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112集)
发布时间:
2019-08-30 18:23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 第112集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美国
修学任何法门包括念佛,如果不懂得“觉照”功夫就不得力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知幻觉照,必先严持禁戒,以绝染缘。多读大乘,以明佛理。令此心略得安静,俗见渐能减轻。乃能知幻,乃能觉照。】
经文的讲义在这一大段,对于我们用功的方法实在说是非常重要!
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即使念佛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懂得“觉照”,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觉照”是佛门行门里面最重要的纲领。
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照”?怎样“觉照”法?这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我们用最通俗、最简单的话来说:“觉照”有提起警觉的意思,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因为“不觉”就迷了。“迷”非常容易。原因我们不难明了,这是无量劫来迷惑颠倒的习气太深,所以现在要想把这个习气换过来,自然是一桩难事情。
古大德提示我们:修行要紧的,就是“生处把它换熟,熟处换成生”。
“熟”是什么?“贪、嗔、痴、慢”、“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很熟,时时刻刻它就现前,要把这个熟的地方生疏掉。念佛我们很生疏,念念就忘掉了,念念佛号就断了,要把念佛变成很熟。把这两个交换一下就行了。这个都是“觉照”的意思。
读经是“明理”,“明理”帮助看破,看不破是“理”不明
这里告诉我们,我们“觉照”提不起来,要怎样才能很顺利的提起来?这里教给我们一个方法:
第一个要严持戒律。
“严持戒律”是把“染缘”离开,我们功夫不能得力,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为什么不得力?“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贪嗔痴慢”马上就起现行、就起作用,把功夫就折断了。所以持戒非常要紧!
在《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要修“身、语、意三业”,教我们“护持三业”。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三业”里面佛把“口业”摆在第一,原因就是“口业”非常容易犯。两、三个人在一块,他不是在念佛、不是在讨论经的意思,都是是非人我,张家长、李家短,搞这一套。所以佛把这一条戒列在第一个,有道理!
《六祖坛经》里面也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看到这个世间,这个人也不对,那个事也不对,到底谁不对?是自己烦恼习气太重了。人与事与自己念佛有什么相干?不相干的事情!真正能做到“不见世间过”,他的心就清净,功夫才能够得力,高度的警觉心才能够提得起来。
第二句教给我们:“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无量寿经》上这三句,实在讲已经把戒律,乃至于我们常讲修学的纲领——“三福”、“六和”,都包括在其中了。这是教给我们一定要“严持禁戒”,把外面不好的缘把它杜绝。
“多读大乘,以明佛理。”为什么戒律学不好?实实在在讲,“理”没搞清楚。
“持戒”是教你放下,放不下是因为没看破,真正看破了,放下就不难。
读经是“明理”,“明理”帮助你“看破”。
“多读大乘”,不是叫我们遍读大乘经典,遍读大乘经典当然也是好事情,可是这个不是对初学人说的。
初学的人要紧的是一门深入,选择一部大乘经一门深入。
什么时候才多读,广学多闻呢?一定戒持好了,换句话说,心清净就可以涉猎一切大乘经典。心不清净,涉猎大乘经典没有用处,那是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为什么?心不清净。
读一部经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所以读一部经,一方面求“明理”;一方面就是修戒律,修清净心。
一定清净心现前,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时候才有能力遍涉大乘。你一接触会开悟,帮助你开悟。这个要知道。
初步修行的目标:要把心安静下来、要定下来
“令此心略得安静。”可见得初步修行的目标就定在此地:要把心安静下来、要定下来。
“俗见渐能减轻。”“俗见”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指这些东西。
“妄想、执着”轻了、“妄想、执着”少了,佛经上教给你用功这些方法,就容易得力了。这个时候“乃能知幻”,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场所,我们“六根”对的境界都知道,这个境界、这个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叫“觉照”。
如果眼前境界你还以为是真有,还在里面动“贪嗔痴慢”,你的“觉照”完全没有;换句话说,“觉照”就是认清一切现相的事实真相,的确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知道这是幻相,不是真相,所谓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不但我们眼前这些相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就像《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根本就不存在,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定功深的人心的波动速度慢、波动的幅度不大
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还是这个现象。不同的地方,十法界里面它变化得快,速度快;“一真法界”里面变化的速度慢。“快、慢”是什么道理?是念头。
凡夫这个念头动得快,速度快,刹那生灭,因此变现的相就变得快。
