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118集)
发布时间:
2019-08-30 18:28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 第118集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美国
“如如不动”,就是“真如本性”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面,倒数第六行,从注解第二十三段看起:
【如如不动,即不生义。“不取于相”,即无住义。先须觉照本不生,乃能无住。至于一无所住,便证无生。交互用功,是为要门。且如是用功,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入手,乃至住、行、向、地、等觉、妙觉,皆不外此。故曰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一切诸佛,从此经出也。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这个理很深。
“如如不动”,就是“真如本性”。
我们晓得,唯有“自性”是不动的,除“自性”之外,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动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动的;“不动”,它就不想,“想”就是动的。
经上这两句话:“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是世尊教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这两句话,它的意思虽然是甚深,但是也能够浅说。从初住菩萨到等觉、妙觉,也就是这两句浅深差别不同,而分为四十二个阶级。
前面江居士曾经跟我们讲过:《金刚经》前半部的经义有深有浅;后半部的经义唯深无浅,也就是只有深讲,没有浅说的。他的说法没错,“浅、深”的界限是“见性”。后半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境界。
此地这个“如如不动”,在禅宗里面讲是“明心见性”了,所以这就是“不生”的意思。
“不生”就是“涅槃”的意思。“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
“不生”,当然就“不灭”,就没有“灭”,“有生”就“有灭”。这是从“体”上讲;“不取于相”,是从“修德”上讲。
前面“如如不动”是“性德”,“自性本具”;“不取于相”是修德。
怎样才能证得“如如不动”?一定要在“不取于相”下功夫,着相心就动了。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
“不取于相”就是“无住”的意思。由此可知,“无住”的意思也有浅、深差别。
要怎样把这两句都能做到?下面这是教我们方法——“先须觉照本不生”,这就是“看破”。
首先你要了解一切法,世法、佛法确确实实“不生”;换句话说,确确实实是“如如不动”。这个意思我们很难体会,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观念转不过来。
我们凡夫的观念,看到不动,“不动”的对面那就是“动”,总是把这个事情看作两截。佛法里面真正的意思,“动”与“不动”是“一”,那才叫“真不动”;如果“动”跟“不动”分开,这个不是“不动”。
如果以为离开了“动”,那叫“不动”,这个境界不是一个好境界。如果没有断“见思烦恼”,果报在四空天,没有出三界。断了“见思烦恼”,也只能证声闻、缘觉。佛在大乘经上说这些人“堕无为坑”,原因在哪里?二乘人虽然“我执”破了,“法执”犹存,他执着什么?“动”跟“不动”是两桩事情。“动”他舍掉了,他心里住在“不动”,这就错了。比不上大乘菩萨,大乘菩萨知道“动”跟“不动”是“一”。
这个意思,诸位如果《金刚经》一直听下来的,我想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
前面佛说得很好,“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发明这个意思。说“即非”,就说“如如不动”之“体”;说“是名”,就是“如如不动”之“相”。
“体”一定会现相的,“相”有没有生灭?相实在讲不生不灭。为什么说现的“相”不生不灭?现那个“相”时间太短,短到我们无法想象。我们稍稍体会一下,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现在科学家已经同意,这个世间决定没有“物质”存在,现在已经同意这个说法了。所有物质现象是什么?他们知道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跟我们佛法讲的愈来愈接近,佛法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就是波动的现象。
我们从最常见的光波,这个常识现在初中学生都明了,都知道这回事情。光的速度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光走一公里是三十万分之一秒,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三十万分之一秒。光走一公尺呢?一公里是一千公尺,三十万后面再加三个零,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三万万、三亿;三亿分之一秒,光走一公尺。一公尺有一百公分,走一公分是多少呢?再加两个零,三亿,三十亿,三百亿,一秒钟的三百亿分之一,走一公分,一公分大概这么长。再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诸位就能够体会到“如如不动”、“不生不灭”,讲“不生不灭”了。它那个时间太短,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有生有灭”,那个“生灭”你看不出来。
所以佛在《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从前念《楞严经》,念这一句体会不到,那个“当处”是怎么讲法?现在才晓得,佛讲的“当处”,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它那个生灭的速度。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相,就是这个快速生灭的连续相、相续相,哪有生灭?!首先要了解事实真相,这就是“觉照本不生”。一切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本“不生”。这是前面经上讲的,“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
“微尘”是讲到“物质”最小的,我们今天讲原子、电子、基本粒子,是说这个。
“世界”是讲“物质”之大的,这个大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是从小的微尘集聚变现出来的。“微尘”既然不生不灭,世界哪有生灭?!我们讲沧海桑田、成住坏空,那是讲非常非常粗的相,这个说法凡夫会懂。
《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境界用在念佛决定能得自在往生
