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72集
发布时间:
2019-09-08 22:09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72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四四年六月初九日 西历2017年7月2日 讲于 英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净宗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零四零页第四行第一句看起:
【解】经中三辈往生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文字很简单,把净宗纲领全部说出来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念老的注解下面给我们说:
【解】“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之心。
什么是“圆融一体”?这个意思就是说“智”里面有“慈悲”、有求往生的大愿。而且,“圆”是圆满;“融”是融合;“一体”,“一体”很不好懂,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圆融“一体”变现出来的。
所以整个宇宙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比一家人还亲切,一家人不是“一体”,“一体”才是自己。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跟我们是“一体”;大千世界、十法界、六道轮回跟我们也是“一体”,我们不知道,这叫迷。谁知道?法身菩萨都知道。《华严经》上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这个“四十”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总共四十,加上“等觉”最后的一品,破尽就入法界,就证得“圆融一体”。
“圆融一体”,等觉菩萨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上从诸佛如来,下到地狱众生,跟我什么关系?一体。都是从我圆融“真心”所现、所变,这一个认知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个认知知道整个宇宙有没有?没有。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有”在“无”中,“无”在“有”中,“有无”是一不是二;“大”在“小”中,“小”在“大”中,“大小”不二。这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入不二法门”。
圆教初住菩萨就“入不二法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自性”本具的德能、清净、无为、不生不灭现前了,你看到了,再看到“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
我们常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从自己圆融一体的“真心”,这不是“妄心”,是“真心”,这个心不生不灭,像惠能大师所说的“清净不染,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佛证得了,用“真心”;我们迷了,不知道有“真心”存在。
“真心”做主,你是法身菩萨;“妄心”做主,你是凡夫
佛告诉我们:“真心”就在“妄心”里面,“妄心”就在“真心”里面,看什么心用事。如果“真心”做主,恭喜你,你是法身菩萨,《华严经》上最低的位次是“初住”(圆教初住)用“真心”;如果用“妄心”,“妄心”就是“阿赖耶识”。
谁做主?无始劫来迷失了“真心”,生生世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论是善、是恶都在“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它像个仓库一样,全都堆放在里头,不定哪一个妄念起行,自己不能控制、不能做主。这是什么?六道众生。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菩提心”、“圆融一体之心”,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劝我们要认真学习,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要用妄心。
“真心”所现的相是智慧、是慈悲。智慧是样样明了、如如不动;慈悲是起用,“慈”是与乐,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苦是悲心;得乐是慈心。“慈悲”两个合起来就是“离苦得乐”。
帮助谁离苦得乐?当然第一个是自己,重要!帮助自己离苦得乐,具体来说,蕅益大师教给我们: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蕅益大师有个别号叫“西有老人”,这是大师的晚年。西方极乐世界真有,他一点都不怀疑,这么一位老人叫“西有”,自己不怀疑,也劝导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恳切,时时刻刻想着极乐世界,时时刻刻念着“阿弥陀佛”,这一生一世只有一个希望——求生净土,时候到了阿弥陀佛现身来接引他往生。
“信愿持名”,这叫“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这个“信”成就的事业是什么?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从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慈悲之所示现,接引十方三世一切有缘众生,这个“有缘”就是“信愿持名”。
我不怀疑,我相信,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他的师弟海庆,他还有个老母亲,三个人都是“信愿持名,往生净土”、都是预知时至。他师弟是出家人,那就不必说;妈妈是在家居士,走得多自在!这是做榜样给我们看的,不能瞧不起。这三个人都没有念过书、都不认识字,就是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真正发心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完全放下了,功夫成就了,佛接引他往生。我们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他的信徒在世间还不少,有十几年的、有二三十年的,跟老和尚很熟,从他们口里说出来告诉我,我能不信吗?不能不信!一定要认真,我们这一生就得度了。
【解】“情执深重”即是愚痴,何云大智。
说你“愚痴”你不承认,你有没有“情执”?“情执”重不重?很重,念念不忘,把佛号忘掉了,念佛不知不觉佛断掉了,妄念起来了,这就是“愚痴”的相。
什么叫“大智”?愚痴的人“大智”没有了。
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念佛——头等大善
【解】“取相分别”则有取舍,何由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于一切法中有取、有舍,喜欢的你就取,不喜欢的就舍。诸佛菩萨,看看人家有没有取舍?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世间万法没有好坏,好坏是从情执里头生出来的,就是这里“取相分别”。你喜欢的就要,不喜欢的就舍;情执深的就要,淡薄的就舍。念佛,念了几声之后佛号没有了,不知不觉就没了,舍了。起心动念,你分别、执着的那些念头起来了,把念佛取而代之。错了。什么时候能够换过来?把一切分别、执着舍了,起心动念就是一句佛号。如果能二十四小时不中断,那就叫“功夫成片”。你念佛算有功夫了,“功夫成片了”,这个功夫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你看这几句话多重要!不再“取相”、不再“分别”。“取相”,佛门常说“着相”,“着”是执着,“相”就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眼根缘的是色尘,耳根缘的是声尘,“六根”缘“六尘”,“取相分别”,有“取舍”。有“取舍”是造业。
“业”有善、恶、有无记,这三种。善,你造的是善业;恶,造的是恶业。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在六道里头受报,是这么回事情。
我们每天从早起到晚上睡觉,这一天当中,面对着人事这些环境,无不是“取相分别”,有取、有舍。取善的,舍恶的,果报在三善道;取恶的,什么是取恶?譬如竞争,斗争,傲慢,好胜,贪求无厌,这是恶业。恶业所感得的三途——饿鬼、畜生、地狱,到这里去了。
想想我们这一天,心里起什么念头,说的是什么话,干的些什么事情,是善还是恶?如果这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都在念佛,好!头等大善。这个善的果报在极乐世界,六道轮回里头没有,恭喜你,你超越了。这不能不知道。
有没有像照顾婴儿那样地照顾父母的孝子?
