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104集)


金刚经 - 104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凡夫有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五十五面,倒数第二行,请看经文:

经【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一段经文是解释不但要“离相”,这个“见”,就是“离”的这个念头也不能有,“离”也要离。为什么不能有?这段经文把这道理说出来了。在这个地方我们又读到“即非”、“是名”,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

大家请看注解:

【是名,约相,从相上说的,从缘起上说的。即非,是从性体上说的,约性空义说。我人等见,皆为缘起之幻相。此佛说我见之真实义。】

这样的句子,前面也曾经读过,但是前面的意思浅,后面的意思就深了。

为什么说前面浅、后面深?前面教我们“离相”,所说的重点都是在“离相”。后面所说的我们明白了,原来所有一切相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实的;不但外面境界相是虚妄的,我们起心动念能缘的这个相,也是幻而不实,这个意思的确进了一步,又深了一层。“我见”,说一个“我见”,就把所有一切念头都包括,一切念头总不外乎这四大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就是你有这个念头,有这个意念。

【我见是无明本】

佛法里面常给我们说:凡夫有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无明烦恼”最细、最难断;断“尘沙烦恼”的,“无明烦恼”还在,何况断“见思烦恼”的。

“无明”破一品就证一分法身,所谓是法身大士,也是我们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这要破一品无明才行。由此可知,“念头”就是“无明”,就是“无明”的根本。

法身大士跟平常人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就是他没有妄念

底下一句是佛在《楞严经》上说的,告诉我们什么叫“无明”。这也是富楼那尊者问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明: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知见立”的是什么“知”?就是此地讲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楞严经》上这两句话真的很不好懂。

什么叫“知见立知”?前面这个“知”是“真知,”是“般若真知”,人人都具足,每一个人都有“真如本性”,你怎么没有“真知”?“佛知佛见”,“佛知”见个个人都有。你要不相信,我们举个例子,你立刻就明白了。

我现在坐在这讲台上,你们大家都看到,不是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你并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你的见就是“佛知见”。你要起一个念头,这上面坐的是净空法师,完了!你起了“无明”。你在这里头立一个知,这就错了。

为什么立一个“知”就错?本来没有名,你怎么给他搞个名字?本来没有相,你怎么着了相?!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只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说你有没有看清楚、有没有听清楚?一样看清楚,一样听清楚,那就是第一个“知”,“佛知”

法身大士,也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能够永远保持这个境界,也就是说“六根”起作用,他能保持着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个“知见”是“真知”、“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没有见到法身以下的菩萨,就像《金刚经》上说的,它底下立一个“知”,在“知见”里面又建立一个“知”。你看前面摆的,这是花,这是红色的,那是黄色的,那就完了,愈迷愈深。

原本没有这些名与相,没有这些分别、执着,我们错就错在这里。

一有分别、一有执着,你就起烦恼了,“贪嗔痴慢”跟着起来,连着起来,这个麻烦大了,这就叫“立知”

所以我们知道,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所谓“第一个念头”、“第一见”。我们第一眼看是“正知正见”,到第二眼就变了,就起心动念、就分别执着,那叫“立知”,这就是“无明”,这叫“根本无明”

“无明”在哪里,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无明”起来了,那就有“三细六粗”、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轮回,就这么一桩事情。

底下说:

【为成凡之由。破我见是智慧光,乃成圣之路。此中所说,正是的示修功。】

“的”是的确,确确实实指示我们修行真正的功夫。

“破我见。”“破我见”就是于一切境界当中,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你不相信,试试看,你有没有办法做到?我不分别,已经分别了,分别不分别;我不执着,已经执着了,我已经执着,太难了!

道理我们明白了,事实也搞清楚了,实在做不到,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给诸位说,没第二条路好走。你要不信试试看,你在一切境缘当中,试试看能不能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起心动念就有十法界,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分别、执着,那麻烦大了!在十法界里面又变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分别、执着变出来的。

【佛说一切法,不外两义。】

总而言之,佛为众生说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二义”。

【明性、明修是也。】

这四个字也可以说,把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包括尽了。

佛指示我们,就是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不是外面真有的,“自性”变现出来的;又告诉我们:性体是空寂的,是遍法界的,性体的作用无量无边,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能,我们才晓得,自己智慧、德能样样都是无量无边

佛要不为我们说出,我们怎么会晓得有“真如本性”?!不知道!不晓得自己智慧、德能这样的深,这样的广,不知道!佛说这些经典,为我们显示出这桩事情。他说,我们也听明白、听懂了,虽然有这样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现在还是迷惑颠倒。

这个智慧怎么失掉的,如何再恢复过来?那就是修。教给我们的方法,《金刚经》上讲的是原理、原则,方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处而异,所以方法就多了