说到“真实相”,没有几个人懂。“真实相”你果然懂了、明白了,那恭喜你,你已经是圆初住的菩萨。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当下就没有了,为什么?你已经肯定了,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不但世间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出世间的佛法也是“缘生之法”,佛在这经上前面说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了。
放下就是“无住”,“无住”,你就见到“如如不动”;你还“有住”的话,你怎么能见到“如如不动”的“自性”?这个“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入这个境界,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真的没事了,真正没事了。
所以经上讲的,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地方只讲“无住”。
“无住”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生心”?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万法皆空”。“万法”包括佛法,世法、佛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当下即空,了不可得”,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到。你所谓能得的全叫打妄想,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没有一样东西可得。
“因果不空”,“因果”是什么?就是你现在感触到这个生灭的相续现相。我们所看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法身大士所证得的“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这什么东西?这就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前面说过,“性”起用它现相。
“性”是“真常”的,不生不灭的,因此“相”也是不生不灭。这个诸位要晓得,相也是不生不灭。“性”不会变,“相”会变。所以佛用方便的说法,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是假的,所谓“真性”、“妄相”。
“相”为什么会变?“因”变,“果”就是现相。“因”是什么?“因”是“妄想,”“妄想”就是“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于是心性现的那个“相”就起了变化。
诸位要晓得,只是“相”上起变化,“性”上不起变化。于是有“一真法界”的现相,有十法界的现相,有我们眼前生活的这个现相,这个现相是识变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现的这个“相”有好丑、有善恶、有苦乐,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什么心?控制相的变化之心。
觉悟的人跟我们不觉的人不一样。觉悟的人,所有一切现相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他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而得度的,他就变现佛身;应以佛境界得度的,他就现佛境界;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他就现菩萨身,他多自在!这就是所谓自己做得了主。
做不了主的,我们的心随着境界转,这个就很苦,自己在境界上做不了主。
所以佛教给我们“而生其心”,生做主的心。就如同佛跟大菩萨一样,在法界当中自己可以做主,生这个心。但是一定要做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你才能做得了主。
做得了主之后,唯一的一个事业就是广度众生。成佛、成菩萨之后,自己没事了,完全是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帮他们破迷开悟。
所以《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境界,实实在在达到究竟圆满,如果能够通达,用在念佛的方面,纵然不能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就把标准再往下降,降到“凡圣同居土”,你一定也是上上品往生,决定能够得到自在往生。这个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否则的话,你《金刚经》是白念了。
“一无所住”就是“不取于相”
底下说的这几句话这就证实了:“至于一无所住,便证无生。”“证无生”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证无生”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见性。
怎样才能“明心见性”?要“一无所住”。
“一无所住”就是“不取于相”。“不取于相”,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能放在心上。
诸位要晓得,什么叫“取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里有牵挂,牵挂就是取了相,就着了相。一定要让心地清净、一丝不挂,不能有丝毫的牵挂;一定要知道,前面讲了,“先须觉照本不生”。
为什么不需要牵挂?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假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真的叫妄想,它不是事实。但是这些东西要是放在心上,坏了,你的心里面就有障碍,这障碍叫“业障”。障什么?障碍你“无住”,障碍你证无生,这个麻烦就大了。
下面这两句话非常之好,对我们来讲,我们马上就可以用得着:“交互用功,是为要门。”就是“看破”跟“放下”交互用功。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这又看破一分。“看破、放下”相辅相成,互相帮助。要不这样用功,就很难契入境界。
我们看破,看破马上就要放下,放下之后,你的智慧一定又会提升一个层面,这必然的道理。又看破一些了,看破一些再放下一些。决定不可以说,你看破这个境界,就不肯再放下了,好了,那你的功夫就到此为止,决定不会向上提升。也就是不断的要放下,这个会不断的再看破。
譬如法身大士,我们举这个例子,其他都可想而知。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是放下一品无明,他证一分法身。证一分法身,就是“看破”;看破之后,再放下一品无明,那又证二分法身。逐渐逐渐,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放下了,他就圆满菩提。那个时候,彻照“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的性体,说“体”必定含着有“相”、有“作用”,像《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彻底显现了,再没有丝毫障碍,这个时候就证得究竟圆满的无生。
任何法门离开“看破、放下”是错用功夫、是盲修瞎练
