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66集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66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四四年六月初四日 西历2017627 讲于 英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你相信佛说的话你就有福报,福报之大无法想像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零二九页从第一行看起:

【科】戊四、劝知惑苦,以断众疑。分四:己一、喻。分三:庚一、问。

请看经文:

【经】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又金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

念老的《注解》说得很清楚。

【解】本品续劝断疑去惑,初以王子被囚为喻。《嘉祥疏》曰,“转轮王”喻无量寿佛;“七宝宫殿”喻其净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过。

我们对于佛陀的经典怀疑,不能完全接受、不能相信,用这个来做比喻。

金锁”比喻的是他往生在莲花里,前面给诸位报告过了,花没有开,在七宝池中花没有开。什么原因?疑没有断,迷惑没有去掉、没放下,感得这样的果报。实际上我们能够理解,即使是往生到“边地疑城”,也很难得!虽然说像坐监牢狱一样,它有期,它不是无期的,前面经文说得很清楚,最长五百年花才开。

花总归是要开的,只是开花早迟不一样,功夫好的到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这大概都是上品往生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莲花到那边花就开了;中品、下品时间长一点;下下品时间就更长了。但是它还有一个“疑城”,比下下品的时间还要长,就是这个地方这个一段所说的。

我们如果对佛说的能相信,凭什么相信?凭佛所说的。佛怎么会说假话?!

“妄语”是佛门的大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佛教我们“不妄语”,他自己怎么可能妄语?!这是一定要相信的。你相信你就有福报了,这个福报之大无法想象。为什么?你在这一生当中就能超越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五千劫才遇到一次人天福地

 

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之苦永远断掉了,叫“断究竟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究竟乐”。没有比这个更乐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决定不能够疏忽,机会不容易遇到。佛经上常说三途去不得,“三途”是“饿鬼、地狱、畜生”,这三道。

佛说的话我们要相信,佛说“三途一堕五千劫”,麻烦大了!

一劫,我们不要说大劫,就是一个小劫,时间都是天文数字。佛在经上常说的,一个小劫一增减,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八万四千岁,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止住了;然后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

堕到三途(就是三恶道)要多久的时间才有一个机会让你出头?就是又到人间来,人间、天上这两道,什么时候才能够遇到一次这个缘分?佛说五千劫。五千劫才遇到一次人天福地,不是好玩的。

我们对于佛的话要特别认真,时时处处不能把它忘记,放在心上,句句是真话,句句是实话,真实语,一定要相信。

前面世尊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又给我们说出极乐世界的状况有两个特别之处,一个是怀疑佛菩萨所说的,但是他还肯念,半信半疑,还是肯念,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边地疑城”,前面说了“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这个五百岁是我们地球上我们这里的五百岁,在极乐世界不算很长,极乐世界的人无量寿,这个要知道。佛无量寿,每个往生的人都是无量寿。无量寿,这五百岁算什么?!像我们这个寿命还不像看五分钟一样,真的是这样的。

在莲花里面花没开,“在莲花里面”这一段是比喻,王子做错事情了,国王把他关到监牢狱去,这个监牢狱是七宝造成的,专门囚禁王子的,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哪有这么大的福报?!坐在监狱里还是享福。

底下讲的“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这就是这个七宝监狱里面状况,但是他戴的是脚镣手铐,这个脚镣手铐不是铁的,是金的,是金锁,戴上这个,这些小王在里面他能快乐吗?为什么不能快乐?他自由失去了。

念老的《注解》我们念一遍,从《嘉祥疏》的后半段看起,我们看经文倒数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解】褥不异(指饮食衣服如转轮王),喻于花中受快乐自在,合喻可知;“层楼”即重楼;“床”者,人所坐卧者;“帐”者,床帐,张施于床上者;“榻”,其用同床,长狭而低者曰“榻”;“锁”即锁;“妙饰奇珍”者,以奇异珍宝作为巧妙装饰。

王子犯法,国王给他造的监狱,不让他自由,这些小王愿不愿意去坐监?

