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黄念祖教授讲《无量寿经》(第67集)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是故汝等应求此法。”就这个意思。从正反两面来劝。这个是“非是小乘”,而且是第一弟子。这是第四十三品。

  第四十四,这个就是劝说法的人,当然还继续前品的内容,增加一些对于说法人的鼓励。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在以后,乃至到了正法灭的时候。

  一代时教经历正法、像法、末法这三个阶段。嘉祥说,“佛虽去世”,可是法的仪轨、仪式没有改,叫做“正法”。

  佛去世时间久了、时间长了,“道化讹替。”这个道、这个教化,讹就是错,替是把别的东西混进来,来冒充佛法,这个就叫做“像法”。

  “转复微末。”转又更进一步,更进一步叫做“微末”,就是一些末节,微细的末节,就叫“末法”。

  “所云正者,证也。”证道;“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微小,没有什么了。青龙《仁王经疏》说:

  “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教也在,人也在,有人在行,有的得到果、得到证,这叫做“正法”。

  “有教有行,而无果证。教也有,修行的人也有,但是得果和证道的人没有了,这个是“像法”。

  “唯有其教。”就剩下个教;“无行无证。”也没有人正式修行,当然更没有人证果,这就叫做“末法”现在就是这时候,有教,你说到哪有庙、有塔,大伙也念经,也敲钟打鼓,呜噜呜噜在那念,不是真修行,心里不知想什么,也不知是为什么,这时候就是“无行无证”。“无行”你谈什么叫“证”?

  这个年数,有许多说法不同,我们采用一个比较多的:“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样子来说法。

  所以到现在,现在在流行的佛历来说,现在是佛历二千五百多年,正好“正法”五百年也过了,“像法”一千年也过了,“末法”也过了一千年,还有九千年。按古老的说法已经三千年了,那就是说“末法”已经过了一千五百年,还有八千五百年。这就是说到了法灭的时候,广泛的说就是指的“像法”和“末法”,因为“像法”已经在那一点点灭,讹替,假的来了,别的来替代,就是来冒充、来混淆。

  现在印了一本书,《极乐世界游记》,荒唐透顶,很多人印,拿来流通、来说所以群众的水平太低了,它完全违反“圣言量”、完全是骗人的东西。所以就是说“讹替”,造假的人很多。上次大家听的那个“黄念祖居士念佛”,美国来的,根本不是我。所以作假的人遍天下,可以这么说。像我这无名小卒,冒我的名做什么?这个就是“好事者所为”。

  等到正法灭时,这个时候就怎么样?众生的善根更差了。到了“末法”就是“无行无证”。所以到法灭的时候,人的根器就更差了,可是还会有众生特殊的,这只是指一般的。但是其中必定还有,就是到了”正法“灭的时候,“像法”、“末法”,一直到最后法都要灭的时候,必定还是有在过去生中广修功德,现前还供佛念佛的人,还是会有的。

  “当有众生,植诸善本。”供佛念佛是诸善之本。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他在过去生中供养过无量诸佛,现在又再供佛念佛。

  “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这句话很重要。这个众生就包括我们,而且从菩萨以下一切都包括。过去生中有善根,今天又再修。

  “能得如是广大法门。”由于佛的威神加被,在现世他能得到这样的广大法门。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能遇见这个法门,我们应当深自庆幸,为自己庆贺,我们就得下定决心,不要错过。大家信也是信,但是这个决心还是不够,要切莫错过。台湾一位老居士很有名,我也是真实相谏,我说你的问题就是“信不深、愿不切”。所以大家就是要“深信切愿”,不要错过。

  必须要“摄取受持”,你要摄取这个法门。什么叫摄取?“《往生论》谓极乐依正一切庄严功德成就”,极乐世界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这一切庄严功德成就,“略说入一法句”,把它汇总起来说,就是三种庄严入到一个法句里头。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所以极乐世界全部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显现,就“入一法句”,“清净句”。