愈是定功深的人,他那个念头就是心里面的波动速度慢、波动的幅度不大。在“一真法界”里面这些人,他们心里波动非常微弱,几乎看起来好像是平静的状态,所以现的法界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实际上原理是相同的,就是他这个心波慢,速度慢,波动不大。
六道里面愈往下去,那个波动愈大,速度也愈快。
所以现相是这么来的,统统是幻相,你要知道这些相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住”就是执着,不要去执着,执着就错了。保持这样的观察状况,这就叫做“觉照”,“觉”是不迷;“照”是明了。在境界里面决定不迷,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功夫,真正用功就是这个。
佛教我们要“断、离”,是“断、离”妄想、分别、执着
再看底下这一段:
【是名我见等之修功,尤要,尤妙。是名我见为真性变现之幻相。所谓销除,并非断灭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一也。】
经上说“是名我见”,这一段经文在二百五十面最后一句,“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解释这一句。“是名我见等”,就是“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一句要怎样修、要怎样用功,这地方就提出来。
这个修学的功夫尤其重要,尤其是“妙”。这个“妙”,你一定要懂得佛在经上讲的“即非是名”,你要懂得它的含义。“是名”是从“相”上讲的;“即非”是从“性”上说的。这个句子里的重要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
不但“我相”是虚妄的,“我见”也是虚妄的。“相”是现相。
“我见”是“四种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思想、见解。思想、见解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真性变现的幻相。
法相唯识家分析得细密,他将“心法”、“心所法”,每一法里面都分作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相分”就是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见分”就是此地讲的““我见”等”。
“见相”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就是真性。
“证自证分”,就是“自性”里面的“觉照”。
这是性、相两宗使用的名词术语不一样,我们了解,合起来看,意思就格外的清楚。
所以“见相两分”都是从“真如本性”里变现的幻相,称它作“幻相”,它确实有相,但是这个相生灭太快了,“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如果用我们现在这个概念来看,它的存在,它那个相现出来存在的时间,大概总是亿万分之一秒,它不是没有,几乎生灭是同时的,所以佛经上常讲“不生不灭”。
怎么会“不生不灭”?它存在的时间太短,所以几乎生灭是同时的;但是这个“相”不会断,“相”不会灭。这个诸位要知道。这个“相”是相续相,它不会灭,决定有相。
“性”是“体”,“体”一定现“相”。
“相”不会灭,“相”会变,刹那刹那都在变,所以叫它做“幻相”。它不是真的,它会变,变得很快。
经上佛常常教我们要“断”、要“离”,这些言语文字,我们要了解它的真实义。是不是真的能“把相离掉”?真的能“把相断掉”?不可能,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这个相要“能离”、要“能断”,那“本性”就“断掉”了、“本性”就离了。
此地说:“并非断灭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什么病?执着的病、妄想的病,除这个东西而已。教你“离”是“离妄想、执着”,教你“断”是“断妄想、执着”,不是教你“断自性”,也不是教你“断假相”。那个“相”是幻相、假相,你要断它干什么?“相”根本就不碍事。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理”就是这个地方讲的“真性”;“相”就是此地讲的“我相”、“我见”等等,它不碍,没妨碍。
妨碍,是你在这里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别、起了执着,这就坏了,这是病,佛教我们除,是除这个病,不除其法,“法性”、法相怎么能除?!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佛经上常讲的,这个断非常重要,断德,断的是什么。
凡是“因缘生法”都不是真的;不是“因缘生法”是真的
再看底下这一段:
【我见是缘生法。】
“缘”是因缘。凡是“因缘生法”都不是真的;不是“因缘生法”,那就是真的。
什么东西不是“因缘生法”?“真性”不是“因缘生法”。
“八识”都是“因缘生法”。
阿赖耶从哪里来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它是“因缘生法”。
“阿赖耶”是一切虚妄的根源,从阿赖耶里面才变现出“前七识”,“前七识”叫“转识”,才生出“见相两分”,所以它是“因缘生法”。
随缘消业,攀缘造业
【心若攀缘,我见便随缘而起。】
佛教给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消业,攀缘就造业。
什么叫“攀缘”?你有分别、有执着就攀缘了;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叫“随缘”。心里有稍稍一点攀缘,可见得“我见”是“缘生”的,“攀缘”还是自己攀自己,没有攀到外面去。心外没有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幻相,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自心缘自性”,本来没有幻法,虚幻是这么样造成的。
这个地方,“我见便随缘而起”,随着你攀缘而起,执着就愈来愈严重。
【心若不生,我见则无从生。】
可见得“我见”从哪里来的?“我见”就是起心动念来的。你只要起心、只要动念,谁动念?我动念。谁起心?我起心。“我见”从这里生的。
起心动念就是攀缘,就是心的攀缘。这是说明“我见”是怎么来的,说明它是“缘生法”,它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心里面要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但一切凡夫着“四相”的病你除掉了,着“四见”的病也除了。所谓“断”、所谓“除”、所谓“灭”都是这个意思。
“四相”、“四见”存不存在?存在,它不是没有,破它的执着而已。要晓得“四相”、“四见”是一切万事万法的根本,它从哪里来的?把这个根本找出来之后,枝枝叶叶就很容易解决了。
“看破”跟“放下”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这两句话是《圆觉经》的经文。
