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真正的养生之道是修慈悲心,能使相貌好看、身体健康
发布时间:
2021-09-15 00:00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摘自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第60集
真信佛话就修清净心转业力,业消掉了病就没有了
【相虽非体,然是体之用,用不离体也。体虽非相,体必起用,用不无相也。说则非、说是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应生无所住心,如是等等,双遮双照、双冥双存之语,皆是实语者。】
这一段里头把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重要的开导,为我们一桩一桩点出来。佛讲得太多,没有办法完全说,说几个例子,我们以此类推就知道了。
首先要了解事实真相,“真相”就是“体、相、用”。宇宙一切万事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桩事——“体、相、用”三桩。“相”不是“体”,但是是“体”所起的“作用”;“体”一定有“用”,不可能说“有体”、“无用”,没有这个道理的,有“体”一定有“作用”,“作用”绝对不会“离体”。古人用金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是比喻这桩事情。“体”虽然不是“相”,“体”一定起用,起“作用”一定会“现相”。
“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决定不能分的;说一个,三个统统包括。这是大前提、大原则,必须要搞清楚的,然后你读《金刚经》就不困难,你就晓得佛讲的是什么意思。
佛说“则非”,又说“是名”,说“则非”是从“体”上说的,说“是名”是从“相”上讲的、从“事”上讲的。从“体”,也从“理”上讲的,“理”是空寂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虽然“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从“体”,但是“相”有,“幻相”不是无,是存在。所以用“则非”、用“是名”。
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从“体”上说的,因为“体”是空寂的,不能“住”,“住”就错了。“相”是刹那生灭的,因为刹那生灭,它受业力的支配。因此佛教给我们“生心”,你生善心,“相”就变成善境界;你生净心,“相”就变成清净境界。大家必须要记住——“相随心转”。
什么“相”?第一个——面相、身相。你们要有什么毛病,找什么医生?!吃什么药?!医生不是神仙,靠不住。我们中国古代的医生,医生至少要三代相传,那个医生才可靠。现在的医生太恐怖了!我们韩馆长这个佛七她带团来,在早年她眼睛不好,找到一个眼科医生,很有名的在台湾,那个人大家还称赞他、还恭维他,他就给她动手术,好像是每个星期去一次,她里面有砂眼就拿掉一点点,再过一个礼拜,又拿掉一点点,差不多搞了一年,眼睛都没治好。以后有一个机会到高雄,在高雄碰到一个眼科医生,两次手术全部弄好。就疑问着:台北那个医生很有名!有名是有名,他要一次给你弄好了,就赚不到你的钱。要钱不要紧,要你受罪!现在这个医生没有医德,要钱不要命,不要命是不要你的命,这太可怕了!
所以现在生病不要找医生,非常非常可怕。药都是毒药,没有病都吃出病来,有病吃它更糟糕!怎么办?你相不相信佛的话?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你相不相信?你如果相信的话,好办!修清净心转业力,我们身体这个病痛是业报,业消掉了,病就没有了。
拿生病治病的钱做一点好事、多去做一点功德
说老实话,“老、死、病都”是“业报”,“业”要转过来了,人就不老、不病、不死,这是真的。真语者、实语者,这哪里会错?!你要是相信,就可以不必去治病,拿生病治病的钱多做一点好事、多去做一点功德,好,非常非常之好!
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要相信佛的话——相貌随心转,人心清净,相就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哪里会有毛病?!不会有毛病。我们这个身体是物质、是一部机器,诸位都知道,机器用久了,里面的管道阻塞不通就生病。中国古时候用针灸,为什么?把阻塞的地方打通,你病就没有了。药物治疗也是这个道理,把障碍、阻塞的地方打通,就是这个道理。要是人心一清净,所有一切的器官都恢复正常,哪里有病!
真正的养生之道是修慈悲心,能使相貌好看、身体健康
一定要晓得有病是业障,要去忏悔业障。业消掉了,什么病都没有了,相貌也会变庄严,身体体质也就改变了。现在这个社会上流行改变体质,体质是真能改变,相貌真能改变。你修慈悲心,你的相貌就好看、就慈悲;清净心,你的相貌清净,身体也清净。这真正懂得养生之道。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生病,生病走的时候还是有业障;不生病走的时候,业障没有了。
真修道人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里没有忧虑、牵挂、妄想、执着
“无住”,从“体”上讲的,因为“体”是空寂,所以一切相我们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无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执着、不要牵挂、不要忧虑。真正修道人,清净心中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执着,要保持这样的清净心。
说“应生无所住心”,这些都是“双遮双照”。什么叫“双遮”?“遮”是放下,两面都放下,“空有两边”都放下。“应无所住”,这是放下“有”,心里不能有,“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着“空”,“空”也放下了。我布施,布施不落“空”;心里头若无其事,不着“有”。“空有两边”都放下。
如果单单心清净,什么事情都不做,那是错误的,那你就着了“空”;“有”放下了,“空”没有放下。一定还是尽心尽力努力去做,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做一个好样子,像佛菩萨做一个好样子给我们看。
尤其是在《华严经》上,《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你想想看那个味道,那个经题的味道,“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诸佛如来所证的境界,入那个境界。那个境界怎么入?就是《金刚经》上说的,《金刚经》上说的理论、原理原则、方法;而应用在生活上,就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个人,这五十三个人就是我们现前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怎样把《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用在自己整个生活当中,他们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就是有名的“五十三参”。《金刚经》读会了,再读“五十三参”看他怎么用,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这个经上学理论、学原则,回过头来到《四十华严》去学应用,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金刚经》讲完的时候,《华严经》再讲一下,那就妙不可言,就晓得怎么用法。我做生意,怎么用法;我做工,怎么用法;我作公务员,怎么用法;我作家庭主妇,怎么用法,都教给你了。大的原则就是“双遮双照”,“两边不立”,两边也不离。也不离开,但是两边都不执着,所以叫“双冥双存”。这些话都是真实语,句句都是真实语,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
