫“八心王”,八个都可以叫做“心”

这八个都有“分别”的功能,就“分别”上来讲,都可以说“识”,“八个识”。

这“八个”同时都有“执着”的能力,“执着”是“意”,所以“八个”都可以称之为“意”。

“八个”,我们讲“心意识”,都可以叫“心”,都可以叫“意”,都可以叫“识”,都没叫错,叫“八心”也对,“八识”也对,“八意”也对,都可以说。

如果要细分,它们都有这个功能。哪一个功能最殊胜?它不平等,阿赖耶集起的功能最胜。

如果论集起,前面“七个识”,能力都比不上阿赖耶,所以阿赖耶可以单独称为“心”,阿赖耶称为“心”。

若是就“执着”来讲,这“八个识”里面,“第七”的力量最强、最坚固,所以我们把“第七末那”称之为“意”,它这个力量最强。

若论“分别”,那是“第六”的能力最强,所以把第六单独称之为“识”,它的分别力量最强。

于是“心意识”也可以分别说:“心”是“第八”,“意”是“第七”,“识”是“第六”。这样讲法也行。所以它这个意义,我们总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对于我们修行有帮助。

法相宗里面,行门指导的纲领是在“转识成智”。法性宗,像《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指导纲领,可以说是“一空到底”,跟“转识成智”意思接近,但是不同。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我们也可以用,实在讲会用,帮助也很大。

怎样“转识成智”?佛告诉我们,“六七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个说得很明白。我们能够下手的是“修因”,“修因证果”,到“证果”的时候,“果上五八”自自然然就转。

现前我们用功要用在“六七”,“六”是分别,“七”是执着。那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不执着”就转第七识。

“不分别”那就叫“妙观察智”;不执着那就叫“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若不能转“六七识”,你怎么能得“清净、平等、觉”

所以,相宗的修行原理、原则,性宗的修行原理、原则,对我们修念佛的人来说,统统帮得上忙;而且如果会用的话,我们念佛功夫的确很快得力、很容易得力,对于往生决定有把握、决定有帮助。所以这些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