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金刚经(第124集)(圆满)
发布时间:
2019-08-30 18:34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金刚经 - 第124集(圆满)
净空法师 于 佛历三〇二二年、西历1995年 讲于 美国
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观”,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八面,倒数第二行,注解第三十五段看起:
【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注解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对全经做一个总结。
当然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将这几句体会得、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全经修行的要领你都掌握到了,《金刚经》的精髓无出于此。
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观”,就是把观念改过来、观念修正过来。
“一切法”不外乎空有两大类,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尽了。
不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这是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也是“梦幻泡影”。
“无为”,相宗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六个“无为”当中有五个“无为法”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我们叫它做“相似的无为”;唯独“真如无为”是“圆成实性”,前面讲过,是真实性,这个真实只有“真如无为”。
但是“真如无为”没有相,也没有念;换句话说,它虽然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可是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连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个“空”字来代表。
梦境虽有而不实,你执着就错了,不执着不碍事
说“如梦”,这个意思说明决定不能执着。梦境有没有?梦境有!虽有而不实,你执着就错了,不执着不碍事。
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就说得好:“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
“一切有为法”,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所见的、所接触到的,全都是“有为法”。“有”是说它相有,它有这个现相;“无”是说它“性无”,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只有幻相,没有自体。而且幻相,我们一定要晓得,它只是生灭的相续相而已,这说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有即非有”。
换句话说,“有”跟“非有”是同时的,是一不是二,这个通常我们讲“入不二法门”,它是“不二”的。能于一切法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是如来知见。诸佛如来看得一点都没错,我们也要这个看法,不能把“有为法”当作真实,当作真实是绝大的错误。
“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无为法”是讲的“体性”、“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里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它能够随缘现相,它有这个作用,所以“性”虽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泼泼的,随缘现十法界的相,随缘现“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
通达“理事无碍”就不迷惑,“两边”不执着达“事事无碍”
“非有而有。”是从“性”那一边说的,从“体性”上说的。
“有而非有。”是从现相上说的。
“性、相”没有妨碍,“空、有”没有妨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体”性是“理”,“现相”是“事”,“理事无碍”。通达“理事无碍”,你就不迷惑了;如果“两边”都不执着,你在受用的时候一定达到“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
现在我们对于“事事无碍”的理论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做到“无碍”的境界。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们还是放不下,还是有“妄想、执着”,所以我们事事还是有障碍。
假如把一切分别、执着统统离开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也不再执着这个墙壁是实在的,我们能不能从墙壁走过去?走得过去,一点没有障碍。为什么?身是“空”的,墙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碍?!
我们今天为什么有一道墙就过不去?认为身是有、真有,墙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过去。这个理我们懂得,问题就是在“放下”,我们“放下”的不够!放一点点不行,要彻底“放下”,障碍就没有了,真正契入到无障碍的享受、受用。
教化众生就是“大作梦中佛事”
诸佛菩萨他们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众生“妄想、执着”,不知道事实真相,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
教化众生就是“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执不执着?不执着。虽不执着,他装作执着,像唱戏一样,他表演,他示现一个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样子,才能帮助这些凡夫。
菩萨要度饿鬼道,一定要现饿鬼的样子;不现同类身,就没有办法帮助那一类的众生。帮助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那一类众生的身相。虽现身相,众生是业报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而菩萨示现没有,确确实实没有,菩萨就像经上讲的,“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他确实没有苦受。
没有苦受,他也要装着有苦受。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读到,佛不打妄语,释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网经》上说,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远劫就成佛,这一次来唱戏、来表演,哪里是这一世成佛的?!《梵网经》上给我们透了这个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现的,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
释迦佛“马麦之报”、孔子“在陈绝粮”是诠释“因果不空”
佛在世曾经也断粮,没得吃!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他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遇到饥荒,人民都没有东西吃,当然佛托钵也托不到,也没东西吃了。吃什么?吃马吃的,我们大陆过去叫“马干”,就是马吃的麦子,那个麦很粗,平常没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时候,佛托钵曾经吃马麦,这里面佛就告诉我们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国孔老夫子“在陈绝粮”。世出世间圣人,大圣大贤也有时候在物质生活上遇到困难。佛菩萨这是示现的,告诉我们“因果不空”,要我们晓得这个道理。
这些话,学佛的同修多数都能道出,都能说得出,多数也都大致明了。可是平常,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是迷惑。
为什么会迷惑?说实在的话,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清楚,没搞清楚,没有真正明了;对于因果报应之事、之理,也没有透彻明了,于是警觉心不够。无始劫来,自己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是麻烦事。所以境界现前,烦恼起现行,佛法所讲的忘得干干净净。事情做错之后,也有不少人后悔;后悔无济于事,你的因种下去了,将来还是要受果报。
佛表演给我们看,成了佛也要受果报。所以古德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就很有道理,我们要想到,希望世间人怎么对待我,我就应当如何对待大众,一个道理。
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自己对人不好,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表演,无非都是说明这个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梦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梦中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就叫“佛事”;穿衣吃饭都是“佛事”。
我们今天学佛遇最殊胜缘就不要枝枝节节,直捷了当就成就了
“学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讲了一个前提,讲了一个大前提。底下这几句非常难得!