 

无量的法门有一个不变的原则是“觉、正、净”

 

我们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是门径,有这么多;又听说“法门无量”,那就更多了。是不是真的无量?真的!真正无量。

无量的法门有一个不变的原则,无量的法门可以把它归纳到这个原则,这个原则是“觉、正、净”。无量无边的法门,归到最后讲到修行,不外乎这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实在讲,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好像我们到这个讲堂来,诸位居住的地方不一样,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最后你进入讲堂。讲堂只有三个门,最后就从这三个门,你从哪一个门进来?“觉、正、净”三个门。这三个门任何一门进来都行,功德都一样,而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进来是三个门,不一样;进来之后,三个门原来是一样的。

一般说来,性宗、禅宗他们走的是“觉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走这个门。这个门,古人常说,上上根人他才有这个能力。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给你讲“四相”是错误的,“四见”也是错误的,都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一类根性的人,听到这个话,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断,他就成功了。就像《圆觉经》上所说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他从这个门进来,这个门快!如果不是上上根人,这个法你给他讲,没用!像我们这种根性的人就没用。

《金刚经》虽然讲得这么详细、讲了这么多天,一个开悟也没有,一个见性都没有,这就说明我们不是这个根性。不是这个根性,听听《金刚经》也有好处,听听他们上根、利根的人是怎么修法。他们能够依照这个方法修到明心见性,我们没有办法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听听懂得了有好处,对于世出世间法的情执会淡几分,不会那么坚固的执着,总会少了几分;少了几分,对念佛就帮助很大。这也是我们这一次讲《金刚经》目的之所在,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我们没有彻底看破、没有究竟放下,只要看破几分,放下几分,对于念佛往生就有帮助。

这是说“觉门”。

其次,我们讲“正门”。“正”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

佛的知见在哪里?所有一切经上所讲的都是佛知见。佛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佛为我们的说法,“佛知佛见”,在经典里面

我们依照经典理论、方法来修行,有次第、有浅深慢慢来学习,这就是所谓“教下”。

禅宗以外,像天台宗,天台宗是根据《法华经》,贤首宗是根据《华严经》,三论宗是根据《中论》、《十二门论》,以后又加上《大智度论》。法相宗的东西比较多,有六经十一论。这些宗派都是依据佛的经典,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经典是标准,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拿着经比照比照。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不一样,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舍掉,学佛的想法、看法,用这个方法,“教下”用这个方法

这样的方法,中下根性的人都行,但是时间很长,像读书一样,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按部就班来,循序渐进,能得好处,能得利益。这是走“正门”的。但是要真正干,真正相信佛,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舍弃掉,向佛学习。

第三个门是“净门”。我们净土宗走这个门。除净土宗之外,密宗也走这个门,密也是修清净心的

 

黄念祖老说今日没密宗根器中国大陆四十年来修密成就只六人

 

我们为什么今天把“密”舍掉,单单提倡净土?这里面有道理的

净土宗讲的“净”,是离开污染的“净”,容易得到。所有一切污染我不沾边,我离开它,我得到清净了,这个容易。

密宗那个“净”是高级的,不离开污染他也清净,这个事难!我们把名闻利养舍弃,不贪;他金银财宝一大堆,天天在那里玩,那个不贪,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密是最高级的修学方法,如果你没有这个功夫,你要学它,没有一个不堕地狱的你造罪业,那还得了!

一般人不懂得,一窝蜂去学密,为什么?密又不要吃素,鸡鸭鱼肉照吃,也不要断淫欲,正合现代人口味,大家一窝蜂都去了诸位要晓得,他在这里头得清净心,他吃肉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他那个吃行。你给他一碗大便,他照吃。为什么?他也不起心动念,他也没有分别、执着,那真清净!你盛一碗大便他不吃,肉给他,他吃,保险堕地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要知道。

我们净土宗的“净”,我们有选择的;不像他,他那个没有,他是高级的,我们比不上他,他是真清净。

现在密宗传得很广,学的人很多,我没有学过。我的老师是密宗的大师,他教我三年,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一手给我奠定的;但是他没有传给我密法,我对于密里面的内容知道得很多

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学密的,他本身就是金刚上师。我们见过几次面,也深谈过这个问题,他直截了当告诉我:在今日之下已经没有密宗的根器了。我听了这个话,我觉得这个人是一个善知识,不骗人,很难得!他告诉我,在中国大陆这四十年来,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真正修成功哪六个人?他没有告诉我。我信他讲的话不会错。

 

“密”是靠得住不会成就的黄念老就教学密的加持三部经

 

因此他遇到学密的这些同修,都教他加持三部经:

