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41集
发布时间:
2019-09-08 20:59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41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四四年四月廿七日 西历2017年5月22日 讲于 英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现代的社会人哪一个不造业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八十八页最后一行看起:
【科】庚三、结归当机受诲
请看经文:
【经】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难重诲。不敢违失。
这几句经文说出佛陀无尽的慈悲,令人非常感动。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解】弥勒大士,深领佛诲,故合掌敬谢,赞叹如来。曰:世人恶苦,如是甚深,佛慈无量,于如是至恶之人咸以平等大慈,悉度脱之。
记住前面佛给我们讲的这个“恶”与“苦”,我们现在看到了。过去有,没有这么严重;现在我们读这部经感受比过去要深多了,对佛陀感恩的心也不断的在上升。谁给我们说?除佛之外听不到这个声音了。“恶”是造恶;“苦”是果报。果报里面就是讲的“痛”、“烧”。这个“恶”就是前面讲的“五恶 ”,感来的“五痛”、“五烧”。弥勒菩萨这句话非常肯定“如是甚深”,“如是如是”,连着说两句。
【解】曰:世人恶苦,如是甚深,佛慈无量,于如是至恶之人咸以平等大慈,悉度脱之。
这个地方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样的恶人用什么心态来对待?用“平等大慈,悉度脱之”。一个都不少,只要他能够“老实、听话、真干”,佛菩萨不舍一人。造作“五逆十恶”的恶人,佛还是平等慈悲度你。为什么?你之所以造恶,前面讲的“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是现前的造作,《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十恶 ”,“五恶”展开来就是“十恶”。大乘经里面讲的很多,“身三、口四、意三”,《十善业道经》说的,“身”——“杀生、偷盗、邪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
现代的社会不分老少,哪一个不在造?!小孩在造,大人看到了不但不禁止,还鼓励他,这个社会怎么能好?!灾难这么多,自然的灾害,地震、龙卷风、海啸常常听到,社会的不安定,真正是所谓的天灾人祸,没有一天不发生,天天都有。新闻的报导我们已经习惯了,就是没有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灾难?古时候有,少!灾害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只有佛菩萨看到了,他说,他劝导我们。
台湾只有李炳南老居士讲经三十八年没中断
佛过世了,三千年前就过世了,遗教还留在这个世间,我们还能够看到,而一生没有看到的人多,太多,“得人身、闻佛法”谈何容易!古时候讲的人多,出家人讲经,在家居士也讲经。
我的佛法、经教是从李炳南老居士那里学来的。他是在家居士,没有人讲经,他发大慈悲心,在台中开讲三十八年,虽然是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两个小时,三十八年没中断,在台湾只有这么一个人;其他也有几位,点缀而已,大的节日讲几天经,我听过最长的一个月,道源老和尚讲《金刚经》,一个月圆满,不是天天讲。李老师虽然一个星期一次,三十八年没中断。
一个星期一次,为什么不天天讲?听众有工作、有应酬,没有办法每天来听。所以李老师讲一个星期一天,怎么也要把这一天的时间抽出来去听经。这是应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希望大家听经不间断,长年不间断,很难得!老师往生了,现在学生在讲,继承老师的事业,很难得,值得赞叹!
经文里面“恶”、“苦”这两个字很重要!造作“五恶”、“十恶”这是“因”;“苦”是“果”。前面讲的“五痛”、“五烧”,“痛”是讲的现前,现前痛苦,受很多折磨,事事不能称心如意,烦恼习气断不了,活得很痛苦。后面还有个更重的——“五烧”。
“烧”,前面给诸位报告了,“烧”是地狱,包括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严格的讲专讲地狱,展开来讲,三恶道用这个字做代表,严重!