我们是初学,初学的人常常想:我从哪里学起?是不是要从初级的学起?像念书一样,我从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去念,是不是这样?在佛法里没有这些。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九品往生,他里头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九品差别?他老人家讲“遇缘不同”。这句话讲的我们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缘不同。
我们今天遇的缘最殊胜!遇到的是“圆顿大经”。遇缘不同,你遇到这个缘,你就不要枝枝节节,直捷了当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个小乘师去学,那遇缘不一样,你就得从人天小法慢慢学起,从哪里?从“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这缘不一样。
我们要珍惜这殊胜难得的因缘!
《金刚经》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在“看破、放下”用功夫
《金刚经》这是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更上的,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一下手就“圆顿妙观”。“圆”是圆融、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样的经典不多。
我们展开《大藏经》,圆顿经典太少了。一般经典教给我们修行,确确实实是按部就班,由浅而深、由易而难,慢慢来。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教给我们是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这里用功夫。
“不执实”:“执”是执着,“实”是有,就是“一切有为法”,不去执着它,明了它的真相,不去执着它。“不执虚”:“虚”是“空”。这就是“空有两边不着”。
就世间法而论,六道里面欲界、色界是“有”,我们不执着、不执实,无色界是“空”,无色界也不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你就超越轮回了。
只要你“空有两边”不执着,不学佛也超越轮回了
轮回里头怎么回事情?就是执着“空有”两种人,他出不去。
我们要晓得,轮回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们自己本身而言,我们有过去世,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到今天,过去生中不是没有修行,不是没有闻法,也闻法也修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轮回那个关口没有办法突破。
我们在六道里面,诸位如果很冷静的想一想,你也曾经在天上待过,你也曾经做过天王,也曾经当过上帝,这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也曾经下过地狱,六道里哪一道没有去过?!变畜生、变饿鬼,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没有办法超越?就是“空有两边”总是执着,总是不肯“放下”。
只要你“空有两边”不执着,不学佛也超越轮回了。所以不一定学佛才能成就,不学佛没成就,没有这个话!
不学佛的人成就的是什么?我们佛门叫他做“独觉”。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够超越达到这个目标,称他作“独觉”,在佛门把他归纳到“辟支”佛这一类。
“空有两边”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也去不了
所以我们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这下我们搞清楚了。如果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放下”,换句话说,你依旧不能突破。
我们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两边”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也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把你拉去,还是去不了。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两边不着”。
“般若智慧”不是在《金刚经》里,是在自己清净心里
底下讲“不执无”。“无”是“不执着也不执着”,这叫“一空到底”。
还有一个“我两边都不执着”,你还是执着,执着个“两边都不执着”,还是出不了三界。《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学的要领,就这三句。
“空有两边”不执着,并“不执着也不执着”,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实相般若”就现前了。
“般若智慧”在哪里?不是在《金刚经》里头,是在自己清净心里面。只要恢复清净心,智慧就现前,所以说一分清净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透二分智慧。怎么清净?“放下”而已。这是把《金刚经》修学的方法,也就是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们修学的要领为我们说出来。
“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就是前面教我们“圆顿妙观”。
原来“圆顿妙观”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不执实”是“无我相”,“不执虚”是“无法相”,“不执无”是亦“无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这是“一空到底”。“圆顿妙观”就在这个经上,这个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里面。
学佛后照常去生活、工作,但观念变了——“不住有”
这下面是教给我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是落实在生活上,要怎么做法?“涉有不住有。”我们每天生活从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这都是有,离不开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们原来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无需要改变;原来做些什么工作也不需要改变,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个观念变了。观念怎么变?“不住有”。
《金刚经》前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住”就是不执着。我们在生活里头再也不执着,以前在生活里念念都执着、念念都计较,所以妄想、分别、执着烦恼重重无尽,这个日子过得很苦;现在能够一切都不执着,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觉得很轻松,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轻松。在应酬当中,你就显示的真正幸福美满。
阿罗汉、辟支佛证入“偏真涅槃”,佛批评他们是“焦芽败种”
“行空不住空。”世间人大概“执着有”的多,“空”他还没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对谁说的?对一些修行人说的。无论大乘、小乘,修“空观”的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