他的《净土资粮》。《净土资粮》是个很小的小册子,因为太薄了,我把他的《谷响集》,两样东西合印在一起,后面是《谷响集》。

《谷响集》就是老居士应酬学密这些同修们的开导、书信。他里面所讲的都是劝人的。

学密一定要加持《无量寿经》、要读诵《弥陀经要解》、要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

他教他们念这三样东西。这也是老居士的苦口婆心,知道你密学不成功,念这个经求生净土。

 

学佛要紧的是选定一门,然后就一门深入

 

我们常讲“净密双修”,诸位要知道,“净密双修”是看到学密不能成就,想在净宗拉你一把,是这个意思,你们不能听错了,好了!我也来净密双修,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专一你才有把握,你搞两门,你的精神、时间都分散掉,能不能往生都成问题。“密”是靠得住不会成就的,不太可能的。所以真正善知识他会观察,你不是这个根器,不会传给你的,这个要知道。所以我们赞叹它,不学它。跟禅宗一样,我赞叹禅宗,我不学禅宗。

为什么我不学禅宗?我自己知道我不是那个根性。禅宗不要说是很高的,最起码的,禅出不了三界,初禅天;四禅八定,这是初禅,什么样的功夫?诸位晓得,到了色界天,欲界就丢掉了。

什么是“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摆在你面前,你还动心不动心?不是“我出家了,我都离开了”,那不行!念头上还有,你还是欲界,色界天没有资格去。这才知道禅难!

禅,要把欲丢掉,这还是最起码的、最低级的功夫;往上面去,愈往上去,功夫愈高。我想想,做不到。

《金刚经》是禅宗的经,我讲的也不比哪一个学禅的人差,禅宗祖师《语录》我讲过很多,《坛经》也讲过好多遍,口头禅我比他们都行。你要问我自己呢?我做不到,我能够讲得很清楚,我做不到。“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虽然我不要了,还会动念头、还会动心。不能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有罪,欺骗自己是罪上又加罪,那怎么能成就?!

所以想一想,禅跟密门坎太高,我们确实没有法子,再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想一想这个法门有把握,行!我们这一生当中真能成就,这是走净门。

这是说修行,我们举这三大纲领就够了。每一个法门里面,每一个宗派那些常识要知道,你知道了,你不会被他们迷惑,不会被他们动摇,这个很重要!

自己选定了一门,就一门深入,这才能有成就。

如果不了解状况,世俗人常讲“干一行,怨一行”,看到别人好像都比自己高。这是世俗的观念,有没有?确实有,我们自己也有。如果存这种观念,你这一生的修学没指望。为什么?没有信心。你的心浮动的,总是在动摇,总是在每一个法门去试探试探,你这一生有多少光阴?那个空过了,浪费掉了,非常可惜

所以,要紧的是选定一门,然后就一门深入。

 

研教就是把佛讲事的这些经典的理论说透彻

 

【且一句法中,说性必兼有修,说修即摄有性。】

这是佛说法,即使小乘经里面也不例外。

一切经中,说“性”,一定有修行方法;如果没有修行方法,佛说的经就不圆满,一定有修行方法。

说修行方法一定讲到理论,有理论的依据,理论的依据就是“自性”,“自性”是理论的依据。最明显的是《弥陀经》,诸位都念过,里面所讲的都是“事”、都是“修”,《弥陀经》字字句句里头都有“性”、都有“理”。我们没看到,那是我们看得太浅,没有看到它的深度。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疏钞》,你就懂得。

莲池大师把这桩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为我们交代出来。每一个小段讲到最后,到最后一段“称性”。

“称性”是什么?说“性”。

《弥陀经》说的是“事”,它有“理”;说的是“修”,它有“性”。

同样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如此,你从头看一看,像看故事、看小说一样,全都是讲“事”,里面有很深的道理,我们读经要能体会。

研教,研教就是讲经要把它讲得透彻,凡是佛讲事的这些经,你要把理论说透彻,大家对这个事就相信,就不怀疑了。

讲到理论的经,就像《金刚经》讲理论,理讲明白了,要怎么个修法,你要不把修行的方法交代清楚,“这个道理我不会用,我用不上!”《金刚经》的原理、原则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你就称菩萨,就不是凡夫。要不要学着会用?要。学的多少不拘,学的浅深也不拘,当然你愈多愈好、愈深愈好。没有这个能力,浅一点也好,少一点也好,都能得利益。

我在讲席当中跟诸位报告过,我们要想把《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个好样子,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

但是我们今天讲“普贤菩萨行愿品”,你们的概念当中就是薄薄的一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的!