底下说:“且如是用功,是贯彻到底的。”菩萨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是总纲领,根本的原理、原则,我们所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诸位要晓得,那都是枝枝叶叶上的手段与方法。无论用什么方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这个原理就是看破、放下,贯彻是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你用的这个功夫叫错用了功,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盲修瞎练。违背这个原理,不管你修什么功夫,都叫做盲修瞎练。
从初入手,这是初入门,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初入手是十信位,这就五十个位次;加上“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大乘圆教所列的四十二个位次,皆不外此。“妙觉”就是成佛,就是究竟圆满佛。
经上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初住以前是“正觉”。
从初住到等觉叫“正等正觉”,“正等正觉”里头有这么多的位次,四十一个位次。我们通常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属于“正等正觉”。
“妙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你问他们修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方法,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要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用这种功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这四十一位菩萨们,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表演,为我们做示范,菩萨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是《华严》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在这个经文上看到,修行人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他的工作行业,就在自己本位上修证“无生”,修证“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得,他的确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佛在本经上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离一切相”就是“不取于相”、就是“应无所住”。
要把“无住”贯彻到底,要把“不取于相”贯彻到底,这就叫“诸佛”。
这个“诸佛”的意思是广义的,广义到什么程度?你现在开始依照本经的理论方法去做,坚持去做,就是“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的去做,你现在就入“诸佛”位。“则名诸佛”,你现在就是“诸佛”。我烦恼还没有断,没断你是初入手的佛,初学的佛。你走的这个路子,的的确确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走的路,没错!你是刚起步,你就是“诸佛”,天台大师讲得好,这叫“观行即佛”。
怎么看破法?
天台家讲“六即佛”。
第一个是“理即佛”。“理即佛”是什么?“如如不动”,那是“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理即佛”。
从“名字位”这就开始修了,“名字即佛”。我们今天是“名字位”。
“名字位”,是在这里学习,希望理论、方法、境界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还没做,没有开始做,这叫“名字佛”,有名无实。开始做什么?什么做法?真的看破,真的放下,这是开始做了。
怎么看破法?佛在这个经上教的方法太多太多了,“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是“看破”。“看破”什么?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佛的身,三十二相是讲佛身,佛是举自己做例子。佛身尚且“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何况凡夫?佛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这叫“看破”。看穿这个身相是刹那生灭相。佛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
“刹那九百生灭”是《仁王般若经》上讲的。我刚才跟诸位说的,不止“九百生灭”,“九百”太粗了。刹那确确实实亿万生灭,哪只九百?!九百太少了。可是从刹那九百来说,这个生灭的相你已经没有办法抓到。你所看到的,刚刚生就没有了、就灭了。
“刹那九百生灭”,我们照这个说法,大概是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也就是说,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二十一万分之一,那个零头咱们不算了,二十一万分之一秒,你能够看出来它生灭吗?这个相是很粗的了。如果我们用光波来讲,那比这个更微细,那是一秒钟亿万次的生灭。
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的、耳听的,念念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就是“觉照”。
晓得所有现相,是一个刹那生灭波动的现相,确确实实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你能够这样的看法,这叫“观照”。你能够这样看法,你怎么会放不下?!愈是放下,那个“观照”的功夫就愈微细。“观照”这个智慧生起来了,心清净,“观照”得更微细了。“观照”微细,你就更能放下了。这个功夫就是这么交互用法。
诸位要是读《华严经》,你看到那个大菩萨的修行,实实在在讲,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看出他跟平常人一样,生活一天忙到晚,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他也没有参禅,也没有打坐,也没有读经,也没有念佛,他怎么就成佛了?他怎么成菩萨了?人家用的那个功夫,我们不知道。人家眼睛看的这个东西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什么也不放在心上,什么事他照做。前面讲,动跟不动是一不是二,他没有把它分开两截。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干的是着相,着相修行。着相修行得到什么结果?人天福报而已。如果“五戒”、“十善”修不好,人天福报都没有,三途福报。
我们前天偶尔在电视里看到,外国人养个宠物猪,那很有福报,一家人都照顾它、都伺候它,非常有福报!福报是它前世修的。饿鬼道里面去享福,当土地公、当鬼王,搞这些去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放下”!