说实在的话,世间的四空天,四空天谁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间禅定里面是高级的禅定,他为什么不能出离三界?他执着“空相”。
出离三界之人也有不少还是“住着空相”的,像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说他们证入“偏真涅槃”。
“偏真涅槃”是什么?就是“空”。一些大乘经上,佛对他们的批评,说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叫“焦芽败种”,这是责备他们的话,“堕无为坑”。“堕”是堕落,“无为坑”就是“空”。堕落在“无为坑”里面,“执着空”。
“执着空”的毛病在哪里?没有进步,他的功夫到那里停止了,没有进步。要停止多少时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间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们讲的二万大劫,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他不起作用,毫无进展,可惜时光浪费掉了。小乘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偏真涅槃”二万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聪明一点,住在空相里面一万大劫。他们那个时候才后悔,才回小向大,再继续不断的来修学。“住到空”的时候,所有一切都停顿,这是个错误。
“行空不住空。”这是菩萨。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
所以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把“偏真涅槃”就当作“如如不动”。
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误会以为那是“般涅槃”、以为那个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对于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把这个境界当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误会了。他堕落进去之后就很不容易出来,也就是不容易觉悟,那里面没有佛说法,没有菩萨在里面帮助人。
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动”,“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动,这是真正的“离相”。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发生误会。
“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止观”、“定慧”都是佛门修行的纲领。
“止”是“定”,我们一般前面讲的“放下”。
“观”就是“慧”。
“观”是“观照”。
“止观”跟底下“定慧”是一个意思。
“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
“观”是对于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样样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们的心比作“水”。
不可把佛菩萨像当神像来看待,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我们供养佛像要懂得它的意义,不可以把佛菩萨像当作神像来看待、当作鬼神像来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毁谤佛教叫拜偶像,迷信,拜偶像,他说得对不对?他说得不对,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发生误会。我们供养佛菩萨形象那是教学的方法,是提醒我们自己,作用在此地。
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供养老师的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所以是提醒自己。
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齐。
这两个意义,我们不可以不晓得。
供养具里什么都可以不供,但必须要供一杯水
供养佛像有香花、幢旛、宝盖的供养,种种庄严具,这些都不重要!供养具里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么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
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跟水一样,要清净、要平等。
心在清净的时候、平等的时候、不起波浪的时候,就是“止”、就是“定”。
“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里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观”、就是“照”,明了。心不清净,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
“照”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的,从清净心来的。心地愈清净,你对外面境界就愈清楚,这不是学来的。“照见”,哪里是学来的?!真实的智慧不需要学,世出世间一切法要不要学?也不需要学。
为什么不学就会、不学就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变的。既然是“自性”变的,你有能力明心见性,你哪有不会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们今天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往后两千年,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东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国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预言也有几百年之久,为什么它能讲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准确?这里头有道理。
预言家之所凭借的两个原理。
一个是数学。这个涉及到高深的数理,从数学里头推断的,相当准确;但是那个准确度不是百分之百。
另外一种预言是百分之百准确,“定”中见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测的,他不是推测,他是见到。人在甚深禅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够看到过去,他能够看到未来,未来几百年、几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断的。这种能力我们听起来很羡慕、很了不起,这神通广大。
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有,为什么你现在没有?你现在这个心的水在动,所以你有波浪。什么动?“贪嗔痴”在动、是非人我在动。是非人我是小浪,“贪嗔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
佛教给我们什么?佛教给我们把一切万缘“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到平静,你的能力不就又恢复了吗?