怎么“离”?“知道”就离了。知道,怎么“离”?“知”道,不再执着了;“知道”,不再打妄想了,什么妄想都没有了。
为什么什么妄想都没有?因为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所有一切妄想,从根给你拔掉了。你这个事实真相一明了,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没有了,“即离”。
由此可知:“知”是“看破”,“离”是“放下”。
“看破”跟“放下”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先看破,再放下,先放下,再看破,你永远没有放下,永远也没有看破。《圆觉经》上这两句话好,妙极了!《金刚经》前面跟我们讲“非一非异”,经义一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多明显。也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谓“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不是“二法”,把“看破”跟“放下”说成是“二”,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是你永远也不会“看破”、你永远也不会“放下”;如果你知道这是“一”,这个境界你就契入。
“知幻即离”,“知”跟“离”是“一”。
“离幻即觉”,“离”跟“觉”也是“一”。
“觉”就不迷了,“觉”就是佛菩萨。这就是说明,“离幻”,你就是佛菩萨。
下面我们用更粗浅的话来说,大家更容易明了。
佛、妖魔鬼怪现前都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就觉悟了
遇缘,这个“缘”里面包括非常广泛。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叫“缘”。上从诸佛如来,下至地狱众生,统统包括在里面。
遇到佛,也是这个看法;遇到鬼,也是这个看法。为什么?是一不是二。你把佛跟鬼分成两个,你就迷了,你就堕到“二法”里头去了。
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一”,为什么是“一”?这个经讲到此地,大家应该都有一些体会。
从“理”上讲,都是“自性”变现的,万法归一,一个“自性”变现的,“体”是一个。“理”上讲,一切万法“不二”,所以大乘法讲“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
从“事”上讲,佛的相也好,鬼的相也好,都是业因果报刹那的相续相,这从“事”上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从“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也是“一”,它也不是“二”。
无论从“事”上、从“理”上都归到“一”。我们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说“看破、放下”谈何容易?!怎么肯舍得放下?!所以必须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而后遇缘,你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所有一切境缘里面,佛现前了,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妖魔鬼怪现前了,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人真的觉悟了。
凡夫之人,所以佛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现前?佛一现前,这还得了!马上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见到佛,我的功夫不错!”你看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大风大浪就起来。佛晓得你没有功夫、没有定力,好不容易心才清净一点点,佛一现相,马上大风大浪就把你那一点定力都破坏光了。所以佛也不来现前,这是佛的慈悲。
什么时候你见佛?在一切境界相里,心平等,心清净了,这个时候佛现前。
就跟学校老师教学生,学生成绩差不多了,再给他考试,他功夫不到不考他,考他没有用处,考都得零分,那有什么意思?必须看他用功用得差不多,再来考一考他。
我们现在功夫都没有,佛一来考都得零分,佛知道我们这个状况,干脆不来了。这种对待境界,“即是离幻即觉”。这是第二个意思。
【此二义,极要极要。】
十七跟十八这两条,非常重要!
自古以来多少修行人有能力出三界没能力出十法界的原因
【除我见之修功,莫妙于此。】
我们把前面所说的归纳到最后这一句,就是一切时、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面对的时候都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离幻即觉”,这就是除“我见”的妙法。
诸位要晓得,“我见”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虚幻根源。
《金刚经》末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的根源就是“我见”。“我见”要除了,十法界就没有了。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没有,变成什么境界?“一真法界”,就恢复到“一真法界”。禅宗里面说,恢复到自己“本来面目”。诸位要晓得,“本来面目”就是“一真法界”。
有“我见”,变成了十法界,执着“我见”就变成六道轮回。十法界、六道是这么来的。《金刚经》教给我们,真的是从根本修,从根本上把这个病根拔除。
【若不依此,永不能除。】
这个话说得并不过分,确实是如此。你要是不依照这个纲领,“我见”很难拔除。
自古以来多少修行人,有能力出三界,没有能力出十法界。
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如果依天台家的说法,“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出不了十法界。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见”没有彻底拔除。所以他作菩萨、作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不能提升到“一真法界”。
不念佛的时候没发现妄念,一念佛就发现有很多妄念
【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一段也是《圆觉经》的经文。这个经文实在讲非常之妙,妙极了!