知道“一切皆空”,你就肯放下了。这个真正做,真正做,你是真修行了。
真修行就是,从前看不破,现在我学着看破;从前放不下,现在我学着放下。真干,这就入“观行即佛”,那不是名字,你是真干了。
“观行佛”,你就“则名诸佛”,这个不是假的。理论正确、方法正确,成就当然是正确的。
什么时候“我”放下了,不再把这个身当作“我”,诸位晓得,“我”放下了,“我所有”的当然放下了。
“我所有”,是这个“我”附属的,“我所有”的一切统统放下了,这个境界就高,入“相似即佛”。你很像,跟佛很相似了。
等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分证即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就入“初住”的位子。
由此可知,如果用广义的来讲,你能够闻到正法,“名字即佛”。
这是大乘圆顿的经典,你能有这个福分、有这个缘分听到,你真听懂,真听明白了,“名字”就入佛位。因为你明白之后,你一定会真做,你由“名字”,而“观行”,而“相似”,而“分证”。
“一切诸佛,从此经出。”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晓得佛法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成佛,为什么统统是“此经出”?此经讲的原理、原则,无论哪一个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理、原则。这个经上是给我们讲基本的原理、原则,通一切经,通一切宗派,通一切法门,所以“从此经出”。
“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无上正等正觉”是“所证”的。“一切诸佛”是“能证之人”,“无上菩提”是“所证之法”,“能所不二”,“法法皆如”。这些道理都是佛在此经所说的。
《金刚经》以“无住破我”为唯一主旨、“缘生性空”是要旨
【本经以无住破我,为唯一主旨。全经皆是诠显欲破无明,当不取相之义。后半部说诸法一如,说一切皆是等,即是诠显如如不动义。后更畅发缘生性空之义,是全经之要旨在后半部。】
本经一开端,佛就为我们说明,“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没有一个着相的菩萨。
菩萨“皆不取相”,这是这里讲的“不取于相”。我们刚才说了,从“观行位”就开始,一下手就用这个方法。是不是真的?真的。从哪里见到?本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小乘的四果。
须陀洹是初果,刚刚入门。须陀洹着不着相?不着相,这是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须陀洹没有觉得“我证得须陀洹果”,没有!这就是说明,从一下手就“离四相”。
我们又何尝不想“离相”,为什么离不了?
“离相”难,非常非常难!我们又何尝不想“离相”?!为什么离不了?不知道这一切现相的真相,所以离不掉。也就是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你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事实的真相是一场空。底下就说,这底下是总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才是事实真相。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我”是有的,以为一切万法是实在的、真实的,在这里面起了“取着”——取相、着相,生起这个妄想。这个妄想演变成“贪嗔痴慢”严重的烦恼。而“贪嗔痴慢”的习气,可以说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堕在这里面,一下去除怎么能去得了?!因此,了解事实真相比什么都重要。
这个也是我们前面曾经说过,佛法的修学“知难行易”。
因为“知难”,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四十九年,“知难”。
“行易”,那真的是修行证果,上根利智的人这一念就转过来了。这是我们上一次跟你们讲的,“无始无明”、“无始涅槃”,说明“无始”是没有开始。“刹那九百生灭”,哪有开始?!就是那“一念”,“一念”迷了,迷了以后,念念迷,这个麻烦了。如果“一念”觉了,念念觉,不就成功了吗?!
诸佛菩萨看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因果报应的连续相
“迷、觉”就在“一念”之间,那个“一念”的时间是非常非常短,真的是亿万分之一秒。你要从这个地方觉,觉了之后要“念念觉”,在佛门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话总懂了吧!
可是我们的老毛病、老习气很重,我们有没有“一念觉”?有!可是“一念觉”,第二念又迷了,又回去了。麻烦就在此地。第一念觉,第二念也觉,念念接着觉,那就成功了。
这一桩事情对我们来讲,一定要“观行功深”。我们“观照”的功夫要深,天天要做,认真的要做。怎么做法?就是必须要知道:一切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法的现相,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是说明这个现相怎么来的。实际上,诸佛菩萨看这个世界是什么?就是一个因果报应的连续相。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看电影一样。电视、电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有没有相?有相。什么相?连续的相,刹那生灭连续的相。
诸位现在常常看电视,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看电视。看电视你看什么?你不要去看画面,你去想那个电视,电视画面怎么成就的。这是我们现在有这个常识,那个画面是线条。线条怎么组成的?线条是点。你要是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那个画面,画面是无数的点密集在那里组合的,每一个点都不相连,你才晓得这个画面“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如此,这就“看破”了。这个观念要有,这个观念不能一分一秒没有,念念当中都有这个观念,这叫“观行功夫”,有了功夫。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已经被我看到了。看到事实真相,哪里还会执着?!哪里还会有得失?!不但没有得失,哪里有生死?!