  蕅益大师也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每一样每一样的庄严,全体是理性。如果你能够了达极乐世界的一切庄严成就都入“一法句”,你就“从事达理”,从这些事相你了达了什么是“理体”,“理体”就是“本体”,从现象而能够入到“本体”。

  “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是“一法句”、“清净句”,这个就是“无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议”,法身功德就入了“一法句”名号之中,所以名号的功德同样是不可思议。

  你念这个名号,你念的是法身,所以法身功德就不可思议,你就在这不可思议之中,这就是摄取。所以这个里头有理有事。

  “受持者,受者,信受。”我接受,信了才能接受。“依教奉行。持者,执持名号与持诵本经”。

  所以,“本经之宗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受持这个经就要依这个“宗”来修,“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地地都念佛。这一句佛号的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够究竟理解。我今天虽然是这么赞叹,我所知者还是如大海水中的一滴水,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这个功德利益。所以等觉大士(等觉菩萨),离佛只差一位的,也不离开念佛。我们凡夫应该怎么样?就应当老实念

  这个“老实念”三个字是非常好。所以夏老师说,“三字真传老实念”。美国就来了一个人,拿这句话问我,他说“三字真传”是哪三个字?我说不告诉你。“老实念”,“三字真传”就是“老实念”。这也就反映什么问题?也就是不相信,“老实念”就是“三字真传”。

  所以众生遇见这个法就是一点一点破,要破自己那个原来的东西,你不破你处处是障碍,你那个东西在那,它在那堵着。瓶子上有个塞子,这还是好的,有个塞子,所以东西倒不进去。拿一点脏东西,就像王致和的臭豆腐,你刚装碗里,来装牛奶,那个味不好闻。再有一个,你刚才装了敌敌畏,这样的瓶子你拿来倒牛奶吃,你吃了毒死。瓶子很要紧。所以“老实念”。

  “老实念”,《弥陀要解》里有一句话:“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你持名,你的善根福德就跟佛相同。当然这里我们有很多人是持咒的,也不是要你把这个咒不念了,换成名号;也同样,咒是佛心,名是佛的名号,这是“不二”。

  这里头憨山大师的话最好!如果人能念佛,那就没有说的,那就好极了。如果他念了,近来就不踏实、不安定,种种的不相应,他念不下去,那就不如让他念一句咒,那又比打坐、研究教不知强多少倍。这个话是最圆融了。所以各个要安于自己所修之法,就是要真正彻底的修下去

  你持名,这个善根、福德就跟佛一样。所以,我这赞叹灵峰大师的话,这个话“真得十方如来之髓”这个是奥妙,这个重要,这是心髓。十方如来就是如此,因为佛就是要把一个最好的东西给大家。佛爱众生等同一子,谁不是要把自己的产业给自己最心爱的孩子,还有什么别的心?!拿世间的事情,大家好懂。就是方便为究竟,就是要度众生,就是要最方便的法子给大家!

  所以佛的父亲跟佛学法,佛就教他念佛他父亲说,有很多很多殊胜的法,为什么不教我修?佛说不行,你做不到,念佛凡圣都可以做得到,而且一下子就跟佛的善根福德相同。所以这个是不可思议的事,是“如来之髓”,是应该尽未来际顶礼这一句话,念佛时就是善根、福德同佛时

  蕅益大师还有一句话,就是“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完全你把佛的功德摄成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刚才我的话说了一半,极乐世界的剎土就是我成就的剎土,自他不二。还有就是“从事持达理持”,我把《要解》里头两个地方的两句话,这是一句;另外一句,“即凡心成佛心”,正好是一个对联。

  “从事持达理持”,两个“持”字;“即凡心成佛心”,两个“心”字,这都是极精彩的话。你从“事持”才能够达到“理持”;你一上来就要“理持”,那就是自欺欺人,说了唬唬老乡、唬唬土包子可以,明眼人你是唬不住的,你那是自欺,最后还是自己临死的时候痛哭流涕。“即凡心成佛心”,妙就妙在这,你是凡心就成了佛心。你“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的善根、福德同佛,你的心不就是佛心了吗?!还有什么不是?所以这是极圆、极顿之法。