【此八句中,初二句为主。即不起二字为主。下六句,是展转释义,解释它的意思,说明不起之所以然,什么叫不起。必如此,方为真不起。】
“不起”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很广,也很不好懂。
底下这六句,给我们解释出来什么叫“不起”,举出这个例子来说,其实也不出前面这四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能把这四句十二个字做到,《圆觉经》上这一段你就全部都做到。
“居一切时。”“一切时”里面当然包括“一切处”,当然包括“一切境缘”,就是一切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不起妄念。
“妄念”就是前面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是妄念,此地就是一个妄念统统包括尽了。
下面解释什么叫“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平常我们有念头,起心动念,这个念头要不要去灭它?你要想灭那个念头,又加一个妄念,你能灭得了它吗?“我妄念很多,我要把妄念灭掉”。你是“妄念”上再加“妄念”,你决定灭不了“妄念”。不理它,“妄念”就没有了。
初学佛的人遇到这种状况很多!特别在念佛的时候,大家在一块共修念佛止静,完了之后回来,“法师,我不念佛,没有妄念;我这一念佛,妄念不晓得有多少?”吓得不敢念佛了。其实他这个想法错了,不念佛的时候就有这么多妄念。不念佛的时候,你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妄念息灭掉,你没想到,这一念佛,要用佛号把妄念息灭掉,才发现有这么多妄念。不是你念佛念出来这么多妄念,不是的,是你念佛的时候才发现。你想静一静,坐下来静一静,发现有这么多妄念;发现之后怎么样?不要理它,没事!妄念自自然然就少,就息掉。
“妄念”原本就是那么多,是你念佛才发现而已
你要是“我有这么多妄念,这可不得了!”那妄念不是愈来愈多?你在培养“妄念”。这里教给你,“于诸妄念亦不理”,就是不要理它就完了。
用自己的功夫,参禅继续不断用参禅的功夫,念佛就用念佛的功夫。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没关系,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根本不理会妄想,这样妄想就愈来愈少,佛号就愈来愈得力了。要用这个方法,不要怕“妄念”。
“妄念”原本就是那么多,不是念出来的,是你发现而已,不必去照顾它。道场常常教人,你要照顾话头。你念佛的时候要照顾佛号,不要去照顾妄想,这个非常重要!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眼前这个境界,不必样样都打听、样样都知道,这个事情是找麻烦。古德常讲,“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烦恼少。换句话说,你知道的事情多,你的烦恼就多,你何必要自己找烦恼?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最好。“识人多处是非多”,交际应酬没有好处,认识人多,是非就多。不需要认识的人,不必打交道。所以教你能够省心,修行人总要烦恼少、是非少,你心才能静得下来,才能够定得下来,这都是在严持戒律之中。
古时候的道场多半建立在深山当中,也就是说,你想到那个道场去,走路都很困难。它的目标?你要不是真正为修道,最好你不要来、不要来扰乱,是这个意思,那是真正修道的地方。住在道场上,人也不出门的,它有它的界线、有它的范围。
像过去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三十年不出界线。他那个界线是道场旁边有个小溪,小溪那里有一个小桥,他不过桥的。三十年没有离开道场,他心清净。山下的事情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不晓得,所以他们的日子是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你看那个心多清净!
现在修行困难,纵然住在高高的山上,上面架起无线电,还听到广播、还看到电视,世界上什么事情他都知道,你说这怎么行?!他那个心是动的,他静不下来。所以真正修道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不要听广播,每天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他心是静的。现在用这种方法修行的人没了,这就讲为什么我们的功夫比不上古人,道理就在此地。实在讲,理也不清楚,也不透彻,外面这些报纸、杂志、广播,这都是诱惑,外缘不好,诱惑你,叫你起心动念。我们是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在那里挑拨,就是叫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坏了,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这是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离相、离见,“法法皆是”;着相、着见,“法法皆非”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给诸位说:“不辨真实”就是“真实”。你要“一辨真实”,就变成虚妄。为什么变成虚妄?“真实”里夹杂着妄想,就变成虚妄。离开“知见”,法法皆真,没有一法不真。《金刚经》讲到后半部“法法皆是”。“皆”是什么?“皆”是“真如”,“法法皆是”;你加一丝毫意思在里面,“法法皆非”。
《金刚经》前半部都说“法法皆非”,都不是,没有一样是的,全部否定掉;到后半部又反过来了,后半部是“法法皆是”。为什么?你已经“离相”、“离见了”。
“离相”、“离见”,“法法皆是”;“着相”、“着见”,“法法皆非”。所以法相里没有“是非”。诸位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相里面,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真妄”,什么都没有。
“是非”、“善恶”、“真妄”从哪里来的?都是妄想里头生的。离开妄想,这个东西统统没有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真实的道理。
这八句的意思明白了,就晓得“不起妄念”应该怎样修学。这是说明“不起妄念”的所以然,这才是真不起,连“不起”这个念头也没有;若有这个念头,起了,用我们前面讲的,“我对境界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他已经起心动念了。“我不分别、不执着”,你已经分别、执着了。这是说法的难处,诸位要会听。所以叫你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你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
所以“言说”、“名字”是方便、是方法、是手段,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了。要是不执着,都对,没有一样不对。
【念不起时,便是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两句话禅宗里常常用。
多少禅堂匾额上就写这四个字,“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灵光”是“自性般若”的智慧光明,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初见五祖忍和尚讲的,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灵光独耀”。他是这个境界,他不生烦恼,也就是说他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妄想,他透出来的是智慧光明。
“根尘。”根”就是“我见”;“尘”就是“我相”。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见”、“四相”。“脱”是离开了;“迥”是远远的离开。远离“四见”、“四相”,所以“自性般若光明独耀”。
“有觉、有照”可以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十法界
【总之,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佛教给我们要“有觉”、要“有照”,那是什么?我们现在连“觉”、“照”都没有,所以教你要“有觉”、“有照”。
“有觉”、“有照”是初学,“觉“、”照”得力了。那个“觉”、“照”的念头不能要,要就出不了十法界。
“有觉”、“有照”可以脱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十法界;但是要是“无觉”、“无照”,六道轮回都出不去。
你在六道里面“有觉”、“有照”,可以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到最后的时候,那个“觉”、“照”的念头也没有了,就出十法界。
我们读这个经,“有觉有照,俱名障碍”,我们现在“要觉”、“要照”,这个非常重要!