凡夫眼睛里面,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地球有成、住、坏、空。看清楚真相,没有了,统统没有了。这个没有了,就叫“了生死”。了生死,三界就没有了。
“三界”是世界,“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也没有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则名诸佛”,你就成了佛。
“我、法”两种执着都是用“不取相”来破
本经确确实实一开端,就是以“无住”来“破我执”。“我执”跟“法执”,有密切关联的关系。
“全经皆是诠显。”就是叙说、显示“破无明”。“破无明”这是“破法执”。“我、法”两种执着都破,用什么?都是用“不取相”。
这个意思有深、有浅,后半部说“诸法一如”、说“一切皆是”,意思深了,比前面深得太多。为什么?是从“性体”上来说明,完全依据“性体”来说,“自性”的“体、相、作用”。“体”,“如如不动”,刚才讲了,“相”也“如如不动”。诸位一定要细心去体会,要懂得“相”是怎么发生的,“相”是怎么样一个现相。了解它的“真实相”,我说“一切相是如如不动”的,你就懂得,你就能够体会。“诸法一如”、“一切皆是”。
“一切皆是”是什么?“一切皆是自性”。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是“自性”,“一切皆是如如”,“一切皆是不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动,刚才讲了,动是连续的相。譬如我们看电影,电影比较更容易了解。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是动的,到银幕放映机后面去看看,那个底片是不动的。电影的底片一张一张的,哪一张动了?没有一张是动的。底片没动,银幕有没有动?不动。你要明白这个,这才是真正的义理,你看到真相了,真相,放映在银幕上也没动。你感觉动,是你的错觉。
我在前面曾经举过比喻,现在速度最快的飞机,飞在天上,一个小时飞一千多公里,我们用照相机去照它。我们用五百分之一秒的快门,你去照那个飞机,清清楚楚,没动。飞机有没有动?没动。我们说没动,人家不相信。你看到那个东西是什么?是它一点一点的连续相,确确实实没动。不相信,你用电影机去照,看看底片动了没有?没动,确实没动。所看到的动,是一张一张画面的连续相。凡夫心粗,没有看到真相。诸佛菩萨那个心很细,看到的是“如如不动”,所以“一切皆是”、“诸法一如”。这个意思深了,没有像前面浅的意思了,确实愈说愈深,愈说愈真实,“诸法实相”。这都是说明、显示“如如不动”的意思。
“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佛将来变佛、想坏事变恶道
“后更畅发缘起性空之义。”一切法的“变”,“缘起”就是讲“变”,法相宗所说的“唯识所变”。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实在讲,“心想”就是“识”,“想”就改变原来的样子。说实在话,想什么就变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念佛这个法门,也是根据这个理论。
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佛,不就变佛吗?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这是第一殊胜的法门,叫你直捷了当去想佛,去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为什么成佛?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阿弥陀佛,你将来就变成阿弥陀佛;你想极乐世界,你的生活环境就是极乐世界,想什么就变什么。
所以千万不能有恶念、不能有“贪嗔痴”,不可以怨天尤人!如果有这种想法,变出来的境界就很不好,变的是三恶道的境界。
如何叫自己不生病?
所有一切境界,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从心想生”。你的身体健康不健康?问你怎么个想法。常常想着身上有病,这个人怎么会健康?!佛法道理,“从心想生”。他天天想病,他当然会生病,愈想愈多。
如何叫自己不生病?想佛、想菩萨。你看看,哪一个佛菩萨生病?想个半年、一年,一身的毛病都没有了,体质改变了。不要看医生,现在医生医德好的不多,都骗人;也不要吃药,假药很多。把你的观念改过来,你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是真的从根本上改变体质。
可是最究竟圆满的,身都不想它了,那最高明,没有身了!知道这个身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你还有什么毛病?!