下面讲:
【解】“取相分别”则有取舍,何由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慈”是爱,“悲”也是爱。“慈”、“无缘”,“无缘”是什么?无条件,遇到人在苦难当中,他就生起悲心救苦,慈心与乐。为什么?是同体,所以没有理由,这是真爱,没有任何条件,而且是自然的。小孩一二岁的时候,父母爱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什么?无缘慈悲,因为同体,他跟父母是一体,他现在无知,完全要靠父母,“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帮助他长成。所以儿女对父母一生都会想到,这是孝。
父母在世,要像父母早年爱护自己,自己在一二岁的时候,父母怎么照顾你。现在父母老了,眼花了、耳聋了,说话说不清楚了,动作缓慢了,有没有关心他、有没有照顾他,有没有能够像照顾婴儿那样地照顾?如果能做到了,这叫“孝子”。
父母在晚年,如果造作不善业,身体都不很好,迫切需要人照顾,儿孙不孝,来看看他,问候问候就算不错了,全心全力照顾这种儿孙见不到了,不能说没有,我们没有遇到、没看到。
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是父母和老师把你养成的
稍微长大了,老师的教导,这个恩德跟父母相同,你能够接受教育上学,老师帮助你成人。你大学毕业了、学位拿到了,你开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老师的恩德不能忘记。
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老师跟父母把你养成的,对待老师跟对待父母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不一样的只有在孝服有差别。老师不在了,学生念念不忘老师,不穿孝服,心丧,心里头常常念着老师的恩德,没有老师就没有你这个人,也就没有这个事业,做人不能不知道。所以能信、能愿、发大愿,继往开来,建立孝道。
在地球上有完整五千年历史的只有中国,没有第二个
这几天大家看了《六尺巷》,这个盘片非常感动人,演的是清朝中叶康熙、乾隆那个时代三朝元老,康熙、雍正、乾隆,好人好事,从这个地方看到他们的家教,看出桐城这个地方的风气。你要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你就有认识:在这个地球上有完整五千年历史的只有中国,没有第二个族群有这么完整的历史。
老祖宗发明汉字、文言文,把他们的智慧、德行用这种工具做为载体,写成书本流传给后世,文言文的好处,永远不改变,只要你学会了,过去东西你接受了、你能看得懂,传之于后世,千年万世不会传错。你才晓得为什么对父母师长要感恩、为什么对社会大众要感恩,乃至于大自然都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大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成为家风,这一个家族世世代代祖传的。
为什么这个社会和谐安定?为什么这个国家富强?为什么世界大同?它有道理在,道理在哪里?在《群书治要》里面。
《群书治要》从哪来的?《四库全书》的精华。做人,做个中国人不能不读我们希望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那就要劝导全世界人都要读,它不分国籍的、不分族群的,它是利益整个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真管用。
真正发大“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真正发大“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如果是着相,情执放不下,念佛念得再好只有生天的分,不能脱离轮回,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叫我们离相,他举的《金刚经》的例子。
凡夫着相修“六波罗蜜”是世间法;菩萨不住相修的是出世间法
【解】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举一个例子,菩萨修“六波罗蜜”,我们也修,我们比不上菩萨的就是我们“住相”、我们有分别心、有执着,所以我们修的,修“六波罗蜜”是世间法(这个“施”就是六道轮回);菩萨“不住相布施”,他修的是出世间法。
所以,“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我们想不想学菩萨?想。怎样学?先学“放下”,先学“看破”。
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实真相;“放下”——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放下”。把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是更深一层的因果,造因哪有不结果的道理?!无论是善、是恶都不是真的,大乘经里头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地方引的《金刚经》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做善事放心上就不善了;行了善事若无其事就“住般若”
【解】灵峯《破空论》释曰:“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
这就把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说出来了,说得很清楚。
“般若”,真实智慧,怎样才住“般若”之中?“无所住”这个方法就是“住般若住”。
什么“无所住”?我们做好事,这举的例子“布施”,我们拿钱财布施给需要的人,帮助他免于饥寒,他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我们能帮助他,这是好事。行了善事,如果这个善事放在心上,那就不善了;如果这个事情做完之后,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心里头不落印象,这就“住般若”。菩萨教给我们,行善不着行善的相;造恶不着造恶的相,不住。