  底下一句就来了。这个末法,他曾经这样子无量诸佛都供养过,加威力故得到这个法门,他能够摄取受持。

  “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他就能得到广大的“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本来是“一切智”,但是二乘也称为“一切智”,所以又再加个“智”字,以分别于二乘也能得的那个“一切智”。这是名词上的问题,这个不是关键。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一切智智”,这是跟二乘不共的,唯有佛得的智慧。所以《仁王经》说:“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自性清净叫做本觉的体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所以皆是明白自心,不是心外有法。

  所以就是说,从上面来看,今天我们能够听到这个法门,能相信这个法门的人,这个微妙净土法门的人,都是由于过去生中已经供养过无量的诸佛,广泛的修行种种的善,“忆佛念佛”,因此现在能得到诸佛的威力加被,所以才能够得到这样的广大法门。

  “此净土法门广摄万法。”无一法不在此一法门之内。这也就是《华严》“十玄”的道理,一切法都入一法中。如帝网千珠,一千个珠,所有的一切都入在一个珠之中。

  “普收众类。”一方面是“广摄万法”,一方面是“普收众类”,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众生,你是菩萨、声闻(这个声闻当然要“回小向大”),一切天人、阿修罗,以至人、地狱中众生。地狱中众生如果念佛不绝,罪业消除之后,一出地狱就是清凉华菩萨。所以广大法门。

  “于此法门,若能信受奉行,当得一切智智。即是得佛智,如实了知自心本来清净。”密宗也是讲“如实知自心”,与密宗何曾两样?!就如这个实际知道自己的心。我常说大家现在的毛病就是这里,不在心上,把自己的真心没有看重,忘了,对于自己的妄心估价得太高,偏高。如实了知自心本来清净。

  “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这个“彼法”就是指的净土法门。佛当时说的,就是于那个法,就是“彼法”,那个法是刚才说的。这个无上广大法门,广大殊胜的内容自己得到胜解、得到大的欢喜,产生大的欢喜心,这个法乐是不可形容的。只有这个乐,是清净,一切世法不能相比,称为“大欢喜”。

  于是“广为他说。”就广泛的为别人来做说明,来劝说、来演说、来讲说。

  “常乐修行。”不但是说,而且自己也常乐于修行。单单去说,这是言教,他这个还是要自己常常修行。这个广大的胜解,了达净土宗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修净土是是心在作佛,而殊胜的一句在底下,这个心就是佛。说作佛谁都好懂,我现在要修佛、要成佛,我是心在作佛。这个心就是佛,这句大家往往不懂。

  “心佛不二。”不是两个。

  “念佛即佛。”你念佛时就是佛,你不念你就是众生。

  “必能欢喜信受,常乐修行,复以此广劝他人。”这是指说法。

  “广为他说,常乐修行。”底下还有话说。

  “为他演说。”最后还有“专心信受,持诵说行。”这三个地方都说到这个“说”,这是普劝大众演说弘扬这部经、演说弘扬净土法门。现在正是到了流通分,所以就劝“演说”,你不演说不能流通。

  “愿力宏深品”里头,就有“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喜欢给人家去说,高高兴兴为人家去说,劝导众生都来发这个愿,投入弥陀一乘愿海,求生净土,这才真是“知恩报恩”的正行。我们得到了佛的恩惠,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恩,你知恩才能报恩。

  我知道这个恩,我怎么来报恩?你买了很多东西去上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你这个东西干什么?所以有的人刺血写经,我说的话当然是过了一点,我说你那个臭烘烘的血有什么可贵?!说真实话,要你这个干什么?!当然这是很难得的事情。这个就是说法,有的时候要折,有的时候要摄,这是“折伏”,免得他骄傲。知恩就要想报恩,这个就是正行。