我给你们讲的“行愿品”不是这一份,这是《普贤行愿品》最后的结论,它的全经有四十卷,现在流通的这个本子是四十卷里面第四十卷,一卷;前面还有三十九卷,这三十九卷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

“五十三参”是有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他们做给我们看,他们表演。这五十三个人,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人家是如何把《金刚经》的道理、方法应用在他的生活当中、应用在他的工作之中,不管做哪一个行业都用得上。你会用了,你是菩萨。

菩萨不一定要出家,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是大菩萨,示现出家相的只有六位,其他的统统是在家的法身大士

所以《四十华严》实在讲应当要提倡,不提倡我们没有样子。《四十华严》这“五十三参”是学佛的样子,人家表演给我们看。

这个经本注解,《华严经》注解是很少,自古至今完整的注解只有两种,都是唐朝的:清凉大师的《疏钞》、李通玄居士的《合论》,现在流通的就这两样

清朝道霈大师,是福州鼓山涌泉寺的住持,他将“疏”跟“论”合起来,重新编了一个本子,叫《华严经疏论纂要》。这本书我们已经印了三次,最近大概有一千套会送到此地来,而《四十华严疏》将来也会有书送到这边来,至少有一千套要送到这边来。即使没有人讲,也应该要读读,读不懂没关系,多读。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有耐心的去读诵,对我们的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说修学有帮助,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这是现前的利益;对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有帮助,将来的利益、永恒的利益。这个地方把要紧的经义说出来,是教我们读经、听讲要如何去体会。

 

多少人学佛学了一生都在门外没进来

 

所以底下讲:

【若不知如是领会,其于佛法终在门外。】

这是真的。

多少人学佛,学了一生都在门外没进来。学佛学一辈子,问他佛是什么?他不知道,答不出来;问他修什么?他也不晓得,盲修瞎练所以一生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一无所成,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理性当于差别中见平等。】

你怎么见性?你怎么能体会到甚深的义理?这里给我们讲的原则,讲得非常之好,简单扼要!

“平等”是“性”,“差别”是“相”。从“差别相”里面,你要是见到“平等”,你就见性了

相宗告诉我们“转八识成四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末那”是什么?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了,那就是“妙观察智”。不执着了,“平等性智”。

我们要想明心见性,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学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不执着,就“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个在“相”里就见性了

“宗门”用棒喝,“教下”讲演

禅宗是不说出来,教你悟;你要不悟,那个香板就下去了。当然老师父要用棒喝来打你,也是看清楚,这一棒下去把你打开悟了,你就觉悟了。

像我们这种人到禅堂里,那个老师父打不打?不打。为什么?打死也不开悟,那就有罪过了。他打了,你真的开悟,那就要打。

“宗门”用棒喝,“教下”讲演。

“宗门”教你悟,不跟你讲。你悟了之后,给你作证,证明你没错,你的见解没错,所以方法、手段不一样。

有一些人很迷惑,我在台湾就见到了。师父拿着香板打几下,就把这一身的业障打掉了。我听了很怀疑。那个香板一打,业障就打掉了,还有不少人拿着红包供养,请师父打,师父当然欢喜,愈打红包愈多。那个业障有没有消掉?我看不见得。消业障是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挂在心上,总是想尽方法去消业障。

可是诸位要明白:什么叫“业障”?我业障很重,问你什么叫“业障”?不晓得。“业障”在哪里?我在讲席当中讲得很多,“业障”就是烦恼,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着”那叫“业障”

老师父打你几顿,你是不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如果都没有了,那有效,一打业障真的就消掉了。如果打了之后,还打妄想,还分别、执着,那就没用!愈打业障愈多,业障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可以打掉的。宗门用这个方法他要观机,看你自己功夫将要成熟还没成熟,就差那一点,用这种特殊的手段,这个棒喝下去之后,叫你一下子就惊醒,这个可以,不是随便打人的。

所以宗门的手段不一样,也没有一定的方法,完全是观机,应机施教。因此那个手段不能学的,我们没有那个本事,对象也不是那一等人,单单学那个样子,那还得了!那就造罪业了。

理与事都要搞清楚,我们还是在教下用功夫。

 

净宗就是用一句佛号老实念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

 

净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号老实念,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

“妄想、分别、执着”起来不要怕,是正常的。你是凡夫,你要不起妄想、分别、执着,你是佛菩萨了,那就不是凡人。

凡人当然会打妄想,当然有分别、执着,所以起来不要怕!这是古德教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要是迟了,你这个妄想继续不断的打,那个麻烦就大了,那造业了。妄想一起来,你马上觉悟了,我现在又打妄想,你觉察到了。

