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74集
发布时间:
2019-09-08 22:10
来源:
佛陀教育网
作者:
净空法师
访问量: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74集
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四四年六月十二日 西历2017年7月5日 讲于 英国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净土法门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都是难信之法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零四二页第六行看起:
【解】夫净土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于此能信,是即无相智慧。
念老在这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个法门不但是在我们这个世间是无比殊胜的法门,即使是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都是难信之法。所以底下的话是祖师们常常乐道的,“能信”是即“相智慧”。
“无相智慧”这句话不好懂,这句话是大乘“空慧”的现象,确确实实明了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在一切法里头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更不可能有分别、执着,这叫“无相智慧”。
“无相智慧”,换句话说,就是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大彻大悟”是从“无相”而显现的,这个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本来具足的,这是事实真相,除这个之外都是幻相、都是妄相,“无相智慧”是真相。
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具足大圆满智慧。大圆满智慧是“自性”本有的,这个时候现前了,障碍没有了,智慧现前,佛说这个他能信、他不怀疑。能信的人见阿弥陀佛、见极乐世界确实轻而易举,他想见就见到、想看就看到。
念老下面引《金刚经》的话说:
【解】如《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都是《金刚经》上的话。“我、人、众生”是形相;“寿者”是寿命。寿命的长短是属于“寿者”,衍生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存在的空间与时间。这些现象都看破了,都不会起来了。
“众生”有没有?有。“寿者”有没有?有。“有相”跟“无相”同时存在,一生一切生,一灭一切灭。好像这个大荧幕,我们按下频道,屏幕上的相就出现了,同时出现,实际上不是同时,有先后,有先后次第。但是这个“先后次第”我们觉察不到,也就是说它的速度太快了,一秒钟它的生灭次数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单位不是“万”,不是“亿”,是“兆”,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灭,我们觉察不到。我们能够觉察的大概是二分之一秒、四分之一秒,再快就看不到了,肉眼的能力很有限,要知道。
所以“见”不能用眼见,用什么?用“见性”见色相,用“闻性”闻音声,用“六根”的根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就看到真相。那是“真心”。
我们现前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生灭心,我们一分钟能见到的相分很粗。换句话说,许许多多的幻相重叠在一起被我们看见了,个别的幻相绝对见不到,它就在你面前,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六根”没有办法接触到,这是事实真相。
修学大乘定功“定”到某个程度智慧豁然现前
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对佛经上讲的现象还是感到怀疑,它到底有多快?生灭的频率到底多快?佛经上有说,我们听了不能接受,不以为然。当我们看到量子力学家的研究报告,我完全相信了,这是经过科学的证明。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量子的生灭频率很高,高到无法计算,跟佛在大乘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我们对于佛经才相信,不怀疑了。如果没有量子,那只有一个方法,自己禅定到一定的功夫豁然看见了。
大乘佛法里面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定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到某个一定的程度,智慧豁然现前。正是所谓:“小悟”开小慧、“大悟”开大智慧,“彻悟”就能“见性”。也是经历很多层次,定功不断的加深,一直到“明心见性”。宗门用这个方法,教下也用这个方法。
教下叫“止观”。“止”是“放下”,“观”是觉悟;同一个道理,“止”是“放下”,“观”是“看破”,明白了。明白之后怎么样?“妄心”就不动了。“妄心”不动的时候“真心”就现前,真的“本无动摇”,“真心”本来不动,你回归到不动,“忘心”止住了。“真心”现前,“妄心”就是虚妄,动,它起作用;不动,它不起作用。这个道理要晓得。
我们能够看到宇宙、能够观察到太空、能够看到细菌,在显微镜下面小的、大的,借着仪器都能看到。能看到的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要知道。《心经》里面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大乘教里头这样的句子很多,都是提醒我们一定要“见性”。“见性”,问题才能解决;“见性”以后再听到净土,完全能接受。功夫不够的人,用念佛的方法快速成就。
离一切相,“真心”就现前
【解】《破空论》释曰:“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
此经是讲的《金刚经》。《金刚经》是属于“般若”,对于《般若经》上所说的看不懂,单单讲这”物质“现象是假的,我们就很难接受,明明是真的摆在我面前,它怎么是假的?深入大乘经典的人能接受。佛在经上讲的可以接受,他心清净,知道清净心的境界,跟我们一般起心动念确实不相同、确实不一样。所以佛常教我们用心,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你就成佛了,用“妄心”你还是凡夫。
怎么样用“真心”?离一切相,“真心”就现前。把一切“相”放下,假的不是真的,不要受它干扰,“真心”如如不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我们把它分开来看,凡夫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起心动念,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但是它的变化非常大,也就是经上给我们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起心动念。