  “妙法流通。”我们使这个法能够流通,辗转教授。

  “正符如来本愿。”所以如来说,十方的佛都在那称叹阿弥陀佛的名字。这个我们可以参考《法华经》,“《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

  底下咱们简略一点:“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对于《法华经》,哪怕只是一句,你能够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一切世间都应该当佛那样来供养你,你这个人就是大菩萨,你已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赞这个说法的人。

  “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善男子、善女人”,在我灭度以后,你能够偷偷的给一个人说《法华经》,并不是要公开争名争利,也表示你登座说法,具种种威仪,就是不具威仪。所谓“窃”就是这个意思。

  “乃至一句,当知是人是如来使。”是如来所派的,他所做的是如来的事情。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这都是赞叹说《法华经》的功德。

  蕅益大师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秘密的心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指南针,“皆不出于此矣”故知演说《无量寿经》也就是演说《法华》的秘髓,所以这个功德与《法华》里头所说的是相等但这里头是一种完全利他的心,你要自己对于你所说的要很有把握。如果是贪图功德,这个心就是贪心,已经是三毒了。贪功德同样是“贪”。所以这个事要善护己念,要很分得清楚,不要夹杂。万一自己还没有把握,明知道还有错,就这么着为了名闻利养跟人说,这不但没有功德,而且是地狱业。

  底下就是经上说:“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善男子、善女人”,你对于这个法,就是净土法门,你已经在求的、现在正在求的、还有将来要来求的,都得到大的利益,你们都应当安住无疑,应当安住于这个法门不要疑惑。这是劝断疑,要断疑生信。

  所以想说法利人,“自身首须断尽纤疑”,极微细的疑惑都要把它断掉。你自己还是怀疑不解,疑虑重重,不知道对不对,这个时候应当很好的去进修。所以就是要断疑,要“老实持念,勿生疑惑”。我们老实念也是这样子。

  所以咒里头有极殊胜的功德,常常下面讲咒的经典的时候,“唯除于咒生疑”,你对这个咒怀疑,你就得不到功德。你要老想:能有这么大的功德吗?这就叫怀疑。你说这个咒是假的吧,那你还念它干嘛?!你对于这个咒的功德不能相信,我念能有这么大的功德吗?这都是“疑”。不是说这个咒是别人编出来的,是骗人的,那就是更粗的疑了,那就更提不上了。所以“疑”,就是这样,有这么大的功德吗?我念有吗?我怎么念了半天没见到什么?这都是“疑”。所以这个念,应当老实持念,皆获善利,但是要安住无疑。

  “应常修习,使无疑滞。盖疑根未断,即是罪根。”所以断见惑,初果要断贪嗔痴慢疑,思惑是二果以后才断的,见惑第十样就是疑,到初果就没有“疑”。要断这个疑根,应当知道如何去断,知道这个方便。

  “疑惑”所以不断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的智慧不够,慧心不明朗。自己这个慧心,你本来是佛,你为什么不明朗?就是因为你“贪嗔痴”这三垢障碍很深。

  所以我们不要生疑。怎么能够解决?一方面我们要明理,理明就信深;再一方面就好好念佛。《安乐集》,道绰祖师的,“念佛三昧能除过去、现在、未来贪嗔痴一切诸障”。有的“三昧”能除某一种,有的“三昧”能除现在的,有的“三昧”能除未来的,只有念佛三昧,过、现、未贪嗔痴三毒障碍都除。垢一去,光明就生,就没有愚痴、没有疑滞,才“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所以佛就劝,你们不要有“疑”。有“疑”,你们就会进入到什么?经中刚刚说过,有“边地疑城”。于佛的智慧不能生信,或者能信佛的智慧,但是于自己的智慧不能生信,你就生到“边地疑城”,还甚至于生到“懈慢国”。这种处所受种种乐,所以称之为珍宝。确实也都是七宝所成的,宫殿、楼台,在那里头生活。但是你不能够自由去见佛,所以称为“牢狱”。所以叫大家要断疑,不要跑到这样的牢狱里面去。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来看,天、二乘、懈慢国、边地疑城等等的,都是属于珍宝所成的牢狱。这个地方,对于这个念佛,我们提倡老实念,《安乐集》就说要“断疑”。