凡是“缘起”的,都没有“自性”。这个“性”是讲“体”,都没有“自体”。“体”决定是“空”的,是“空寂”的,“缘起性空”。
全经的要旨在后半部,前半部教我们“离四相”,后半部教我们“离四见”。“见”是什么?念头。念头也不能有。
讲《金刚经》的难处
【演说者,若不达后半部之义,前半部便不得要领。】
这是讲《金刚经》的难处。
所以《金刚经》不能全部贯通,前半部你就讲不好。它的中心、主旨在后半部。可是讲前半部的时候,如果引用后半部的经文来解释,到后半部就没得讲了,这也是个苦恼事情,这是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法师很头痛的事情。因为它前后是照应的,所以讲前半部涉及到很深的意思,只能把后面略略提出来轻描淡写一下,不能把后面精彩的意思统统说出来,说出来,到后面叫“犯下”,下头没得讲,这是讲这个经的难处。
因为世尊在此地是教给须菩提尊者:如何接引众生、如何开导大众,告诉他这个纲领,“为人演说”要记住这个原则——“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受持者,若不知从后半部所说者入观,亦复不得要领。】
这个意思非常明显!我们这个经从头讲下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看破、放下”不知道“交互”的用这个功夫,你就没有门可入。所以一定要懂得“看破、放下”。
古德为我们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境界很粗很粗,跟《金刚经》来比,相差太远太远了,但是不知道义理精深之处。听了祖师这两句话的劝告,依旧不相信、依旧不能够依教奉行,还要造业,这原因是什么?对于祖师这些话,了解的深度不够。深度要是真正明了的话,决定不造业。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这个现相,就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循环的相续相。你造恶业,必定受恶报。
世间人也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有没有再深入的去观察一下?
我们希望事事如意,我有没有给别人如意?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有没有关怀别人?希望人家关怀我,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我要关怀别人。
我只关怀我几个喜欢的人,不喜欢的我不关怀了,“喜欢跟不喜欢”的大概就是十跟一的比,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
诸佛菩萨用的什么心?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所以一切众生见到佛都顶礼膜拜。他的因广,我们造的这个因太窄小,所以果报就小,不如意的事情就常八九。还是一个业因果报相续的现相。古圣先贤教训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话讲得很明白、很清楚:我不喜欢的,不可以用这个心态对别人。
世法里头,“因缘”是多生多劫结下来的,不是一生一世。“缘”是生生世世结的,结善缘就得到大众的拥护;结恶缘是三途苦报,这就是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你在世间,说实在话,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到,名闻利养全是假的,“财、色、名、食、睡”一场空。所以明了之后,你才懂得什么叫“入观”,进入“观照”;也就是在我们眼前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不迷惑,这样功夫才得力。
【观诸法缘生,即是观诸法空相。】
“缘生”是什么?就是“业因果报”。“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因果”循环永远不断。看到这个事实真相,才明白佛在经上所说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两句话的意思懂了。
菩萨因为事实真相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起心动念造因的时候,他一定是纯善无恶,他的果报圆满。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随着妄想、分别、执着造业。造作的恶业,这个恶的果报现前,后悔来不及了。
所以你能够观察“缘生”、观察生灭相续,这就是观察到“诸法空相”;这个“空相”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统统不可得,这个经上前面讲的“三心不可得”,“三心”是讲“心”,“心不可得”;“诸法皆空”,那是讲“相”,身体是色相,色相也“不可得”。
【相若空时,岂复有取。】
彻底了解,你还取个什么?!你还执着什么?!你还牵挂什么?!
彻底放下了,“如如不动”的“真性”就现前,明心见性。
怎么“明的心”?怎么“见的性”?《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只要“不取于相”,心自然就明了了。因为你“取相”,“取相”是“无明”、是“烦恼”,把你那个本来“明的心”,变成“无明”,不明了。
今天我一切放下,一切都不取,“本明的心”恢复了,这是“明心见性”,这是彻底解决问题。
“观诸法缘生”,这个文在底下这一段,一百八十三段,“观法缘生”:
经【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看注解。
【何以故。】
这是征问。
【问不取于相之所以然也】
佛教给我们“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个意思是说,为什么要“不取于相”?要明了“不取于相”所以然的道理。因为你真搞清楚了,你才不取;你没搞清楚,佛教你不取,怎么可能不取?