所以,我们供佛那一杯水是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看到我们的心像不像水一样干净,不能有污染,有没有像水一样的平?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清净心、平等心。
水就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这里头哪里有迷信?!水不是供养佛菩萨给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这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
“看破”是“止、照、定”,“放下”是“观、寂、慧”
“寂而常照。”“寂”是“静”、是“定”,像水一样,在“静”的时候它“常照”。
“照而常寂。”它虽然“照”,但是它的“体”并不动。
“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显示出“不二法门”。
“寂”是“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为“体、用”。
在初学,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
“放下”,心就清净,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属于“照”。“看破”一分,一定会帮助你“放下”一分。
“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讲的“寂”与“照”、“定”与“慧”或“止”与“观”。都是同样的意思,要懂得交换的用功。
用“放下”帮助“看破”,用“看破”帮助“放下”,这样交互用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
学佛学“如如不动”;用的方法是“不取于相”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
这两句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多,这个地方做总结。
“不取于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动”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来讲,“如如不动”是“寂”,“不取于相”是“照”;“如如不动”是“定”,“不取于相”是“慧”。
全经在总结的时候,佛把这两句话传授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传给他就是传给我们。我们如果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应用在生活上。
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就是学“如如不动”。
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如如不动”?全在“不取于相”。
“不取于相”就是前面讲“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本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才是“不取于相”。
【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
“不取于相”是“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所以没有办法“放下”。
这四句偈是“观慧”,属于“看破”,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虚空如幻,国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前面我们都曾经说过,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时间刹那生灭,“如露如电”,真正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观”,你就会做到“不取于相”。
你真能做到“不取于相”,你就恢复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如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讲“一心不乱”,“如如不动”就是“一心不乱”。
“如如不动”现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经里面所说的“诸佛如来”的地位。
《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什么样的人?“如如不动”现前,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广无尽。
《金刚经》总结就是“两句一偈”
【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
《金刚经》总结就是“两句一偈”:“两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首偈子。全经到最后就是这六句做总结,全经所说的不外这六句。
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观”,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观念修正过来,随顺而入。这个修学是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忘记。
特别是在我们面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顺自己心意的,会生欢喜心、会生贪心,这个就错了!你把这个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复平静了。
不顺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烦恼,嗔恚、嫉妒、障碍,生这种心起来,你赶快把这个偈子念一遍,让它把你心里面这些污染清除。
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彻,那个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会用,随顺而入。
时时刻刻用这个标准来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现象;不但看我们眼前这些人事现象,同样用这四句看六道轮回的现象,看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样我们对于天道也不留恋,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报大、寿命长、相貌庄严,天都不想去了,人间富贵还有什么留恋的?!都没有了。不但天王请我去作,我也不干!人间什么总统还去竞选,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三界之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于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这样才能超越十法界。
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来,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
“本来面目”是什么?大乘经上讲的“如如佛”,本来是佛。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
“般若”是大智慧。“金刚般若”是智慧里面最殊胜的。
“金刚般若”在哪里?这首偈子就是。常常用这首偈子“观照”,你的智慧就生起来了,你就不会迷失了“自性”、不会迷失了方向;换句话说,不会迷失了你的幸福、快乐、美满。说这个话,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懂。
你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迷失了“自性”。觉悟了,这世间没有苦,有真正的乐趣。
“受持”不是每天经念一遍,是要依教奉行
【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