佛、菩萨、阿罗汉、凡夫不一样的地方
从起心动念就生起“分别”,“分别相”粗了,由“分别”生“执着”,六道凡夫。阿罗汉的定功智慧比我们高,他知道一切法是假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还有起心动念,没有执着。阿罗汉还有分别,没有执着。
到菩萨,功夫比阿罗汉高,菩萨不分别,不但没有执着,分别没有了,比阿罗汉高。
再提升一级,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在大乘教里称为法身菩萨,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到不起心、不动念,那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本性”,见到“真性”了,他“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起心动念,示现在人间,我们看起来,跟世间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实际上不同。不同就是我们“六根”在“六尘”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我这几句话就说明,佛、菩萨、阿罗汉、凡夫,有什么不一样,这就说清楚了。
我们修行怎么个修法?一定要知道,就是“六根”在“六尘”上面修行。
修什么?我们先修不执着,“执着”放下了,真放下了,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不可以执着,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都属于执着;“分别”这个身是我,这个衣服是我的,从“分别”起“执着”。阿罗汉没有了,菩萨也没有了,菩萨比阿罗汉高,不但没有执着,连分别也没有,不分别,就肯定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跟自己同一体,这是菩萨境界;阿罗汉、辟支佛还没到这个境界;最高的,佛陀,“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解】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
一经通,一切经通。你对《金刚经》“信解受持,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就是无相”,《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这一句的注解。
什么叫“当体即是无相”?《心经》上这几句话“当体就是无相”。
“可证能信之妙德,举体即是无相智慧。”佛说这个你为什么能相信?你为什么能接受?你入了境界,你完全看到事实真相。佛看到了,法身菩萨看到了,你也看到了。
听闻“净土三经”能信、能欢喜受持是难中之难
那么再回过头来,“盖此净宗乃最极圆顿,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这是净土宗,没有比这个更圆、更顿。“圆”是圆满,丝毫欠缺没有。“顿”是快速。一生数十寒暑,就能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见性成佛。这“超情离见”是到极乐世界去证得的。
【解】若人于此法能生实信,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
“信”有这六种,这六种信你统统具足,这叫“实信”。
【解】如是六信具足,当知其人,亦必超情离见,与无相智慧相契。是故经中《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独留此经品”里头有这四句话,你听到这部《无量寿经》或者是这部《阿弥陀经》,你能够信、能够喜欢、能够接受,“持”是依教奉行;能够依教奉行,“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所以我们这些人遇到这个经也相信、也学习,学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这几句经文帮我们说出了答案,能信、能依教修行,难中之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
为什么你一听就相信?佛经上说过,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不是一生一世修来的,生生世世累积这个功德成就的。所以听到这个经,叫他“一门深入”,他真干;叫他“长时熏修”,他也肯真干,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善根深厚,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真是“难中之难”;有这样的深厚善根,他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三年五载,就有很好的成就现前,心地清凉自在。
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执着放下了,“六根”对“六尘”境界,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不放在心上。对于佛所宣说的无量法门,你看到《大藏经》恭敬礼拜、欢喜赞叹,无论哪个人修学哪个法门都好,不必计较。如果要论成就,圆满的成就、究竟的成就,那只有念佛求往生,其他的法门不能跟净宗相比。这个事实我们要知道。
我们修学多年为何功夫不得力?
【解】前云“取相分别”,虽种大福田,“求出轮回,终不能得”。是乃取相之过也。
我们修学这么多年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就这四个字——“取相之过”——着相,样样都认真,没真放下。
【解】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剎,永得解脱”。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也。
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清楚了,只要“离相”,求生就成功了。
看下文:
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也。
【解】或入三辈,或堕疑城,关键所在,已昭然若揭矣。“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者,盖无相智慧,即万法一如,染净平等,故身心清净。一切皆如,故离分别。再者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故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
不再执着了。
【解】或疑净宗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如是欣厌,岂非分别。
这也都是祖师大德说的,佛经上讲的,这几句话好像自相矛盾,喜欢极乐世界,厌恶娑婆世界,这不是分别吗?