【科】庚二、 答

【经】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

这些小王犯罪,做错事情,被关在监牢狱里面去,不自在,自由失去了,他怎么会快乐?所以说,心不自在,他的心求脱离,就像往生的人在莲花里,希望花开,同样的状况,下面这段经文:

【经】 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他总是想方法,这方便,想法子,怎么求早一天从监狱里出来,必须要轮王欢喜了,不再责怪你,你才能出来,才能得解脱。

下面一段文,“合”。

【科】己二、合 分四 庚一、合被囚

【经】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

“此诸众生”是指我们。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在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秽土”。

【经】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

这两句话很重要!佛说我们有智慧、我们有善根,我们自己不相信。为什么?今天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我们的善根不能起作用,不是没有,我们每个人,或者我们讲每个生物,都有跟如来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善根、同样的福报,智慧、善根、福德、因缘都是说不尽的,不是没有,真有!我们失掉了,这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怎么迷的?起心动念,第一个——迷,“迷”从这来的,起心动念是“一念不觉”。

“觉”,不起心,不动念;“不觉”,就起心动念,迷了。佛陀教导我们,教什么?教我们破迷开悟。“迷”没有了,就开悟了。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了五句话,把佛法就讲尽了。佛法是什么?

能大师这五句就是标准答案:

第一个,“本自清净”;

第二个,“本不生灭”,不生不灭;

第三个,“本自具足”

第四个,“本无动摇”;

第五个,“能生万法”,“万法”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刹土,能生能现。

这话要听懂,既然都是“自性”所现的,“自性”是一,没有第二个,十方如来跟我同一个“自性”,“自性”就是“真心”。

我们讲“真心”、“妄心”,大家好懂,“自性”是“真心”,能生、能现。能生、能现什么?就是这整个宇宙,通常在佛经里面讲的十方三世

 

学佛就是回归,除了回归之外一样也没有

 

“十方”是我们这居住的空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叫“十方”。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本身如如不动,遇到缘它能现。

我们凡夫遇到的是什么缘?迷惑,“一念不觉”,接着怎么样?“念念不觉”,这就是六道凡夫。佛菩萨怜悯众生示现在世间,佛菩萨示现不迷,所以叫“常寂光土”、叫“实报土”。下面“迷而不觉”,迷得轻的,阿罗汉、辟支佛;迷得重的,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全迷了。

阿罗汉、辟支佛觉悟,小悟,不是大悟,小悟,住“方便有余土”。

菩萨大悟,住“实报庄严土”。

佛回归“常寂光”,“四土”里头“常寂光净土”。那个里头没有现象,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所谓是“念头”),没有念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这么一个状态,回归“自性”,遍法界虚空界你全都知道了、都明白了,“真心”所现的。

“真心”有智慧,样样明了,样样不迷,这叫“佛法”,我这么个说法大家好懂,不能怀疑,是真的,不是假的。

学佛就是回归,除了回归之外一样也没有所以我们要晓得整个宇宙是假的。不但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命的时间不长,一百岁的人不多,这一百多年当中,“见、闻、觉、知”没有一样是真的。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来说,比喻用得最多的是“梦”,“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说了四个比喻,“梦”是主要的一个。“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露”是露水,太阳出来露水就没有了,不是真的。

我们有没有用佛教诲来面对这“六尘”境界?如果能记住这句话,“一切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就是“梦幻泡影”,能够这样看法,“应作如是观”,你就能回头,你就能觉悟。快速,频率之高,《金刚经》也有比喻,“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一刹那就没有了。“露”是露水,我们要能够把一切法都看成是露水、是闪电,怎么样?智慧就现前。什么智慧?“放下”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放下就回归“自性”,问题就解决了,好!