【此经是我之义,亦复如是。】
说“是名我见”,里头就含着有这个意思,含着“有觉、有照是障碍”。
【我见亦是缘生,自性本来无也。】
“自性清净心”中确确实实本来无一物,不但这个东西没有,它是缘生的,连那个缘也没有,我们讲“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不觉”,“自性”里头也没有。
“放下”是心里不能有一丝毫的妄想、牵挂和忧虑
【善用功者,必须一离到底,断则顿断,此是名我见之修功也。】
“离”就是“放下”的意思。
“放下”要彻底的放下。这个“放下”是讲心里上的放下;换句话说,心里面决定不能有一丝毫的妄想、不能有一丝毫的牵挂;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没有放下。
世间法放下了,我现在还念着阿弥陀佛,还想求往生极乐世界,你还没有放下。必须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放下,那你就是成了究竟圆满佛。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佛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叫我们把其他的统统放下,单单去执着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方法就叫做带业往生。什么是业?心里有阿弥陀佛就叫业。带着这个业往生,这个行,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什么道理?
这个经前面我们讲得太多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想阿弥陀佛就变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就变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理论的依据在此地。这种说法,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唯识所变”就是“从心想生”,这是基本的原理。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金刚经》用的方法跟净土念佛的方法不一样,它的方法是顿断,立刻就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所以这个法门,惠能大师讲这是度上上根人的,上上根以下没有分,他是接引上上根人的,不是普通的大乘法,普通大乘人做不到。这是说“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修学功夫。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圆觉经云:一切诸佛,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这一段经文是说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
当然一切诸佛修行成佛,法门不尽相同,无量无边的法门,它怎么会相同?!
方法也不一样,可是原理、原则决定是相同的。这个地方从总原则、总纲领上说,都是“依圆照清净觉相”。“照”就是觉照;“清净觉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觉相”。
“永断无明。”“根本无明”都破了,这样才成佛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这样成佛的;换句话说,“圆照”的方法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方法不一样,但是统统都是“圆照”。照的是什么东西?照的是“清净觉相”。《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清净觉相”。
【此中修功,正是圆照清净觉相。】
这个地方讲“修功”,就是前面讲的除“我见”,经文上“是名“我见”等”,这种修行功夫,跟《圆觉经》上讲的“圆照清净觉相”是相同的。
【故能无明我见,一断永断。】
他把阿赖耶识的“见分”,“我见”、“四见”是阿赖耶的“见分”;“四相”是阿赖耶的“相分”。
“相分”从哪里来的?“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是“能变”,“相分”是“所变”。“见分”是“识”,“相分”是“相”,是现相。
唯识家着重在“识”,唯独“识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这个说法没有达到究竟,为什么?究竟法,“识”也是假的,也是“因缘生法”。
如何能“转识成智”?用《金刚经》的方法,要达到相宗的目标非常快速。相宗达到这个目标很困难,要经历很长的时间。《金刚经》的方法真是快刀斩乱麻,非常快速,顿断。他为什么能够顿断?他对于事实真相了解得透彻;换句话说,他能够一下子真的就放下,不是修其他法门放下一些还留一些,慢慢的放,他是整个彻底放下了。这就是他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所以才能够彻底放下。
“一断永断。”《金刚般若》的方法就是“圆照”。
“岂不妙乎?岂不要乎?”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尤其是重要,尤其是“妙”。
实在放不下你就抓住阿弥陀佛,这个能带业往生
【依此起修,便得受用。】
这个“受用”是真实的受用。
但是这种“真实受用”,我们一般人很难体会。为什么没有法子体会?没有亲自尝到这个味道。这是宗门里面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没有饮到,你怎么晓得?!这一杯水我说热,我说冷,这个冷热你想象不到的,你没有尝到。你必须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真的入这个境界,那个味道你才能享受到。真实自在,彻底放下了。
不能有一丝毫牵挂,这个对一般人来讲当然难!牵肠挂肚事情太多了,你叫他放,可以放下一部分,但是总还要留一部分。彻底放下,谈何容易?!