《妙宗钞》智者大师的著作:
【解】《妙宗钞》答曰:“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盖舍之若极,则万缘放下,“六根”寂静。取之若极,则六字洪名,一念单提。如是念佛,何异于不取不舍,故云:“亦非异辙”。
这段讲得好,这是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
不起心动念是佛的“佛见”,有分别执着是凡夫“知见”
【解】又《弥陀要解》答曰:“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是妙谛,实非情见所能及。
“情见”的对面是“智见”、“情见”。六道凡夫里面带着有情、有欲,菩萨般若智慧现前,情欲没有了。凡夫见的,幻相;菩萨见的,真相。
“妙谛”是真相,妙在哪里?有、无一体,生、灭一体,生、灭同时,有、无不异。
放下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根本就不可得,是放下什么?实在讲是放下对于“情见”的执着。“情见”的是事相,只要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就对了,那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圆满了。
不起心、不动念是佛的“佛见”,有分别、执着是“凡夫知见”,阿罗汉有的时候还有习气,确实他没有执着了,他有习气。这桩事情佛在经典上也讲得很清楚,我们能够理解。
所以大乘经上讲的“一切法”,用的名字叫“妙谛”,我们世间人现在用的术语叫“真理”。“妙谛”就是“真理”,事实的真相。“真理”是“不二”,“二”是假的。凡夫“情见”,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妙谛”,我们见不到。
量子力学家在近代二十年当中,由于仪器的进步,发现了“量子”,“原子、电子、粒子”不是最小的,“中子、微中子”也叫“量子”,这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再分没有了,佛法叫做“邻虚尘”,“邻”是邻居,邻居是什么?邻居是空的,所以你不能分,分它就没有了。这个东西被现在量子力学发现了、看到了,所以把结论告诉我们。
根据量子力学家的研究,所看到的真相,是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跟佛经说的一样,“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它就现,心不想它就不现,“妙谛”。
实际上我们对整个宇宙看法错了、想法也错了、对待的心态也错了,真相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不能说“大”,不能说“小”,为什么?“大”中有“小”,“小”中有“大”,换句话说,在“自性”里头没有一法是对立的。那一法呢?“一法”是“一体”,不是对立,是“一体”。
“体”是什么?“体”是本性。当人“自性”,就是我们自己“自性”,“自性”是一个,是相同的,十方诸佛如来“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不是二,弥陀释迦的“自性”跟我的“自性”也是一,也不是二,动植物的“自性”,六道众生的“自性”都是一体,是我们有情见,把它看错了,诸佛菩萨给我们讲的是妙谛。
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好。“若达”,通达,真的是通达。“‘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是妙谛,实非情见所能及。
用“妄心”跟极乐世界不相应;用“真心”跟极乐世界相应
【解】“求生净刹”者,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也。
这句话重要!我们求生净土、求生极乐世界,“至心信乐”。“至心”,“真心”,不能用“妄心”。用“妄心”功夫不得力,跟极乐世界不相应,所以这个愿会落空,如果用“真心”,“真心”是什么?“真心”没有念头。换句话说,阿罗汉有少分的“真心”,不圆满;菩萨用到“真心”,但是也没有圆满,成佛就圆满了。所以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之后,到哪里修行?他们到“实报庄严土”,这个地方统统是证法身的。修行的道场,在这道场里面见到法身如来、报身如来,从“法身”现“报身”。现“报身”是为度报身菩萨,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地方,它的“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都仿佛像“实报土”,所以称为“极乐”,我们要真的向往,“至心信乐,愿生彼国”。
“十念必生,有愿必满”
【解】如是求生,是乃举我介尔一念心愿,投入弥陀无边愿海。亦即摄彼一乘无边愿海,入我介尔一念心中。是故十念必生,有愿必满。
这才能把这两句话肯定了,不再怀疑了,“十念必生,有愿必满”。只要你想去,一定可以满你的愿。
【解】“趣佛菩提”,因中即发菩提心也。果上则是必补佛位,究竟菩提也。以上六句即是今经之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宗而修,故“当生佛刹,永得解脱”也。
这一部经可以说字字句句,一个字不能放过、一句不能漏掉,真正是保证我们一生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圆证无上菩提,决定不是假的。佛不是用这些话来哄哄我们的,不是的,句句都是真话,我们要牢牢记住,认真努力,“信、愿、持名”,把我们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念掉,感应就现前。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页
下一页