同修们要晓得,我们修忏悔法都修错了
不要做了错事后悔,我们讲“忏悔”,忏悔能把这个业障删掉吗?不能。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个罪业删除?“不着相”是真忏悔。
同修们要晓得,我们修忏悔法都错了,一遍一遍的熏修,造作的错事永远不会忘记,根深蒂固,这怎么办?为什么是这样?没智慧。有智慧的人知道,有智慧的人“看破”了,知道善恶都是假的,“不住相”,“真心”现前;“住相”,“妄心”现前。不一样。“不住相”的是菩萨;佛菩萨;“着相”的,六道众生。
“着相”出不了六道轮回;离相,阿罗汉就离了,就不执着了,出六道轮回。但是他还有分别,他出不了十法界;分别没有了,十法界超越了,入佛的境界。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破空论》里头有几句话,蕅益大师说的,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
【解】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
这是一句比喻,“少施”,我们布施不多,得的功德、得的福报跟虚空一样无量无边,得大福报。这是《般若经》上说的,“能令少施与虚空等”,“等”是平等。“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
【解】……而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
所以众生学菩萨,也修“布施”,但是“着相”,这在讲现在修“因”,将来的得“果”,这个“果”是大还是小?要“不住诸相”。
【解】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
“芥子”,芥菜子,大概跟芝麻差不多大,当中是空的,没东西。芥菜子跟外面虚空是一样,这个比喻就是说,我做的善事很小,得的福报跟虚空一样大,为什么?没有着相。没有着相,那个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不分别、不执着,我们常讲四句,不起心、不动念,“意业”;不分别、不执着,“身业”;口业。身、口、意三业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一天所修的福还得了吗?果报跟虚空一样无量无边!《金刚经》把这些事情真相就是“看破”。怎么个“看破”?《金刚经》就是个标准,它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
你为什么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自自然然放下,身心清净,一尘不染。
这个比喻,譬如芥子中的空与十方虚空,是相同的,无二无别,所以“性无二无别”。
“意识”产生“物质”,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
【解】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
“空”是一样的,没有大小、没有内外、没有彼此,这是真相,事实真相,我们很难懂。我们看到量子力学研究的报告,这是科学证明的事实真相,它说什么?它说这个世间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是假的,我们“六根”接触的,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觉触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真”的是“空”,是“了不可得”。那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全是从妄想生的,所以他们研究的结论,宇宙之间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的存在。
“物质”的现象从哪里来的?从“意识”产生的。如果没有“意识”,“物质”现象就没有了。换句话说,“物质”现象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从心想生”,你心里不想,“物质”现象没有。
现在量子力学家研究的主题——“念头”,“念头”到底是什么,现在研究这个。我相信二三十年之后,什么是“念头”也搞清楚、搞明白了。“念头”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佛法说得清楚,所以二三十年之后,量子力学家肯定大乘佛教经典是最高的、最圆满最究竟的量子力学。
我学佛跟方先生,是从哲学入门,二三十年之后学佛的人很多,从科学入门的,它是圆满的哲学,它是圆满的科学。
没有分别、执着、不着相的“福”大,太大了!
【解】无相之福,其福乃大。”
这两句话说得好!着相的“福”,“福”就限定了,就那么大,再没办法扩大;时间就那么长,不能随意延长,因为它有限量。为什么有限量?着相。
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福”大,太大了!
【解】又《金刚经》曰:“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寿者相”用现在的话说,时间的观念,影响有多久的时间。
【解】又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上引《金刚般若》皆表取相分别之失。故经云“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只要你着相,你想超越轮回,没你的分!
但是着相信净土、信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愿意往生,肯念这句佛号,决定得生,这叫“带业往生”,真超越了,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你的福报无量无边,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兑现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