  “又《安乐集》曰: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你能专一,而且是至一,所以这里头就没有疑,专心、专一这样念,一定可以生在佛前。

  所以劝后代的学者要明白,深入的明白:“但知念念不可得。”每一念、每一念皆不可得。你说这一念哪去了?不可得,这就是智慧;可是我还是在念,相续不断,这就是功德。菩萨就是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庄严其身,这不就是两种庄严吗?!但是开始学的人他不能够破相,就是智慧不够。

  “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一点很重要,你就依相,但是只要“专至”,也没有不往生的。这一点,我们前头也是大劝,以“无相智慧,植诸德本”,那都是上根利器,应当去做。这个一般的人很难体会,不要说去修行,那么怎么办?你只要“依相专至”,你就是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这些相,你供着佛也是相,你念着佛也是相,你就依着这些相,你专心致志,专一。

  “至”是专一到登峰造极。你别管它有相没相,这个你也把它放开,你就是去念,只念当前这一句,这个就是“老实念”。这些你都甭管了,什么叫有相、什么叫离相、什么叫无相,你都不要管,你就是念当前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一句,就老念当前这一句,没有不往生的,不要怀疑。所以这个帮助我们断疑。

  你说又要离相、又要什么什么,那是上品生的事,一般还都是“凡圣同居土”,能达到中品就很不容易了。所以这个话,真正净土宗的密藏、净土宗的心髓就是这。真正能信受奉行,依着这个相专心至念,老实念,纵然没有离相,你暗合道妙,决定往生。依相专至凡夫也能够做,离相是菩萨境界。《金刚经》里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所以非凡夫境界。所以净土宗的妙用,暗合道妙,是方便中的方便

  底下佛又叫弥勒,“阿逸多”是弥勒的名字。“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世界上有许多等类有大威德的人,他能够在佛法生出“广大异门”。“广大异门”就是对净土法门说的,净土法门以外的法称为“异门”。这样有大威德的人,他对于净土宗以外的一些法门,他能够理解、能够演说等等的,能生“广大异门”。这样的大士,由于对于净土法门不听闻故,没有听闻,就有一亿的菩萨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面就退转了。

  菩萨为什么还退转?刚才说“信位”的菩萨就如空中的柳絮。为什么不闻这个法就退转?因为“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你没有听过这个法、没有修习,你也难于“究竟自觉”,你这个“自觉”达不到究竟,所以说不能成功。再者,念佛法门是度生方面径路中的径路,你没有听到这个法,你就不容易去普度众生,你也圆满不了利他的胜行,所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就都困难。

  “于自身则跋涉于艰险之途。”你自己就在艰险的道路上跋涉,苦得很。

  “于众生则导引于坑坎之路。”引导大家走在坑坎路上,没试过平坦的路。你没有契会到如来的方便,你就难入“一乘愿海”。这“一乘愿海”的殊胜加被力达不到菩萨的身上,所以有一亿菩萨没有听见净土法门,而退转于无上菩提。释迦牟尼世尊要想一切凡圣都能听到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以就劝。

  说到这,有人就说:你说这话说得不对,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法的时候,《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还没出版。这就是“时间的错觉”,又陷在“时间的错觉”里头去了。超时间,大家要知道,都听到这部经所以劝令大家“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信受奉行”,并且还要流通。虽然仅仅是“于须臾顷(“须臾”之间是四十八分钟),为他演说”,为他人来演说,“劝令听闻”,劝他听这部经,使他闻到这部经,并且让他“不生忧恼”,这样说法,“乃至昼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一个就是说“须臾顷”已做了这档事,乃至于昼夜都在思惟彼剎跟佛的功德,这又精进一些了。