《金刚经》上对于“演说”讲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见得佛对于这桩事情非常重视。我们读到这个经上,从头到尾《金刚经》并不长,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讲了七、八次之多,这是看出佛对于这个重视。
“受持”是我们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这个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那个叫“读诵”;“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着这个纲领去“作观”,自己得利益了。
如果一切众生不觉悟,一切众生还迷惑,我们也要受累赘。一群的糊涂人,你一个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你要应付这一群迷惑颠倒的人,必须要叫每一个人都觉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说”。
现在世界上讲经的人不多,把经讲清楚、讲明白的就更少了
现在在这个世界上讲经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这个经讲清楚、讲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们这一次这个缘分很殊胜,相当不容易。这部经从去年讲到今天,杨会长刚刚告诉我,我们总共讲一百二十四次,一次两个小时,是二百四十八小时,很不容易。我们的缘非常殊胜!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末后这一句:
【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绍”是继续的意思,是承传的意思,代代承传,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隆”是发扬光大。
我们从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传到底下一代,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永远在流通,这是自行化他,显示无尽的悲愿,大慈大悲。
如果用现在教学法来学讲经,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
讲经说法,实在讲不是难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会有进步;看成太难了,你不敢去学习。
尤其是这样圆顿的大法,我们初学的人可不可以学讲这个经?可以的。前面说“遇缘不同”,这句话善导大师真是讲绝了!几千年来大众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话解开了,遇缘不同。
学讲经跟学世间的这些东西,在原理、原则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认识清楚,要一门深入。
可是现代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社会不相同,现在教学的方法很困难。如果用现在教学法来学讲经,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国古代世出世间的教学,讲求“师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们读中国古书,历代这些读书人未满二十岁;二十岁是成年。未满二十岁的,在从前的人中举人的,秀才就不谈了,中举人的、进士的很多。
诸位要知道,中举人、进士,就可以担任地方的首长;现在的县市长。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们现在看到,十八、九岁是小孩,他懂什么?他什么都懂,他能够治理一个地方。民国初年,我们在台湾还遇到一位十九岁作县长的张龄居士,这都过世了。“老总统”走的时候,走了以后,他作《总统纪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岁当县长,那是湖南才子。
“踏着毘卢顶上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承就非常重要,跟一个老师学。
所以以前师生的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亲密,跟现代师生完全不同。现在师生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以前是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有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所以老师对于学生全心全力的照顾,帮助他。
在佛门,佛门俗话常说“踏着毘卢顶上行”,毘卢遮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都不讲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算不了什么!讲“报身”,《华严经》上的毘卢遮那佛。怎么说踏着顶上行?踏在他顶上,你就超过他了,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如果学生不比老师高,那个老师就会被社会人骂了,轻视,“你吝法,不肯教学生”。
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为什么?时代在进步,整个社会在进步。如果学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师高明,他怎么能应付底下一个更复杂的社会?从前人明白这个道理。
如何取老师的精华做为自己的基础?这就是踏着老师的肩膀、踏着老师的头顶上去了。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讲经有什么难处?
我最初学佛亲近李老师,是想到他那里听经,没有想学讲经。结果一看到他的教学法,我们才明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事情。
所以我们同班的同学,当时在一起学讲经的,有一位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岁了,我那个时候是三十一、二岁的样子,她六十岁。什么程度?小学毕业。六十岁,小学毕业,出来学讲经。学多久?给诸位说,一个月,一个月就会讲。怎么个讲法?拿着老师这个基础,踏着老师的肩膀。
譬如,我们这一次讲的《金刚经》,我讲了二百个小时,二百四十八,就算二百五十个小时吧!现在你学讲《金刚经》,多久的时间?给你二十五个小时,十分之一。你把我讲的这个东西里面取十分之一去讲,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讲得好?我拉拉杂杂的太多了。你讲的都是我的精华,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头顶上,那是什么?!就是这么个道理。
同修们拿着录音带去写讲记,这就是基础。写完之后,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学这部经决定不参考另外的参考书,完全采取我这个;你要是参考别的东西拿进来,就错了,那你就掺着别的东西,这就不叫“师承”,“师承”是跟一个人学。
古时候的标准要学多久?五年。五年之内决定跟一个人,五年之后你的基础稳固了,你可以涉猎别的东西,可以找别的参考,取材的范围可以广。五年之内一定是老师的,除了老师之外,不会掺杂任何东西进来,你就成功了。
跟老师学讲经取材原则有四字
把这个讲演浓缩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所讲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
取材的原则有四个字,这是初学的人必须要记住的:
第一个,“简”。简单,不能复杂,这个经文字字句句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
第二个,“容易”。不能够难,人家很容易听懂,听起来一点都不难,易而不难,这是很重要的要领。
第三个,“浅”。不深,你取的东西,我讲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学的人他听不懂,那个东西不能要,要浅而不深。
第四要,“明”。讲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不清楚,这个经文句子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不可以。
你只要守住这四个标准,把我讲的东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讲,就行了!