可是,我们听佛说了,人家问我们也能回答了,有没有“作如是观”?没有,样样还认真,没有把它看成“梦幻泡影”。真正看到“梦幻泡影”,见色看得清楚,闻声听得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么样?不放在心上,对了,这个人就是菩萨

 

读了佛经没用上,却把一切法放在心上,还是凡夫

 

我们今天所做不到的,就是读了佛经没用上,依然还放在心上,把一切法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当凡夫,不放在心上你就是菩萨,菩萨跟凡夫差别在此地。佛怎么样?佛根本没有起心动念,这就太高明了。我们起心动念,把起心动念不要放在心上,放下,就不要理它,假的,没有了,像闪电一样,亮一下就没有了。

要“作如是观”,你要“常作如是观”,观个两年、三年就成功了。“成功”是什么样子?清净心现前,心不再放东西了,清净心

清净心证阿罗汉果,再提升一级,不但心清净,分别没有了,阿罗汉还有分别,没有执着。

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菩萨,比阿罗汉高一级,菩萨。

最后把这一念彻底放下,就回“常寂光”,那就叫“成佛”。

佛用众生的话说法会听且不执着是佛的好弟子,入门了

“佛”跟“人”是一不是二。“人”是什么?“见色闻声”统统生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有,这叫什么?叫“烦恼”,“于自善根常生烦恼”,本来是善根,一着相就变成烦恼不着相,为什么不着相?假的,它不是真的,根本就不存在《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用眼根来举比喻,眼见色,你就分别色,你就执着色,经上讲的,佛也用这个方法,不用这个方法众生不懂。要用众生的话说给众生听,但是众生会听的人不执着,明白了,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佛的好弟子,这是佛的真实弟子,他入门了;我们听懂了,听了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着,麻烦就在此地什么时候真的觉悟了,所谓真的觉悟,自自然然不分别、不执着,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生生世世无始劫来,吃不完的苦头,真苦。

 

初学佛章嘉大师头一堂课教我六个字要我做六年

 

如果真听话,听话就四个字——“看破、放下”,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天老师教我的我向他请教:佛门的殊胜,我听方东美先生所说的,无与伦比,没有一法能够跟它相比;我向大师请教:佛门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契入?老师听了,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等他开示。他看我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不必说,说了等于零,一定恭敬心生起来,心定下来,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这个时候老师就告诉你,我们互相看了半个多小时,房间没有别人,我记得我们总共就四个人,一下就沉下来,一念不生,完全静下来了,老师开口了——“有”,就说一个字,他说“有”我们马上就振作起来,等了好半天才有,这注意听了

我们这一动,章嘉大师不说话了,等了差不多有十分钟,我们就又定下来了,说了两句话——“看得破,放得下”。第一次见面两个小时,就说这么几句话

最后嘱咐我:我今天跟你讲六个字,你好好去做六年头一堂课,六个字要做六年。

放下”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真正“放下”了,智慧就现前,就“看破”了,整个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是什么回事情,你统统明白了

第一天两个小时把佛法就讲尽了,我们怎么样?听不懂,话听得懂,里面的真实义是一窍都不通,所以老师末后这句话重要,好好去做六年,看破放下要做六年

这个地方的比喻亦如是,最重要的,佛想尽方法让我们生起“真心”,于自善根真正能够相信,相信佛的教诲,言行身教,他做给我们看。

我们看老师一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看到他,他心是定的,都在定中,宗门“入定”是面壁,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希望我们学他那个样子。别人来问你,随问随答,那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然流露出来答问。这段经文,后面这一段我们念下去。

【经】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  

【解】“亦复如是”,举事以合前喻。“不得出现”合“而以金锁系其两足。”

【科】庚二、合宝狱

【经】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华胎”合“七宝狱”。“犹如园苑宫殿之想……无诸秽恶”合“层楼绮殿,……如转轮王。”

 说明莲花清净。莲花是净土,没有秽恶,没有秽恶的“因”,没有秽恶的“缘”,当然就是极乐世界,但是它有范围,你只能在极乐世界这个小地方,其他地方你去不了,不能够具足六神通游历诸佛刹土,这你做不到,你只能在莲花范围之内这里面享受。这享受我们明白,超过欲界天、超过色界天,世间没有法子形容,但是终极的往生目标没达到,目标是什么?见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讲堂听经闻法,修行证果。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目标。

极乐世界的人不需要饮食,所以他在那里盘腿一坐,就可以坐几千年,精神饱满。为什么要那么长的时间?听佛讲经,听到什么时候为止?听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