觉察到,用什么方法对付它?阿弥陀佛。心里头佛号马上提起,把那个“妄想、执着”赶走了;换句话说,用阿弥陀佛这一个念头,代替所有一切的念头,用佛号取而代之。

这个佛号是不是妄想?佛号不是的。一切都是妄想,唯独忆佛念佛不是妄想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德号,念这一句佛号是念“真如本性”,这是理。大家都会念,不明这个理,所以虽念与理不相应。

也曾经听过,“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一念也好,念念也好,都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不明了这个理,明了这个理就会相应了。只要把烦恼杂念念掉,清净心就现前了。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清净心一现前就相应,此地讲的从“差别”里头见“平等”,“平等”当然就“清净”,“清净”就“平等”。

【修功当于平等中见差别。】

“平等”、“差别”两边都不着,这是讲修行真实的功夫

由此可知,这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两边不着”、“两边不离”,这就是“诸法如义”,“法法皆如”,你就见到了。

 

我们学佛不只是“闻一知十”,要“一闻千悟”才行

 

【佛之开示,往往约一事以明理。】

佛菩萨讲经说法,我们在一切经里面都看到,《金刚经》这个例子就很多,举例只举一个、只说一桩事。可是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一桩事、一个理,通一切事、一切理不只是“闻一知十”,“闻一知十”不行。世间人是“闻一知十”,这个人是绝顶聪明,学佛还不行;学佛是“一闻千悟”,“十”跟“千”差很多,“一闻千悟”。一听,听到一桩事,所有一切事情都明白、都通达,这才行。

 

会学佛的的人学的是“理”,不会学佛的人学的是“事”

 

【而其理实贯通于一切事。】

从一桩事情说明这个道理:“理”贯通一切“事”。

【若闻法者,不知如是贯通,是只见差别而不见平等,岂能观其理而会于性乎。】

“学”有“善学”、有“不善学”。我们今天讲,“善”就是会学的,有不会学的。

会学的人,快,很快!会学的人是学它的“理”,因为“理”能够贯通一切事。

不会学的人学事,那个很苦,学一样会一样,再学一样会两样,事无量无边,一生一世学不完,学得累死了

所以,一定要会学。会学基本的条件,心要清净,不能有“成见”,不能有怀疑,这是两大障碍佛在经上常讲,“疑”为菩萨的大障碍,对菩萨都产生大障碍,何况我们初学的?!

决定不怀疑,所以要保持一个清净心,清净的信心、真诚心,这是我们修学基本的条件。然后再加上细密的观察,你要细心去体会,粗心大意不行。

 

我学佛就具备会学的条件

 

我过去学佛,进度非常之快,我自己就具备这么个条件。我对老师有信心,纵然老师教给我的,我不知道它的意思,我也不怀疑,我也相信他,“我相”信老师不会害我,我会照他的话去做。我有这么一个好处,所以老师肯教

我学习很细心、很专心,所以老师教给我的方法,跟别的同学不一样。最明显不一样之处,是老师不准我写笔记,这是最明显的,其他同学们听经写笔记,老师从来没有说不对,从来没有讲过,老师也看到他们一面听一面写,我就是不可以写。这就是根性不相同,教学的方法不一样。

 “听经听教理”的好处是:“一切佛法都通

老师要求我“听经听教理”,他告诉我好处是理通一切佛法,一部经通了,所有经都通,这个方法的确是好。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体会教义,义比理次一等,义能够贯通,与这个经相类似的能通。

譬如净宗的义理,“净土五经一论”没问题,你听一部经,这五、六种东西都贯通了。不是听一部学一部,那个很糟糕!那个教的人很辛苦,学的人也很辛苦如果是教理,那就广大了,不仅仅限于净土宗,所有一切宗派的经典,乃至于世间法都通了所以要懂得体会它里面的“理”,“理”能够会于“性”,这个很要紧!学佛最终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这是正确的目标,这是大方向,一定要把握住。

在这个地方,希望同修们能够细心去体会,确确实实能得大受用。不过这些事情,如果自己根性稍微差一点,要懂得培养。

 

我学佛如果不跟章嘉大师三年,到台中去也学不到东西

 

所以实实在在说,我学佛如果不跟章嘉大师三年,到台中去也学不到东西,成就也不简单。章嘉大师教我什么?教我看破、放下,这对以后的修学帮助太大了。

能“看得破”,你的知见圆了,你不执着,你没有“成见”;能“放得下”,你自在,你没有分别、执着,这个对于修学帮助太大太大了。

 

章嘉大师教我从“布施”做起,舍财财就来,舍法法就来

 

所以不能“看破”、不能“放下”,是严重的障碍。我一学佛,章嘉大师就教我这个方法,从哪里做起?他老人家教我“布施”。

我那个时候的好处,跟他老人家第一次见面,他讲的话我就相信,回来之后真布施,就真干。以前很小气、很吝啬,那就学,咬紧牙根去学布施。

什么都能舍,这才知道自在!舍了有没有?给诸位说,愈舍愈多。这里舍了,那边又来了,愈舍愈多,但是要记住,愈多愈舍,非常重要舍财,财就来;舍法,法就来

佛讲的话我们在生活当中证明了,没错,“财布施”得财富,愈是施得多,愈得的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我为什么不生病?