做不到,底下讲:
【如若不会,则请老实念无量寿清净、平等、觉,二妙俱足矣。】
实在放不下,你就抓住阿弥陀佛,这个也行,叫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金刚般若”三昧也很快就证得,这是事实。用这个方法,《金刚经》上要妙这两种你也能够得到。
“离相”不能有“离”的念头;否则是“离”得不干不净
【此约我见明离亦离一大段,显示不垢不净之义。】
这是一大科、一大段。
就“我见”来说明,“离”的念头也不能有。佛教给我们要“离相”,“离”的念头不能有;有“离”的念头,还是“离”得不干不净,这个念头都不可以有。这一大段显示出前面所讲“不垢不净”的意思。
【我见,这是垢秽,这是不清净。离我见,这是清净。】
但是诸位要晓得,“染、净”对立的那个“净”,就不是真的清净。那是什么?比较,两个比较一下,这个清净。那不是真的清净,真的清净,净也没有了,净也要离,才是真正清净。底下讲:
【而清净自性之净,乃是垢净俱无。】
“染净”都不能有,所谓是“不垢不净”,“垢”跟“净”统统没有。
【故离我见者,离亦应离。若存一能离所离,我见终未尽净也。】
说实在话,“我见”并没有离,你还落在二边,还落在“能、所”里面,“能所”就是“二法”。
【诸法空相下三段。】
到这个地方总结这一大段的经文。
【初约身明义。】
佛举他的报身来说明“空相”。佛的报身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何况菩萨以下所得的身相,哪有真的?!佛举他自己的报身来说。
如果佛举六道身来说,你这个身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我们会想,“佛的身大概是真的、大概是可得”。所以他举他自己的报身来说,告诉我们:“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微尘”,大的是世界
【次约世界明义。】
在世界里面讲了两小段,一个讲“微尘”,“微尘即非微尘,世界即非世界”,这就是讲“物质”的现象。“物质”现象里面最小的是“微尘”,大的是世界。说一个大,说一个小,也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
后头一段:
【约妄心明义。】
“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合此三段,正是显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一切空相,性自平等之义。】
这一段经文含义非常之深、非常之广。不但在事相上告诉你,“本来面目”、“真相”是怎么回事情,而且就在“事相”里发挥“心性”,让你在这些“幻相”当中“见性”。
相极不平等,特别是十法界,可是你了解这一切现相的真相,你就晓得极不平等里面看出来它是平等的。
刚才讲,从“体性”上看,它是平等的;从它演变过程上看,它是平等的。
虽然现相不平等,现相为什么不平等?业因不平等。这是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的重要;因为相不会灭,相会变。
为什么不生不灭?
说实在的话,人不是死了就了了,没有这回事情。人死了,他又投胎去了,这一投胎,他这个身相就变了,所以相会变。人死了以后六道投胎,那是大的改变。实实在在讲,我们现在在此地,刹那在改变,没有一个是不变的,这个一定要懂得。你晓得它刹那在变,你才晓得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我上一次举照相摄影,开智慧,你从这里面就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就能够做证明。佛给我们讲所有现相是“相续相”,不是真的,根本不存在。我们用摄影机来照日常生活活动的相,我们用普通一般八厘米小的电影摄影机。一秒钟拍这个片子二十四张,镜头开关二十四次。可是你要懂得,一秒钟的二十四分之一,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张底片。这一张底片照下来之后,永远再照不到了,这是事实真相。这个相就过去了,不会再来了。再照第二张,第二张它也过去了。这不过才二十四分之一秒,这么一个速度。
现在高级的摄影机,它的快门可以达到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我们才明了佛在经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才知道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
为什么不生不灭?因为“生灭同时”。所以我们领悟到《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们懂得佛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什么回事情?亿万分之一秒,那个生灭的速度。亿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看出它生灭?看不出来。所以“生灭”可以讲是同时;“生灭同时”,那就是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真相。佛法界、众生法界、地狱法界完全相同,平等平等。所以,一切法都“不可得”。
“一切空相,性自平等。”这两句话完全是事实。经上这些文句,意思实在讲是无限的深广。你要是不能稍稍体会到,你怎么会得到受用?!你真正明白了,体会了,你的心平了,什么妄念都没有了。为什么?都是假的,都是一场空,都不可得。
“万法皆空”,佛告诉我们,“因果不空”。“因果”是什么?“识”,就是唯识家讲“唯识”,“唯识”是真的,“识”是念头,“念头”就是因缘,底下就变相,把相改变了那是“果”,所以“因果不空”。
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你生善的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是善心,显示出来“一真法界”、四圣法界。你如果有分别、妄想、执着,你变的是六道凡夫的法界。这个现相就是你那个念头变现出来的,相虽然是刹那生灭,决定不存在,但是它有个相续相,让你感觉到好像有这么回事情,就好像作梦梦中境界一样。
用清净心面对境界能看出真相,有起心动念就看不出真相
佛教给我们,不单是我们现在这一生,十法界都是“梦幻泡影”。
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有为法”是讲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有为法”,不限于六道,不限于我们这个人间。十法界都是“有为法”,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确确实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在十法界里,你心怎么会不清净?!