所以,阿弥陀佛的讲堂就是佛学院进入这个地方是凡夫,我们带业往生生“同居土”,凡夫,小乘的资格都没有,什么时候离开讲堂?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才离开讲堂。换一句话说,上几堂课?一堂课。这一堂课每个人时间不一定,有人功夫好的,善根深厚的,很快,坐下来没多久他就毕业了,离开讲堂就毕业。没有毕业的人有神通,这怎么回事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在极乐世界真加持得上,加持你有能力化身分身。分多少身?数不清楚。分身干什么?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听经闻法,帮助诸佛如来普度众生,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科题里头,“合无乐”。

 

学佛就是求开悟,怎么样才能开悟?

 

请看经文:

【科】庚三、合无乐

【经】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他的烦恼就在此地。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去享福的,是想在那个地方早一天成佛证果,早一天能报佛恩,帮助佛,给佛当助手,教化一切苦难众生。这个“愿”做不到,下面我们看看,怎么样能够离开七宝监狱,经文告诉我们:

【解】“不生欣乐”合“小王不乐”。

【科】庚四、合得脱

【经】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

往昔我们做了很多好事,好事是功德;也干了不少错事,错事是过失,无始劫以来到今天,我们出不来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怎么变现的?是三业不善所造成的,念头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造的恶业念头是“意业”,言语是“口业”,身体动作是“身业”,三业不善。三业怎么不善?与烦恼相应。什么是烦恼?贪嗔痴慢疑,问题在这里,与这个相应。

外面,“六根”对这“六尘”——“色、身、香、味、触、法”,“法尘”是念头“意根”对的,我们每天干这些,造不完的业;业感果,有受不完的罪,这个事情多可怕。我们不能不知道。

怎么样才能叫我觉悟?我们今天,古人告诉我们,遍数,读经,经要天天读,讲要天天讲,天天讲、天天读,不定什么时候豁然开悟;如果读经很少,遍数不够,没有开悟的指望。日常生活当中起“观照”功夫,把经上所说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接触到了,接触到了,都是假的才肯放下,原来“放下”就是!

学佛功夫不得力,就是“贪嗔痴慢疑”没放下,“色身香味触”没放下,这个没放下,就是六道没放下;“贪嗔痴慢疑”没放下,功夫不足。

 

“看破”是智慧“放下”讲功夫

 

放下”讲功夫;“看破”是智慧往昔世中,过世尽已,然后乃出,宗门,禅宗讲顿悟、顿舍,上上等功夫的人,他看破了,马上就放下,放下就成佛。

惠能大师在什么时候放下?买柴,遇到一个人在念《金刚经》他在窗外旁听,等他念完了,他进去敲门,问他念的什么。这个人说我念的《金刚经》,他就把他听的这个味道讲给他听。这个念经的人非常惊讶,这不是一般人能讲的出来的。再跟他聊天,了解他一生的经历,原来是个卖柴的樵夫,但是他听了他的话,这人有慧根,值得栽培,保送他到五祖黄梅去亲近五祖去,送他十两银子做安家费;他的老母亲,有些居士们替他照顾,叫他放心,一心到黄梅去求法。《坛经》前面记述这段故事。

 

真“放下”就入门了我们为什么放不下?

 

真放下,马上就脱离。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为什么没“看破”?我们的疑没有断听经,学佛几十年了,半信半疑,不是真的“放下”,真“放下”他就入门了。

老师当时教我做六年,我六年没放下,六十年才好一点,学佛六十年才好一点。今年六十六年,不在事上,境缘上,境界缘分里面去真磨炼,真功夫不能现前,要禁得起磨炼。

磨炼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万法皆空”,古人用这句话,下面续的是“因果不空”,能讲得通。用在修行上,“明心见性”不空、“看破、放下”不空,真能帮助你入佛境界。

时代不一样,乱世,活在这个世间太苦,我们要干真的,不能干假的,干假的来生还是六道轮回;干真的,决定求生净土,往生极乐世界,就对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