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67集
发布时间:
2019-09-08 22:06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67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四四年六月初四日 西历2017年6月27日 讲于 英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忏悔文天天念,不照佛说的去做消不了业障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零三二页第四行:
【科】庚四、合得脱
“合”前面的比喻这些王子离开七宝监狱,恢复自由了。
我们看经文:
【经】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到这里是一段,念老注得很详细,注的文字也很丰富。
我们看注解:
【解】“识其罪本”乃至“然后乃出”,合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这里面为我们说了两桩事情——忏悔;“识其罪本”。“罪本”是什么?前面说过了,对佛菩萨经典有怀疑,这是“罪本”。前面指出的,特别是怀疑佛的智慧;第二是怀疑自己,烦恼、业障太重了,怎么可能见佛闻法?!这是“罪本”。
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每天晚课都要念忏悔文,忏悔文只是形式,为什么?没有真正忏悔,没有把经上所说的真正当做一回事情来办,所以忏悔文天天念,罪业没有能化解;不但没能化解,烦恼习气还不断在增长,这是大问题。
为什么会退转?
同学们有真用功的,可是不长久,暂时勇猛心发现,认真去修行,诵经、拜忏、念佛,或者是静坐,方式很多,但是不能够耐久,有人二三个月退转了,有人十几天、几天就退转了,不能持久,所以他不成就。久而久之,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气。
好老师固然重要,好同学更重要
这个地方讲的“罪本”,根本原因不知道,几个人能对于佛的经教有一种尊敬,稀有难逢。
所以,好老师固然重要,好同学更重要!好同学能帮助你精进不退,彼此互相鼓励。其中有少数人业障消除了、功夫得力了,古时候多,现在少了。
现在少,什么原因?这个“罪本”里头还有“罪本”,是什么?烦恼习气。不但断不了,年年增长;不但不能化解,“贪嗔痴慢疑”随着岁月不断上升。这个问题严重!怕的是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耽误了,就把连人天善果也耽误了,这就大错特错了。
与“十善”相应是佛弟子;“五戒十善”常常犯不是佛弟子
所以古大德劝初学的人从哪里下手?“持戒“修定””才能开智慧。
“戒”有“根本戒”,“根本戒”----“五戒十善”。
“五戒”是佛对弟子的要求,无论出家、在家一定要非常认真去修学。“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里面前面四种,如果要犯了这就有罪;唯独最后一条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过,酒醉乱性,会造出“杀盗淫妄”,所以酒属于“遮戒”。前面四个本身就是罪业,叫“性罪”。
酒叫“遮罪”。“遮”是什么?防止。防止不至于因饮酒的过失而犯了“杀盗淫妄”,是这个意思。“性罪”有四条;“遮罪”只有一条。不能不认真修学。
“十善”是佛劝导社会大众的,“十善”比“五戒”讲得更清楚,特别是“口业”。把“妄语”展开成为“四戒”,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两舌”挑拔是非;“绮语”花言巧语;“恶口”说话难听。口最容易犯过失的,从“五戒”里头开出“四戒”,四个“十善”里头的“四善”,其他的“身”——“杀盗淫”,“意”——“贪嗔痴”,合起来十条。
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是佛弟子;于“五戒”、“十善”不能够守好,依旧常常在毁犯,这不是佛弟子。所谓是“有解无行”,功夫不得力,所造的依旧是轮回业。
轮回里面三善道的业都没有,那么“五逆十恶”,“十善”翻过来就是恶、“十恶”。三途的果报畜生、饿鬼、地狱,它的罪本就是“五逆十恶”。佛无论在大乘、小乘,无论是在讲“方等”、是在讲“般若”,时时刻刻重复,一部经上重复很多遍。佛陀在世那个时代,人心还纯,善人多,佛不厌其烦,时刻地提醒大家。
现在小孩一出生电视、网路在教“杀盗淫妄”、“贪嗔痴”
现在的社会把圣贤教诲都放弃了、都丢失了,今天的社会谁在主持教育?疏忽了教育。现在的小孩从出生下来到他长成,谁教他?电视在教他,网路在教他,教他非常亲切,几乎一分一秒都不空过。教学的内容——“杀、盗、淫、妄”,教这个东西;教人“贪、嗔、痴、慢”,怎么办?社会乱了,伦常、道德、因果都不相信,人变到连畜生都不如,怎么办?不能没有警觉。
有业障闻法不信;少数人听到难接受;稍微好一点的半信半疑
没有接触到佛法的、没有听到经教的,他有业障,没有机会、没有缘分;还有少数有缘人有机会听到,听到怎么样?像经文上所讲的,很难接受、很难相信;稍微好一点,他半信半疑,不认真修学,这个问题严重!