【所以然有二。第一、因何而不取。偈语前三句已足答释。】
为什么不取?这首偈子前面三句,说明“因何而不取”。因为一切法是“假”的,一切法是“空”的,根本就不存在,像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他发现了,他取不取?他照取。他为什么照取?诸位要晓得,他是看到当然,没有懂得所以然。
这个事实的相他看到了,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现相,他不晓得,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还是照取。这就是说明,科学家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古代的宗教家,印度古老的宗教也很了不起,他们“修定”,有很深的定功,“定”中境界里面他看到六道轮回,“定中”境界他能够看到地狱、能够看到非非想天。这个能力是今天科学家比不上的。
六道里面的情况,他很清楚、很明白。他造不造业?照样还造业。为什么造业?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定等佛出现于世,才把六道轮回所以然的道理,它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佛才把它说清楚,怎样才能超越六道轮回。
【第二、何以能不取。】
这个问题重要!怎么能够不取?
【则须全偈方足答释,而归重于第四句。】
要解答如何能够“不取”,这四句偈要完整的,特别着重在最后一句。要常常“作如是观”,不能中断;你要一断了,“观照”就失掉。失掉怎么样?失掉,你又胡思乱想,你的老毛病、老习气又现前了。
前面讲得清楚,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用这个“观照”。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无他。】
“无他。”没有别的。你为什么做凡夫?
【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
就错在这个地方,以为“一切有为法”是真实的。
哪些是“有为法”?诸位翻开二百四十面,这里有个表解,“一切法”:
“心法”八个。八心王,八识。
“心所有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就是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分成五十一类,五十一法;
“色法”十一个。“色法”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这个地方不仅是“物质”,还包括现相,比“物质”的范围还要广大,有十一类。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我们现代人所谓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实,但是有这些事,是抽象的观念。因为前面这三大类它摆不进去,特别给它另外列一类,叫“不相”应。跟“心”不相应、“心所有法”不相应、“色”不相应,虽然跟它们不相应,跟它们统统都有关系。
一共合起来九十四“有为法”,“有为法”里头九十四大类。这九十四大类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总不出这九十四类。这就知道“一切有为法”,包含的是多么的广大。
佛法也是“有为法”,凡是“有为”就是有生灭,有生灭的现象。我们把这些东西当作实在的,当作真实。对于自己的身执着、贪爱,身外之物患得患失,都以为是真的,不知道身心世界都是“梦幻泡影”。“梦幻泡影”这四个比喻,告诉你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如电”是比喻它生灭的快速,那个速度很快,像闪电一样,所以是刹那生灭,它不是实在的,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能够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观,自自然然就放下了。
可是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
【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
的确是愈迷愈深,永远在六道里面打滚。这是佛在经上讲“可怜悯者”,真正可怜!
六道,佛菩萨看是假的,梦幻泡影。这就好比我们清醒的人看一个人做恶梦,在恶梦里头受苦,受得好可怜,统统是假的,但是他那个苦是真在受,他不知道那是假的。相是假的,受也是假的,可是他不知道假的,他那个受是真难受。这是说明凡夫生活的状况。
【入门初步,先须深观一切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简单讲是身心世界。《金刚经》前面佛举“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佛身。佛这个应化身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说身心世界,一切都包括在其中。它的真相是什么?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六个比喻当中,是以“梦”为主。“幻”,像变魔术一样,那不是真的。“泡”是水泡、泡沫,都不是真实的。“影”是影相,“如露如电”。
【莫不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祖师这两句话把六道众生生活的状况说尽了。可是我们在六道里面听到祖师这两句话,依旧是茫然不觉。听到了,又好像懂;其实懂了没有?完全不懂。不懂还自以为懂,这就糟了,你永远都不懂。
【果能常作如是观。】
“常”是不可以间断,这样才能“看破”。“常作如是观”才能“看破”。“看破”之后,当然你就放下了;放下之后要紧的,还要提起来,那个时候的提起来,跟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
那个时候“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那就得大自在。“放下”要没有“提起”,就落空了,就变成消极。在世间,就到四空天去了;在出世间,就变成阿罗汉、辟支佛,堕“偏真涅槃”,不起作用。所谓是“有体无用”,不起作用,这也是过失。大乘菩萨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了解得透彻,所以他能跟佛一样的大自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前面讲了,“动”跟“静”是一,这就是入了“一真法界”。
我们把事情都分作两边,就堕在十法界里去了。什么叫“一真”?“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初次跟印宗见面的时候,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五祖将衣钵传给他,他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对他非常的敬仰。
那时候他还是居士,没有出家,就向他请教:你在黄梅那么久的时间,有没有听说五祖讲“禅定”、“解脱”?意思就是:五祖对于“禅定”、“解脱”是怎么讲法?