 

我们今天同学很多都是吃长素的,素食就是“无畏布施”,不吃众生肉了,修慈悲心,这是“无畏布施”。

诸位同修在家,我希望你们“无畏布施”里头多施医药。我不知道新加坡的制度如何,如果有贫病之人生病,病苦有困难,你帮助他,帮助他的医药费,布施这个有好处,什么好处?得健康长寿。

有很多人,我听这个话的时候感觉得莫名其妙,什么事情?就是自己要准备一笔钱,做自己的医药费,准备自己生病,你说糟糕不糟糕!你想他会不会生病?他一定会生病,他医药费已经准备好了。

所以人家问我,我今年七十岁了,没有生过病,没有进过医院,医院里头没有我的病历。

我为什么不生病?我没有医药费。我的医药费布施掉了,没有医药费。有医药费的人可以生病,没有医药费的人不能生病。你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你布施医药,我的病别人代我生。佛说这个道理,愈想愈有道理。所以何必替自己留一笔医药费?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老想着病,没病也想出病来,所以这是一个不健康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你自己想要健康长寿,多帮助苦难的人,你得健康长寿。

《金刚经》讲了这么多,可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在《金刚般若》我们得了这两句结论。“因果不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丝毫不爽。你要想得财富,“财布施”;你要想得聪明智慧,“法布施”;你要想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

三种布施,我们在印经里头,印经三种布施具足。你印经书,你要“财”,“财布施”;印出的经本,经本是佛法,“法布施”,内容是“法”;众生读了经,明白佛的道理,“无畏”。所以这一桩事情里面,三种布施都圆满了。

我今天晚上来迟一点,这边弘国素食的老板请我吃饭,请了很多次,没有法子推不掉,我说下不为例,耽误时间。我听说这个老板给伙计们说,指我说这个法师印很多经书送人,到处送人。别的法师有了钱买房子、买车,我没有房子也没有车。’买房子、买车,他还想住在这里,他还不想走;我不要房子、不要车,我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不想在这世间住了,我们的目标、方向不一样。

这个地方的钱没用,带不去,所以有了钱,赶紧印经,让大家共享。刚才说过,这个做法,三种布施一次就完成。这个理我们要透彻、要明了,事上我们才热心去做,才真正去做。弘法的人你能够这样做,法缘殊胜,法缘是结的。前面我们也曾读过,缘应当了的要赶快了,应当结的可以结,与一切众生结法缘。

 

一桩事情为什么两个说法?

 

【本经说即非是名处甚多。】

这种句子很多。“即非是名”意思前面说过,此地提醒我们:

【闻者便当领会其中道理,原无二致。】

不能把“即非”跟“是名”看作两桩事;你要是看作两桩事情,你也在门外,你没入门,它是一桩事情

一桩事情为什么两个说法?两个说法便于你体会,一个说法你不能领悟。这两种说法,你在当中体会,你就悟入进去了,这是说法的善巧从“差别”当中你去体会“一如”,去体会这个意思,这叫“会听”。

【即非,约理体之性,以明本空。】

“体”是空的,根本是“空”的。

【是名,约缘生之相,以明幻有。】

“因缘”所变的现相,现相有没有?当然没有。为什么没有?“体”没有。“体”没有,“相”怎么会有?!就像前面所说的,“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怎么来的?微尘众聚集起来的,微尘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世界哪里会有?!

佛虽然在经上讲“一刹那九百生灭”,佛用这个来说明一切万物的现象。这个“相”是怎么来的?一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其实不止九百,刹那百亿、千亿、万亿都不止,这是真的。佛为什么不这么说?这样说,人更不懂了。说“一刹那九百生灭”,一般人还能想象得到;如果说是“万亿”、“亿亿”,这个太难想象了,真的是“万亿”。

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现象,确确实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跟你说实话。由此可知,“即非”跟“是名”岂不是一个意思吗?!这叫“佛法”。

如果说“即非、是名”是“二法”,六祖讲“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诸位要晓得,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一法”,不是“二法”。

“众生跟佛”,你说是“二”、是“一”?“众生跟佛”要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了。“生佛不二”,这是经上听说过、读过的,“不二”就是“一”。“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尽虚空遍法界它圆融了,它是一不是二。 你要能从这上体会到,你的大慈悲心就生起来了。

 

我们今天“大慈悲心”为什么没有?