  “于无上道,终不退转。”这个人在无上道里头始终都不退转。

  此人临终的时候,“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哪怕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咱们这个地球、银河系、太阳系种种的天体都在火劫之中,都燃烧了,你也能超过那个大火,往生极乐世界。

  “是人已曾值过去佛。”这个人已经过去遇见过过去佛。“受菩提记”。受记就是佛在他成佛之前给他授记,说这个人将来一定成佛,这就叫做受记。像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就给他授记,将来一定成佛。这都是一些例子。这个人他假使这样的话,有的人在这个经典能够读诵、书写,为人演说,以至于昼夜思惟等等,这个人他在临终大火满三千大千世界也能超过,往生极乐国土。由于什么?由于这个人过去已经遇见过佛,已经受过菩提记,佛都给他授过记要成佛的。“一切如来,同所称赞”,这样的人是一切如来都同所称赞。

  这个“劫火”大家要知道,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这不是个假设,这是事实。因为这个“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每一个“劫”,要二十小劫的时间,“住劫”之后就有“坏劫”,“坏劫”之末底下就是“空”。

  这是“成”;“成”了之后“住”;“住”了之后就要“坏”;“坏劫”之末有火、风、水三灾。这个是“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大千世界都烧坏。风吹的猛焰烧到天宫,这是天亲菩萨的《俱舍论》说的,乃至梵天宫殿连灰渣都烧到没有,这是“劫火”。这样看来就是宇宙的大崩溃,大的核爆炸,互相感应,全世界的核爆炸,也就是说这个毁灭很厉害的。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这种人在这个环境之下还能往生。

  所以劝大家,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专心”就是心专一,没有余念,没有杂念。“持诵”就是受持、读诵。“说行”,如经而说叫做“说”,依教奉行就是“行”,劝大家。

  下面一品是“独留此经”。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现在我让大家看见无量寿佛和他的国土一切所有。因为当前正是极乐现前,大家都看到极乐,佛正跟弥勒看到这个情况,说你们看见没有?看见边地没有?这说到“边地”,说到怀疑等等。我就让大家看见极乐无量寿佛和他的国土,一切大家都看见了。

  “如对目前,会中大众,人人皆见。”让会众生起实际的信心。同时又有阿弥陀佛的威德加被,大家都见着弥陀,大家善根都增上。

  “故云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日本《会疏》解释这两句话,“所当为者,当为往生愿行者也”,你为了往生发这个愿,要达到这个行动,圆满你所应当做的事;“皆可求之”,都可以顺佛经而得到它。“皆可求之”就是皆可得之,这一切愿、一切行。

  所以大家看到极乐世界,这个所愿、所行都可以得到,“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再三劝导大家不要生疑。有了“疑”,不是把它硬压下去,每个人都需要注意这个,有“疑”应该很好的去解决,应当要找一找我还有什么地方有“疑”,不要叫它障碍。

  “疑”像癌细胞,要医治。要看经,要请教,要修法,种种方面,要去掉这个“疑”。所以《金刚经》的赞子,“断疑生信”,一上来就是“断疑”。疑根未断,即是罪根。所以在流通分,佛再三告诫大家要去掉这个“疑”,不要因为我灭度之后再又生出疑惑来。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将来经道会完全灭掉的,会灭光的。善导大师说:“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也就是一万年之后,三宝在世界上就灭了,可是最后这个经还长住百年。大家都同意这个说,所以我们也依止这个说,别的我们就不谈了。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就是末法一万年之后经道灭尽。《法灭尽经》讲的是先灭《楞严》,《净影疏》上说是《大涅槃经》先灭,不过总之就是这两部经先灭,这两部经都是“谈佛性”,“谈佛性”众生不容易理解,就要先灭。《涅槃经》现在看不出来,但是《楞严经》现在已经苗头很明显了,《楞严百伪》,什么什么东西,大家就说《楞严》是假的。现在还有人护持,比如像圆瑛法师还在讲《楞严》,讲了一百多遍,还在印、还在念等等的。慢慢的几千年后,吕学者他这个《楞严百伪》就要成为圣经了,《楞严》就没人念了,没人念就灭了,很自然。所以一本一本的灭。《无量寿经》就是最后灭,这在这个经上说的,“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经道灭尽”,最后灭的经是哪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个从《法灭尽经》可以参考,《法灭尽经》就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所以佛说的话,自然而然各个经典可以证明。