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超越十法界。
虽超越十法界,我这个身体还在十法界,这叫什么?佛经上叫“有余依涅槃”。
超越十法界就是证“大涅槃”,身体还在,“有余”,“有余依涅槃”。这个时候这个身体就跟诸佛菩萨一样,在这个法界里游戏神通,没有十法界的依报。留这个身体在十法界看戏,看这些芸芸众生在表演,看他们起心动念,看他们造业轮回,生起大慈悲心来帮助他们,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那个转变,说实实在在话,刹那之间。
如何能契入这个境界?今天我们在经上看懂了,我们听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上去“观照”;你要不在生活上兑现,没有用。
一切境缘之中,一切时、一切境缘之中,“六根”接触,我们就晓得这个现相是怎么一回事情,马上就知道。正如同我们看电影、看电视一样,画面摆在那里,我们晓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画面。所以我们用清净心,不分别、不执着,面对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的真相你才完全能看出来。你要是起心动念搅和到里面去了,那就坏了,那个真相你就完全看不出来,你就迷了。所以决定不能够搅和在里头,要置身于事外才行。不但六道里头我不搅和,十法界我也不搅和在里面,这才是真正修学《金刚般若》。
末后这两大段的经文,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非常非常的重要!显示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我们真把它搞清楚了、真正搞明白了,眼前这个境界确实是“幻化”的,确实是“空寂”的。
“空”是讲“相”,“相”是空的;““寂”是讲”性“,”性“自平等。
“执着”的根源是“我见”,“我见”是属于妄想
【凡夫执身为我,执世界为我所。我及我所,皆起于见。故身与世界,是所执。见,是能执。而三段经义,显明能执所执之相俱空,并能空所空之念亦空,是之谓“诸法空相”。亦即发挥不生法相,法相本无之义也。】
这个意思就更深入一层、更透彻了。
六道凡夫都执着身是“我”;身外的,“我所有”的,世界是“我所有”的,换句话说,这一切生活环境是“我所有”的,这个“执着”非常坚固,“我”、“我所”。
“执着”的根源是“我见”,“我见”是属于妄想。
身跟世界是“所执”,这个意思就深了;那个“见”、“念头”是“能执”。
《金刚经》后面这一段经文说“三心不可得”是“破见”。你能够“见”的那个念头“不可得”。
“见”是“能执”,“相”是“所执”
你“所执着”的身体,佛的报身,佛举这个来说明身体;讲“微尘”、讲“世界”,说明你“所执”的那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说明事实真相是“能执”、“所执”的相都是“空”的。不但“能执”、“所执”的相是“空”的,你能够执着的那个念头也是“空”的,那是个妄念,清净心中没有这个东西。这个“念”就是“我见”,“我见”发展成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见”是“能执”,“相”是“所执”。不但“相”是“空”的,“见”也是“空”的,这称之为“诸法空相”。你真的了解,真的明白,真能够体会到,就知道前面所说的,经文里面讲的“不生法相”。不生法相这一句,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也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法相本无之义”,从这两大段经文里面完全显示出来。
如果对《金刚经》的意思彻底明了,对念佛帮助太大了
我们再看底下总结,“结成不生”,看这一段,这一段是正宗分末后的一段,这是总结全经。正明不生。
看这一小段:
经【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在这里说出来了,这就是说明“法相本无”的意思,彻底显露出来了,这真正讲到了究竟圆满。
我们看注解。《金刚经》义理的确很深!如果没有详细的注解、详细的解说,读《金刚经》的人虽然很多,明了《金刚经》意思的人很少。
意思不明,他提不起观照的功夫,他怎么能得受用?所以说老实话,不如念佛。但是对这个意思彻底明了的话,真的受用很大;对念佛的帮助也太大了,念佛往生,所有一切障碍都没有了,这是帮很大的忙。
【经初所说发广大心、起广大行、不取法与非法之相,乃至发心不住、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必如是知见信解,方为通达无我法。故曰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正所以显示发菩提心,必应如是,乃为菩提心。】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发菩提心”的标准实在是很高。
通常我们把“发菩提心”挂在嘴唇上,那是“嘴唇上的菩提心”,不是那么容易。这个地方才是“发菩提心”的标准。“菩提心”如果真的一发出来,就超越十法界。
“菩提心”是“正觉”,没有迷惑。
《金刚经》的境界,这是前面我说过的,“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他们的境界。
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
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那是什么地位的菩萨?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个心一发,就是“发心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称之为“法身大士”。所以那个心是广大心。
心怎么广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才这么大。心里面一有分别,心就小了;有分别就画格子、画界限,就不能尽虚空遍法界。一分别,平等就没有了;一执着,清净就没有了。
离开执着,得清净心;离开分别,得平等心。清净、平等才是广大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要想作菩萨,要想真正明心见性,要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你要真正离开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是大障碍,分别、执着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
“分别、执着”都是属于“妄想”,为什么不舍掉?没有办法舍掉,前面说过,是因为对于眼前这些境界的真相不了解,误以为身是真的、外面境界是实在的,所以起“分别、执”着。
现在晓得这个身是“空”的,外面境界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境界”是什么?我们现在明白了,它的真相是业因果报刹那亿万分之一秒的生灭相续现相,这是十法界的真相。要念念记住,不能一刻忘掉,一忘掉就迷惑了、就又堕落,这教你要时时提起“观照功夫”。