而惠能的答复也没有解释“什么叫禅定”,也没有说明“什么叫解脱”,他只说“禅定、解脱是二法”。在印宗观念是“二法”,“禅定”、“解脱”是两个法,六祖说“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他这么答复他的。
这个答复非常明显,两个人的境界不一样。六祖住“一真法界”,印宗住十法界。
十法界从哪里来的?由妄想、分别里头来的。有妄想、分别,在十法界;如果再有执着,就变成六道。完全没有执着,还有妄想、分别,超越六道。
由此可知,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还有妄想、都还有分别,因为他们在十法界;如果真正到“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他就脱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佛与大菩萨心地清净,一个念头都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才“万法皆如”,“一切皆是”。
为什么还有“不是”?“动”了分别就不是,就不是“一如”,就不是“皆是”,你有分别。
为什么没有分别就是“一如”?诸位要晓得,有了分别,你动了妄念,起了妄想,你着了相,你错了。你没有分别、执着,一切万法确确实实是一如。
“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如”,佛跟众生是“一如”,极乐世界跟阿鼻地狱是“一如”,怎么是“一如”?它的理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它的事都是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这不是“一如”吗?!你没有看到这个所以然,你不懂得,极乐世界跟阿鼻地狱怎么会一样?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你就打了妄想,你就起了分别,那就真的不一样。
佛菩萨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清清楚楚,就是如同古大德说明“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那个一斤重的黄金很小,寸金;十斤重的黄金,大概差不多了,能够有这么高了。我们统统用同样成色的黄金,做十个像,佛像、菩萨像、声闻、缘觉,一直做到阿鼻地狱的相,摆在面前,你说一样不一样?一样,都是艺术品。同样价值,不能说这个佛像价钱高一点,那个地狱相、鬼相价值差一点,没有!分量一样,称一称一样重,都是高度的艺术品。同样价钱,那不是一样吗?!事实真相如此,你要在这里面分别、执着,那有什么法子!被你自己搞乱了。
十法界、六道,是你的妄念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你要“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骗,谁骗你?自己骗自己,没有人骗你。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自己在骗自己,所以叫你“可怜悯者”。别人骗你,那个不能算你可怜;自己骗自己,才叫可怜!
【而能死心蹋地老实念佛,一心求生净土。】
什么人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一真法界”,而且是“一真法界”里面高段的。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一共十一个位次,佛门里面常讲“三贤十圣”,这是讲“十圣”。“始”是初地菩萨,“终”是等觉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次位,统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
可是在经上我们又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普贤菩萨要劝他们念佛;到初地以上不要劝了,他自己知道,他知道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利益,不要劝。
“三贤”位次虽然看到高位菩萨修这个法门,他还不知道所以然,所以还不是死心蹋地老实念。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要去教化他们、要去帮助他们。
所以真正讲老实念佛,是“地上菩萨”才真老实。
到这个境界了,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对于《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念得熟是真的,《无量寿经》是不是真明白了?有问题!果然真明白,你就老实念了;还不老实,换句话说,经念得很熟,不甚明白。为什么?刚才讲了,你念得很熟是“名字位”中,你没有老实念,你还没有真干,没有入观行位。
所以真正明白,不简单,地上菩萨了,这个时候才一心求生净土。你要问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很清楚,从圆教初住到如来果地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要修行多长的时间?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三大阿僧祇劫”。
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是这个说法,不是讲从我们今天算起,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讲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十个果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要修一个阿僧祇劫。
第二个阿僧祇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
第三个阿僧祇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
这么长的时间,这是在“一真法界”,不是在十法界。十法界以前修的那个时间不算,十法界的时间要算上去,《华严经》上讲的那是“无量劫”,哪里是三个阿僧祇劫?!
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你要晓得,从什么人算起?是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初住菩萨算起,这么长的时间。可是他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就缩短了。这些人生到西方世界“实报庄严土”,九品往生。
文殊、普贤为什么要去?文殊、普贤是等觉菩萨,我们从这三大阿僧祇劫上去观看,愈往上面的位次愈难,时间愈长。第一个阿僧祇劫是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是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祇劫是三个位次。由此可知,等觉要成佛,恐怕一个位次就要一个阿僧祇劫。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天就圆满了,他为什么不去?!西方世界一天可以成佛,在华藏世界要一个阿僧祇劫。所以文殊、普贤赶紧求生净土,道理在此地。
《观经》上告诉我们,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十二个大劫就花开见佛。十二大劫跟阿僧祇不能比,你才晓得西方世界成佛是多么快速,大家抢着去。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