弥勒菩萨说“如是如是”,如佛所说,佛讲的一点都没讲错。
学佛的人第一个标准就是求“觉而不迷
【解】“世人恶苦,如是甚深。佛慈无量,于如是至恶之人,咸以平等大慈,悉度脱之。”
佛为什么这么做?只有佛知道、菩萨知道,凡夫不知道,以不平等的心对待。欢喜对待圣人,厌恶对待这些作恶的人,这不平等。只有佛知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真的不是假的,他的“如来德相”到哪里去了?迷了,迷而不觉,不是没有,真有,跟佛没有两样。
所以佛眼、菩萨眼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这个不假。从事上来说,迷是一时,你总有一天会觉悟,觉悟就是诸佛如来,我不把你现前善恶放在心上,我只看到你的清净法身,只看到你无量的慈悲智慧,他看这个。佛法平等,真平等,这是性德;大慈大悲也是性德。而且是性德当中的第一性德。佛有,一切众生都有,畜生也有,饿鬼也有,地狱还是有,没有失掉,只是迷而不觉。
学佛的人第一个标准就是求“觉而不迷”。怎么样“觉而不迷”?像佛一样,“六根”在“六尘”境界,眼见色看得清楚,耳闻声听得清楚,没放在心上。这个我们不懂了,为什么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你现在用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怎么样?“真心”没有善恶,“真心”不是物质,“真心”也不是意识。意识是妄心,物质是假相,不是真的,只有佛眼、菩萨眼看到它的真相,物质现象刹那生灭。《般若经》上说得好,“一切法,(指的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象),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现象是假的
“不可得”,常常放在心上,心就迷了,“真心”不见了。实际上“真心”是在,“真心”是清净,没有被染污过。“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现象是假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包括“意识”,学佛,这个概念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起心动念造业,言语造业,行为造业,能不造吗?阿罗汉开始不造了;没有证得阿罗汉,造。修行人,特别是佛弟子,造得比较轻,造的时候自己知道,知道为什么还要做?习气,习气很难改,不容易断掉,无量劫养成的,不定什么时候它就冒出来了,按都按不住,起心动念是意在造业。
学佛不能把经教落实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都是假的
“分别、执着”是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在造业,阿赖耶是仓库,把这些业统
统储藏在这里面,实际上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到你“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恍然大悟,明白了,真放下了,在大乘教里什么地位?法身菩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实的成就。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这些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刚才说的习气放不下。只要有习气,你就在迷而不是在觉。阿罗汉放下执着,算是少分的觉悟,他还要“修定”、还要放下。
放下“分别”,不但不执着了,“分别”没有了。这经上讲的“平等大慈”露出来了,起作用了。
修学佛法,如果不能把经教,落实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儒家告诉我们,修学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都是讲你修学的层次,后头有“笃行”。“笃行”就是什么?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用上了。用上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全用上了,圣人;大半都用上了,贤人;少分用上了是辟支佛跟阿罗汉;没用上,六道凡夫。这么个分法。
佛法修行用功全在“看破、放下”
我们今天什么地位?六道凡夫,没用上。怎么用?佛教导我们,见色不被色诱惑。色你看得清楚,如如不动。知道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相。这样的真相,今天量子力学家看到了,我们没看到。量子力学家看到了,他还是放不下。放不下,我们知道烦恼习气不容易断,断了烦恼习气才证果。阿罗汉放下执着,他还有分别;菩萨放下分别,证菩萨果位;菩萨能把无始无明放下,就成佛了。
大乘经上说的佛法里头修行用功,不出“看破、放下”。真能“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佛门了,真入门,不是假的,真的是释迦的弟子。功夫完全在“笃行”、完全在“放下”。等觉菩萨放下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就成佛了。究竟圆满,大功告成。说得容易,做起来太难!不要说这么多,一样都放不下。“财、色、名、食、睡”,大乘经里面佛说,这五个是“地狱五条根”。我们对着外面的五尘境界见到、听到、接触到,起什么心?“贪、嗔、痴、慢、疑”。
“贪、嗔、痴、慢”一般凡夫都有,那个“疑”是什么?“疑”是佛门弟子,经,他搞清楚、搞明白了,跟境界接触,他因为有“疑”,所以他放不下;因为放不下,“疑”慢慢就加深。所以学了,没有别的,学了就要放下。
宗门表演得好!禅宗,“放下”到“一法不立”,不准你有个念头动。念头起来了、念头动了,说明没“放下”。
“放下”的人没念头,没有念头的人叫“得定”,得“三昧”了。我们修净土的人叫“念佛三昧”;学天台的人叫“法华三昧”;学贤首的人叫“华严三昧”。得“定”了,“定”管用,“定”到一定的时候开悟了。
学佛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未曾有过法喜是功夫不得力
我们再看《注解》:
【解】弥勒大士乃本经菩萨众之当机。故能深明本经秘奥,
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谁真正懂得?要像弥勒菩萨这样的人听得懂。我们说我们也能懂,我们只能懂得几分,太少了!这话怎么说?没用上,那就是太少了。如果懂得多,真用上了,为什么?“不亦说乎”,法喜充满,真用上了,法喜充满。我们今天法喜没有生起来,不要说充满,一分、两分都没生起来,日子过得还是这么苦恼,每一天依旧是迷惑颠倒。
学了佛,昨天是这个样子,今天还是这个样子,去年是这个样子,今年还是这个样子,没改,这叫什么?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经文没真正理解。真正明白、真正清楚了,不一样。从哪里看?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上看,他不一样了,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真有进步。清净心生法喜,欢喜,你感到幸福、快乐。