 

“慈悲心”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没有差别,这里头没有分别、执着,一律平等,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起来了。

我们今天“大慈悲心”为什么没有?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体”,不晓得

为什么是“一体”?同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都是“真如本性”变的幻相,会相归性就是一体了你着了相,分别相、执着相,相千差万别,你见不到“一”,见不到“一如”,见不到“平等”。

如果在“差别相”里面见到“一如”、见到“平等”,才晓得“万法归一”,“一”是“自性”、“一”是“真如”、“一”是“本体”。

实在说,“归”这个念头都很粗,都不应该有。万法本来就是一,哪有什么归不归?!今天我说这个话,诸位听《金刚经》听了这么多,我想你不会反对,你会点头。经没有讲到这个地方,我这样讲法,怀疑的人就多了。

为什么祖师大德说“万法归一”,你说“归”还不对,“归”还有问题?我们《金刚经》读到这里,就晓得那个“归”是勉强说的,你要执着有一个“归”就错了,它本来就是“一”,所以无所谓“归与不归”。

底下说:

【即非是名并说。】

这是佛在《金刚经》上常用这个方法,他的意思是:

【明性相不一不异,法法皆然。】

“性相是一”,“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确确实实是一不是二。

“即非”、“是名”连在一起讲,教我们体会这个意思,也就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你要是明白了,也可以说“一”,也可以说“异”,明白人怎么说都行,他不迷,他了解状况。说“一”,是从“性”上讲,从“理”上讲;说“异”,“异”就是不一样,从“相”上讲,从“事”上讲;“非一非异”。

如果明白人,你说一切现象是“一”,行不行?行,讲得通。古人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看到金器,那个样子太多了,现在同修们常常戴的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常常戴的,这个都不一样,名词都不相同,这是“异”。说金,同!全是金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

“即非”、“是名”合起来说,教你了解真相。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没有一法不如是。

我们把器比作“相”,把金比作“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叫你体会这个意思,认识“一如”,认识真相。执着一边都错了,都“不如”。执着金,执着这个“体空性”,这个“不如”,有“体”无“用”;执着“相”也“不如”,有“用”无“体”。必须要面面俱到,你才看得圆满、看得真切,没有看错,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底下说:

【即无论何法,皆应明了此理,两边不着,销归平等之性体是也。】

这个重要!

所谓“法身大士”,就是他们能“在一切法中见性”。这个讲法是佛门的术语,现在人初听感觉得很玄,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们讲得通俗一点、讲得浅显一点,“在一切法里头见到它的真相”,这句话大家好懂。但是“真相”是什么,还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没见到,你见到当然就懂了;没见到,学!好好的学习。依照《金刚经》的道理、方法,纵然见不到,多少也能得一点消息,对我们就有好处,至少增长我们的信心,这是最低限度的利益。在功夫上,理事都搞清楚了,你就都不会执着了,差别的相不执着,平等的性也放下了,心得清净,心得自在,这叫“销归平等之性体”。

 

“观行”是修行的总纲领、总题目

 

【修行功夫,可概括为观门(理观)、行门(事修)。】

这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讲的“观行”。

一讲到修行,“观行”是修行的总纲领、总题目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法门,“观门”跟“行门”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总题目是一样的,都叫做“观行”。

禅宗的“观门”、“行门”跟教下的不一样。

教下的“观行”,譬如贤首宗的“观门”、“行门”,跟天台宗的就不一样。这个必须要晓得。

“观”是什么?“理”,明理。

在“事”上看到“理”,那叫“观”,叫“修观”。

在“理”上见到“事”,那就叫“行门”,那叫“行”。

这两个一定要合在一起,也是一桩事情,不能把它分作两个,分作两个,那理论是理论,事实是事实,永远兜不起来,这个没有用处。必须要懂得,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本来不二,你才能入门。

【细说则法门无量誓愿学也。】

无量无边的法门,“观行”是总题目

每一个法门里头,“观行”的内容都不一样,都有差别,可是原理是相同的,终极的目标都是要达到“法法皆如”;如果不是达到这个目标,那就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一定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是经文上讲的“诸法如义”,一切皆如。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理观,依佛说可以贯通一切之理性,加以深切体认,严密觉照。用之于行门。】

《金刚经》说“理”,说的是真正的原理、原则。

譬如我们随便拈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金刚经》上的经文,我们都很熟悉的,你要把这个“理”应用在你生活当中。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了烦恼,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还有什么好烦恼的?!你要会用,不用在生活上,那《金刚经》不是白念了?!