学讲经头五年要守一家之言,不掺杂任何东西进去叫“师承”
开始讲,怎么讲法?可以找人家家里去讲,三个人、五个人听,讲不能中断,教学相长。你讲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层,你能够讲十遍,可以说你的基础已经稳固了。这样不断的去讲,讲五年,你的根扎下去了。五年之后,就有悟处,开花结果了,你才能够广学多闻。
所以五年当中一定要守这个原则——守一家之言,决定不掺杂任何东西进去,这叫“师承”。你懂得师承,一乘圆顿大法,我一开头就可以学,不是不能学。这就是刚才讲了,“遇缘不同”。所以佛真是无数次的这样勉励我们,我们应当发心“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讲经的功德利益最大;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讲经
末后我们看正结流通:
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看小注。
这一部经讲完了,这一段话是阿难尊者记录的。经讲完之后,大众闻法的这些状况。
【受菩萨戒后,则称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皆可讲经说法,得称法师,唯不可为人作传授皈戒师,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这是说明,我们同修们都应当发心出来讲经说法。
讲经的功德利益最大,我们讲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讲经。
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老师的学生很多,他看到同学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们一般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没有福、短命,看到这种人,老师就特别劝他出来学讲经,的的确确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能转变。
我年轻的时候相貌很薄,我年轻照片,诸位要一看的时候都会吓到;很瘦,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是短命相。过去许许多多这些看相算命,给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七十岁了,福报还算不错,这个统统是学佛以后修来的,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可以说效果非常的殊胜。你就走这个路子。在家同修一样,抽出闲暇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一次就可以,但是决定不能中断,至少要保持一个星期讲一次,不能中断。
现在学讲经在家同修要比出家容易
现在说实在话,在家同修要学讲经容易,出家学讲经难。
你们想想,哪一个道场会让一些年轻出家人,让你在这里学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你会讲了,那老和尚怎么办?!在一般跟你这些师兄弟同辈分的人,哪个不嫉妒障碍?!没有机会!
现在真的,讲经说法,在家居士的机会比出家机会多,而且殊胜。因为你在家,你的亲戚朋友很多,我每个星期一到你家给你讲一部《金刚经》,三个人、五个人听,听众就愈来愈多。因为你讲得精彩,你讲的一定比我讲得好,你取的是我的精华,我那些拉拉杂杂的东西你都丢掉了,都不要了。你晓得这个原理,你才知道这个事情不难、这个事情可以做。
学讲经,练习讲经,到讲得差不多、讲得很好了,再去受菩萨戒,那个菩萨戒是形式,免得人家毁谤。因为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有责任讲经。
所以在家菩萨有责任讲经,出家人对你也不能批评。而且说实在话,讲经升座是代佛说法,居士讲经升座代佛说法,我们出家人去听,也要先拜三拜。你下了台,你是居士的身份;你上台的时候,你是代佛说法,那个身份不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
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不是一出家第一大
我们看佛经,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维摩居士讲经,舍利弗、目犍连这是佛的大弟子,去听经一定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对佛完全一样,没有两样。
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不管你在家、出家,老师第一大。你一升座,是代佛说法,这就是第一大。进入这个佛堂,你就应该要行礼,这就是最敬礼,我们必须要懂得。不是一出家就第一大,没这个道理,那是个错误观念。
居士能升座讲经就可以称“法师”
升座讲经,居士可以称“法师”。法师、和尚都是通称,在家也称和尚。和尚不是出家人称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和尚是什么?是亲教师,就是传法的老师。譬如你今天跟我学讲经,我就是你的和尚,你完全依靠我的,我就是你的和尚。我过去学讲经,我是出了家,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讲经,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现在的话就是指导教授,他直接传法给我的。所以和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他有师承的关系,法师没有师承关系。
出家人可以依在家人为和尚、为老师
再看下面注解:
【若向在家善知识请求讲经说法,为其弟子,依以为师,则固无不可者。】
这是以在家居士为老师的。
在家居士以在家居士为老师,出家人以在家居士为老师,都可以。这是世尊出现在当世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例子给我们建立了。
维摩是在家居士,多少出家人以他为老师跟他学习,佛身边的弟子也是以他为老师,他讲经说法,有的时候佛叫自己学生到那边去听,可见得没有吝法。人家讲的是正法,哪有错误?!所以出家人可以依在家人为和尚、为老师。
【如其志愿真诚,堪以教化,善知识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这是不可以拒绝的。他是“真心”诚意来求法,你要是拒绝他,这是断人法身慧命,这是完全没有慈悲心的。只要是真诚的来求学,一定要教。
【此经是大般若法会中之第九会,且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可见在会者,皆是发无上菩提心之大菩萨,故不别列也。】