  佛就打个譬喻说,灯在要灭的时候,忽然间到最后它就要放光,比以前还要亮。太阳,黄昏,夕阳无限好;人临死回光返照,夕阳也就是回光返照,所以特别好看。所以在这个法也是如此,在法最后要灭尽的时候,这个时候也等于是回光返照,也等于蜡烛烧到最后,烧油灯这个可以很明显,特别亮,亮得多,所以这个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无量寿经》。不然人愚痴到那个程度,他还能接受《无量寿经》吗?这个时候他出现了一个超前的智慧光明,这一百年还凭一部《无量寿经》得度。所以“特留此经”就是如此。我以慈悲哀愍众生,因为别的经留下来之后,是佛的圣教,但是大家并不能因为有这部经就得度。

  《金刚经》我们就赞叹极了,我就得《金刚经》的好处,还愿意要报恩。但是《金刚经》留下来之后,最后这一百岁谁能从《金刚经》得度?“无住生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都是了不起的法,你能懂不能懂?你懂了之后你又怎么做?所以《无量寿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最后经灭尽的时候,会念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人就是金刚阿阇梨。

  所以有时候我也想,现在我也不能去责备那些法师,都末法了,大家只有这个水平。将来还要差,最后的阿阇梨就只会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那就很殊胜了,别人不会念,就他会念。所以要随着时节因缘,不能都要求现在的这些出家人也和莲池、蕅益一样,这不可能。但就是因为这个时候这种光明,所以还是依此得度。最后能说四个字;最后就是天空中有这四个字,大家看见,有人还能度。最后,再过去,什么都没有了。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所以这部经就是度众生最宝贵的经,在法灭的时候还要靠这部经来度众生。佛也慈悲,特别慈悲哀愍,特别留这部经来度众生。所以这部经它的重要,它利生的这种究竟方便,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深深的去体会。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众生能够遇见这部经的,必定可以满足你的本愿。在最后的时候这部经留下,众生遇见这部经的都可以得度。因此我们就知道,在末法的时候众生遇到得度,现在我们根器就好得多了,我们能遇到,当然也必然得度。

  底下说到:“得度者,渡生死之海。”超越生死。

  “而证涅槃。”所以得度。把生死看成是中流,咱们是“此岸”,极乐涅槃是“彼岸”,得度就是渡过这个烦恼的中流到达彼岸。

  底下释迦牟尼佛说:“如来兴世,难值难见。”如来出兴于世是难得能够碰见,同时难值,见着更难。当年佛在王舍城,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见到佛、听佛讲经;三分之一的人知道有佛在这讲经,没去听过,闻名;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名都不知道,不见不闻。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手里头拿着叫做“得”,耳朵听见叫做“闻”。亦可以说你读诵叫做“得”,你听到算是“闻”,这都很难。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遇见善知识,你闻到法,你能够行,这也很难。这个里头就提到“善知识”,这个“善”就是对我有益,我们相知相识,对我有益,广泛的都可以称为“善知识”。

  《圆觉经大疏》讲的就进一步:“善能知真识妄。”知道真,能认识妄;“知病识药”,知道病,认识药,称为“善知识”能够了别真妄,能够通达真际,知道众生的根器,病之所在,根据他的病给他药,这叫做“善知识”

  《安乐集》根据《法句经》说,这是《法句经》的话:“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要能说很深的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所讲这一切都是理体、本体。“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