遇到喜欢的事情,起了贪心、贪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贪爱的心马上就凉了,恢复到平等,恢复到清净。喜怒哀乐都是波浪,都是不清净,要恢复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不清净的心生烦恼。这个诸位要懂得。

烦恼从哪里生的?“不清净心”生的。“清净心”就生智慧,《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要把这个“理”用在生活上,《金刚经》上这个理好!“不一不异”、“无实无虚”,真的随便拈一句,在生活里头起很大的作用。所以,这个理真的是贯通一切的理性。

要深切的体认,这个“理”要透彻。

譬如刚才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它是虚妄的?我们在这次讲席当中讲得很透彻。“三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我们说明了,心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的,它起些什么作用,都讲清楚了,这才知道真的不可得。

三心”就是讲念头,是“生灭心”,“生灭心”不是真的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无明生三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相宗里头也叫它做“三分”——“自证分”、“见分”、“相分”。

“见分”,《金刚经》上讲的“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分”。

前面讲的“四相”,“相分”。“见、相”同源,都是从“自证分”里头变现出来的。

由此可知,“转相”就是“见分”,“境界相”就是“相分”,“自证分”就是“业相”,这就是把“心法”跟“色法”的根找到了,它不是“自性”,“自性”是真的,“自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这是不觉里头变现出来的。

我们把这个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内而身心、外而万物都是假的,现在科学家讲,是“波动的现象”

而波动的速度,确确实实一秒当中亿万次;也就是说,一个波动是亿万分之一秒。佛在《楞严经》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才懂一点意思;否则的话,这两句话,到底“当处”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清楚,含糊笼统念了,含糊笼统听了。

“当处”是什么意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示现,现身、说法、度众生是“随心应量”,这里不是讲了吗?佛说一句话,通一切法;我们今天得这么一个身体,过这么一个日子,是什么回事?也是随心应量。心是什么?因缘。量是什么?果报。我们今天是随着业因现的这个果报之相,还是这个原理,还是这一句话。诸佛菩萨“随心应量”,是他因地里面所发的愿,“愿力”与一切众生自自然然感应道交。

我们凡夫“愿”没有了,被“业力”在支配,被“业力”在操纵,一点都不自由,都不自在。把真相搞清楚了。这个地方讲加以深切体认,清楚了,体会到了,要“严密觉照”,“严密觉照”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严”是认真,这个事不是普通事,非常严肃。用佛所说的这个话,来看人、看事、看一切万法,这就把它用在行门上了。

【理观,必应兼事修。】

离开了“事修”,你“观”什么?你没得“观”了,那是个“空理”。

【行事修,必应兼理观。】

事里面如果没有这个观念在里头,那么这个事会带给你无尽的烦恼,你的问题不能解决。也就是说你愈迷愈深,你的生活愈过愈苦,你的工作愈做愈累,它必然是这个现象。如果理观深透进去,你的生活会愈过愈快乐,愈过愈幸福,你的工作会愈来愈轻松,愈来愈自在,完全不一样,这是佛法真实的利益。学了佛,这一点利益都得不到,你说我们学它干什么?佛法给我们的是真实的好处。

【缺其一,便不足以言修功矣。】

由此可知,我们学佛的人很多,不能说他不用功,他很用功、很努力,好像很精进,精进这两个字有问题。他是很用功、很努力,他不精,他很杂、很乱。如果说他有进步,他是杂进、乱进,所以他没有功夫,他不能转他的境界,他还是过那么苦日子,不能转境界,这就是功夫不得力,不会修。会修的人,行里面有观,观里面有行,观行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说,生活里头有高深的理论。什么高深理论?见性!见到平等性。要用相宗的话来讲,那更清楚、更明白,在一切事相当中,他见到平等性,见到妙观察性,见到大圆镜性,他见到了,他是生活在妙观察、平等性、“大圆镜智”里面,他怎么不快乐、不自在!不会修的,观行搞成两回事情,合不起来,他所搞的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烦恼重重,搞这个,搞六道轮回去了。搞六道轮回,当然这个日子愈过愈苦,是这么个道理。诸位真正明白了,佛法不能不学,不学佛就苦死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话。

我们看到今天世界上这么多众生很可怜,我们只能同情他,帮不上忙。为什么帮不上忙?他不肯学佛,这么好的东西不认识。所以今天我们介绍人认识佛教,非常重要。他为什么不来学?不晓得佛法的好处。如果知道佛法的好处,没有一个人不来学佛。为什么?学了佛,“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学佛的求不到。

这两天过年,看到到处贴的“发财”,看到这些人心,他能发得了吗?唯有学佛的人才发财,不学佛的人不会发财。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