这是说前面所列的这些大众,里面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没有列菩萨众。
为什么不列菩萨众?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来它的原因。这个经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一共有十六会,这是《大般若经》里面“第九会”的一分,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这说明《金刚般若经》是从哪里来的?是《大般若经》“第九会”里面的一卷。这是整个《般若》的纲要,是整个《般若》的精华,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不是为普通人说的。由此可知,当年参加法会的这些人,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
佛灭度之后,我们今天这一会,诸位来参与的,也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这一样的。若不是发大乘、发最上乘,你虽然来听,也得不到利益;也就是你没有听清楚,没有听明白。真正听清楚、听明白,很欢喜,依教奉行,那你就是“发大乘者”,就是“发无上乘者”。这是末后所列的这些大众,“不列菩萨的道理”在此地。
【皆大欢喜者。闻此大法,心开意解。】
“开”是开悟;“解”是许许多多的疑虑、无明、误会统统消失了,统统解除了,所以欢喜。
【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担如来度生事业。】
这个的的确确把我们凡夫身变成了菩萨身,转这个境界,转得实在是太快太快了,转凡成圣。
知道依照这个经去做,佛教给我们为人演说,这就是担负如来度化众生的事业。
【当得菩提,成佛有望。】
这两句话是真的。只要你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做,你的进步非常快速,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
“当得菩提”就是开悟。从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
【非同小可,故大欢喜。在会大众,无不如是,故皆大欢喜也。】
我们今天也是这个心情。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
“信心不逆”是本经的经文。这个意思就是非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不可,这样的信心,叫做“信心不逆”。
【受,即深解义趣之解。】
这是须菩提尊者自己说的,他听佛说这个法,深解义趣。
【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
“奉行”就是受持。
【奉,遵奉,遵依经中所说之义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复广布此经,为人演说,令一切众生无不皆大欢喜。】
这些话都是佛在这个经上常常讲的,教导我们应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如是信受奉行,务使慧水长流,法脉永通。】
这两句话是自行化他。在自己本分上,智慧不断增长,烦恼业障不断的在消除;在佛法修学、弘扬、传播,永远是很顺利,无有障碍。
【传之尘劫而无滞。】
“尘劫”是时间。
【普济万类而无遗。】
这句话是讲的空间。时间永远的传下去,空间是普度现前一切众生。
“无遗”是没有漏掉一个。
【则遍法界、尽未来,有此经处,便是佛说法处。】
经典所在之处就如同佛在。但是经典一定要有人受持、要有人读诵、演说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人受持、没有人读诵、没有人演说,现在台湾是很富裕,印刷术很发达,很多人家都有一套《大藏经》,摆在那里没有用处。摆在那里他不看,他不知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不晓得,只是作装饰品而已,那个没什么作用的。一定要读诵,要依教奉行,为人演说。
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三毒一天一天多
【结集者之意。】
这个结集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意思。
【在于一切大众,依教奉行,佛种永永不绝耳。】
因为这一段经文不是佛说的,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说的,就是结集的这个人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劝勉我们要依教奉行,劝勉我们要流通佛法。
现在这个社会从表面上去看,好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好像天天都在提高,如果你们大家这样看法,只看到外面表面上的现象,其实这个现象你也没有真看清楚。如果真的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现在的社会这种发展并不乐观,里面的问题非常严重,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怎么知道?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贪嗔痴慢”三毒一天一天增长。这是三毒增长,智慧隐没了,还有什么前途?!人怎么不苦?!今天大家生活很苦。
我前年,好几年了,好像是第一次到大陆的时候,大概总是七八年前的样子,我第一次到大陆去观光的时候,大陆同胞看到外国人非常羡慕。尤其我们从美国回去的,非常羡慕。我就告诉他,我说: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
他吓了一跳,他说:怎么不如?美国住洋房,家家都有汽车,都有电冰箱,怎么不如我们?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就问他一句话,你们,那有不少人在一起:你们有没有负债的?我这一问,他就想:没有,都没有负债的。这个了不起!美国人从生下来到死,债都还不完,他什么东西都是赊账赊来的。我们中国古话说:无债一身轻。你们过的是人的生活,他们过的是什么?一生都是为债务拼命工作,还债还不完,日子苦不堪言!美国人怎么能比得上你!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他们每天下午,没有事情,几个小桌子拼起来,花生米、老酒在那边喝、聊天,闲情逸致,美国人哪里有这种享受?!各有各的乐趣,那个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