念老的这个《注解》当中给我们说出来,“识其罪本”到“然后乃出”,这是上半段,是合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解】《净影疏》云:“明胎生者,无余苦事。但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修善,用此为苦。以此苦故,虽乐不乐。”
极乐世界没苦,什么是乐?闻法,换句话说,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就是“四十八愿”的加持,统统都加持到,所以只有乐,没有苦。“苦”的名称都听不到,哪里还有苦事?!
那不乐?不乐就是没有见到佛,没有听佛讲经说法,有期限的,我们人间五百年,他什么苦?不见佛苦,没有听佛说法苦,除这两样之外,他比什么都快乐,这个我们要知道。
“以此苦故,虽乐不乐。”不知道乐。
【解】又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
“胜”是殊胜。殊胜的快乐,比一般的快乐更快乐;“乐”跟乐当中比,那就是“胜”是乐,“劣”是苦。
“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这是人之常情。人间跟畜生比,人乐,畜生苦;如果人跟欲界天比,欲界天乐,人苦;欲界跟色界相比,那色界天乐,欲界天苦。比较上来说,一定是这样的。
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真信”、“切愿,加上“念佛”
【解】又望西《无量寿经钞》曰:“问:生边地为是疑心果,为是修善果。
生到“边地”是什么样的果报?是疑心还是修善?
【解】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间杂故,令所得果,不得纯净。”
这个说得好!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疑心果,疑心去不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条件:“真信”,没有怀疑;“切愿”,恳切的愿望;加上“念佛”,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果。但是这个人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入品,三辈九品他不在其内,他在“边地”,他在“疑城”。生在这个地方,必须人间五百年,他的疑断了,信生起来了,花开见佛,这是在花当中。前面说过,花当中的乐超过忉利天,我们讲“享天福”,这些人生到极乐世界,花没有开,享天乐,不苦。不苦说之为苦,就是因为不能见佛苦、不能闻法苦,就这两样。
如果对佛经有疑,你永远不能开悟、不能往生
【解】“若此众生”下,正劝断疑知罪,忏悔求出。“罪本”《魏译》作“本罪”。《会疏》云:“本罪者,疑惑罪也。”
我们要记住,我们对经典有怀疑,可不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如果有疑,你永远不能开悟。不是我们人间做学问,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疑就不能开悟,这是世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在世间它是很有道理。但是在出世间的佛法里头,疑惑的罪太重了,疑惑的人不能往生。
他凭什么往生?他还相信因果报应,他能够断恶修善,夹杂着带疑念,半信半疑,他真想到极乐世界去,真肯念阿弥陀佛,用心不清净,像赌博一样,如果真有,好,如果没有就算了,也不必计较了,带这种妄念,才生到“疑城”。所以这个“本罪”一定要知道。
学佛人远离经教、不学经教,“疑”断不掉,决定障碍往生
【解】望西云:“疑佛五智,谓之本罪,非十恶业等。”
跟“十恶”不相干,是你对佛的智慧你不承认,这种人我见过很多。古人不相信,他在经教上下功夫,久而久之,他相信了。现在人远离经教、不学经教了,那么他这个“疑”断不掉,他这个“疑”决定障碍往生。这个很可怕!不能不知道。
【解】“深自悔责”。义寂云:“言悔责者,此省察心,名为悔耳。责,呵责其迷心也。”
责备他迷而不觉,是从这里来说的。
末后说得好,他实在是有期限的,五百年末,方识罪悔,昙鸾、望西皆谓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他觉悟了。
对佛怀疑,普遍的不相信有“无师自通”的
【解】但《嘉祥疏》有异说,疏曰:“深自悔责,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
这个说法说得很好、说得很有道理!两种人两种看法都能讲得通。总而言之,这两桩事情不是好事情。
对佛怀疑,头一个怀疑,普遍的,不相信有“无师自通”的。释迦牟尼佛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之后,智慧现前,这个“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来的,不是向外学的,这一点我们也要深深地体会。
相信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他老人家求五祖给他印证,五祖告诉他:你说给我听听,“见性”了,“性”是什么样子?他只说了二十个字:“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听了之后:行了,不必再说了,衣钵就给他了,肯定真开悟了,不是假的,假的说不出来,真开悟了,说出来。
大乘佛法入门:“所知障”用“看破”,“烦恼障”用“放下”
这其中第三句,“本自具足”,“具足”什么?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光寿。真成就了,惠能大师如是,诸佛如来亦如是,回过头来再看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如是。问题究竟在哪里?在我们不承认,对佛无量智慧怀疑,对自己有跟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不相信,我们怎么能跟佛比?怎么能跟菩萨比?不承认,障碍。