佛教导众生是究竟圆满、教你成佛之道,这才满佛的度生本怀
【不诳语,佛不诳众生。】
“诳”是欺骗,佛绝对不欺骗众生。
【不异语。】
“异”是两样,佛不说两样的话。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跟大家说法决定是说一样的,不会说两样的。他们所见到的是一样、所证到是一样,怎么会说两样的话?!纵然在言语说法上不一样,但是意思绝对是一样的。
【虽说种种乘,皆为一佛乘也。】
譬如我们现在讲的“三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可是要晓得,这些都是佛的“方便说”,所谓“善巧方便”,他的目的是“一乘”、“一佛乘”。佛教我们成佛,并不是教我们来生做个人、做个富贵人;如果佛要这样教我们,佛是对不起众生。你自己甘心情愿,那没有法子,那是你自己迷惑颠倒。佛教导众生,决定是究竟圆满。教你成佛之道,这才满佛的度生本怀。佛对于众生的本愿是教你成佛,跟他一模一样;你要是成个菩萨比他低一级,佛看到都摇头,不是他的本愿,一定帮助你成佛。
一切法门里能教众生一生保证成佛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真正能教一切众生一生保证成佛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念佛求生净土,与《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相应不相应?相应,完全相应;与《华严经》五十三参相应不相应?完全相应。实实在在讲,这三部经是一部经,一而三,三而一,你把它看成三部就错了,是一法不是三法。
【如语,是如其所亲证者而说之也。故五语中,如语为主。】
“五语”里面是以“如语为主”。“如”是什么?完全说出事实的真相,不能少说,也不能够多说,真相是怎样就怎么说法,这叫“如说”。佛经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就是“如语”,“如是我闻”。
【应知真语、实语,皆是亲证如此。绝非影响之谈,何诳之有。】
这个“五语”,通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世尊亲证的境界,他只不过是把自己亲证境界为我们说出而已。
“影响之谈。”是比喻猜测、推测、理想,那个未必是真的。真的,一定自己亲自见的,这是真的;“听说的”那个不算是真的,“推想”也不算是真的。
“何诳之有。”哪里会有欺骗人?!
【言有千差,理归一致,何异之有。】
佛对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因此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这才有这么多经、一切经。
但是要晓得,一切经所讲的“理”是一个,一切经指的方向是一个,这就是“如语”,这就是“不异语者”。
佛对众生的照顾,生生世世;父母纵然爱护照顾,是一生
【殷殷劝信,苦口婆心,至矣尽矣。】
我们念到这个地方,真的会掉眼泪。佛对众生苦口婆心,言尽义至,达到极处。可是众生怎么样?真的叫麻木不仁,听了无动于衷,跟木头人一样。读到这个地方才晓得,佛对众生恩德之大,父母不能比。而佛对众生,生生世世;父母纵然爱护照顾,一生。诸佛如来对于一切众生照顾,生生世世,无论我们在哪一道,从来没有舍离过‘尤其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不论堕在哪一道里面,都很容易闻到佛法,诸佛菩萨时时来示现,时时来提醒。这是说真实。
“一心不乱”功夫浅的叫“事一心不乱”、深的叫“理一心不乱”
底下一段,“法真实”。
我们看经文:
经【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一句里面它的深广真的是没有穷尽、无有边际。
【此是如来所证,其深无底,包罗万象。】
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在外,全都包含在其中。
【所得之法,正指性言。】
他得的什么?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他所得的“法”就是见到“真性”。我们念佛人,是不是也是这一法?没错,还是这一法。
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继续跟阿弥陀佛学,大概学的时间不长,很短,就能够“明心见性”,我们净宗里面讲“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的功夫有浅、深不同,浅的叫“事一心不乱”,那就是“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乱”。
“理”就是“性”,就“见性”了;“教下”里面讲,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也是“明心见性”。他要不“见性”,他的“解”就不圆,“开圆解”是“见性”的人。由此可知,言有千差,言语千差万别,理归一致,意思不是一样的吗?!这就是“不异语”。正指性言。
【犹言称为如来者,以其证得无实无虚之性耳。】
他的名字,为什么叫他做“如来”?实在讲,本经“如来”有两个解释,佛讲的。
“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解释得好!佛所说的一切法就跟事实真相完全是一样的。“诸法如义”,这是从“言说”上讲的。如果从“理事”上讲,一切诸法是从“相上”说的,跟那个“性”完全相同,“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诸法如义”。无论是从“言说”、是从“事实真相”,这都是“真如本性”完全显现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法法都能“会归自性”。为什么能“会归自性”?因为“性相一如”,因为“诸法如义”,所以一一法都能会归到自性,一一法都是自性的显现。人能生活在这里面,那个快乐没有法子形容!这在《无量寿经》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无量寿经》是这个说法,一个境界、一桩事情,说法不一样。诸佛如来的生活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我们能过这个日子就好了、就快乐自在,那是真正的幸福。这是称“如来”。
“以其证得无实无虚之性。”说法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