我们看到他挺苦,他们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他是自然人,他是跟大自然结合的。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是变成机器,哪里是人?是机器,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没有智慧你就看不清楚。
佛门写的东西也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就不懂佛经
现在西方一天到晚喊知识产权,一本书出来,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听说现在一个卡带上唱个歌都不行,都“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心量小到那个程度。
在佛法是讲“流通尽未来际”,佛书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怎么会相同?!我讲经这么多年,三、四十年了。我讲席上常常讲,人家有些书送给我,我第一个看什么?看它版权页。只要版权页上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丢在一边,我绝不看。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为什么不看?心量那么小,能写得出什么好东西?我有我的理由。佛的心量多大?!遍法界、尽未来际,叫你流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今天佛门里面,甚至于很多出家的法师,写了一些佛的东西,后头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不但没有念《金刚经》,一本佛经都没有念过。因为每一部佛经的后面,都是叫你流通佛法,没有叫你学了之后不要教给别人,没有这种说法。都是劝你自行化他,帮助一切众生,把佛法流传到久远。“流通”就是这个意思。哪里到你这个地方就障碍不通,哪有这种道理?!
【我辈今日说者、闻者。】
说经的人,听经的人,发起法会的人,护持道场的人。
【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
我们要跟诸佛如来,要跟一切菩萨、阿难尊者、祖师大德们,同心同愿。
【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
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心愿”、“解行”要跟佛相同。
佛的“心愿”、“解行”在哪里?就是这一部经。这部经是佛心、是佛愿,是佛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是诸佛菩萨究竟美满的生活行为。我们从这个经里面学到了,就能把自己变成跟佛菩萨一样,真正信受、真正奉行、真正欢喜。
“依教奉行”是“报四重恩”;“为人演说”是“下济三苦”
【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
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彼此互相都有恩惠。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不能离开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的,互相都有恩惠。
我们每天吃的饭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是工人制造的,样样东西都得社会一切众生的供养,我们要知恩。
“四重恩”,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
第一个是“父母之恩”。我们的身体,父母有生育之恩,父母生我们身,养我们的身,养育之恩。
第二个是“老师的恩”。佛是老师,佛菩萨、老师的恩德,老师是教导之恩。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使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知道这个恩德。
第三是“国家之恩”。没有国家,我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就没有安全,国家保障我们的生活安定、安全,国家之恩。
第四个,是“一切众生之恩”。我们与一切众生互助。
佛法教我们常常念着“四重恩”,要存报恩之心。我们如果不能够认真的修学,就不能“报恩”;要想“报四重恩”,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济三苦”,“三苦”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
地狱、饿鬼、畜生,我们怎么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晓得,还没有变饿鬼、畜生、地狱的,将来看着他马上就要去了,这些人我们可以帮助他,让他觉悟,他将来不会堕三途,我们能帮助的是这些人。
看看哪些人造地狱罪业、造饿鬼罪业、造畜生的罪业,我们能把《金刚经》的道理说给他听,他觉悟了,这一回头就不堕三恶道,这是“下济三苦”。
所以自己“依教奉行”,这是“报恩”;“为人演说”,就是“下济三苦”。
【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
“净信”的功夫,比“实信”要深得多了。净信里头,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对于理论、事实、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
【于有为而证无为。】
这是讲我们修行契入功夫的浅深,由浅而深。
“以此行愿,庄严佛土。”佛土在哪里?就在现前。
现在有人提倡“人间净土”,那在喊口号有什么用?要真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够为人演说,把佛法发扬光大,人心清净了,离开一切污染,这个世间就是净土,这叫庄严佛土。
“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最后四句是最重要最重要了,那是真的彻底究竟圆满的解决问题了。这几句话都是江味农居士写的。
可见得这一部《金刚般若》、一部《大般若经》,到最后回归到净土。回归净土才叫“究竟圆满”。
我们这个经到此地功德圆满,谢谢诸位同修。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