障碍什么?障碍自己“明心见性”。这桩事情从哪里下手?我初学佛的时候,向章嘉大师请教,他老人家告诉我,从“看破、放下”下手。烦恼重的人,先“放下”,后“看破”;“所知”障重的人,就是见闻很广的人、知识很丰富的人,他要从“看破”下手,“看破、放下”都是起步。
两种人,“烦恼障”重一种,另外一种“所知障”重。“所知障”就用“看破”,“烦恼障”就用“放下”,大乘佛法从这入门。
没想到中国的儒家孔子为代表也从这个入门,用的名词不一样,儒家讲“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
儒跟佛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说的是一样的?一样的“因”就有一样的“果”。那我们晓得,孔子证果了,称为“圣人”;释迦牟尼佛证果了,在印度称为“佛陀”。印度人讲的“佛陀”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中国人讲的“圣人”就是印度人讲的佛陀,称呼不一样,他们是同一个等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真的知道了,就是“看破”。“看破”怎么?对于“无师自通”相信,自己走一条路子,只要真正有决心有毅力,不回头,不退转,会有成就。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求学态度;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年轻的同修,我们常常用这个勉励他,他要真干。
真干从哪里下手?古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求学的态度;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一定要知道,读书不是求知识,要把这书看作是佛经。佛经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教学,留下这么多的经论、这么丰富,称为《大藏经》,告诉你,任何一本书都没有意思,你要在里面去找意思,那是你胡思乱想、你的妄想。
佛没有意思,开悟了,“其义自见”,那里头有无量义,有说不完的意思;而且一经通一切经全通了。这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如来、菩萨们走的道路。我们如果走这条路能走得通,有几个实验的走通了,来告诉我,这两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书念了一千遍,真的开悟了,小悟,他有能力讲,讲得不错;两千遍,大悟;三千遍,大彻大悟,三千遍还没念到大彻大悟,四千遍,五千遍。真有人念过一万遍、两万遍、三万遍的,他能不能讲?我相信他能讲,他讲得比我好,我不如他。
帮助、成就一个人开悟、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福报大!
我知道这个方法,没有时间去做,没有这个缘分,同学们当中真正走这条路的,我做你的护法,我照顾你,让你万缘放下,一心专注,一门深入。要有人护持,有护法的,有人帮助你,有老师指教,有同学共修,还要有护法提供方便,满足你的大愿,少一个都不行。帮助一个人、成就一个人,开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福报大!这是真实的福报,不是假的。
昙鸾法师、望西法师,他们认为只要悔罪就能花开。
【解】但《嘉祥疏》有异说,疏曰:“深自悔责,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以上二说亦不相违。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人中之多数。不待五百年忏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过失尽已”谓过去疑惑之过失,已忏除净尽,然后方得出离疑城,见佛闻法。故知不论五百年中,或是其末,总须宿过全消,方得解脱也。
我命中没财富、学位、寿命,今天这三样都得到了要拿来报佛恩
【解】“即得往诣无量寿所”。
这个说法能说得通,都值得我们做参考。
每个人根性不相同、福报不一样,遇到高人指点,遇到有大福德的人帮助你,提供你修行的环境,这两样都要靠自己修得。
要懂得跟人结善缘,要懂得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真干,真的,决定不是假的。这些话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真做,越做越殊胜。三种:“财施”得财富;“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因果丝毫不爽,我是过来人,我可以跟大家作证。这三样东西我们命中都没有,没有财富、没有学位、没有寿命,今天在此地,这三样东西我都得到了。我得到,我并不改变我的生活环境,我要拿这个来报佛恩。
报佛恩怎么报法?现在佛教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危机,那就是没有传人了,我们全心全力栽培传法的人、人才,办汉学院、办宗教学院,目的在此地,这就是积大福德了。
后面这句话,“即得往诣无量寿所。”这是花开见佛,见佛你就见到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听经闻法,你有了品位,花开见佛,好比从七宝监狱里面放出来了。这也就是说,极限五百年,不一定到极限,有人二三年花开,有人五六年花开,有人百年才花开,各人业因果报不相同,不是一定,这样讲才能讲得通。
我们读这些经文,最重要的一句话——要真相信、要真干,六道轮回不能住,太苦了!看看当前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不能不知道,应该怎样?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会下必定断烦恼、证菩提。烦恼断了,“大菩提”是成佛,得到了,像诸佛如来一样,发愿帮助阿弥陀佛,普度遍法界虚空界,十方诸佛刹土里面的苦难众生,这就相应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