眼前境界顺境也是假的,逆境也是假的。顺境没有欢喜,假的,“当体即空”;逆境也不生烦恼,“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看,“顺、逆”平等了。“顺、逆”之相虽然不一样,你的感受是平等的,你的受平等,你的觉观平等,受用平等,这就是得真实的受用。你在这里面得清净心、平等心,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你得的是这个。身心世界再不会把它挂在心上,换句话说,你已经脱离六道轮回的生活,已经超越四圣法界的生活,你过的这个生活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生活,那怎么会一样?这是广大心、广大行。
“不取法与非法之相。”“法”是“法相”,“非法”是“空相”,“空有两边”都不取了。
凡夫取法相,在六道里面不能超越欲界、色界,欲界、色界是法相。如果“不取法相”,取了“非法相”、取了“空”,他只能到四空天去往生,出不了六道轮回。
四空天人是着在“空”,欲界、色界是执着“有”。“执着有”错了,“执着空”也错了,这是讲三界之内。三界之外,是讲修行人、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三界之外学佛,执着佛法“有”,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怎么来的?“执着有”来的,有佛法、有菩萨、有佛道可成。
如果在佛法里面“执着空”,那就变成阿罗汉、变成辟支佛,证“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空”,所以佛说二乘人“堕无为坑”,这是“执着空相”的。
说自己是什么佛、什么菩萨再来的人是着相,佛菩萨不着相
大乘菩萨“空有两边”不着,这才能超越十法界。
要晓得,“四圣法界”,我们讲“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为什么不能超越十法界?他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道理在此地。这是说明“法相跟非法相”都不能住,都不能执着。
“乃至发心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发心不住发心”的相,真发心了,并没有以为“我发了菩提心”。“发菩提心”不着“发菩提心”的相,“证果”不着“证果的相”。
不但法身大士不着证果的相,这一次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连小乘须陀洹都不着得须陀洹的相。在过去我们总以为小乘还着相,现在在这里看到,原来须陀洹也不着得须陀洹的相。为什么他是小乘?他没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经上有一句话说明这个事实,“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不着”,“两边不着”。
“两边不着”它有等级不同,像须陀洹两边是不着,浅,功夫浅,那个不着的功夫是刚刚得力,这是小乘须陀洹。往上去再进一步,他这个不着的功夫比较深,功夫更得力,大、小乘果位层次这么多,都是“无为法”,统统都是“离四相”、“离四见”。
“离四相”、“离四见”,那个功夫程度不一样,所以才有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小乘“四果四向”的差别,这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经上明白告诉我们,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执着我还可以能够证果,没这回事情。这是我们在此地看到的,小乘初果都不可以,都不会执着得果这个相。
现在我们常常在各个地区都听到,有人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他证阿罗汉、什么佛再来的,我看都着了相。用《金刚经》的标准来观察,是真的或假的,马脚都露出来了。真的,决定不着相。
“不住亦不住”,连那个“不住”的念头都没有。刚才说了,有一个“不住”的念头,他已经“住”了。“不住”的念头都没有。
“必如是知见信解。”如是知,如是见。“知”,用现代话来讲,想法;“见”是看法,必须这个想法、这种看法“信、解”,实在我们这个说法很难,意思说不出。我们讲个看法、想法,已经着了相,已经落在“四见”里头,落在“四见”、“四相”里头。有这么一个意思,决定没有“四相”、“四见”的念头,要这样的“知见信解,方为通达无我法”。无我法”是究竟圆满的佛法。
《百法明门论》是入《瑜伽师地论》的基础和先修班
法相宗上讲的“二无我”,有许多同学虽然不是专门学相宗,相宗的常识必须要有。
相宗最基本的一本论典就是《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实际上就是解释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
“无我法”就是“一切法无我”,《百法》就是解释这一句话。而实实在在这一句话,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得更清楚。
《瑜伽师地论》是用六百六十法来说明一切法。
“一切法”他把它分类,分成六百六十类。天亲菩萨看到六百六十法太多,初学的人受不了,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百法。由此可知,“百法”是六百六十法的纲领。
《百法明门论》是入《瑜伽师地论》的基础,等于是《瑜伽师地论》的先修班,先把纲领提出来给你讲。
《百法》里面分为五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前面四种都是“有为法”,前面四种归纳起来有九十四法;“无为法”是六个“无为法”。这九十四法展开,就是一切法。“一切法”说明什么?说明“无我”。
《瑜伽师地论》讲得详细,《金刚经》讲得简单,言语文字有简略广衍的不同,里头的意思完全一样。并没有说《金刚经》讲得就少一些,《瑜伽师地论》讲得多一些,没有!一样圆满。一个是讲得简单扼要,一个是详细的来分析,这叫“通达无我法”。如果证得“无我”,这问题解决了,你超越十法界了。
“故曰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在此地做总结,前面讲的已经相当详细、相当透彻了,确确实实“不生法相”。如果你要契入“不生法相”,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证得“无生法忍”。
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念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悟的什么?悟的“不生法相”。也就是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现象,你真的看到了,真的明了了,你证得了,你这个果位就是“无生忍的菩萨”。
“正所以显示发菩提心,必应如是。”这是说明“发菩提心”的标准。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那才是真正“发菩提心”。
真发“菩提心”的菩萨,刚才讲了,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金刚经》上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标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