我们法喜没有现前,什么原因?经听了,体会不到,能体会到就有少分的法喜,随着你对于经教的深入,法喜愈来愈多,愈来愈深,这是我们学佛真正有所得,得的是法喜充满。
对于环境这个大千世界,逐渐逐渐明白了,逐渐逐渐远离了,为什么?它是假的,确确实实能够不把它放在心上。
别的法门这一生不能成就,净土念佛法门这一生决定成就
我们烦恼、习气、业障非常深重,说实实在在的话:只有净土法门“信愿持名”能帮助我们,除这一法之外,没有任何法门,我们能得真实利益。我在这讲真话,八万四千法门,哪一门我们一生都不能成就,除净土之外,所以这一门是佛无尽地慈悲。
《无量寿经》是佛陀在世多次宣讲,怎么知道多次?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来,《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现在只剩下五种,七种失传了,五种本子仔细去对照一下,不一样,那就是佛每一次讲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就证明这个经是佛多次宣讲。传到中国来的梵文本子很多,多次翻译。这些古大德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多次宣讲,不可能有这种情形。为什么要多次宣讲?娑婆世界,我们地球上的居民遇到佛法、遇到这个法门,决定得度。在一切经里头,这部《大藏经》只有这一种,跟这一种同等同样的,《阿弥陀经》,还有个《观无量寿佛经》;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三经一论”,专修净土,你能有成就。
这是对于至恶之人,都以平等大慈悉度脱之,意思就是说“悉皆度脱也”。
【解】经中《决证极果品》曰。
这是《无量寿经》第二十二品,我们现在念到三十七品。二十二品里头有这么一句话:
【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善根,真有善根;没有善根,你就不会选择这个法门。选择这个法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大善根,你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听到这个法门生感恩的心,我得度了,我有救了。别的法门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个法门这一生决定成就,这还了得!
底下这两句话重要!“若已生、若当生”,生什么?生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真有,生这个心,不怀疑了。第二个,生起我决定要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愿心,我愿意去。我除这一处之外,其他的哪个我都不想去,我就想到极乐世界,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极乐世界。
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从早到晚这一句佛号不曾丢失,一句接着一句,他做到了。我们常常念、常常忘记,这个不行,这个生的根不牢;生的根牢,一句一句不会忘失,就有把握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决定证得无上菩提,就成佛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
【解】是表现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人,将来当生西方;且于当前,已住正定之聚。
这句话说得好,难得,太难得了!等于我们发心,佛这一句给我们做印证,证明你的心是真实的,你的愿也是真实的,往生极乐世界这桩事情千真万确,不是假的。
【解】又《阿弥陀经》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头“发愿”这两个字重要!“发愿”是我真想去,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我不想去,我只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曾经发四十八大愿,我们这个经第六品里讲的,他接引念佛发愿之人,发愿求生,一个都不漏,一定来接引。我们信心要定,绝不动摇,绝不退转,绝不忘失,不能忘记。每天早晚课发愿求生,养成习惯,二十四小时当中求生净土这念头,念念不舍,念念不曾丢失,这个人必定生净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上有一句话说,“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是大彻大悟,这句话可以翻成中国字,没翻,还用音译,叫“尊重不翻”,“三菩提”翻作“正觉”;“三藐”翻作“正等”;“阿耨多罗”翻作“无上”。“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所证得的,比菩萨高;菩萨所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菩萨所证的;阿罗汉所证得的是“三菩提”。这个“三”不是数字,是音,它的意思是“正”;“菩提”是“觉”,就是“正觉”,“三藐”是“正等”,“阿耨多罗”是“无上”,“无上正等正觉”,佛证得的,这就成佛了。
【解】是表目前发愿往生之人,悉不退转于菩提。故云“悉皆度脱”也。《弥陀要解》云:“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这一经于耳就忘掉了,没错,你是忘掉了。忘掉是什么?是你烦恼,实际阿赖耶识里头已进去了,已经入了档案,这个档案在里面无量劫之后它都不会丢掉,所以“一经于耳,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得脱”。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祖师举这两个例子来说明,“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不会丢掉的。
【解】亦正是“悉度脱之”之旨。弥勒大士末后曰:“受佛重诲,不敢违失”。此乃代现在当来一切含灵而言者也。故我等今日皆当如大士所云“不敢违失”。又彭际清曰:“净土至善之地。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净土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是故我等皆当遵佛训诲,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只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劫干的罪业都消尽了,功德都圆满了,怎么能不去?!所以普劝大众要发大心,求生净土,就对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经,越往后越来越恳切,越来劝导意念越深,我们要能够接受,哪有不往生作佛的道理?!决定不能贪恋世间!贪恋世间要受轮回之苦,轮回之苦受不尽,不能不知道。
好,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